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倚杖寄

關燈
東行,嵩山近日,雪蒙其巅如玉田瓊樹,複相帶映,其清逼人,恨無工畫者如範寬以圖之耳。

    八裡至嵩山神祠,祠在黃蓋峰下。

    蓋嵩山巍然中國之中,其周幾二百裡,群山拱列,有類兒曹,宜其秀鐘靈聚,為五嶽之尊。

    而黃蓋一峰,在山東南盡處,其宅神靈,故宜祀之外,有亭扁曰草參,過客憚于人谒,多展拜于此。

    入門三重,鹹有古柏,或喬或偃,或俯或欹,或屈而蟠,或怒而攫,或奮而欲騰,又或如帷蓋之張,幾二百株。

    三門内左右列四嶽祠,又有降神殿壁,繪申吉甫像,歲久剝落。

    谒嶽神殿,西為禦祠,祠多曆代碑刻,南行二裡,折而東北,又二裡,北麓入盧岩寺,蓋唐盧鴻隐處。

    後為僧廬其上;四裡有盧岩上寺,聞石壁飛瀑數丈,視此加勝,路陡雪深,竟莫能至。

    辛未登封北三裡,至嵩陽廢觀,其中所存,惟唐李林甫觀記、元五祖堂記二碑,及三古柏。

    柏之高皆不逾三丈,大可六人圍,舊有石刻雲:“漢武帝封大将軍。

    一其次亦可四人圍,道士雲:“此次将軍也。

    ”皆形狀怪甚,不可圖繪。

    夫漢武迄今千七百年,柏在當時已受封,殆殷周時物耶?其又次亦可三圍,予平生見古柏多矣,若二封柏,獨蓋出天下之壽木,亦奇矣哉!又東三裡,據三陽為崇福宮,其後名萬歲山。

    昔漢武臨幸,聞空中呼萬歲者三,因即其地建萬歲觀,唐更名太乙。

    宋于此奉安真宗禦容,設提舉管勾以祝厘中,故有弈棋樗蒲泛觞三亭,今惟存泛觞石。

    予命道士引泉委曲流之,立飲其上,而寒風砭人,數杯即罷。

    下山東行一裡,觀啟母石,石旁之祠,及唐崔融碑,今皆不存。

    按啟母石事,見《淮南子》,其說不經,後之人蓋嘗辨之。

    (明都穆《遊嵩山記》) 按恒山,五嶽之北嶽也,《周官》并州,其鎮山曰恒山。

    《風俗通》曰:“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亦謂之常山。

    ”《雅爾》曰:“常山謂之恒山。

    ”《五嶽圖》雲:“恒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裡,周匝三十裡,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

    ”《管子》曰:“其山北臨代,南俯趙,東接河海之間,早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熟,四種五獲焉。

    ”後魏孝文道武立廟于其上,置侍祀九十人,歲時祈禱水旱,至文成帝東巡,親禮其神焉。

    (俞瞻白《卧遊》) 北嶽在渾源州之南,紛綴典籍,《書》著其為舜北巡狩之所為恒山。

    《水經》著其高三千九百丈為玄嶽,《福地記》著其周圍一百三十裡,為總玄之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傍,距岩五百餘裡,心竊慕之,未及登覽。

    懷虎士二十餘年,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藩園陵鎮渎,道經渾源,去北嶽僅十裡許。

    遂南行至簏其勢馮馮カカ,恣生于天,縱盤于地,其胸蕩高雲,其巅徑赤日。

    餘載喜載愕,斂色循坡東,迤嶺北而上,是多珍花靈草,枝态不類桃芳李葩,映帶左右。

    山半稍憩,俯視窺高,如緣虛曆空,上七裡是為虎風口,其間多橫松強柏,狀如飛龍怒虬,葉皆四衍,カカ然怪其太茂。

    從者雲:“是嶽神所保護,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環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險,登巅三裡,始至嶽廟,頹楹古像,餘肅顔再拜。

    廟之上有飛石窟,兩崖壁立,豁然中虛,相傳飛于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

    故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陽,以為亦嶽靈所寓也。

    然歲之春,走千裡之民,來焚香于廟下,有禱辄應,赫昭于西方如此,豈但護松柏然哉?餘遂題名于懸崖,筆詩于碑及新廟之廳上。

    又數十步許,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絕頂而放覽焉。

    東則漁陽上谷,西則大同以南,奔峰來趨,北盡渾源、雲中之景。

    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裡外,而翠屏五峰畫錦封龍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會朝之事,不覺怆然。

    又隐在京都時常夢登高山遠眺,今灼灼與夢無異,故知茲遊非偶然者。

    (明喬宇《遊恒山記》) 自有河以來,皆言其源出昆侖,而以張蓦之言為信,至元世祖始知其源出于星宿海也。

    招讨使都實受命行,四閱月始抵其地,既還,圖其形勢來。

    上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裡沮洳散渙,不可逼視,登高望之,如列星然,名火敦腦兒,華言星宿海也。

    群流奈辏,近五十裡,彙為二巨澤,名阿刺腦兒。

    自西而東,連屬成川,号赤濱河,又名亦裡赤忽蘭也。

    裡木三河,其流浸大,始名黃河,又岐為八九股。

    行二十日,至大雪山,名勝乞裡╊,即昆侖也。

    由昆侖南至闊即及闊提二地,始相屬,又經哈刺别裡赤兒之地,合入黃河,及乞兒馬赤二水,北行複折而西流,過昆侖,北又轉而東北行,約二十餘日,至積石,始入中國雲。

    約自河發源,至中國計及萬裡,然其間溪澗流絡,莫知紀極。

    昆侖之西,人迹簡少,而山背草石,至積石方林木茂暢,世言河九折,蓋彼地有二折焉。

    (《古今原始》) 禹治水時,河從積石東北,而南計三千裡,至龍門為西河。

    冀州呂梁山石勢崇竦,其流激震。

    禹從呂梁北鑿龍門,以殺水勢,西因其回流性而導之。

    又南而至華陰,在陝之華陰縣,自南而東,至底柱,在河南陝州之三門山,又東經孟津。

    河南府孟津縣過洛鞏縣,至于大亻丕大名府浚縣,臨河之山,北過氵水,真定、冀州北折降渠,至于大陸,屬中山郡。

    今真定邢趙深三州之地,北分其勢,播分為九河,複同聚一處為逆河。

    蓋迎之以入于海,簡潔一水,先儒誤分而二,其一則河之經流也。

    徒駭等河故道,皆在河間滄州南皮東光慶雲獻縣,山東平原海豐由甯津吳橋南皮諸處,直達東海。

    周定王五年,河徙令礫始失故道。

    漢文帝時決酸棗,東潰金堤,在河南延津榮陽諸縣,至大名清豐一帶,延亘千裡。

    武帝時溢平原,屬德州,徙頓丘。

    今清豐縣又決濮陽瓠子口開河界,注巨野屬濟甯州,即大野通淮泗河,始與淮通,尚未入淮。

    文帝時決館陶,舊屬大名,今屬臨清。

    又決清河靈鳴犢口,今高唐州舊屬清河郡。

    成帝時決東郡金堤,決平原,溢渤海清河高唐州一帶,信都今冀州界。

    唐玄宗時決博州(今東昌),溢魏州,今大名冀州。

    五代時決郓州,今郓城縣博之揚劉,今東平之東阿縣揚劉鎮滑之魚池。

    宋太祖時決東平之竹村,開封之陽武大名之靈河澶潤,太宗時決溫縣榮澤頓丘,泛于澶濮曹濟諸州,東南流至彭城界,即今徐州入于淮自此河入淮之始。

    真宗時決郓及武定州,尋溢滑澶濮曹郓諸州邑,浮于徐濟而東入淮。

    仁宗時決開州館陶。

    神宗時決冀州棗強大名州邑,一合南清河以入淮,一合北清河以入海。

    南度後,河上流諸郡,為金所據,金獨受河患。

    其亡也,始自開封北衛州決,而入渦河南直隸壽毫,蒙城懷遠之間。

    元時決衛輝之新鄉,開封之楊武,杞縣之蒲口,榮澤之塔海莊歸德封丘諸界。

    其臣建議疏塞。

    若今會通河乃世祖所開,以通漕運,随時救敝而已。

    當時九河逆河故道,久已淪入于海,滄州接平州。

    程子以為正南山有名碣石者,在海中,去岸五百裡。

    今平原有馬頰河形存沙渠,其迹尚可放,大坯之北,不行矣。

    洪武中,決陽武之黑陽,山東經開封,南至頓城颍州穎上,東至壽州正陽鎮,金入于淮,故道複淤。

    永樂中疏浚,稍引支流,自金龍口入臨清會通河。

    正統間,又決榮陽,天順間決祥符。

    弘治間分流為二,一自祥符經歸德,至徐邳入淮。

    一自荊隆黃陵岡,經曹濮達張秋鎮入海。

    尋命重臣治築黃陵岡等口,以塞張秋,乃疏為二流;一鑿蒙澤孫家渡,至朱仙鎮,經扶溝,通許壽颍諸州邑,合渦河至下鳳陽毫州達淮。

    一疏賈魯奮河,由曹州出徐沛,以通運河,合淮俱入于海。

    正德間,決曹縣者再,嘉靖間,河為兖患,屢遺重臣治,未底績,濫溢于金鄉魚台,出沛縣之飛雲橋,南下徐邳。

    十三年複塞,由新開趙皮寨口盛流合渦河入淮,故道始複。

    (孫承澤輯《河紀》) 江出岷山,其源實自西戎萬山來。

    至嘉州而沫水,自隽州合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會之,至溆州而馬湖江會之,又三百十五裡而南廣江會之,至泸州而内江,又自資簡會之,至重慶而嘉陵江,自利阆果合等州會之。

    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夷諸水會之。

    至萬縣而開江水,自開達等州會之。

    夫然後總而入峽。

    是江自峽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峽而下嶽陽,則會之者洞庭湖所受湖南北諸水也。

    又自是而下鄂渚,則會之者漢口所受興元諸水也。

    又自是而下黃州東四十裡,則會之者,巴河也。

    又自是而下九江,則會之者,彭蠡所受江東西諸郡水也。

    又自是而下,則會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諸水也。

    夫然後總而入海。

    是以自峽而東,又受大水凡五。

    略計天下之水,會于江者,居天下之半,其名稱之大而可考者,凡十有三。

    故曰江源其出如甕,而能滔滔萬裡,達海所受者衆也。

    嗚呼!問學者可以觀矣。

    (《地圖條要》) 廖角嘴營前沙,南北相對,海岸約闊一百四十五裡,為第一重門戶。

    狼山福山相對江面,闊一百二十裡,為第二重門戶。

    周家橋與山相對,周家橋北岸,至順江洲與江南分界,江面約闊六七裡。

    順江洲至新洲夾江面,約闊七八裡。

    新洲夾至山南岸江面,約闊十四五裡,為第三重門戶。

    (同上)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淮水又東,迳義陽縣,淮水又迳義陽縣故城,南淮水又東得獅口水,東過江夏平春縣。

    北淮水又東流水注之,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淮水又東北流,左會湖水。

    淮水又東迳安陽縣故城南,又東迳新息縣,南淮水又東迳浮光山,北淮水又東右壑水,淮水又東北南陂枝水注之。

    淮水又東迳淮陰亭北,又東迳白城南,淮水又東迳長陵城南,又東青陂水注之。

    淮水又東北合黃水,又東過期思縣北,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

    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往注之,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淮水又東谷水入,淮水又東北左會潤水,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

    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Г水洪水合北注之,又東穎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淮水又東流與穎口會東南迳倉陵北,又東北流迳壽春縣故城西,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

    淮水又北迳山硖中,謂之硖石,淮水又北迳莫邪山西,又東過當塗縣北,過水從西北來注之。

    淮水又東北濠水注之,淮水又北沙水注之,又東過鐘離縣北,淮水又東迳夏邱縣南,淮水又東迳浮山,淮水又東迳徐縣南,曆澗水注之。

    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淮水又東蕲水注之,淮水又東曆客山,迳盱眙縣故城西,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又東過淮陰縣北,中渎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又東兩小水流注之,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于海。

    (《水經》) 《山海經》曰:“王屋之山,節氵聯水出焉。

    ”而《地理志》亦曰:“王屋山氵允水所出。

    ”氵聯氵允聲相近,蓋一水也。

    氵允水即濟水,故《禹貢》曰:“導氵允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榮,東出于陶邱北,又東至于河,又東北會于汶,入于海。

    ”夫濟之為水,瑩潔如玉,性下勁疾,貫大河而不濁,故《釋名》曰:“濟源也,言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池上有濟渎神祠,祠後有北海神殿,志謂濟渎源通北海,故祀北海于此。

    ”或曰:“以北海遠望而祭之也。

    ”殿前有池,是謂東池,池西有石橋,橋之西池曰西池,皆濟水自玉屋山頂流入太乙池,乃伏流地中,東行九十裡,複見此彙為二池。

    《地志》謂東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測,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

    合流至溫縣,曆虢公台,西南入于河。

    自今觀之,東池即東源,周僅百餘步,亦不其深。

    西池即西源,周如東池,深才三四尺耳。

    玉屋山頂太乙池亦涸,古今陵谷,變遷乃爾。

    (《濟源記》) ◎名勝 六合之内,毋論蓬萊方丈非人迹可到,即近在千百裡間,而青鞋筇竹往往有不能遍者。

    總彙之以寄吾遊興。

     西苑初入苑門,即臨太液池,蒲葦盈水際,如劍戟叢立,芰荷翠潔,清目可愛。

    循池東岸北行,榆柳杏桃,草色鋪岸如茵,花香襲人。

    行百步許,至椒園,松桧蒼翠,果樹分羅,中有圓殿,金碧掩映,四面豁敞,曰崇智。

    南有小池,金魚作陣,遊戲其中。

    西有小亭臨水,芳木匣之,曰玩芳。

    又北行至圓城,自兩掖洞門而升,上有古松三株,枝幹槎牙,形狀偃蹇,如龍奮爪拿空,突兀天表。

    前有花樹數品,香氣極清,中有圓殿,巍然高聳,曰承光。

    北望山峰嶙峋{山律},俯瞰池波,蕩漾澄澈,而山水之間,千姿萬态,莫不呈奇獻秀于幾窗之前。

    西有長橋跨池下,過石橋而北,山曰萬歲,怪石參差,為門三。

    自東西而入,有殿倚山左右,立石為峰,以次對峙,四圓皆石,龈<齒Ф>,鮮封蔓絡。

    佳木異草,上偃旁綴,つ葛荟翳,兩掖疊石為嶝,崎岖折轉而上,岩洞非一。

    山畔并列三殿,中曰仁智,左曰介福,右曰延和。

    至其頂有殿,當中棟宇宏偉,檐楹飛,高插于層霄之上。

    殿内清虛,寒氣逼人,雖盛夏亭午,暑氣不到,殊覺曠蕩潇爽,與人境隔異,曰廣寒。

    左右四亭,在各峰之頂,曰方壺、瀛洲、玉虹、金露,其中可而息。

    前崖有壁,夾道而入,壁間四孔,以蹤觀覽,而宮門峥嵘,風景佳麗,宛如圖畫。

    下過東橋,轉峰而北,有殿臨池,曰凝和。

    一亭臨水,曰擁翠飛香。

    北至艮隅,見池之源,雲是西山玉泉,逶迤而來,流入宮牆,分氵瓜入池。

    西至乾隅,有殿用草,曰太素。

    殿後草亭畫松竹梅于上,曰歲寒。

    門左有軒臨水,曰遠趣。

    軒前草亭,曰會景。

    循池西岸南行,有屋數連,池水通焉,以育禽鳥。

    有亭臨水,曰映輝。

    又南行數弓許,有殿臨池,曰迎翠。

    有亭臨水,曰澄波。

    東望山峰,倒蘸于太液波光之中,黛色岚光,可掬可挹,煙谒雲濤,朝暮萬狀。

    又西南有小山,予遠望郁然,日光潢照,紫翠重疊。

    至則有殿倚山,山下有洞,洞上石岩,橫列密孔,泉出迸流而下,曰水簾。

    其淙散激射,飛薄濺灑,最為可玩。

    水聲泠泠然,潛入石池,龍昂其首,口中噴出,複潛繞殿前,為流觞曲水,左右危石,盤折為徑。

    山畔有殿冀然,至其頂,一室正中,四面簾栊欄,欄之外奇峰回互,茂樹環擁,異花瑤草,莫可名狀。

    下轉山前,一殿深靜高爽,殿前石橋隐若虹起,極其精巧。

    左右有沼,沼中有台,台外古木叢高,百鳥翔集,鳴聲上下。

    至于南台,林木陰森,過橋而南,有殿面水,曰昭和。

    門外有亭臨岸,沙鷗水禽,如在鏡中,遊覽至此而止。

    (李賢《西苑記》) 西山出都城西北行二十裡,至青龍橋,北折八裡,經回龍庵,複折而西二裡,抵西湖。

    湖中萍荇蒲藻,交青布綠,而野禽沙鳥,翔泳于水光山色間,皆悠然自适。

    沿河行二裡,達功德寺,寺舊名護聖。

    其前有古台三,相傳金元氏主遊樂更衣之處,或曰此看花釣魚台也。

    寺極壯麗,中立二窮碑,其一明宣宗建寺文,其一元氏舊物,字皆番刻,莫能讀出。

    寺西行數百步,至玉泉山,金章宗嘗建行宮,今廢。

    西南一河,不甚深廣。

    山之北麓,鑿石為螭頭,口出泉,潴而為池,即所謂玉泉,其形如規,瑩澈淡靓,掬飲之甚甘。

    上有亭宏敞可憩,其東石梁橫跨,泉由之東流入湖,經大内,注都城東南,至大通河,為京師八景之一。

    西南行至補陀寺,寺在玉泉山半,門内有呂公洞,廣僅丈許,深倍之。

    寺之右跻石級上,望湖亭峰巒圍拱,湖水亘其前,俨如匹練。

    (都穆《西山記》) 隆化寺可十餘裡,路漸高,望有若石門者至即洪光寺。

    入石門,路甚修平,可步,古柏夾之,外不見林,上不見巅,枝幹交蔭,人行道上,蒼翠撲衣。

    日影注射,如荇藻淩亂。

    可數百步,複折而上,如是者凡有十一。

    每登一折,必右俯木未,左瞰絕壁,壁皆石為之,歲久若天造。

    柏從石罅出,初登一二盤,望柏稍上諸山如螺髻,至七八盤,山盡在下,精藍名墅,棋布繡錯,金碧晃耀。

    盤窮為山門,甚精麗,又進,為圓殿,後為方丈,東西偏為僧寮。

    洪光為香山支院,不複由十一盤,穿柏中小徑數十步,即香山藏經殿。

    步而下,即後殿,從兩廊逶迤行,至正殿,曆級從東行,至方丈。

    自回廊複東為來青軒,群山拱揖,蒼刺人目,下見陂陀高下,杏樹可十萬株,此香山第一勝處也。

    (沈守正《香山記》) 餘遊香山二律:幾曾牲玉列西封,荒隧殘垣綠藓濃。

    半壑鐘魚傳梵呗,孤僧杖缽踏雲松。

    奔泉落響尋丹井,積翠凝光簇乳峰,石磴直跻王奈苑,浮空煙霭變山容。

    喬松夾路覆流泉,香界盤虛一徑穿。

    貝葉昙花傳白馬,慈雲法雨覆青蓮。

    風幡自動空壇淨,瓠笠長随疊嶂遷。

    趺坐深陰翠霭裹,脫然世網得枯禅。

     玉泉山在都城西三十裡,最号奇勝。

    (錢習禮《玉泉山記》) 甕山在都城西三十裡,清涼玉泉之東,西湖當其前,金山拱其後。

    山下有寺曰園靜,寺後絕壁千尺,石磴鱗次,而上寺僧淳之庵在焉。

    (倪嶽《遊甕山記》) 天壽山形勝起自昆侖,然而太行華嶽連亘數千裡,于西山海以達醫無闾,逶迤千裡。

    于東惟此天壽山本同一脈,乃奠居至北正中之處,此固第一大形勝,為天下之主山也。

    (葉勝《天壽山記》) 餘往者過昌平,出城北不十裡,前代諸陵累累,天半極望,丹Й粉堞,遠映蒼岑碧落間,石馬銅駝,至今未埋荊棘。

    蓋順治初年,設陵戶以時掃除,深仁盡澤,史冊所無。

    曾有詩雲:“整步紅門百丈堤,黃沙衰草卧文犀。

    九龍水落千山暗,五鳳雲深一徑迷。

    辇路東西封樹盡,寶城朝夕野烏啼,諸陵環列長陵下,瞻拜窮碑上玉梯。

     北風昨夜镂冰紋,駐馬寒山細路分。

    止見茂陵多古木,尚留康老一孤墳。

    岣崖遠瀑橫霜月,石洞高濤渡隴雲。

    内侍萬餘零落盡,宮中轶事向誰聞? 峭壁寒風湧翠濤,石門半塌沒蓬蒿。

    幽宮永龍長卧,華表空留虎夜嗥。

    薦食尚流中使淚,遺弓誰傍小臣号?當年王氣今消歇,憑吊低徊山月高。

     停骖日午鳥關關,怪石層岩未易攀。

    百尺丹牆橫碧瓦,九重黃屋傍青山。

    殘丁散落存三戶,廢監荒涼剩數間。

    隻有坊前翁仲石,終年執笏尚分班。

     堪輿勝氣半空騰,天外雲霞大壑蒸。

    銀嶂虛明撐鐵壁,玉魚永夜伴金燈。

    行廚野爨煙千縷,老納危樵翠幾層。

    太息定陵遭劫火(十三陵惟萬曆定陵破毀),止留斷碣卧荒藤。

     山回水繞冢累累,陰殿群靈俨在茲。

    赤腳園公懷慶曆,白頭宮監說光熹。

    曾探石匮來三浙,似向蒼梧吊九疑。

    碣署龜趺無一字,千秋金鑒景綸絲。

     直北雲山十六州,霸昌清望冠諸侯。

    先公密奏存遺祀,勝國幽陵守一杯。

    誰禁鴿鸠巢寝殿?自然龍虎抱明樓。

    可憐南渡冬青樹,朽骨何曾瘗故丘? 深深陰塢半蒙茸,石徑煙村過虎蹤。

    夜半紅燈朝二井,天中紫極削三峰。

    誰攀列帝龍髯堕?止剩前朝馬鬣封。

    傳話錦屏常駐跸,荒陵酹酒泣懷宗。

     高峰落影暮雲橫,玉鴿南來集北平。

    破屋何勞賢守駕,崖又畏廣文迎。

    長陵近接黃花鎮,遠隧幽通白玉京。

    坐到三更乘月去,空山一片馬蹄聲。

    ” 鳳凰山自遼城東行三日,出連山隘,乃至其地,蓋去朝鮮境尚百有餘裡,土人稱為開州。

    其地蒼莽無人之場,山勢周環,連亘不絕。

    惟南面少缺,如人臂合抱,而掌未及接者,首尾低昂。

    大麓偃伏左右若兩翅,東西相望,宛如一大山,不知其中能寬閑空隙也。

    (王慎中《鳳凰山記》) 上方山自歡喜台拾級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毗盧頂。

    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岩際,庵寺複精絕,莳花種竹,如江南人家别墅。

    (徐渭《上方山記》) 雲水洞橫突一山,洞口啟岩下,洞外一小天,為遊人息足處。

    初進頗闳敞,如三楹岩屋;再入,洞門一束,俯而行,可二十步,人俱伛偻;又二十步,則屈踵匍伏;再二十步,則蛇蚓蜿蜒,火光中望石窦,僅容身焉。

    越此忽寬闊,石乳所結,萬象羅目,左行過仙人橋有老龍潭,石壁有二龍,鱗甲生動。

    他如幢幡寶╊,花卉鳳凰珍珠米雪之山,皆玲珑神肖。

    二裡許忽跻而上,又複入一洞,似行夾壁中,而蟹步者,二十餘武,更斜側而下,複平廣高遠。

    再入,有大士講法台,台高十數尺,旁有木魚鐘鼓雲闆玉磬,擊之音清辨,各如其響。

    再入則十八羅漢,修短不一,而形态宛然。

    入洞來已五裡,折而右,景象變幻如左。

    (吳啟元《上方山雲水洞記》) 塞外霧靈山在曹家寨路之東,牆子嶺路之北,直上四十裡,一名孟廣硎。

    其下為廣硎水,東入潮湖,山頂舊多奇花,故又名萬花台。

    (朱長春《霧靈山記》) 寒溪山在江原道鱗蹄縣東五十裡,山上有城有川,自城中流出,即成瀑布而下,懸流數百尺,望之如白虹垂天。

    自圓通驿而東,左右皆大山,洞府深邃,溪水縱橫,而渡者三十六。

    樹木如箦,上竦雲霄,旁無橫枝,松柏尤高,不見其巅。

    又其南峰作絕壁,其高千仞,奇怪莫狀,禽鳥不能飛渡。

    其下清泉觸岩成潭,盤石平衍可坐。

    又東數裡,洞口甚狹,細徑緣崖,叙穴含岈,峰巒峭拔,如龍拿虎攫,如累層台者無數,其形勝甲于嶺西。

    (王維桢《寒山記》) 石門兩山{山載}で,正鎖驿道二十裡為湯泉,泉在山坡下,初漫羨四溢,戚将軍繼光始石為池。

    池正壓九新堂,深二丈許,廣幾倍之,水勢壯甚,然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