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倚杖寄
關燈
小
中
大
橋闊數寸,度者危之。
又十武折而西,石夾若巷,高與肩,讓出巷,伛而入者,為洞風肅肅挾兩腋。
三折而出,複之北腹,附崖者可十武,則極峰之巅矣。
巅闊丈許,青石疊抱,中凹若盂,宛然蓮初開狀也。
傍有醴泉,頗亦幽香,取以煮茗,絕非人間味。
極目四眺,煙岚蕩摩,九華天目匡廬微見,白嶽鄣邱鹹在足下。
北望一線白與天鄰者,則大江也。
導者曰:“今日惜微雲,否則,一面千裡,金陵報恩浮屠可指也。
”語未畢,雲霧驟起,翳幔天地,峰為霧沒,露尖可三尺。
霖野磐士恐,從者亦恐,餘大呼曰:“不登此峰,不知黃山之大;無雲霧,不見此峰之奇。
人生若寄,瞬息間青山蒼海,古人秉燭夜遊,豈無謂哉?”衆少定,而霧氣愈重,數辨危石,若蓮葉浮水上。
餘曰:“乘此可泛六合也。
”衆大鼓掌。
霧漸薄,諸峰次第出,乃以前徑,返抵立雪。
壁立已候石上,謂餘曰:“今日之遊快乎?吾固知不雨也。
”攜而入。
次蚤之後海,衆婉詞乞憐,期于桃源以俟。
惟霖野不屈,仍偕往,舊徑霜滑,曉風刺骨,足力遜昨日,将午抵峰下。
餘仍欲登峰,道者雲:“舍卧雲無宿處。
”遂繞峰而西,将二十武,徑忽斷,兀憑淵,鑿壁為磴。
衆大懼,餘審顧久之,循序傳缒,後之履及前之肩。
磴之受身處不二尺,受足處不一尺,字曰雲梯,信不誣也。
下雲梯折而東,徑少平,行大壑中,可三裡。
甫蹑而上,随山肢轉者五六折,兼石若屏,徑以穴通,可容廿人,數隙漏天,亦不苦晦。
三折約七十級,達巅,曠然一望,目不可繩。
西為丹霞,又西為芙蓉,南為翠微,北為石柱,俱遜天都,惟蓮華差堪與并。
至是霖野不能支,枕石卧。
壁上松甚奇,獨往觀之,而徑不逾踵,亦心愕也。
下壁入大一線天,仰貫太虛,渾如曳帛,較小一線天遠可三十武。
出而下,境衍曠,林煙交錯,遠近相連,漸見沙土穿林。
約百武,抵丹台,腹汨汨訴饑。
遙見茅舍,陰喜之,及至,僧耳,納慧大呼,絕不聞,導者張以手喻,乃供薄粥,遂得接力上丹台矣。
台敞平,容千人,俯視天壑,深靡測,奇峰環抱。
對台一峰特起,端方秀削,色肖伽楠,怪松如發,披覆其上,則紫玉屏也。
餘依依不忍去,霖野指夕陽在樹,導者複托虎駭,緩步下。
去台北裡許,坐蒲團,松本高不三尺,皮若龜甲,枝葉平密,匝圍數丈,根盤屈悉貫石罅間,不知何代物也?去松而北二裡許,抵光明頂,前後海門可望,而始信諸峰又若招我往也。
下光明頂半,行草中約百武,遇吼堂上人來,同坐林松,移時霖野乃至,耦一蒼頭,比及庵,星光射戶牖矣。
吼堂詢遊狀,餘曰:“登老人,山在天上;登文殊,山在面上;登蓮花,山在肩上;登丹台,山在腳下。
”吼堂曰:“黃山最奇在海,明晨登獅子峰鋪海,或不果,日之初升可觀也。
”餘竟夕不能寝,時聞霖野從夢中說倦,質明整衣出,而吼堂已俟戶外。
霖野适與夢戰,餘舍之,同吼堂往,不八百武,抵峰下。
天光<雲氣>然,雲冉冉自山腳起。
吼堂曰:“今目海矣。
”東方漸白,雲族四出,雖を匝中往來有序,諸峰盡沒,惟天都蓮華煉丹,不為掩。
餘謂吼堂曰:“三峰真仙島矣,爾我甯不可俱登耶?”無何,而海勢已成風卷雲而聚者成瀾;雲籠岫而橫者成漬成濱;雲和霧起,而時上時下者,成濤成浪;遠山間霧孤木,而若往若來者,成帆成橹。
一望浩浩,若将千裡。
吼堂曰:“雲乎水乎?”餘曰:“水者天地之包,五行之始上為雲雨,下為江河,水即雲,雲即水也。
”已而雲少解,東矚金光燦爍,目為之奪。
吼堂曰:“日也。
”忽聲刺刺出草間,回顧之,則霖野扶筇跄踉至,欲舉目,海已收矣,怅怅怨餘。
餘曰:“子不見海,夢也;餘見海,亦夢也。
”吼堂笑攜之返,俱以野馔味殊媚舌,即扌玄吼堂為始信前導,至則峰裂成二。
一松自東達西卧可橋,伐其怪異,雖不及峰西之擾,龍功于遊者,實大字之接引,允宜度松,即巅麟峋千仞,而東北諸峰,立者伏者,屹者拔者,支者結者,崩者壓者,踞者筍者,人者獸者,竄者戰者,飛者橫者,束者排者舞者,懸而墜者,眠而昂者,或以萬計。
餘躍然起曰:“峰耶幻耶?夢耶真耶?人為之耶?造物為之耶?立雪之望而莫辨者,其此也耶?藉非身到,烏知天地間有此奇境也哉?”去峰而東,可二百武,為散花塢,勢之澗大不及始信,而靈奇無二。
餘不意既有始信,複有此地。
吼堂别去,餘繞而東,折而下,幽壑茂林,約二十武,得擲缽庵止焉。
日未ㄙ,庵前修竹可人意,同霖野坐其下,不見天影,乃入。
次日去擲缽而東五裡許,止于亭,看九龍潭瀑布,瀑凡九折,遠可五六裡,疾若電回,聲若雷鬥,舊雲黃山無瀑謬矣。
去亭十裡,抵湯口,又八裡抵桃源,諸子迎入,争詢後海況?餘倦甚,出袖詩答之,少憩複浴溫泉,乃令從者覓村醪,酬導者,并酬餘兩足。
諸子曰:“讀吾子詩,江南之奇,信在黃山,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掘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
惜窮荒絕漠,即生長其側者,亦不克多邀一盼也。
”餘曰:“黃山若不生窮荒絕漠,車馬及之矣;峰不生天半,塗污及之矣;松不生奇峰,斧斤及之矣。
而松有非餐雲吸霧,又烏能裴可愛若斯也?彼蒼之位置黃山正厚也。
”諸子歎服,各引滿,就寝。
晨起别冰琳出山徑,猶昨也。
霜風灑灑,禾不在野,曾幾何時,序令已更,意劉阮初歸時,亦猶是也。
歸以述之家大人,大人曰:“餘夢想黃山,欲往不克者屢矣,不意小子先我遊也。
雖然,遊亦豈易言哉?胸在牽滞,興必不暢;足無全力,覽必不周;筆墨無靈氣,不能為山水寫照;性情不與山水相近,不能收之胸中,放之紙上,與人共見,汝曷志之?我且作卧遊也。
”钅分唯唯,因追憶時日,約略步武,舉似情狀,走筆而為之記。
(漁陽曹钅分《賓及記》) 黃山三十六峰,遊者踵接,名人題詠,筆不勝書。
顧予酷愛茲記,潇灑間适,足以慰我山靈,每讀一過,如遊舊國。
惜其遊屐所至,儀得其半,然必慮其缺略,則有黃山全志在。
附《黃山詩》 楊幹寺題壁有序,及為先慈蔔地,步出裡門,人莫知子投足何所,偶遇羅景明李守之兩老人,及僧普聞蘊白恒學輩,坦步寺後,見程子非二題壁《感懷》一首。
三春無刻是晴天,蔬食芒鞋到處眠。
曲曲溪流蒼玉碎,離離麥秀碧珠圓。
漆登未熱佳城閉,岩腹将傾石椁懸。
偶過精廬題壁處,四山煙樹恨無邊。
《渡石壁洽川橋》 萬仞淩霄翠色連,中通碧水聽濺濺。
田家麥怨三春雨,茶市人煙四月天。
野渡舟橫深柳岸,小洲沙接斷橋煙。
花時行客無停屐,妒殺鴛鴦淺水眠。
《慈光寺》 客到山門噪白鴉(凡客至,鴉辄鳴向禅堂,僧即出肅),佛光四面現昙華。
鐘魚隐隐傳天梵,台閣層層簇石霞。
百啭時聞山樂鳥,一株獨放木蓮花(惟黃山有此花鳥)。
長空碧落流丹液,好向雲中泛月槎。
《文殊院》 曲磴天邊路百回,此身長傍白雲隈。
看山有膽雙眸豁,鋪海無聲萬象來。
夜放佛光人指月,上升旭日下鳴雷。
文殊座出懸崖頂,趺坐忘年長苔綠。
《蓮花峰》 一望空蒼未有涯,海雲千頃泛蓮花。
茫茫練影橫三浙,點點煙光簇九華。
崖隙尚留春樂水,峰尖長挂煉丹霞。
懸松卧石皆成象,半壁晴光半壁遮。
(随看各成一象物,形畢具,松石也,寄世間少有) 附《懷黃詩》 予甲寅春暮入黃山,裹糧作半月遊。
四月朔,宿文殊院,更深忽放白光,置身銀世界中,山鳥齊鳴,諸峰了了,生平得未曾有,移時一無所見,今十八年矣。
近友人以《黃山記遊》寄正夫,茲山岩壑松石之奇,朝夕變色,今昔異狀,出人意表,雖善繪,妙處不傳也。
予閱山記夥矣,誰盡其勝者?既未能盡其勝,又烏乎記?山有舊題額曰:“到者方知。
”又曰:“豈有此理?”又曰:“不可思議。
”得此十二字,千百篇遊記可炬也。
偶觸予心用疊舊韻懷之,要不過憶當年吾目之所及,吾走之所到,以志昔遊而已,亦安能盡茲山之萬一哉? 摩雲直蹑谷中樓,珠阙瓊台得從遊。
紫石文虹窺澗飲,青鸾翠霭逐岩流。
山彌溟渤空濤湧,僧學猱猸絕壁留。
一杖撥開瑤草徑,涼生三伏已深秋。
古壁苔封玉簡塵,丹山碧水好尋真。
名都定鼎來天子,立石拖紳拜聖人(石丈孤聳,冠裳特立,俨然尼邱,指目孫子峰,予拜其下)。
岩□玲珑時萬變,松虬蟠結老無伸。
書堂傍寺清潭近,舊日逃名說鄭綸(鄭師山先生卻聘,隐此築室祥符寺畔,至今釣石尚存)。
虛空皴染半留餘,雲幟霞标擁梵居。
邃洞不知秦歲月,空門安事漢詩書。
泉根沸塵心淨,山骨蒼寒世味疏。
菜甲茶槍僧共好,六時清響吼鐘魚。
天工巧琢破庸論,臼竈長留藥不存。
蓮母婆娑攜九子(蓮峰中立為衆蓮母,先明項居其下,小岫聚如菡萏,曰九子也),石人伛偻弄諸孫(石人峰即老人峰,慈光至此二十裡)。
清泉直瀉千秋谷,丹液遙傾五鬥樽。
憑仗鞋尖難遍踏,雲深空ツ錦霞墩(山中霞錦洞有仙墩,可望而不可即)。
《再懷黃疊韻》 可是昆侖十二樓,攢峰疊舊曾遊。
猿蹲岫頂呼松渡,雲過山椒學水流。
萎翳多年紅木出,采樵無路紫芝留。
半空笙築喧天樂,六月平添萬頃秋。
寺門誰掃落花塵,松谷雲深認不真。
山錫黃名留帝迹,我吟白句尚仙人(黃山題詩自李谪仙起)。
劃開峭壁丹砂瀉,界破空岩素練伸。
猿接蛇盤陰洞合,蘿龛香篆展煙綸。
峻テ玉立百千餘,洗竹彖刂桑隐者居。
挂瀑有聲皆薄激(薄而為雷激而為霆),圍屏無石不圖書。
仙燈晃朗迎還送,蓮瓣芬葩密複疏。
隔絕深岩難棧渡,毵毵松桧蔭龜魚(龜魚石距蓮花峰數十步深岩四絕從無人到)。
煙封苔鎖靜推論,留得仙棋一局存(棋石峰有枰方正仙人對弈處)。
天半松林(峰名)搖馬鬣,<谷其>中石筍長龍孫(<谷其>在石筍峰下□人間所有物衆松石無不備俱)。
流來香髓分金液,持去瓊漿飲玉樽(軒轅至湯池見玉壺持歸石室飲瓊漿升天出周書異記)。
我亦暮年思屏迹,疑岚積翠潤雲墩。
《三懷黃》(有序) 于子章雲曰:“綸伸孫墩,韻之最枯者,疊至五百八章,古今倡和所少。
茲《懷黃》八律,自然渾合,足為山靈寫照,且無一重意複句,正如黃河水從天注,浩乎莫知其所止,韻盡矣乎未也。
”予曰:“黃山以峰名者三十六,析之為三百六十,再析之三千六百三萬六千,無一松一石不耐人思,思無窮,詩亦無窮,安有盡乎?因疊前韻,複作《懷黃》八章。
四圍青翠骨丹樓,壁立千尋浙上遊。
無火寒泉長鼎沸,不花雜樹盡葩流。
深松莺石聲聲啭(松谷莺石時聞其轉),曲澗鳴弦袅袅留(橫石如琴水沸琴上有聲為嗚弦澗)。
天際雲行多變幻,懷黃入夢恰逢秋。
繡嶺紅泉隔世塵,何須遠慕穎陽真。
天都石室高千仞,帝子仙蹤止一人。
海内無山觀已止(徐霞客遊曆遍天下,對人雲:“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空中布海志方伸(予遊黃山見佛光而未見鐘海柳宗元有吾聞九疑好夙志今欲伸之句予又何時得伸此志也)。
雙溪齒齒傳曹阮,咫尺煙波獨繭綸。
經幢寺鼓放參餘,百級砂岩架樹居。
禽樂分迎前後海,苔花半蝕古今書。
淩雲古桧盤雕健,絕壁溫杉卷木疏(杉木剝之可卷作甑盤等器)。
俯份陰晴山鹳巧,石中長水養巢魚(山鹳有長水石于巢中養魚)。
叫絕高空未易論,心眸了了夢魂存。
蕩胸雲湧蓮中蕊,繞膝峰羅乳下孫。
願挹仙瓢分玉液,不捶士鼓飲窪樽。
天然石琢留泉廠,發皴肌沐燠墩。
《四懷黃疊韻》 峰羅峙拱僧樓,可記蒼茫夢裡遊?石腹松穿山骨斷,巒頭瀑瀉練光流。
龍髯織就纖纖長,馬迹印深顆顆留(俱軒轅山中遺迹)。
海黑江黃雙到眼,木蓮開落自春秋(樹大如拱,花葉皆九出,惟黃山獨有)。
煉塊蒸砂久去塵,往來多半是群真。
仙源曲徑通香谷,石支長年作老人。
鐵笛橫吹三弄去,銀罂斜厭一肩伸(登雲梯一道入,嵌石壁中吹笛智聾老攜具至,呼之同飲,如夢中事矣)。
無凹投足憑空度,挽葛攀茆若轉綸。
寒骨凄神股栗餘,一僧挂衲老巢居。
丹梯古藓封遺篆,玉笈真言秘素書。
爛日掀霞峰攫搏,耕煙織翠樹森疏。
锵锵暗響流何處?亂石騰空駭躍魚。
掀眉蹲坐口難論,滴水凝膏玉髓存。
三竺五台稱仲氏,九華雙目作曾孫。
螭頭長傍呼龍石(山有四足魚,螭首,疑其龍也。
峭壁題日呼龍石),苔脈遙分引液樽(有苔脈出清泉一線,晝夜盈石樽,用供一僧。
題日引液)。
蒼豹斑龍空壁嘯,懸藤垂茑曳危墩。
松蘿山高一百六十仞,周十五裡,山半石壁插天,峰巒攢簇,松蘿交映,有禅庵焉。
創于唐,遷于元,新有大悲殿寄蘿庵,并勝概也。
山蜿蜒數裡,如列屏障,于縣治之北,左幹騰躍,東下則入,歙諸高峰,乃旋面而西,為邑巨鎮。
出北郭,從東行為入山徑,崎岖幽絕,不納輪蹄,石嶂峽流,人穿鳥道,曆山隈,逾峻嶺,複坦夷,而岡阜别一洞天。
再入則危石戛泉,潺迸玉,複數裡而層巒回合,郁蔥吞吐,俗呼為金佛山。
蓋未有金佛庵,實為松蘿山也。
(《休甯縣志》) 松蘿茶擅名天下,實則唯山頂一片香,甘異他産,餘皆北源茶,冒名松蘿者也。
松蘿産茶,不過數斤,而官司采取,山民病之,并将絕其種類。
噫!天下之名非其實者,又豈獨一蘿松茶哉? 古城岩在縣東七裡,上有歙州治舊基。
下有巨石,高丈餘,宋邑宰鄒補之手書兌卦,為磨崖碑。
山麓兩巨石,夾立如門。
循門而工,有兩石如鵝,兩鵝入洞,各見後半體,崖巅為汪王故宮。
宣和間,改為萬安山。
相傳明太祖臨徽州,曾駐跸占簽。
後敕祀榜文雲:“神兵助順,複名萬歲山。
”宮外有禅庵,萬曆間祝令世祿建還古書院,後建中台閣。
又東障建文筆峰,西建文昌閣,東之下流有高公橋,依山為榭,稱名勝焉。
(同上) 休之奇峰岩岫,如古城者多矣,而餘獨依依焉者,則以餘世居其下也。
昔越國公汪華王六州起兵于此,岩山之下,碧流如帶。
餘與村人約倡放生池,遊鱗萬計,不避遊人,樂矣哉!斯邱乎?前後記見《萬青閣集》。
《岩山前晚眺》 宿霭卷晴空,松飚沁心耳。
石門隔塵氛,谷聲追杖履。
白浪翻長汀,蒼翠擁舊市。
鲂鯉振采鱗,溪光疊羅绮。
雲幔覆霞城,俨然新壁壘。
小小邱壑奇,矚覽時徙倚。
回景風煙沉,天白翔陽紫。
叢羅夾路深,清聲泛俗耳。
伸腳絕束襪,誰度彭澤履?急溜激高春,棕稻成小市。
古埔摩層窮,半空散霞绮。
石溪勢回萦,列岫排軍壘。
苔藓繡荒臯,翠屏恣攀倚。
虛煙出水南,瞑色變蒼紫。
鳳凰山一名鳳山,又名靈鳥山,在縣西二裡。
目白雲峰翼然而來,盡于夾溪二水之會,下臨孔道,趾方頂平,為海陽舊治。
旁有小池曰鳳池,金太史聲讀書處也。
登山遠眺,東有古城,蔚然蹲立;南則落石兀然衡幾;西則齊雲{山律}沓霭;北則黃海天都,千朵芙蓉,滟滟雲表。
(同上) 落石台在縣西南二裡,舊名斷石山,宋邑令呂大防題。
明張令汝懋題曰:“海陽多佳山水,如落石台更為奇勝。
當溪流環繞間,嵌寄巨石,若從天堕,落石之名,意有自乎?”(同上) 袁中郎詩所雲“雙溪分燕尾”,即此處也。
《廣輿記》舊雲:“舟經此必祭。
有二舟同泊,一祭一不祭。
神夜吹祭者北岸,岩崩,壓不祭之舟。
”其傳已久,然屬荒唐。
石橋岩在白嶽山西,原名岐山,石壁千尺,有天成石梁。
一山上坦而下阙,阙圓如月,上坦如梁,長十餘丈,廣三丈,可供登覽。
當阙半裡,特峙一峰,曰逼霄,形如立兔搗月宮,皆天巧也。
(同上) 張公山即古率山,由五嶺西北,重岡大嶺,源深根盤,周百餘裡。
昔有張公隐此采藥,煉丹數十年,忽不知所之,故名。
山居嫠休之間,實為鄱浙二江之大源。
《山海經》雲:“漸江出三天子,都在率東。
”麗道元所稱三天子都在黟南巒山中,即其地也。
其陽西流入彭蠡;其陰則東流百七十裡,北合吉陽之水為漸江。
(同上) 漸水出一源而東西分流,東行三百六十灘,達嚴州,下三浙,即所謂新安江也。
西行亦三百六十灘,下汴梁,入鄱湖,徽郡形勢,可謂最高。
《漢志》雲:漸江水出黟縣南。
今浙嶺屬婺源,溪屬休甯。
自此兩溪合,水港益大,渚清沙白,岸闊墅深,映日成藍,拱陰聚碧,千條萬派,自上溪口至率口東來,百餘裡矣。
觳紋錦浪,可數遊鱗,下見白石,曆曆如在鏡中。
沂流而上,則川岩參差,崗岫萦繞,一線水道,皆自含砑怪石中,百折而進,灣曲險伏,萬山俯瞰。
顧大史瑞屏謂“處處皆惠泉,在在皆龍井,”有以也。
又流四十裡,至浦口,徽郡歙浦之水,方含流而為新安江。
袁中郎記曰:“新安江清澈見底,峰巒疊翠,隐隐見水中,時有突出水面者,嵌空如湖石,江行之一快也。
”江為山所夾,東流千裡,石湍迅速,目所注視,輔不能了。
而山喜為迥合,數步一轉,前舟莽莽,忽如入壁,折而随之,乃知其為窦也。
新安江徑嚴州至錢塘入海,自張公山至錢塘,共三百六十灘,諺雲:“一灘高一丈,徽州在天上。
”李供奉詩雲:“聞說京華渡,東連五百灘。
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同上) 問政山為縣治屏障,宛若舞鳳翔鸾,遊龍伏虎,一名華屏,叢筱千霄,濕翠沾人。
山椒有高眉峰,唐有千方外者,自荊南掌書記,棄妻學道。
其從弟德晦刺史歙州,來訪之,德晦為築室山上,号問政山房。
(《歙縣志》) 龍井山一名鶴頂山,橫截練江,雄挾漁梁澎之音,驚川舌谷。
相傳宣州刺史訪仙待渡于此,俗所謂訪仙橋也。
上建禹廟,複道巍樓,白绮分。
上有文昌閣,登望見練江如帶,馳波跳沫,舟楫鱗次,魚鳥上下,最為遐矚。
(同上) 岑山屹立中流,石勢,水聲潑氵爵,蚪松插天,蒼藓荟蔚,瀉入碧潭,巅平夷。
唐天祜間建寺曰周流,元鄭玉嘗結屋其上,名讀書樓,因更山曰小焦山,下為鄭公釣台。
(同上) 豐樂溪出黃山,湯溪,其自白雲溪松谷澗九龍潭消搖溪者,皆趨太平。
其左支經桑嶺會文溪,經海陽縣治,入于漸江淮浮溪,經雲門峰。
下會曹溪阮溪容溪,入于豐樂,而支于汪溪氵衆溪,衆水會之,溪流始大。
又五裡為龍擺溪,虬龍蛲蜒,過笙溪琴溪,四合于仙人台,折入谷口,引溪流入澗,名曰阊阖溪。
有庵曰圓通,臨于北阜,虬松翠壁,居然有石峽想。
稍下為鶴林庵,潘之恒有詩雲:“經僻狹如線,攢峰密似雲。
”蓋幽絕之峤也。
又行二裡,誨有潭澄清,而波濤砰擊,俱以狀元名,以與舒雅之居近也。
中多飛凫泛渚,昔人呼為雪凫焉:又折而東,長林叢薄,旌亭椽舍,溪行至此,漸覺魚鳥依人,堪作濠濮間想。
又十裡經岩鎮,繞陰山之下,颍水會之,趨于潛虬山,鳴珠發籁,淵無潛鱗,飛虹翼之,如在蓬島。
又折而東南二十裡,與富資水合流入如練江。
(同上) 龍潭在婺源城東百裡,山澗僻處,頗稱靈異。
夾澗石為[1234],風景忽殊,在崖間時,見瀑布奇甚。
凡垂如簾者,一為三折:及直而懸者,又各一少。
前山益峻峭阒寂,摸扪蘿茑,揭厲漣漪。
蓋深涉于虎豹蛇虺之域,已逼靈境。
又前及裡許,逾澗循其石崖青壁,迳崩崖裂。
石下複逾澗,左入潭,在大石峰,距絕壁下石,掬兩股為崖瀑。
自其後乘高怒噴,直下數十尺,遠望如出穴中,雹狂雨狠,淙淙不絕。
而其細者空霏微,如薄霧潭,砑而吃之,周迥可二百餘步,搖光蕩綠,莫測其深。
曰是始流平地,為澗潭,上陰幽黯黑,風雨水氣合而為清,竦人肌骨。
聞其上複有小潭,亦龍所窟,水自石門入而注焉,迳迂險,不可上。
(汪古逸《遊龍潭記》) 葉村之山最秀拔者,為飛來峰,攢青蹙翠,排雲禦風,踴躍奮迅,自天而下。
其旁諸山,羽翼茲峰,亦皆搜奇抉怪,以自納無隐焉。
(程黟南《山雨樓記》) 由屯溪溯流,西南入張公山二百裡,盡浙之源水,皆自高注下,湍流浚急,難殘者可揭也。
當山水奇會處,匪彙為蛟龍窟宅,自浮遊至惟潭,以潭名且十數,而月潭最奇。
潭上兩山相揖,如牛飲于溪,其鼻皆巨石,夾溪對峙如門。
其南有山,諸小水來會,離立參拱,故潭形正圓,其深不可測也。
每春夏溪流大漲,東于石門,湧而複墜,則震蕩迥,聲震天地,勢摧山嶽。
齊之所入,深若歸虛;汩之所出,旋如車輪。
使人目眩心掉,不可端視。
其水落波平,則淺深一碧,瑩徹無瑕,鳥飛魚躍于溪光山色間,皆悠然自适。
夾溪多白沙翠竹,販舟魚艇,往來其間,如畫圖然,而雪天尤為清絕,此月潭之大都也(東山公《月潭八景記》)。
績溪之東涉端濑,逾坡陀山,行五六裡,巨石嵌立崖谷間,而高,瑩然而明光,洞然鑒人毛發,為一邑勝概。
(舒道原《石照記》)
又十武折而西,石夾若巷,高與肩,讓出巷,伛而入者,為洞風肅肅挾兩腋。
三折而出,複之北腹,附崖者可十武,則極峰之巅矣。
巅闊丈許,青石疊抱,中凹若盂,宛然蓮初開狀也。
傍有醴泉,頗亦幽香,取以煮茗,絕非人間味。
極目四眺,煙岚蕩摩,九華天目匡廬微見,白嶽鄣邱鹹在足下。
北望一線白與天鄰者,則大江也。
導者曰:“今日惜微雲,否則,一面千裡,金陵報恩浮屠可指也。
”語未畢,雲霧驟起,翳幔天地,峰為霧沒,露尖可三尺。
霖野磐士恐,從者亦恐,餘大呼曰:“不登此峰,不知黃山之大;無雲霧,不見此峰之奇。
人生若寄,瞬息間青山蒼海,古人秉燭夜遊,豈無謂哉?”衆少定,而霧氣愈重,數辨危石,若蓮葉浮水上。
餘曰:“乘此可泛六合也。
”衆大鼓掌。
霧漸薄,諸峰次第出,乃以前徑,返抵立雪。
壁立已候石上,謂餘曰:“今日之遊快乎?吾固知不雨也。
”攜而入。
次蚤之後海,衆婉詞乞憐,期于桃源以俟。
惟霖野不屈,仍偕往,舊徑霜滑,曉風刺骨,足力遜昨日,将午抵峰下。
餘仍欲登峰,道者雲:“舍卧雲無宿處。
”遂繞峰而西,将二十武,徑忽斷,兀憑淵,鑿壁為磴。
衆大懼,餘審顧久之,循序傳缒,後之履及前之肩。
磴之受身處不二尺,受足處不一尺,字曰雲梯,信不誣也。
下雲梯折而東,徑少平,行大壑中,可三裡。
甫蹑而上,随山肢轉者五六折,兼石若屏,徑以穴通,可容廿人,數隙漏天,亦不苦晦。
三折約七十級,達巅,曠然一望,目不可繩。
西為丹霞,又西為芙蓉,南為翠微,北為石柱,俱遜天都,惟蓮華差堪與并。
至是霖野不能支,枕石卧。
壁上松甚奇,獨往觀之,而徑不逾踵,亦心愕也。
下壁入大一線天,仰貫太虛,渾如曳帛,較小一線天遠可三十武。
出而下,境衍曠,林煙交錯,遠近相連,漸見沙土穿林。
約百武,抵丹台,腹汨汨訴饑。
遙見茅舍,陰喜之,及至,僧耳,納慧大呼,絕不聞,導者張以手喻,乃供薄粥,遂得接力上丹台矣。
台敞平,容千人,俯視天壑,深靡測,奇峰環抱。
對台一峰特起,端方秀削,色肖伽楠,怪松如發,披覆其上,則紫玉屏也。
餘依依不忍去,霖野指夕陽在樹,導者複托虎駭,緩步下。
去台北裡許,坐蒲團,松本高不三尺,皮若龜甲,枝葉平密,匝圍數丈,根盤屈悉貫石罅間,不知何代物也?去松而北二裡許,抵光明頂,前後海門可望,而始信諸峰又若招我往也。
下光明頂半,行草中約百武,遇吼堂上人來,同坐林松,移時霖野乃至,耦一蒼頭,比及庵,星光射戶牖矣。
吼堂詢遊狀,餘曰:“登老人,山在天上;登文殊,山在面上;登蓮花,山在肩上;登丹台,山在腳下。
”吼堂曰:“黃山最奇在海,明晨登獅子峰鋪海,或不果,日之初升可觀也。
”餘竟夕不能寝,時聞霖野從夢中說倦,質明整衣出,而吼堂已俟戶外。
霖野适與夢戰,餘舍之,同吼堂往,不八百武,抵峰下。
天光<雲氣>然,雲冉冉自山腳起。
吼堂曰:“今目海矣。
”東方漸白,雲族四出,雖を匝中往來有序,諸峰盡沒,惟天都蓮華煉丹,不為掩。
餘謂吼堂曰:“三峰真仙島矣,爾我甯不可俱登耶?”無何,而海勢已成風卷雲而聚者成瀾;雲籠岫而橫者成漬成濱;雲和霧起,而時上時下者,成濤成浪;遠山間霧孤木,而若往若來者,成帆成橹。
一望浩浩,若将千裡。
吼堂曰:“雲乎水乎?”餘曰:“水者天地之包,五行之始上為雲雨,下為江河,水即雲,雲即水也。
”已而雲少解,東矚金光燦爍,目為之奪。
吼堂曰:“日也。
”忽聲刺刺出草間,回顧之,則霖野扶筇跄踉至,欲舉目,海已收矣,怅怅怨餘。
餘曰:“子不見海,夢也;餘見海,亦夢也。
”吼堂笑攜之返,俱以野馔味殊媚舌,即扌玄吼堂為始信前導,至則峰裂成二。
一松自東達西卧可橋,伐其怪異,雖不及峰西之擾,龍功于遊者,實大字之接引,允宜度松,即巅麟峋千仞,而東北諸峰,立者伏者,屹者拔者,支者結者,崩者壓者,踞者筍者,人者獸者,竄者戰者,飛者橫者,束者排者舞者,懸而墜者,眠而昂者,或以萬計。
餘躍然起曰:“峰耶幻耶?夢耶真耶?人為之耶?造物為之耶?立雪之望而莫辨者,其此也耶?藉非身到,烏知天地間有此奇境也哉?”去峰而東,可二百武,為散花塢,勢之澗大不及始信,而靈奇無二。
餘不意既有始信,複有此地。
吼堂别去,餘繞而東,折而下,幽壑茂林,約二十武,得擲缽庵止焉。
日未ㄙ,庵前修竹可人意,同霖野坐其下,不見天影,乃入。
次日去擲缽而東五裡許,止于亭,看九龍潭瀑布,瀑凡九折,遠可五六裡,疾若電回,聲若雷鬥,舊雲黃山無瀑謬矣。
去亭十裡,抵湯口,又八裡抵桃源,諸子迎入,争詢後海況?餘倦甚,出袖詩答之,少憩複浴溫泉,乃令從者覓村醪,酬導者,并酬餘兩足。
諸子曰:“讀吾子詩,江南之奇,信在黃山,黃山之奇,信在諸峰,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掘古,雲霧之奇,信在鋪海。
惜窮荒絕漠,即生長其側者,亦不克多邀一盼也。
”餘曰:“黃山若不生窮荒絕漠,車馬及之矣;峰不生天半,塗污及之矣;松不生奇峰,斧斤及之矣。
而松有非餐雲吸霧,又烏能裴可愛若斯也?彼蒼之位置黃山正厚也。
”諸子歎服,各引滿,就寝。
晨起别冰琳出山徑,猶昨也。
霜風灑灑,禾不在野,曾幾何時,序令已更,意劉阮初歸時,亦猶是也。
歸以述之家大人,大人曰:“餘夢想黃山,欲往不克者屢矣,不意小子先我遊也。
雖然,遊亦豈易言哉?胸在牽滞,興必不暢;足無全力,覽必不周;筆墨無靈氣,不能為山水寫照;性情不與山水相近,不能收之胸中,放之紙上,與人共見,汝曷志之?我且作卧遊也。
”钅分唯唯,因追憶時日,約略步武,舉似情狀,走筆而為之記。
(漁陽曹钅分《賓及記》) 黃山三十六峰,遊者踵接,名人題詠,筆不勝書。
顧予酷愛茲記,潇灑間适,足以慰我山靈,每讀一過,如遊舊國。
惜其遊屐所至,儀得其半,然必慮其缺略,則有黃山全志在。
附《黃山詩》 楊幹寺題壁有序,及為先慈蔔地,步出裡門,人莫知子投足何所,偶遇羅景明李守之兩老人,及僧普聞蘊白恒學輩,坦步寺後,見程子非二題壁《感懷》一首。
三春無刻是晴天,蔬食芒鞋到處眠。
曲曲溪流蒼玉碎,離離麥秀碧珠圓。
漆登未熱佳城閉,岩腹将傾石椁懸。
偶過精廬題壁處,四山煙樹恨無邊。
《渡石壁洽川橋》 萬仞淩霄翠色連,中通碧水聽濺濺。
田家麥怨三春雨,茶市人煙四月天。
野渡舟橫深柳岸,小洲沙接斷橋煙。
花時行客無停屐,妒殺鴛鴦淺水眠。
《慈光寺》 客到山門噪白鴉(凡客至,鴉辄鳴向禅堂,僧即出肅),佛光四面現昙華。
鐘魚隐隐傳天梵,台閣層層簇石霞。
百啭時聞山樂鳥,一株獨放木蓮花(惟黃山有此花鳥)。
長空碧落流丹液,好向雲中泛月槎。
《文殊院》 曲磴天邊路百回,此身長傍白雲隈。
看山有膽雙眸豁,鋪海無聲萬象來。
夜放佛光人指月,上升旭日下鳴雷。
文殊座出懸崖頂,趺坐忘年長苔綠。
《蓮花峰》 一望空蒼未有涯,海雲千頃泛蓮花。
茫茫練影橫三浙,點點煙光簇九華。
崖隙尚留春樂水,峰尖長挂煉丹霞。
懸松卧石皆成象,半壁晴光半壁遮。
(随看各成一象物,形畢具,松石也,寄世間少有) 附《懷黃詩》 予甲寅春暮入黃山,裹糧作半月遊。
四月朔,宿文殊院,更深忽放白光,置身銀世界中,山鳥齊鳴,諸峰了了,生平得未曾有,移時一無所見,今十八年矣。
近友人以《黃山記遊》寄正夫,茲山岩壑松石之奇,朝夕變色,今昔異狀,出人意表,雖善繪,妙處不傳也。
予閱山記夥矣,誰盡其勝者?既未能盡其勝,又烏乎記?山有舊題額曰:“到者方知。
”又曰:“豈有此理?”又曰:“不可思議。
”得此十二字,千百篇遊記可炬也。
偶觸予心用疊舊韻懷之,要不過憶當年吾目之所及,吾走之所到,以志昔遊而已,亦安能盡茲山之萬一哉? 摩雲直蹑谷中樓,珠阙瓊台得從遊。
紫石文虹窺澗飲,青鸾翠霭逐岩流。
山彌溟渤空濤湧,僧學猱猸絕壁留。
一杖撥開瑤草徑,涼生三伏已深秋。
古壁苔封玉簡塵,丹山碧水好尋真。
名都定鼎來天子,立石拖紳拜聖人(石丈孤聳,冠裳特立,俨然尼邱,指目孫子峰,予拜其下)。
岩□玲珑時萬變,松虬蟠結老無伸。
書堂傍寺清潭近,舊日逃名說鄭綸(鄭師山先生卻聘,隐此築室祥符寺畔,至今釣石尚存)。
虛空皴染半留餘,雲幟霞标擁梵居。
邃洞不知秦歲月,空門安事漢詩書。
泉根沸塵心淨,山骨蒼寒世味疏。
菜甲茶槍僧共好,六時清響吼鐘魚。
天工巧琢破庸論,臼竈長留藥不存。
蓮母婆娑攜九子(蓮峰中立為衆蓮母,先明項居其下,小岫聚如菡萏,曰九子也),石人伛偻弄諸孫(石人峰即老人峰,慈光至此二十裡)。
清泉直瀉千秋谷,丹液遙傾五鬥樽。
憑仗鞋尖難遍踏,雲深空ツ錦霞墩(山中霞錦洞有仙墩,可望而不可即)。
《再懷黃疊韻》 可是昆侖十二樓,攢峰疊舊曾遊。
猿蹲岫頂呼松渡,雲過山椒學水流。
萎翳多年紅木出,采樵無路紫芝留。
半空笙築喧天樂,六月平添萬頃秋。
寺門誰掃落花塵,松谷雲深認不真。
山錫黃名留帝迹,我吟白句尚仙人(黃山題詩自李谪仙起)。
劃開峭壁丹砂瀉,界破空岩素練伸。
猿接蛇盤陰洞合,蘿龛香篆展煙綸。
峻テ玉立百千餘,洗竹彖刂桑隐者居。
挂瀑有聲皆薄激(薄而為雷激而為霆),圍屏無石不圖書。
仙燈晃朗迎還送,蓮瓣芬葩密複疏。
隔絕深岩難棧渡,毵毵松桧蔭龜魚(龜魚石距蓮花峰數十步深岩四絕從無人到)。
煙封苔鎖靜推論,留得仙棋一局存(棋石峰有枰方正仙人對弈處)。
天半松林(峰名)搖馬鬣,<谷其>中石筍長龍孫(<谷其>在石筍峰下□人間所有物衆松石無不備俱)。
流來香髓分金液,持去瓊漿飲玉樽(軒轅至湯池見玉壺持歸石室飲瓊漿升天出周書異記)。
我亦暮年思屏迹,疑岚積翠潤雲墩。
《三懷黃》(有序) 于子章雲曰:“綸伸孫墩,韻之最枯者,疊至五百八章,古今倡和所少。
茲《懷黃》八律,自然渾合,足為山靈寫照,且無一重意複句,正如黃河水從天注,浩乎莫知其所止,韻盡矣乎未也。
”予曰:“黃山以峰名者三十六,析之為三百六十,再析之三千六百三萬六千,無一松一石不耐人思,思無窮,詩亦無窮,安有盡乎?因疊前韻,複作《懷黃》八章。
四圍青翠骨丹樓,壁立千尋浙上遊。
無火寒泉長鼎沸,不花雜樹盡葩流。
深松莺石聲聲啭(松谷莺石時聞其轉),曲澗鳴弦袅袅留(橫石如琴水沸琴上有聲為嗚弦澗)。
天際雲行多變幻,懷黃入夢恰逢秋。
繡嶺紅泉隔世塵,何須遠慕穎陽真。
天都石室高千仞,帝子仙蹤止一人。
海内無山觀已止(徐霞客遊曆遍天下,對人雲:“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空中布海志方伸(予遊黃山見佛光而未見鐘海柳宗元有吾聞九疑好夙志今欲伸之句予又何時得伸此志也)。
雙溪齒齒傳曹阮,咫尺煙波獨繭綸。
經幢寺鼓放參餘,百級砂岩架樹居。
禽樂分迎前後海,苔花半蝕古今書。
淩雲古桧盤雕健,絕壁溫杉卷木疏(杉木剝之可卷作甑盤等器)。
俯份陰晴山鹳巧,石中長水養巢魚(山鹳有長水石于巢中養魚)。
叫絕高空未易論,心眸了了夢魂存。
蕩胸雲湧蓮中蕊,繞膝峰羅乳下孫。
願挹仙瓢分玉液,不捶士鼓飲窪樽。
天然石琢留泉廠,發皴肌沐燠墩。
《四懷黃疊韻》 峰羅峙拱僧樓,可記蒼茫夢裡遊?石腹松穿山骨斷,巒頭瀑瀉練光流。
龍髯織就纖纖長,馬迹印深顆顆留(俱軒轅山中遺迹)。
海黑江黃雙到眼,木蓮開落自春秋(樹大如拱,花葉皆九出,惟黃山獨有)。
煉塊蒸砂久去塵,往來多半是群真。
仙源曲徑通香谷,石支長年作老人。
鐵笛橫吹三弄去,銀罂斜厭一肩伸(登雲梯一道入,嵌石壁中吹笛智聾老攜具至,呼之同飲,如夢中事矣)。
無凹投足憑空度,挽葛攀茆若轉綸。
寒骨凄神股栗餘,一僧挂衲老巢居。
丹梯古藓封遺篆,玉笈真言秘素書。
爛日掀霞峰攫搏,耕煙織翠樹森疏。
锵锵暗響流何處?亂石騰空駭躍魚。
掀眉蹲坐口難論,滴水凝膏玉髓存。
三竺五台稱仲氏,九華雙目作曾孫。
螭頭長傍呼龍石(山有四足魚,螭首,疑其龍也。
峭壁題日呼龍石),苔脈遙分引液樽(有苔脈出清泉一線,晝夜盈石樽,用供一僧。
題日引液)。
蒼豹斑龍空壁嘯,懸藤垂茑曳危墩。
松蘿山高一百六十仞,周十五裡,山半石壁插天,峰巒攢簇,松蘿交映,有禅庵焉。
創于唐,遷于元,新有大悲殿寄蘿庵,并勝概也。
山蜿蜒數裡,如列屏障,于縣治之北,左幹騰躍,東下則入,歙諸高峰,乃旋面而西,為邑巨鎮。
出北郭,從東行為入山徑,崎岖幽絕,不納輪蹄,石嶂峽流,人穿鳥道,曆山隈,逾峻嶺,複坦夷,而岡阜别一洞天。
再入則危石戛泉,潺迸玉,複數裡而層巒回合,郁蔥吞吐,俗呼為金佛山。
蓋未有金佛庵,實為松蘿山也。
(《休甯縣志》) 松蘿茶擅名天下,實則唯山頂一片香,甘異他産,餘皆北源茶,冒名松蘿者也。
松蘿産茶,不過數斤,而官司采取,山民病之,并将絕其種類。
噫!天下之名非其實者,又豈獨一蘿松茶哉? 古城岩在縣東七裡,上有歙州治舊基。
下有巨石,高丈餘,宋邑宰鄒補之手書兌卦,為磨崖碑。
山麓兩巨石,夾立如門。
循門而工,有兩石如鵝,兩鵝入洞,各見後半體,崖巅為汪王故宮。
宣和間,改為萬安山。
相傳明太祖臨徽州,曾駐跸占簽。
後敕祀榜文雲:“神兵助順,複名萬歲山。
”宮外有禅庵,萬曆間祝令世祿建還古書院,後建中台閣。
又東障建文筆峰,西建文昌閣,東之下流有高公橋,依山為榭,稱名勝焉。
(同上) 休之奇峰岩岫,如古城者多矣,而餘獨依依焉者,則以餘世居其下也。
昔越國公汪華王六州起兵于此,岩山之下,碧流如帶。
餘與村人約倡放生池,遊鱗萬計,不避遊人,樂矣哉!斯邱乎?前後記見《萬青閣集》。
《岩山前晚眺》 宿霭卷晴空,松飚沁心耳。
石門隔塵氛,谷聲追杖履。
白浪翻長汀,蒼翠擁舊市。
鲂鯉振采鱗,溪光疊羅绮。
雲幔覆霞城,俨然新壁壘。
小小邱壑奇,矚覽時徙倚。
回景風煙沉,天白翔陽紫。
叢羅夾路深,清聲泛俗耳。
伸腳絕束襪,誰度彭澤履?急溜激高春,棕稻成小市。
古埔摩層窮,半空散霞绮。
石溪勢回萦,列岫排軍壘。
苔藓繡荒臯,翠屏恣攀倚。
虛煙出水南,瞑色變蒼紫。
鳳凰山一名鳳山,又名靈鳥山,在縣西二裡。
目白雲峰翼然而來,盡于夾溪二水之會,下臨孔道,趾方頂平,為海陽舊治。
旁有小池曰鳳池,金太史聲讀書處也。
登山遠眺,東有古城,蔚然蹲立;南則落石兀然衡幾;西則齊雲{山律}沓霭;北則黃海天都,千朵芙蓉,滟滟雲表。
(同上) 落石台在縣西南二裡,舊名斷石山,宋邑令呂大防題。
明張令汝懋題曰:“海陽多佳山水,如落石台更為奇勝。
當溪流環繞間,嵌寄巨石,若從天堕,落石之名,意有自乎?”(同上) 袁中郎詩所雲“雙溪分燕尾”,即此處也。
《廣輿記》舊雲:“舟經此必祭。
有二舟同泊,一祭一不祭。
神夜吹祭者北岸,岩崩,壓不祭之舟。
”其傳已久,然屬荒唐。
石橋岩在白嶽山西,原名岐山,石壁千尺,有天成石梁。
一山上坦而下阙,阙圓如月,上坦如梁,長十餘丈,廣三丈,可供登覽。
當阙半裡,特峙一峰,曰逼霄,形如立兔搗月宮,皆天巧也。
(同上) 張公山即古率山,由五嶺西北,重岡大嶺,源深根盤,周百餘裡。
昔有張公隐此采藥,煉丹數十年,忽不知所之,故名。
山居嫠休之間,實為鄱浙二江之大源。
《山海經》雲:“漸江出三天子,都在率東。
”麗道元所稱三天子都在黟南巒山中,即其地也。
其陽西流入彭蠡;其陰則東流百七十裡,北合吉陽之水為漸江。
(同上) 漸水出一源而東西分流,東行三百六十灘,達嚴州,下三浙,即所謂新安江也。
西行亦三百六十灘,下汴梁,入鄱湖,徽郡形勢,可謂最高。
《漢志》雲:漸江水出黟縣南。
今浙嶺屬婺源,溪屬休甯。
自此兩溪合,水港益大,渚清沙白,岸闊墅深,映日成藍,拱陰聚碧,千條萬派,自上溪口至率口東來,百餘裡矣。
觳紋錦浪,可數遊鱗,下見白石,曆曆如在鏡中。
沂流而上,則川岩參差,崗岫萦繞,一線水道,皆自含砑怪石中,百折而進,灣曲險伏,萬山俯瞰。
顧大史瑞屏謂“處處皆惠泉,在在皆龍井,”有以也。
又流四十裡,至浦口,徽郡歙浦之水,方含流而為新安江。
袁中郎記曰:“新安江清澈見底,峰巒疊翠,隐隐見水中,時有突出水面者,嵌空如湖石,江行之一快也。
”江為山所夾,東流千裡,石湍迅速,目所注視,輔不能了。
而山喜為迥合,數步一轉,前舟莽莽,忽如入壁,折而随之,乃知其為窦也。
新安江徑嚴州至錢塘入海,自張公山至錢塘,共三百六十灘,諺雲:“一灘高一丈,徽州在天上。
”李供奉詩雲:“聞說京華渡,東連五百灘。
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同上) 問政山為縣治屏障,宛若舞鳳翔鸾,遊龍伏虎,一名華屏,叢筱千霄,濕翠沾人。
山椒有高眉峰,唐有千方外者,自荊南掌書記,棄妻學道。
其從弟德晦刺史歙州,來訪之,德晦為築室山上,号問政山房。
(《歙縣志》) 龍井山一名鶴頂山,橫截練江,雄挾漁梁澎之音,驚川舌谷。
相傳宣州刺史訪仙待渡于此,俗所謂訪仙橋也。
上建禹廟,複道巍樓,白绮分。
上有文昌閣,登望見練江如帶,馳波跳沫,舟楫鱗次,魚鳥上下,最為遐矚。
(同上) 岑山屹立中流,石勢,水聲潑氵爵,蚪松插天,蒼藓荟蔚,瀉入碧潭,巅平夷。
唐天祜間建寺曰周流,元鄭玉嘗結屋其上,名讀書樓,因更山曰小焦山,下為鄭公釣台。
(同上) 豐樂溪出黃山,湯溪,其自白雲溪松谷澗九龍潭消搖溪者,皆趨太平。
其左支經桑嶺會文溪,經海陽縣治,入于漸江淮浮溪,經雲門峰。
下會曹溪阮溪容溪,入于豐樂,而支于汪溪氵衆溪,衆水會之,溪流始大。
又五裡為龍擺溪,虬龍蛲蜒,過笙溪琴溪,四合于仙人台,折入谷口,引溪流入澗,名曰阊阖溪。
有庵曰圓通,臨于北阜,虬松翠壁,居然有石峽想。
稍下為鶴林庵,潘之恒有詩雲:“經僻狹如線,攢峰密似雲。
”蓋幽絕之峤也。
又行二裡,誨有潭澄清,而波濤砰擊,俱以狀元名,以與舒雅之居近也。
中多飛凫泛渚,昔人呼為雪凫焉:又折而東,長林叢薄,旌亭椽舍,溪行至此,漸覺魚鳥依人,堪作濠濮間想。
又十裡經岩鎮,繞陰山之下,颍水會之,趨于潛虬山,鳴珠發籁,淵無潛鱗,飛虹翼之,如在蓬島。
又折而東南二十裡,與富資水合流入如練江。
(同上) 龍潭在婺源城東百裡,山澗僻處,頗稱靈異。
夾澗石為[1234],風景忽殊,在崖間時,見瀑布奇甚。
凡垂如簾者,一為三折:及直而懸者,又各一少。
前山益峻峭阒寂,摸扪蘿茑,揭厲漣漪。
蓋深涉于虎豹蛇虺之域,已逼靈境。
又前及裡許,逾澗循其石崖青壁,迳崩崖裂。
石下複逾澗,左入潭,在大石峰,距絕壁下石,掬兩股為崖瀑。
自其後乘高怒噴,直下數十尺,遠望如出穴中,雹狂雨狠,淙淙不絕。
而其細者空霏微,如薄霧潭,砑而吃之,周迥可二百餘步,搖光蕩綠,莫測其深。
曰是始流平地,為澗潭,上陰幽黯黑,風雨水氣合而為清,竦人肌骨。
聞其上複有小潭,亦龍所窟,水自石門入而注焉,迳迂險,不可上。
(汪古逸《遊龍潭記》) 葉村之山最秀拔者,為飛來峰,攢青蹙翠,排雲禦風,踴躍奮迅,自天而下。
其旁諸山,羽翼茲峰,亦皆搜奇抉怪,以自納無隐焉。
(程黟南《山雨樓記》) 由屯溪溯流,西南入張公山二百裡,盡浙之源水,皆自高注下,湍流浚急,難殘者可揭也。
當山水奇會處,匪彙為蛟龍窟宅,自浮遊至惟潭,以潭名且十數,而月潭最奇。
潭上兩山相揖,如牛飲于溪,其鼻皆巨石,夾溪對峙如門。
其南有山,諸小水來會,離立參拱,故潭形正圓,其深不可測也。
每春夏溪流大漲,東于石門,湧而複墜,則震蕩迥,聲震天地,勢摧山嶽。
齊之所入,深若歸虛;汩之所出,旋如車輪。
使人目眩心掉,不可端視。
其水落波平,則淺深一碧,瑩徹無瑕,鳥飛魚躍于溪光山色間,皆悠然自适。
夾溪多白沙翠竹,販舟魚艇,往來其間,如畫圖然,而雪天尤為清絕,此月潭之大都也(東山公《月潭八景記》)。
績溪之東涉端濑,逾坡陀山,行五六裡,巨石嵌立崖谷間,而高,瑩然而明光,洞然鑒人毛發,為一邑勝概。
(舒道原《石照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