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獺祭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事不洞晰,引用必訛義,山所以獺祭也。
古今書籍繁夥,徒抱枵腹,以與昔人抗衡,難矣哉!若夫占天必辨星躔,論人必窮幽奧,讀古必怪僻,著述必極蠢動;雖周公複生,豈易言耶?姑彙人所必用者,勿贻操梃而戰之譏,則幸矣!” ◎天時 兵法雲:甲子興周,往亡滅燕。
征戰危事,尚可不拘時日,況其他耶?然陰陽術數,信不足憑,不鋤其根,不足伏愚瞀之心,杜拘泥之口也。
請言天時。
《隋書·元胄傳》文帝嘗于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時胄不在,上即令馳召之。
及胄見上,謂曰:“公與人登高,未若就朕也。
”賜宴極歡。
正月十五日登高,不見他書,嘗考之韓退之有《人日登高詩》。
(《老學庵續筆記》)。
冬至夏至諺語,與今南北俗傳不一,今揭其二。
冬至:一九二九,行人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栗。
四九三十六,方才凍得熟。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乞兒争志氣。
七九六十三,破衲足頭檐。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夏至: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吃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争向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夜眠添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圾。
俗語止傳冬至,不傳夏至,讀馮慕岡《月令廣義》,因得見此俗談巷語,必有來曆。
(《客中閑集》) 《鮑宣傳》注,持時夜行,夜行如今持更是已,持時如今報時是已。
《漢宮儀》黃門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如今五更也。
(《孔氏雜說》) 俗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為月忌,凡事必避之,其說不經。
後見衛道夫雲:“聞前輩說此三日,即河圖數之中宮五數耳,五為君家,故民庶不可用。
”此說頗有理,因圖于此。
(《野語》) 陳指揮铎善詞曲,作《京師月令記》,二月下曰:“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奚。
”最善名狀。
(《客坐贅語》) 京師二月淘溝,穢氣觸人,南城爛面胡尤甚,深廣各二丈,開時不通車馬。
此地在憫忠寺東,唐碑稱寺在燕城東南,疑為幽州節度使城之故壕也。
嘗見紀載,河凍有魚龍花草形,或在屋瓦上有之,類以為祥異。
《格緻草》曰:“崇祯壬申臘月,餘樓檐瓦凍為花草獅鳳之形,歎曰:‘蜃氣象樓台,曠野氣成宮阙,是凍亦偶然合之,如雨豆雨麥,偶象豆麥耳,松蟲之毛象松,柑蟲之色象柑。
濕熱所蒸,頃刻漫山布嶺,耳目口鼻,腸胃畢具,可以通觀。
又如落星為石象狗首,便曰天狗。
不知是火吸土氣,或至火際,一經練,如陶土成磚,故初落,熱不可摩。
又見星石久藏變小,亦緣火初煉土,急切成質,苞含有氣,久則氣消而質自斂;雹竅亦然,雪霜霧露之後,微風飄漾,往往成紋耳。
’方密之曰:‘光氣與形象互成,既有形象,必有所尚,何足怪乎?’”(《物理小識》) ◎人物 阖辟内人類萬殊,可盡诘所稱之何自耶?莊子雲: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人即為萬物靈。
其稱名代殊,安知其不由是也?披覽舊聞,有觸即書,若必核其詳備,則載籍極博矣。
《呂氏春秋》宋康王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悉應。
《戰國策》馮燒債券,民稱萬歲。
《韓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萬歲之聲聒耳。
”《新序》梁君出獵歸,入廟中呼萬歲。
紀信乘黃屋,載左纛曰:“食盡漢王降。
楚呼萬歲。
”陸賈奏《新語》,左右皆稱善,呼萬歲。
漢武帝登嵩高,呼萬歲者三。
元帝送許後入太子家,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呼萬歲。
《馮異傳》趙臣将兵助異,并送缣,軍中皆稱萬歲。
王望曰:“今日雖擊牛酾酒,勞飨軍士,皆稱萬歲。
”伏波馬援封侯,乃有請上雅壽,掾吏皆稱萬歲。
吳甘甯入魏營,斬數十級,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
是則慶賀之際,上下通稱之,初無禁制,不知自何時始,專為君之祝也。
(《東齋記事》) 堯女有娥皇女英,舜妹有嫘手,舜女有宵明燭光,湯有帝乙歸妹,周成王之女,嫁于陳,并未有封邑之号。
至周中葉,天子嫁女于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始謂之公主。
漢制帝女為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
《後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藩王。
(《客尹閑集》) 明初閣臣,大約初入為東閣,進文淵,又進武英,以及謹身(今為建極)華蓋(今為中極)。
惟文華,則二百餘年來,在永樂間權謹以孝行舉拜文華殿大學士;至萬曆三十五年,加山陰朱文懿公赓,亦一奇也。
又殿閣遞進不相兼,而高文懿毂以謹身兼東閣、王毅愍謹身兼東閣,又一奇也。
(《湧幢小品》) 文臣稱總督,武臣稱總兵,皆是虛銜。
總兵之名,見于元末明初,因之中山王伐吳檄曰:“總兵官準中書省咨雲雲”。
至元統年,始有定名,曰總兵,曰副總兵。
總督見于宣德中,巡撫總督糧稅。
至麓川之役,王靖遠用之軍務,侯琏繼之,靖遠轉南兵部,亦曰總督機務。
乙巳之變,于少保以本兵稱總督,未幾用之兩廣,又用之兩廣、湖貴,用之兩廣、川貴,用之陝西,用之宣、大。
嘉靖時又用薊、遼、保定,用之浙、直、江、福,并用之漕河。
正德末年,武宗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于是改總督為總制。
嘉靖三十年,世宗以制字非人臣得稱,仍改總督。
胡梅林總督浙、直、江、福,是嘉靖三十八九年事,而民間至今稱曰胡總制雲。
張經至總南直隸、浙江、山東、福建、兩廣,凡文官至總督,稱軍門巡撫,操江不與焉。
撫操經過所督地方,要谒見,至大門外下轎,由中門入後堂相見。
軍門上坐,撫操列坐,其送迎軍門,俱至大門外看轎。
各總兵照撫操事例,移文俱用印信呈文,相見介胄行跪,勳臣亦由旁門庭參,其隆重如此。
然總兵行跪,勳臣庭參,亦太甚矣。
至近日操撫皆稱軍門,禦史捶參将,陵僭又将何極?兩廣總兵舊皆以勳臣充之,嘉靖四十五年都給事中歐陽一敬題請革去,以流官都督代鎮,覆允為例。
韓襄毅公初至廣時,三司官以地方殘破,皆待罪行事,故初見行跪禮,後因之。
嘉靖壬子,都禦史遂昌應賈論令改正先朝巡不許攜家,亦如巡撫按之制。
景泰初,給事中李實等奏言鎮守巡撫等官,動經三五七年,或一二十年,室家懸隔,一切疾病婚嫁,不能相通,甚有無子可矜者。
乞敕各官攜妻子完住,許之,由是巡撫始得攜家。
(同上) 文帝七年,令列侯太夫人無得擅征捕。
如淳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死,子複為列侯,乃得稱太夫人;子不為列侯,不得稱也。
”然則婦人稱太者,蓋如是耳。
(《孔氏雜記》) 子孫得稱祖父之字。
子稱父字,屈原之言“朕皇考曰伯庸”是也。
孫稱祖字,子思之言“仲尼祖述堯舜”是也。
《儀禮》筮宅之辭曰:“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
”又曰:“哀子某,來日某,蔔葬其父某甫。
”字父也。
虞祭之祝曰:“适爾皇祖某甫。
”卒哭之祝曰:“哀子某,來日某甫附爾于爾皇祖某甫。
”字祖也。
虞祭之祝曰:“适爾皇祖某甫,以齊爾孫某甫。
”兩字之也。
(《日知錄》) 政和初定命婦八階,孺人次以室人,後改為安人,亦見于大诏令。
今《職源》等書,亦不載也。
(《學齋咕哔》) 五代時稱朋友曰周旋人,楊彪稱其妻曰鄉裡。
(《湧幢小品》) 貢舉之士,以有司為座主,而自稱門生,自中唐而後,遂有朋黨之禍。
會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書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兼題名局席等條疏進來者。
伏以國家設文學之科,求真正之士,所宜行崇風俗,義本君親,然後升于朝廷,必為國器。
豈可懷賞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謂門生,遂成朋比。
所以時風浸壞,臣節何施?樹黨背公,靡不由此。
臣等議,今日以後,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向後不得聚集,參谒于有司宅置宴。
其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并望勒停(李肇《國史補》: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
奉敕宣依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辰,诏及第舉人,不得拜知舉官子弟,及目為恩門師門,并自稱門生。
劉克莊跋陸放翁帖雲:“餘大父著作為京教,考浙漕試,明年考省試,呂成公卷子皆出本房家藏。
大父與成公往還真迹,大父則雲上覆,伯恭見成公,則雲拜覆,著作丈時,猶未呼座主作先生也。
”尋其言,蓋宋末已有先生之稱,而至于有明,則遂公然謂之座師,謂之門生,乃其朋黨之禍,亦不減于唐時矣。
(《日知錄》) 本朝亦禁稱座師、門生,唯國子監祭酒司業,則刺揭直書生某人,餘用光名而已。
《爾雅》父曰考,母曰妣。
按古人自祖以上,通謂之妣,經文多以妣對祖而并言之。
若《詩》之雲“似續妣祖,燕畀祖妣”,《易》之雲“過其祖,遇其妣”是也。
《左傳》“昭十年,邑姜,晉之妣也”,尤可證。
(同上) 人倫稱呼,古今多不同。
《爾雅》稱夫之兄為兄公,《逸雅》(漢劉熙撰)獨稱曰公,又曰兄忪(謂已所敬見之怔忡,自肅齊也)。
洪邁初為弟婦保夫禱祠(夫随兄使金)曰:“頃以兄伯出使,夫婿随行。
”邁初謂《漢書》雖有兄伯之言,然非弟婦出稱,心疑未妥,後見《爾雅》,乃知當言“兄公出使”為是。
然今俗婦人稱夫之父,反曰公,而稱夫兄為公者,絕不知也。
然《爾雅》謂稱夫之弟曰叔,則夫兄亦可謂伯矣,何乃為此異稱也?又《爾雅》稱父之{日弟}弟,先生曰世父,後生曰叔父,稱父之兄妻曰世母,父之弟妻曰叔母。
夫既可謂叔父叔母,則亦可謂伯父伯母矣,何以不言伯也?觀《釋親四章》書,總無伯字。
(《雲谷卧餘》) 《禮·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孔氏曰: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年名。
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同等不可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至五十,耆艾轉尊,又舍其字,直以伯仲别之。
《士冠典》:二十已有伯某,而年至五十,直呼伯仲爾。
朱文公曰:吾年五十,即稱伯仲,除了下面兩字,猶今人不敢斥尊者,而呼為幾丈之類,是不可以自尊也。
《玉藻》:士于君所言,大夫沒則稱谥,若字,士與大夫言,亦稱字,以君前臣名,而大夫字之為貴。
及與大夫言而字大夫,雖孔氏謂言及它大夫則呼宇,卑者蓋亦字尊矣。
(《稗史》) 今人别号字,印章往往不同,緣《說文》本無庵字,近俗也。
予嘗考之,字古書所用者,《蜀都賦》“八方藹”,王充《論衡》“桃李梅杏,丘蔽野”,此取覆之義。
至三國及晉,始有幔、闾之語,與今人所用字義同,字不可謂不古也。
但篆籀以《說文》為宗,《說文》不載之字,用于印章,似為未妥。
又按古篆有作者,又止借者,《石鼓文》作,其字從穴,穴亦人居也。
近見溫陵古寺一冊,有元人止印章,字作,詳《玉篇》皿部,有烏含切,覆蓋也。
考古閣有伯戋饋,器皿,而借為舍字,恐舍形似器,亦猶漢阙之觚棱,其形亦本酒器也。
(《升外集》) 舊制生員惟有廪膳增廣,雖然,廪膳有額,增廣無額。
成化初,京師語曰:“和尚普度,秀才拘數。
”禮部姚夔颠覆國祚,不得已請奏,故附學立焉。
(《四樵野紀》) 增廣有額自宣德四年始,至景泰元年,照舊無額,後成化三年又額。
(《堯山堂外紀》) 左右參将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年,即左右副将軍也。
遊擊之名,見于武則天,以傳遊藝為之,用以羅織者,佐擊起嘉靖年間。
(《湧幢小品》) 凡士司官有武銜者,宣尉使同知安撫司,正長官副長官,士千戶百戶之類是也。
又文銜者,上府同知通判推官士州同士縣丞主簿巡檢之類是也。
長官司有屬宣慰司者,有屬府州縣者,有屬衛者。
武銜士官,與屬宣慰長官,專用目把漢把,亻夷而亻夷者也。
文銜士官與屬府州長官,事統于郡守州守縣令,亻夷而漢者也。
屬衛長官,與衛官世姻,而勢難鉗制,不亻夷不漢者也。
(同上) 監生曆事起于天順時,兵部尚書馬昂所題,謂曹務機要,上下疏牍關系,不宜專委胥吏。
當擇監生文行明慎,綜達時務,俾專司繕錄,因課功高。
其入铨常資,诏下所司通行,著為令。
(同上) 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
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陽氣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
陰氣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
走獸溺死者,伏仰皆然。
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胎品胎之兆。
父少母老,産女必羸。
母壯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補羸女先養血壯脾,補弱男則壯脾節色。
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宜待壯而婚,此疾外所務之本,不可不察也。
(《褚氏遺書》)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
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之中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之中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
陽精陰血,皆飲食五谷之實秀也。
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始,發黃者黑,筋弱者強。
暨其溢也,凡充身肢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瀝,無有不下。
凡子肖形父母者,以其精血嘗乎父母之身,無所不曆也。
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
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者,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闾也。
精未通而禦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内敗,小便道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複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
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之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産乳衆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同上) 建平王妃姬等,皆麗而無子,擇良家未笄女入禦,又無子。
問曰:“生男有道乎?”翟褚澄曰:“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陰陽氣完實,而後交合,則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洩,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此王之所以無子也。
然婦人有所産皆女者,有所産皆男者,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謀置宮府,有男之道也。
”王曰:“善。
”未再期,生六男。
夫老陽遇少陰,老陰遇少陽,亦有子之道也。
(同上) 宣德中,賜太監陳蕪雨夫人,天順初,賜故太監吳誠妻兩京第宅莊田,見《水東日記》諸書。
予按《高力士傳》,河間男子呂玄晤吏京師,女國姝,力士娶之,玄晤擢自刀筆吏,至少卿。
《李輔國傳》帝為娶元擢女為其妻,擢以故為梁州刺史。
《朱子語類》梁師成妻死,蘇叔黨範溫皆衰臨哭。
由是觀之,人有妻,古今所同也。
京師人謂此曹性男猶在,必須近女,豈其然乎?(《皇朝盛事》) 都者美也,鄙者陋也。
《詩》雲:“彼都人士。
”《史記》雲:“五大夫,荊之鄙人也。
”以帝王所居文物整齊,士女閑雅為美,故曰都門,曰都人。
以邊陲郊野風裕疏略可鄙,故曰鄙民,曰鄙人。
《左傳》子産治鄭,都鄙有章。
(《鉛椠》) ◎人事 遇大事大疑,出片語而措泰山之安。
宰相必用讀書人,信哉!顧十七史從何處讀起,臯禹所讀何書,亦曰開卷有益,未必不資一時之酬對雲爾。
仁宗親信夏原吉最切,每朝罷,必呼至近禦前,或随至便殿,面議政務。
凡内諸司所進章疏,命拟旨,公拟旨多雲“某部知道”。
或以問公,則曰:“予奪之柄,非臣下所敢事,故付之六部,定其可否而複取上裁,則事有所分,而權不下移也。
”後旨多雲“某部知道”,仿此。
(《皇明泳化類編》) 杜詩:“今朝漢社稷,心數中興年”,人多疑子美誤用,注中竹仲反,而不知其出處。
按《宋史·筆斷》曰:“中興謂中于理而複興也,猶曰應當興耳。
”(《杜詩注》) 朱子嘗曰:“科舉壞人心術,故其議學校貢舉,謂今之為法,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實,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用之空言。
至于其弊,則所謂空言者又皆怪妄無稽,而适以敗壞學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風俗日薄。
”近代歸震川與潘子實書曰:“科舉之學,驅一世于利祿之中,而成一番人才。
世弊已極,士方沒首濡溺于其間,無複知有人生當為之事。
榮辱得喪,纏綿萦系,不可解脫,以至老死而不悟。
”二公之言,深中應舉士子之弊。
(《雲谷卧餘》) 唐人舉進士,必行卷者為緘軸,錄其所著文,以獻主司也,其式見《李義山集》新書序,曰:治紙工,率一幅以墨為邊準(今俗呼解行也),用十六行式(言一幅解為墨邊十六行也),率一行不過十一字。
(《演繁露》) 唐太宗罷周公祠,始以孔子為先聖,顔回為先師,此後世學校專祀孔子之始。
前此所謂先聖者,周公也。
先師者,孔子也。
後世惟以顔子配享。
(《古今原始》) 唐明皇始改顔回等從祀孔子者為坐像。
(同上) 明皇始诏孔子門弟子從祀,前此孔子弟子,惟列像廟堂,不預飨祀。
至是因李元璀言,始得列享于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之上。
(同上) 梓潼神祠,在處有之,而學宮事之尤謹。
按梓潼為四川屬縣,四川上直參宿,參有忠良孝謹之象,其山水深厚,為神明之所宅。
或謂鬥魁為文昌六府,主賞功進爵,故掇科之士,往往事之。
或謂神為張宿之精,《詩》所謂張仲孝友是也。
(《三餘贅筆》) 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
故有屢經省試取中,擯棄于殿試者。
故張元以積忿降元昊,大為中國之患。
朝廷始囚其家屬,未幾複縱之,于是群臣建議,歸咎于殿試黜落。
嘉二年三月辛巳,诏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
是一叛逆之賊子,為天下後世士子無窮之利也。
(《客中閑集》) 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春秋》以稱字為榮。
同輩相稱以字,至有稱名者,見諸詩文,殊為典雅。
近世谀佞成俗,直稱表号,以為簡慢,遂僅呼一字而以翁老承之,雖少年稚子,無不蒙此稱者。
夫父母存,恒言不稱老,子舍而居尊長之名,沖幼而甘衰耄之目,豈非不祥?至形之文翰詩題,俗陋又不待言矣。
(《雲谷卧餘》) 餘讀《莫氏入林》,有未四十稱翁者,作詩譏之,今更不爾,可姗也。
江陰李诩《戒漫筆》曰:餘少時肄業,并未見窗稿刻本。
有書賈在利考朋友家,抄得窗課數十篇,每篇謄寫二三十紙,到餘家塾,棟其幾篇,每篇酬錢或二文,或三文。
憶荊州(唐順之)中會元,其稿亦是無錫門人蔡瀛與一姻家同刻。
方山(薛應)中會魁,其三試卷,餘為從臾其常熟門人錢夢玉以東湖書院活闆印行,未聞有坊間闆,今滿目皆坊刻矣。
楊子常彜曰:“十八房之刻,自萬曆壬辰《鈎玄錄》始旁有批點,自王房仲士肅選程墨始。
至乙卯以後,而坊刻有四種。
曰程墨,則三場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則十八房進士之作;曰行卷,則舉人之作;曰社稿,則諸生會課之作。
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數百部,皆出于蘇杭,而中原北方之賈人,市買以去,天下之人,奉以為的,而他書一切不觀。
”(同上) 近時呂□□選本,為海内圭璧,他皆雜以窗作,借新榜人名目行世。
及本人既發,則又刻在稿上,曰誤刻訂正,曰借某人刻,此風甚薄,漸至鄉會墨皆膺作。
今奉新令,禮部頌行真本,妍醜難掩矣,學者可不奮諸? 明太祖建國學于南都,乃制秀才監生之衣巾,既成,太祖親服而試之,問馬皇後曰:“汝謂我何所似耶?”後笑答曰:“似一個老官也。
”至今監中皂隸,诮監生為老官。
(《泳化續編》) 元,大也,始也,首也。
人君立極建元,不曰一年而曰元年。
每歲首月,不曰一月,而曰正月。
正月一日,曰元日,蓋欲人君體元以居正也。
按古帝王紀元,始于漢。
以一字紀元者,始于漢文帝後元年,景帝中元年。
以二字紀元者,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
以三字紀元者,始于梁武帝中太通元年。
以四字紀元者,始于漢哀帝太初元将元年。
改元始于文帝十七年,辛垣平言候日再中。
居項之,日卻複中,于是更元年後,平以詐伏誅。
(《客中閑集》) 子過其父為跨竈,解者紛紛,聞邊徼中相馬者言: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名曰竈門。
凡善走之馬,前蹄之痕印地,則後蹄之痕,反在前蹄之先,故軍中人,謂之跨過竈門。
考之東西南北,率同此稱,夫跨從足後步過前,似後人追過前人之意,以拟子父于義為協。
(《幽草軒錄》) 古者拜禮,非特首至地然後為拜也,凡頭俯膝屈手動,皆謂之拜。
按《周禮》辨九拜之儀,一稽首,二頓首,三空首,四振動,五吉拜,六兇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肅拜。
稽首拜頭至地下,頓首拜頭叩地也,空首拜頭至手也,振動以兩手相擊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肅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嘗專以首至地為拜也?乃知禹聞善言,則拜如揖之類是也,豈仆仆之謂哉!今人或以頓首,施于卑下;不知拜頭叩地,豈卑下之所安乎?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别。
自唐武後尊婦人,始易今拜而不屈膝,此見張建章《渤海國記》。
然又觀《北史》,周時诏内外命婦拜宗廟及天台,皆僥伏。
則知前此婦人蓋已有不跪者矣。
(同上) 隋唐之代,貢士皆考功主試。
玄宗時,考功員外郎李昂為之舉人,頗肆诋詞。
玄宗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于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茲始。
又淳化三年三月四日,帝禦崇政殿試進士,诏糊名考校,定其優劣為五等。
第一至第二第賜及第,第三第四賜出身,第五賜同出身,五等之分,自此為始也。
天聖五年,始曰甲。
則天永昌元年二月,策問貢舉人于洛城殿前,殿試自此始。
(同上) 子者,男子通稱,孔子大聖,孟子大賢,例隻稱子。
孔子漢号夫子者,邢《孝經疏》雲:“孔子嘗為魯國大夫,故弟子連官稱尊之,以别餘人也。
”後之尊師者,因例曰夫子。
近時朱文公稱周程,特曰子周子、子程子,複于姓上系子。
按《公羊傳》曰:“子公羊子、子司馬子。
”何休釋雲:“加子姓上,名其為師也。
”若非師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上,朱子于周、程,蓋尊師之。
(《識遺》) 《白虎通》曰:“贽用雁,取其随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失女子之時也。
”《儀禮》雲:“《昏禮》用雁,取其順陰陽往來之義。
”《昏禮》曰:“贽不用死。
”故《詩》雲:“鳴雁。
”《六經天文編》雲:“雁得中和之氣,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
為禮币者,一取其信,一取其和也。
”焦弱侯曰:“親迎執雁,先儒謂取不再偶之義,考《儀禮》自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凡五用雁。
夫雁非時有之物,而生者尤為不易,使昏禮而必需是,則天下之不得妻者多矣,不如易以鵝者為是。
”(《雲谷卧餘》) 鵝終非雁也,失古人初意。
吳徽仲施虹玉輩,皆以銀制雁行之。
餘謂刻木為雁,繪以采色,既肖飛鳴之形,複可貧富通用,則道學之鄉,古禮可複,親迎可行矣。
《物類志》曰:“将斧潛于妊婦床下斫之,必生男,試将斧子雌雞欲卵時,可驗也。
舊有佩雄黃精,衣冠照井之說,亦與胎教同其意耳。
無意中呼妊者回頭過戶限,視其左右,以知男女。
孕婦食桑椹,複食雞鴨蛋子,橫生;食姜,子六指;在孕恒聞鷹鹞聲,生子不畏雷。
未曰:‘陰經方動而交,則子生發白肝枯,俗名社公,皆氣之不純焉耳。
’經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按尺内也,以左右辨男女。
醫曰:‘心脈動如豆大,肝脈滑而兩尺甚者,妊也。
命門旺為男胚,心動肝滑而兩尺弱者,别病也。
’”(《物理小識》) 《南史》張元始及朝野佥載曹大年邴吉以此斷之。
唐張族《耳目記》柳州曹泰八十五生子曰曾,日中無影,曾年七十方卒。
張孟奇言今不驗,則遂有帷簿之疑。
又言賢囊下<角力>,謂之影智,以為甚言其精衰耳。
老人亦有強于後生者,或曰一歲中,其影仿佛;及長,血氣自旺,則與人同。
(同上) 蘇州範公某老而生子允隆,外人多疑之。
範乃廣召親友,酒酣,出己足六指示之,抱子出足亦六指,衆議乃息。
允隆己未召試博學宏詞。
黎久曰:“有處女孕者,其家訊掠百至,而卒無明驗也。
或神交氣交,或精交;女國照井而孕,亦氣交之理乎?”《外紀》鞑靼有女國曰亞瑪作搦,俗惟春月容男子一至其地,生男辄殺之。
(同上) 《顔氏家訓》言江南風俗,二親若在,每至生日,常有酒食之事。
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
程氏雲:“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傷,更安忍置食張樂以為樂?若具慶者可矣。
然梁元帝當載誕之辰,辄齋素講經。
”唐太宗謂長孫無忌曰:“是朕生日,世依皆為歡樂,在朕翻為感傷。
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欲承顔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有負米之惜也。
《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泣數行下,群臣皆流涕。
則前世人主未有生日為重,而慶賀成俗已久矣。
《漫錄》又說唐中宗以降誕日,宴侍臣内戚,與學士聯句,人主生日樂宴為壽,殆始見此時,固莫盛于明皇也。
按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上以生日宴百官于花萼樓下,左丞相乾曜、右丞相說帥百官上表,請以每歲八月十五日為千秋節,布于天下,鹹甯宴樂,休暇三日,此置節之始。
十九年以千秋節降死罪流,以下原之,此恩赦之始。
二十四年八月千秋節,群臣皆獻寶鏡,張九齡獻《千秋金鏡錄》。
至代宗大曆元年十月,上生日,諸道節度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此受貢之始。
德宗以誕日,歲诏佛老者大論麟德殿,并诏給事中徐岱等講說,此說法之始。
穆宗長慶元年,诏:“七月六日,是朕載誕之辰,其日百僚命婦,宣于光順門,進名參賀,朕門内與百僚相見。
”雖嘗敕停,尋複行之,此進名受賀之始。
長慶四年敬宗初立,徐泗觀察使王知興以上生日,請于泗州置戒壇,度僧尼資福,此度僧之始。
文宗開成二年,诏:“朕之生辰,不欲屠宰,用表好生,非是信尚空門,将希無妄之福。
自今宴會疏食,仕陳西醯,永為常例。
”此禁屠宰之始。
紀節以來,襲為大典,雖本自開元,而明皇久以生日為重矣。
王皇後寵衰,泣曰:“三郎獨記不得何忠脫紫半臂,換一鬥面,為生日湯餅耶?”蓋舊事也。
明皇不惟自壽,每自讓皇帝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
惠宣太子業被疾,明皇自視,會既愈,幸其第,置酒賦詩,為初生歡,此恺悌之至情。
天寶十四年六月一日,貴妃楊氏生日,幸華清宮,于長生殿奏新曲。
會南海進荔枝,因名荔枝香。
天寶十載正月,安祿山生日,賜衣服、玩器、酒馔,以宮妾蕃将亦用此。
朱仲新雲:“唐人生日,多具湯餅。
”引夢得送張與詩:“爾生始懸弧,邀我作上賓。
引箸舉湯餅,祝賜天麒麟。
”此當謂初生時,少陵自有宗武詩也。
《雲溪友議》載西川韋相公臯因作生日,節鎮皆貢珍奇,獨東川盧八座送一歌姬為饋。
(《愛日齋叢抄》)。
蜀人多姓奇,今《百家姓》以為出于宋朝,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
前朝《千家姓》亦以朱奉天運起文,然未見有天姓者,而蜀姓或有出于二家外。
自魏晉以來,取才于門閥,故姓氏尤重。
唐重八姓,論相于此,至不許與他姓為婚姻。
自八姓而下,凡有三百五十姓。
宋嘉中,亦有《千姓編》。
雁門邵思撰《姓解》,則分為一百七十門,至有二千五百六十八氏。
漢穎川太守聊氏,複有《萬姓譜》,古姓之存于今者鮮矣。
按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以字以谥,以官以邑,才五者而已。
(《蜀都雜抄》) 《百家姓》但有字無文理,黃九煙編之成文,妙矣。
予友王石農有《百家姓鑒編》,更為工巧。
今複有禦制《百家姓》雲。
今人三年之喪,有過于古人者三事。
《禮記·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檀弓》雲:“祥而缟,是月衤,徙月樂。
”正肅雲:“是祥之月而衤,衤之明月,可以樂矣。
”《喪服小記》曰:“再期之喪,三年也。
”《春秋》闵二年,《公羊傳》曰:“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
”(《後漢書》陳忠疏言,先聖據人情而著其節制服二十五月)孔安國《書傳·太甲篇》雲:“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
鄭玄謂二十四月再期,其月餘日不數,為二十五月,中月而衤;則空月為二十六月,出月衤祭為二十七月,與王肅異。
”按《三年問》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
”“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如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今從鄭氏之說,三年之喪,必二十七月(宋武帝永初元年十月辛卯,改晉所用王肅祥衤二十六月儀,依鄭玄二十七月而後除),其過于古人一也。
《儀禮·喪服篇》曰:“疏衰裳齊牡麻經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屦,期者父在為母。
”傳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
”《禮記》雜記下篇曰:“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衤。
”注雲:“此謂父在,為母也。
”《喪服四制》曰:“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
以一治也。
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今從武後之制,亦服三年之服。
(唐高宗上元元年十二月,天後上表,請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從之。
玄宗開元七年閏七月,右補阙盧履冰上言,體父在為母服周年,則天皇後改服齊袁三年,請複其舊。
上下其議,左散騎常侍褚無量以履冰議為是,諸人争論,連年不決。
八月辛卯,敕自今五服并依喪服傳文,然士大夫議論猶不息,行之各從其意。
無量歎曰:“聖人豈不知母恩之厚乎?厭降之禮,所以明尊卑,異絕徼也。
俗情膚淺,不知聖人之心,一紊其制,誰能正之?”二十年,宰相蕭高複請依上元救父在為母齊衰三年,從之),其過于古人二也。
《喪服篇》又曰:“不杖麻屦者,婦為舅姑。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今婦為舅姑,亦服三年,其過于古人三也。
皆後儒所不敢議,非但因循國制,亦畏宰我短喪之譏。
若乃日月雖多,而哀戚之情不至焉,則不如古人遠矣。
(《日知錄》) 武後始請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當時雖請未行,至端拱中始行,遂為制。
(《古今原始》) 宋太祖始令婦為舅姑服三年,婦為舅姑服,前此未嘗有也。
(同上) 明太祖制,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衆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五服亦稍有升降,編輯成書,使内外遵守。
庶子為其母斬衰,亦制也,可謂能體孝子之心矣。
(同上) 孝宣即位,思戾悼之名,不少隐諱,亦無一人更言泉鸠裡事。
此見漢人醇厚,後代因之而恩怨相尋,反覆之報,中于國家者多矣。
(《日知錄》) 堪輿家之說,原于古陰陽家者流。
古人建都邑,立家室,固未有不擇地者;而擇地以葬,其術則本于晉郭璞所著《葬書》二十篇。
後人增以謬妄之說,蔡元定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言地理之術者,此其祖矣。
自近世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術,以謂奪神功,回天命,緻力于人力之所不及,莫此為驗,是固有不可廢者矣。
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于閩中,其源甚遠。
至宋王乃大行,其為說主于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争錯,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
其學浙間傳之,而今用之者甚鮮。
一曰江西之法,筆于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
其為說主于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它拘忌,在所不論。
其學甚行于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
二宗之說,雖不能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
業其說者,參其異而會其同,斯得之矣。
(《青岩叢錄》) 三國魏仆射曹馥沒于寇亂,嫡孫胤不能葬屍,招魂殡葬。
招魂之葬,始見于此。
(《珊瑚網》) 文王忌日必哀,《禮》雲:“君子有終身之憂,忌日之謂也。
”忌始于周乎?
古今書籍繁夥,徒抱枵腹,以與昔人抗衡,難矣哉!若夫占天必辨星躔,論人必窮幽奧,讀古必怪僻,著述必極蠢動;雖周公複生,豈易言耶?姑彙人所必用者,勿贻操梃而戰之譏,則幸矣!” ◎天時 兵法雲:甲子興周,往亡滅燕。
征戰危事,尚可不拘時日,況其他耶?然陰陽術數,信不足憑,不鋤其根,不足伏愚瞀之心,杜拘泥之口也。
請言天時。
《隋書·元胄傳》文帝嘗于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時胄不在,上即令馳召之。
及胄見上,謂曰:“公與人登高,未若就朕也。
”賜宴極歡。
正月十五日登高,不見他書,嘗考之韓退之有《人日登高詩》。
(《老學庵續筆記》)。
冬至夏至諺語,與今南北俗傳不一,今揭其二。
冬至:一九二九,行人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栗。
四九三十六,方才凍得熟。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乞兒争志氣。
七九六十三,破衲足頭檐。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夏至: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吃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争向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夜眠添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圾。
俗語止傳冬至,不傳夏至,讀馮慕岡《月令廣義》,因得見此俗談巷語,必有來曆。
(《客中閑集》) 《鮑宣傳》注,持時夜行,夜行如今持更是已,持時如今報時是已。
《漢宮儀》黃門持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如今五更也。
(《孔氏雜說》) 俗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為月忌,凡事必避之,其說不經。
後見衛道夫雲:“聞前輩說此三日,即河圖數之中宮五數耳,五為君家,故民庶不可用。
”此說頗有理,因圖于此。
(《野語》) 陳指揮铎善詞曲,作《京師月令記》,二月下曰:“是月也,壁虱出溝中,臭氣上騰,妓靴化為奚。
”最善名狀。
(《客坐贅語》) 京師二月淘溝,穢氣觸人,南城爛面胡尤甚,深廣各二丈,開時不通車馬。
此地在憫忠寺東,唐碑稱寺在燕城東南,疑為幽州節度使城之故壕也。
嘗見紀載,河凍有魚龍花草形,或在屋瓦上有之,類以為祥異。
《格緻草》曰:“崇祯壬申臘月,餘樓檐瓦凍為花草獅鳳之形,歎曰:‘蜃氣象樓台,曠野氣成宮阙,是凍亦偶然合之,如雨豆雨麥,偶象豆麥耳,松蟲之毛象松,柑蟲之色象柑。
濕熱所蒸,頃刻漫山布嶺,耳目口鼻,腸胃畢具,可以通觀。
又如落星為石象狗首,便曰天狗。
不知是火吸土氣,或至火際,一經練,如陶土成磚,故初落,熱不可摩。
又見星石久藏變小,亦緣火初煉土,急切成質,苞含有氣,久則氣消而質自斂;雹竅亦然,雪霜霧露之後,微風飄漾,往往成紋耳。
’方密之曰:‘光氣與形象互成,既有形象,必有所尚,何足怪乎?’”(《物理小識》) ◎人物 阖辟内人類萬殊,可盡诘所稱之何自耶?莊子雲: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人即為萬物靈。
其稱名代殊,安知其不由是也?披覽舊聞,有觸即書,若必核其詳備,則載籍極博矣。
《呂氏春秋》宋康王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悉應。
《戰國策》馮燒債券,民稱萬歲。
《韓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萬歲之聲聒耳。
”《新序》梁君出獵歸,入廟中呼萬歲。
紀信乘黃屋,載左纛曰:“食盡漢王降。
楚呼萬歲。
”陸賈奏《新語》,左右皆稱善,呼萬歲。
漢武帝登嵩高,呼萬歲者三。
元帝送許後入太子家,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呼萬歲。
《馮異傳》趙臣将兵助異,并送缣,軍中皆稱萬歲。
王望曰:“今日雖擊牛酾酒,勞飨軍士,皆稱萬歲。
”伏波馬援封侯,乃有請上雅壽,掾吏皆稱萬歲。
吳甘甯入魏營,斬數十級,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
是則慶賀之際,上下通稱之,初無禁制,不知自何時始,專為君之祝也。
(《東齋記事》) 堯女有娥皇女英,舜妹有嫘手,舜女有宵明燭光,湯有帝乙歸妹,周成王之女,嫁于陳,并未有封邑之号。
至周中葉,天子嫁女于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始謂之公主。
漢制帝女為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
《後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藩王。
(《客尹閑集》) 明初閣臣,大約初入為東閣,進文淵,又進武英,以及謹身(今為建極)華蓋(今為中極)。
惟文華,則二百餘年來,在永樂間權謹以孝行舉拜文華殿大學士;至萬曆三十五年,加山陰朱文懿公赓,亦一奇也。
又殿閣遞進不相兼,而高文懿毂以謹身兼東閣、王毅愍謹身兼東閣,又一奇也。
(《湧幢小品》) 文臣稱總督,武臣稱總兵,皆是虛銜。
總兵之名,見于元末明初,因之中山王伐吳檄曰:“總兵官準中書省咨雲雲”。
至元統年,始有定名,曰總兵,曰副總兵。
總督見于宣德中,巡撫總督糧稅。
至麓川之役,王靖遠用之軍務,侯琏繼之,靖遠轉南兵部,亦曰總督機務。
乙巳之變,于少保以本兵稱總督,未幾用之兩廣,又用之兩廣、湖貴,用之兩廣、川貴,用之陝西,用之宣、大。
嘉靖時又用薊、遼、保定,用之浙、直、江、福,并用之漕河。
正德末年,武宗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将軍,于是改總督為總制。
嘉靖三十年,世宗以制字非人臣得稱,仍改總督。
胡梅林總督浙、直、江、福,是嘉靖三十八九年事,而民間至今稱曰胡總制雲。
張經至總南直隸、浙江、山東、福建、兩廣,凡文官至總督,稱軍門巡撫,操江不與焉。
撫操經過所督地方,要谒見,至大門外下轎,由中門入後堂相見。
軍門上坐,撫操列坐,其送迎軍門,俱至大門外看轎。
各總兵照撫操事例,移文俱用印信呈文,相見介胄行跪,勳臣亦由旁門庭參,其隆重如此。
然總兵行跪,勳臣庭參,亦太甚矣。
至近日操撫皆稱軍門,禦史捶參将,陵僭又将何極?兩廣總兵舊皆以勳臣充之,嘉靖四十五年都給事中歐陽一敬題請革去,以流官都督代鎮,覆允為例。
韓襄毅公初至廣時,三司官以地方殘破,皆待罪行事,故初見行跪禮,後因之。
嘉靖壬子,都禦史遂昌應賈論令改正先朝巡不許攜家,亦如巡撫按之制。
景泰初,給事中李實等奏言鎮守巡撫等官,動經三五七年,或一二十年,室家懸隔,一切疾病婚嫁,不能相通,甚有無子可矜者。
乞敕各官攜妻子完住,許之,由是巡撫始得攜家。
(同上) 文帝七年,令列侯太夫人無得擅征捕。
如淳曰:“列侯之妻稱夫人,列侯死,子複為列侯,乃得稱太夫人;子不為列侯,不得稱也。
”然則婦人稱太者,蓋如是耳。
(《孔氏雜記》) 子孫得稱祖父之字。
子稱父字,屈原之言“朕皇考曰伯庸”是也。
孫稱祖字,子思之言“仲尼祖述堯舜”是也。
《儀禮》筮宅之辭曰:“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
”又曰:“哀子某,來日某,蔔葬其父某甫。
”字父也。
虞祭之祝曰:“适爾皇祖某甫。
”卒哭之祝曰:“哀子某,來日某甫附爾于爾皇祖某甫。
”字祖也。
虞祭之祝曰:“适爾皇祖某甫,以齊爾孫某甫。
”兩字之也。
(《日知錄》) 政和初定命婦八階,孺人次以室人,後改為安人,亦見于大诏令。
今《職源》等書,亦不載也。
(《學齋咕哔》) 五代時稱朋友曰周旋人,楊彪稱其妻曰鄉裡。
(《湧幢小品》) 貢舉之士,以有司為座主,而自稱門生,自中唐而後,遂有朋黨之禍。
會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書覆奏,奉宣旨不欲令及第進士,呼有司為座主,兼題名局席等條疏進來者。
伏以國家設文學之科,求真正之士,所宜行崇風俗,義本君親,然後升于朝廷,必為國器。
豈可懷賞拔之私惠,忘教化之根源,自謂門生,遂成朋比。
所以時風浸壞,臣節何施?樹黨背公,靡不由此。
臣等議,今日以後,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向後不得聚集,參谒于有司宅置宴。
其曲江大會朝官,及題名局席,并望勒停(李肇《國史補》: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
奉敕宣依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辰,诏及第舉人,不得拜知舉官子弟,及目為恩門師門,并自稱門生。
劉克莊跋陸放翁帖雲:“餘大父著作為京教,考浙漕試,明年考省試,呂成公卷子皆出本房家藏。
大父與成公往還真迹,大父則雲上覆,伯恭見成公,則雲拜覆,著作丈時,猶未呼座主作先生也。
”尋其言,蓋宋末已有先生之稱,而至于有明,則遂公然謂之座師,謂之門生,乃其朋黨之禍,亦不減于唐時矣。
(《日知錄》) 本朝亦禁稱座師、門生,唯國子監祭酒司業,則刺揭直書生某人,餘用光名而已。
《爾雅》父曰考,母曰妣。
按古人自祖以上,通謂之妣,經文多以妣對祖而并言之。
若《詩》之雲“似續妣祖,燕畀祖妣”,《易》之雲“過其祖,遇其妣”是也。
《左傳》“昭十年,邑姜,晉之妣也”,尤可證。
(同上) 人倫稱呼,古今多不同。
《爾雅》稱夫之兄為兄公,《逸雅》(漢劉熙撰)獨稱曰公,又曰兄忪(謂已所敬見之怔忡,自肅齊也)。
洪邁初為弟婦保夫禱祠(夫随兄使金)曰:“頃以兄伯出使,夫婿随行。
”邁初謂《漢書》雖有兄伯之言,然非弟婦出稱,心疑未妥,後見《爾雅》,乃知當言“兄公出使”為是。
然今俗婦人稱夫之父,反曰公,而稱夫兄為公者,絕不知也。
然《爾雅》謂稱夫之弟曰叔,則夫兄亦可謂伯矣,何乃為此異稱也?又《爾雅》稱父之{日弟}弟,先生曰世父,後生曰叔父,稱父之兄妻曰世母,父之弟妻曰叔母。
夫既可謂叔父叔母,則亦可謂伯父伯母矣,何以不言伯也?觀《釋親四章》書,總無伯字。
(《雲谷卧餘》) 《禮·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孔氏曰: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年名。
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同等不可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至五十,耆艾轉尊,又舍其字,直以伯仲别之。
《士冠典》:二十已有伯某,而年至五十,直呼伯仲爾。
朱文公曰:吾年五十,即稱伯仲,除了下面兩字,猶今人不敢斥尊者,而呼為幾丈之類,是不可以自尊也。
《玉藻》:士于君所言,大夫沒則稱谥,若字,士與大夫言,亦稱字,以君前臣名,而大夫字之為貴。
及與大夫言而字大夫,雖孔氏謂言及它大夫則呼宇,卑者蓋亦字尊矣。
(《稗史》) 今人别号字,印章往往不同,緣《說文》本無庵字,近俗也。
予嘗考之,字古書所用者,《蜀都賦》“八方藹”,王充《論衡》“桃李梅杏,丘蔽野”,此取覆之義。
至三國及晉,始有幔、闾之語,與今人所用字義同,字不可謂不古也。
但篆籀以《說文》為宗,《說文》不載之字,用于印章,似為未妥。
又按古篆有作者,又止借者,《石鼓文》作,其字從穴,穴亦人居也。
近見溫陵古寺一冊,有元人止印章,字作,詳《玉篇》皿部,有烏含切,覆蓋也。
考古閣有伯戋饋,器皿,而借為舍字,恐舍形似器,亦猶漢阙之觚棱,其形亦本酒器也。
(《升外集》) 舊制生員惟有廪膳增廣,雖然,廪膳有額,增廣無額。
成化初,京師語曰:“和尚普度,秀才拘數。
”禮部姚夔颠覆國祚,不得已請奏,故附學立焉。
(《四樵野紀》) 增廣有額自宣德四年始,至景泰元年,照舊無額,後成化三年又額。
(《堯山堂外紀》) 左右參将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年,即左右副将軍也。
遊擊之名,見于武則天,以傳遊藝為之,用以羅織者,佐擊起嘉靖年間。
(《湧幢小品》) 凡士司官有武銜者,宣尉使同知安撫司,正長官副長官,士千戶百戶之類是也。
又文銜者,上府同知通判推官士州同士縣丞主簿巡檢之類是也。
長官司有屬宣慰司者,有屬府州縣者,有屬衛者。
武銜士官,與屬宣慰長官,專用目把漢把,亻夷而亻夷者也。
文銜士官與屬府州長官,事統于郡守州守縣令,亻夷而漢者也。
屬衛長官,與衛官世姻,而勢難鉗制,不亻夷不漢者也。
(同上) 監生曆事起于天順時,兵部尚書馬昂所題,謂曹務機要,上下疏牍關系,不宜專委胥吏。
當擇監生文行明慎,綜達時務,俾專司繕錄,因課功高。
其入铨常資,诏下所司通行,著為令。
(同上) 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
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陽氣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者必伏。
陰氣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者必仰。
走獸溺死者,伏仰皆然。
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胎品胎之兆。
父少母老,産女必羸。
母壯父衰,生男必弱。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補羸女先養血壯脾,補弱男則壯脾節色。
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宜待壯而婚,此疾外所務之本,不可不察也。
(《褚氏遺書》) 飲食五味,養髓骨肉血,肌膚毛發。
男子為陽,陽中必有陰,陰之中數八,故一八而陽精升,二八而陽精溢。
女子為陰,陰中必有陽,陽之中數七,故一七而陰血升,二七而陰血溢。
陽精陰血,皆飲食五谷之實秀也。
方其升也,智慮開明,齒牙更始,發黃者黑,筋弱者強。
暨其溢也,凡充身肢體手足耳目之餘,雖針芥之瀝,無有不下。
凡子肖形父母者,以其精血嘗乎父母之身,無所不曆也。
是以父一肢廢,則子一肢不肖其父;母一目虧,則子一目不肖其母。
然雌鳥牝獸,無天癸而成胎者,何也?鳥獸精血,往來尾闾也。
精未通而禦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内敗,小便道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複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
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漬而入骨,或變而為之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産乳衆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同上) 建平王妃姬等,皆麗而無子,擇良家未笄女入禦,又無子。
問曰:“生男有道乎?”翟褚澄曰:“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
皆欲陰陽氣完實,而後交合,則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
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洩,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此王之所以無子也。
然婦人有所産皆女者,有所産皆男者,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謀置宮府,有男之道也。
”王曰:“善。
”未再期,生六男。
夫老陽遇少陰,老陰遇少陽,亦有子之道也。
(同上) 宣德中,賜太監陳蕪雨夫人,天順初,賜故太監吳誠妻兩京第宅莊田,見《水東日記》諸書。
予按《高力士傳》,河間男子呂玄晤吏京師,女國姝,力士娶之,玄晤擢自刀筆吏,至少卿。
《李輔國傳》帝為娶元擢女為其妻,擢以故為梁州刺史。
《朱子語類》梁師成妻死,蘇叔黨範溫皆衰臨哭。
由是觀之,人有妻,古今所同也。
京師人謂此曹性男猶在,必須近女,豈其然乎?(《皇朝盛事》) 都者美也,鄙者陋也。
《詩》雲:“彼都人士。
”《史記》雲:“五大夫,荊之鄙人也。
”以帝王所居文物整齊,士女閑雅為美,故曰都門,曰都人。
以邊陲郊野風裕疏略可鄙,故曰鄙民,曰鄙人。
《左傳》子産治鄭,都鄙有章。
(《鉛椠》) ◎人事 遇大事大疑,出片語而措泰山之安。
宰相必用讀書人,信哉!顧十七史從何處讀起,臯禹所讀何書,亦曰開卷有益,未必不資一時之酬對雲爾。
仁宗親信夏原吉最切,每朝罷,必呼至近禦前,或随至便殿,面議政務。
凡内諸司所進章疏,命拟旨,公拟旨多雲“某部知道”。
或以問公,則曰:“予奪之柄,非臣下所敢事,故付之六部,定其可否而複取上裁,則事有所分,而權不下移也。
”後旨多雲“某部知道”,仿此。
(《皇明泳化類編》) 杜詩:“今朝漢社稷,心數中興年”,人多疑子美誤用,注中竹仲反,而不知其出處。
按《宋史·筆斷》曰:“中興謂中于理而複興也,猶曰應當興耳。
”(《杜詩注》) 朱子嘗曰:“科舉壞人心術,故其議學校貢舉,謂今之為法,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實,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用之空言。
至于其弊,則所謂空言者又皆怪妄無稽,而适以敗壞學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風俗日薄。
”近代歸震川與潘子實書曰:“科舉之學,驅一世于利祿之中,而成一番人才。
世弊已極,士方沒首濡溺于其間,無複知有人生當為之事。
榮辱得喪,纏綿萦系,不可解脫,以至老死而不悟。
”二公之言,深中應舉士子之弊。
(《雲谷卧餘》) 唐人舉進士,必行卷者為緘軸,錄其所著文,以獻主司也,其式見《李義山集》新書序,曰:治紙工,率一幅以墨為邊準(今俗呼解行也),用十六行式(言一幅解為墨邊十六行也),率一行不過十一字。
(《演繁露》) 唐太宗罷周公祠,始以孔子為先聖,顔回為先師,此後世學校專祀孔子之始。
前此所謂先聖者,周公也。
先師者,孔子也。
後世惟以顔子配享。
(《古今原始》) 唐明皇始改顔回等從祀孔子者為坐像。
(同上) 明皇始诏孔子門弟子從祀,前此孔子弟子,惟列像廟堂,不預飨祀。
至是因李元璀言,始得列享于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之上。
(同上) 梓潼神祠,在處有之,而學宮事之尤謹。
按梓潼為四川屬縣,四川上直參宿,參有忠良孝謹之象,其山水深厚,為神明之所宅。
或謂鬥魁為文昌六府,主賞功進爵,故掇科之士,往往事之。
或謂神為張宿之精,《詩》所謂張仲孝友是也。
(《三餘贅筆》) 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
故有屢經省試取中,擯棄于殿試者。
故張元以積忿降元昊,大為中國之患。
朝廷始囚其家屬,未幾複縱之,于是群臣建議,歸咎于殿試黜落。
嘉二年三月辛巳,诏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迄今不改。
是一叛逆之賊子,為天下後世士子無窮之利也。
(《客中閑集》) 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春秋》以稱字為榮。
同輩相稱以字,至有稱名者,見諸詩文,殊為典雅。
近世谀佞成俗,直稱表号,以為簡慢,遂僅呼一字而以翁老承之,雖少年稚子,無不蒙此稱者。
夫父母存,恒言不稱老,子舍而居尊長之名,沖幼而甘衰耄之目,豈非不祥?至形之文翰詩題,俗陋又不待言矣。
(《雲谷卧餘》) 餘讀《莫氏入林》,有未四十稱翁者,作詩譏之,今更不爾,可姗也。
江陰李诩《戒漫筆》曰:餘少時肄業,并未見窗稿刻本。
有書賈在利考朋友家,抄得窗課數十篇,每篇謄寫二三十紙,到餘家塾,棟其幾篇,每篇酬錢或二文,或三文。
憶荊州(唐順之)中會元,其稿亦是無錫門人蔡瀛與一姻家同刻。
方山(薛應)中會魁,其三試卷,餘為從臾其常熟門人錢夢玉以東湖書院活闆印行,未聞有坊間闆,今滿目皆坊刻矣。
楊子常彜曰:“十八房之刻,自萬曆壬辰《鈎玄錄》始旁有批點,自王房仲士肅選程墨始。
至乙卯以後,而坊刻有四種。
曰程墨,則三場主司及士子之文;曰房稿,則十八房進士之作;曰行卷,則舉人之作;曰社稿,則諸生會課之作。
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數百部,皆出于蘇杭,而中原北方之賈人,市買以去,天下之人,奉以為的,而他書一切不觀。
”(同上) 近時呂□□選本,為海内圭璧,他皆雜以窗作,借新榜人名目行世。
及本人既發,則又刻在稿上,曰誤刻訂正,曰借某人刻,此風甚薄,漸至鄉會墨皆膺作。
今奉新令,禮部頌行真本,妍醜難掩矣,學者可不奮諸? 明太祖建國學于南都,乃制秀才監生之衣巾,既成,太祖親服而試之,問馬皇後曰:“汝謂我何所似耶?”後笑答曰:“似一個老官也。
”至今監中皂隸,诮監生為老官。
(《泳化續編》) 元,大也,始也,首也。
人君立極建元,不曰一年而曰元年。
每歲首月,不曰一月,而曰正月。
正月一日,曰元日,蓋欲人君體元以居正也。
按古帝王紀元,始于漢。
以一字紀元者,始于漢文帝後元年,景帝中元年。
以二字紀元者,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
以三字紀元者,始于梁武帝中太通元年。
以四字紀元者,始于漢哀帝太初元将元年。
改元始于文帝十七年,辛垣平言候日再中。
居項之,日卻複中,于是更元年後,平以詐伏誅。
(《客中閑集》) 子過其父為跨竈,解者紛紛,聞邊徼中相馬者言: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名曰竈門。
凡善走之馬,前蹄之痕印地,則後蹄之痕,反在前蹄之先,故軍中人,謂之跨過竈門。
考之東西南北,率同此稱,夫跨從足後步過前,似後人追過前人之意,以拟子父于義為協。
(《幽草軒錄》) 古者拜禮,非特首至地然後為拜也,凡頭俯膝屈手動,皆謂之拜。
按《周禮》辨九拜之儀,一稽首,二頓首,三空首,四振動,五吉拜,六兇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肅拜。
稽首拜頭至地下,頓首拜頭叩地也,空首拜頭至手也,振動以兩手相擊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肅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嘗專以首至地為拜也?乃知禹聞善言,則拜如揖之類是也,豈仆仆之謂哉!今人或以頓首,施于卑下;不知拜頭叩地,豈卑下之所安乎?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别。
自唐武後尊婦人,始易今拜而不屈膝,此見張建章《渤海國記》。
然又觀《北史》,周時诏内外命婦拜宗廟及天台,皆僥伏。
則知前此婦人蓋已有不跪者矣。
(同上) 隋唐之代,貢士皆考功主試。
玄宗時,考功員外郎李昂為之舉人,頗肆诋詞。
玄宗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于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茲始。
又淳化三年三月四日,帝禦崇政殿試進士,诏糊名考校,定其優劣為五等。
第一至第二第賜及第,第三第四賜出身,第五賜同出身,五等之分,自此為始也。
天聖五年,始曰甲。
則天永昌元年二月,策問貢舉人于洛城殿前,殿試自此始。
(同上) 子者,男子通稱,孔子大聖,孟子大賢,例隻稱子。
孔子漢号夫子者,邢《孝經疏》雲:“孔子嘗為魯國大夫,故弟子連官稱尊之,以别餘人也。
”後之尊師者,因例曰夫子。
近時朱文公稱周程,特曰子周子、子程子,複于姓上系子。
按《公羊傳》曰:“子公羊子、子司馬子。
”何休釋雲:“加子姓上,名其為師也。
”若非師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上,朱子于周、程,蓋尊師之。
(《識遺》) 《白虎通》曰:“贽用雁,取其随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失女子之時也。
”《儀禮》雲:“《昏禮》用雁,取其順陰陽往來之義。
”《昏禮》曰:“贽不用死。
”故《詩》雲:“鳴雁。
”《六經天文編》雲:“雁得中和之氣,熱則即北,寒則即南,以就和氣。
為禮币者,一取其信,一取其和也。
”焦弱侯曰:“親迎執雁,先儒謂取不再偶之義,考《儀禮》自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凡五用雁。
夫雁非時有之物,而生者尤為不易,使昏禮而必需是,則天下之不得妻者多矣,不如易以鵝者為是。
”(《雲谷卧餘》) 鵝終非雁也,失古人初意。
吳徽仲施虹玉輩,皆以銀制雁行之。
餘謂刻木為雁,繪以采色,既肖飛鳴之形,複可貧富通用,則道學之鄉,古禮可複,親迎可行矣。
《物類志》曰:“将斧潛于妊婦床下斫之,必生男,試将斧子雌雞欲卵時,可驗也。
舊有佩雄黃精,衣冠照井之說,亦與胎教同其意耳。
無意中呼妊者回頭過戶限,視其左右,以知男女。
孕婦食桑椹,複食雞鴨蛋子,橫生;食姜,子六指;在孕恒聞鷹鹞聲,生子不畏雷。
未曰:‘陰經方動而交,則子生發白肝枯,俗名社公,皆氣之不純焉耳。
’經曰:‘陰搏陽别,謂之有子。
’按尺内也,以左右辨男女。
醫曰:‘心脈動如豆大,肝脈滑而兩尺甚者,妊也。
命門旺為男胚,心動肝滑而兩尺弱者,别病也。
’”(《物理小識》) 《南史》張元始及朝野佥載曹大年邴吉以此斷之。
唐張族《耳目記》柳州曹泰八十五生子曰曾,日中無影,曾年七十方卒。
張孟奇言今不驗,則遂有帷簿之疑。
又言賢囊下<角力>,謂之影智,以為甚言其精衰耳。
老人亦有強于後生者,或曰一歲中,其影仿佛;及長,血氣自旺,則與人同。
(同上) 蘇州範公某老而生子允隆,外人多疑之。
範乃廣召親友,酒酣,出己足六指示之,抱子出足亦六指,衆議乃息。
允隆己未召試博學宏詞。
黎久曰:“有處女孕者,其家訊掠百至,而卒無明驗也。
或神交氣交,或精交;女國照井而孕,亦氣交之理乎?”《外紀》鞑靼有女國曰亞瑪作搦,俗惟春月容男子一至其地,生男辄殺之。
(同上) 《顔氏家訓》言江南風俗,二親若在,每至生日,常有酒食之事。
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
程氏雲:“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傷,更安忍置食張樂以為樂?若具慶者可矣。
然梁元帝當載誕之辰,辄齋素講經。
”唐太宗謂長孫無忌曰:“是朕生日,世依皆為歡樂,在朕翻為感傷。
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欲承顔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有負米之惜也。
《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泣數行下,群臣皆流涕。
則前世人主未有生日為重,而慶賀成俗已久矣。
《漫錄》又說唐中宗以降誕日,宴侍臣内戚,與學士聯句,人主生日樂宴為壽,殆始見此時,固莫盛于明皇也。
按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上以生日宴百官于花萼樓下,左丞相乾曜、右丞相說帥百官上表,請以每歲八月十五日為千秋節,布于天下,鹹甯宴樂,休暇三日,此置節之始。
十九年以千秋節降死罪流,以下原之,此恩赦之始。
二十四年八月千秋節,群臣皆獻寶鏡,張九齡獻《千秋金鏡錄》。
至代宗大曆元年十月,上生日,諸道節度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此受貢之始。
德宗以誕日,歲诏佛老者大論麟德殿,并诏給事中徐岱等講說,此說法之始。
穆宗長慶元年,诏:“七月六日,是朕載誕之辰,其日百僚命婦,宣于光順門,進名參賀,朕門内與百僚相見。
”雖嘗敕停,尋複行之,此進名受賀之始。
長慶四年敬宗初立,徐泗觀察使王知興以上生日,請于泗州置戒壇,度僧尼資福,此度僧之始。
文宗開成二年,诏:“朕之生辰,不欲屠宰,用表好生,非是信尚空門,将希無妄之福。
自今宴會疏食,仕陳西醯,永為常例。
”此禁屠宰之始。
紀節以來,襲為大典,雖本自開元,而明皇久以生日為重矣。
王皇後寵衰,泣曰:“三郎獨記不得何忠脫紫半臂,換一鬥面,為生日湯餅耶?”蓋舊事也。
明皇不惟自壽,每自讓皇帝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
惠宣太子業被疾,明皇自視,會既愈,幸其第,置酒賦詩,為初生歡,此恺悌之至情。
天寶十四年六月一日,貴妃楊氏生日,幸華清宮,于長生殿奏新曲。
會南海進荔枝,因名荔枝香。
天寶十載正月,安祿山生日,賜衣服、玩器、酒馔,以宮妾蕃将亦用此。
朱仲新雲:“唐人生日,多具湯餅。
”引夢得送張與詩:“爾生始懸弧,邀我作上賓。
引箸舉湯餅,祝賜天麒麟。
”此當謂初生時,少陵自有宗武詩也。
《雲溪友議》載西川韋相公臯因作生日,節鎮皆貢珍奇,獨東川盧八座送一歌姬為饋。
(《愛日齋叢抄》)。
蜀人多姓奇,今《百家姓》以為出于宋朝,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
前朝《千家姓》亦以朱奉天運起文,然未見有天姓者,而蜀姓或有出于二家外。
自魏晉以來,取才于門閥,故姓氏尤重。
唐重八姓,論相于此,至不許與他姓為婚姻。
自八姓而下,凡有三百五十姓。
宋嘉中,亦有《千姓編》。
雁門邵思撰《姓解》,則分為一百七十門,至有二千五百六十八氏。
漢穎川太守聊氏,複有《萬姓譜》,古姓之存于今者鮮矣。
按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以字以谥,以官以邑,才五者而已。
(《蜀都雜抄》) 《百家姓》但有字無文理,黃九煙編之成文,妙矣。
予友王石農有《百家姓鑒編》,更為工巧。
今複有禦制《百家姓》雲。
今人三年之喪,有過于古人者三事。
《禮記·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檀弓》雲:“祥而缟,是月衤,徙月樂。
”正肅雲:“是祥之月而衤,衤之明月,可以樂矣。
”《喪服小記》曰:“再期之喪,三年也。
”《春秋》闵二年,《公羊傳》曰:“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
”(《後漢書》陳忠疏言,先聖據人情而著其節制服二十五月)孔安國《書傳·太甲篇》雲:“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
鄭玄謂二十四月再期,其月餘日不數,為二十五月,中月而衤;則空月為二十六月,出月衤祭為二十七月,與王肅異。
”按《三年問》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
”“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如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今從鄭氏之說,三年之喪,必二十七月(宋武帝永初元年十月辛卯,改晉所用王肅祥衤二十六月儀,依鄭玄二十七月而後除),其過于古人一也。
《儀禮·喪服篇》曰:“疏衰裳齊牡麻經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屦,期者父在為母。
”傳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
”《禮記》雜記下篇曰:“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衤。
”注雲:“此謂父在,為母也。
”《喪服四制》曰:“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
以一治也。
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
今從武後之制,亦服三年之服。
(唐高宗上元元年十二月,天後上表,請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從之。
玄宗開元七年閏七月,右補阙盧履冰上言,體父在為母服周年,則天皇後改服齊袁三年,請複其舊。
上下其議,左散騎常侍褚無量以履冰議為是,諸人争論,連年不決。
八月辛卯,敕自今五服并依喪服傳文,然士大夫議論猶不息,行之各從其意。
無量歎曰:“聖人豈不知母恩之厚乎?厭降之禮,所以明尊卑,異絕徼也。
俗情膚淺,不知聖人之心,一紊其制,誰能正之?”二十年,宰相蕭高複請依上元救父在為母齊衰三年,從之),其過于古人二也。
《喪服篇》又曰:“不杖麻屦者,婦為舅姑。
”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
”今婦為舅姑,亦服三年,其過于古人三也。
皆後儒所不敢議,非但因循國制,亦畏宰我短喪之譏。
若乃日月雖多,而哀戚之情不至焉,則不如古人遠矣。
(《日知錄》) 武後始請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當時雖請未行,至端拱中始行,遂為制。
(《古今原始》) 宋太祖始令婦為舅姑服三年,婦為舅姑服,前此未嘗有也。
(同上) 明太祖制,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衆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五服亦稍有升降,編輯成書,使内外遵守。
庶子為其母斬衰,亦制也,可謂能體孝子之心矣。
(同上) 孝宣即位,思戾悼之名,不少隐諱,亦無一人更言泉鸠裡事。
此見漢人醇厚,後代因之而恩怨相尋,反覆之報,中于國家者多矣。
(《日知錄》) 堪輿家之說,原于古陰陽家者流。
古人建都邑,立家室,固未有不擇地者;而擇地以葬,其術則本于晉郭璞所著《葬書》二十篇。
後人增以謬妄之說,蔡元定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言地理之術者,此其祖矣。
自近世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術,以謂奪神功,回天命,緻力于人力之所不及,莫此為驗,是固有不可廢者矣。
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于閩中,其源甚遠。
至宋王乃大行,其為說主于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争錯,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
其學浙間傳之,而今用之者甚鮮。
一曰江西之法,筆于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
其為說主于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它拘忌,在所不論。
其學甚行于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
二宗之說,雖不能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
業其說者,參其異而會其同,斯得之矣。
(《青岩叢錄》) 三國魏仆射曹馥沒于寇亂,嫡孫胤不能葬屍,招魂殡葬。
招魂之葬,始見于此。
(《珊瑚網》) 文王忌日必哀,《禮》雲:“君子有終身之憂,忌日之謂也。
”忌始于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