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魂

關燈
即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受人喜歡,也不能忍受别人比他更受歡迎。

    當我們指出患者的童年期回憶和當前經曆反映出相似的内心活動時,他非常震驚,但随即他就意識到這個聯系是确實存在的。

     每一個人行為模式所朝向的目标,都是由其童年期的環境因素和主觀感受決定的。

    在理想狀态下,個體的生活目标在出生後頭幾個月就能形成,甚至誘發兒童愉快或不适的環境刺激在目标确立的過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這是個體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态度首次以外顯的方式露出痕迹,盡管這種表現方式趨于原始。

    在嬰兒期,影響個體精神活動的基本因素已經穩定形成。

    在此基礎上,兒童的行為模式得以建立,并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調整、影響和轉變。

    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會促使兒童盡快建立明确的生活态度和條件化的反應模式來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研究者相信,嬰兒期能表現出成年期明顯的性格特征。

    這也可以用性格具有可遺傳性來解釋。

    但是,性格和人格特征源自父母的這一觀點也容易帶來負面後果,它會使得教育工作者嘗試通過教育實踐來改變兒童的不良性格特征或行為模式時信心不足,也容易将教育孩子的失敗歸咎于遺傳因素無法改變,從而逃避自己的責任。

    而這些後果,顯然與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馳。

     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也對個體确立生活目标至關重要。

    文明社會為兒童建立了一個安全邊界,防止兒童自我傷害。

    在保證安全和适應生活的雙重前提下,讓兒童去尋找實現自己的夢想或目标的途徑。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學會依據社會環境的現實情況來判斷自己安全需求滿足的程度。

    我們所考慮的兒童安全性,并不僅僅限于免除危險,而應該是一個&ldquo安全性的系數&rdquo,包括适宜人類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多種條件。

    兒童獲得的來源于文明社會的&ldquo安全系數&rdquo所涵蓋的内容,應該要遠遠大于他的安全本能和平凡成長的必需條件。

    這些安全系數會促進兒童的精神活動朝向更優更強的方向發展。

    和成年人一樣,兒童也希望在所有的競争對手中脫穎而出。

    他會為獲得某一優勢而竭盡全力,因為這一優勢有助于他更安全、更适應地達到他之前設定的目标。

    長此以往,兒童會表現為精神活動的過度緊張,并且随着時間的進程還會有加重的趨勢。

    假設當前社會需要個體具備更強的反應能力,在這一趨勢下,如果兒童不相信自己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就會表現出一方面更渴望證明自己、獲得榮譽,另一方面卻為自己逃避現實困難尋找各種托詞。

     在上述情況下,兒童頻繁設定即刻或短期目标,實際上是為逃避更大困難尋找借口。

    面對困難的退縮恰恰反映出對現實生活要求的逃避。

    我們必須強調,在應對困難情境時,個體的精神活動并不是一成不變或是絕對化的:退縮行為隻是整體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其作用短暫,無法最終解決問題。

    在分析兒童的精神活動時,我們要時刻注意提醒自己所處理的是當前情境下的具體問題,不能使用成人的評估工具來測評兒童。

    在兒童案例中,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詢問在他們的生活中的具體行為和興趣愛好,從中勾畫出他們的性格特征。

    我們還應該從兒童的視角,而不是成人的視角出發,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獲得更多關于他的精神活動的信息。

    與此同時,我們也就能理解他其實是很準确地用語言表達了自己所設定目标的理想狀态。

    例如,我們如果想知道兒童為什麼會表現出某種行為,就必須從兒童的角度來考慮他這一行為模式的意義。

    用與兒童觀點相符合的聲調和語言來引導提問,能使部分兒童朝樂觀主義方向發展,使之有信心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話,兒童會成長為對生活中的困難有掌控力的人,會發展出勇氣、開放性、直率、責任心、勤勉和宜人性等優秀品質。

    也有些兒童會朝向悲觀主義發展,表現出沒有信心去解決問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他們面對世界、面對周圍環境和他人會感覺無所适從!他們會發展出膽怯、内省和懷疑等性格特征,并以此來保護自己,缺乏面對生活的勇氣。

    他們的生活目标與成就需要相距甚遠,僅僅停留在安全需要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