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倚杖寄
關燈
小
中
大
小白嶺東行,至天童山寺。
予聞晉僧義興嘗住是山,笃戒律,有童于日給薪水,居無何,辭去,口:“吾太白辰也。
”奄忽不見。
宋孝宗書“應夢名山”四字賜之,入寺路徑如鬥形,雙池并深,跨池而橋,築七塔以象鬥。
外池有水碓磴;内池曰萬工池,木葉雕落,不入其中。
即入焉,經宿辄不見。
(同上) 《松陵集》雲:“謝遺塵者,有道之士也,嘗隐于四明之南雷。
”一旦訪龜蒙陸子,語以山中之奇,品為九題,索詩曰:“石窗過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溪洞,青棂子鞠。
”皮日休和之,詩各固題,附見。
宋施宿乃雲謝遺塵所稱,及陸皮諸詩,世雖競傳之,顧今四明山中居人,乃不知異境,果安所在?蓋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桃源,皆神仙境,可聞而不可即者也。
(沈明臣《四明山記》) 雪窦山在奉化縣治西,登日嶺夫人廟,嶺巅有石特立,類人形,故俗稱石夫人而廟之。
又西北皆平原,有地濱湖江,曰白作洋。
時旱地多赭,獨是洋黍稻彌蔚如雲。
又西折北抵溪口,亂流而渡,西至山麓,緣麓西南數十折,始睹一亭,榜曰雪窦山,距縣蓋五十裡矣。
迤北折,西有亭在井旁,為名其亭曰寒碧。
又西至望官曲,自入山亭,路皆險隘蒙蔚,至此則巒開林豁,曠視無際,僧候官,必于此平望之,故名。
北至禦書亭,有碑大刻“應夢名山”四字。
僧雲:“宋理宗嘗夢茲山,因圖而訪得之,乃禦書此雲。
”北數步即山門,自登山經數十盤,每盤益高,至望官曲,俯視下界,已若身在層霄上矣。
又曆數十盤,高益甚,既入山門,則坦夷寬曠,可四三頃,亢餘不殊平野,殿閣僅在危坡,忘其為萬山之絕頂也。
殿前額十步,有阜森蔚,名含珠林,東西兩澗,合流于西南,合處作閣以道,名曰觀瀾閣,古漱玉亭或在茲與?南澗寬若沼,石文如錦,蓋即錦鏡池也。
或曰:“澗旁舊有池,環以花木,今已湮為田矣。
”又南亦作閣以道,名曰聽泉,亭旁有峻徑,曲折而南觀瀑布,蓋兩澗合流之泉,垂瀉于千丈崖,彙為隐潭,奇麗甚。
然臨絕崖,俯浚谷,悸眩不能谛視。
崖上有龍王祠,古飛雪亭也。
間有妙高徐島崖,桃花坑,皆勝景。
(楊守陳《雪窦山記》) 招寶山臨大海,四望浩渺,與天無際。
海中諸島,隐隐如凫鷗拍浪,時時飛聳欲墜,日本琉球諸番,異域遐眺,亦曆曆可指數,誠天地一奇觀也。
(沈恺《招寶山記》) 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山下居民百許家,以魚鹽為業,亦有耕稼。
有一寺,僧五六十人。
佛殿上有頻伽鳥二枚,營巢梁棟間,大如鴨,頰毛羽绀翠,其聲清越如擊玉,每歲生子必引去,不知所之。
山有洞,其深罔測,莫得而入。
洞中水聲,如敲數百面鼓鼙,語不相聞。
其上複有洞穴,日光所射,可見數十步外,菩薩每現像于其中。
(張邦基《普陀山記》) 世傳海市蜃樓不常見。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童走報曰:“海中忽湧數山,皆昔未嘗有。
父老以為甚異。
”予駭而出,會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
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如疊,列如碎岫,隐見不常。
移時城郭台榭,驟變炊起,如衆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
中有浮圖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曆曆,極公輸巧不能過。
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旆,甕盎之器,詭異萬千。
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林景熙《蜃記》) 大龍湫瀑,從絕壁石凹中傾瀉,故凡瀑皆沖激氵崩氵宏,而此瀑獨委蛇缥渺,大有昵人媚人之意。
然或久閣不下,一下而憤懑逼億,盛氣以赴,則飛電迅雷之時發也。
或忽然四散,不和所之,已散複集,而奔騰雜沓,一時齊至,則羽林三十萬,披堅執銳,如牆而進也。
當其舒徐時,其為響如琴如瑟,如笙如簧,如箸如;而及其紛輪氵勿,則又如走石,如裂竹,如嚣鼓,如鐘如镛,如磬如之具奏也。
蓋蚴者其常,而砰磕者其變也。
少選五彩注射,作五色長虹,炫煜不定,白者白付,青者青蓮,綠者綠珩,紅者紅,紫者紫磨。
(鄒迪光《大龍湫記》) 雁山循崖而南,百裡如畫,自樂清道白河芳林,逾窯奧,過長敫原,經占塔、本覺、寶冠、石門諸寺,出白溪驿,謂之右路;自黃岩由白若嶺,入石梁,過靈岩,逾馬鞍,至能仁,出長敫,抵窯敫,謂之左路。
馬鞍嶺蓋其分界雲。
東谷之峰五十有三,西谷之峰四十有八,謂之百一峰。
有泉五,有岩二十九,有石三十三,而石行廊為勝。
有潭七,而沐浴為大。
池一澗一,曰筋竹[1234],一曰經行門,一即石門也。
有洞十二,而道姑為古。
有溪四,而四溪之水為會。
有嶺七,而丹芳為峻。
凡四十九盤。
有障二而平霞為華。
有橋二,有嶼二,有閣二,即南北也。
有庵三,而八扇為八庵。
有亭四,而看不足為奇,堂一曰資深,遊人之所有事也。
(陸深《雁山圖記》) 天台山以上應台星得名,山有八重,如張大帆,而華頂居其上。
桐柏、赤城、瀑布、佛隴、東滄、群峰,環列于下,如華之有瓣有須,俨若芙蕖一朵,族擁水面。
(鄒之峄《天台山紀略》) 金華洞為初平叱石處,餘髫而聞之,發種乃一至,而叱石處複不在金華洞。
未至洞十五裡,有山曰赤松,今為寶積觀,觀旁祠二仙,即皇氏兄弟,是其處也。
石故在山之巅,變怪抵牾,宛然如羊。
(謝翔《金華記》) 近輝有黃花山,為太行異境,元人詩曰:“黃花白鹿知名寺,荊浩關同得意山”即此地也。
此即所謂林慮山也。
(《林慮山記》) 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裡,《禹貢》曰“底柱柝城,至于王屋”是也。
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蓋,故名。
或曰山伏如屋也。
(《王屋山記》) 城共西北七裡,有蘇門山,一曰百門山,乃百泉始出之山。
其地岩谷幽邃,林樾茂密,古名士多蔔居焉。
(前人《百泉山記》) 嘯台迤<辶裡>西轉,約裡半許至康節安樂窩,拜其遺像。
康節範陽人,幼從父古徙共城,遂築室百泉之上,名其所居曰安樂窩。
(同上) 盤谷在濟源縣北二十裡,唐李願隐居于此,昌黎韓公有序送之,而是谷遂顯名于世。
(同上) 《山海經》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則行本音也。
《河圖括地象》雲:“太行天下之眷。
”郭緣生《述征記》太行首始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陉。
崔伯易《感山賦》,上正樞星,下開冀方,起為平邱,妥為平岡,巍乎甚尊,其名太行,蓋趁韻之誤耳。
(顧起元《太行考》) 雁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裡,志雲:“以雁出其門,散名,一名雁門塞。
關因山以立,凡山西之關四十有餘,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雁門為最。
”(喬宇《晉陽遊記》) 龍門在秦晉之間,萬山之會,禹治水極力之地,形勢甲于海内。
(呂柚《晉遊雜記》) 砥柱在平陸縣東五十裡,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折而南。
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荊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
(同上) 砥柱山有人門神門鬼門,在黃河中最為險峻。
渡者殺牛刳去肉骨,軋其皮以貨物實其中,連一二十隻,上橫以木闆,乃得渡。
入入門者,安然無恙;如誤入鬼門,則柁工死而貨在;如入神門,則人貨俱無矣。
傅岩在乎陸縣東二十裡,裡曰商賢,有水曰聖人澗,為說版築之所。
(同上) 五台山本名清涼山,《華嚴經·疏》雲:“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名清涼。
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
”(僧延一《五台山志》) 萬卦山在交城縣西北五裡,群峰峙立,續斷開合,如萬卦然。
天甯禅寺在山之趾,為十景之一,曰卦嶽爻峰,毗盧閣在寺後,面勢嚴正,檐阿圍欄,崇高爽朗。
環山松柏,蒼翠可挹,下視雲林,遠觀汾水,宛若天台靈泉。
(《交城志》) 郦山在西安之臨潼縣南半裡,即抵其麓。
(都穆《郦山記》) 華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濟南之三譽也。
(王思任《遊曆下諸勝記》) 孔林從山麓東行二百裡,至曲阜,石俱骨,走渡泗水,忽數千頃,蓊藉。
至聖林曲辇,路過洙水橋有石人二,劍笏俨如石麟,虎四,華表二,肅拜。
享殿之下,觀子貢所植楷。
先為子思墓,左伯魚,上則吾夫子藏也。
(前人《孔林記》) 癸醜九月交城丁内艱歸路經東省,因谒孔林,有詩曰:“西周{車心}狐盡,東家萬古存,羲昊陵雖遠,曾無一子孫(伏羲少昊陵俱在曲阜)。
峄山千仞高,洙水見真源,松柏夾道立,孤直不可扪。
其下絕寸棘,神蓍蟠靈根,蒼桧無生死,秦火安能燔?深林蔽白日,避巢鳥不喧,小子瞻拜晚,俯仰肅心魂。
澗芷一昭忠,頌聖歸無言。
”○“曲阜世令尹,肅我奠官牆,宰牲列桂醑,尊彜韫古光。
趨跄雲礻乃胄,古壁響絲簧,敝裘慚執鬯,陪祭俨冠裳。
哲配左右列,衮繡坐素王,顧瞻東西庑,諸儒首左盲。
既拜聖人墓,又登聖人堂,欣展還音,對越轉旁徨。
” 南樓在儀門之南,石城上,一曰黃鶴山,制度闳偉,登望尤勝。
鄂州樓觀為多,而此獨得江山之要會,山谷所謂“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是也。
(陸遊《登南樓記》) 赤壁有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皆有之,惟武昌嘉魚西南八十裡,大江濱北岸,烏林南岸,乃吳破曹之赤壁也。
唐屬蒲圻,故雲去縣西百四十裡,今屬嘉魚,宋謝枋得猶于石崖見赤壁二字。
蘇子瞻所遊,乃黃州西下津江百步,赤壁矶上,人誤為赤鼻,非故地也。
(顧起元《赤壁考》) 臨臯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
(蘇轼《臨臯閑題》) 君山在府城西一十五裡,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山,狀如十二螺髻。
《山海經》雲:“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蓋堯女湘君始居于此,故名。
(胥文湘《君山記》) 九疑山在甯遠縣南六十裡,晉郭璞雲:“其山九溪皆相似。
”或雲:“九峰參差互相隐映,奇而疑之,故名。
”(慎蒙《九疑山記》) 楚之西,洞庭之北,有武陵桃花源,即昔人避秦處也。
逾桃花源水行三驿程,即辰陽郡。
西北逾盧溪浦日,四舍許,為大西山,即《道書》第二十六大西華妙洞天,古傳所謂穆天子藏書于大西山小西山之中者是已。
(王世龍《大西洞記》) 白鹿洞書院之脈,自五老峰來,絕壁懸天,一峰南下,如頓萬馬。
可二十裡,崛起一山,而四山環之,是為後屏山。
山之陽,即今白鹿書院也。
昔嶺臨溪,卓爾山峙其前,左翼山翼其左,兩山交織,一水中流,水自犀牛塘,聖澤源,經鹿眠釣台,貫道澗中,異石峻テ,盛有先賢刂刻。
至勘書台,則危崖飛湍,跨澗為橋,是名枕流台。
上平如砥,遙對五老,獨對亭作焉。
台左即左翼山,山有起亭,又稍折而南,名迥流山,其嶺空闊,可四望。
舊有六合亭,亭今廢。
跨溪為流芳橋,後先二坊,夾溪相映。
又前平疇數十畝,隔溪層巒百仞,曰羅漢嶺,為書院外案。
去回流東二裡許,為書院石坊,曲折至梅溪湖,入彭蠡,有二曜星,扼其水口而陽儲諸奇岫,隔江入照,此鹿洞山水之全勝也。
去書院十裡而遙,有水簾三級,飛雪懸崖,則公文所謂新瀑是也。
他若栖賢為唐李渤讀書處,卧龍岡為考亭十隐地,皆因書院而附見焉。
(《白鹿志》) 《匡廬山記》雲:“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于仙人,即岩成館,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
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裡,其山九疊,水亦九氵瓜。
”(《蓮社高賢傳》) 廬山之面,在南康數十裡,皆壁,水從壁罅出,萬仞直落,勢安得不森豎躍舞,故飛瀑多開先為絕勝。
登望瀑樓,見飛瀑之半,不甚暢,沿岩而折得青玉峽。
峽蒼碧立彙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齧而鬥,不勝,久乃斂狂斜趨,侵其趾而去。
遊人坐石上,潭色侵膚,撲面皆冷翠。
(《廬山觀瀑記》) 黃岩寺折而至前嶺,席文殊塔觀瀑,瀑注非壁下,雷奔海立,孤搴萬仞。
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曳,東披西帶。
(同上) 嶺南觀音山在會城隅之三裡許,路不甚險,峰不甚峻。
然嵯峨逼側之狀,榕陰松翠之幽,不減廬嶽也。
(郭昭《觀音山記》) 七星岩在肇慶府城之北五六裡許,翠螺拱立如鬥,故名,而玉皇閣水目洞為尤勝。
(《兩峰草堂集》) 羅浮本兩山也,煙霧迷合若一,故稱羅浮。
并無虎豹蛇虺之害,人遊其中迷,必有神人為之指引。
不必裹糧,持長食鍋,沿道掘山藥茯苓煮食之,可以療饑。
奇物甚多,不可名狀。
而蝴蝶甚大,其翅如車輪,五色燦爛,不可畜,畜辄飛歸。
若有人取其蘭而育之者,雖千裡亦去,蓋仙種也。
(《行笈閑見錄》) 清遠一名中宿,舊傳黃帝二少子隐此,因号二禺山。
梁時有二方士往舒州延祚寺,夜叩真俊禅師曰:“峽據清遠上遊,欲建道場,師許之乎?”俊諾,中夜風雨大作,遲明佛殿窦像已成。
師曰:“此殿飛來,何不回去?”空中語曰:“動不如靜。
”賜額飛來寺。
(《地圖考》) ◎大好山水 新安名賢輩出,無論忠臣義士,即閨閣節烈,一邑當大省之半,豈非山峭厲水清激使之然哉?靈奇秀拔在在而有,黃海白嶽其最焉者耳。
三複梁祖之言,固不獨為徐士秀作慰籍語。
白嶽山在休甯城西三十裡,高三百仞,周三十五裡,奇峰四起,絕壁斷崖,遊齊雲者,必先登焉。
齊雲岩在白嶽西北,高三百五十仞,周回數十裡。
縣西行峰皆平,至白嶽嶺峰始奇,石路盤回如線,遊人緣梯而升。
自白嶽西南行五裡,至桃源嶺,重岩夾峙,結小屋曰中和亭。
亭下二巨石蹲伏,色黧黑,中有白質成突睛,曰石鼈塢。
塢旁大壑,深不得其底,但聞水聲潺潺,出草樹間,曰桃花間。
渡間近西,乃有石罅,方廣若門,曰天門。
門下舊有石楠一株,大數十圍,門下諸石,如伏犀馴象。
入門東南行,聯岩如城:其第一曰彌陀岩,即密多岩。
今有密多院。
《祥符經》雲:“木罅中出蜜,長吏嘗遺取之,梁任為太守,遂止,皆誤傳也,乃僧取《梵書》波羅密多義耳。
”第二曰觀音岩,視彌陀稍劣,前一石色正綠,昂啄而尾,曰鹦鹉石。
第三曰羅漢洞,稍加大焉。
二石龍循洞門旁出,鱗骨隐隐,蹴之疑為石子所砌,谛視之,石肉相結,複意其為真龍也。
第四曰龍王岩,視觀音加劣,岩上飛泉灑灑,落岩下如雨,曰珍球簾。
簾前有池,池未嘗溢,亦未嘗涸,曰碧蓮池。
潴水沸散于西間,曰龍池泉。
西有虎迹,如泥淖所印者,曰黑虎嶺。
黑虎西行折南裡餘,至車<谷其>嶺,其峻視白嶽倍之。
車<谷其>南二裡,至真武觀。
觀後一山突起,如屏倚天,所謂齊雲岩也。
雲岩二字,宋内翰程必所題。
明嘉靖丙辰,世宗以祈禱有應,曰齊雲山,敕建太素宮,左一峰曰石鼓,右一峰曰石鐘,夾屏兩峰曰辇辂。
觀前水如帶,委蛇而東,為石橋以渡。
南直觀門數百步,一峰挺然拔出蒼莽中,不與群山相屬,曰香爐峰。
左右兩岸之門,有巨石特起,又謂之淩虛崖。
橋西高崖中斷,一小峰離立下崖,曰舍身崖。
崖西行上浮雲嶺,南下數十步,仰視栖霞洞,其頂橫卧一石如くぐ,曰鵲橋。
下有洗藥池,左崛起巨岩,曰紳霄。
前一石銜尾封脊,引頸欲鳴,曰橐駝。
西北人立數峰,有堆翠如螺髻者,曰三姑。
有矯矯類力士之舉金生者,曰五丁。
又有類有道者,比肩垂紳而來,曰五老。
南一石卓立,曰天柱,險不可即。
别一徑通獨聳岩,一間自北西逶迤而來,散而為井者九。
北三裡一石洞屏榻整然,殆異入隐處。
又北一裡,五峰并峙,而中稍高,曰五鳳樓,上有石人,呼之隐隐若有聲應。
西北有沉香閣,草木蒙茸,蛇虎潛中,不能往也。
玄殿初創自宋寶慶,真武像,相傳百鳥銜泥所塑,然兩經火,一發不毀,其異如此。
獨聳岩高三百仞,周十五裡,頂有池水,清澈可鑒。
崇崖凡數曲,裡人鑿渠引水下山,溉田千畝(《休甯志》)。
齊雲天門奇勝,岩下碑碣填塞可厭,遊人好題,亦是一僻。
仕其土者,薰習成風,朱書白榜,卷石皆遍,令人氣短。
餘謂律中盜山伐礦,皆有常刑,俗士毀污山靈,而律不禁,何也?(《解脫集》) 附《銷夏齊雲山》嶽半山房作:“穿林陟丹崖,蒼翠滴人袖,夾路響清湍,幽篁暗白書。
雲癡助石頑,泉咽添松瘦,引領望天門,濃綠接煙岫。
嶺畔嘯孫登,時聞鈞天奏。
” 黃山去鄣郡百二十裡,疊層巒,冠絕江左,而徑與雲伍,遊者罕焉。
康熙丁未春,家大人出守茲郡。
餘登署中紫翠樓,見雙嶺對屹,識即雲門峰,心怦怦為所動,欲遊不果。
戊申秋雨至,俱為雨苦,雖往反雲影煙蘿中者,旬有九日,而山水奇奧未之見也。
己酉九月治茫履竹杖,偕胡霖野、歐陽磐士諸子,及沖谷弟往焉。
斯遊也,出鄣之朝湖門,而北十裡許,抵潭渡,又十裡許,抵潛口,紫霞山在焉。
又十裡,抵佛子嶺,則黃山趾也。
黃山高四千仞,天目高一萬八千丈,而天目反出黃山下,蓋勢處卑下,其巅僅與此趾平也。
又五裡抵楊幹寺,水色山光,冷然善也。
又十裡許為容溪,系容城子仙處,夾徑叢篁,可以幕日。
由栗村石壁山浃嶺,抵山口,幾二十裡,蒼翠之色,滴人衣袂,遂止焉。
明晨越石甚嶺,霧氣彌漫,十步之外,僅以聲達。
下嶺霧開,同諸子坐溪石,看婦子曝稻。
又十裡抵湯口,則天都雲門入望矣。
又八裡抵湯院,即古祥符寺,外有泉,溫冽可浴。
海内湯泉不一,獨此甲天下。
他或足迹雜沓。
污濁随之。
否則氣帶硫磺,開鑿半假人力。
茲生削壁下,片石凸出,以障風雨,若為浴者,作天然室也。
浴泉而上,可六十武,抵桃花源,僧水琳出肅,餘囑覓前導。
明日坐飛白亭觀瀑布,随往龍潭,四面闊可三丈,清鑒須眉。
沿潭西為虎頭岩,岩外巨磐橫溪,一窟凹入,闊不盈尺,而深以丈計,甚石覆之,形同舌墜。
僧雲:“雨後水射窟中,石子互擊,如聞鐘磬絲竹音,是為丹井也。
”背丹井而上,為蓮花庵,傳為鮑元則所建,尚餘數楹斜峙。
由庵而南,扪蘿直上,山脊一罅,則軒轅黃帝藥爐也,爐邊坐可六七人,望諸峰最清。
憩息良久,複尋舊徑回桃源,登峰造極,期于明日。
夜将半,枕上忽若雷轟,僧雲:“必峰頭有雨,龍潭蓋諸水門戶也。
”晨起果陰黑,龍潭溢數尺矣。
須臾大雨若瀑,潭勢溢猛,飛越沸騰之狀,千龍馳,若虎躍,若珠濺,若雪舞。
一刻千變,目不暇給。
雨四日,同人有歸志,餘曰:“遊佳山水,如讀好書,展卷了了,意味反覺索然,何妨從稍處食蔗也?況風聲樹聲,雨聲濤聲,不啻鼓吹,遙見黛色隐隐出沒,已坐我米襄陽畫圖中矣。
”次日雨止,路尚濕,即同諸子,由兜率廣之慈光寺,拜四面佛像,莊古缥碧鎏金凡七級,級萬像,高四丈許,若浮屠然。
殿宇雄麗,規模類金陵之報恩,而闊遜之,黃子幹升新建也。
去慈光寺而北望,紫色青鸾,撐出雲表,而徑曲邃,不三十武一憩,約五十憩,抵觀音岩,石黑暗古樸,與朱砂洞相對。
又五裡許,登老人峰,仰睹窮窿,非斷自削,而俯睇青鸾紫石,邈乎小矣。
下老人峰,入天門羅漢洞,為蛟龍所敗,徑已塞,兩山并立,虛懸百尺,諸子股栗卻步。
餘令從者橫木于上,踞而度,再以餘力接諸子,始從焉。
又裡許抵小心坡,有根緣石起,枝葉交結,若揖若讓者,則迎送松也。
又六十武,松以卧龍名,頗肖之,而徑益狹,臂不得縱。
導者曰:“此猶闊處也。
”又五十武,石壁劃束,徑由中裂,天可尺較,是為小一線天雲。
出小一線天,登峭壁磨背者可二十武,沿而北度木橋,入洞高二丈許,一隙透天。
緣梯直上,人從隙出,不七十武,抵文殊院。
僧壁立迓入,飯畢,登文殊座,指點三十六峰位置,但可遠望,莫辨文理。
惟天都洞門可窺,峰房蟻穴,斷續宛如村落,而眷老人峰又拳石矣。
下而北登立雪台,望後海愈奇,有平地矗起,直聳天半者,餘曰塔也,僧曰峰也。
有蹲踞懸崖,如躍如舞者,餘曰獸也,僧曰石也。
有綠成圍而煙成縷者,餘曰舍也,僧曰松也。
至紅紫萬狀,森森林列,微茫若雲,浩渺若水者,餘莫辨,僧亦莫辨也。
返而飲,飲而卧,渾忘人間事矣。
晨起複往立雪台看雲,而雲氣半山;登文殊座看山,而山體半雲。
壁立曰:“宿雲曉合,此山常态,今日不雨也。
”俄頃雲果散,遂之蓮花峰,峰在文殊右,由立雪背而下,石磴齒齒淩面,若蹑懸梯,身虛其半。
同人懼而返者五六人,霖野磐士差壯,循級而上,筇不克翼者,以布曳之。
自立雪抵峰下,約五百折,得平石圍坐,東望天都一隙若月。
導者曰:“即昨所見洞門也。
”又三十步,虬龍懸綴,根縷縷上指,一線串壁窦,而蒼翠自若,是為倒挂松雲。
又二十武,折而東,峰之背也。
沿背而折者,凡八,抵元白靜室,故址猶存。
左右截怪石,徑不可轉,人皆禹步。
又千武許,石扇裂,木
予聞晉僧義興嘗住是山,笃戒律,有童于日給薪水,居無何,辭去,口:“吾太白辰也。
”奄忽不見。
宋孝宗書“應夢名山”四字賜之,入寺路徑如鬥形,雙池并深,跨池而橋,築七塔以象鬥。
外池有水碓磴;内池曰萬工池,木葉雕落,不入其中。
即入焉,經宿辄不見。
(同上) 《松陵集》雲:“謝遺塵者,有道之士也,嘗隐于四明之南雷。
”一旦訪龜蒙陸子,語以山中之奇,品為九題,索詩曰:“石窗過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溪洞,青棂子鞠。
”皮日休和之,詩各固題,附見。
宋施宿乃雲謝遺塵所稱,及陸皮諸詩,世雖競傳之,顧今四明山中居人,乃不知異境,果安所在?蓋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桃源,皆神仙境,可聞而不可即者也。
(沈明臣《四明山記》) 雪窦山在奉化縣治西,登日嶺夫人廟,嶺巅有石特立,類人形,故俗稱石夫人而廟之。
又西北皆平原,有地濱湖江,曰白作洋。
時旱地多赭,獨是洋黍稻彌蔚如雲。
又西折北抵溪口,亂流而渡,西至山麓,緣麓西南數十折,始睹一亭,榜曰雪窦山,距縣蓋五十裡矣。
迤北折,西有亭在井旁,為名其亭曰寒碧。
又西至望官曲,自入山亭,路皆險隘蒙蔚,至此則巒開林豁,曠視無際,僧候官,必于此平望之,故名。
北至禦書亭,有碑大刻“應夢名山”四字。
僧雲:“宋理宗嘗夢茲山,因圖而訪得之,乃禦書此雲。
”北數步即山門,自登山經數十盤,每盤益高,至望官曲,俯視下界,已若身在層霄上矣。
又曆數十盤,高益甚,既入山門,則坦夷寬曠,可四三頃,亢餘不殊平野,殿閣僅在危坡,忘其為萬山之絕頂也。
殿前額十步,有阜森蔚,名含珠林,東西兩澗,合流于西南,合處作閣以道,名曰觀瀾閣,古漱玉亭或在茲與?南澗寬若沼,石文如錦,蓋即錦鏡池也。
或曰:“澗旁舊有池,環以花木,今已湮為田矣。
”又南亦作閣以道,名曰聽泉,亭旁有峻徑,曲折而南觀瀑布,蓋兩澗合流之泉,垂瀉于千丈崖,彙為隐潭,奇麗甚。
然臨絕崖,俯浚谷,悸眩不能谛視。
崖上有龍王祠,古飛雪亭也。
間有妙高徐島崖,桃花坑,皆勝景。
(楊守陳《雪窦山記》) 招寶山臨大海,四望浩渺,與天無際。
海中諸島,隐隐如凫鷗拍浪,時時飛聳欲墜,日本琉球諸番,異域遐眺,亦曆曆可指數,誠天地一奇觀也。
(沈恺《招寶山記》) 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山下居民百許家,以魚鹽為業,亦有耕稼。
有一寺,僧五六十人。
佛殿上有頻伽鳥二枚,營巢梁棟間,大如鴨,頰毛羽绀翠,其聲清越如擊玉,每歲生子必引去,不知所之。
山有洞,其深罔測,莫得而入。
洞中水聲,如敲數百面鼓鼙,語不相聞。
其上複有洞穴,日光所射,可見數十步外,菩薩每現像于其中。
(張邦基《普陀山記》) 世傳海市蜃樓不常見。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濱,一日飯午,家童走報曰:“海中忽湧數山,皆昔未嘗有。
父老以為甚異。
”予駭而出,會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攜登聚遠樓東望。
第見滄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聯如疊,列如碎岫,隐見不常。
移時城郭台榭,驟變炊起,如衆大之區,數十萬家,魚鱗相比。
中有浮圖老子之宮,三門嵯峨,鐘鼓樓翼其左右,檐牙曆曆,極公輸巧不能過。
又移時或立如人,或散如獸,或列若旌旗之旆,甕盎之器,詭異萬千。
日近晡,冉冉漫滅,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林景熙《蜃記》) 大龍湫瀑,從絕壁石凹中傾瀉,故凡瀑皆沖激氵崩氵宏,而此瀑獨委蛇缥渺,大有昵人媚人之意。
然或久閣不下,一下而憤懑逼億,盛氣以赴,則飛電迅雷之時發也。
或忽然四散,不和所之,已散複集,而奔騰雜沓,一時齊至,則羽林三十萬,披堅執銳,如牆而進也。
當其舒徐時,其為響如琴如瑟,如笙如簧,如箸如;而及其紛輪氵勿,則又如走石,如裂竹,如嚣鼓,如鐘如镛,如磬如之具奏也。
蓋蚴者其常,而砰磕者其變也。
少選五彩注射,作五色長虹,炫煜不定,白者白付,青者青蓮,綠者綠珩,紅者紅,紫者紫磨。
(鄒迪光《大龍湫記》) 雁山循崖而南,百裡如畫,自樂清道白河芳林,逾窯奧,過長敫原,經占塔、本覺、寶冠、石門諸寺,出白溪驿,謂之右路;自黃岩由白若嶺,入石梁,過靈岩,逾馬鞍,至能仁,出長敫,抵窯敫,謂之左路。
馬鞍嶺蓋其分界雲。
東谷之峰五十有三,西谷之峰四十有八,謂之百一峰。
有泉五,有岩二十九,有石三十三,而石行廊為勝。
有潭七,而沐浴為大。
池一澗一,曰筋竹[1234],一曰經行門,一即石門也。
有洞十二,而道姑為古。
有溪四,而四溪之水為會。
有嶺七,而丹芳為峻。
凡四十九盤。
有障二而平霞為華。
有橋二,有嶼二,有閣二,即南北也。
有庵三,而八扇為八庵。
有亭四,而看不足為奇,堂一曰資深,遊人之所有事也。
(陸深《雁山圖記》) 天台山以上應台星得名,山有八重,如張大帆,而華頂居其上。
桐柏、赤城、瀑布、佛隴、東滄、群峰,環列于下,如華之有瓣有須,俨若芙蕖一朵,族擁水面。
(鄒之峄《天台山紀略》) 金華洞為初平叱石處,餘髫而聞之,發種乃一至,而叱石處複不在金華洞。
未至洞十五裡,有山曰赤松,今為寶積觀,觀旁祠二仙,即皇氏兄弟,是其處也。
石故在山之巅,變怪抵牾,宛然如羊。
(謝翔《金華記》) 近輝有黃花山,為太行異境,元人詩曰:“黃花白鹿知名寺,荊浩關同得意山”即此地也。
此即所謂林慮山也。
(《林慮山記》) 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裡,《禹貢》曰“底柱柝城,至于王屋”是也。
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蓋,故名。
或曰山伏如屋也。
(《王屋山記》) 城共西北七裡,有蘇門山,一曰百門山,乃百泉始出之山。
其地岩谷幽邃,林樾茂密,古名士多蔔居焉。
(前人《百泉山記》) 嘯台迤<辶裡>西轉,約裡半許至康節安樂窩,拜其遺像。
康節範陽人,幼從父古徙共城,遂築室百泉之上,名其所居曰安樂窩。
(同上) 盤谷在濟源縣北二十裡,唐李願隐居于此,昌黎韓公有序送之,而是谷遂顯名于世。
(同上) 《山海經》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則行本音也。
《河圖括地象》雲:“太行天下之眷。
”郭緣生《述征記》太行首始河内,自河内至幽州,凡有八陉。
崔伯易《感山賦》,上正樞星,下開冀方,起為平邱,妥為平岡,巍乎甚尊,其名太行,蓋趁韻之誤耳。
(顧起元《太行考》) 雁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裡,志雲:“以雁出其門,散名,一名雁門塞。
關因山以立,凡山西之關四十有餘,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雁門為最。
”(喬宇《晉陽遊記》) 龍門在秦晉之間,萬山之會,禹治水極力之地,形勢甲于海内。
(呂柚《晉遊雜記》) 砥柱在平陸縣東五十裡,大河自蒲津西來,至是微折而南。
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荊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
(同上) 砥柱山有人門神門鬼門,在黃河中最為險峻。
渡者殺牛刳去肉骨,軋其皮以貨物實其中,連一二十隻,上橫以木闆,乃得渡。
入入門者,安然無恙;如誤入鬼門,則柁工死而貨在;如入神門,則人貨俱無矣。
傅岩在乎陸縣東二十裡,裡曰商賢,有水曰聖人澗,為說版築之所。
(同上) 五台山本名清涼山,《華嚴經·疏》雲:“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名清涼。
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
”(僧延一《五台山志》) 萬卦山在交城縣西北五裡,群峰峙立,續斷開合,如萬卦然。
天甯禅寺在山之趾,為十景之一,曰卦嶽爻峰,毗盧閣在寺後,面勢嚴正,檐阿圍欄,崇高爽朗。
環山松柏,蒼翠可挹,下視雲林,遠觀汾水,宛若天台靈泉。
(《交城志》) 郦山在西安之臨潼縣南半裡,即抵其麓。
(都穆《郦山記》) 華不注、大明湖、趵突泉,濟南之三譽也。
(王思任《遊曆下諸勝記》) 孔林從山麓東行二百裡,至曲阜,石俱骨,走渡泗水,忽數千頃,蓊藉。
至聖林曲辇,路過洙水橋有石人二,劍笏俨如石麟,虎四,華表二,肅拜。
享殿之下,觀子貢所植楷。
先為子思墓,左伯魚,上則吾夫子藏也。
(前人《孔林記》) 癸醜九月交城丁内艱歸路經東省,因谒孔林,有詩曰:“西周{車心}狐盡,東家萬古存,羲昊陵雖遠,曾無一子孫(伏羲少昊陵俱在曲阜)。
峄山千仞高,洙水見真源,松柏夾道立,孤直不可扪。
其下絕寸棘,神蓍蟠靈根,蒼桧無生死,秦火安能燔?深林蔽白日,避巢鳥不喧,小子瞻拜晚,俯仰肅心魂。
澗芷一昭忠,頌聖歸無言。
”○“曲阜世令尹,肅我奠官牆,宰牲列桂醑,尊彜韫古光。
趨跄雲礻乃胄,古壁響絲簧,敝裘慚執鬯,陪祭俨冠裳。
哲配左右列,衮繡坐素王,顧瞻東西庑,諸儒首左盲。
既拜聖人墓,又登聖人堂,欣展還音,對越轉旁徨。
” 南樓在儀門之南,石城上,一曰黃鶴山,制度闳偉,登望尤勝。
鄂州樓觀為多,而此獨得江山之要會,山谷所謂“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是也。
(陸遊《登南樓記》) 赤壁有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皆有之,惟武昌嘉魚西南八十裡,大江濱北岸,烏林南岸,乃吳破曹之赤壁也。
唐屬蒲圻,故雲去縣西百四十裡,今屬嘉魚,宋謝枋得猶于石崖見赤壁二字。
蘇子瞻所遊,乃黃州西下津江百步,赤壁矶上,人誤為赤鼻,非故地也。
(顧起元《赤壁考》) 臨臯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
(蘇轼《臨臯閑題》) 君山在府城西一十五裡,洞庭湖中,一名洞庭山,又名湘山,狀如十二螺髻。
《山海經》雲:“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蓋堯女湘君始居于此,故名。
(胥文湘《君山記》) 九疑山在甯遠縣南六十裡,晉郭璞雲:“其山九溪皆相似。
”或雲:“九峰參差互相隐映,奇而疑之,故名。
”(慎蒙《九疑山記》) 楚之西,洞庭之北,有武陵桃花源,即昔人避秦處也。
逾桃花源水行三驿程,即辰陽郡。
西北逾盧溪浦日,四舍許,為大西山,即《道書》第二十六大西華妙洞天,古傳所謂穆天子藏書于大西山小西山之中者是已。
(王世龍《大西洞記》) 白鹿洞書院之脈,自五老峰來,絕壁懸天,一峰南下,如頓萬馬。
可二十裡,崛起一山,而四山環之,是為後屏山。
山之陽,即今白鹿書院也。
昔嶺臨溪,卓爾山峙其前,左翼山翼其左,兩山交織,一水中流,水自犀牛塘,聖澤源,經鹿眠釣台,貫道澗中,異石峻テ,盛有先賢刂刻。
至勘書台,則危崖飛湍,跨澗為橋,是名枕流台。
上平如砥,遙對五老,獨對亭作焉。
台左即左翼山,山有起亭,又稍折而南,名迥流山,其嶺空闊,可四望。
舊有六合亭,亭今廢。
跨溪為流芳橋,後先二坊,夾溪相映。
又前平疇數十畝,隔溪層巒百仞,曰羅漢嶺,為書院外案。
去回流東二裡許,為書院石坊,曲折至梅溪湖,入彭蠡,有二曜星,扼其水口而陽儲諸奇岫,隔江入照,此鹿洞山水之全勝也。
去書院十裡而遙,有水簾三級,飛雪懸崖,則公文所謂新瀑是也。
他若栖賢為唐李渤讀書處,卧龍岡為考亭十隐地,皆因書院而附見焉。
(《白鹿志》) 《匡廬山記》雲:“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于仙人,即岩成館,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
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裡,其山九疊,水亦九氵瓜。
”(《蓮社高賢傳》) 廬山之面,在南康數十裡,皆壁,水從壁罅出,萬仞直落,勢安得不森豎躍舞,故飛瀑多開先為絕勝。
登望瀑樓,見飛瀑之半,不甚暢,沿岩而折得青玉峽。
峽蒼碧立彙為潭,巨石當其下,橫偃側布,瀑水掠潭行,與石遇齧而鬥,不勝,久乃斂狂斜趨,侵其趾而去。
遊人坐石上,潭色侵膚,撲面皆冷翠。
(《廬山觀瀑記》) 黃岩寺折而至前嶺,席文殊塔觀瀑,瀑注非壁下,雷奔海立,孤搴萬仞。
峽風逆之,簾卷而上,忽焉橫曳,東披西帶。
(同上) 嶺南觀音山在會城隅之三裡許,路不甚險,峰不甚峻。
然嵯峨逼側之狀,榕陰松翠之幽,不減廬嶽也。
(郭昭《觀音山記》) 七星岩在肇慶府城之北五六裡許,翠螺拱立如鬥,故名,而玉皇閣水目洞為尤勝。
(《兩峰草堂集》) 羅浮本兩山也,煙霧迷合若一,故稱羅浮。
并無虎豹蛇虺之害,人遊其中迷,必有神人為之指引。
不必裹糧,持長食鍋,沿道掘山藥茯苓煮食之,可以療饑。
奇物甚多,不可名狀。
而蝴蝶甚大,其翅如車輪,五色燦爛,不可畜,畜辄飛歸。
若有人取其蘭而育之者,雖千裡亦去,蓋仙種也。
(《行笈閑見錄》) 清遠一名中宿,舊傳黃帝二少子隐此,因号二禺山。
梁時有二方士往舒州延祚寺,夜叩真俊禅師曰:“峽據清遠上遊,欲建道場,師許之乎?”俊諾,中夜風雨大作,遲明佛殿窦像已成。
師曰:“此殿飛來,何不回去?”空中語曰:“動不如靜。
”賜額飛來寺。
(《地圖考》) ◎大好山水 新安名賢輩出,無論忠臣義士,即閨閣節烈,一邑當大省之半,豈非山峭厲水清激使之然哉?靈奇秀拔在在而有,黃海白嶽其最焉者耳。
三複梁祖之言,固不獨為徐士秀作慰籍語。
白嶽山在休甯城西三十裡,高三百仞,周三十五裡,奇峰四起,絕壁斷崖,遊齊雲者,必先登焉。
齊雲岩在白嶽西北,高三百五十仞,周回數十裡。
縣西行峰皆平,至白嶽嶺峰始奇,石路盤回如線,遊人緣梯而升。
自白嶽西南行五裡,至桃源嶺,重岩夾峙,結小屋曰中和亭。
亭下二巨石蹲伏,色黧黑,中有白質成突睛,曰石鼈塢。
塢旁大壑,深不得其底,但聞水聲潺潺,出草樹間,曰桃花間。
渡間近西,乃有石罅,方廣若門,曰天門。
門下舊有石楠一株,大數十圍,門下諸石,如伏犀馴象。
入門東南行,聯岩如城:其第一曰彌陀岩,即密多岩。
今有密多院。
《祥符經》雲:“木罅中出蜜,長吏嘗遺取之,梁任為太守,遂止,皆誤傳也,乃僧取《梵書》波羅密多義耳。
”第二曰觀音岩,視彌陀稍劣,前一石色正綠,昂啄而尾,曰鹦鹉石。
第三曰羅漢洞,稍加大焉。
二石龍循洞門旁出,鱗骨隐隐,蹴之疑為石子所砌,谛視之,石肉相結,複意其為真龍也。
第四曰龍王岩,視觀音加劣,岩上飛泉灑灑,落岩下如雨,曰珍球簾。
簾前有池,池未嘗溢,亦未嘗涸,曰碧蓮池。
潴水沸散于西間,曰龍池泉。
西有虎迹,如泥淖所印者,曰黑虎嶺。
黑虎西行折南裡餘,至車<谷其>嶺,其峻視白嶽倍之。
車<谷其>南二裡,至真武觀。
觀後一山突起,如屏倚天,所謂齊雲岩也。
雲岩二字,宋内翰程必所題。
明嘉靖丙辰,世宗以祈禱有應,曰齊雲山,敕建太素宮,左一峰曰石鼓,右一峰曰石鐘,夾屏兩峰曰辇辂。
觀前水如帶,委蛇而東,為石橋以渡。
南直觀門數百步,一峰挺然拔出蒼莽中,不與群山相屬,曰香爐峰。
左右兩岸之門,有巨石特起,又謂之淩虛崖。
橋西高崖中斷,一小峰離立下崖,曰舍身崖。
崖西行上浮雲嶺,南下數十步,仰視栖霞洞,其頂橫卧一石如くぐ,曰鵲橋。
下有洗藥池,左崛起巨岩,曰紳霄。
前一石銜尾封脊,引頸欲鳴,曰橐駝。
西北人立數峰,有堆翠如螺髻者,曰三姑。
有矯矯類力士之舉金生者,曰五丁。
又有類有道者,比肩垂紳而來,曰五老。
南一石卓立,曰天柱,險不可即。
别一徑通獨聳岩,一間自北西逶迤而來,散而為井者九。
北三裡一石洞屏榻整然,殆異入隐處。
又北一裡,五峰并峙,而中稍高,曰五鳳樓,上有石人,呼之隐隐若有聲應。
西北有沉香閣,草木蒙茸,蛇虎潛中,不能往也。
玄殿初創自宋寶慶,真武像,相傳百鳥銜泥所塑,然兩經火,一發不毀,其異如此。
獨聳岩高三百仞,周十五裡,頂有池水,清澈可鑒。
崇崖凡數曲,裡人鑿渠引水下山,溉田千畝(《休甯志》)。
齊雲天門奇勝,岩下碑碣填塞可厭,遊人好題,亦是一僻。
仕其土者,薰習成風,朱書白榜,卷石皆遍,令人氣短。
餘謂律中盜山伐礦,皆有常刑,俗士毀污山靈,而律不禁,何也?(《解脫集》) 附《銷夏齊雲山》嶽半山房作:“穿林陟丹崖,蒼翠滴人袖,夾路響清湍,幽篁暗白書。
雲癡助石頑,泉咽添松瘦,引領望天門,濃綠接煙岫。
嶺畔嘯孫登,時聞鈞天奏。
” 黃山去鄣郡百二十裡,疊層巒,冠絕江左,而徑與雲伍,遊者罕焉。
康熙丁未春,家大人出守茲郡。
餘登署中紫翠樓,見雙嶺對屹,識即雲門峰,心怦怦為所動,欲遊不果。
戊申秋雨至,俱為雨苦,雖往反雲影煙蘿中者,旬有九日,而山水奇奧未之見也。
己酉九月治茫履竹杖,偕胡霖野、歐陽磐士諸子,及沖谷弟往焉。
斯遊也,出鄣之朝湖門,而北十裡許,抵潭渡,又十裡許,抵潛口,紫霞山在焉。
又十裡,抵佛子嶺,則黃山趾也。
黃山高四千仞,天目高一萬八千丈,而天目反出黃山下,蓋勢處卑下,其巅僅與此趾平也。
又五裡抵楊幹寺,水色山光,冷然善也。
又十裡許為容溪,系容城子仙處,夾徑叢篁,可以幕日。
由栗村石壁山浃嶺,抵山口,幾二十裡,蒼翠之色,滴人衣袂,遂止焉。
明晨越石甚嶺,霧氣彌漫,十步之外,僅以聲達。
下嶺霧開,同諸子坐溪石,看婦子曝稻。
又十裡抵湯口,則天都雲門入望矣。
又八裡抵湯院,即古祥符寺,外有泉,溫冽可浴。
海内湯泉不一,獨此甲天下。
他或足迹雜沓。
污濁随之。
否則氣帶硫磺,開鑿半假人力。
茲生削壁下,片石凸出,以障風雨,若為浴者,作天然室也。
浴泉而上,可六十武,抵桃花源,僧水琳出肅,餘囑覓前導。
明日坐飛白亭觀瀑布,随往龍潭,四面闊可三丈,清鑒須眉。
沿潭西為虎頭岩,岩外巨磐橫溪,一窟凹入,闊不盈尺,而深以丈計,甚石覆之,形同舌墜。
僧雲:“雨後水射窟中,石子互擊,如聞鐘磬絲竹音,是為丹井也。
”背丹井而上,為蓮花庵,傳為鮑元則所建,尚餘數楹斜峙。
由庵而南,扪蘿直上,山脊一罅,則軒轅黃帝藥爐也,爐邊坐可六七人,望諸峰最清。
憩息良久,複尋舊徑回桃源,登峰造極,期于明日。
夜将半,枕上忽若雷轟,僧雲:“必峰頭有雨,龍潭蓋諸水門戶也。
”晨起果陰黑,龍潭溢數尺矣。
須臾大雨若瀑,潭勢溢猛,飛越沸騰之狀,千龍馳,若虎躍,若珠濺,若雪舞。
一刻千變,目不暇給。
雨四日,同人有歸志,餘曰:“遊佳山水,如讀好書,展卷了了,意味反覺索然,何妨從稍處食蔗也?況風聲樹聲,雨聲濤聲,不啻鼓吹,遙見黛色隐隐出沒,已坐我米襄陽畫圖中矣。
”次日雨止,路尚濕,即同諸子,由兜率廣之慈光寺,拜四面佛像,莊古缥碧鎏金凡七級,級萬像,高四丈許,若浮屠然。
殿宇雄麗,規模類金陵之報恩,而闊遜之,黃子幹升新建也。
去慈光寺而北望,紫色青鸾,撐出雲表,而徑曲邃,不三十武一憩,約五十憩,抵觀音岩,石黑暗古樸,與朱砂洞相對。
又五裡許,登老人峰,仰睹窮窿,非斷自削,而俯睇青鸾紫石,邈乎小矣。
下老人峰,入天門羅漢洞,為蛟龍所敗,徑已塞,兩山并立,虛懸百尺,諸子股栗卻步。
餘令從者橫木于上,踞而度,再以餘力接諸子,始從焉。
又裡許抵小心坡,有根緣石起,枝葉交結,若揖若讓者,則迎送松也。
又六十武,松以卧龍名,頗肖之,而徑益狹,臂不得縱。
導者曰:“此猶闊處也。
”又五十武,石壁劃束,徑由中裂,天可尺較,是為小一線天雲。
出小一線天,登峭壁磨背者可二十武,沿而北度木橋,入洞高二丈許,一隙透天。
緣梯直上,人從隙出,不七十武,抵文殊院。
僧壁立迓入,飯畢,登文殊座,指點三十六峰位置,但可遠望,莫辨文理。
惟天都洞門可窺,峰房蟻穴,斷續宛如村落,而眷老人峰又拳石矣。
下而北登立雪台,望後海愈奇,有平地矗起,直聳天半者,餘曰塔也,僧曰峰也。
有蹲踞懸崖,如躍如舞者,餘曰獸也,僧曰石也。
有綠成圍而煙成縷者,餘曰舍也,僧曰松也。
至紅紫萬狀,森森林列,微茫若雲,浩渺若水者,餘莫辨,僧亦莫辨也。
返而飲,飲而卧,渾忘人間事矣。
晨起複往立雪台看雲,而雲氣半山;登文殊座看山,而山體半雲。
壁立曰:“宿雲曉合,此山常态,今日不雨也。
”俄頃雲果散,遂之蓮花峰,峰在文殊右,由立雪背而下,石磴齒齒淩面,若蹑懸梯,身虛其半。
同人懼而返者五六人,霖野磐士差壯,循級而上,筇不克翼者,以布曳之。
自立雪抵峰下,約五百折,得平石圍坐,東望天都一隙若月。
導者曰:“即昨所見洞門也。
”又三十步,虬龍懸綴,根縷縷上指,一線串壁窦,而蒼翠自若,是為倒挂松雲。
又二十武,折而東,峰之背也。
沿背而折者,凡八,抵元白靜室,故址猶存。
左右截怪石,徑不可轉,人皆禹步。
又千武許,石扇裂,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