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魂

關燈
們還必須了解個體的生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真實意義,以及它們在目标準備和實現過程中的價值。

    由于個體的目标可以不斷變化,靈魂活動也沒有自然規律,朝向目标的個體精神活動也就毫無規律可言。

    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個體為達成目标會采取哪些行為。

    這就像扔石頭一樣,我們會知道石頭落地前的運動軌迹。

    然而,如果某一個體有着恒定的目标,那麼他的精神活動就好像存在着某種自然規律,并帶有強迫性質地去執行這一規律。

    這也與人性研究的觀點背道而馳。

    當然,精神活動的定律确實存在,但隻是一種人造的規律。

    如果有學者說自己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精神活動存在規律,那他是被表象(天性是恒定不變的,環境決定性格)蒙蔽了。

    如果畫家在畫人物肖像前,就有人把他需要畫的人物性格特征恰當如實地向他描述,那麼結果是,畫家在見到肖像人物之前會根據這些描述進行很多準備活動,就好像這些描述真的會發揮作用一樣。

    但是,這些描述對于畫肖像真是必要的嗎? 自然界的運動和人類靈魂的活動之間存在本質差異,前者遵循特定的自然規律,後者則不受既定規則的束縛。

    所有關于人類自由意志的問題的關鍵都在于此。

    然而,當今的人們可能并不擁有自由意志,因為他們會被自己所确定的某一生活目标所束縛。

    目标是個體的精神活動的重要驅力,精神活動的軌迹是朝實現目标的方向前進,但目标的設定取決于人與宇宙、動物和社會的關系中的環境因素。

    由此看來,人類的精神活動與自然界的萬物運動有類似之處,也遵循着某種特定的規律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認可這些人際關系的既定規則并試圖打破它們,或者自己拒絕去适應和迎合這些規則,那麼原有的規則在他身上就不會起作用,他會依據自己的目标設定新的規則。

    他的精神活動會随着新目标的不斷出現而變得無迹可尋。

    同樣,對于缺乏生活目标,逃避社會關系的個體,我們也很難洞悉他的精神活動。

    因此,需要強調的是,目标的設定是個體産生精神活動的必要條件。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個體當前的精神活動來推斷他的生活目标。

    由于大多數人的生活目标并不清晰,這一點對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人性研究的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個體的精神活動,來确定他的短期和長期目标,并以此獲得對人性知識的深入了解。

    由于個體的精神活動具有豐富的含義,不能做簡單的推論,我們應該依據時間序列,利用圖表來描述不同時間點的精神活動特點,進行分析比較,尋找隐藏在龐雜的精神活動中個體的明确的生活态度。

    還可以通過在時間序列曲線中出現顯著變化的節點,刻畫出個體的精神活動的獨特模式,以及這一模式在其成長過程中的穩定性。

    以下我将舉例說明,個體童年期與成年期的行為模式是如何驚人地相似! 一名30歲男性,具有明顯的沖動性人格特征,盡管人際交往困難,但在事業上很成功。

    他前來就診的原因是感到自己極度抑郁,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也不願意工作。

    他描述自己現在剛訂婚,但是卻對将來的婚姻生活充滿懷疑。

    他嫉妒心很強,不能忍受未婚妻與其他異性的交往,也很擔心婚禮不能如期順利舉行。

    他多方收集未婚妻出軌的證據,然而在訪談中他陳述的證據并沒有說服力,他未婚妻的表現實際上無可挑剔,但這仍不能消除他的懷疑和不信任。

    這一患者具有大多數男性共有的特征:在兩性關系中常常被異性吸引,主動建立親密關系;在親密關系中又常常表現出不信任和攻擊,并由此對已建立的親密關系帶來破壞性影響。

     如前所述,我們可以通過提取他既往的一個生活事件以及事件經曆時他所表現出的态度和想法,來勾畫出他固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慣常的做法是,我們讓他回憶自己童年期的第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但我們并不去檢驗他所描述的這件事情是否客觀存在。

    他是這樣描述的:在他4歲時,有一次母親帶着他和弟弟去逛市場,當時人多擁擠,母親先把他抱起來,後來想到弟弟年紀更小,母親又放下他抱起弟弟。

    他被人群擠來擠去,十分害怕。

    在對這次童年經曆的描述中,我們捕捉到了和他當前困境相同的内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