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

關燈
要了解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必須考察他的人際交往方式。

    原因有二:一方面,人際關系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行為模式,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人際關系還受到穩定的社會規則的影響,例如國家或社區的傳統文化。

    個體的思維方式會體現在與他人交往的方方面面,了解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模式是分析其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

     絕對真理 人的精神活動并不是自由随意的,它需要幫助個體應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并由此決定它的活動軌迹。

    一個人所面臨的問題與他的群體生活密切相關。

    群體生活的基本要素會影響個體,而個體幾乎不能或僅在很小程度上能對群體産生影響。

    然而,當前的群體生活條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紛繁複雜,發展和變化巨大。

    我們由于很難擺脫自身的人際困境,也就很難完全洞悉和理解個體在相同情境下的精神活動。

     擺脫人際困境的唯一途徑是:我們先假設在人類社會中,群體生活存在一個既定準則,這個準則是絕對的真理。

    雖然我們的社會制度并不完善,個體的能力有限,但是在不斷修正錯誤和失誤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逐漸接近這一真理,形成有助于促進解決人際困境的方案。

     在解決人際沖突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階層。

    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就是說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群體生活準則,即&ldquo絕對真理&rdquo的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與此類似。

    曆史的觀點,以及個體心理學知識中對人性的洞察告訴我們,個體在經濟壓力的情境下,偶爾會草率地做出錯誤的行為反應。

    為了逃避經濟窘境,個體可能會陷入難以自拔的錯誤行為反應之中。

    在人們追尋&ldquo絕對真理&rdquo的道路上,可能會犯很多類似的錯誤。

     群體生活的心理需求 群體生活的準則有點像人們對于氣候規律的解釋,這些解釋有助于保護人們免受寒冷、為建造房屋和種植莊稼等提供信息。

    促進群體和群體生活形成的驅力存在于人類社會中,我們并不十分清楚這些驅力是怎樣形成的。

    以宗教為例,神聖的公共準則是宗教團體成員之間的紐帶。

    如果人類當前的生活條件最初是由宇宙的物質因素決定的,那麼這一環境會被人類的社會進程、群體生活以及群體生活中遵循的自然法則和規則進一步改變。

    群際需要調控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人們必須先顧及群體生活,再考慮個人生活。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類都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着的。

    在整個動物界的生存法則中,群居形式有利于人類生存,人們可以更好地應對自然界的競争,獲得物種保存和發展壯大的力量。

     人類的群居本能是為人性發展而服務的。

    在群居生活中,人類發展出對抗殘酷環境最有力的武器,即靈魂。

    群居生活的規律已經滲透到靈魂的本質之中。

    達爾文以前提出過一個觀點:弱小的動物從不獨自生存。

    人類也是弱小的物種,很難獨自生存,在自然界面前力量渺小。

    為了在地球上生存,必須借助于許多機器設備來武裝自己。

    你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任何工具或武器的人獨自處在原始森林中時,他一定會比森林中的其他動物要弱小。

    他沒有在自然界中生存和鬥争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包括速度、力量、鋒利的牙齒、靈敏的視覺和聽覺。

    人類需要許多機器設備來維持生存,包括身體的營養需求、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等都依賴強有力的保護程序。

     現在我們能理解為什麼人類隻有将自己置身于特别适宜的環境下時才能維持生存。

    由于隻有人類社會中的生活方式才可以提供給個體這些适宜條件,社會生活對于維持個體生存就變得十分必要。

    在社會系統中,個體必須先學會分工合作,之後再堅持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例如,初生的嬰兒在圍産期需要得到細心的照料和保護,而這隻有在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做到。

    想一想人在一生當中,尤其是在嬰兒期要遭受多少種疾病的侵襲,你就會對人的一生當中需要多少關心和照顧有更加理性的認識,也會更加理解社會生活對于人類生存的必要性。

    群居生活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最佳保障。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