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腦海中,進而對他的将來帶來不利影響。
例如:他會為維持與親人的親密關系不擇手段,會不惜一切代價打壓他的兄弟姐妹;他還可能編造謊言來達到目的,比如煽動他的兄弟去做壞事,讓自己可以獨享父母的愛,讓他的父母在這種壓力狀态下隻能更關注他。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會不遺餘力地鏟除自己的絆腳石,直到自己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
為了讓父母為他忙碌,他可能表現出懶惰或者不良品行,也可能讓自己成為模範兒童,因為他認為别人的關注就是獎勵。
綜上所述,一旦被寵溺的兒童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固定,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為了獲得别人的關注,有些兒童會表現得品行不良或任性,有些則表現得品行兼優,盡量突出自己的優點。
此外,和被寵溺的孩子一樣,那些在童年早期被父母以較溫和的方式忽視的孩子,也會在成長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他們沒有獲得從父母身上學會應對未來生活的一技之長的任何機會,也沒有克服困難的實踐過程,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他們一旦離開家庭步入社會,肯定會遭遇挫折。
這類兒童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被孤立的傾向。
例如,胃腸道有缺陷的兒童對營養物質有特殊的需求,其生活方式和生長發育過程與正常兒童完全不同,這可能最終導緻他們遭到孤立。
還有一些兒童不清楚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試圖回避環境。
他們找不到朋友,很難參與到同伴的遊戲中,羨慕或者蔑視同齡人的遊戲,一個人在屋子裡自顧自地玩耍。
對于身處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的兒童,被孤立會威脅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他們常預期所有事情都會朝着壞處發展,自己的生活不會有希望。
他們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自己必須忍受所有的苦難和悲傷,或者覺得自己像鬥士,随時準備好與所覺察到的敵對環境做鬥争。
此類兒童覺得生活異常艱難,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忙于自我設防,避免其人格遭受挫敗,也可以預料到其眼中世界的負性圖式。
由于過分的謹言慎行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他們傾向于逃避更大的困難,不把自己暴露于可能失敗的風險之中。
這類兒童的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們沒有充分的社會情感,因為他們總是過多考慮自己而忽略他人感受。
具有這種特質的兒童會存在消極的人生觀。
他們除非改變錯誤的行為模式,否則難以在成年後獲得幸福的生活。
人是社會性動物 隻有考慮個體身處的環境因素,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行為方式,才能夠了解他的人格特征。
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個體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面對困難的态度,所遇到的工作、人際交往和同伴協作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已經能夠确定每個人在嬰兒初期形成的印象會影響他一生的生活态度和行為模式。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就建立了與環境聯系的特殊方式。
此後,不同的嬰兒會表現出各自獨特清晰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會随着他們的生長發育過程變得更清晰,且穩定不變。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活動受社會關系的影響會逐漸變得明顯。
先天的社會情感表現出來的第一個證據是幼兒早期對親和的渴求,尋求與成人的親近,這表明兒童的愛總是直接指向他人。
這有悖于弗洛伊德的理論,他認為兒童的愛總是指向自己的身體,這些性驅力的強度和表現會存在個體差異。
在兩歲以上的兒童中,先天性社會情感的差異可以體現在他們的語言表達上。
隻有在個體罹患會導緻精神衰退的重性精神疾病的情況下,童年早期所建立的穩定而牢固的社會情感才會喪失。
除此以外,先天性社會情感會保持終身,在特定情況下會得到調整、加強,其範圍會逐漸擴大,它所指向的對象會逐漸延展到自己的家庭成員以外,包括家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甚至還可以跨越人類的界限,向其他動物、植物和無生命的對象延伸,最後向整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愛和感受。
理解&ldquo人是社會性動物&rdquo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人性。
例如:他會為維持與親人的親密關系不擇手段,會不惜一切代價打壓他的兄弟姐妹;他還可能編造謊言來達到目的,比如煽動他的兄弟去做壞事,讓自己可以獨享父母的愛,讓他的父母在這種壓力狀态下隻能更關注他。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會不遺餘力地鏟除自己的絆腳石,直到自己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
為了讓父母為他忙碌,他可能表現出懶惰或者不良品行,也可能讓自己成為模範兒童,因為他認為别人的關注就是獎勵。
綜上所述,一旦被寵溺的兒童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固定,一切皆有可能發生。
為了獲得别人的關注,有些兒童會表現得品行不良或任性,有些則表現得品行兼優,盡量突出自己的優點。
此外,和被寵溺的孩子一樣,那些在童年早期被父母以較溫和的方式忽視的孩子,也會在成長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他們沒有獲得從父母身上學會應對未來生活的一技之長的任何機會,也沒有克服困難的實踐過程,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他們一旦離開家庭步入社會,肯定會遭遇挫折。
這類兒童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被孤立的傾向。
例如,胃腸道有缺陷的兒童對營養物質有特殊的需求,其生活方式和生長發育過程與正常兒童完全不同,這可能最終導緻他們遭到孤立。
還有一些兒童不清楚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試圖回避環境。
他們找不到朋友,很難參與到同伴的遊戲中,羨慕或者蔑視同齡人的遊戲,一個人在屋子裡自顧自地玩耍。
對于身處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的兒童,被孤立會威脅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他們常預期所有事情都會朝着壞處發展,自己的生活不會有希望。
他們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自己必須忍受所有的苦難和悲傷,或者覺得自己像鬥士,随時準備好與所覺察到的敵對環境做鬥争。
此類兒童覺得生活異常艱難,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會忙于自我設防,避免其人格遭受挫敗,也可以預料到其眼中世界的負性圖式。
由于過分的謹言慎行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他們傾向于逃避更大的困難,不把自己暴露于可能失敗的風險之中。
這類兒童的另一個共同點是:他們沒有充分的社會情感,因為他們總是過多考慮自己而忽略他人感受。
具有這種特質的兒童會存在消極的人生觀。
他們除非改變錯誤的行為模式,否則難以在成年後獲得幸福的生活。
人是社會性動物 隻有考慮個體身處的環境因素,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行為方式,才能夠了解他的人格特征。
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個體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面對困難的态度,所遇到的工作、人際交往和同伴協作方面的問題。
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已經能夠确定每個人在嬰兒初期形成的印象會影響他一生的生活态度和行為模式。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就建立了與環境聯系的特殊方式。
此後,不同的嬰兒會表現出各自獨特清晰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會随着他們的生長發育過程變得更清晰,且穩定不變。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活動受社會關系的影響會逐漸變得明顯。
先天的社會情感表現出來的第一個證據是幼兒早期對親和的渴求,尋求與成人的親近,這表明兒童的愛總是直接指向他人。
這有悖于弗洛伊德的理論,他認為兒童的愛總是指向自己的身體,這些性驅力的強度和表現會存在個體差異。
在兩歲以上的兒童中,先天性社會情感的差異可以體現在他們的語言表達上。
隻有在個體罹患會導緻精神衰退的重性精神疾病的情況下,童年早期所建立的穩定而牢固的社會情感才會喪失。
除此以外,先天性社會情感會保持終身,在特定情況下會得到調整、加強,其範圍會逐漸擴大,它所指向的對象會逐漸延展到自己的家庭成員以外,包括家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甚至還可以跨越人類的界限,向其他動物、植物和無生命的對象延伸,最後向整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愛和感受。
理解&ldquo人是社會性動物&rdquo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