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為生活而準備
關燈
小
中
大
的興趣,對懲罰性質的威脅也沒有感受。
當然,如果個體的集體意識發展良好,同伴興趣則會充分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過失犯罪相當于個體缺乏社會情感,但是我們還需要考察個體不能發展出和同伴的共同興趣的根本原因。
注意力過于局限會導緻健忘。
正如過于關注家中的貴重物品,但仍然會弄丢。
健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過于緊張,這種緊張本質上是興趣所在,記憶缺失或錯誤是由緊張這種負性情緒啟動或促進的。
例如,兒童丢失課本,表明他們還沒有适應學校環境。
經常丢失鑰匙的家庭主婦,常常是不願意成為家庭主婦的人。
健忘的人通常不願意公開地表達不滿,但是健忘暴露了他們對工作缺乏興趣的真相。
無意識 一般情況下,個體很難意識到自己心理活動的意義。
即使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也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自己為什麼能夠在同一時間注意到很多事物。
人的許多能力均處于無意識領域,而非意識領域。
盡管個體能有意識地提高注意力,但引起注意的刺激并不在意識領域,而是在興趣領域。
作為深層次的心理現象,大多數興趣均處于無意識領域。
從宏觀的角度看,興趣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或現象,而且是其他心理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個體有意識的行為隻是無意識領域心理活動的一種反射、一種應對或一種反向表現。
例如,一個自負的女人很難察覺到自己在公衆場合表現出的虛榮心,她會将謙虛行為展現給他人。
大多數時候,了解一個人多麼虛榮并無必要,要讓女人承認自己虛榮也多會無功而返。
個體可以通過将注意力轉向一些外在的或無關的事情,無視自己的虛榮心來獲得安全感。
這一心理過程是在無意識領域發生的。
和一個虛榮的人讨論他的虛榮會異常困難,他可能會逃避這個話題,言辭委婉躲閃,以免自己被打擾。
這種行為模式卻更證明了當有人要揭穿他虛榮的僞裝時,他立刻表現出防禦的态度。
人可以分為兩類,即對自身無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的了解程度高于平均水平者和低于平均水平者,分類的标準是意識的覆蓋範圍。
在許多臨床案例中,第二類的個體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很小的活動範圍上,然而第一類個體卻關注多方面的活動,同時對人、事和想法具有濃厚興趣。
那些感覺自己被生活所迫無處可逃的人對生活毫無興趣,不能像遵守遊戲規則的人一樣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們安于現狀并且生活圈子狹窄。
他們隻關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很差,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的美。
對他們而言,更廣闊的生活圈子意味着個人權力的喪失。
反觀他們的生活,這些個體對自己的生活能力一無所知,常常低估自己,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點。
有些人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然而做任何事都隻為自己考慮。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利己主義者,實際上可能是非常好的人。
換而言之,你對自己的看法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麼看你。
更為重要的是,你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态度,決定着你所擁有的願望、興趣和行為。
此外,第一類個體是那些更多生活在意識領域的人,他們常以客觀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會被事物表象所蒙蔽。
第二類個體是以偏見的态度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人,他們眼光局限,常以偏概全。
他們的言行受到無意識的導向。
這兩種人一起生活,會出現很多困難,因為他們是相互對立的。
此外,兩個群體的對立也不罕見。
群體之間的對立源于互不了解,隻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這一方才是人類和平與和諧的擁護者。
然而,事實勝于雄辯,雖然從外表看沒有明顯的攻擊行為,但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用一種難以覺察的方式在攻擊對手。
這樣的個體一生都沉溺于敵對和好戰的态度之中。
人類發展出許多心理能力,這些能力處于無意識領域,在個體的生活中持續發揮作用,偶爾也會帶來痛苦,但個體卻無法覺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白癡》中描述過類似場景,這個場景後來成為心理學家時常引用的經典案例。
在一次聚會中,一位女士用嘲諷的語氣告誡公爵(小說的主人公),他身旁的中國花瓶很貴重,不要碰碎。
這個公爵保證自己會多加小心。
但是,幾分鐘之後,花瓶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參加聚會的人都認為公爵是故意的,因為他感覺受到了言語的侮辱。
因此,在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時,不能僅僅隻通過他有意識的行為和表達來判斷,一些無意識的想法和行為也會提供判斷他真正本質的線索。
例如,有些人經常咬指甲或者挖鼻孔,這些動作實際暴露了他們的固執,但他們并不清楚這些動作和性格之間的關系。
童年期,兒童肯定會因為這些動作經常受到斥責,但他們并沒有改掉這些壞習慣,說明他們一定是非常固執的人!從專業的角度,我們通過觀察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也能得出對于個體而言意義深遠的結論。
以下有兩個案例,可以反映出個體無意識的事件保留在無意識領域對于個體的心理能量至關重要。
人類靈魂能指導意識,能夠确定哪些心理活動必須進入意識領域,哪些需要保留在無意識領域或者轉化成無意識領域的内容。
案例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他是家中長子,在他10歲時母親去世,和妹妹一起長大。
他的父親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承擔了對兩位子女的教育職責。
他傾盡心力要将兒子培養成有抱負、努力向上的人。
男孩成為一名優秀學生,在人品和科學素養上不斷地鍛煉和提高自己,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父親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是兒子人生中的指路明燈,在兒子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年輕人養成了一些讓父親非常苦惱的性格特征,父親也多次嘗試改變他。
同時,妹妹逐漸成為他的一個競争對手。
妹妹表現優異,喜歡利用哥哥的弱點作為她獲得父親重視的武器。
比如,她勤于做家務,但哥哥在家務上卻一竅不通,因此她在家務表現中毫不費勁地勝出。
對于一個男孩來說,在其他領域可以很輕松地獲得認可和重視,在家務上卻很難凸顯自己的重要性。
到了青春期,父親很快注意到兒子非常奇怪的生活模式。
事實上,他的兒子基本沒有一個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對周圍的新環境帶有明顯敵意,特别是有女孩出現時,他的逃避傾向就會加重。
開始,父親并沒有覺得有任何異常。
然而,兒子的社會退縮行為逐漸發展,嚴重到不願意出門,隻有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才去散步。
他變得很孤僻,拒絕和老朋友見面,但是他在學校的成績卻無可挑剔。
病情進一步發展,沒有人能夠讓他出門,父親隻好帶他去看醫生。
幾次咨詢之後,醫生發現了原因:這個男孩一直認為自己的耳朵很小,覺得周圍人都覺得他很醜。
當醫生否定了他的這個理由,告訴他,他的耳朵與常人無異時,他又說自己的牙齒和頭發也很醜。
實際上,這些都是他避免與人接觸的借口。
當然,如果個體的集體意識發展良好,同伴興趣則會充分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過失犯罪相當于個體缺乏社會情感,但是我們還需要考察個體不能發展出和同伴的共同興趣的根本原因。
注意力過于局限會導緻健忘。
正如過于關注家中的貴重物品,但仍然會弄丢。
健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過于緊張,這種緊張本質上是興趣所在,記憶缺失或錯誤是由緊張這種負性情緒啟動或促進的。
例如,兒童丢失課本,表明他們還沒有适應學校環境。
經常丢失鑰匙的家庭主婦,常常是不願意成為家庭主婦的人。
健忘的人通常不願意公開地表達不滿,但是健忘暴露了他們對工作缺乏興趣的真相。
無意識 一般情況下,個體很難意識到自己心理活動的意義。
即使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也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自己為什麼能夠在同一時間注意到很多事物。
人的許多能力均處于無意識領域,而非意識領域。
盡管個體能有意識地提高注意力,但引起注意的刺激并不在意識領域,而是在興趣領域。
作為深層次的心理現象,大多數興趣均處于無意識領域。
從宏觀的角度看,興趣不僅是一種心理活動或現象,而且是其他心理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
個體有意識的行為隻是無意識領域心理活動的一種反射、一種應對或一種反向表現。
例如,一個自負的女人很難察覺到自己在公衆場合表現出的虛榮心,她會将謙虛行為展現給他人。
大多數時候,了解一個人多麼虛榮并無必要,要讓女人承認自己虛榮也多會無功而返。
個體可以通過将注意力轉向一些外在的或無關的事情,無視自己的虛榮心來獲得安全感。
這一心理過程是在無意識領域發生的。
和一個虛榮的人讨論他的虛榮會異常困難,他可能會逃避這個話題,言辭委婉躲閃,以免自己被打擾。
這種行為模式卻更證明了當有人要揭穿他虛榮的僞裝時,他立刻表現出防禦的态度。
人可以分為兩類,即對自身無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的了解程度高于平均水平者和低于平均水平者,分類的标準是意識的覆蓋範圍。
在許多臨床案例中,第二類的個體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很小的活動範圍上,然而第一類個體卻關注多方面的活動,同時對人、事和想法具有濃厚興趣。
那些感覺自己被生活所迫無處可逃的人對生活毫無興趣,不能像遵守遊戲規則的人一樣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們安于現狀并且生活圈子狹窄。
他們隻關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很差,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的美。
對他們而言,更廣闊的生活圈子意味着個人權力的喪失。
反觀他們的生活,這些個體對自己的生活能力一無所知,常常低估自己,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點。
有些人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然而做任何事都隻為自己考慮。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利己主義者,實際上可能是非常好的人。
換而言之,你對自己的看法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麼看你。
更為重要的是,你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态度,決定着你所擁有的願望、興趣和行為。
此外,第一類個體是那些更多生活在意識領域的人,他們常以客觀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會被事物表象所蒙蔽。
第二類個體是以偏見的态度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人,他們眼光局限,常以偏概全。
他們的言行受到無意識的導向。
這兩種人一起生活,會出現很多困難,因為他們是相互對立的。
此外,兩個群體的對立也不罕見。
群體之間的對立源于互不了解,隻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這一方才是人類和平與和諧的擁護者。
然而,事實勝于雄辯,雖然從外表看沒有明顯的攻擊行為,但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用一種難以覺察的方式在攻擊對手。
這樣的個體一生都沉溺于敵對和好戰的态度之中。
人類發展出許多心理能力,這些能力處于無意識領域,在個體的生活中持續發揮作用,偶爾也會帶來痛苦,但個體卻無法覺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白癡》中描述過類似場景,這個場景後來成為心理學家時常引用的經典案例。
在一次聚會中,一位女士用嘲諷的語氣告誡公爵(小說的主人公),他身旁的中國花瓶很貴重,不要碰碎。
這個公爵保證自己會多加小心。
但是,幾分鐘之後,花瓶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參加聚會的人都認為公爵是故意的,因為他感覺受到了言語的侮辱。
因此,在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時,不能僅僅隻通過他有意識的行為和表達來判斷,一些無意識的想法和行為也會提供判斷他真正本質的線索。
例如,有些人經常咬指甲或者挖鼻孔,這些動作實際暴露了他們的固執,但他們并不清楚這些動作和性格之間的關系。
童年期,兒童肯定會因為這些動作經常受到斥責,但他們并沒有改掉這些壞習慣,說明他們一定是非常固執的人!從專業的角度,我們通過觀察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也能得出對于個體而言意義深遠的結論。
以下有兩個案例,可以反映出個體無意識的事件保留在無意識領域對于個體的心理能量至關重要。
人類靈魂能指導意識,能夠确定哪些心理活動必須進入意識領域,哪些需要保留在無意識領域或者轉化成無意識領域的内容。
案例一說的是一個年輕人,他是家中長子,在他10歲時母親去世,和妹妹一起長大。
他的父親是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承擔了對兩位子女的教育職責。
他傾盡心力要将兒子培養成有抱負、努力向上的人。
男孩成為一名優秀學生,在人品和科學素養上不斷地鍛煉和提高自己,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父親非常高興,他覺得自己是兒子人生中的指路明燈,在兒子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年輕人養成了一些讓父親非常苦惱的性格特征,父親也多次嘗試改變他。
同時,妹妹逐漸成為他的一個競争對手。
妹妹表現優異,喜歡利用哥哥的弱點作為她獲得父親重視的武器。
比如,她勤于做家務,但哥哥在家務上卻一竅不通,因此她在家務表現中毫不費勁地勝出。
對于一個男孩來說,在其他領域可以很輕松地獲得認可和重視,在家務上卻很難凸顯自己的重要性。
到了青春期,父親很快注意到兒子非常奇怪的生活模式。
事實上,他的兒子基本沒有一個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對周圍的新環境帶有明顯敵意,特别是有女孩出現時,他的逃避傾向就會加重。
開始,父親并沒有覺得有任何異常。
然而,兒子的社會退縮行為逐漸發展,嚴重到不願意出門,隻有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才去散步。
他變得很孤僻,拒絕和老朋友見面,但是他在學校的成績卻無可挑剔。
病情進一步發展,沒有人能夠讓他出門,父親隻好帶他去看醫生。
幾次咨詢之後,醫生發現了原因:這個男孩一直認為自己的耳朵很小,覺得周圍人都覺得他很醜。
當醫生否定了他的這個理由,告訴他,他的耳朵與常人無異時,他又說自己的牙齒和頭發也很醜。
實際上,這些都是他避免與人接觸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