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為生活而準備

關燈
同樣,我們也很容易發現他有着非同尋常的抱負,他目标清晰,也認為父親總是不斷地激勵他朝着偉大目标而前進,達到人生巅峰,是父親培養了他的這種性格。

    他希望成為一名頂級的科學家。

    如果不是他存在對同伴和對社交回避的傾向,這個生活目标不會引起醫生的注意。

    那麼為什麼這個男孩會用自己很醜這一個幼稚的理由作為回避社交的借口呢?如果貌醜這個事實存在,這種用謹慎和焦慮的态度對待生活的做法就有了合适的借口。

    因為在人類社會中,貌醜的人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進一步分析表明,這個男孩努力追求着一個特定的目标。

    以前,他的成績在班上總是位列第一,他想要保持第一。

    為了實現這個目标,他就必須專注、勤奮和努力。

    他還試圖将所有看起來不必要的東西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

    事實上,他應該這樣表達自己:&ldquo既然我将譽滿天下,完全獻身于科學事業,那麼我必須抛棄一些社會關系中不必要的幹擾。

    &rdquo 但是,他卻以自己貌醜這種無關緊要的事作為借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認為這個借口在計劃中非常重要,他可以以此為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現在,他需要誇大自己的醜陋,進行虛僞的争辯,來追求他的潛在目标。

    如果他希望自己像修行者一樣生活,并以此實現自己的最終目标,他的這種借口就暴露了他的目标。

    雖然在無意識層面,他緻力于成為一名科學界的&ldquo英雄&rdquo人物,但他實際上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個目标。

     他冒着失去生活中其他一切的危險,孤注一擲去實現某個目标的想法一直停留在無意識領域,從來沒有進入意識層面。

    如果他意識到這一點,他就不會對自己是否能夠實現目标不是十分肯定,而以自己醜陋為借口,不敢與人交往。

    此外,那些公開表明自己想永遠保持第一,并願意犧牲自己所有的人際關系來實現這一目标的人,會成為周圍人的笑柄。

    這種想法是可怕的、不能公開的,将這種想法隐藏在無意識領域既利己,又利他。

    因此,這個男孩要在生活中成為&ldquo人上人&rdquo的指導思想一直停留在他的無意識層面。

     如果我們現在明确地告訴這個年輕人他無意識中的生活目标,以及他不敢面對自己内心想法的原因,他會失去原有的行為模式,這自然就打亂了他的心理平衡機制。

    因為他曾經不惜一切阻止進入意識層面的想法呼之欲出!曾經自己不敢想、不敢有的觀念,都從無意識進入意識,之前的所有行為模式就會被打破,這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現象。

    每個人都緊緊抓住那些證明他們态度合理的想法,拒絕那些試圖阻止他們前進的想法。

    人類隻敢接受那些他們自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任何我們認為有幫助的,就被納入意識層面;任何我們認為不利的,就被推入無意識層面。

     案例二說的是一個優秀男孩的經曆。

    他父親是一名教師,經常鼓勵他在班級中勇争第一。

    這個男孩在童年時一帆風順,各方面總是名列前茅,在社交圈中極具魅力,還有幾個要好的朋友。

     在他8歲時,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故。

    他喪失了生活的樂趣,變得抑郁、心煩,有自殺的想法。

    幾乎所有人都發現他的問題,他父親卻認為他的自我封閉行為能夠使他更專注于學業。

     在治療期間,他不停抱怨父親奪走了他生活中的所有快樂,他找不到繼續生活的自信和勇氣,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去做,他隻能在孤獨中痛苦地度過餘生。

    他在學習上逐漸退步,大學成績還出現挂科。

    他對此的解釋是:他的變化源于一次社交聚會,由于不懂現代文學,他成了朋友們嘲笑的對象。

    多次類似挫折導緻他變得孤獨,他以此逃避社交。

    他堅持認為父親應該為他的不幸承擔責任,父子關系每況愈下。

     兩個案例有很多類似之處。

    案例一中,患者由于妹妹的争寵開始改變;案例二中,患者對犯錯的父親産生敵對态度。

    兩個患者都受到了慣稱為&ldquo英雄主義&rdquo的觀念的引導。

    他們都熱衷于&ldquo英雄主義&rdquo,以至于失去了和生活的一切聯系,變得萎靡不振,希望自己能夠從這樣的生活中抽離出來。

    但是,我們相信第二個男孩永遠不會對自己說:&ldquo既然我不能夠繼續這種英雄式的存在,我就應該躲起來,痛苦地度過餘生!&rdquo 無疑在案例二中,他的父親是有過錯的,其教育也是失敗的。

    但這個男孩緊盯着父親的錯誤,不停地抱怨,實際上是為自己的逃避辯解。

    既然父親的教育方式糟糕并令人厭惡,脫離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社會退縮。

    這樣,他就不會再遭受更多的失敗。

    通過将自己的不幸完全歸咎于父親,認為父親應該承擔全部的責任的方式,他才能為自己挽回一點自尊,并使自己得到關注。

    他有過光輝的過去,他的未來成功之所以受阻,是因為父親和父親失敗的教育阻礙了他獲得更為輝煌的成就。

     在某種程度上,案例二中患者的無意識層面有這樣的想法:&ldquo既然我已經站在生活戰場的前沿,已經意識到保持第一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我就應該盡量從這樣的生活中退出。

    &rdquo然而,盡管這種想法已植入内心,但卻沒人敢将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表露出來。

    之後,通過過度譴責父親的教育錯誤,他成功地從原有的社交生活中退出,避開生活中所有必要的決定。

    如果這種想法上升到意識層面,他的隐秘行為模式必然受到幹擾。

    因此,這種想法始終停留在無意識層面。

    他曾有如此輝煌的過去,怎麼能說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呢?采取這種行為模式,即使他沒有獲得新的勝利,也沒人會責備他,而會認為是他父親的教育對他産生了不利影響。

    這個兒子同時是法官、原告和被告,這種姿态對他極為有利。

    他清楚地知道,作為兒子,他可以随時使用握在手裡的法槌,父親就必然會受到大家的譴責。

     夢 長期以來,人們相信可以通過夢來推測出個體的人格特征。

    與歌德同時代的利希滕貝格曾說,人的夢比人的言行更能反映性格和本質。

    這種說法雖略有誇張,但我們認為,不要對夢這一心理現象進行單一解釋,要和其他心理活動或行為模式結合起來分析。

    隻有當我們在個體的其他心理特征中找到額外的支持證據,證實我們對夢的解釋時,我們才能根據夢的内容得出其與個體的性格特征有關的結論。

     釋夢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

    在神話和英雄傳奇中可以發現:在很久以前,人們更關注對夢的解釋,那個時期的普通人對夢的理解也比當代人深刻得多。

    比如,夢在古希臘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或是西塞羅關于釋夢的書籍,或《聖經》中提到的紛繁複雜的夢,都能證實這一觀點。

    在《聖經》中,夢或被巧妙地闡釋,或是被簡單地陳述,每個人讀後都能理解。

    其中約瑟夫告訴兄弟的禾捆之夢,以及起源于完全不同文化的尼伯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