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焚麈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終日清談,而于事一無所濟,博弈不如矣。
玉麈高揮,不如付之一炬,大快也。
若夫一言之警,終身改行,追談近事,默奉典型。
侈口科名,使子弟益知勤學,旁涉壽考,使後生鹹念養生。
屬對果忙,則助拜表作賦之用,巾帼亦及,足慚須眉男子之顔。
要皆有益之言,不當而清談,概棄之也,寄焚麈。
” ◎座箴 諄諄終日,而漠然無與身心;雖正襟莊色,亦僅僅與谑浪等談。
言微中可以名座,可以名心,可以資學,必首錄之以當書紳。
遇美色于密室,逢千金于曠野,臨大敵于猝然,聞仇人于垂斃,好一塊試金石。
(《萊根譚》) 人能捐百萬錢嫁女,而不肯捐十萬錢教子;甯盡一生之力求利,不肯輕半生之功讀書;甯竭财貨以媚權貴,不肯舍些微以濟貧乏!總未反而思耳。
(《座右編》) 一手诘盜,一手竊盜贓,故前盜死而後盜生。
一面懲奸,一面窺奸婦,故此奸伏而彼奸犯。
(《歸有園塵談》) 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衆則牖閉。
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憔,腦減則發素。
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極則明消:此可作衛生經。
(《說儲》) 少飲酒,多饣粥,多茹菜。
少食肉,少開口,多閉目,多梳頭。
少洗浴,少群居,多獨宿,多收書。
少積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
小幹祿,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無。
(《岩栖幽事》) 招師教子弟,正望其成人。
每見富貴者席寵姬辦首飾,則甚易;隆厚币,延名師,則甚難。
蘭房用度,必是周緻,書院缺典,之不問,宜乎碩師去而庸師來,庸師固栖身之謀,一年複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純一日。
(《珊瑚網》) 近俗尚信二教,匹夫愚婦,每月素齋求福;甚有無為之教,其說更不足污啄。
夫聖人齋心戒事,緻敬神明,蓋尊神以師心也。
安有不修人德,而徒淨口腹以祈福,所謂來生現果之報,信有準哉?(《靜齋談》) 士大夫家少年子弟,不宜使讀世說,未得其隽永,先習其簡傲。
(《韓山子》) 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仆雖能,不可使于内事。
(同上) 呂叔簡刑戒一曰五不打:老不打,幼不打,病不打,衣食不繼不打,人打我不打。
二曰八莫輕打:宗室莫輕打,官莫輕打,生員莫輕打,上司差人莫輕打,婦人莫輕打,童生莫輕打,舊族名門子弟莫輕打,援例等項生員莫輕打。
三曰五勿就打:人急勿就打,人忿勿就打,人醉勿就打,人随行遠路勿就打,人跑來喘息未定勿就打。
四曰五且緩打:我怒且緩打,我醉且緩打,我病且緩打,我見不真且緩打,我不能處分且緩打。
五曰三莫又打:已拶莫又打,已夾莫又打,要枷莫又打。
六曰三憐不打:盛寒炎暑憐不打,佳節令辰憐不打,人方傷心憐不打。
七曰三應打不打:尊長應打,為與卑幼訟不打;百姓應打,為與衙門人訟不打;工役鋪行應打,然修私衙及買辦自用物不打。
八曰三禁打:禁重杖打,禁從下打,禁佐貳非刑打。
九曰五禁甚于打:小事用夾棍甚于打,夜間用刑甚于打,決責不如法甚于打,濫禁淹禁甚于打,重罰甚于打。
(《存心錄》) 後生不讀書,而老者讀書,胥吏幹人子孫應科舉而宦門不習舉業。
貧者妄用,而富者節儉,藿食者憂慮,而肉食者泰然。
僧道食葷,而俗人好善茹素。
富貴家女為新婦遵禮法,甘枯淡,貧賤家女為新婦,反不識好惡。
(《客中間集》) 蘇子瞻作殺雞之疏,非吾儒之仁,張乖雁轉到羊之經,乃異端之義。
(《玉笑零音》) 未得獸者惟恐其創之小也,已得之,惟恐傷肉之多也,人情乎?君子曰:“凡關于得失者類然。
”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詈人也,人情乎?君子曰:“凡涉于彼我者類然。
”(《說儲》) 鄉有仕而歸裡,饋者迓者,往來觀者,阗路骈陌;既而族姻交賀,即雠者亦茹恥愧謝。
獨鄰居一室,扃鎖遠引,若避寇然,怪問之,愀然曰:“所貴錦旋者,謂其得時行道,庇吾鄉裡。
今或竊一名,得一官,即起朝富暮貴之想。
名愈高,官愈穹,而用心愈謬,武斷者有矣,庇奸慝持州縣者有矣,是榮一人,增一害也。
其居日以廣,鄰居日以蹙,吾入山避之不暇,何以賀為?”(《韓山子》) 文成公與人書,後生美質,須令晦養深厚,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英華太露耳。
(《昨非》) 林退齋先生臨終,子孫跪膝前請曰:“大人何以訓兒輩?”先生曰:“無他言,若等隻要吃虧;從古英雄隻為不能吃虧,害了多少事。
”(同上) 德興邑廨,有石刻二詩雲:“仕宦之身,天涯海畔,商賈之身,南州北縣。
不如田舍,長時見面,門無官府,身體強健。
麻麥遍地,豬羊滿園,不知金貴,惟聞粟賤。
夏絹新衣,秋米白飯,田事既了,官稅早辦。
安穩眠稅,直千直萬,我田我地,我桑我梓。
隻知一村,不知千裡,有饑有糧,我渴有水。
百裡之官,操人生死,孤兒寡婦,一張白紙。
入着縣門,冤者得理。
上官不嗔,民即歡欣。
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養我明府。
苗嫁萋萋,曷東曷西?父母之鄉,天子馬蹄。
”(《金石殘編》) 常将十年後眼睛,預評今日自家文字,便不敢草草作文。
常将百年後公論,預勘今日自家操修,便不敢草草幹事。
人隻道人心難料,不知自心更難料,假如乏錢時,自思得了百錢千錢,僅彀足矣;及至得錢後,再添了千貫萬貫,還更不彀,以此知自心難料。
人隻道人心不平,不知自心更不平,假如失意時受了人一拳一棍,幾恨死矣;及至得意後,打了人百拳百棍,反更稱佳,以此知自心不平。
(《道犭旬編》) 松封五大夫(始皇),柏封五品大夫(武後),石封盤固侯(宣和五年)。
鶴乘軒(衛懿公),蝦蟆得廪(晉惠帝),雞鷹食縣斡,犬馬乃有赤彪,儀同逍遙郡君,淩宵郡君之封号(并北齊幼主)。
夫木石鳥獸,皆可以得爵祿,然則爵祿何足以榮士人?(《說儲》) 楊石齋當國日,一弟為京卿,二弟為方面,諸子姓布列中外甚衆。
子慎複舉進士第一人,賀者畢至。
公颦蹙曰:“君知為傀儡者乎?方奏伎時,次第陳舉,至曲終必盡出之場,此亦吾曲,終時已,何賀為?”亡何,公以議禮不合去。
慎谪戍滇南,而佥事恂以殺人抵大辟,家聲頓衰。
(《玉堂叢語》) 富貴壽考,人情愈得愈無厭心。
閩中林太守春澤壽一百四歲,當九十九年,裡人拜節祝曰:“願公百齡。
”公怫然怒且笑曰:“不曾要君養我,奈何限我壽耶?”姑蘇韓學士敬堂未第時,人有夢其官侍郎者,公喜甚。
已而登第入館,其人時來說前夢,率皆喜;及轉禮侍予告,而說前夢者又至,公乃怆然有憂色。
(《座右編》)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
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今則又有瞎婆,蓋與三刑六害同也。
人家有一如此,而不緻奸盜者幾希矣!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庶乎淨宅之法。
(《座右編》) 汪少宰《閑齋語》曰:“人家富貴如牡丹花,今春開盛,要當培植,為來春膏液,恐為凋謝之漸,奈何不加滋灌而自戕之斤斧乎?魏紫姚黃,忽然糞吐,誰之過欤?”(《格言》) 泰和羅文莊公兄弟叔侄,先後相繼,鹹登高第。
公由冢宰歸家養,庭訊甚嚴,仲子谒選,乞書帖當路,圖仕南方,以便省問。
公曰:“數字不足惜,惜認義命二字欠确耳。
平生訊汝謂何,而有是言?”竟不與書。
(《座右編》) 康熙辛酉,予山西本房馮雲肅典試江南時,餘督榷揚關,遺要于路,谕之曰:“子第力拔真才,予家子侄五人,應科舉者,概不令入闱,勿萦心曲也。
”馮子喜甚,對天拜祝而南行。
詞訟到官,類是增撰,被毆曰殺,争财曰劫,入家謂行竊,侵界謂發屍。
一人訴詞必牽引其父兄子弟,甚至無涉之家,偶有宿憾,亦辄扯入。
意謂未辯是非,且是追呼一擾,耗其錢物,辱其婦女,以洩憤耳。
不知公門一入,吏卒禁呵,笞撲交錯,已不勝魂消氣沮。
遂有畏懼刑系,觊欲早出,而妄自誣伏者。
有吏務速了,強加拷訊,逼令招認者。
有長官自恃己見,妄行臆度,吏輩承順旨意,不容不以為然者。
嗚呼!一人坐獄,阖戶啼号,一罪爰成,妻孥典鬻,爰書數語,其得潦草從事乎?(《昨非庵集》) 娶婦必德門,不必富貴,嫁女僅可給衣奁,不必過豐。
疾必迎醫,勿事禱禳。
喪祭必依禮,勿用僧道。
故舊不可忽遺。
勢要不可趨附。
(《座右編》) 一畏天道。
二遵王法。
三行善不使人知。
四學吃虧。
五輕财讓産好施。
六甘淡薄。
七不恃權勢,妄自尊大。
八不交豪俠客,不狎優伎,不寵健仆。
九不尚才華技藝工巧。
十不殺生。
十一不妄語自欺。
十二學黃老守雌。
(《古隐方》) 善焚香讀書一也。
有剛有柔二也。
慕善近君子三也。
安分知命四也。
不近小人五也。
委曲行陰德方便事六也。
能治家七也。
不厭人乞貸八也。
改過九也。
不逐淫貪殺十也。
聞事不驚張十一也。
與人期不失信十二也。
不改行易操十三也。
夜卧不便睡着馬上去不回頭十四也。
無作好作惡十五也。
不譚亂十六也。
不談閨阃事十七也。
作事周匝十八也。
不忘人恩十九也。
有大量二十也。
揚善掩惡二十一也。
急難中濟人,寬慰人二十二也。
不助強欺弱二十三也。
不忘故舊二十四也。
為事與衆用之二十五也。
知人詐僞含容之二十六也。
得人物每事慚愧二十七也。
語有序二十八也。
當人語次不先起二十九也。
喜言善事三十也。
不嫌惡衣食三十一也。
不面許人三十二也。
省約惜福三十三也。
知人饑渴勞苦三十四也。
不念舊惡三十五也。
常思退步三十六也。
(《客中閑集》) 從恣忄舀淫,不自珍重。
窘若拘日,無潇灑之趣。
怨天尤人,廣生煩惱。
今日預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
室人噪刮,耳目盡荊棘。
聽信師巫禱賽,行殺戮以重業緣。
寝興不适,飲食無度。
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
多服湯藥,蕩滌脾胃,元氣漸耗。
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難舍之想。
(《不治十病》) 百姓宜安,刑罰宜省,稅斂宜薄,冤抑宜察,追呼宜簡,判決宜審,用度宜節,興作宜謹,燕會宜戒殺,思患宜預防。
(《居官十宜》) 卯辰飲酒。
未晚巾脫。
近午梳栉。
向三光及西北方溲溺。
信口穢罵。
喜聞仆輩傳說人家陰事及衙門新聞。
箕踞橫股,倚跛而坐。
當食發歎,見客不常揖。
聚談淫亵,及食口舞劇。
诋毀人文行以佐談鋒,妄想不可為不可行之事。
(《十二簡》) 教子九則:曰勤學,曰擇交,曰戒多言,曰習應對,曰知禮義廉恥,曰進退威儀,曰不事嬉遊,曰有守,曰遇事有知識。
教女九則:曰習女工,曰議酒食,曰學習學算,曰小心軟語,曰閨房貞潔。
曰不唱詞曲,曰聞事不傳,曰善事尊長,曰戒懶。
(《珊瑚網》) 不可不戒者十:偷婦人,好賭,縱酒,交匪類,刀筆,打紙牌馬吊,傳是非,凡契墨輕易着押,有事信口答人問,足恭。
(《雜纂補》) 不可不效者七:結交有智人,密事不語婦人,酒後不多語,勿聽妻言疏兄弟,博古知今,不妄信奴仆,入境問風俗。
(同上) 重富輕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樂處生愁,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名成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心想摘要》) ◎勝國遺聞 國有簡編矣,何遺乎爾?曰事瑣魯,未必悉紀董狐也,父老之街談,豈盡同《湘山野錄》?随采所聞,亦以佐得失之林。
洪武始與諸儒臣議修玉牒,祖朱文公,一日見徽州有姓朱者為典史,問果文公後乎?其人對:非也。
于是頓悟,竟卻衆議。
(《稗史》) 自叙世德碑曰:“本宗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世服農桑。
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
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
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
初一公配王氏,是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
次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産,市于他方。
以先祖初一公困于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
先伯等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治産。
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鐘離縣,其後因至鐘離居。
先伯考性淳良,鄉裡稱善人。
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鐘離。
先考君娶徐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鐘離。
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寝沒。
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缺嗣。
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中。
甲申父母長兄俱喪,次兄守業,又次兄出贅劉氏,某托迹缁流。
至正二十四年,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
乃招集義旅,兵力漸衆,因取滁和。
龍鳳三年,帥師渡江,駐兵太平。
為念先考君嘗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日每有鄉土之念,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遂調兵取句容。
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裡,舉族父兄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叙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
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複考。
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鐘離。
”(《剪勝野聞》) 天下貢賦,惟長安縣貢土,萬年縣貢水。
(《客中閑集》) 洪武年,擇解額内隽異者,俾肄業翰林院中,張唯等凡十有七人,實與撰。
正月甲寅命題賦詩,詩成稱旨,唯等皆擢翰林國史院編修,以贊善大夫宋濂,太子正字桂彥良分教之。
上謂曰:“昔許魯齋諸生,多為宰輔,卿其勉之!”聽政之暇,辄幸堂中,取其文親評優劣,命光祿日給酒馔。
每食,皇太子親王疊為之主,唯等侍食左右,冬夏賜衣及弓矢鞍馬,恩禮甚厚。
(《玉堂叢語》) 太祖召錢唐講虞書,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
唐正色曰:“以古聖王之言,陳于陛下,不跪不為倨。
”(同上) 高皇微時過剩柴村,已經二日不食矣。
行漸伶仃,至一所,乃人家故園,垣缺樹凋,是兵火所戕者。
上悲歎之,緩步周視,東北隅有一樹,霜柿正熟;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飽,又惆帳久之而去。
乙未夏,上拔采石,取太平,道經于此,樹猶在;上指樹,以前事語左右,因下馬加之赤袍曰:“封爾為淩霜侯。
”(《在田錄》) 劉伯溫見西湖五色雲起,知為天子氣,應在東南,微服以卦命風鑒,遊江湖間密訪之。
先至會稽王冕家,與之閑行竹林中,潛令人放炮,冕聞響而驚,歎曰:“膽怯。
”往海昌賈銘家,時新建廳堂清潔,唾污之;銘出見,令拭去,歎曰:“量小。
”遂往臨淮,見人人皆英雄,屠販者氣宇亦異,買肉讨饒,即大砟一塊與之,算多王侯命,歎曰:“天子必在此也,不然,何從龍者之衆耶?”晚得聖祖,遂深結納之,許定大計。
(《龍興慈記》) 太祖始造鈔不就,一夕夢神告當用秀才心肝為之,寤思之不得。
高後曰:“士子苦心文業,其文課即心肝也。
”太祖曰:“善。
”因命太學積課簿,搗而為之,果成。
(《初政錄》) 太祖初下建康,聞土人秦原之周良卿丘某三人,素有德行,以禮延請,詢以政事,号曰三老,敬之甚厚。
不久,以原之為南台侍禦史,即薦陳遇中行于太祖,遂三顧聘之,為帷幄師臣。
(《應庵随錄》) 洪武十八年二月,中山武甯王薨。
太祖辍朝,怆然不樂,謂群臣曰:“朕起自徒步,大将軍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陣,東征西讨,削平群醜,克濟大勳,今邊方未殄,朕方倚任為萬裡長城,而太陰屢犯上将,不意遽隕其命,天何奪吾大将軍之速?朕夜來竟夕不寐,欷流涕,思盡心國家為社稷之重,安得複有斯人?乃欲有以報之,無所用其情耳。
但著其勳烈,宣于金石,永垂不朽,使後世知斯人為國之元勳也。
”遂親制碑文,樹之于墓。
而世乃傳太祖慘刻甚,中山疽發背,命内官賜之熟鵝。
中山知疽食鵝必死,遣醫生速去,從容食鵝,果薨。
比太祖欲殺醫為解,已遠遁矣。
(《萬青閣偶談》) 孫丹陽炎字伯融,長六尺餘,面黑如鐵,一足偏跛,長于歌詩。
至正中,天台丁複,同郡夏煜,皆以詩名,日夜相切靡刂,下筆快掃,百紙可立盡。
常與煜對習賦詩,務出奇相勝,每得一隽語,撲案大呼,嘩聲撼四鄰。
在處時以上命召緻劉誠意,劉堅不肯出,以寶劍遺伯融。
伯融作詩以為劉當獻天子,人臣不敢私,封還之;劉無以答,乃逡巡就見,今其詩具集中。
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隻是山陰太古雪,為誰結此青芙蓉?明珠為寶錦為帶,三尺枯蛟出冰海,自從虎草裹幹戈,飛入芒砀育光彩。
青田劉郎漢諸孫,傳家惟有此物存,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時見蜿蜒走虛室,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天寒。
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為霖雨。
(《列朝詩集》) 忠勤伯汪廣洋字朝宗,為詩清越,其《送俞院判子茂征鄱陽詩》曰:“江東風日晴,把酒送君行,好慰三千士,将收七十城。
煙花催疊鼓,雲騎擁連營,山越人争喜,殊方自此清。
”(同上) 舊内在今應天府之所,高皇建大内宮殿既成,遷居之,舊内虛焉。
他日召中山王飲,樂甚,即以是第賜之,中山拜謝而去。
上乃夜命工作匾,刻舊内之門四字,厥明将往懸之,未及行,而中山辭表至矣,上悅。
(《碧裡雜存》) 太祖一日退朝,在武英殿側室靜坐,忽聞外有履聲橐橐,問曰:“此為誰?”對曰:“老臣危素。
”太祖曰:“爾耶?朕将謂文天祥耳。
”危惶懼,頓首,汗流浃背。
(《鴻書》) 明兵之入燕也,危學士素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
”兵垂及,史庫言于主帥,攆而出之,累朝實錄得無恙。
(《列朝詩集》) 嚴德明為左佥都禦史,嘗掌院印,以疾求歸,發廣西南丹充軍,面刺四字曰:“南丹正軍。
”後得赦歸吳中,居于樂橋,深自隐諱,與齊民等,宣德末年猶存。
西軍之過,暴苦民家,公奮手毆之,西軍訟于察院。
被逮時,禦史李立坐堂上,公跪陳雲:“老子也曾在都察院勾當來,是識法度的,豈肯如此?”李問雲:“何勾當?”嚴公雲:“老子在洪武時,曾為都察院掌印,今堂上反榜所稱嚴德明者,即是。
”李大驚,急扶起,延之後堂,請問舊事,歡治竟日而罷。
後禦史缪讓家宴客,教授李绮上坐,請公作陪。
公時貧甚,頭戴一帽已破,用雜布補之。
绮易其人,見公面上刺字,憐而問之曰:“老人家為何事刺此四字?”公怒,因自述老子是洪武遺臣,任左佥郡禦史不幸有疾,蒙恩發南丹,今老而歸。
且曰:“先時法度利害,不比如今官吏。
”绮亦大驚,拜而請罪,因退避下坐。
(《耳談》) 江陰焦某者,太祖故人也,思見之,屢命不起,太祖使人搜索之。
一日焦忽荷雞酒,由街直入,太祖喜其至,辄命以其物付光祿,治具相飲,歡甚。
已而出金銀角三帶,命其自拾以官之,焦取角,授以千戶。
數日,迳出高橋門,挂冠帶于桑樹而歸。
(《泳化續編》) 高皇嘗選蘇杭民間婦女,通曉書數者,入宮給事,須其願乃發,得四十四人。
比至試之,可留者才十四人,賜金其家,餘悉遣歸。
永樂間,又選天下婺婦無子而守節者,有司籍送内庭教宮女刺繡縫紉,又有藩王之國,分隸随行,以教王宮女,其所處曰養瞻所。
初獨以無子者,其後有子而幼且窘者,亦遣行。
有吳江吳家婦陸氏與焉,有子遺家。
至宣德間,陸從某王封廣東,又轉從封江西,子已長往來二藩間,屢請求見母,辄不允。
迨正統丁卯,複懇啟于王,王憐而許之,陸已病笃不能言,子股與食,陸蘇。
王聞益憫,召見賜金帛,勞遣之,至旅而卒,歸榇先墓,人為作吳孝子傳。
子名璋,生子洪,由進士曆任南京刑部尚書。
(《野記》) 金陵帝王廟正殿所祀曆代帝王十六位位次: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陽氏,帝{告}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大禹王,商成湯王,周武王,西漢高祖皇帝,東漢世祖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祖皇帝。
兩庑從祀曆代功臣三十七人位次:風後,力牧,臯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嶽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顔。
右位次皆明太祖所定,原有趙普安童,無陳平馮異潘美。
後增陳平馮異,以為君臣有同德之休,進潘美以節義有終始之善,去趙普以為負藝祖為不忠。
祀木華黎而罷安童,以為祖厥祖而難并,既祀伯顔,亦罷阿術。
(同上) 本朝祭古帝王陵寝,明太祖而下,有宣宗孝宗。
明初總計天下糧稅,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浙江一布政司,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蘇州一府二百八十萬九千餘,松江一百二十萬九千餘。
浙當天下九分之一,蘇赢于浙,以一府視一省,天下之最重也。
松半于蘇,蘇一州七縣,松才兩縣,較蘇之田,四分處一,則天下之尤重也。
一本朝康熙初,分華亭為婁縣。
(《輿圖廣注》) 洪武甲戌,錢宰以唐铎薦,诏遣行人乘傳征入,定蔡氏書傳。
書成,複欲歸,因微吟雲:“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太祖聞之,召燕于文華殿,谕曰:“昨日好詩,然何嘗嫌汝,何不用憂字?”宰大悚惶,謝罪,未幾太祖論禮都尚書任亨泰諸儒,有年老願歸者聽;錢老最有年,遂賜宴及鈔,仍馳驿歸,洪武庚午年也。
又三年卒,壽九十六。
(《泳化續編》) 洪武初,翰林學士劉三吾奉敕為《孟子節文》總一百七十餘條,前有三吾題辭,刻在南京國子監。
此書之外,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應庵随錄》) 黃岩陶宗儀字九成,少舉進士,一不中,即棄去,務古學。
出遊浙東,師張翥李孝光杜本,抵淞教授弟子。
至正間,累辭辟舉;張氏開阃,辟軍谘,亦不受。
洪武六年,守令舉人才至京,以病固辭,得放歸,遭亂播遷,必以卷帙自随。
有田一厘,家于淞南,作勞之暇,休于樹陰,有所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盂,去則埋樹下。
如是十載,累益至十數,編次成書,卷帙甚富。
(《列朝詩集》) 學士陶安字主敬,明太祖嘗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同上) 明給事中傅安,以洪武二十八年使西域,永樂五年始歸。
十四年封别失别裡納裡失罕為王,宣德元年始歸;為給事中三十三年,羁留外國二十二年,然才給命敕賜老而已。
其視蘇子卿出使加久,而視典屬國之賞,又何薄耶?(《太白劍》) 郯城李骥,洪武丙子,以大學生撰授戶科給事中,坐累免官。
後用薦起知東安縣,縣多狼。
嘗噬寡婦子,寡婦訴于骥,骥反躬自責,而白寡婦冤于城隍神。
翌旦狼死于寡婦子被噬之所,東安施公禮時為刑部尚書,異之,為紀其事。
(《應庵随錄》) 權謹以孝子,起為文華殿大學士,鄭沂以義門,起為禮部尚書。
(同上) 洪武初,夙觀經史中有句讀字義未明者,必召翰林儒臣質之,雖有知書内侍,能文宮人,不得近,蓋不特尋繹義理而已。
末年侍講方希直有詩雲:“風暖彤庭尚薄寒,禦爐香燒玉闌幹;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
”即其事也(《玉堂叢語》)。
周是修善畫龍,自題曰:“甚然首,歸然角,靜能潛,淵遂躍,蘇蒼生,用汝作。
吉水周是修寫并題。
”後解學士大紳和曰:“勢峥嵘,出頭角,翻海濤,隻一躍,兆豐年,霖雨作。
”後題曰:“周是修予同業友也,今見其所寫龍,并題,何可無詩和之?” 袁珙相成祖驗後,欲官之。
珙曰:“相陋福薄,不堪仕祿,但求杖頭不缺,到處酣飲足矣。
”上乃賜以金牌一面,禦筆題诏雲:“賜汝金牌,任汝行走,遇庫支錢,逢坊吃酒,有人問汝根由,道是永樂皇帝好友。
”(《遺愁集》) 姑蘇阊門有伍子胥祠,神像立而不坐,坐則必毀。
時童謠曰:“若要伍公坐,須待二兄來。
”及況太守鐘莅任,入祠見之曰:“不可使神久。
”遂易以坐像,自是不複毀矣。
(《塵餘》) 況鐘谒一勢奄,拜下不答,斂揖起雲:“老太監想不喜拜,且長揖。
”(《雞窗剩言》) 蘭溪邵有膽量,中鄉舉人入監。
适值迎春會,例許監生簪花,衆皆畏縮。
邵直前取花,為成祖簪之,上注目焉。
既中進士,即擢禦史,即複禦點兩浙巡按。
辭以浙人,不當往。
上曰:“以卿浙人,知浙中利病,特命卿耳。
”仍命禦史一員協處。
(《敕石閑談》) 翰林周叙居禁近二十餘年,多所論列,诏獨修遼金元三史,有《石溪集》八卷。
國初館閣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
(《列朝詩集》) 饒州朱友季自立一家言,輯為書,專诋毀濂洛關閩諸子,以書詣京獻阙下。
成祖覽之,怒曰:“此儒之賊也。
”即敕行人押回原籍,命布政司同府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谕其罪而笞之,仍搜檢其家藏所著書,悉焚于市,谕曰:“除惡不可不盡也。
”(《泳化類編》) 近有周翰林某好诋朱子,一夕夢金甲神曰:“汝何妄诋先賢也?”射之中心,因驚寤,患心痛死。
宣德丙午春,建文江南來歸京師,上書雲:“吾當時避難後宮,密賣以出,人不知也,祝發為僧,居某寺幾十秋矣,吾于代革之際,氵哭自退藏,故人無聞我生者,且皇祖尚有密敕在此可考。
今年老八十,隻欲還家死自己土上,他日史官亦知我不自刎也。
”于是奏聞,敕老臣往視之,至則一老衲而已,莫知其為故君也。
獨一老宦,頗憶少帝舊容,遂訪問焉。
少帝視老宦若故宦者,不覺涕泗流溢,乃雲:“吾于七夕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老父在家,欲懷此以獻。
’吾乃嘉爾孝,複賜五枚,爾頗記此否?”老宦不覺失聲大哭。
既而吏部尚書蹇義,右都禦史洪英等,聞故君猶在,皆來訪遺事,曆曆述之,始知不死,遂相拜而泣。
一時故臣皆來吊探,佥以實聞;诏養于二館中,未幾暴卒,命以公禮葬郊外。
(《泳化續編》) 建文回北京,朝廷命四老中官視之,皆不能認。
最後又差一老中官至,建文曰:“我殺曹賊時,擲下金槍尚在乎?”蓋建文嘗命曹國公李景隆禦師,曹國公敗歸,建文鎖景隆于太廟,謂之曰:“國若亡,爾必先死于此。
”及城破,不及殺景隆而遁去。
(《泳化類編》) 建文破國時,削發披缁,騎而逸。
其後在湖湘某寺中,至正統時,八十餘矣。
一日聞巡按禦史行部,乃至察院,言欲入陳牒,門者不知誰何,亦不敢阻。
既入,從中道行堂下,坐于地,禦史問爾何人,訟何事?不答,命與紙筆,即書雲:“告狀人姓朱,太祖高皇帝長孫,懿文太子長子。
”以付左右持上,禦史謂曰:“老和尚事,真僞不可知!即真也,爾老如此,複出欲何為?”曰:“吾老無能為矣,所以出者,吾此一把骨,當付之何地耶?不過欲歸體父母側耳,幸為達之。
”禦吏許諾命有司守護,飛章以聞,敕送京師。
至遣内豎往視,鹹不識。
和尚曰:“固也,此曹安得及視我?為問吳減在否?”衆以自命誠往,誠見和尚亦遲疑。
和尚曰:“不相見殆四十年,亦應難辨矣。
吾語若一事,昔吾禦某殿,汝侍膳,吾以箸挾一脔肉賜汝;汝兩手皆有執持,不可接,吾擲之地,汝伏地以口銜取食之,汝甯忘之也?”誠聞大恸,返命言信也,敕迎入大内佛堂養之,未幾殂雲。
(《東朝紀》) 金川門之變,建文帝阖宮自焚,《實錄》謂中使出其屍于火中,越七日,備禮葬之,遣官緻祭而不言葬地所在。
或謂松陽王景請葬之以天子之禮,若然,豈有不為置陵守冢,掌之祠官者乎?是則備禮雲者,特史臣欺世之辭爾。
至于北京金山口景皇帝陵北,相傳有天下大師之墓,好事者實之以為建文帝墳。
然訪之土人莫辨其處,遜回之事,野史紛紛,以忠思所獲僧楊應祥僞為楊應能。
或又以太監吳誠僞為吳亮,且隐應祥之斃獄,而雲老佛取入西内。
又言葬之西山,不封不樹,遂指不為何人之墓,以為帝墳。
考應祥之獲,在正統五年,上官岑瑛執送總兵柳溥,械至京師,锢之錦衣衛獄。
是年太監吳誠坐征麓川失利,弗救,法司論辟宥死。
崇祯中,鞏都尉永固請以建文帝入祀典,思陵曰:“建文無陵,從何處祭?”于是言者謂當祛西山不封小樹之訛,而考尋成祖禮葬之迹,是亦癡人說夢矣。
(《兩京求舊錄》) 正統中,宗伯胡萦蚤朝承旨,跪起帶解落地,從容拾系之,面不轉色,遂叩頭還班,禦史不能糾其失儀。
十三年彭時中狀元,當上表謝恩,是夕坐以待旦,至四鼓困倦,乃隐幾而寐,竟爾失朝,糾儀奏言應令錦衣衛拿。
已奉旨,行潔出班奏啟,彭時不到,合着錦衣衛尋,使一新狀元被執如囚,斯文不雅,上是之。
(《遺愁集》) 鄉斡在母衽時,父濟為春坊庶子。
英宗有夢,召□□占之,奏曰:“此大臣生貴子之兆。
”問群臣,濟奏曰:“臣婦夜生一子。
”上特旨每月給米一石,及長,登進士第曆宗伯。
年七十五歸田,月給米二石,自懸弧以自易篑,始終祿養,父谥文敏,幹谥康靖。
(《客中閑集》) 正統八年,雷震奉天殿吻,诏求言。
劉忠愍球時在翰林,陳言十事,其一言宜親政務,權不可下移。
王振覽之大怒,錦衣指揮彭德清在王振門下用事,公卿率趨谒,而忠愍獨不為禮,彭銜之。
會公上疏,乃激振曰:“劉球疏中權不下移一言,指公也。
”振大怒,而公疏中嘗言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
未幾,編修董自願為太常少卿,振因誣公與同謀,敵先言以為地,并逮下獄,已而陰嗾錦衣衛使馬順以計殺公。
一日五更攜一小校推監門進,公與董同卧,小校前持公。
公知有變,大呼曰:“太祖之靈在天,汝何得擅殺我?”小校持刀斷頸,流血被體,屹然不動。
順走前舉足踢倒,因曰:“如此無禮。
”遂解支之,裹以蒲包,埋衛後空處。
董從旁匿其血裙,數日密歸公家,家人始知公死,乃以血裙為親葬之。
正德中贈學士,谥忠愍。
始锺同父與公同館,相厚善,封事實約與偕,疏成為妻所窺,泣勸乃止。
明日公如其家,锺他往,妻大罵曰:“汝自幹事,何得累及他人?”公驚走且歎曰:“锺固謀及妻孥耶?”遂獨舉。
未數日,锺病死,妻亟悔,每号辄曰:“早知,曷若與劉侍講公同死耶?”時同年尚稚,習聞之。
比長,疑以問母,告之故,同懷忿恨,常欲伸父志。
比後谏易儲杖死,入祀郡中忠節祠,與公同日迎主。
(《玉堂叢語》) 景泰間用人,多密訪于于少保謙。
時缺祭酒,翰林徐有貞欲之,以門生楊宜為少保内姻,幹請再四,少保曲意從之。
一日退朝,宣少保至文華殿,辟左右谕之曰:“徐有貞雖有詞華,然其存心奸邪,豈堪為祭酒?若從汝用之,将使後生秀才,皆被他教壞心術。
”謙無所對,惟叩頭謝,退則汗出浃背。
左右遙聞祭酒之說而未悉,有貞竟不得知,遂銜少保。
(同上) 于肅愍巡撫河南山西時,舟行遇劫,遍搜行囊,更無貴重于腰間金帶者,盜竟不忍取。
沈文卿家居,盜入其室,沈口吟一絕雲:“風寒月黑夜迢迢,辜負勞心此一遭;隻有破書三五冊,也堪将去教兒曹。
”盜亦舍去。
(《續亘史》) 少保既殺,夫人夢公謂曰:“吾被刑,魄雖殊而魂不亂,獨雙目失明,吾借汝目光,将見形于帝。
”次日夫人忽喪明。
已而奉天門災,英宗臨視,見公于火光中隐隐閃閃,時夫人方貶次山海關,複夢公曰:“吾已見形于帝矣,還汝目光。
”未幾,有诏獨貸其夫人。
後公家屬自戍所宥還,養子康将以公柩歸葬,徙倚東市,見鬻畫者取視之,則公與夫人像也。
蓋天順初,廬太監永亦以奸黨籍沒,尋皆宥還,而内帑誤以公像給永。
故雲明朝有三謙,高廟時餘謙在翰林,宣廟時虞謙都禦史,皆名人。
(《堯山堂外紀》) 章綸為儀制司郎中,以谏易儲下獄,久被幽囚,虱生于首,奇癢,殊不可耐,思欲以栉治之,苦無其器。
一日忽有群雀共銜一物自庭中墜下,取視之。
乃新置一牙邊篦子也。
公感荷神贶,珍藏之。
又一日大雨,移卧就幹處,方離一床之地,磚壁轟然倒矣。
(《臣鑒錄》) 予壬午夏,先恭人攜兒避兵琅琊山,卧吳氏山樓,侵晨忽一蜈蚣從空落席上。
予驚起走數步,屋梁堕枕間,免于壓斃,先恭人喜曰:“兒亦何幸遇難不死也?” 景泰間,給事中徐正密請召對,言今日臣民有望上皇複位者,有望前太子嗣位者,不可不慮,宜出沂王于沂州。
又南城宮門之鎖,亦宜灌鐵。
上怒黜為衛經曆,複奏請必行,乃請戍鐵嶺衛。
及天順複辟,械至京引見,悸甚,溺便皆青,人謂其驚破膽也,剮于市。
又有某禦史滑縣人,亦言南城多樹,事叵測,遂盡伐之。
時盛夏,上皇嘗依樹息涼,見樹伐,得其故,懼甚。
複位後,下禦史獄,诏杖殺之。
(《座石編》) 吳文定未遇時,受知于徐武功,有人來乞墓志,公曰:“若欲名宦以榮親耶?欲傳世之文耶?”其人言為親不死計,欲傳世耳。
公曰:“若是,則吳寬季才其文足傳世者,盍往求之?”(《玉堂叢語》) 文淵閣芍藥三本,中淡紅,左純白右深紅。
天順二年盛開八花,李賢遂設筵邀呂原劉定之等八學士共賞。
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大紅織衣,因名純白者曰玉帶白,深紅者宮錦紅,澹紅者曰醉仙顔。
惟黃鍊以足疾不赴,明日複開一花,衆謂鍊足當之賢賦一詩,閣院宮僚鹹和。
(同上) 徐既貴,乘傳歸裡,守令率諸生郊迎,諸生以其不由科目,俱眇忽不成禮。
郡守怒,因出句雲:“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命諸生對,久不能屬,代答雲:“咬開銀杏,白衣裹一個大人。
”諸生驚服,遂相率請罪。
(《堯山堂外史》) 泰和楊文貞公父子将早逝,母陳氏改贅德安同知羅子理,生大司成之祖京。
後子理谪死遼東,文貞甫十二歲即養母及京。
永樂初,文貞官内閣,陳氏累贈一品夫人,複為乞恩,除免京戍藉回泰和。
宣德間,贈禮部尚書張公鑒卒,妻楊氏遺腹生子文質,字允中,即嫁,育于祖母王氏。
正統壬戍,文質登進士,其繼父己卒,乃迎母歸,亦養其異父之弟妹。
至成化間,楊氏亦授封太夫人,何相同至此?明朝嫁母而歸授封者,僅此兩見。
(《應庵随錄》) 南陽李先生當國,每以詩寄辨文清,先生始終不答。
門人問之曰:“昔溫公退居洛中,呂申當國,屢以書問起居,溫公不答,某亦此意。
”(《玉堂叢語》) 成化中,南郊事竣,撒器,亡一金瓶,時有庖人侍其處,遂執之官,備加考掠,辄誣服。
及索瓶無以應,追之,漫雲:“在壇前某地。
玉麈高揮,不如付之一炬,大快也。
若夫一言之警,終身改行,追談近事,默奉典型。
侈口科名,使子弟益知勤學,旁涉壽考,使後生鹹念養生。
屬對果忙,則助拜表作賦之用,巾帼亦及,足慚須眉男子之顔。
要皆有益之言,不當而清談,概棄之也,寄焚麈。
” ◎座箴 諄諄終日,而漠然無與身心;雖正襟莊色,亦僅僅與谑浪等談。
言微中可以名座,可以名心,可以資學,必首錄之以當書紳。
遇美色于密室,逢千金于曠野,臨大敵于猝然,聞仇人于垂斃,好一塊試金石。
(《萊根譚》) 人能捐百萬錢嫁女,而不肯捐十萬錢教子;甯盡一生之力求利,不肯輕半生之功讀書;甯竭财貨以媚權貴,不肯舍些微以濟貧乏!總未反而思耳。
(《座右編》) 一手诘盜,一手竊盜贓,故前盜死而後盜生。
一面懲奸,一面窺奸婦,故此奸伏而彼奸犯。
(《歸有園塵談》) 眼者身之鏡,耳者體之牖,視多則鏡昏,聽衆則牖閉。
面者神之庭,發者腦之華,心悲則面憔,腦減則發素。
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勞多則精散,營極則明消:此可作衛生經。
(《說儲》) 少飲酒,多饣粥,多茹菜。
少食肉,少開口,多閉目,多梳頭。
少洗浴,少群居,多獨宿,多收書。
少積玉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
小幹祿,便宜勿再往,好事不如無。
(《岩栖幽事》) 招師教子弟,正望其成人。
每見富貴者席寵姬辦首飾,則甚易;隆厚币,延名師,則甚難。
蘭房用度,必是周緻,書院缺典,之不問,宜乎碩師去而庸師來,庸師固栖身之謀,一年複留一年,子弟乏開導之益,一日昏純一日。
(《珊瑚網》) 近俗尚信二教,匹夫愚婦,每月素齋求福;甚有無為之教,其說更不足污啄。
夫聖人齋心戒事,緻敬神明,蓋尊神以師心也。
安有不修人德,而徒淨口腹以祈福,所謂來生現果之報,信有準哉?(《靜齋談》) 士大夫家少年子弟,不宜使讀世說,未得其隽永,先習其簡傲。
(《韓山子》) 妻雖賢,不可使與外事,仆雖能,不可使于内事。
(同上) 呂叔簡刑戒一曰五不打:老不打,幼不打,病不打,衣食不繼不打,人打我不打。
二曰八莫輕打:宗室莫輕打,官莫輕打,生員莫輕打,上司差人莫輕打,婦人莫輕打,童生莫輕打,舊族名門子弟莫輕打,援例等項生員莫輕打。
三曰五勿就打:人急勿就打,人忿勿就打,人醉勿就打,人随行遠路勿就打,人跑來喘息未定勿就打。
四曰五且緩打:我怒且緩打,我醉且緩打,我病且緩打,我見不真且緩打,我不能處分且緩打。
五曰三莫又打:已拶莫又打,已夾莫又打,要枷莫又打。
六曰三憐不打:盛寒炎暑憐不打,佳節令辰憐不打,人方傷心憐不打。
七曰三應打不打:尊長應打,為與卑幼訟不打;百姓應打,為與衙門人訟不打;工役鋪行應打,然修私衙及買辦自用物不打。
八曰三禁打:禁重杖打,禁從下打,禁佐貳非刑打。
九曰五禁甚于打:小事用夾棍甚于打,夜間用刑甚于打,決責不如法甚于打,濫禁淹禁甚于打,重罰甚于打。
(《存心錄》) 後生不讀書,而老者讀書,胥吏幹人子孫應科舉而宦門不習舉業。
貧者妄用,而富者節儉,藿食者憂慮,而肉食者泰然。
僧道食葷,而俗人好善茹素。
富貴家女為新婦遵禮法,甘枯淡,貧賤家女為新婦,反不識好惡。
(《客中間集》) 蘇子瞻作殺雞之疏,非吾儒之仁,張乖雁轉到羊之經,乃異端之義。
(《玉笑零音》) 未得獸者惟恐其創之小也,已得之,惟恐傷肉之多也,人情乎?君子曰:“凡關于得失者類然。
”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詈人也,人情乎?君子曰:“凡涉于彼我者類然。
”(《說儲》) 鄉有仕而歸裡,饋者迓者,往來觀者,阗路骈陌;既而族姻交賀,即雠者亦茹恥愧謝。
獨鄰居一室,扃鎖遠引,若避寇然,怪問之,愀然曰:“所貴錦旋者,謂其得時行道,庇吾鄉裡。
今或竊一名,得一官,即起朝富暮貴之想。
名愈高,官愈穹,而用心愈謬,武斷者有矣,庇奸慝持州縣者有矣,是榮一人,增一害也。
其居日以廣,鄰居日以蹙,吾入山避之不暇,何以賀為?”(《韓山子》) 文成公與人書,後生美質,須令晦養深厚,天道不翕聚,則不能發散,花之千葉者無實,為其英華太露耳。
(《昨非》) 林退齋先生臨終,子孫跪膝前請曰:“大人何以訓兒輩?”先生曰:“無他言,若等隻要吃虧;從古英雄隻為不能吃虧,害了多少事。
”(同上) 德興邑廨,有石刻二詩雲:“仕宦之身,天涯海畔,商賈之身,南州北縣。
不如田舍,長時見面,門無官府,身體強健。
麻麥遍地,豬羊滿園,不知金貴,惟聞粟賤。
夏絹新衣,秋米白飯,田事既了,官稅早辦。
安穩眠稅,直千直萬,我田我地,我桑我梓。
隻知一村,不知千裡,有饑有糧,我渴有水。
百裡之官,操人生死,孤兒寡婦,一張白紙。
入着縣門,冤者得理。
上官不嗔,民即歡欣。
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養我明府。
苗嫁萋萋,曷東曷西?父母之鄉,天子馬蹄。
”(《金石殘編》) 常将十年後眼睛,預評今日自家文字,便不敢草草作文。
常将百年後公論,預勘今日自家操修,便不敢草草幹事。
人隻道人心難料,不知自心更難料,假如乏錢時,自思得了百錢千錢,僅彀足矣;及至得錢後,再添了千貫萬貫,還更不彀,以此知自心難料。
人隻道人心不平,不知自心更不平,假如失意時受了人一拳一棍,幾恨死矣;及至得意後,打了人百拳百棍,反更稱佳,以此知自心不平。
(《道犭旬編》) 松封五大夫(始皇),柏封五品大夫(武後),石封盤固侯(宣和五年)。
鶴乘軒(衛懿公),蝦蟆得廪(晉惠帝),雞鷹食縣斡,犬馬乃有赤彪,儀同逍遙郡君,淩宵郡君之封号(并北齊幼主)。
夫木石鳥獸,皆可以得爵祿,然則爵祿何足以榮士人?(《說儲》) 楊石齋當國日,一弟為京卿,二弟為方面,諸子姓布列中外甚衆。
子慎複舉進士第一人,賀者畢至。
公颦蹙曰:“君知為傀儡者乎?方奏伎時,次第陳舉,至曲終必盡出之場,此亦吾曲,終時已,何賀為?”亡何,公以議禮不合去。
慎谪戍滇南,而佥事恂以殺人抵大辟,家聲頓衰。
(《玉堂叢語》) 富貴壽考,人情愈得愈無厭心。
閩中林太守春澤壽一百四歲,當九十九年,裡人拜節祝曰:“願公百齡。
”公怫然怒且笑曰:“不曾要君養我,奈何限我壽耶?”姑蘇韓學士敬堂未第時,人有夢其官侍郎者,公喜甚。
已而登第入館,其人時來說前夢,率皆喜;及轉禮侍予告,而說前夢者又至,公乃怆然有憂色。
(《座右編》)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
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今則又有瞎婆,蓋與三刑六害同也。
人家有一如此,而不緻奸盜者幾希矣!若能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庶乎淨宅之法。
(《座右編》) 汪少宰《閑齋語》曰:“人家富貴如牡丹花,今春開盛,要當培植,為來春膏液,恐為凋謝之漸,奈何不加滋灌而自戕之斤斧乎?魏紫姚黃,忽然糞吐,誰之過欤?”(《格言》) 泰和羅文莊公兄弟叔侄,先後相繼,鹹登高第。
公由冢宰歸家養,庭訊甚嚴,仲子谒選,乞書帖當路,圖仕南方,以便省問。
公曰:“數字不足惜,惜認義命二字欠确耳。
平生訊汝謂何,而有是言?”竟不與書。
(《座右編》) 康熙辛酉,予山西本房馮雲肅典試江南時,餘督榷揚關,遺要于路,谕之曰:“子第力拔真才,予家子侄五人,應科舉者,概不令入闱,勿萦心曲也。
”馮子喜甚,對天拜祝而南行。
詞訟到官,類是增撰,被毆曰殺,争财曰劫,入家謂行竊,侵界謂發屍。
一人訴詞必牽引其父兄子弟,甚至無涉之家,偶有宿憾,亦辄扯入。
意謂未辯是非,且是追呼一擾,耗其錢物,辱其婦女,以洩憤耳。
不知公門一入,吏卒禁呵,笞撲交錯,已不勝魂消氣沮。
遂有畏懼刑系,觊欲早出,而妄自誣伏者。
有吏務速了,強加拷訊,逼令招認者。
有長官自恃己見,妄行臆度,吏輩承順旨意,不容不以為然者。
嗚呼!一人坐獄,阖戶啼号,一罪爰成,妻孥典鬻,爰書數語,其得潦草從事乎?(《昨非庵集》) 娶婦必德門,不必富貴,嫁女僅可給衣奁,不必過豐。
疾必迎醫,勿事禱禳。
喪祭必依禮,勿用僧道。
故舊不可忽遺。
勢要不可趨附。
(《座右編》) 一畏天道。
二遵王法。
三行善不使人知。
四學吃虧。
五輕财讓産好施。
六甘淡薄。
七不恃權勢,妄自尊大。
八不交豪俠客,不狎優伎,不寵健仆。
九不尚才華技藝工巧。
十不殺生。
十一不妄語自欺。
十二學黃老守雌。
(《古隐方》) 善焚香讀書一也。
有剛有柔二也。
慕善近君子三也。
安分知命四也。
不近小人五也。
委曲行陰德方便事六也。
能治家七也。
不厭人乞貸八也。
改過九也。
不逐淫貪殺十也。
聞事不驚張十一也。
與人期不失信十二也。
不改行易操十三也。
夜卧不便睡着馬上去不回頭十四也。
無作好作惡十五也。
不譚亂十六也。
不談閨阃事十七也。
作事周匝十八也。
不忘人恩十九也。
有大量二十也。
揚善掩惡二十一也。
急難中濟人,寬慰人二十二也。
不助強欺弱二十三也。
不忘故舊二十四也。
為事與衆用之二十五也。
知人詐僞含容之二十六也。
得人物每事慚愧二十七也。
語有序二十八也。
當人語次不先起二十九也。
喜言善事三十也。
不嫌惡衣食三十一也。
不面許人三十二也。
省約惜福三十三也。
知人饑渴勞苦三十四也。
不念舊惡三十五也。
常思退步三十六也。
(《客中閑集》) 從恣忄舀淫,不自珍重。
窘若拘日,無潇灑之趣。
怨天尤人,廣生煩惱。
今日預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
室人噪刮,耳目盡荊棘。
聽信師巫禱賽,行殺戮以重業緣。
寝興不适,飲食無度。
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
多服湯藥,蕩滌脾胃,元氣漸耗。
以死為苦,與六親眷屬常生難割難舍之想。
(《不治十病》) 百姓宜安,刑罰宜省,稅斂宜薄,冤抑宜察,追呼宜簡,判決宜審,用度宜節,興作宜謹,燕會宜戒殺,思患宜預防。
(《居官十宜》) 卯辰飲酒。
未晚巾脫。
近午梳栉。
向三光及西北方溲溺。
信口穢罵。
喜聞仆輩傳說人家陰事及衙門新聞。
箕踞橫股,倚跛而坐。
當食發歎,見客不常揖。
聚談淫亵,及食口舞劇。
诋毀人文行以佐談鋒,妄想不可為不可行之事。
(《十二簡》) 教子九則:曰勤學,曰擇交,曰戒多言,曰習應對,曰知禮義廉恥,曰進退威儀,曰不事嬉遊,曰有守,曰遇事有知識。
教女九則:曰習女工,曰議酒食,曰學習學算,曰小心軟語,曰閨房貞潔。
曰不唱詞曲,曰聞事不傳,曰善事尊長,曰戒懶。
(《珊瑚網》) 不可不戒者十:偷婦人,好賭,縱酒,交匪類,刀筆,打紙牌馬吊,傳是非,凡契墨輕易着押,有事信口答人問,足恭。
(《雜纂補》) 不可不效者七:結交有智人,密事不語婦人,酒後不多語,勿聽妻言疏兄弟,博古知今,不妄信奴仆,入境問風俗。
(同上) 重富輕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後光前。
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
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樂處生愁,一生辛苦。
怒時反笑,至老奸邪。
舉止不失其常,非貴亦須大富,壽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名成還立大功,奸亦有之。
(《心想摘要》) ◎勝國遺聞 國有簡編矣,何遺乎爾?曰事瑣魯,未必悉紀董狐也,父老之街談,豈盡同《湘山野錄》?随采所聞,亦以佐得失之林。
洪武始與諸儒臣議修玉牒,祖朱文公,一日見徽州有姓朱者為典史,問果文公後乎?其人對:非也。
于是頓悟,竟卻衆議。
(《稗史》) 自叙世德碑曰:“本宗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世服農桑。
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
其季百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
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
初一公配王氏,是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
次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産,市于他方。
以先祖初一公困于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
先伯等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治産。
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鐘離縣,其後因至鐘離居。
先伯考性淳良,鄉裡稱善人。
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鐘離。
先考君娶徐氏泗州人,長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鐘離。
後戊辰年先伯考有孫六人,兵興以來,相繼寝沒。
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大都督,重六重七俱缺嗣。
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覺寺中。
甲申父母長兄俱喪,次兄守業,又次兄出贅劉氏,某托迹缁流。
至正二十四年,天下大亂,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
乃招集義旅,兵力漸衆,因取滁和。
龍鳳三年,帥師渡江,駐兵太平。
為念先考君嘗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日每有鄉土之念,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遂調兵取句容。
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裡,舉族父兄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叙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
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複考。
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鐘離。
”(《剪勝野聞》) 天下貢賦,惟長安縣貢土,萬年縣貢水。
(《客中閑集》) 洪武年,擇解額内隽異者,俾肄業翰林院中,張唯等凡十有七人,實與撰。
正月甲寅命題賦詩,詩成稱旨,唯等皆擢翰林國史院編修,以贊善大夫宋濂,太子正字桂彥良分教之。
上謂曰:“昔許魯齋諸生,多為宰輔,卿其勉之!”聽政之暇,辄幸堂中,取其文親評優劣,命光祿日給酒馔。
每食,皇太子親王疊為之主,唯等侍食左右,冬夏賜衣及弓矢鞍馬,恩禮甚厚。
(《玉堂叢語》) 太祖召錢唐講虞書,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
唐正色曰:“以古聖王之言,陳于陛下,不跪不為倨。
”(同上) 高皇微時過剩柴村,已經二日不食矣。
行漸伶仃,至一所,乃人家故園,垣缺樹凋,是兵火所戕者。
上悲歎之,緩步周視,東北隅有一樹,霜柿正熟;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飽,又惆帳久之而去。
乙未夏,上拔采石,取太平,道經于此,樹猶在;上指樹,以前事語左右,因下馬加之赤袍曰:“封爾為淩霜侯。
”(《在田錄》) 劉伯溫見西湖五色雲起,知為天子氣,應在東南,微服以卦命風鑒,遊江湖間密訪之。
先至會稽王冕家,與之閑行竹林中,潛令人放炮,冕聞響而驚,歎曰:“膽怯。
”往海昌賈銘家,時新建廳堂清潔,唾污之;銘出見,令拭去,歎曰:“量小。
”遂往臨淮,見人人皆英雄,屠販者氣宇亦異,買肉讨饒,即大砟一塊與之,算多王侯命,歎曰:“天子必在此也,不然,何從龍者之衆耶?”晚得聖祖,遂深結納之,許定大計。
(《龍興慈記》) 太祖始造鈔不就,一夕夢神告當用秀才心肝為之,寤思之不得。
高後曰:“士子苦心文業,其文課即心肝也。
”太祖曰:“善。
”因命太學積課簿,搗而為之,果成。
(《初政錄》) 太祖初下建康,聞土人秦原之周良卿丘某三人,素有德行,以禮延請,詢以政事,号曰三老,敬之甚厚。
不久,以原之為南台侍禦史,即薦陳遇中行于太祖,遂三顧聘之,為帷幄師臣。
(《應庵随錄》) 洪武十八年二月,中山武甯王薨。
太祖辍朝,怆然不樂,謂群臣曰:“朕起自徒步,大将軍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陣,東征西讨,削平群醜,克濟大勳,今邊方未殄,朕方倚任為萬裡長城,而太陰屢犯上将,不意遽隕其命,天何奪吾大将軍之速?朕夜來竟夕不寐,欷流涕,思盡心國家為社稷之重,安得複有斯人?乃欲有以報之,無所用其情耳。
但著其勳烈,宣于金石,永垂不朽,使後世知斯人為國之元勳也。
”遂親制碑文,樹之于墓。
而世乃傳太祖慘刻甚,中山疽發背,命内官賜之熟鵝。
中山知疽食鵝必死,遣醫生速去,從容食鵝,果薨。
比太祖欲殺醫為解,已遠遁矣。
(《萬青閣偶談》) 孫丹陽炎字伯融,長六尺餘,面黑如鐵,一足偏跛,長于歌詩。
至正中,天台丁複,同郡夏煜,皆以詩名,日夜相切靡刂,下筆快掃,百紙可立盡。
常與煜對習賦詩,務出奇相勝,每得一隽語,撲案大呼,嘩聲撼四鄰。
在處時以上命召緻劉誠意,劉堅不肯出,以寶劍遺伯融。
伯融作詩以為劉當獻天子,人臣不敢私,封還之;劉無以答,乃逡巡就見,今其詩具集中。
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隻是山陰太古雪,為誰結此青芙蓉?明珠為寶錦為帶,三尺枯蛟出冰海,自從虎草裹幹戈,飛入芒砀育光彩。
青田劉郎漢諸孫,傳家惟有此物存,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
山童神全眼如日,時見蜿蜒走虛室,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天寒。
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為霖雨。
(《列朝詩集》) 忠勤伯汪廣洋字朝宗,為詩清越,其《送俞院判子茂征鄱陽詩》曰:“江東風日晴,把酒送君行,好慰三千士,将收七十城。
煙花催疊鼓,雲騎擁連營,山越人争喜,殊方自此清。
”(同上) 舊内在今應天府之所,高皇建大内宮殿既成,遷居之,舊内虛焉。
他日召中山王飲,樂甚,即以是第賜之,中山拜謝而去。
上乃夜命工作匾,刻舊内之門四字,厥明将往懸之,未及行,而中山辭表至矣,上悅。
(《碧裡雜存》) 太祖一日退朝,在武英殿側室靜坐,忽聞外有履聲橐橐,問曰:“此為誰?”對曰:“老臣危素。
”太祖曰:“爾耶?朕将謂文天祥耳。
”危惶懼,頓首,汗流浃背。
(《鴻書》) 明兵之入燕也,危學士素趨所居報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國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
”兵垂及,史庫言于主帥,攆而出之,累朝實錄得無恙。
(《列朝詩集》) 嚴德明為左佥都禦史,嘗掌院印,以疾求歸,發廣西南丹充軍,面刺四字曰:“南丹正軍。
”後得赦歸吳中,居于樂橋,深自隐諱,與齊民等,宣德末年猶存。
西軍之過,暴苦民家,公奮手毆之,西軍訟于察院。
被逮時,禦史李立坐堂上,公跪陳雲:“老子也曾在都察院勾當來,是識法度的,豈肯如此?”李問雲:“何勾當?”嚴公雲:“老子在洪武時,曾為都察院掌印,今堂上反榜所稱嚴德明者,即是。
”李大驚,急扶起,延之後堂,請問舊事,歡治竟日而罷。
後禦史缪讓家宴客,教授李绮上坐,請公作陪。
公時貧甚,頭戴一帽已破,用雜布補之。
绮易其人,見公面上刺字,憐而問之曰:“老人家為何事刺此四字?”公怒,因自述老子是洪武遺臣,任左佥郡禦史不幸有疾,蒙恩發南丹,今老而歸。
且曰:“先時法度利害,不比如今官吏。
”绮亦大驚,拜而請罪,因退避下坐。
(《耳談》) 江陰焦某者,太祖故人也,思見之,屢命不起,太祖使人搜索之。
一日焦忽荷雞酒,由街直入,太祖喜其至,辄命以其物付光祿,治具相飲,歡甚。
已而出金銀角三帶,命其自拾以官之,焦取角,授以千戶。
數日,迳出高橋門,挂冠帶于桑樹而歸。
(《泳化續編》) 高皇嘗選蘇杭民間婦女,通曉書數者,入宮給事,須其願乃發,得四十四人。
比至試之,可留者才十四人,賜金其家,餘悉遣歸。
永樂間,又選天下婺婦無子而守節者,有司籍送内庭教宮女刺繡縫紉,又有藩王之國,分隸随行,以教王宮女,其所處曰養瞻所。
初獨以無子者,其後有子而幼且窘者,亦遣行。
有吳江吳家婦陸氏與焉,有子遺家。
至宣德間,陸從某王封廣東,又轉從封江西,子已長往來二藩間,屢請求見母,辄不允。
迨正統丁卯,複懇啟于王,王憐而許之,陸已病笃不能言,子股與食,陸蘇。
王聞益憫,召見賜金帛,勞遣之,至旅而卒,歸榇先墓,人為作吳孝子傳。
子名璋,生子洪,由進士曆任南京刑部尚書。
(《野記》) 金陵帝王廟正殿所祀曆代帝王十六位位次: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陽氏,帝{告}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夏大禹王,商成湯王,周武王,西漢高祖皇帝,東漢世祖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祖皇帝。
兩庑從祀曆代功臣三十七人位次:風後,力牧,臯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嶽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顔。
右位次皆明太祖所定,原有趙普安童,無陳平馮異潘美。
後增陳平馮異,以為君臣有同德之休,進潘美以節義有終始之善,去趙普以為負藝祖為不忠。
祀木華黎而罷安童,以為祖厥祖而難并,既祀伯顔,亦罷阿術。
(同上) 本朝祭古帝王陵寝,明太祖而下,有宣宗孝宗。
明初總計天下糧稅,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浙江一布政司,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蘇州一府二百八十萬九千餘,松江一百二十萬九千餘。
浙當天下九分之一,蘇赢于浙,以一府視一省,天下之最重也。
松半于蘇,蘇一州七縣,松才兩縣,較蘇之田,四分處一,則天下之尤重也。
一本朝康熙初,分華亭為婁縣。
(《輿圖廣注》) 洪武甲戌,錢宰以唐铎薦,诏遣行人乘傳征入,定蔡氏書傳。
書成,複欲歸,因微吟雲:“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太祖聞之,召燕于文華殿,谕曰:“昨日好詩,然何嘗嫌汝,何不用憂字?”宰大悚惶,謝罪,未幾太祖論禮都尚書任亨泰諸儒,有年老願歸者聽;錢老最有年,遂賜宴及鈔,仍馳驿歸,洪武庚午年也。
又三年卒,壽九十六。
(《泳化續編》) 洪武初,翰林學士劉三吾奉敕為《孟子節文》總一百七十餘條,前有三吾題辭,刻在南京國子監。
此書之外,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
(《應庵随錄》) 黃岩陶宗儀字九成,少舉進士,一不中,即棄去,務古學。
出遊浙東,師張翥李孝光杜本,抵淞教授弟子。
至正間,累辭辟舉;張氏開阃,辟軍谘,亦不受。
洪武六年,守令舉人才至京,以病固辭,得放歸,遭亂播遷,必以卷帙自随。
有田一厘,家于淞南,作勞之暇,休于樹陰,有所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盂,去則埋樹下。
如是十載,累益至十數,編次成書,卷帙甚富。
(《列朝詩集》) 學士陶安字主敬,明太祖嘗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同上) 明給事中傅安,以洪武二十八年使西域,永樂五年始歸。
十四年封别失别裡納裡失罕為王,宣德元年始歸;為給事中三十三年,羁留外國二十二年,然才給命敕賜老而已。
其視蘇子卿出使加久,而視典屬國之賞,又何薄耶?(《太白劍》) 郯城李骥,洪武丙子,以大學生撰授戶科給事中,坐累免官。
後用薦起知東安縣,縣多狼。
嘗噬寡婦子,寡婦訴于骥,骥反躬自責,而白寡婦冤于城隍神。
翌旦狼死于寡婦子被噬之所,東安施公禮時為刑部尚書,異之,為紀其事。
(《應庵随錄》) 權謹以孝子,起為文華殿大學士,鄭沂以義門,起為禮部尚書。
(同上) 洪武初,夙觀經史中有句讀字義未明者,必召翰林儒臣質之,雖有知書内侍,能文宮人,不得近,蓋不特尋繹義理而已。
末年侍講方希直有詩雲:“風暖彤庭尚薄寒,禦爐香燒玉闌幹;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
”即其事也(《玉堂叢語》)。
周是修善畫龍,自題曰:“甚然首,歸然角,靜能潛,淵遂躍,蘇蒼生,用汝作。
吉水周是修寫并題。
”後解學士大紳和曰:“勢峥嵘,出頭角,翻海濤,隻一躍,兆豐年,霖雨作。
”後題曰:“周是修予同業友也,今見其所寫龍,并題,何可無詩和之?” 袁珙相成祖驗後,欲官之。
珙曰:“相陋福薄,不堪仕祿,但求杖頭不缺,到處酣飲足矣。
”上乃賜以金牌一面,禦筆題诏雲:“賜汝金牌,任汝行走,遇庫支錢,逢坊吃酒,有人問汝根由,道是永樂皇帝好友。
”(《遺愁集》) 姑蘇阊門有伍子胥祠,神像立而不坐,坐則必毀。
時童謠曰:“若要伍公坐,須待二兄來。
”及況太守鐘莅任,入祠見之曰:“不可使神久。
”遂易以坐像,自是不複毀矣。
(《塵餘》) 況鐘谒一勢奄,拜下不答,斂揖起雲:“老太監想不喜拜,且長揖。
”(《雞窗剩言》) 蘭溪邵有膽量,中鄉舉人入監。
适值迎春會,例許監生簪花,衆皆畏縮。
邵直前取花,為成祖簪之,上注目焉。
既中進士,即擢禦史,即複禦點兩浙巡按。
辭以浙人,不當往。
上曰:“以卿浙人,知浙中利病,特命卿耳。
”仍命禦史一員協處。
(《敕石閑談》) 翰林周叙居禁近二十餘年,多所論列,诏獨修遼金元三史,有《石溪集》八卷。
國初館閣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
(《列朝詩集》) 饒州朱友季自立一家言,輯為書,專诋毀濂洛關閩諸子,以書詣京獻阙下。
成祖覽之,怒曰:“此儒之賊也。
”即敕行人押回原籍,命布政司同府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谕其罪而笞之,仍搜檢其家藏所著書,悉焚于市,谕曰:“除惡不可不盡也。
”(《泳化類編》) 近有周翰林某好诋朱子,一夕夢金甲神曰:“汝何妄诋先賢也?”射之中心,因驚寤,患心痛死。
宣德丙午春,建文江南來歸京師,上書雲:“吾當時避難後宮,密賣以出,人不知也,祝發為僧,居某寺幾十秋矣,吾于代革之際,氵哭自退藏,故人無聞我生者,且皇祖尚有密敕在此可考。
今年老八十,隻欲還家死自己土上,他日史官亦知我不自刎也。
”于是奏聞,敕老臣往視之,至則一老衲而已,莫知其為故君也。
獨一老宦,頗憶少帝舊容,遂訪問焉。
少帝視老宦若故宦者,不覺涕泗流溢,乃雲:“吾于七夕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老父在家,欲懷此以獻。
’吾乃嘉爾孝,複賜五枚,爾頗記此否?”老宦不覺失聲大哭。
既而吏部尚書蹇義,右都禦史洪英等,聞故君猶在,皆來訪遺事,曆曆述之,始知不死,遂相拜而泣。
一時故臣皆來吊探,佥以實聞;诏養于二館中,未幾暴卒,命以公禮葬郊外。
(《泳化續編》) 建文回北京,朝廷命四老中官視之,皆不能認。
最後又差一老中官至,建文曰:“我殺曹賊時,擲下金槍尚在乎?”蓋建文嘗命曹國公李景隆禦師,曹國公敗歸,建文鎖景隆于太廟,謂之曰:“國若亡,爾必先死于此。
”及城破,不及殺景隆而遁去。
(《泳化類編》) 建文破國時,削發披缁,騎而逸。
其後在湖湘某寺中,至正統時,八十餘矣。
一日聞巡按禦史行部,乃至察院,言欲入陳牒,門者不知誰何,亦不敢阻。
既入,從中道行堂下,坐于地,禦史問爾何人,訟何事?不答,命與紙筆,即書雲:“告狀人姓朱,太祖高皇帝長孫,懿文太子長子。
”以付左右持上,禦史謂曰:“老和尚事,真僞不可知!即真也,爾老如此,複出欲何為?”曰:“吾老無能為矣,所以出者,吾此一把骨,當付之何地耶?不過欲歸體父母側耳,幸為達之。
”禦吏許諾命有司守護,飛章以聞,敕送京師。
至遣内豎往視,鹹不識。
和尚曰:“固也,此曹安得及視我?為問吳減在否?”衆以自命誠往,誠見和尚亦遲疑。
和尚曰:“不相見殆四十年,亦應難辨矣。
吾語若一事,昔吾禦某殿,汝侍膳,吾以箸挾一脔肉賜汝;汝兩手皆有執持,不可接,吾擲之地,汝伏地以口銜取食之,汝甯忘之也?”誠聞大恸,返命言信也,敕迎入大内佛堂養之,未幾殂雲。
(《東朝紀》) 金川門之變,建文帝阖宮自焚,《實錄》謂中使出其屍于火中,越七日,備禮葬之,遣官緻祭而不言葬地所在。
或謂松陽王景請葬之以天子之禮,若然,豈有不為置陵守冢,掌之祠官者乎?是則備禮雲者,特史臣欺世之辭爾。
至于北京金山口景皇帝陵北,相傳有天下大師之墓,好事者實之以為建文帝墳。
然訪之土人莫辨其處,遜回之事,野史紛紛,以忠思所獲僧楊應祥僞為楊應能。
或又以太監吳誠僞為吳亮,且隐應祥之斃獄,而雲老佛取入西内。
又言葬之西山,不封不樹,遂指不為何人之墓,以為帝墳。
考應祥之獲,在正統五年,上官岑瑛執送總兵柳溥,械至京師,锢之錦衣衛獄。
是年太監吳誠坐征麓川失利,弗救,法司論辟宥死。
崇祯中,鞏都尉永固請以建文帝入祀典,思陵曰:“建文無陵,從何處祭?”于是言者謂當祛西山不封小樹之訛,而考尋成祖禮葬之迹,是亦癡人說夢矣。
(《兩京求舊錄》) 正統中,宗伯胡萦蚤朝承旨,跪起帶解落地,從容拾系之,面不轉色,遂叩頭還班,禦史不能糾其失儀。
十三年彭時中狀元,當上表謝恩,是夕坐以待旦,至四鼓困倦,乃隐幾而寐,竟爾失朝,糾儀奏言應令錦衣衛拿。
已奉旨,行潔出班奏啟,彭時不到,合着錦衣衛尋,使一新狀元被執如囚,斯文不雅,上是之。
(《遺愁集》) 鄉斡在母衽時,父濟為春坊庶子。
英宗有夢,召□□占之,奏曰:“此大臣生貴子之兆。
”問群臣,濟奏曰:“臣婦夜生一子。
”上特旨每月給米一石,及長,登進士第曆宗伯。
年七十五歸田,月給米二石,自懸弧以自易篑,始終祿養,父谥文敏,幹谥康靖。
(《客中閑集》) 正統八年,雷震奉天殿吻,诏求言。
劉忠愍球時在翰林,陳言十事,其一言宜親政務,權不可下移。
王振覽之大怒,錦衣指揮彭德清在王振門下用事,公卿率趨谒,而忠愍獨不為禮,彭銜之。
會公上疏,乃激振曰:“劉球疏中權不下移一言,指公也。
”振大怒,而公疏中嘗言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進士處之。
未幾,編修董自願為太常少卿,振因誣公與同謀,敵先言以為地,并逮下獄,已而陰嗾錦衣衛使馬順以計殺公。
一日五更攜一小校推監門進,公與董同卧,小校前持公。
公知有變,大呼曰:“太祖之靈在天,汝何得擅殺我?”小校持刀斷頸,流血被體,屹然不動。
順走前舉足踢倒,因曰:“如此無禮。
”遂解支之,裹以蒲包,埋衛後空處。
董從旁匿其血裙,數日密歸公家,家人始知公死,乃以血裙為親葬之。
正德中贈學士,谥忠愍。
始锺同父與公同館,相厚善,封事實約與偕,疏成為妻所窺,泣勸乃止。
明日公如其家,锺他往,妻大罵曰:“汝自幹事,何得累及他人?”公驚走且歎曰:“锺固謀及妻孥耶?”遂獨舉。
未數日,锺病死,妻亟悔,每号辄曰:“早知,曷若與劉侍講公同死耶?”時同年尚稚,習聞之。
比長,疑以問母,告之故,同懷忿恨,常欲伸父志。
比後谏易儲杖死,入祀郡中忠節祠,與公同日迎主。
(《玉堂叢語》) 景泰間用人,多密訪于于少保謙。
時缺祭酒,翰林徐有貞欲之,以門生楊宜為少保内姻,幹請再四,少保曲意從之。
一日退朝,宣少保至文華殿,辟左右谕之曰:“徐有貞雖有詞華,然其存心奸邪,豈堪為祭酒?若從汝用之,将使後生秀才,皆被他教壞心術。
”謙無所對,惟叩頭謝,退則汗出浃背。
左右遙聞祭酒之說而未悉,有貞竟不得知,遂銜少保。
(同上) 于肅愍巡撫河南山西時,舟行遇劫,遍搜行囊,更無貴重于腰間金帶者,盜竟不忍取。
沈文卿家居,盜入其室,沈口吟一絕雲:“風寒月黑夜迢迢,辜負勞心此一遭;隻有破書三五冊,也堪将去教兒曹。
”盜亦舍去。
(《續亘史》) 少保既殺,夫人夢公謂曰:“吾被刑,魄雖殊而魂不亂,獨雙目失明,吾借汝目光,将見形于帝。
”次日夫人忽喪明。
已而奉天門災,英宗臨視,見公于火光中隐隐閃閃,時夫人方貶次山海關,複夢公曰:“吾已見形于帝矣,還汝目光。
”未幾,有诏獨貸其夫人。
後公家屬自戍所宥還,養子康将以公柩歸葬,徙倚東市,見鬻畫者取視之,則公與夫人像也。
蓋天順初,廬太監永亦以奸黨籍沒,尋皆宥還,而内帑誤以公像給永。
故雲明朝有三謙,高廟時餘謙在翰林,宣廟時虞謙都禦史,皆名人。
(《堯山堂外紀》) 章綸為儀制司郎中,以谏易儲下獄,久被幽囚,虱生于首,奇癢,殊不可耐,思欲以栉治之,苦無其器。
一日忽有群雀共銜一物自庭中墜下,取視之。
乃新置一牙邊篦子也。
公感荷神贶,珍藏之。
又一日大雨,移卧就幹處,方離一床之地,磚壁轟然倒矣。
(《臣鑒錄》) 予壬午夏,先恭人攜兒避兵琅琊山,卧吳氏山樓,侵晨忽一蜈蚣從空落席上。
予驚起走數步,屋梁堕枕間,免于壓斃,先恭人喜曰:“兒亦何幸遇難不死也?” 景泰間,給事中徐正密請召對,言今日臣民有望上皇複位者,有望前太子嗣位者,不可不慮,宜出沂王于沂州。
又南城宮門之鎖,亦宜灌鐵。
上怒黜為衛經曆,複奏請必行,乃請戍鐵嶺衛。
及天順複辟,械至京引見,悸甚,溺便皆青,人謂其驚破膽也,剮于市。
又有某禦史滑縣人,亦言南城多樹,事叵測,遂盡伐之。
時盛夏,上皇嘗依樹息涼,見樹伐,得其故,懼甚。
複位後,下禦史獄,诏杖殺之。
(《座石編》) 吳文定未遇時,受知于徐武功,有人來乞墓志,公曰:“若欲名宦以榮親耶?欲傳世之文耶?”其人言為親不死計,欲傳世耳。
公曰:“若是,則吳寬季才其文足傳世者,盍往求之?”(《玉堂叢語》) 文淵閣芍藥三本,中淡紅,左純白右深紅。
天順二年盛開八花,李賢遂設筵邀呂原劉定之等八學士共賞。
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大紅織衣,因名純白者曰玉帶白,深紅者宮錦紅,澹紅者曰醉仙顔。
惟黃鍊以足疾不赴,明日複開一花,衆謂鍊足當之賢賦一詩,閣院宮僚鹹和。
(同上) 徐既貴,乘傳歸裡,守令率諸生郊迎,諸生以其不由科目,俱眇忽不成禮。
郡守怒,因出句雲:“擘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命諸生對,久不能屬,代答雲:“咬開銀杏,白衣裹一個大人。
”諸生驚服,遂相率請罪。
(《堯山堂外史》) 泰和楊文貞公父子将早逝,母陳氏改贅德安同知羅子理,生大司成之祖京。
後子理谪死遼東,文貞甫十二歲即養母及京。
永樂初,文貞官内閣,陳氏累贈一品夫人,複為乞恩,除免京戍藉回泰和。
宣德間,贈禮部尚書張公鑒卒,妻楊氏遺腹生子文質,字允中,即嫁,育于祖母王氏。
正統壬戍,文質登進士,其繼父己卒,乃迎母歸,亦養其異父之弟妹。
至成化間,楊氏亦授封太夫人,何相同至此?明朝嫁母而歸授封者,僅此兩見。
(《應庵随錄》) 南陽李先生當國,每以詩寄辨文清,先生始終不答。
門人問之曰:“昔溫公退居洛中,呂申當國,屢以書問起居,溫公不答,某亦此意。
”(《玉堂叢語》) 成化中,南郊事竣,撒器,亡一金瓶,時有庖人侍其處,遂執之官,備加考掠,辄誣服。
及索瓶無以應,追之,漫雲:“在壇前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