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性别

關燈
重要問題是:&ldquo你對大男子主義,尤其是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男女角色怎麼看?&rdquo然而,這一問題從來沒有得到回複。

    從這個問題中,既看到女性對于平等地位的追求,又看到女性在男權境遇下的無奈。

    相比之下,男性在童年期就被灌輸男性有更高的社會價值,需要扮演更重要的社會角色的觀念。

    他們将男權視為一種内在責任,并且隻關注自己獨自應對生活和社會的挑戰,以及有利于男性的特權。

     男孩會經曆許多女性扮演着弱勢角色的這種關系情境。

    這讓他發展出男孩是與衆不同的想法。

    他相信值得奮鬥的目标是絕對男性化的品質和态度。

    在這些權力關系中衍生出具有代表性的男性美德。

    盡管并沒有證據支持,但人們會對分别屬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性格特質達成共識。

    當通過比較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狀态來尋找這種現象分類的證據時,我們不是在處理自然現象,而是在描述個體表現。

    這些個體表現,包括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已經在男權概念的影響下被導向特定的軌道。

    關于權力的概念促使兩性在各自的發展方向中找尋力量。

    這時,男性化與女性化的性格特質不存在平等,這些特質是為個體實現争權奪利而服務的。

    換而言之,個體可以通過服從、順從等女性化特質去争取權力,因為一個聽話的兒童比一個不聽話的兒童更能得到好處。

    由于在權力鬥争的過程中,個體會以更複雜的形式來表現自己,這使得理解人性變得難上加難。

     當男孩長大後,他的男子氣會更為外顯。

    他的野心、對權力的渴望和對超越的追求都是與追求男子氣相聯系的。

    對于渴望權力的兒童來說,意識到自己是男性遠遠不夠,還需要證明自己是男人,因此他們必須要擁有特權。

    一方面他們努力超越,來展現他們的男性特質;另一方面,他們也通過各種方式欺壓身邊的女性來獲取成功。

    根據自己遇到反抗的程度,男孩或采用暴力,或采用狡猾與欺騙手段,最終實現統治的目的。

     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依據男權社會的标準被衡量和評價的,男孩在童年早期就深谙此道并不奇怪。

    他也會采用這一标準評價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男子氣,是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當今社會,對男子氣是什麼已達成共識。

    有時,男子氣被描述為絕對自我中心、隻愛自己、渴望超越和主宰他人,并伴随一些&ldquo活躍&rdquo的特質如勇氣、力量、責任、好勝、奪權和榮譽,特别希望能夠征服女性,等等。

    在男子氣思想的主導下,男性會為争取自己的優勢地位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

     在男權社會中,每一個男孩都會表現出他在成年男性,尤其是父親身上所看到的行為特征。

    在當今社會中,這種人為形成的對于男性的誇大妄想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

    在童年早期,男孩就會急于保持和保護他擁有的力量與特權。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男孩就會表現出所謂&ldquo剛強&rdquo,有些男孩則表現出粗魯與野蠻等不良特質。

     男權優勢對于個體極具誘惑性,因此很多女孩有大男子主義的想法并不奇怪。

    這些無法實現的想法成為女孩判斷自己行為的标準,并通過女孩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

    在當今的文化中,似乎所有女人都希望成為男人,以至于有大男子主義想法的這些女孩都傾向于否定自己,為自己是女性感到羞恥。

    她們隻熱衷于男性化的活動。

    這些表現可以理解為她們希望通過表現男性特征來獲得優勢。

     女性的所謂劣勢 男性認可自己的優勢地位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認為男權是自然現象,另一方面是認為女性天生具有劣勢,這種劣勢在所有種族的婦女中普遍存在。

    與這一偏見相聯系的是部分男性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源于母權社會的戰争時期。

    當時對于男性而言,女性是一個現實的焦慮源。

    在文學和曆史的諸多描述中,能看到關于&ldquo男性不安全感&rdquo的端倪。

    例如,某拉丁文作家寫道,&ldquo女性是原始的混亂之源&rdquo,&ldquo女性是男性的混亂之源&rdquo。

    在神學中通常質疑女性是否存在靈魂,以及女性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ldquo人&rdquo。

    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對女巫的獵殺與焚燒也是可悲的例證。

    當今社會,針對&ldquo女性是焦慮之源&rdquo的極端男性不安全感現象逐漸消失,這對于全人類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在《聖經》關于原罪的描述或者《荷馬史詩》中,女性通常是萬惡之源。

    海倫的故事描繪了一個女人如何将所有人帶入不幸。

    不同時期的傳說與神話故事都包含對女性的歧視,将她們視為不潔之物,描寫女性的邪惡、虛僞、背叛與善變。

    在一些司法案例中,還用&ldquo婦人之見&rdquo來攻擊對方。

    在這些偏見的影響下,女性的才華、勤奮和能力逐漸退化。

    在一些演講、諺語、俚語與日常玩笑中,都都可以發現以取笑女性為樂,嘲諷女性的嫉妒、愚蠢和嬌寵的現象。

     為了證實女性的劣勢,需要獨辟蹊徑。

    像斯特林堡、莫比烏斯、叔本華、魏甯格等人,他們以大量順從的女性為例,來證明女性天生孱弱,不具優勢。

    他們則是順從女性的主宰者。

    此外,女性地位低下還表現在:女性與男性同工不同酬。

     在智力和天賦的測驗結果上,男孩在數學上表現突出,而女孩在語言上更為優異。

    表面上看來,男孩在适合男性職業的某些天賦上确實表現出優于女性。

    但是,進一步研究會發現,女性在這些所謂适合男性的職業上的天賦不足隻是一個假象。

     作為女孩,每天都會被一些說辭洗腦:女孩不如男孩,女孩表現出的天賦用處不大。

    這讓女孩會将自己無力改變現實、無力改變女性悲慘命運歸結為童年期缺乏訓練所導緻的無能。

    在這種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女性會選擇她們實際并不感興趣的&ldquo男性&rdquo的職業,以便獲得更多機會。

    然而,這些機會對于她們來說是轉瞬即逝的,無論是外部資源還是内在心理準備方面,女性都不被承認和重視。

     在上述情境下,女性無價值、無能力似乎得到印證。

    原因有二:首先,人的價值被從純粹的商業化,或者是從片面的利己角度進行衡量。

    在女性天生劣勢的偏見下,大多數人難以理解女性會表現出不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潛能。

    其次,女性從出生就被灌輸自己無能的觀念,她們被這種偏見貶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