第七章 性别

關燈
不染,她的潔癖嚴重影響了周圍每一個人。

    例如,别人觸碰了她洗過的某件東西,她會再次清洗,并且隻能是她才能洗。

     以強迫性清潔為主要症狀在不願意承認自己女性角色,但又試圖提升自己女子氣的個體身上非常常見。

    她們嘗試以自己愛幹淨整潔的女性美德去超越他人。

    這種行為的影響會逐漸蔓延至整個家庭。

    但是,擁有這種強迫特質的女性的家庭幾乎是最無序的,因為她們行為的目标不僅在于清潔,還在于使整個家庭的秩序崩潰。

     可以看出,患者的确存在女性身份認同沖突,她生活圈子中沒有任何女性朋友,她無法和他人友好相處,也不體貼和關照他人,她的生活模式和我們之前的預期非常符合。

     未來針對女孩發展出更适合的教育模式非常必要,這有利于她們能夠更好地将自己與社會生活整合起來。

    不過,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難以做到這一點。

    在這個時代,即使很多人不承認,女性天生劣勢的觀點還保留在法律條文和文化傳統中。

    因此,我們有責任反對這種錯誤觀念。

    這種抗争不是出于對女性的病态誇張的尊重,而是出于對當前誤導社會規則的虛假态度的修正。

     另一個常用于貶低女性的概念就是所謂的&ldquo危險年齡&rdquo,它通常涉及50多歲時某些性格特征凸顯的現象。

    更年期會引起女性明顯的生理變化。

    更年期對于一個女性來說是個艱難的時期,因為她曾經殚精竭慮獲得的家庭或社會地位都會逐漸失去。

    這種情況下,她會付出幾倍的努力去試圖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因為當前文化的主流價值觀是個體的價值由當前的表現決定。

    所有中老年女性,在韶華逝去時所經曆的困難重重,飽受這種完全否認自身價值的主流觀念的傷害。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很難對于自身的價值和貢獻精确到以&ldquo日&rdquo為單位計算。

    一個人在巅峰時期的成就,即使在他年老體衰時也應該是衡量個體價值的重要證明。

    因為一個人年老,就不考慮他對于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貢獻是完全錯誤的。

    對于一個女性,年老就意味着實際的卑微和從屬地位。

    因此,每一個年輕女性想到自己會經曆&ldquo危險年齡&rdquo階段時就倍感焦慮。

    但是,女子氣并不會在50多歲年紀時消失,同樣,個體的榮譽和實際價值也不會改變,而是曆久彌新。

     兩性間的緊張關系 上述不愉快的現象都是建立在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錯誤觀點之上。

    如果社會文明以性别偏見為特征,那麼這種偏見就會滲入文明社會的方方面面。

    關于女性天生劣勢,以及由此催生的男性優越感,持續地影響着兩性和諧。

    過度的緊張被引入兩性關系中,從而威脅,甚至毀滅兩性之間的幸福。

    人類的愛情生活被這種緊張關系所毒害、扭曲和腐蝕。

    這是和諧的婚姻難以企及的根本原因,也是很多兒童成年後恐懼婚姻的原因。

     性别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會妨害兒童對生活的充分理解。

    那些将婚姻視為權宜之計的女孩,或是視婚姻為洪水猛獸的男孩,其眼中隻看到對方的邪惡。

    由兩性緊張關系滋生出的困難到今天已經不容小觑。

    一個女孩越傾向于回避社會所要求她的性别角色,一個男孩就會越希望擁有更多特權,這是一個邏輯錯誤但實際存在的社會現象。

     同伴友誼是兩性和諧與平衡的真正指标。

    兩性的從屬關系和舊社會中的奴役關系一樣,讓人難以接受。

    這種困境可見于每對伴侶的關系之中,是生活中普遍而重要的現象,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應該審慎思考。

    在當代社會,每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被迫地進行貶低和否定另一種性别的行為,會使得兩性關系更為複雜。

     冷靜和理性的教育是克服上述困難的良方,但是,當代的生活節奏過快,教育理論難以踐行,每個人終其一生都過着競争性的生活,從幼年至晚年。

    大多數人對愛情關系的恐懼就源于這種生活模式的壓力,這種壓力迫使每個男人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包括采用背叛、威逼利誘等方法去證明自己的男子氣。

     自我理解可以摧毀戀愛關系中的坦誠和信任。

    唐·璜就是一個質疑自己的男子氣,并不斷為此尋求證據的男人。

    兩性之間普遍存在的不信任,阻礙了坦誠相待,并給人類帶來惡果。

    大男子主義意味着不斷地挑戰、持續地興奮、虛榮,以及永無休止地追求&ldquo特權&rdquo的姿态,所有這些都與健康的群體生活相悖。

    支持婦女解放運動,幫助女性獲得自由和平等是當代人的責任。

    因為,最終全人類的幸福取決于女性與自身角色的和諧,以及男性與女性的和諧。

     改革嘗試 在兩性關系得到良性發展的機制中,共同教育是最重要的模式。

    這種機制不一定得到公認,有認同方,也有反對方。

    支持者的證據表明,通過共同教育,兩性有機會更早地認識和了解彼此,并以此來防止錯誤偏見和災難性後果形成。

    共同教育是可靠的預防措施。

    反對者則通常認為男孩和女孩進入學校時已經存在很大差異,共同教育隻會強化這種差異。

    男孩們會感覺壓力較大,因為學齡期女孩的心理發展更快。

    在共同教育的模式下,男孩們會突然發現男性的優越感隻是肥皂泡,在現實中會輕易破滅。

    還有其他研究表明,在共同教育模式下,男孩會在女孩面前變得焦慮,喪失自尊。

     上述論斷中部分結果确是事實,但這些結果僅僅當我們将共同教育放在兩性間關于天賦和能力更高層面的競争層面上時才能成立。

    如果将天賦和能力競争應用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中,這些結果就不再成立。

    如果在共同教育模式中,教師沒有更好的理念,即将共同教育視為将來兩性在各種任務上合作的契機和助推力,那麼男女同校的教育模式必将失敗。

    反對者則将這種失敗當作肯定自己觀點的證據。

     恰當描述共同教育的整體情況需要有詩人的創造力,且必須切中要害。

    青春期,一個女孩在行為上表現低人一等,這可能是生理劣勢的補償行為。

    不同的是,她認為自己處于劣勢的觀點是由環境中其他的女孩強加的。

    她表現出的行為方式使經驗豐富的研究者都會錯誤地相信她是處于劣勢的。

    這種假象導緻的結果是男女最終都陷入混亂,每個人都在試圖扮演自己并不适合的角色,生活變得愈加複雜。

    兩性關系中缺乏坦誠,過多地持有謬誤與偏見,會導緻兩性獲得幸福的所有希望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