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豕渡寄
關燈
小
中
大
花,以花為絮,略無分别,何耶?(《稗史》)
炀帝開河成,取吳越民間女,年十五六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置于龍舟。
每彩纜一條,女十人牽之,間以羊十口。
時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于沐梁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枝,鞠護河堤,二則牽舟之女獲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诏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缣,百姓競獻之。
帝自栽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民謠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
”栽畢,帝禦筆賜垂柳姓楊,故曰楊柳,然《詩經》“東門之楊,其葉”,乃謂柳之揚起者耳。
(《客中閑集》) 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散開。
或寫作Ψ者非是。
Ψ即團扇也。
團扇可以遮面,故又謂之便面,觀前人題詠及圖畫中可見已。
聞撒扇自宋時已有之,或雲始永樂中,因朝鮮國進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南方女婦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撤扇。
近年良家女婦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以見風俗日趨于薄也。
(同上) 平江侯陳豫鎮守臨清日,館客作詩,有“檐前絡緯啼”之句。
侯謂草蟲不可言啼,遂疏之。
不知“絡緯啼”,李太白已道之矣,客終無以自明,二人蓋未嘗讀李詩故也。
成化間,有吏建言時事,禮科給事中忌之,以“激厲風俗”之厲不從力,參送法司問罪。
不知厲本古字,《漢書》凡雲風厲勉厲,皆不從力,此吏亦不能自明,二人蓋未嘗讀《漢書》故也。
兵科給事中閱兵部題本,以“伎”不從“女”,呼吏笞之。
翌旦有不平者,命受笞吏執韻書以進,乃赧顔慰遣之,此蓋識俗字,不識古字故也。
凡遇人文字所見未的,趣疵議之,後能無悔也乎?(同上) 孟光舉案齊眉,俗直謂幾案耳。
呂少衛語林少穎,案乃古碗字,故舉與眉齊耳。
張平子《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案。
”謂青玉碗耳。
若此類,皆不可以習熟,忽而不考,為識者所哂。
(《後耳目志》) ◎習語誤 相沿舊矣,而名與實訛,其若之何?厘而别之,亦吾侪讀書之樂也。
多不勝舉,信筆記焉,以破積疑,以發新解。
元世祖笞杖之刑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止杖九十七。
明朝洪武初,以《大诰》頒行天下,令官民人等,有此一本者,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
無此者,每加一等。
今之斷獄者不知其原,凡案牍皆曰大诰減等,失其旨。
(《客中閑集》) 古謂除者,如階除等級而進也,何新授其官則曰除,除與除去不用之音同,何也?蓋官不可久,久則奸弊日深,如任重爵者,恩威日加,聲勢日重,人望日久,叛亂之萌是興,篡奪之禍是作,其國必危,故宮不可久居其任。
宋高後臨崩,謂大臣呂大防曰:“卿等久居其任,可退,令天子另尋一班新人用。
”正謂此也。
除官一字,有自來矣。
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于前,次書拟官于後,新舊相銜,故曰官。
(《銜原始秘書》) 唐就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
考《唐書》,武德二年正月甲子,诏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殺。
(白居易在杭州詩曰:“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膻。
”)戴埴《鼠璞》雲:“釋氏智論天帝釋以寶鏡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惡。
正五九月照南贍部洲,唐人以此三月不行死刑,曰三長月,因禁屠宰,不上官。
”《菽園雜記》謂新官上任,應祭告神祗,必須宰殺,故忌之也。
按正五九月不上任,自是五行家言,不緣屠宰,其傳已久,亦不始于唐時。
《北齊書》:文宣帝将受魏禅,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終于其位。
”曰:“王為天子,無複下期,豈得不終于其位乎?”又考《左傳》,鄭厲公複公父定叔之位,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而顔師古注《漢書》李廣數奇,以為命隻不耦。
是則以雙月為良,隻月為忌,喜耦憎奇,古人已有之矣。
(《日知錄》) 《禮記》問人之年,若二十則曰弱冠,蓋不習句讀,将兩句作一句讀了。
夫人生十年,曰幼學,亦兩句讀,論年則幼,在禮則當學矣。
二十曰弱冠,年雖弱,在禮則當冠矣。
三十始壯,在禮則有室矣。
四十曰強而仕矣,五十曰艾,在禮則服官政矣。
六十曰耆,在禮可以一使矣。
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在禮不加刑矣。
皆當作兩句點,今人并作一句點誤矣。
(《雲麓漫抄》) 文王諱昌,而箕子為武王陳《洪範》曰:“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厲王諱胡,而其子宣王時詩雲:“胡不相畏?”此詩書不諱也。
《周頌》祀文武之樂歌,《》曰“克昌厥後”,《噫嘻》曰“駿發爾私”,此廟中不諱也。
《春秋》僖公名申,而書戊申。
定公名宋,而書宋仲幾。
莊公名同,而書同盟,此臨文不諱也。
(《竹窩遺錄》) 曲江燕,唐初設以慰下第舉人,其後廢弛,有司不複饬,而進士會同年于此,見《盛唐紀事》及李肇《史補》。
蓋其始不過為毛解悶之舉,而其後以優賢俊,其末則以恣豪舉,崇遊觀矣。
(《蓬窗續錄》) 孔子師老冉之說,肇于《莊子》,師老子故其著書譏侮古今聖賢,獨推老子甚至,假設孔子言語譽之。
後來漢儒輯《禮記》,承其言曰:“聞諸老冉。
”司馬遷《史記·老子傳》,複增許多老子訓誨孔子言語;孔鲋作《家語》,著孔子事實,因據以為證,由是堅後學之信。
不知《莊子》一書,多駕空寓言,時去孔子未遠,知天下崇信其學,故借以引重。
《禮記·家語》、《史記》出《莊子》後,見孔子萬世師表,不應禮樂無所自來,而問禮老冉一語,又備見諸書,莫詳始自《莊子》。
不知老子之教,主于清淨無為,其著書厭薄禮樂,掊鬥
每彩纜一條,女十人牽之,間以羊十口。
時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于沐梁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枝,鞠護河堤,二則牽舟之女獲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诏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缣,百姓競獻之。
帝自栽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民謠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
”栽畢,帝禦筆賜垂柳姓楊,故曰楊柳,然《詩經》“東門之楊,其葉”,乃謂柳之揚起者耳。
(《客中閑集》) 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散開。
或寫作Ψ者非是。
Ψ即團扇也。
團扇可以遮面,故又謂之便面,觀前人題詠及圖畫中可見已。
聞撒扇自宋時已有之,或雲始永樂中,因朝鮮國進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南方女婦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撤扇。
近年良家女婦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以見風俗日趨于薄也。
(同上) 平江侯陳豫鎮守臨清日,館客作詩,有“檐前絡緯啼”之句。
侯謂草蟲不可言啼,遂疏之。
不知“絡緯啼”,李太白已道之矣,客終無以自明,二人蓋未嘗讀李詩故也。
成化間,有吏建言時事,禮科給事中忌之,以“激厲風俗”之厲不從力,參送法司問罪。
不知厲本古字,《漢書》凡雲風厲勉厲,皆不從力,此吏亦不能自明,二人蓋未嘗讀《漢書》故也。
兵科給事中閱兵部題本,以“伎”不從“女”,呼吏笞之。
翌旦有不平者,命受笞吏執韻書以進,乃赧顔慰遣之,此蓋識俗字,不識古字故也。
凡遇人文字所見未的,趣疵議之,後能無悔也乎?(同上) 孟光舉案齊眉,俗直謂幾案耳。
呂少衛語林少穎,案乃古碗字,故舉與眉齊耳。
張平子《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案。
”謂青玉碗耳。
若此類,皆不可以習熟,忽而不考,為識者所哂。
(《後耳目志》) ◎習語誤 相沿舊矣,而名與實訛,其若之何?厘而别之,亦吾侪讀書之樂也。
多不勝舉,信筆記焉,以破積疑,以發新解。
元世祖笞杖之刑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止杖九十七。
明朝洪武初,以《大诰》頒行天下,令官民人等,有此一本者,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
無此者,每加一等。
今之斷獄者不知其原,凡案牍皆曰大诰減等,失其旨。
(《客中閑集》) 古謂除者,如階除等級而進也,何新授其官則曰除,除與除去不用之音同,何也?蓋官不可久,久則奸弊日深,如任重爵者,恩威日加,聲勢日重,人望日久,叛亂之萌是興,篡奪之禍是作,其國必危,故宮不可久居其任。
宋高後臨崩,謂大臣呂大防曰:“卿等久居其任,可退,令天子另尋一班新人用。
”正謂此也。
除官一字,有自來矣。
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于前,次書拟官于後,新舊相銜,故曰官。
(《銜原始秘書》) 唐就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
考《唐書》,武德二年正月甲子,诏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殺。
(白居易在杭州詩曰:“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膻。
”)戴埴《鼠璞》雲:“釋氏智論天帝釋以寶鏡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惡。
正五九月照南贍部洲,唐人以此三月不行死刑,曰三長月,因禁屠宰,不上官。
”《菽園雜記》謂新官上任,應祭告神祗,必須宰殺,故忌之也。
按正五九月不上任,自是五行家言,不緣屠宰,其傳已久,亦不始于唐時。
《北齊書》:文宣帝将受魏禅,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終于其位。
”曰:“王為天子,無複下期,豈得不終于其位乎?”又考《左傳》,鄭厲公複公父定叔之位,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而顔師古注《漢書》李廣數奇,以為命隻不耦。
是則以雙月為良,隻月為忌,喜耦憎奇,古人已有之矣。
(《日知錄》) 《禮記》問人之年,若二十則曰弱冠,蓋不習句讀,将兩句作一句讀了。
夫人生十年,曰幼學,亦兩句讀,論年則幼,在禮則當學矣。
二十曰弱冠,年雖弱,在禮則當冠矣。
三十始壯,在禮則有室矣。
四十曰強而仕矣,五十曰艾,在禮則服官政矣。
六十曰耆,在禮可以一使矣。
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在禮不加刑矣。
皆當作兩句點,今人并作一句點誤矣。
(《雲麓漫抄》) 文王諱昌,而箕子為武王陳《洪範》曰:“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厲王諱胡,而其子宣王時詩雲:“胡不相畏?”此詩書不諱也。
《周頌》祀文武之樂歌,《》曰“克昌厥後”,《噫嘻》曰“駿發爾私”,此廟中不諱也。
《春秋》僖公名申,而書戊申。
定公名宋,而書宋仲幾。
莊公名同,而書同盟,此臨文不諱也。
(《竹窩遺錄》) 曲江燕,唐初設以慰下第舉人,其後廢弛,有司不複饬,而進士會同年于此,見《盛唐紀事》及李肇《史補》。
蓋其始不過為毛解悶之舉,而其後以優賢俊,其末則以恣豪舉,崇遊觀矣。
(《蓬窗續錄》) 孔子師老冉之說,肇于《莊子》,師老子故其著書譏侮古今聖賢,獨推老子甚至,假設孔子言語譽之。
後來漢儒輯《禮記》,承其言曰:“聞諸老冉。
”司馬遷《史記·老子傳》,複增許多老子訓誨孔子言語;孔鲋作《家語》,著孔子事實,因據以為證,由是堅後學之信。
不知《莊子》一書,多駕空寓言,時去孔子未遠,知天下崇信其學,故借以引重。
《禮記·家語》、《史記》出《莊子》後,見孔子萬世師表,不應禮樂無所自來,而問禮老冉一語,又備見諸書,莫詳始自《莊子》。
不知老子之教,主于清淨無為,其著書厭薄禮樂,掊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