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魂
關燈
小
中
大
精神生活的概念和前提
隻有活動的、有生命力的有機體才具有靈魂。
靈魂與自由活動的聯系與生俱來,密不可分。
不能移動的有機體,例如植物,就不具有靈魂。
人無法将情緒、思想、接受或逃避痛苦等詞或描述與植物聯系起來。
同樣,植物也并不擁有自由意志,因為自由意志對于植物并無用處。
由此推測,理性并不是植物的必備屬性。
活動和人類的精神生活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系,兩者也是植物和動物的關鍵差别。
因此,人類精神生活發展進化的過程也涉及許多與活動有關的事物。
個體在應對生活境遇改變帶來的困難時,需要運用到自己精神層面的資源,例如以往的經驗、對困難的預測,以及對當前問題解決方式的記憶編碼和儲存。
這些精神資源有助于個體更好地适應生活的變化。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個體精神生活的發展與活動密切關聯,伴随個體精神層面的各種發展和進步都會受到自身行為和社會活動的調控。
一方面個體的行為和社會活動會刺激和促進精神層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個體的上述活動性也需要更多的精神資源來支持,兩者相輔相成。
如果我們能夠預知一個人的各種行為和社會活動,也就意味着他的精神生活已停滞不前,不再發展變化。
如果想要個體能夠在精神層面有着更豐富的發展,就需要給他更大的活動自由。
因此,&ldquo自由可以孕育偉大的靈魂,強制則會扼殺和毀滅智者&rdquo。
精神器官的功能 考慮人體産生精神活動的生理器官的功能,其實是在思考器官遺傳能力的進化,這一器官主要負責有生命的有機體對所處的應激情境做出戰鬥或者防禦反應。
人類的精神活動是兼具攻擊和安全尋求的複合體,最終的目标是維持地球上的人類長期生存和持續發展。
在達成這一共識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衍生出&ldquo靈魂&rdquo的真正含義。
個體的精神活動不會孤立存在,而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适當的反應。
為了生存,個體的精神活動會摒棄無助于保護有機體對抗外部環境傷害的一部分能力。
個體的精神活動與生理器官的聯系不勝枚舉。
例如,個體的獨特氣質與生理特征的關系、品質與生理缺陷的關系等等。
不過,個體的某種生理能力或某一生理器官與個體的品質或行為傾向的對應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
隻有當個體足夠了解自己時,他的生理特征與精神活動之間的聯系才有價值。
衆所周知,人類的雙腳在某種意義上是退化的雙手。
對于善于攀援的動物來說,擁有雙腳顯然是不利于生存的,但是對于需要在平地上行走的人類而言,&ldquo退化的&rdquo雙腳顯然比&ldquo正常的&rdquo雙手更利于行走。
事實上,在所有人的生活中,有着某種生理的缺陷或劣勢并不一定是壞事,隻有環境才可以決定它是有利還是不利條件。
當我們想到宇宙萬物、晝夜更替、太陽軌迹、微小的原子運動與個體的精神活動之間複雜的聯系時,我們才會意識到這些物質運動對精神活動所産生的巨大的影響! 精神活動的目的性 精神活動會指向特定的目标。
人類的靈魂并非靜态的整體而是具有活動能力的複合體,這些活動能力或是由單一因素所緻,或是由目标導向所驅動。
在生物體适應性方面,目标導向性活動或行為驅力是與生俱來的。
人類的精神活動,都是目标導向的運動。
個體的目标決定着他的精神活動。
恒定的目标不斷地決定、維持和修正個體的行為,并在此基礎上引發精神層面的活動,包括思考、感受、希冀和夢想。
這是有機體調整自己并對環境做出反應的必然結果。
人類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都建立在目标導向的基礎之上。
目标可以是靜态的或發展變化的,它的持續存在是我們精神活動發展和進化的原始動力。
如果将個體的精神活動看作是為應對将來的情境做準備,那麼除了目标導向的驅力外,很難在精神活動的生理器官(即靈魂)上找到精神活動的确切痕迹。
然而,盡管認同精神活動由目标驅動,個體心理學家卻也試圖研究這一過程中生理器官(靈魂)的各種表現。
了解目标相對于個體精神活動的意義之後,我
靈魂與自由活動的聯系與生俱來,密不可分。
不能移動的有機體,例如植物,就不具有靈魂。
人無法将情緒、思想、接受或逃避痛苦等詞或描述與植物聯系起來。
同樣,植物也并不擁有自由意志,因為自由意志對于植物并無用處。
由此推測,理性并不是植物的必備屬性。
活動和人類的精神生活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系,兩者也是植物和動物的關鍵差别。
因此,人類精神生活發展進化的過程也涉及許多與活動有關的事物。
個體在應對生活境遇改變帶來的困難時,需要運用到自己精神層面的資源,例如以往的經驗、對困難的預測,以及對當前問題解決方式的記憶編碼和儲存。
這些精神資源有助于個體更好地适應生活的變化。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個體精神生活的發展與活動密切關聯,伴随個體精神層面的各種發展和進步都會受到自身行為和社會活動的調控。
一方面個體的行為和社會活動會刺激和促進精神層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個體的上述活動性也需要更多的精神資源來支持,兩者相輔相成。
如果我們能夠預知一個人的各種行為和社會活動,也就意味着他的精神生活已停滞不前,不再發展變化。
如果想要個體能夠在精神層面有着更豐富的發展,就需要給他更大的活動自由。
因此,&ldquo自由可以孕育偉大的靈魂,強制則會扼殺和毀滅智者&rdquo。
精神器官的功能 考慮人體産生精神活動的生理器官的功能,其實是在思考器官遺傳能力的進化,這一器官主要負責有生命的有機體對所處的應激情境做出戰鬥或者防禦反應。
人類的精神活動是兼具攻擊和安全尋求的複合體,最終的目标是維持地球上的人類長期生存和持續發展。
在達成這一共識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衍生出&ldquo靈魂&rdquo的真正含義。
個體的精神活動不會孤立存在,而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适當的反應。
為了生存,個體的精神活動會摒棄無助于保護有機體對抗外部環境傷害的一部分能力。
個體的精神活動與生理器官的聯系不勝枚舉。
例如,個體的獨特氣質與生理特征的關系、品質與生理缺陷的關系等等。
不過,個體的某種生理能力或某一生理器官與個體的品質或行為傾向的對應性,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概念。
隻有當個體足夠了解自己時,他的生理特征與精神活動之間的聯系才有價值。
衆所周知,人類的雙腳在某種意義上是退化的雙手。
對于善于攀援的動物來說,擁有雙腳顯然是不利于生存的,但是對于需要在平地上行走的人類而言,&ldquo退化的&rdquo雙腳顯然比&ldquo正常的&rdquo雙手更利于行走。
事實上,在所有人的生活中,有着某種生理的缺陷或劣勢并不一定是壞事,隻有環境才可以決定它是有利還是不利條件。
當我們想到宇宙萬物、晝夜更替、太陽軌迹、微小的原子運動與個體的精神活動之間複雜的聯系時,我們才會意識到這些物質運動對精神活動所産生的巨大的影響! 精神活動的目的性 精神活動會指向特定的目标。
人類的靈魂并非靜态的整體而是具有活動能力的複合體,這些活動能力或是由單一因素所緻,或是由目标導向所驅動。
在生物體适應性方面,目标導向性活動或行為驅力是與生俱來的。
人類的精神活動,都是目标導向的運動。
個體的目标決定着他的精神活動。
恒定的目标不斷地決定、維持和修正個體的行為,并在此基礎上引發精神層面的活動,包括思考、感受、希冀和夢想。
這是有機體調整自己并對環境做出反應的必然結果。
人類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都建立在目标導向的基礎之上。
目标可以是靜态的或發展變化的,它的持續存在是我們精神活動發展和進化的原始動力。
如果将個體的精神活動看作是為應對将來的情境做準備,那麼除了目标導向的驅力外,很難在精神活動的生理器官(即靈魂)上找到精神活動的确切痕迹。
然而,盡管認同精神活動由目标驅動,個體心理學家卻也試圖研究這一過程中生理器官(靈魂)的各種表現。
了解目标相對于個體精神活動的意義之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