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倚杖寄
關燈
小
中
大
石而止。
未至數十步,聲湯湯然,氣氵翁氵翁然,若不可向迩。
即而俯之,靜若玄鑒,可捧而盥,其氣香,其味沖。
泡起于下,大小氵麗氵麗,若轉念珠。
投以錢,作蛱蝶舞,與泡影相颉颃,良久乃下。
(王衡《湯泉記》) 西湖去玉泉山不裡許,即玉泉龍泉所潴。
蓋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彙為巨浸,土名大泊湖。
環湖十裡餘,荷蒲菱芡,與夫沙禽水鳥,出沒隐見于天光雲影中,可稱絕勝。
(蔣一蔡《燕京西湖記》) 昔有贈坡公詩者曰:“我公到處有西湖。
”蓋杭州穎州惠州皆有西湖也,而此西湖獨不傳,豈非不得其人哉?予蓼莊在渾河之傍,被放後常徜徉其間,有太古之風,予甚樂焉。
不識後有傳之者,不與此西湖同湮沒否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兩水夾堤,垂陽十餘裡,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
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
(袁宏道《燕遊記》) 涿州多燕古迹,西南有華陽台,舊傳燕丹與樊将軍置酒華陽館,出美人奇馬即此處。
東南有督亢陂,則燕丹使荊轲赉地圖以獻秦者,其地沃美,故秦皇使人求之。
舊有亭遺址,高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上多古瓦礫金錢雲。
(葉盛《華陽台記》) 雞鳴山之西三十裡,為上花園,又三十裡為鎮城。
上花園相望有下花園,并遼蕭太後種花之所,遺址尚存。
涿人頓長史銳詩:“嶺雲沉日暝煙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龍沙。
”(前人《上花園記》) 渾河即桑幹河,從保安舊城過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河。
宋蘇轍《渡桑幹詩》雲:“北渡桑幹冰欲結,心畏窮廬三尺雪;南渡桑幹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
”轍蓋桑幹下流為渾河,渾河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呼渾河,以其黑故呼為盧溝,本一水也。
(王《渾河記》) 餘于癸酉夏五,出西岩,次渾河,有詩雲:“縣樓翳峤翠,空瀑濯椒邱。
峰矗疑山立,水渾似士流。
石林深瀝瀝,煙嶄徑幽幽。
轟飲成忙事,橫題擘石榴。
” 河因桑幹山名,一名漯水,相傳黃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舊城燕尾河與洋河諸水合。
唐賈島詩:“無端又渡桑幹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即此渡桑幹,即朔風凜然,北漠寒沙,冷侵人面。
(蔣一揆《桑幹河記》) 黃花鎮有禮鼠,色如鼯而毛淺,冬時聚榛實為糧,于穴中作岐穴貯之,若蒼然,多至三鬥。
其榛實皆美好,價倍于人所收者,山氓多掘取之。
鼠失榛食,牝牡皆笮ㄕ樹枝,懸死若缢。
鎮将闵之,為禁甚厲,然不能止。
(前人《黃花鎮記》) 《淮南子》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即今居庸關。
按《圖經》,太行山南起山西澤州,迤逦北出數百裡,LU脈不斷。
自麓自脊,皆陡峻不可登越,獨有八處,粗通微徑,名之曰陉。
兩山夾峙,一水旁流,其溢如線。
居庸關是最北之第八陉也,西城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數倍,岡坡漫衍,可容萬騎。
(前人《居庸關記》) 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
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
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太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
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
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郦道元《碣石山注》) 《唐志》稱東南名山,衡廬茅蔣,金陵有二焉。
蔣山故名鐘山,寶都邑之鎮,武侯所謂鐘山龍盤是也。
宋周應合《山川序》雲:“鐘山之左,自攝山、臨沂、雉亭、衡陽,以達于東,又東為白山、大城、雲穴、武岡,以達于東南,又南為土山、張山、青龍、石危、天印、彭城、雁門、竹堂,以達于南,又南為聚寶、戚家、梓桐、紫崖、夏侯、天阙,以達于西南,綿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所謂龍蟠之勢也。
鐘山之右,近之為覆舟雞籠,在宮城之後,又北為直渎大壯觀四望,以達于西北,又西北為幕府盧龍馬鞍,以達于西,是為石頭城,亦止于江,所謂虎踞之形也。
”(陳沂《金陵圖考》) 牛首山形,兩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
又名天阙。
從山背東折而南,始見寺之浮圖與虛閣,據峰之高處。
從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覺寺。
寺内石磴百級而上,古杉連抱,夾磴而植。
入天王殿後,又磴百級,列木而上,石檻環升,中有銀杏一株,枝覆數遍,乃經僧居之。
修廊綠石而登至浮圖,蹑其颠。
又從修廊出,懸磴數十級,至觀音閣,閣之後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視平臨,若在半空。
閣之下如石壁<谷含><谷牙>如覆,曰兜率崖,從微徑西行,入一屋,屋後有石窟曰文殊洞。
遂從山背觀梁昭明飲馬池,登二峰,下至辟支洞,乃還。
(喬字《牛首山記》) 餘丁巳秋,遊牛首時仙湖,家玉峰選君典試南闱,李子介蕃以上谷名宿從遊。
适四孝廉招飲牛首,予始識李子于雙峰高處,各賦古詩紀事。
李子更出七言二律,同人喜其格調高渾,予複次韻請質。
鑿石酣遊興未央,又攜竹杖過山梁。
叢雲直作優昙現(禅院有叢雲閣直對獻花岩),倒影橫看舍利光(寺僧遊看浮圖倒影,予曰:“不但爾,爾人東走,影乃西奔。
”驗之果然。
寺僧合掌作禮。
目得居上指點,木山從此多一奇觀矣)。
風落天門波浩瀚,煙開佛窟樹蒼茫。
從今解得支公法,寶地時聞勝水香。
何年來此戴山鳌,終古空翻萬頃濤。
群指爐盂遺舊洞,(宋人明中和郊壇于山之東,逢一僧趺坐忽化去,但遺香爐钅并盂而已,今辭支洞是也。
)久遺松柏作征艘。
(時山中喬木俱供戰艦之用)岩花已獻諸天供,迦葉猶傳老衲袍。
呼嘯東西峰頂上,楚雲遙接蜀江高。
靈谷寺在紫金山南,中有梁神僧寶志塔。
明初以塔逼宮,遷于此,錫以金額,書第一禅林四字,刻之洞門。
過此長松夾道,蒼翠如沐,行松間三裡,及寺;其前有萬工池,相轉鑿池時常役萬夫,故名。
入門曆琵琶街,人鼓掌相應,有聲若彈絲然。
已而閱八功德水,八功德者:《山記》謂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饣壹,八除疴。
(都穆《靈谷記》) 盧龍山在儀鳳門内,與獅子山相連,蜿蜒而東,故名盧龍山。
山阿在道觀,因山之名,山憑城瞰大江,抱都邑,崔嵬兀起,寶據龍江之險。
由台宇旁一徑叢樹,環繞而上,至其巅,則平脊回拱,去江咫尺,林木中江影掩映可愛。
明高祖嘗登其上,建閱江樓。
(喬宇《盧龍山記》) 石城門内之北二裡有山環繞,經石梁入徑,至清涼寺。
其寺乃南唐李主避暑處,故名清涼,至今多竹,相傳其所遺者。
其山面城,平曠中有石基,乃翠微亭之故址也。
登眺則都城宮阙,軍廪官府,居民街巷,遠而長江列,皆曆曆在目。
城中具山水之幽,盡登覽之勝者,無如此山。
(前人《金陵遊記》) 冶城乃吳冶鑄之地,晉元帝移于石頭城東高阜,唐韓築五城,此其一也,謂之冶城。
宋置天慶觀其上,即今朝天宮也。
宮之制外門弘敞,内立建置碑。
又入大門,從修廊九曲而入,台殿崇峻侈麗,諸司習儀之所。
殿宇後有亭,黃其垣,據高阜之巅,雲明高祖嘗于此更衣。
西下有西山道院,門徑幽隐,高台短垣,可以遠眺。
又從迂徑而出,據山之西,一亭林木扶疏,岡垅起伏,不見城市,亦佳處也。
又西下乃晉卞忠貞墓,前有祠,亦掌于宮之道士。
(前人《冶城山記》) 金陵之泉,惟祈澤最清冽,有惠山之味。
(前人《祈澤山記》) 攝山出金陵城北,經蔣山廟東行,出姚坊門三十裡,入山後,有田疇平野。
度石橋而東,複入山,古桧長松,連抱夾路,至栖霞寺(前人《攝山記》)。
弘濟寺自龍江獅子山連亘而東,皆崖壁峭峻,五裡至幕府,十裡至弘濟。
又從南而東,連亘不絕二十餘裡,至攝山而弘濟之形起,上覆出如兜率,俗名觀音山。
山下臨大江,麓有一徑,石而上,入弘濟寺。
寺之殿宇廊舍,負山橫起,短垣長檻,接連而去。
有閣自麓至梯絕處,凡數十丈,檐阿峻起,複系鐵索于山前,置木檻,使可憑以瞰。
江上陰風怒濤,勢欲飛動,晴江淨練,可以坐閱,夜當明月橫江,尤可愛也。
(前人《弘濟山記》) 從牛首南,緣山徑纡曲,細數峰約五裡,至西風嶺,東行有石窟如屋,題曰獻花岩雲(前人《獻花岩記》)。
莫愁湖《古樂府》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漿,催送莫愁來。
”尚未詳也。
莫愁,盧家女子,善歌唱,嘗入楚宮。
李商隐詩“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是也。
莫愁村今在承天府漢江西,石城在州西北,晉羊祜所建。
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
江人依舊棹舴艋,江岸還飛雙鴛鴦。
”王橫詩:“村近莫愁連竹塢,人歌楚些下蘋洲。
”又沈期詩“盧家少婦郁金堂”即是也。
(顧起元《莫愁湖考》) 後湖,出太平門行,可七八裡,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風播揚,文漪聿興。
其嵯峨霄漢之表,王氣郁蔥而峙乎東南者,鐘山也。
疊連如屏如帏,在西北者,幕府山也。
巒嶺偃蹇,盤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
挺拔而西,出城頭,殿閣參差,浮閣聳空者,雞鳴山也。
山東西一帶,列如懸榜者,世傳台城也。
がテ冒水而出者,島嶼也。
傍視三法司,隐隐錯落雲水之湄,重岡疊阜,遙連于其外,巋然而鸾鳳峙,騰然而蛟龍走矣。
其中遠近芳洲,相聚如五星,紅紫煙花,華絢如匹錦。
(計宗道《後湖記》) 金陵東北有燕子矶,矶上有亭,更上又有亭,揭曰俯江亭。
(宗臣《燕子矶記》) 附《遊燕子矶》詩:煙浪半空白,蒲帆落未收。
山依城影盡,雲逐水聲流。
小艇矶邊月,長蘆江上 洲。
雙眸今夕豁,浩蕩楚天浮。
”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臨長江,《元和郡縣志》謂其勢險固,故名。
《梁史》大同十年,武帝嘗幸此山,易名北顧。
予舊讀謝靈運《遊山》詩,及《世說》所載荀令則登山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使人有淩雲之意,未嘗不賞歎其勝。
(都穆《北固山記》) 金山舊名浮玉,有龍洞,有妙高台,有善才石,有吞海亭,有日照崖,而中冷泉,水品稱天下第一。
蓋其前臨滄海,卻倚大江,獨立無朋,以天為際,風濤朝夕,吞吐魚龍,淵窟盤據,所為萬山東注,一島中屹者也。
焦山或名谯山,有罷漢崖,有煉丹台,有桃花塢,有吸江亭,有寶蓮閣,白石粼粼,高見雲表。
其獨也,如洪濤之砥柱;其對也,如蒼龍之雙阙。
山旁二島,即江漢朝宗于海水道也。
合而觀之,焦山山裡寺,金山寺裡山,相距甚迩,氣勢相抗,世以并稱。
(高峙《金焦兩山記》) 練湖即古曲阿後湖,雲陽之巨浸也。
湖所名練,由孔子登泰山,觀吳門,若匹練然。
而謝宣城亦稱“澄江淨如練”,以水容目之耳。
或言昔開氏有道者居之,而沉其宅,數未露,勿濟人,每于兇年見之,稔則否。
其産或以魚,或以茭、以芋、以匐,或茹蘆,或蒜,歲食其利,而邑不害。
(潘之恒《練湖記》) 惠泉出惠山,昔陸羽好飲泉,能為泉水月旦,以金山泉為第一,而惠山二之,虎邱三之,當亦無謬。
夫金山泉出自江心,去賺裡遠,莫得其處,即雲郭璞墓側,要屬想像。
而虎邱近且濁劣,居常水下。
獨吾二泉者,以兩池為彙,池僅表丈,而大浸無加,爍石不減,困淪鮮,氵拾氵集凜列,注瓶畜盎,色味累月。
方隅千裡,貧士醵錢以輸,官家置郵而遞,ザめ任載,道路絡繹。
即風晨雨夕,炎天雪候,朱繩辘轳,軋軋不絕。
雖名第二,不啻第一矣。
源所從來,遠于若水洞一見,旋從洞底潛渫默走,委輸兩池之内。
池上有亭焉;亭外為墀,周遭布石,石面堅密,無所注穢于池而泉甚潔。
(鄒迪光《惠泉記》) 虎邱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無所不宜,而獨不宜于遊人雜沓之時。
蓋不幸與城市密迩,遊者皆以附膻逐臭而來,非知登覽之趣者也。
(李流芳《題江南卧遊冊》) 靈岩為館娃舊址,響さ廊、采香迳、琴台,皆在其上。
(前人《題靈岩》) 吳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廣三萬六千頃,中有山七十二,襟帶三州(蘇湖常也),東南之水皆歸也。
其最大者二:一自甯國建康等處入溧陽,迤逦至長塘湖并潤州金壇延陵丹陽諸水,會于宜興以入(今甯國建康之水不由此矣);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之臨安餘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吳江分流,以入海,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
(王鏊《遊五湖記》) 太湖之山,發自天目,迤逦至宜興,入太湖融為諸山。
湖之西北,為山十有四,馬迹最大。
又東為山四十有一,西洞庭最大。
又東為山十有七,東洞庭最大。
馬迹兩洞庭望之,渺然如世外,即之茂林平野,闾巷井舍,仙宮梵宇,星布棋列。
馬迹之北,津裡夫椒為大夫,差敗越處也。
西洞庭之東北,渡渚鼋山、橫山、陰山、秦餘、長沙山為大。
長沙之西沖山、漫山為大。
東洞庭之東,武山北則餘山,西南三山厥山、澤山為大。
此其上亦有居人數百家,或數十家。
馬迹兩洞庭分峙湖中,其餘諸山,或遠或近,若浮若沉,隐見出沒于波濤之間。
馬迹之西北,有若積錢者,曰錢堆。
稍東曰大凡小凡,與錫山若連而斷,舟行其中,曰獨山。
有若二島相向者曰東鴨西鴨,中有三峰,稍南大堕小堕,與夫椒相對而差小,為小椒,為杜圻範蠡所嘗止也。
西洞庭之北,貢湖中有兩山相近,曰大貢小貢。
有若五星聚,曰五石:浮曰{艹}浮,曰思夫山;有若兩鳥飛且止者曰南鳥北鳥;其西兩山,南北相對而不相見,見即有風雷之異,曰大雷小雷。
橫山之東曰于山紹山,曰疃浮,曰東獄西獄,世傳吳王于此置男女二獄也。
其前為粥山,雲吳王飼囚者也。
有若琴者,曰琴山;若杵,曰杵山;曰大竹曰小竹。
與沖山近,若物浮水而可見者,曰長浮;癞頭浮殿前,浮與鼋山相對而差小者,為龜山。
有二女媚好相對,曰謝姑;有若立柱{山載},玉柱稍卻金庭,其南為亥山,為曆耳。
中高而旁下者筆格;骧首若逝者石蛇;有若老人立石上掣蛇。
石公石最奇,與鼋山龜山南北相對,曰鼍山,山旁曰小鼍。
若螺者青浮二鼍之間,若隐若見,曰驚籃。
東洞庭之南,首銳而未岐者,曰箭浮,若屋欹者曰王舍浮苎浮。
又南為白浮。
澤陂之間,有若笠浮水面者,曰{艹弱}帽;有逸于前,後追而及之者,曰貓鼠;有若碑碣橫者曰石碑是為七十二,然其最大而名者,兩洞庭也。
(前人《七十二峰記》) 兩洞庭分峙太湖中,其峰之最高者,西曰缥缈,東曰莫厘,皆鬥起,層波矗逼雲漢,可望而不可即。
(前人《登莫厘峰記》) 常熟州治去西北若千步,為海虞山,山行若千步為東南前峰,又若千步為維摩嶺。
由是蹑重巒,逾疊,西亘十餘裡,峻極拂水岩,然彼漸趨于平壤焉。
且長江大河,映帶前後,琳宮梵宇,隐見林薄姻雨間,其狀蓋與羅浮匡廬相為仿佛。
(張著《虞山遊詠圖序》) 西湖故明聖湖也,周繞三十裡,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潴而為湖。
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以其界于錢塘也,又稱錢塘湖;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稱西湖雲。
西湖諸山之脈,皆宗天目。
天目西去府治一百七十裡,高山千九百丈,周廣五百五十裡,蜿東來,淩深拔峭,舒岡布麓,若翔若舞,萃于錢塘而Β萃于天竺。
從此而南而東,則為龍井為大慈,為玉岑,為積慶,為南屏,為龍為鳳為吳,皆謂之南山。
從此而北而東,則為靈隐,為仙姑,為履泰,為寶雲,為巨石,皆謂之北山。
飛來峰界乎靈隐天竺兩山之間,高不逾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若駭豹蹲獅,筆卓劍植,衡從偃仰,益玩益奇。
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矯若龍蛇。
郁郁然丹葩翠蕤,蒙幂蓊翳,冬夏常青,煙雨雪月,四景尤佳。
(《西湖志》) 附《遊西湖》詩:“長堤逦迤岸深深,百遍看山倚樹吟。
幾頃煙岚浮╊頂,一聲款乃破湖心。
绮筵畫舫來青霭,绀宇朱欄俯碧浔。
隻恐春深重系纜,眼前楊柳蔽高岑。
”(此餘髫卯時《遊聖湖》詩,鄉前輩汪既明内翰最貴破湖心句) 龍泓洞一名通天洞,俗傳其底可通浙東,有采乳石者入之,聞江濤浪浪然,橹聲聒耳。
壁間有蔣之奇篆書,賈似道廖瑩中等題名。
宋鹹通中,有高士丁飛者,字翰之,居洞中讀書,采藥力田自給,年七十二矣。
操绠缶斤,陟峻如飛。
嘗月下登岩鼓瑟,流淙協奏,天籁凄冷,往往緻鸾鶴之翔集。
(同上) 靈隐山去城西十二裡,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裡,亦曰靈苑、曰仙居、曰武林,俗種西山。
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餘杭,蜿蜒數百裡,結局于錢塘,如引兩臂,南垂胭脂嶺,北垂駝現嶺。
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高峰之東曰屏風嶺,又東曰駝現嶺,高峰之西者曰烏峰,又西曰石筍,又西曰楊梅石門,又西曰西源,亦曰西庵,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
其南起而望之藹然者,曰白猿,左出白猿之前者,曰香爐,益前而垂澗者,曰興正。
右出于白猿之前,而雲水森然者,曰月桂。
白猿之東,曰胭脂嶺白猿之西曰獅子峰。
又西曰五峰,又西曰白雲,又西曰中印。
中印之前曰無礙,又前日善住。
并善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稱雞籠者訛也。
稽留之西曰蓮花,有岩曰玉女。
蓮花之東曰飛來,上有石梁西跨,下有岩洞,曰龍泓、曰香林、曰射旭、曰理公。
其水南流者謂之南澗,北流者謂之北澗。
南澗自合澗橋溯流至白雲峰之下,凡八。
逾橋北澗,自龍脊橋溯流至白雲峰之下,凡七。
逾橋南澗之源,出自西白雲峰而東注,會他支澗,逾第八橋之西,會奚家澗入新移澗,出閘口曲流,北經合澗橋。
北澗之源,出自西源峰,而東注過騰雲塢逼楓樹塢,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峰趾,彙于西塢,漾氵亭于洗耳潭,潴于渦渚東嶼,亦曰暖泉。
潋滟于冷泉亭下,經呼猿石門澗,潛激于龍脊橋東,經合澗橋,又東二裡,過行春橋,出靈隐浦,入西湖謂之錢源。
泉之南出者七: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聰明,曰倚錫。
月桂在天竺寺之右,伏犀在飛來峰之巅,其餘皆出支塢泉之北。
出者九:曰冷泉,曰韬光,曰白沙,曰石筍,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曰永安,曰彌陀,曰騰雲。
惟冷泉在澗ヂ,其餘皆出支塢。
(同上) 予髫年讀書靈隐五大夫樹下,窗對北高峰,峰半一僧每夜擊闆念佛。
繞山行,山有虎。
餘夜讀聲高,與虎聲念佛聲相間。
複迹僧與語,則敝垢古貌,自号桂峰,住已三十年。
視所擊闆盡蝕,予為鑄銅闆易之。
逾夜聲寂寂,駭問故?則山中一黑虎聞銅聲,驚舐其腓,血溢而仆。
又有黃虎若咎黑者,擠之去,得不死。
未幾予别去,往事夢中矣。
今戊午中秋,同李子分虎登韬光玩月,忽聞念佛聲,為憶此北高峰也。
質明走問桂峰,則年且八十,咨嗟道故者久之。
予既登絕頂,複下山麓,尋五松精舍,見桂峰方俯窗下視,念佛數聲送我,響振林谷,若薊門嘯焉。
因賦長句,用李屺留題靈隐寺七虞韻,分虎和之。
明日擇工镂闆,懸桂峰所居之室。
○崎磴千盤路曲纡,憑淩雲海天為衢,龍鳳飛舞不模糊,留下西溪作陪都。
石骨玲珑鬼斧刳,駭豹蹲獅誰刻镂?萬嶺迥伏少樵蘇,北皇高處失浮屠。
華光廟下走觋巫,歲歲祈蠶集刍,宿雲嶺畔鋪,白衣蒼狗未可摹。
岩花峰葉化魚凫,半空碧浪翻來無,火輪推出扶桑烏,海水明滅轉天樞。
江深湖白孤山孤,濃淡變态氣色殊,飛鳥下翔猿犭瞿趨,俯尋流泉探僧廚。
重逢老衲貌更癯,二十年來曾相須,青燈烏幾對山,書聲佛号嘯于菟。
僧忘乎虎吾忘吾,重活前因意躊躇,目送山椒足不逾,嘹嘹清梵空中呼,如聞天樂吹笙竽。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
由郡言,靈隐為最;由寺觀言,冷泉亭為最。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搜勝,物無遁形。
(白居易《冷泉亭記》) 嚴陵嚴先生祠,古柏陰風,夾江滴翠,氣象整峻,有俯視雲台之意。
由客星亭右迳二十餘,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絲,複從龍脊上騎。
過東台亭曰垂竿目尺,附東台一平嶼,陡削畏眺,一石筍橫起幽澗,蹇仰恣傲,頗似先生手足。
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風冷骨脾,此兩台者或當日振衣之所,空鈎意釣,何必鲂鯉?吾不以滄桑泥高下也。
(王思任《遊釣台記》) 餘《遊釣台》詩:盤旋上山椒,江壁攬空翠。
掃苔得清陰,衆鳥靜不避。
磊千丈松,狂奴俨相值,朗朗客星懸,豈複撄世累?物色備安車,三反乃一至,公孤且不榮,菜傭笑益字。
十秋一釣竿,煙波惬所寄,笑彼往來舟,紛紛競名利。
東湖在明州東二十五甲,方八十裡,受七十二溪之流,灏氵羔彙蓄,足以溉鄞七鄉之田,舊名萬金湖,昭利溥也。
祠宇邃密,卉木芬郁,埒杭西湖之盛,故并稱東湖雲。
(李濂《天童山記》) 循白雲山而南,過
未至數十步,聲湯湯然,氣氵翁氵翁然,若不可向迩。
即而俯之,靜若玄鑒,可捧而盥,其氣香,其味沖。
泡起于下,大小氵麗氵麗,若轉念珠。
投以錢,作蛱蝶舞,與泡影相颉颃,良久乃下。
(王衡《湯泉記》) 西湖去玉泉山不裡許,即玉泉龍泉所潴。
蓋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彙為巨浸,土名大泊湖。
環湖十裡餘,荷蒲菱芡,與夫沙禽水鳥,出沒隐見于天光雲影中,可稱絕勝。
(蔣一蔡《燕京西湖記》) 昔有贈坡公詩者曰:“我公到處有西湖。
”蓋杭州穎州惠州皆有西湖也,而此西湖獨不傳,豈非不得其人哉?予蓼莊在渾河之傍,被放後常徜徉其間,有太古之風,予甚樂焉。
不識後有傳之者,不與此西湖同湮沒否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兩水夾堤,垂陽十餘裡,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
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
(袁宏道《燕遊記》) 涿州多燕古迹,西南有華陽台,舊傳燕丹與樊将軍置酒華陽館,出美人奇馬即此處。
東南有督亢陂,則燕丹使荊轲赉地圖以獻秦者,其地沃美,故秦皇使人求之。
舊有亭遺址,高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上多古瓦礫金錢雲。
(葉盛《華陽台記》) 雞鳴山之西三十裡,為上花園,又三十裡為鎮城。
上花園相望有下花園,并遼蕭太後種花之所,遺址尚存。
涿人頓長史銳詩:“嶺雲沉日暝煙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龍沙。
”(前人《上花園記》) 渾河即桑幹河,從保安舊城過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河。
宋蘇轍《渡桑幹詩》雲:“北渡桑幹冰欲結,心畏窮廬三尺雪;南渡桑幹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
”轍蓋桑幹下流為渾河,渾河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呼渾河,以其黑故呼為盧溝,本一水也。
(王《渾河記》) 餘于癸酉夏五,出西岩,次渾河,有詩雲:“縣樓翳峤翠,空瀑濯椒邱。
峰矗疑山立,水渾似士流。
石林深瀝瀝,煙嶄徑幽幽。
轟飲成忙事,橫題擘石榴。
” 河因桑幹山名,一名漯水,相傳黃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舊城燕尾河與洋河諸水合。
唐賈島詩:“無端又渡桑幹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即此渡桑幹,即朔風凜然,北漠寒沙,冷侵人面。
(蔣一揆《桑幹河記》) 黃花鎮有禮鼠,色如鼯而毛淺,冬時聚榛實為糧,于穴中作岐穴貯之,若蒼然,多至三鬥。
其榛實皆美好,價倍于人所收者,山氓多掘取之。
鼠失榛食,牝牡皆笮ㄕ樹枝,懸死若缢。
鎮将闵之,為禁甚厲,然不能止。
(前人《黃花鎮記》) 《淮南子》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即今居庸關。
按《圖經》,太行山南起山西澤州,迤逦北出數百裡,LU脈不斷。
自麓自脊,皆陡峻不可登越,獨有八處,粗通微徑,名之曰陉。
兩山夾峙,一水旁流,其溢如線。
居庸關是最北之第八陉也,西城去山不十丈,而山高于城數倍,岡坡漫衍,可容萬騎。
(前人《居庸關記》) 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
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
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太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
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
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
(郦道元《碣石山注》) 《唐志》稱東南名山,衡廬茅蔣,金陵有二焉。
蔣山故名鐘山,寶都邑之鎮,武侯所謂鐘山龍盤是也。
宋周應合《山川序》雲:“鐘山之左,自攝山、臨沂、雉亭、衡陽,以達于東,又東為白山、大城、雲穴、武岡,以達于東南,又南為土山、張山、青龍、石危、天印、彭城、雁門、竹堂,以達于南,又南為聚寶、戚家、梓桐、紫崖、夏侯、天阙,以達于西南,綿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所謂龍蟠之勢也。
鐘山之右,近之為覆舟雞籠,在宮城之後,又北為直渎大壯觀四望,以達于西北,又西北為幕府盧龍馬鞍,以達于西,是為石頭城,亦止于江,所謂虎踞之形也。
”(陳沂《金陵圖考》) 牛首山形,兩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
又名天阙。
從山背東折而南,始見寺之浮圖與虛閣,據峰之高處。
從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覺寺。
寺内石磴百級而上,古杉連抱,夾磴而植。
入天王殿後,又磴百級,列木而上,石檻環升,中有銀杏一株,枝覆數遍,乃經僧居之。
修廊綠石而登至浮圖,蹑其颠。
又從修廊出,懸磴數十級,至觀音閣,閣之後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視平臨,若在半空。
閣之下如石壁<谷含><谷牙>如覆,曰兜率崖,從微徑西行,入一屋,屋後有石窟曰文殊洞。
遂從山背觀梁昭明飲馬池,登二峰,下至辟支洞,乃還。
(喬字《牛首山記》) 餘丁巳秋,遊牛首時仙湖,家玉峰選君典試南闱,李子介蕃以上谷名宿從遊。
适四孝廉招飲牛首,予始識李子于雙峰高處,各賦古詩紀事。
李子更出七言二律,同人喜其格調高渾,予複次韻請質。
鑿石酣遊興未央,又攜竹杖過山梁。
叢雲直作優昙現(禅院有叢雲閣直對獻花岩),倒影橫看舍利光(寺僧遊看浮圖倒影,予曰:“不但爾,爾人東走,影乃西奔。
”驗之果然。
寺僧合掌作禮。
目得居上指點,木山從此多一奇觀矣)。
風落天門波浩瀚,煙開佛窟樹蒼茫。
從今解得支公法,寶地時聞勝水香。
何年來此戴山鳌,終古空翻萬頃濤。
群指爐盂遺舊洞,(宋人明中和郊壇于山之東,逢一僧趺坐忽化去,但遺香爐钅并盂而已,今辭支洞是也。
)久遺松柏作征艘。
(時山中喬木俱供戰艦之用)岩花已獻諸天供,迦葉猶傳老衲袍。
呼嘯東西峰頂上,楚雲遙接蜀江高。
靈谷寺在紫金山南,中有梁神僧寶志塔。
明初以塔逼宮,遷于此,錫以金額,書第一禅林四字,刻之洞門。
過此長松夾道,蒼翠如沐,行松間三裡,及寺;其前有萬工池,相轉鑿池時常役萬夫,故名。
入門曆琵琶街,人鼓掌相應,有聲若彈絲然。
已而閱八功德水,八功德者:《山記》謂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饣壹,八除疴。
(都穆《靈谷記》) 盧龍山在儀鳳門内,與獅子山相連,蜿蜒而東,故名盧龍山。
山阿在道觀,因山之名,山憑城瞰大江,抱都邑,崔嵬兀起,寶據龍江之險。
由台宇旁一徑叢樹,環繞而上,至其巅,則平脊回拱,去江咫尺,林木中江影掩映可愛。
明高祖嘗登其上,建閱江樓。
(喬宇《盧龍山記》) 石城門内之北二裡有山環繞,經石梁入徑,至清涼寺。
其寺乃南唐李主避暑處,故名清涼,至今多竹,相傳其所遺者。
其山面城,平曠中有石基,乃翠微亭之故址也。
登眺則都城宮阙,軍廪官府,居民街巷,遠而長江列,皆曆曆在目。
城中具山水之幽,盡登覽之勝者,無如此山。
(前人《金陵遊記》) 冶城乃吳冶鑄之地,晉元帝移于石頭城東高阜,唐韓築五城,此其一也,謂之冶城。
宋置天慶觀其上,即今朝天宮也。
宮之制外門弘敞,内立建置碑。
又入大門,從修廊九曲而入,台殿崇峻侈麗,諸司習儀之所。
殿宇後有亭,黃其垣,據高阜之巅,雲明高祖嘗于此更衣。
西下有西山道院,門徑幽隐,高台短垣,可以遠眺。
又從迂徑而出,據山之西,一亭林木扶疏,岡垅起伏,不見城市,亦佳處也。
又西下乃晉卞忠貞墓,前有祠,亦掌于宮之道士。
(前人《冶城山記》) 金陵之泉,惟祈澤最清冽,有惠山之味。
(前人《祈澤山記》) 攝山出金陵城北,經蔣山廟東行,出姚坊門三十裡,入山後,有田疇平野。
度石橋而東,複入山,古桧長松,連抱夾路,至栖霞寺(前人《攝山記》)。
弘濟寺自龍江獅子山連亘而東,皆崖壁峭峻,五裡至幕府,十裡至弘濟。
又從南而東,連亘不絕二十餘裡,至攝山而弘濟之形起,上覆出如兜率,俗名觀音山。
山下臨大江,麓有一徑,石而上,入弘濟寺。
寺之殿宇廊舍,負山橫起,短垣長檻,接連而去。
有閣自麓至梯絕處,凡數十丈,檐阿峻起,複系鐵索于山前,置木檻,使可憑以瞰。
江上陰風怒濤,勢欲飛動,晴江淨練,可以坐閱,夜當明月橫江,尤可愛也。
(前人《弘濟山記》) 從牛首南,緣山徑纡曲,細數峰約五裡,至西風嶺,東行有石窟如屋,題曰獻花岩雲(前人《獻花岩記》)。
莫愁湖《古樂府》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漿,催送莫愁來。
”尚未詳也。
莫愁,盧家女子,善歌唱,嘗入楚宮。
李商隐詩“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是也。
莫愁村今在承天府漢江西,石城在州西北,晉羊祜所建。
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
江人依舊棹舴艋,江岸還飛雙鴛鴦。
”王橫詩:“村近莫愁連竹塢,人歌楚些下蘋洲。
”又沈期詩“盧家少婦郁金堂”即是也。
(顧起元《莫愁湖考》) 後湖,出太平門行,可七八裡,一望渺漫,光映上下,微風播揚,文漪聿興。
其嵯峨霄漢之表,王氣郁蔥而峙乎東南者,鐘山也。
疊連如屏如帏,在西北者,幕府山也。
巒嶺偃蹇,盤伏于地,而松森其上者,覆舟山也。
挺拔而西,出城頭,殿閣參差,浮閣聳空者,雞鳴山也。
山東西一帶,列如懸榜者,世傳台城也。
がテ冒水而出者,島嶼也。
傍視三法司,隐隐錯落雲水之湄,重岡疊阜,遙連于其外,巋然而鸾鳳峙,騰然而蛟龍走矣。
其中遠近芳洲,相聚如五星,紅紫煙花,華絢如匹錦。
(計宗道《後湖記》) 金陵東北有燕子矶,矶上有亭,更上又有亭,揭曰俯江亭。
(宗臣《燕子矶記》) 附《遊燕子矶》詩:煙浪半空白,蒲帆落未收。
山依城影盡,雲逐水聲流。
小艇矶邊月,長蘆江上 洲。
雙眸今夕豁,浩蕩楚天浮。
” 北固山在京口城北,下臨長江,《元和郡縣志》謂其勢險固,故名。
《梁史》大同十年,武帝嘗幸此山,易名北顧。
予舊讀謝靈運《遊山》詩,及《世說》所載荀令則登山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使人有淩雲之意,未嘗不賞歎其勝。
(都穆《北固山記》) 金山舊名浮玉,有龍洞,有妙高台,有善才石,有吞海亭,有日照崖,而中冷泉,水品稱天下第一。
蓋其前臨滄海,卻倚大江,獨立無朋,以天為際,風濤朝夕,吞吐魚龍,淵窟盤據,所為萬山東注,一島中屹者也。
焦山或名谯山,有罷漢崖,有煉丹台,有桃花塢,有吸江亭,有寶蓮閣,白石粼粼,高見雲表。
其獨也,如洪濤之砥柱;其對也,如蒼龍之雙阙。
山旁二島,即江漢朝宗于海水道也。
合而觀之,焦山山裡寺,金山寺裡山,相距甚迩,氣勢相抗,世以并稱。
(高峙《金焦兩山記》) 練湖即古曲阿後湖,雲陽之巨浸也。
湖所名練,由孔子登泰山,觀吳門,若匹練然。
而謝宣城亦稱“澄江淨如練”,以水容目之耳。
或言昔開氏有道者居之,而沉其宅,數未露,勿濟人,每于兇年見之,稔則否。
其産或以魚,或以茭、以芋、以匐,或茹蘆,或蒜,歲食其利,而邑不害。
(潘之恒《練湖記》) 惠泉出惠山,昔陸羽好飲泉,能為泉水月旦,以金山泉為第一,而惠山二之,虎邱三之,當亦無謬。
夫金山泉出自江心,去賺裡遠,莫得其處,即雲郭璞墓側,要屬想像。
而虎邱近且濁劣,居常水下。
獨吾二泉者,以兩池為彙,池僅表丈,而大浸無加,爍石不減,困淪鮮,氵拾氵集凜列,注瓶畜盎,色味累月。
方隅千裡,貧士醵錢以輸,官家置郵而遞,ザめ任載,道路絡繹。
即風晨雨夕,炎天雪候,朱繩辘轳,軋軋不絕。
雖名第二,不啻第一矣。
源所從來,遠于若水洞一見,旋從洞底潛渫默走,委輸兩池之内。
池上有亭焉;亭外為墀,周遭布石,石面堅密,無所注穢于池而泉甚潔。
(鄒迪光《惠泉記》) 虎邱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無所不宜,而獨不宜于遊人雜沓之時。
蓋不幸與城市密迩,遊者皆以附膻逐臭而來,非知登覽之趣者也。
(李流芳《題江南卧遊冊》) 靈岩為館娃舊址,響さ廊、采香迳、琴台,皆在其上。
(前人《題靈岩》) 吳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廣三萬六千頃,中有山七十二,襟帶三州(蘇湖常也),東南之水皆歸也。
其最大者二:一自甯國建康等處入溧陽,迤逦至長塘湖并潤州金壇延陵丹陽諸水,會于宜興以入(今甯國建康之水不由此矣);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之臨安餘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吳江分流,以入海,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
(王鏊《遊五湖記》) 太湖之山,發自天目,迤逦至宜興,入太湖融為諸山。
湖之西北,為山十有四,馬迹最大。
又東為山四十有一,西洞庭最大。
又東為山十有七,東洞庭最大。
馬迹兩洞庭望之,渺然如世外,即之茂林平野,闾巷井舍,仙宮梵宇,星布棋列。
馬迹之北,津裡夫椒為大夫,差敗越處也。
西洞庭之東北,渡渚鼋山、橫山、陰山、秦餘、長沙山為大。
長沙之西沖山、漫山為大。
東洞庭之東,武山北則餘山,西南三山厥山、澤山為大。
此其上亦有居人數百家,或數十家。
馬迹兩洞庭分峙湖中,其餘諸山,或遠或近,若浮若沉,隐見出沒于波濤之間。
馬迹之西北,有若積錢者,曰錢堆。
稍東曰大凡小凡,與錫山若連而斷,舟行其中,曰獨山。
有若二島相向者曰東鴨西鴨,中有三峰,稍南大堕小堕,與夫椒相對而差小,為小椒,為杜圻範蠡所嘗止也。
西洞庭之北,貢湖中有兩山相近,曰大貢小貢。
有若五星聚,曰五石:浮曰{艹}浮,曰思夫山;有若兩鳥飛且止者曰南鳥北鳥;其西兩山,南北相對而不相見,見即有風雷之異,曰大雷小雷。
橫山之東曰于山紹山,曰疃浮,曰東獄西獄,世傳吳王于此置男女二獄也。
其前為粥山,雲吳王飼囚者也。
有若琴者,曰琴山;若杵,曰杵山;曰大竹曰小竹。
與沖山近,若物浮水而可見者,曰長浮;癞頭浮殿前,浮與鼋山相對而差小者,為龜山。
有二女媚好相對,曰謝姑;有若立柱{山載},玉柱稍卻金庭,其南為亥山,為曆耳。
中高而旁下者筆格;骧首若逝者石蛇;有若老人立石上掣蛇。
石公石最奇,與鼋山龜山南北相對,曰鼍山,山旁曰小鼍。
若螺者青浮二鼍之間,若隐若見,曰驚籃。
東洞庭之南,首銳而未岐者,曰箭浮,若屋欹者曰王舍浮苎浮。
又南為白浮。
澤陂之間,有若笠浮水面者,曰{艹弱}帽;有逸于前,後追而及之者,曰貓鼠;有若碑碣橫者曰石碑是為七十二,然其最大而名者,兩洞庭也。
(前人《七十二峰記》) 兩洞庭分峙太湖中,其峰之最高者,西曰缥缈,東曰莫厘,皆鬥起,層波矗逼雲漢,可望而不可即。
(前人《登莫厘峰記》) 常熟州治去西北若千步,為海虞山,山行若千步為東南前峰,又若千步為維摩嶺。
由是蹑重巒,逾疊,西亘十餘裡,峻極拂水岩,然彼漸趨于平壤焉。
且長江大河,映帶前後,琳宮梵宇,隐見林薄姻雨間,其狀蓋與羅浮匡廬相為仿佛。
(張著《虞山遊詠圖序》) 西湖故明聖湖也,周繞三十裡,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潴而為湖。
漢時金牛見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以其界于錢塘也,又稱錢塘湖;以其輸委于下湖也,又稱上湖;以其負郭而西也,故稱西湖雲。
西湖諸山之脈,皆宗天目。
天目西去府治一百七十裡,高山千九百丈,周廣五百五十裡,蜿東來,淩深拔峭,舒岡布麓,若翔若舞,萃于錢塘而Β萃于天竺。
從此而南而東,則為龍井為大慈,為玉岑,為積慶,為南屏,為龍為鳳為吳,皆謂之南山。
從此而北而東,則為靈隐,為仙姑,為履泰,為寶雲,為巨石,皆謂之北山。
飛來峰界乎靈隐天竺兩山之間,高不逾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若駭豹蹲獅,筆卓劍植,衡從偃仰,益玩益奇。
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矯若龍蛇。
郁郁然丹葩翠蕤,蒙幂蓊翳,冬夏常青,煙雨雪月,四景尤佳。
(《西湖志》) 附《遊西湖》詩:“長堤逦迤岸深深,百遍看山倚樹吟。
幾頃煙岚浮╊頂,一聲款乃破湖心。
绮筵畫舫來青霭,绀宇朱欄俯碧浔。
隻恐春深重系纜,眼前楊柳蔽高岑。
”(此餘髫卯時《遊聖湖》詩,鄉前輩汪既明内翰最貴破湖心句) 龍泓洞一名通天洞,俗傳其底可通浙東,有采乳石者入之,聞江濤浪浪然,橹聲聒耳。
壁間有蔣之奇篆書,賈似道廖瑩中等題名。
宋鹹通中,有高士丁飛者,字翰之,居洞中讀書,采藥力田自給,年七十二矣。
操绠缶斤,陟峻如飛。
嘗月下登岩鼓瑟,流淙協奏,天籁凄冷,往往緻鸾鶴之翔集。
(同上) 靈隐山去城西十二裡,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裡,亦曰靈苑、曰仙居、曰武林,俗種西山。
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餘杭,蜿蜒數百裡,結局于錢塘,如引兩臂,南垂胭脂嶺,北垂駝現嶺。
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高峰之東曰屏風嶺,又東曰駝現嶺,高峰之西者曰烏峰,又西曰石筍,又西曰楊梅石門,又西曰西源,亦曰西庵,支出于西源之右者,曰石人。
其南起而望之藹然者,曰白猿,左出白猿之前者,曰香爐,益前而垂澗者,曰興正。
右出于白猿之前,而雲水森然者,曰月桂。
白猿之東,曰胭脂嶺白猿之西曰獅子峰。
又西曰五峰,又西曰白雲,又西曰中印。
中印之前曰無礙,又前日善住。
并善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稱雞籠者訛也。
稽留之西曰蓮花,有岩曰玉女。
蓮花之東曰飛來,上有石梁西跨,下有岩洞,曰龍泓、曰香林、曰射旭、曰理公。
其水南流者謂之南澗,北流者謂之北澗。
南澗自合澗橋溯流至白雲峰之下,凡八。
逾橋北澗,自龍脊橋溯流至白雲峰之下,凡七。
逾橋南澗之源,出自西白雲峰而東注,會他支澗,逾第八橋之西,會奚家澗入新移澗,出閘口曲流,北經合澗橋。
北澗之源,出自西源峰,而東注過騰雲塢逼楓樹塢,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峰趾,彙于西塢,漾氵亭于洗耳潭,潴于渦渚東嶼,亦曰暖泉。
潋滟于冷泉亭下,經呼猿石門澗,潛激于龍脊橋東,經合澗橋,又東二裡,過行春橋,出靈隐浦,入西湖謂之錢源。
泉之南出者七: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聰明,曰倚錫。
月桂在天竺寺之右,伏犀在飛來峰之巅,其餘皆出支塢泉之北。
出者九:曰冷泉,曰韬光,曰白沙,曰石筍,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曰永安,曰彌陀,曰騰雲。
惟冷泉在澗ヂ,其餘皆出支塢。
(同上) 予髫年讀書靈隐五大夫樹下,窗對北高峰,峰半一僧每夜擊闆念佛。
繞山行,山有虎。
餘夜讀聲高,與虎聲念佛聲相間。
複迹僧與語,則敝垢古貌,自号桂峰,住已三十年。
視所擊闆盡蝕,予為鑄銅闆易之。
逾夜聲寂寂,駭問故?則山中一黑虎聞銅聲,驚舐其腓,血溢而仆。
又有黃虎若咎黑者,擠之去,得不死。
未幾予别去,往事夢中矣。
今戊午中秋,同李子分虎登韬光玩月,忽聞念佛聲,為憶此北高峰也。
質明走問桂峰,則年且八十,咨嗟道故者久之。
予既登絕頂,複下山麓,尋五松精舍,見桂峰方俯窗下視,念佛數聲送我,響振林谷,若薊門嘯焉。
因賦長句,用李屺留題靈隐寺七虞韻,分虎和之。
明日擇工镂闆,懸桂峰所居之室。
○崎磴千盤路曲纡,憑淩雲海天為衢,龍鳳飛舞不模糊,留下西溪作陪都。
石骨玲珑鬼斧刳,駭豹蹲獅誰刻镂?萬嶺迥伏少樵蘇,北皇高處失浮屠。
華光廟下走觋巫,歲歲祈蠶集刍,宿雲嶺畔鋪,白衣蒼狗未可摹。
岩花峰葉化魚凫,半空碧浪翻來無,火輪推出扶桑烏,海水明滅轉天樞。
江深湖白孤山孤,濃淡變态氣色殊,飛鳥下翔猿犭瞿趨,俯尋流泉探僧廚。
重逢老衲貌更癯,二十年來曾相須,青燈烏幾對山,書聲佛号嘯于菟。
僧忘乎虎吾忘吾,重活前因意躊躇,目送山椒足不逾,嘹嘹清梵空中呼,如聞天樂吹笙竽。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
由郡言,靈隐為最;由寺觀言,冷泉亭為最。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搜勝,物無遁形。
(白居易《冷泉亭記》) 嚴陵嚴先生祠,古柏陰風,夾江滴翠,氣象整峻,有俯視雲台之意。
由客星亭右迳二十餘,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絲,複從龍脊上騎。
過東台亭曰垂竿目尺,附東台一平嶼,陡削畏眺,一石筍橫起幽澗,蹇仰恣傲,頗似先生手足。
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風冷骨脾,此兩台者或當日振衣之所,空鈎意釣,何必鲂鯉?吾不以滄桑泥高下也。
(王思任《遊釣台記》) 餘《遊釣台》詩:盤旋上山椒,江壁攬空翠。
掃苔得清陰,衆鳥靜不避。
磊千丈松,狂奴俨相值,朗朗客星懸,豈複撄世累?物色備安車,三反乃一至,公孤且不榮,菜傭笑益字。
十秋一釣竿,煙波惬所寄,笑彼往來舟,紛紛競名利。
東湖在明州東二十五甲,方八十裡,受七十二溪之流,灏氵羔彙蓄,足以溉鄞七鄉之田,舊名萬金湖,昭利溥也。
祠宇邃密,卉木芬郁,埒杭西湖之盛,故并稱東湖雲。
(李濂《天童山記》) 循白雲山而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