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

關燈
态度。

     基于此,那些感覺自己受到環境所迫的兒童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不會感到快樂,也不會因此改變。

    當然,也會有例外:有些個體感受到壓力巨大時,在權威的教育者面前會表現出順從,接受權威的觀點。

    但這種逆來順受的态度是不利于個體社會化的,會使順從者難以适應生活。

    個體會表現為當無人對他發号施令時,他就不能自主地思考和行動。

    如果個體發展到成年期仍然遵循這種順從的模式,那麼他甚至會聽從他人指揮去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在犯罪團夥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實施者通常屬于順從型,而教唆者從不出現在犯罪現場。

    在大多數屬于團夥犯罪的重大刑事案件中,順從者都隻不過是傀儡,在團夥中的地位也無足輕重。

    盲從在這些個體身上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甚至還有不少人為此自豪,認為這是滿足自己野心的好途徑。

     在正常群體中,有些人特别容易受到他人影響,他們尊重事實和邏輯推理,其社會情感不會發生偏差。

    相反,渴望權勢和統治的人很難受到他人的影響。

    父母很少會抱怨孩子盲從,最常見的抱怨是孩子不聽話。

    不聽話的兒童常想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總是緻力于打破父母設定的規則。

    在崇尚美德教育的家庭中,他們會遭到漠視。

     個體為權力而鬥争的程度與他受教育的可能性成反比。

    盡管如此,大多數家庭教育仍隻關注培養兒童的進取心,激發他的雄心壯志。

    這不是因為欠缺考慮,而是因為整個人類社會崇尚進取心。

    與人類文明一樣,家庭中也最重視獨占鳌頭、鶴立雞群的成員。

    在後續闡述虛榮心的章節中,我們将會提出崇尚進取心的教育方法并不适用于群體生活,以及進取心帶來的困擾會阻礙兒童心智的發展等問題。

     具有無條件服從特質的個體可通過某種媒介接受環境中其他因素的影響。

    想象一下自己在短時間内可在他人聲音的引導下做出順從的行為,催眠就是類似的過程。

    每一個人可能都會說盡管自己有被催眠的願望,但還沒有做好被催眠的心理準備。

    雖然人可能有意識地抵抗催眠,但人的本能是趨向于服從的。

    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的行為由他的精神态度所決定,與他所說是否相信催眠無關。

    如果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對催眠産生誤解,認為隻有說自己相信催眠的個體才會被催眠。

    在催眠過程中,常見到一些揚言要反抗催眠的個體,最終都服從于催眠師的指令,這是人的服從本能在起作用。

    當然,個體的心理準備狀态存在差異,使得催眠結果也因人而異。

    個體對催眠的心理準備程度既取決于催眠師的意志,也受到被催眠者精神态度的調節。

     催眠在本質上與睡眠類似,但它可以由他人的指令引發。

    隻有當個體願意服從催眠師的指令時,催眠才會起效。

    決定性因素通常包括催眠使用的媒介或被催眠者的性格特征。

    隻有受暗示性較高的個體才能夠被催眠。

    催眠與正常睡眠的不同之處還在于:正常睡眠是處于休息狀态,個體不會産生明顯的肢體運動;催眠甚至能使個體根據催眠的指令做出反應。

    在催眠狀态下,被催眠者隻能記住催眠師讓他記住的事情。

    個體發展出來的多種重要的心理能力,在催眠狀态下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被催眠者形容自己隻是在催眠師靈巧的雙手指令下運行的一個器官。

     那些擁有影響他人能力的人,傾向于将這一能力歸因于神秘力量。

    在一些邪教的所謂心靈感應和催眠活動中,這些說法成為掩蓋一些人惡行的遮羞布。

    為了邪惡的目的,他們以催眠為手段來實施反人類的罪行。

    當然,這并不是指他們的全部表現都是欺騙。

    有點悲哀的是,人們傾向于相信這些謊稱自己擁有超能力的人。

    大多數人早已習慣未經檢驗就盲從權威,甘心被愚弄,也不會對這類謊言進行理性的思考。

    因此,帶有欺騙性質、反人類的催眠活動隻會對社會秩序帶來破壞性影響,引發被催眠者的厭惡和反抗。

    任何一位心靈感應者或催眠師以及他們進行的實驗都很難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這時,他們經常會求助被催眠者,接受被催眠者的暗示來相信自己工作的價值。

    不少知名的科學家也是如此,試圖通過媒體來展示自己的能力。

     從上述觀點看來,被催眠者實際上是一個被欺騙的騙子,他既在一定程度上欺騙了催眠師,又要服從于自己的意志。

    顯然,催眠能發揮作用的關鍵不在于催眠師,而在于被催眠者甘心服從的意願。

    如果個體習慣于理性思考、自己做決定、不盲目相信,那麼他就自然不會被催眠。

    因此,催眠或心靈感應并不存在,它們隻是個體奴性服從的表現形式。

     此外,我們還需要探讨一下&ldquo暗示&rdquo這個概念。

    當個體将他人的暗示置于客觀環境的背景下時,暗示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理解。

    每個人都不斷地接受客觀環境的刺激,形成多種主觀印象。

    個體對刺激的感知是持續性的,一旦形成了某種主觀印象,這一主觀印象會持續發揮作用。

    在他人要求或懇請的情境下,個體所形成的主觀印象會轉化為說服他人的論據或言論,就被稱為暗示。

    暗示可以使得被暗示者原有的觀點發生改變或得到加強。

    由于每一個人對客觀刺激做出的反應千差萬别,形成的暗示也風格迥異。

    此外,被暗示者受暗示影響的程度與他的獨立性密切相關。

    通常情況下存在兩類人:一類人過于看重他人的暗示,高估并樂于采納别人的暗示,對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都予以輕視。

    這類人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或催眠。

    另一類人将他人的任何暗示都視為侮辱,堅信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确,無視他人的暗示。

    兩種類型都有弱點,前者看似察納雅言并以此為傲,但實際上非常争強好勝。

    他們鼓吹開放性和合理性,但隻不過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後者的弱點在于拒絕接受他人的任何觀點或想法。

    實際上這兩類人都難以接近,與其共事也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