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兒童與社會

關燈
社會規則會影響個體的生活準則和心智的發展。

    社會是一個有序生活的群體組織。

    從兩性關系的角度,能清晰地看到個體和社會的聯結。

    隻有在群體中,男人才能通過與妻子的相處獲得生理的愉悅、安全感和幸福。

    與群體隔離的兩性關系并不能使男人獲得上述體驗。

    同樣,如果缺乏群體的适當保護,兒童的發展會趨于緩慢,群體生活是人類發展和進化的保護性因素。

    個體盡管在群體生活中分工不同,但是互相之間緊密聯系。

     兒童的環境 兒童依賴于群體的照顧,當他獨自面對環境時,兒童更希望自己能夠被他人所喜歡和認可。

    在兒童為适應群體生活做出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他的天性會被壓抑并因此感到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在童年早期就意識到自己需要其他人的幫助才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生活得更好。

    因此,兒童靈魂的發展需要有機地整合各種環境信息,并使之為今後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而服務。

    在兒童發展過程中,靈魂需要評價每一個當前情境因素,并有效地對個體的後續行為提供指導,目的是在滿足兒童的本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避免沖突。

    例如,兒童會高估自己的身高和力量,以使自己後續的行為成為可能,如開門、搬重物或者是命令他人服從自己。

    他的靈魂中開始出現一個優勢願望,就是希望比其他人更為強壯。

    支配他人成為兒童生活中的首要目标,包括通過展示自己的弱小來讓長輩為自己服務。

    這一時期,兒童會表現出兩種行為特征:一方面,運用他習得的成人使用的行為和方法;另一方面,将表現他的弱小,來作為獲得成年人幫助不可或缺、屢試不爽的手段。

    我們應該關注兒童在這一時期所表現出的分離的精神趨勢。

     童年早期表現出的不同行為趨勢會促使兒童發展出不同的人格類型。

    一部分兒童更願意去尋找獲得像成年人一樣的力量或勇氣的方法,他們的認知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人格趨于成熟和健康。

    另一部分兒童則固着于展示并試圖證明自己的弱小,會表現出依賴、敏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特點。

    一個人需要通過回憶自己童年期的态度、舉止和行為方式,來找到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

    我們要充分考慮兒童的人格形成與環境之間的影響,并在兒童的行為方式中分析環境投射的信息。

     兒童為了使得自己更為強大會做持續的努力,這正是教育的基礎所在。

    兒童的多種天賦和才能來源于不充分的環境刺激。

    每一個兒童所面臨的情境會千差萬别。

    例如在某一個案例中,我們發現,由于患兒一直身處在充滿敵意和不安全感的生活環境中,這種環境給他形成的印象就是:這個世界都在與我為敵。

    兒童思維過程呈現碎片化而非整體加工,使得他隻能看到這樣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從而形成這種印象。

    這時,教育的作用應該是糾正兒童的這種錯誤認識,否則成年後他就會發展出敵意或攻擊性的行為模式,由此造成的人際沖突會進一步強化&ldquo世界與我為敵&rdquo的觀點。

    此外,一旦在生活中碰到更大的困難,這些敵意印象會更加明顯。

    與健康兒童相比,有器官缺陷的兒童更容易表現出對他人的敵意。

    器官缺陷包括運動障礙、單一器官功能不良或機體抵抗力差,從而導緻兒童體弱多病。

     器官缺陷不是兒童需要應對的困難環境的唯一因素。

    與環境中的實際困難相比,不良的環境會強加在兒童身上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當一個渴望融入和适應環境的兒童,忽然發現在自己成長環境中有着不可逾越的苦難和障礙時,他會喪失勇氣,并很快發展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

     困境的影響 由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不勝枚舉,所以他們對各種困難情境不能做出充分的反應也就不足為奇。

    兒童在還沒有足夠技巧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應對困境時,就必須讓自己适應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因素,因此兒童的精神習慣必須在短期内快速發展。

    當分析兒童在困境下做出的錯誤行為反應時,我們也要看到在這時兒童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