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

關燈
想自己擁有更強的力量,并陷入這種幻想狀态難以自拔。

    在這些兒童成長的某個階段,幻想可能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生活的心理防禦機制,或是用于抱怨現狀,從而損害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

    他們難以建立健康的應對行為,而是企圖通過虛構的想象來改善自己困窘的生活狀态。

     個體在為獲取力量付出努力的過程中發展的社會情感,如愛和歸屬感等,在幻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童年期的幻想中,很少出現幻想的最終目的與社會情感無關的情況。

    兒童常幻想成為救世主或英勇騎士,能夠戰勝惡勢力;也經常幻想自己不屬于現在的家庭,有一天,他們真正的父親,實際是某個重要人物會來接走他們。

    這些情況常見于有着強烈自卑感的兒童,他們或者是經曆過喪親,或者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愛和溫暖。

    他們試圖表現出成年人的一些态度行為恰恰暴露出他們不成熟的幻想,有時一些行為幾乎是病态的、難以理解的。

    例如,隻戴成年人的禮帽、像成年人一樣抽着雪茄,或是想變性的女孩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等等。

     批評兒童沒有想象力肯定是錯誤的。

    有些兒童隻是不善于表達自己,或有其他原因迫使他們與自己的幻想做鬥争,通過抑制想象來獲得一定的&ldquo力量&rdquo感。

    也有可能是有些兒童不需要費太大勁就能适應現實環境,覺得幻想是怯懦、孩子氣的表現,不願意與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些認同容易會被别人誤認為缺乏想象力。

     夢境:概論 除了白日夢,我們還需要了解個體在晚上睡眠時夢境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夜間夢與白日夢有着同樣的心理機制。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夢境了解他的性格。

    從古至今,夢境實際上一直是人類思維活動的主要形式。

    與白日夢一樣,在夜間夢中,我們需要關注映射、計劃和引導未來生活朝着安全的目标前進的那些夢境内容。

    相比而言,白日夢比夜間夢的内容更容易理解。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夜間的夢境内容無關緊要。

    然而,個體為克服現實困難,争取未來的一席之地付出努力的心路曆程,都會在夢境中重現。

    對夢境的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個體的心理問題。

     同理心和認同感 靈魂不僅能感知現實,還能夠感受或猜測未來。

    有機體為應對變化中的環境,需要借助預測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

    靈魂中有一種能力能幫助預測,我們稱這種能力為同理心或認同感。

    人類的同理心高度發達,滲透到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

    預測未來的必要性是同理心存在的首要條件。

    一方面,個體因為需要預見、預判或假定發生某種情況後所應采取的行動規劃,就必須學會在事情還未發生前通過思維、情感和知覺進行周密的判斷。

    另一方面,個體可以通過獲取預測信息,以便能調動更大的心理能量來解決新的問題,或更謹慎地避免不幸結果的發生。

     同理心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知其友方可知其人。

    戲劇是同理心的藝術表現形式。

    此外,個體察覺到他人處于危險時,會産生不安。

    這種同理心可能十分強烈,即使自己并未受到威脅,也會下意識地做出防禦動作。

    例如:人們吃驚時扔掉手中玻璃杯;在保齡球館,某些球員跟随球的運動過程擺動身體,似乎覺得自己通過這個動作可以影響球的軌迹;在足球比賽時,看台上的大部分觀衆都會朝向自己喜愛的球隊,或者當對手控球時向他們施加壓力;汽車乘客感到身處危險時,會不自覺地做出踩下刹車的動作;路過有人高空作業的高樓時,幾乎所有人都會産生一定的肌肉緊張和防禦動作;當演講者緊張并中斷演講時,觀衆同樣會感覺到壓力和不安;在觀看戲劇時,我們很容易将自己想象成演員,投入其中的不同角色。

    同理心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

    如果去尋找這種&ldquo感同身受&rdquo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一種先天的社會情感。

    事實上,這種感覺反映出我們與所處世界的聯結,是人類的本質特征,賦予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能力。

     與社會情感一樣,個體擁有的同理心程度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童年期就會顯現。

    有些兒童整天抱着玩偶,把玩偶當作真人一樣,和它說話和玩耍;另一些兒童卻對玩偶的内部構造感興趣。

    如果個體把自己的社會關系從他人投射到無生命的物體上,他的社會性發展可能會完全停滞。

    此外,有虐待動物行為的兒童完全缺乏社會情感和對其他生物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缺陷會導緻兒童的興趣集中在對其社會化無價值或無意義的事物上,隻考慮自己,無視他人的悲歡喜怒,還會由于無法認同他人導緻拒絕合作。

     催眠和暗示 在個體心理學領域,對于&ldquo一個人怎麼可能影響另一個人的行為?&rdquo這個問題的解釋是:這種現象隻不過是我們心理活動的産物。

    社會生活存在的前提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

    在某些情境下,這種相互影響會變得更為明顯和強烈,例如師生、父子和夫妻之間。

    在社會情感的作用下,個體會在一定程度上自願接受環境的影響。

    個體被他人影響的程度取決于施加影響者是否考慮受影響者的權益。

    當個體感覺自己被傷害時,他是不可能接受他人的觀點的。

    與之相反,當個體感覺到自己被尊重時,他更願意接受别人的意見。

    這一點對于教育學有重要的啟示。

    當我們實施教育改革時,應充分考慮這種人類本能,以及個體與他人、環境關系的基礎,在尊重被教育者的前提下,再考慮教育模式的調整才是恰當的。

    當個體表現為社會退縮時,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會在他身上失去作用。

    退縮并非偶然發生,而是在個體與環境長時間鬥争的過程中,他與所處環境的關系逐漸被削弱,直到他公然站到社會的對立面。

    這時候,想對他的行為産生任何影響幾無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個體會對任何試圖影響他的人或事物都持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