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性别
關燈
小
中
大
,打擊自信,并毀滅希望。
在成長過程中,女孩會多次經曆女性扮演弱勢角色的情境,導緻這一偏見繼續被加強,最終女性會喪失勇氣,不敢承擔義務,逃避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些表現最終又進一步印證了公衆關于女性無用和無能的觀點。
也就是說,我們在了解一個人時,僅片面地通過他在社會中的價值來評估他,會造成他對現實失去希望與勇氣,最終他将一事無成。
身為女孩,沒有勇氣與自信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
然而,有研究發現,在14~18歲青少年群體中,母親處于高社會階層或母親的家庭地位舉足輕重的女孩的天賦與能力顯著高于男孩。
這表明在家庭中能看到母親對家庭的重要貢獻,沒有受到女性天生劣勢這一偏見影響的女孩會獲得更加自由、更加獨立的發展。
同時,刻闆的社會偏見在這樣家庭中會被削弱。
此外,在文學、藝術、工藝和醫藥領域,女性相比于男性,獲得了更大的成就。
許多男性在這些領域不僅一無所成,而且還表現得非常無能。
因此,劣根性同樣适用于男性。
女性天生劣勢的偏見帶來的惡果是顯著的性别分化:男性是力量、勝利和超能的象征,女性則是軟弱、敏感無能和易怒的象征。
這一觀念在人類思想和社會文明中根深蒂固。
對于男性而言,說他像一個女人是巨大的羞辱,而說一個女孩像男人一樣,則無傷大雅。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那些證明女性天生具有劣勢的性格特征也毫無依據。
我們不要試圖去挖掘&ldquo沒有天賦&rdquo的兒童,但是我們能判斷&ldquo沒有能力&rdquo的成人。
我們應該堅守底線,不用性别或是某些性格特征給兒童貼上&ldquo無能&rdquo的标簽。
因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給女孩貼标簽屢見不鮮。
如果能夠解開性别觀念的禁锢,一些被認為&ldquo沒有天賦&rdquo的兒童也許會表現出驚人的才能。
抛棄女子氣 成為男性具有顯著優勢這一點對女性的心理發展造成巨大困擾,并因此對自己身為女性感到不滿。
在這種圖式下,女性的心理活動沿着自卑的軌道發展。
這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
如果不少女孩找到某種補償途徑獲得成功,她們會将此歸結為自己性格和智力的發展超群,有時候也歸結為自己獲得的某些特權,這會導緻她們錯誤觀念的泛化。
這些特權是一種特殊的補償,包括免除義務和獲得奢侈品等,灌輸給公衆的觀念是給予這些特權才是展示對女性的高度尊重。
然而,這一現象實際上蘊含着的深層觀點就是:男性的優越感才是女性補償行為滋生的土壤。
喬治·桑曾很生動地概括了這一點:&ldquo女性的美德是男性的發明。
&rdquo 總體而言,與男權抗争的女性可分為兩類。
一類女性表現為更活躍和男性化,變得精力充沛和野心勃勃,為獲得榮譽不斷奮鬥。
她們嘗試超越兄長以及其他男性,更願意選擇男性擅長的運動或類似活動,但是她們通常會逃避親密關系與婚姻。
一旦她們結婚,婚姻關系會由于她們想控制和超越丈夫變得非常緊張。
她們會宣稱自己對家務不感興趣或不擅長,以此來逃避家庭責任,并拒絕承擔撫養義務。
這類女性用男性化行為來為男權思想的陰暗面尋求補償。
對女子氣的防禦态度是她們男性化行為表現的基礎。
她們被描述為女漢子、女強人、男人婆。
很多人認為這類女性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礎,她們體内雄性激素分泌過多。
然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女性的男性化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源自強加于女性的極端壓力。
她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抗,這些反抗被認為是男性化表現。
一個人必須以兩性角色來生存,要麼是理想女性,要麼是理想男性。
摒棄女性角色,就變得具有男子氣,反之亦然。
這并不是由于激素分泌,而是時代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緻。
人們必須正視女孩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如果不能倡導和實現男女平等,她們就很難在社會建構、家庭和諧和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作用。
第二類女性是具有對生活采取順從觀點的女性。
她們會表現出難以置信的調整、服從和謙卑。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自己,希望獲得一席生存空間,但是她們表現出的愚鈍與無助,最終讓她們一事無成。
極度依賴他人,會使她們産生神經質症狀。
缺乏生活曆練、伴随着頻發的神經精神症狀的悲慘生活現狀在這類女性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最終使得她們完全不能适合社會生活。
盡管她們是好人,但是她們脆弱,無法面對生活的挑戰。
謙卑、壓抑和屈服是這一類女性對男權的反抗模式。
兩類女性的反抗模式盡管不同,但都殊途同歸,都表明了一種生活态度:&ldquo這不是快樂的生活。
&rdquo 第二類女性從不會采用摒棄女性角色來自我防禦。
與此相反,她們陷入自我折磨,強調自己是孱弱的、在生活中應該是低人一等的,隻有男性才是世界之王。
因此,她們需要依靠男性,贊美男性的作為與成就,讓男性給予自己一席之地。
她們以懦弱的表現來為自己争取更多的關照和支持。
在婚姻關系中,作為一種報複方式,她們會讓丈夫大包大攬家庭事務,宣稱&ldquo隻有男人才能做得了這事&rdquo。
雖然女性的地位低下,但教育孩子往往由女性承擔。
設想一下兩類女性在教育孩子上的不同表現,就會發現這種分類方式更為形象具體。
第一類女性,即男性化的女性将會表現強勢,常通過孩子不願意接受的一些懲罰手段來教育孩子。
結果就是形成一種準軍事化教育方式。
孩子會覺得母親是很糟糕的教育者。
母親的咆哮與咒罵,都會對兒童産生不好的影響。
女孩會模仿母親的粗魯行為,男孩則會誠惶誠恐。
有強勢母親的男孩,他們成年後會盡可能地回避親密關系,視女人為痛苦之源,不信任女性。
這種教育方式會導緻兩性之間絕對的分化和隔離,心理學的解釋就是&ldquo男子氣和女子氣因素的錯位&rdquo。
第二類女性在教育中也會徒勞無功。
她們的多疑讓孩子很快發現母親缺乏自信,從而不願意聽從母親的意見。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母親會嘟哝埋怨,并揚言要向父親告狀。
結果,父親會因此質疑母親的教育能力。
這類女性之所以不采用懲罰的教育方式,是因為她們認為隻有男性才有教育孩子的能力,自己卻無能為力。
她們在避免
在成長過程中,女孩會多次經曆女性扮演弱勢角色的情境,導緻這一偏見繼續被加強,最終女性會喪失勇氣,不敢承擔義務,逃避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這些表現最終又進一步印證了公衆關于女性無用和無能的觀點。
也就是說,我們在了解一個人時,僅片面地通過他在社會中的價值來評估他,會造成他對現實失去希望與勇氣,最終他将一事無成。
身為女孩,沒有勇氣與自信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
然而,有研究發現,在14~18歲青少年群體中,母親處于高社會階層或母親的家庭地位舉足輕重的女孩的天賦與能力顯著高于男孩。
這表明在家庭中能看到母親對家庭的重要貢獻,沒有受到女性天生劣勢這一偏見影響的女孩會獲得更加自由、更加獨立的發展。
同時,刻闆的社會偏見在這樣家庭中會被削弱。
此外,在文學、藝術、工藝和醫藥領域,女性相比于男性,獲得了更大的成就。
許多男性在這些領域不僅一無所成,而且還表現得非常無能。
因此,劣根性同樣适用于男性。
女性天生劣勢的偏見帶來的惡果是顯著的性别分化:男性是力量、勝利和超能的象征,女性則是軟弱、敏感無能和易怒的象征。
這一觀念在人類思想和社會文明中根深蒂固。
對于男性而言,說他像一個女人是巨大的羞辱,而說一個女孩像男人一樣,則無傷大雅。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那些證明女性天生具有劣勢的性格特征也毫無依據。
我們不要試圖去挖掘&ldquo沒有天賦&rdquo的兒童,但是我們能判斷&ldquo沒有能力&rdquo的成人。
我們應該堅守底線,不用性别或是某些性格特征給兒童貼上&ldquo無能&rdquo的标簽。
因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給女孩貼标簽屢見不鮮。
如果能夠解開性别觀念的禁锢,一些被認為&ldquo沒有天賦&rdquo的兒童也許會表現出驚人的才能。
抛棄女子氣 成為男性具有顯著優勢這一點對女性的心理發展造成巨大困擾,并因此對自己身為女性感到不滿。
在這種圖式下,女性的心理活動沿着自卑的軌道發展。
這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
如果不少女孩找到某種補償途徑獲得成功,她們會将此歸結為自己性格和智力的發展超群,有時候也歸結為自己獲得的某些特權,這會導緻她們錯誤觀念的泛化。
這些特權是一種特殊的補償,包括免除義務和獲得奢侈品等,灌輸給公衆的觀念是給予這些特權才是展示對女性的高度尊重。
然而,這一現象實際上蘊含着的深層觀點就是:男性的優越感才是女性補償行為滋生的土壤。
喬治·桑曾很生動地概括了這一點:&ldquo女性的美德是男性的發明。
&rdquo 總體而言,與男權抗争的女性可分為兩類。
一類女性表現為更活躍和男性化,變得精力充沛和野心勃勃,為獲得榮譽不斷奮鬥。
她們嘗試超越兄長以及其他男性,更願意選擇男性擅長的運動或類似活動,但是她們通常會逃避親密關系與婚姻。
一旦她們結婚,婚姻關系會由于她們想控制和超越丈夫變得非常緊張。
她們會宣稱自己對家務不感興趣或不擅長,以此來逃避家庭責任,并拒絕承擔撫養義務。
這類女性用男性化行為來為男權思想的陰暗面尋求補償。
對女子氣的防禦态度是她們男性化行為表現的基礎。
她們被描述為女漢子、女強人、男人婆。
很多人認為這類女性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礎,她們體内雄性激素分泌過多。
然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女性的男性化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源自強加于女性的極端壓力。
她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抗,這些反抗被認為是男性化表現。
一個人必須以兩性角色來生存,要麼是理想女性,要麼是理想男性。
摒棄女性角色,就變得具有男子氣,反之亦然。
這并不是由于激素分泌,而是時代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緻。
人們必須正視女孩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如果不能倡導和實現男女平等,她們就很難在社會建構、家庭和諧和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作用。
第二類女性是具有對生活采取順從觀點的女性。
她們會表現出難以置信的調整、服從和謙卑。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自己,希望獲得一席生存空間,但是她們表現出的愚鈍與無助,最終讓她們一事無成。
極度依賴他人,會使她們産生神經質症狀。
缺乏生活曆練、伴随着頻發的神經精神症狀的悲慘生活現狀在這類女性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最終使得她們完全不能适合社會生活。
盡管她們是好人,但是她們脆弱,無法面對生活的挑戰。
謙卑、壓抑和屈服是這一類女性對男權的反抗模式。
兩類女性的反抗模式盡管不同,但都殊途同歸,都表明了一種生活态度:&ldquo這不是快樂的生活。
&rdquo 第二類女性從不會采用摒棄女性角色來自我防禦。
與此相反,她們陷入自我折磨,強調自己是孱弱的、在生活中應該是低人一等的,隻有男性才是世界之王。
因此,她們需要依靠男性,贊美男性的作為與成就,讓男性給予自己一席之地。
她們以懦弱的表現來為自己争取更多的關照和支持。
在婚姻關系中,作為一種報複方式,她們會讓丈夫大包大攬家庭事務,宣稱&ldquo隻有男人才能做得了這事&rdquo。
雖然女性的地位低下,但教育孩子往往由女性承擔。
設想一下兩類女性在教育孩子上的不同表現,就會發現這種分類方式更為形象具體。
第一類女性,即男性化的女性将會表現強勢,常通過孩子不願意接受的一些懲罰手段來教育孩子。
結果就是形成一種準軍事化教育方式。
孩子會覺得母親是很糟糕的教育者。
母親的咆哮與咒罵,都會對兒童産生不好的影響。
女孩會模仿母親的粗魯行為,男孩則會誠惶誠恐。
有強勢母親的男孩,他們成年後會盡可能地回避親密關系,視女人為痛苦之源,不信任女性。
這種教育方式會導緻兩性之間絕對的分化和隔離,心理學的解釋就是&ldquo男子氣和女子氣因素的錯位&rdquo。
第二類女性在教育中也會徒勞無功。
她們的多疑讓孩子很快發現母親缺乏自信,從而不願意聽從母親的意見。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母親會嘟哝埋怨,并揚言要向父親告狀。
結果,父親會因此質疑母親的教育能力。
這類女性之所以不采用懲罰的教育方式,是因為她們認為隻有男性才有教育孩子的能力,自己卻無能為力。
她們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