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豕渡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人果能言,雖枕流漱石,何嘗不佳絕千古?雖然,習而不察,擊盤扪燭,以為在是焉,不且诒笑大雅之林耶?随手證誤,用以自警,非必率天下也,否則日繩斯人于舄焉點畫之間,而大端之誤人不少,又将若之何?”
◎物類誤
莫微于物異,其呼而強加之弗受也。
蹲鸱诒诮,金根緻譏,肯為賢者諱乎?落筆開言,不可不慎。
骨董乃方言,初無定字,東坡嘗作骨董羹,用此二字,晦庵先生《語類》隻作汨董。
(《霏雪錄》) 包衡曰:“道書以一卷為一卷,陶九成《說郛》用之。
佛書以一條為一則,洪景盧《容齋随筆》用之。
卷音周,一作卷,與軸同。
”(《續說郭》) 餘自訂文集,亦嘗用彈字分卷,細按之,則彈為道書設,因與軸同,故借用之。
“千裡莼羹,未下鹽豉”,世多以淡煮莼羹,未用鹽與豉相調和,非也。
末字誤書為未,末下乃地名,此二處産此二物耳,其地今屬江幹。
(《同語錄》) 繭纟由明初尚未行,至明季崇祯時,臣僚聞上惡其華麗,遂多以繭纟由為服,始盛行。
周栎園曰:“繭纟由備五善:色不加染點而有章,一也。
浣濯雖敝,不易色,二也。
日禦之上者,十歲而不敗,三也。
與韋衣處不已華,與纨處不已野,四也。
出門不二服,吉兇可從焉,五也。
”然元世祖二十五年紀災異雲:“秋七月熒惑犯氐,太陰掩畢,濟南保定路唐縣野蠶成繭,絲可為帛。
”又《金史·太宗紀》:南京帥以錦州野蠶成繭來獻,賞其長吏。
可見前世已知有繭纟由也。
今則山東各處有之,歲以為常。
其蠶散生野樹上,士人蠶時,必架廬林下,把竿逐鳥鼠之害。
生者名繭,椿名椿繭,椒名椒繭。
大如鳥卵,生深山叢條間者。
視他繭特小,才如指上螺,名山繭質更佳,歲凡三稔,山東人恃此為業。
(《雲谷卧餘》) 古人私印,有曰某氏圖書,或曰某人圖書之記,蓋唯用以識圖畫書籍,而其他則否。
今人于私刻印章,概以圖書呼之,可謂誤矣。
(《聽雨紀談》) 世但知封膜作畫,不知自舜妹嫘始。
客曰:“惜此神技,創自婦人。
”餘曰:“嫘嘗脫舜于瞍象之害,則造化在手,堪作畫祖。
”(《客中閑集》) 《事始》謂蒙恬造筆,蔡倫造紙,皆未必然。
恬乃秦時人,而《詩》中已有彤管。
又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絕筆于獲麟。
又《尚書》中候雲:“玄龜負圖出,周公援筆以時文寫之,”其來尚矣。
馬大年乃附會以為簡牍之筆,乃今竹筆,非毫也。
至蒙恬始用兔毫,殊不知《莊子》書中,有舐筆和墨之句,則以毫染墨明矣,竹筆豈可舐耶?《莊子》在恬之前,筆不始于恬明矣。
又如蔡倫乃後漢時人,而《前漢·外戚傳》雲:“赫蹄乃小紙也。
”則紙已見于前漢,恐非始于蔡倫。
然蒙恬所造,精工于前世則有之,謂始于二人,則不可也。
(同上) 今之書籍,每冊必數卷,或多至十餘卷,此僅存卷之名耳。
古人藏書,皆作卷軸,邺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是也。
此制在唐猶然,其後以卷舒之難,因而為摺,久而摺斷,乃分為簿帙,以便檢閱,蓋愈遠而愈失其真矣。
(《聽雨紀談》) 劉仲原得銅斛二于左馮翊,其一雲:“始元四年造。
”其二雲:“甘露元年十月造。
”數量皆同,雲“容十鬥”。
後刻雲:“重四十斤,以今權量較之,容三鬥,重十有五斤。
”乃知古今不同。
《漢書》于定國飲酒至一石不亂,則是飲三鬥。
晉劉伶五鬥解酲,一飲一石,則是一飲三鬥,而一鬥五升扶頭耳。
《魏志》雲:“曹公帳下有典韋持雙戟八十斤。
”則是一戟重十五斤,兩戟共重三十斤耳。
(同上) 碑者施于墓則下棺,施于廟則系牲。
古人因刻文其上,今佛寺揭大石镂文,士大夫皆題曰碑銘,何耶?吾所未曉。
(宋祁《筆記》) 今之炮名曰佛狼機,人多不解其義。
近閱《籌海圖編》始知佛狼機國名,非器名也。
明正德間,顧佥憲應祥署海道,有大船二,直至廣城懷邑,稱佛狼機國入貢使者名加必丹。
時武宗南巡,亻夷使羁會同館,一年後遣去,因遺此制,遂以地名器,如驢稱衛,龜名偻句也。
(《雲谷卧餘》) 莊子、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将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
子貢曰:“鑿本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為槔。
”則今之水車,原名槔,槔邊方備警急,作高台,台上作桔槔。
桔槔頭有兜零,以薪葦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望其煙曰燧,《唐詩》“桔槔烽上暮煙飛。
”(《稗史》) 嘗見小說載一富人内室亡金,诘群婢不承,欲買狼筋治之,一婢驚懼欲逃,遂獲。
予不知狼筋何物,且何以能察盜?一日偶閱《續博物志》曰:唐武宗四年,官市郎巾,有疑為狼筋者。
有老僧雲:‘貧僧昔曾以一千,于賈胡市得三枚,狀如巨蛹爾,頭光帶黃色。
’泾帥段宅失銀器十餘,集奴婢環庭炙之,蟲栗動,有一女奴臉唇間動,乃窺器者雲。
”乃知作小說者淹博乃爾,人不讀書,雖小說亦有所不曉,學可已乎哉?《續博物志》稱為晉季石撰,然中載有南唐元宗事,及開寶年号,豈晉人而至宋尚存,書或成于宋代欤?(《雲谷卧餘》) 物能複本形者,則言化。
《月令》鷹化為鸠,則鸠又化為鷹,田鼠化為β,則β又化為田鼠。
其不能複本形者,則不言化,如腐草為螢,難為蜃,爵為蛉,皆不言化也。
(《霏雪錄》) 唐人《悼亡妓詩》:“斷腸猶系琵琶弦。
”琵字當讀如丞弼之弼。
(同上) 柳花與柳絮迥然不同,生于葉間,作鵝黃色者,花也。
迨花既褪,就蒂結實,其實之熟,亂飛如棉者,絮也。
古今吟詠往往以絮為
蹲鸱诒诮,金根緻譏,肯為賢者諱乎?落筆開言,不可不慎。
骨董乃方言,初無定字,東坡嘗作骨董羹,用此二字,晦庵先生《語類》隻作汨董。
(《霏雪錄》) 包衡曰:“道書以一卷為一卷,陶九成《說郛》用之。
佛書以一條為一則,洪景盧《容齋随筆》用之。
卷音周,一作卷,與軸同。
”(《續說郭》) 餘自訂文集,亦嘗用彈字分卷,細按之,則彈為道書設,因與軸同,故借用之。
“千裡莼羹,未下鹽豉”,世多以淡煮莼羹,未用鹽與豉相調和,非也。
末字誤書為未,末下乃地名,此二處産此二物耳,其地今屬江幹。
(《同語錄》) 繭纟由明初尚未行,至明季崇祯時,臣僚聞上惡其華麗,遂多以繭纟由為服,始盛行。
周栎園曰:“繭纟由備五善:色不加染點而有章,一也。
浣濯雖敝,不易色,二也。
日禦之上者,十歲而不敗,三也。
與韋衣處不已華,與纨處不已野,四也。
出門不二服,吉兇可從焉,五也。
”然元世祖二十五年紀災異雲:“秋七月熒惑犯氐,太陰掩畢,濟南保定路唐縣野蠶成繭,絲可為帛。
”又《金史·太宗紀》:南京帥以錦州野蠶成繭來獻,賞其長吏。
可見前世已知有繭纟由也。
今則山東各處有之,歲以為常。
其蠶散生野樹上,士人蠶時,必架廬林下,把竿逐鳥鼠之害。
生者名繭,椿名椿繭,椒名椒繭。
大如鳥卵,生深山叢條間者。
視他繭特小,才如指上螺,名山繭質更佳,歲凡三稔,山東人恃此為業。
(《雲谷卧餘》) 古人私印,有曰某氏圖書,或曰某人圖書之記,蓋唯用以識圖畫書籍,而其他則否。
今人于私刻印章,概以圖書呼之,可謂誤矣。
(《聽雨紀談》) 世但知封膜作畫,不知自舜妹嫘始。
客曰:“惜此神技,創自婦人。
”餘曰:“嫘嘗脫舜于瞍象之害,則造化在手,堪作畫祖。
”(《客中閑集》) 《事始》謂蒙恬造筆,蔡倫造紙,皆未必然。
恬乃秦時人,而《詩》中已有彤管。
又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絕筆于獲麟。
又《尚書》中候雲:“玄龜負圖出,周公援筆以時文寫之,”其來尚矣。
馬大年乃附會以為簡牍之筆,乃今竹筆,非毫也。
至蒙恬始用兔毫,殊不知《莊子》書中,有舐筆和墨之句,則以毫染墨明矣,竹筆豈可舐耶?《莊子》在恬之前,筆不始于恬明矣。
又如蔡倫乃後漢時人,而《前漢·外戚傳》雲:“赫蹄乃小紙也。
”則紙已見于前漢,恐非始于蔡倫。
然蒙恬所造,精工于前世則有之,謂始于二人,則不可也。
(同上) 今之書籍,每冊必數卷,或多至十餘卷,此僅存卷之名耳。
古人藏書,皆作卷軸,邺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是也。
此制在唐猶然,其後以卷舒之難,因而為摺,久而摺斷,乃分為簿帙,以便檢閱,蓋愈遠而愈失其真矣。
(《聽雨紀談》) 劉仲原得銅斛二于左馮翊,其一雲:“始元四年造。
”其二雲:“甘露元年十月造。
”數量皆同,雲“容十鬥”。
後刻雲:“重四十斤,以今權量較之,容三鬥,重十有五斤。
”乃知古今不同。
《漢書》于定國飲酒至一石不亂,則是飲三鬥。
晉劉伶五鬥解酲,一飲一石,則是一飲三鬥,而一鬥五升扶頭耳。
《魏志》雲:“曹公帳下有典韋持雙戟八十斤。
”則是一戟重十五斤,兩戟共重三十斤耳。
(同上) 碑者施于墓則下棺,施于廟則系牲。
古人因刻文其上,今佛寺揭大石镂文,士大夫皆題曰碑銘,何耶?吾所未曉。
(宋祁《筆記》) 今之炮名曰佛狼機,人多不解其義。
近閱《籌海圖編》始知佛狼機國名,非器名也。
明正德間,顧佥憲應祥署海道,有大船二,直至廣城懷邑,稱佛狼機國入貢使者名加必丹。
時武宗南巡,亻夷使羁會同館,一年後遣去,因遺此制,遂以地名器,如驢稱衛,龜名偻句也。
(《雲谷卧餘》) 莊子、子貢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将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
子貢曰:“鑿本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湯,其名為槔。
”則今之水車,原名槔,槔邊方備警急,作高台,台上作桔槔。
桔槔頭有兜零,以薪葦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望其煙曰燧,《唐詩》“桔槔烽上暮煙飛。
”(《稗史》) 嘗見小說載一富人内室亡金,诘群婢不承,欲買狼筋治之,一婢驚懼欲逃,遂獲。
予不知狼筋何物,且何以能察盜?一日偶閱《續博物志》曰:唐武宗四年,官市郎巾,有疑為狼筋者。
有老僧雲:‘貧僧昔曾以一千,于賈胡市得三枚,狀如巨蛹爾,頭光帶黃色。
’泾帥段宅失銀器十餘,集奴婢環庭炙之,蟲栗動,有一女奴臉唇間動,乃窺器者雲。
”乃知作小說者淹博乃爾,人不讀書,雖小說亦有所不曉,學可已乎哉?《續博物志》稱為晉季石撰,然中載有南唐元宗事,及開寶年号,豈晉人而至宋尚存,書或成于宋代欤?(《雲谷卧餘》) 物能複本形者,則言化。
《月令》鷹化為鸠,則鸠又化為鷹,田鼠化為β,則β又化為田鼠。
其不能複本形者,則不言化,如腐草為螢,難為蜃,爵為蛉,皆不言化也。
(《霏雪錄》) 唐人《悼亡妓詩》:“斷腸猶系琵琶弦。
”琵字當讀如丞弼之弼。
(同上) 柳花與柳絮迥然不同,生于葉間,作鵝黃色者,花也。
迨花既褪,就蒂結實,其實之熟,亂飛如棉者,絮也。
古今吟詠往往以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