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卑感與尋求認同
關燈
小
中
大
童年早期的環境
天生就被當作繼子女對待的兒童與那些寵命優渥的兒童相比,對待生活和同伴的态度截然不同。
有一條基本的定律:殘障兒童自出生起就需要不斷為生存而抗争,這會扼殺他們社會情感的發展。
他們不願意融入同齡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和對他人的刻闆印象中。
身體的缺陷會帶來社會或經濟負擔,兒童也會将自己視為家人的負擔,進而表現出對周遭的敵意。
俗話說:&ldquo三歲看到老。
&rdquo大多數殘障兒童在兩歲時就有了悲觀情緒,他們不具備健康的同齡人在對抗遊戲時所需要的身體條件,不相信自己能勝任同齡人的遊戲。
由于身體的缺陷,他們感覺被忽視,有明顯的焦慮。
我們必須銘記,每個兒童在生活中都處于劣勢,他是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獨存于世的。
當看到兒童表現出孱弱和無助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每一個生命出生時都有着或多或少隐藏的自卑。
或早或遲,每個兒童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獨自應對生活的挑戰。
自卑感是一種動力,是兒童追求超越的起點。
它決定個體如何獲得自身安全和平靜,明确生活的特定目标,為個體實現理想奠定基礎。
兒童教育之基在于挖掘兒童的潛力。
然而,過度的自卑感,或過強的進取心和控制欲都會影響兒童的可教育性。
擁有這些特質的兒童并不鮮見,常被稱為&ldquo問題兒童&rdquo。
他們常将自己所有的經曆都視為挫敗,堅信自己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忽視。
我們需要找出阻礙兒童健康發展的各種不良因素,幫助他們,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每個兒童都在成年人的呵護下長大,因此他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弱小的、不能獨立生活。
即使是一些他能夠勝任的簡單任務,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在不犯錯的情況下完成。
我們大部分的教育誤區就由此産生。
當成人的要求超出了兒童的能力範圍,兒童就會表現出無望感,有些兒童甚至能意識到自己的弱小和無助。
有些兒童被家人視為玩具,還有一些兒童即使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也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小心呵護。
父母和成年人的這些态度讓兒童相信,隻有在取悅或惹怒長輩時才能體現他們的力量。
兒童因父母撫養過程中産生的自卑感會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被加強。
這時,兒童會認為自己微不足道、無足輕重,他必須安靜乖巧懂禮貌,人們隻見其人未聞其聲。
很多兒童是在擔心自己受到成年人嘲笑的恐懼中逐漸長大的。
嘲笑一個兒童與犯罪無異,會對兒童的心靈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表現在他成年後的行為習慣中。
我們很容易識别出一個童年期備受嘲諷的成年人,因為他仍無法克制自己對遭受嘲笑的恐懼。
此外,成年人的信口開河也會對兒童造成不利影響,會使兒童不僅懷疑自己所接觸的環境,還會質疑生活的嚴肅性和真實性。
有案例記載,有些兒童總是在學校毫無緣由地大笑,當問其原因時,他們說:&ldquo爸爸媽媽總拿學校來開玩笑,我們也不用那麼認真。
&rdquo 補償自卑,追求認同與超越 自卑感決定着個人生存的目标。
我們自降生後就渴望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關注。
個體在自卑感中不斷追求認同,實現超越。
社會情感發展的深度和質量有助于個體确立優勢目标。
如果沒有對個體的社會情感和優勢目标進行比較,就不能對兒童或成人的心理發展妄加論斷。
如果個體的目标十分系統明确,達成目标就是他的社會情感如優越感、價值感等發展的重要前提。
個體的目标為主觀感受賦予價值,将個體的社會情感聯結、整合,塑造、引導創造力,并決定記憶内容的取舍。
個體的感覺、情緒、情感和想象相互關聯,受到個體既定目标的影響,引導這些心理現象的變化和選擇,盡管這個影響程度很難量化。
這些心理現象實際上是以隐秘的方式表現個體的終極生活目标。
與其他科學中使用的虛拟假設類似,個體設定的目标也是人為創造的,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隻是一個設想。
但是,目标設定十分必要,它可以引導個體的心智逐漸發展成熟,正如地球的本初子午線,實際并不存在,人為設定後卻有着重要的價值。
在面對個體心理上虛構的目标時,即使它并不存在,我們也要堅持最初的假設,通過它來引導我們的行為,以實現個體的相對價值。
根據這一預先設定的目标,在朝向目标過程中個體産生的不同感覺和情緒就可以進行劃分。
基于此,個體心理學創造了啟發式的系統:該系統關注個體行為的産生和理解,認為個體的行為以遺傳為基礎,是努力實現生活終極目标的過程,個體行為最終影響群體關系的确立。
經驗表明,個體所設定的理想目标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大量的客觀事實,這些事實可能來自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活。
心理活動的目标不隻是哲學假設,更是基本事實。
有一條基本的定律:殘障兒童自出生起就需要不斷為生存而抗争,這會扼殺他們社會情感的發展。
他們不願意融入同齡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和對他人的刻闆印象中。
身體的缺陷會帶來社會或經濟負擔,兒童也會将自己視為家人的負擔,進而表現出對周遭的敵意。
俗話說:&ldquo三歲看到老。
&rdquo大多數殘障兒童在兩歲時就有了悲觀情緒,他們不具備健康的同齡人在對抗遊戲時所需要的身體條件,不相信自己能勝任同齡人的遊戲。
由于身體的缺陷,他們感覺被忽視,有明顯的焦慮。
我們必須銘記,每個兒童在生活中都處于劣勢,他是家庭中的一員,而不是獨存于世的。
當看到兒童表現出孱弱和無助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每一個生命出生時都有着或多或少隐藏的自卑。
或早或遲,每個兒童都會意識到自己無法獨自應對生活的挑戰。
自卑感是一種動力,是兒童追求超越的起點。
它決定個體如何獲得自身安全和平靜,明确生活的特定目标,為個體實現理想奠定基礎。
兒童教育之基在于挖掘兒童的潛力。
然而,過度的自卑感,或過強的進取心和控制欲都會影響兒童的可教育性。
擁有這些特質的兒童并不鮮見,常被稱為&ldquo問題兒童&rdquo。
他們常将自己所有的經曆都視為挫敗,堅信自己受到環境和他人的忽視。
我們需要找出阻礙兒童健康發展的各種不良因素,幫助他們,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每個兒童都在成年人的呵護下長大,因此他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弱小的、不能獨立生活。
即使是一些他能夠勝任的簡單任務,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在不犯錯的情況下完成。
我們大部分的教育誤區就由此産生。
當成人的要求超出了兒童的能力範圍,兒童就會表現出無望感,有些兒童甚至能意識到自己的弱小和無助。
有些兒童被家人視為玩具,還有一些兒童即使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也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小心呵護。
父母和成年人的這些态度讓兒童相信,隻有在取悅或惹怒長輩時才能體現他們的力量。
兒童因父母撫養過程中産生的自卑感會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被加強。
這時,兒童會認為自己微不足道、無足輕重,他必須安靜乖巧懂禮貌,人們隻見其人未聞其聲。
很多兒童是在擔心自己受到成年人嘲笑的恐懼中逐漸長大的。
嘲笑一個兒童與犯罪無異,會對兒童的心靈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表現在他成年後的行為習慣中。
我們很容易識别出一個童年期備受嘲諷的成年人,因為他仍無法克制自己對遭受嘲笑的恐懼。
此外,成年人的信口開河也會對兒童造成不利影響,會使兒童不僅懷疑自己所接觸的環境,還會質疑生活的嚴肅性和真實性。
有案例記載,有些兒童總是在學校毫無緣由地大笑,當問其原因時,他們說:&ldquo爸爸媽媽總拿學校來開玩笑,我們也不用那麼認真。
&rdquo 補償自卑,追求認同與超越 自卑感決定着個人生存的目标。
我們自降生後就渴望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關注。
個體在自卑感中不斷追求認同,實現超越。
社會情感發展的深度和質量有助于個體确立優勢目标。
如果沒有對個體的社會情感和優勢目标進行比較,就不能對兒童或成人的心理發展妄加論斷。
如果個體的目标十分系統明确,達成目标就是他的社會情感如優越感、價值感等發展的重要前提。
個體的目标為主觀感受賦予價值,将個體的社會情感聯結、整合,塑造、引導創造力,并決定記憶内容的取舍。
個體的感覺、情緒、情感和想象相互關聯,受到個體既定目标的影響,引導這些心理現象的變化和選擇,盡管這個影響程度很難量化。
這些心理現象實際上是以隐秘的方式表現個體的終極生活目标。
與其他科學中使用的虛拟假設類似,個體設定的目标也是人為創造的,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隻是一個設想。
但是,目标設定十分必要,它可以引導個體的心智逐漸發展成熟,正如地球的本初子午線,實際并不存在,人為設定後卻有着重要的價值。
在面對個體心理上虛構的目标時,即使它并不存在,我們也要堅持最初的假設,通過它來引導我們的行為,以實現個體的相對價值。
根據這一預先設定的目标,在朝向目标過程中個體産生的不同感覺和情緒就可以進行劃分。
基于此,個體心理學創造了啟發式的系統:該系統關注個體行為的産生和理解,認為個體的行為以遺傳為基礎,是努力實現生活終極目标的過程,個體行為最終影響群體關系的确立。
經驗表明,個體所設定的理想目标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大量的客觀事實,這些事實可能來自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活。
心理活動的目标不隻是哲學假設,更是基本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