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鏡中寄
關燈
小
中
大
善化任,中途宿窮谷間,有商十數人先在焉。
從吏與争爨,恕為杖其吏,且慰撫之。
吏退诟曰:“有官如此,何以仕為?”恕亦不介意。
及暝,商相謝曰:“某等粗疏,感公弘量。
夜半倘有少喧,官且安寝。
”恕唯唯。
比夜半喧甚,恕戒仆堅扃以待,俄而寂然,起燭之,殺人縱橫,乃強寇也。
恕以扉掩血潛出逆行十餘裡,平明乃回故處,官吏捕盜方急,是夕脫命毫發,人謂寬厚之報。
(《客中閑集》) 宋栗庵纟熏為吏部尚書,至長安街,有老婦著面衣,乘驢不下,從者誤為男子,呵之。
老婦大诟曰:“我往京師五十餘年,見了千千萬萬,希罕你這蚊子宮兒。
”宋至部,語同僚笑曰:“官亦小蟻子矣,此婦人眼孔大,所謂見慣渾閑事也。
若深山窮谷人,見一頂紗帽,便戰栗失措矣。
”(《座右編》) 憲副金公世龍,謝病家居者數年,一日郝明府以賢士夫見問,予首舉公,明府不知吳中有此士夫也。
夫官至四品,居城市而能使郡邑大夫不知名,此亦今時絕無而僅有者。
(同上) 太宰漁石唐公,緻政家居時,出入惟徒步。
陳大參良模說之曰:“翁居八座,年逾七旬,天下大老也。
孔子曰:‘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
’翁學孔子者,而顧欲過之耶?”公曰:“固然,第吾楓山先師緻政歸,隻是行步,未嘗乘轎。
乃侄樸庵公(名拯,侍郎)及竹澗潘八(希曾侍郎)俱守此禮,吾安敢違耶?”(《玉堂叢語》) 曾鶴齡會試日,與浙中數舉子同舟;率年少狂生,談論鋒出,曾為人簡默,在座若無能者,各舉書中疑議問之,曾遜謝不知。
衆皆笑曰:“凡夫也,偶然預薦耳。
”遂以曾偶然呼之。
既而衆俱下第,曾占榜首,乃寄以詩曰:“捧領鄉書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
世間固有偶然事,豈意偶然又偶然?”(《堯山堂外紀》) 羅念庵每自言二十年苦功,方磨去得狀元兩字;此兩字去,然後可以用世,可以出世。
(《澄心小錄》) 羅洪先作鼎元時,外舅曾大仆趨告曰:“喜吾婿幹此大事。
”羅面發赤,徐對曰:“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一人,奚足大事也?”是日猶袖米,偕何黃二公,聯榻蕭寺中講學。
(同上) 史良佐,南京人,為禦史,巡西城而家住東城,每出入,怒其裡人不為起。
一日執數輩送東城禦史,禦史诘之,其居首者對曰:“民等總被倪尚書誤卻。
”曰:“尚書何如?”曰:“尚書亦南京人,其在兵部時,每肩輿過裡門,衆或起匿;辄使人谕之曰:‘與爾曹同鄉裡,吾不能過裡門下車,乃勞爾曹起耶?’民等愚意史公猶倪公,是以無避,不虞其怒也。
”禦史内善其言,悉解遣之不問,倪尚書者,謂文毅也。
(《稗史》) 徐存齋年未三十,出翰林,督學浙江,一士子文中用“顔若孔之卓”。
徐勒之批雲“杜撰”,置四等。
及發落,生将領責,執卷進雲:“太宗師見教誠當,但此語出《楊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
”徐起立曰:“本道僥幸太早,未嘗學問,今承教多矣!”改置一等。
(《遣愁集》) 唐一庵與衆友夜話,将寝,問曰:“此時還有事須料理否?”衆曰:“無。
”一庵曰:“夜寒,吾輩飲酒樂甚,從者尚未有寝宿處,焉得不與之料理?”有官人夜飲溫室,語人曰:“今夜溫暖若是,時令不正也。
”從者于門外頓足曰:“外間時令卻正,自處富貴,可不念人饑寒勞苦哉?”(《座右編》) 參政吳昂家居,嘗駕舴艋入郡城,遇兩措大舟适相觸,奮怒邀昂止。
昂布衣氈帽,局促舟中,舟中又無他供具,逆揣為農莊人,要挾之,欲令出錢償禮,昂遜謝,乞至西門湯别駕家行貸;至則别駕大驚,顧兩生何得辱前輩乃爾?兩生慚沮,昂貸錢固償,兩生謝之愈恭,徑歸。
(《海鹽縣圖經》) 尚書與一孝廉園相近,百計賺之;孝廉一日立券送尚書,後題一詩曰:“乾坤到處是吾身,機械從來未必真。
覆雨翻雲成底事?清風明月冷看人。
蘭亭禊事今非晉,桃洞仙人昔笑秦。
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公還有幾年春?”尚書愧甚,亟返其券。
(《蘇譚》) 文待诏徵明性不喜聞人過,有道及者,必巧以他端易之,使不得言,終其身以為常。
(《春氣錄》) 江右萬拙庵謹厚,好行德,一生怕見官府。
子衣成進士,授刑部主政,公布衣小帽,不改其常。
逮覃恩受封,冠帶謝恩,拜祖先畢,即珍藏之,仍舊衣帽。
鄉人訝曰:“今受榮封,巾服何妨?”曰:“此我鏡中面目,我安我山農之分,勿複相苦。
”世俗子為官,稱其父為老爹,每呼之不應;曰我自萬拙庵,不敢當老爹,故不應。
比部奉命恤刑南湖,乘便歸省,有衡陽囚欲脫罪,家屬攜重資,乘起行投轎中,視之千金也。
系其人,發黃梅縣,金貯庫中。
公駭相謂曰:“其人本為減罪,今罹此,不滋重耶?盍釋之?”比部唯唯,釋其人,還金而去。
(《座右編》) 王元美為比部郎,嘗與蔡子木、餘子與、吳明卿、張肖甫、謝茂秦飲,謝時再遊京師,詩漸落,子木數侵之。
已被酒,高歌其夔州諸吟,亦平平耳。
甫發歌,明卿辄鼾寝,鼾聲與歌相低昂,歌竟鼾亦止,為若初醒者。
子木面色如土,子與複與子木論文,不合而罷。
後五歲,子木以中丞撫河南,子與守汝甯,明卿谪歸德司理,張肖甫谪裕州同知,皆屬吏也。
子木張宴備賓主,身行酒炙曰:“吾烏得有其一,以慢三君子?”尋具疏薦之。
(《堯山堂外紀》) 相國朱國祯萬曆戊辰,主會闱,得一卷甚佳,以策犯國祯字棄去。
太使陳如岡房一卷,亦以如岡如陵句,犯其名見棄,識者每嗤其刻。
(《野乘》) 順治乙未,餘會試已隽,以文中有而不予人以可托句,犯房官于可托諱,見刖。
己酉餘分校山右,首題先有司三句,有吉士彙征語,因犯餘名,房考棄之。
餘曰:“勿疑也,果通關節,何以名為?第呈堂,餘當力争之。
”因獲第二,登榜為文水閻調鼎,聯捷去。
夫螢窗雪案,決科三場,乃以無心之語,避嫌而棄人才,念及昔年辛苦,能不汗浃,衡文者念之哉! 歸德侯司成恪以忤魏罷歸,裡人鄧生者,妄人也,構小釁诟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公門下奴客,忿欲毆鄧生,公大笑,悉召與之飲,皆醉,鄧生乃免。
當是時,忠賢實欲殺公不已,會誅死,而公複起為庶子。
鄧生大懼,更詣公,汗浃背,前匍匐謝。
公又大笑,掖起之,徐飲以酒,一無所問。
(《壯悔堂集》) 李象山先生柱明,滇之阿述州人,壬戌進士,授京倉度支。
普名聲賂魏寅官,取同郡印結;公知其反狀,不從,遂逮獄。
普聞之,火其廬墓。
居常必粝食,薦草則吉,若冬著綿米稍白,則病。
囊具蕭然,破帽短衣,畦菜金陵漢西門。
值左轄山東孫肇興,是其年友,趨從訪之,公負鋤不顧曰:“想另有李柱明,我非也。
”(《座右編》) 江夏賀對揚先生,為廣文時,體恤兩明經,寅友備至,諸生問字者,毫不計修脯,而于兩齊則谕以從厚。
語人曰:“餘緻敬同寅有故,一與家嚴同庚,一與家慈同庚,俨然父母式臨其上耳。
”晉秩宗伯,寓所仆從僅三人,皆諸生時所服役者。
其标封字皆細楷,柳公權雲:“心正則筆正。
”伊川雲:“寫字亦有正心誠意之學。
”先生有焉。
(同上) 賀相國緻鄉親戚友書中一段雲:“據今日耳目觀聽,豈不謂逢聖閣員矣;乃逢聖固自有根本,不可忘者。
高曾以上事不及知,先大父大母,前嘉靖乙巳度荒年,三日僅黃豆一升,歲除一母雞易米二升五合。
先中憲所刊祠堂對聯:‘當年雞{艹豆}休忘念,此日兒孫勿妄思。
’逢聖今日不念,是自絕其祖父母之澤也。
先中憲赤貧,諸生授館四十年,每歲正月朔六日始,十二月廿四日止,一領青布直衣,坐處方方一塊藍色。
先恭人讓居于嬸,周旋數尺陋室中,下濕上漏,炊薪即在床前,煙薰眼淚。
逢聖哽咽不能書,今日不念,是自絕其父母之澤也。
即逢聖戊戌館于鐘祥,己酉館于嘉善寺,或禦冬以,或六月薦草。
癸卯揭曉,則先日絕糧,丙辰報至,則深夜丐酒。
今日不念,忽作兩截人,是自絕其子孫之緒也。
念之若何?亦曰:‘岡敢作業而已。
’不作業若何?亦曰:‘救得一物是一物,救得一事是一事而已。
’救之若何?亦曰:‘服膺先中憲之訓,餓死事小,家中沒飯吃,甯用米磨羹度命,切不可錯動了念頭而已。
’不錯動念頭若何?亦曰:‘公門無一字之幹,本宅無生事之仆,錢糧無分毫升合之逋欠馬遞水ㄞ,不往索一騎一舟,山揚湖地,不讨管一尺一寸,大江上下,無營運裝載之一船。
其或非意相加,則力誡子孫閉門思過而已。
’此極猥瑣事,逢聖何胪列乃爾?先正有言:‘孝子一步不忘親,積之成大孝;忠臣一事不顧私,積之成純忠;廉官一铢不苟拾,積之成清白;烈女一笑不聞音,積之成貞節。
’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蟻穴潰堤,吾畏其卒,故忄希其始也。
”(《昨非庵集》) ◎見色不亂 色之移人甚矣哉!蘇屬國苦節十九年不能生子異地,況其他耶?然欲忍人所不能忍,乃為傑士。
青娥紅粉安在不可以試人品? 王敏字進德,定海人,嘗與友人讀書空舍中。
半夜鄰女叩門求宿,其友欲納之,進德拒門厲聲曰:“吾在此,誰敢入吾門?”因疾呼使聞于外,女愧不敢出聲,逸去。
鎮将謂其清介,欲試其所為,召使飲酒,帏婦人于偏室,酒酣内之,鑰門以去。
進德入見婦人,大呼,排門取廄馬乘之逃還。
洪武時,以太學生拜監察禦史。
(《續人鏡陽秋》) 曹文忠公鼐為泰安典史,因捕盜,獲一女于驿庭,色甚豔,欲就公。
公奮然曰:“處子可犯乎?”取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終夜不辍;天明,召其家領去。
後大庭對策,忽飄一紙,有曹鼐不可四字,遂文思沛然,狀元及第。
(《臣鑒錄》) 秦君昭少年遊京師,其摯友鄧君載酒祖餞;既而攜一殊色小鬟至前,令拜秦,因指之曰:“此吾為部主事某人所買妾也,幸君便航,可以附達。
”秦勿敢諾,鄧作色曰:“縱君自得之,亦不過二千五百缗耳,何峻辭乃爾?”秦勉強從命,迤逦至臨清,天漸暄,夜多蚊蚋,内之帳中同寝。
直抵都下,置舍館主婦處,持書往見。
主事問曰:“足下與家眷來耶?”曰:“無有。
”主事意不悅,随以小車取歸。
逾三日谒謝,曰:“足下長者也!昨已作答簡,報吾鄧君,且使知足下果能不孤付托之意矣!”遂相與痛飲,盡歡而散。
後秦之子孫,鹹至顯宦。
(《不可不聞錄》) 一少年嘗淫于色,後悔之,欲絕其端,屏居精修數年而歸。
有先所識女遇之途,怪問曰:“我昔年某,不顧我何也?”答曰:“我非昔年某矣!”不顧也而去之。
(《七克》) 德默者,國王也,有兩寵臣,未察其心,令傳語其後。
其一還,王問曰:“爾視後若何?”對曰:“傾國傾城,絕世獨立。
”其一還,王問如前,對曰:“王命臣傳語,勿命視也;徒聞其言,亦溫惠矣。
”王大喜,厚賞,任用之。
謂先一臣曰:“汝目不貞,汝心亦爾矣。
”遽遣之。
(同上) 陸公容少美風儀,天順三年,應試南京;館人有女善吹箫,夜奔容寝。
容绐以疾,與期後夜,女退,作詩雲:“風清月白夜窗虛,有女來窺筆讀書。
欲把琴心通一語,十年前已薄相如。
”達明,托故去。
是秋領薦,年二十四登進士,官至參政。
(《臣鑒錄》) 沈特貶筠州,售一幼妾,攜與俱行。
七年後歸,呼妾父母,使嫁其女,仍是處子,有贈詩雲:“昔年單騎向筠州,覓得歌姬共遠遊。
去日正宜供夜直,歸來渾未識春愁。
禅人尚有香囊愧,道士猶懷炭婦羞。
鐵石心腸延壽樂,不風流處卻風流。
”全州李文貴素方正,自湘江買舟歸,有美女子來附舟,不能卻。
舟窄天暑,同宿帳中;女窮途失伴,自度不能免也,而李毫不動念。
行三日,旁晚将泊矣,李因女在舟中,圖速返,促其夜行。
舟忽破,衆急登岸,謀投近山寺中暫宿,且燎衣。
比纡折至寺,隔牆有婦人喊哭聲,衆碎戶入救,則李妻也。
诘其故;李妻聞母病,同女婢往視,因晚為奸僧掠入,欲行強奸也。
稍遲一刻,則必被污矣。
(《澄心集》) 鎮江靳翁,逾五十無子,訓蒙于金壇。
其夫人鬻钗梳,買鄰女為侍妾。
翁以冬至歸家,夫人置酒于房,以鄰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頗良,買為妾,或可延靳門之嗣。
”翁頰赤俯首,夫人謂己在而翁赧也,遂出而反扃其戶。
乃翁繼起,戶已閉,遂逾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心良厚,不特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時,吾嘗提抱之,恒願其嫁而得所,吾老又多病,不可以辱。
”遂憐而還其女。
逾年,夫人自受衽,生貴,十七歲發解,明年登第,為賢宰相。
(《座右編》) 廣東張連寇亂,書生汪一清被掠,見獲一婦至,則同學友人妻也,因绐賊曰:“此吾妹也,請無污,以待贖,否則吾與妹俱碎首于前矣。
”賊因同閉之一室,晨昏相對,匝月始得贖回,曾未及亂。
(《迪吉錄》) 南京某生,赴試日,旅邸對門某指揮使第也,有女年及笄,見生風流潇灑,遂屬意焉。
試畢後數日,女令婢授意于生,言父已他往,期于是夕相會。
生懼損陰德,不敢諾。
同寓一友素輕狂,竊知之,乃僞為生赴約。
其婢暗莫能辨,引之入,女相與歡寝,倦而熟睡。
适指揮使歸,見門未閉,疑焉,特入見之,大怒,拔劍俱殺之,首于官。
明日榜發,生登首選,因告人曰:“使我若輕狂,已登鬼錄矣!”(《不可不聞錄》) 漢陽諸生蔡某,小試甚利,後值科期,不肯入場;友人強之再三,乃曰:“吾少時讀書某處,鄰有好女,每浴時,常隙而觀之;自是每入場,雙目辄蒙然不見,出則如舊。
”(《讠刃庵偶筆》)
從吏與争爨,恕為杖其吏,且慰撫之。
吏退诟曰:“有官如此,何以仕為?”恕亦不介意。
及暝,商相謝曰:“某等粗疏,感公弘量。
夜半倘有少喧,官且安寝。
”恕唯唯。
比夜半喧甚,恕戒仆堅扃以待,俄而寂然,起燭之,殺人縱橫,乃強寇也。
恕以扉掩血潛出逆行十餘裡,平明乃回故處,官吏捕盜方急,是夕脫命毫發,人謂寬厚之報。
(《客中閑集》) 宋栗庵纟熏為吏部尚書,至長安街,有老婦著面衣,乘驢不下,從者誤為男子,呵之。
老婦大诟曰:“我往京師五十餘年,見了千千萬萬,希罕你這蚊子宮兒。
”宋至部,語同僚笑曰:“官亦小蟻子矣,此婦人眼孔大,所謂見慣渾閑事也。
若深山窮谷人,見一頂紗帽,便戰栗失措矣。
”(《座右編》) 憲副金公世龍,謝病家居者數年,一日郝明府以賢士夫見問,予首舉公,明府不知吳中有此士夫也。
夫官至四品,居城市而能使郡邑大夫不知名,此亦今時絕無而僅有者。
(同上) 太宰漁石唐公,緻政家居時,出入惟徒步。
陳大參良模說之曰:“翁居八座,年逾七旬,天下大老也。
孔子曰:‘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
’翁學孔子者,而顧欲過之耶?”公曰:“固然,第吾楓山先師緻政歸,隻是行步,未嘗乘轎。
乃侄樸庵公(名拯,侍郎)及竹澗潘八(希曾侍郎)俱守此禮,吾安敢違耶?”(《玉堂叢語》) 曾鶴齡會試日,與浙中數舉子同舟;率年少狂生,談論鋒出,曾為人簡默,在座若無能者,各舉書中疑議問之,曾遜謝不知。
衆皆笑曰:“凡夫也,偶然預薦耳。
”遂以曾偶然呼之。
既而衆俱下第,曾占榜首,乃寄以詩曰:“捧領鄉書谒九天,偶然趁得浙江船。
世間固有偶然事,豈意偶然又偶然?”(《堯山堂外紀》) 羅念庵每自言二十年苦功,方磨去得狀元兩字;此兩字去,然後可以用世,可以出世。
(《澄心小錄》) 羅洪先作鼎元時,外舅曾大仆趨告曰:“喜吾婿幹此大事。
”羅面發赤,徐對曰:“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一人,奚足大事也?”是日猶袖米,偕何黃二公,聯榻蕭寺中講學。
(同上) 史良佐,南京人,為禦史,巡西城而家住東城,每出入,怒其裡人不為起。
一日執數輩送東城禦史,禦史诘之,其居首者對曰:“民等總被倪尚書誤卻。
”曰:“尚書何如?”曰:“尚書亦南京人,其在兵部時,每肩輿過裡門,衆或起匿;辄使人谕之曰:‘與爾曹同鄉裡,吾不能過裡門下車,乃勞爾曹起耶?’民等愚意史公猶倪公,是以無避,不虞其怒也。
”禦史内善其言,悉解遣之不問,倪尚書者,謂文毅也。
(《稗史》) 徐存齋年未三十,出翰林,督學浙江,一士子文中用“顔若孔之卓”。
徐勒之批雲“杜撰”,置四等。
及發落,生将領責,執卷進雲:“太宗師見教誠當,但此語出《楊子法言》,實非生員杜撰也。
”徐起立曰:“本道僥幸太早,未嘗學問,今承教多矣!”改置一等。
(《遣愁集》) 唐一庵與衆友夜話,将寝,問曰:“此時還有事須料理否?”衆曰:“無。
”一庵曰:“夜寒,吾輩飲酒樂甚,從者尚未有寝宿處,焉得不與之料理?”有官人夜飲溫室,語人曰:“今夜溫暖若是,時令不正也。
”從者于門外頓足曰:“外間時令卻正,自處富貴,可不念人饑寒勞苦哉?”(《座右編》) 參政吳昂家居,嘗駕舴艋入郡城,遇兩措大舟适相觸,奮怒邀昂止。
昂布衣氈帽,局促舟中,舟中又無他供具,逆揣為農莊人,要挾之,欲令出錢償禮,昂遜謝,乞至西門湯别駕家行貸;至則别駕大驚,顧兩生何得辱前輩乃爾?兩生慚沮,昂貸錢固償,兩生謝之愈恭,徑歸。
(《海鹽縣圖經》) 尚書與一孝廉園相近,百計賺之;孝廉一日立券送尚書,後題一詩曰:“乾坤到處是吾身,機械從來未必真。
覆雨翻雲成底事?清風明月冷看人。
蘭亭禊事今非晉,桃洞仙人昔笑秦。
園是主人身是客,問公還有幾年春?”尚書愧甚,亟返其券。
(《蘇譚》) 文待诏徵明性不喜聞人過,有道及者,必巧以他端易之,使不得言,終其身以為常。
(《春氣錄》) 江右萬拙庵謹厚,好行德,一生怕見官府。
子衣成進士,授刑部主政,公布衣小帽,不改其常。
逮覃恩受封,冠帶謝恩,拜祖先畢,即珍藏之,仍舊衣帽。
鄉人訝曰:“今受榮封,巾服何妨?”曰:“此我鏡中面目,我安我山農之分,勿複相苦。
”世俗子為官,稱其父為老爹,每呼之不應;曰我自萬拙庵,不敢當老爹,故不應。
比部奉命恤刑南湖,乘便歸省,有衡陽囚欲脫罪,家屬攜重資,乘起行投轎中,視之千金也。
系其人,發黃梅縣,金貯庫中。
公駭相謂曰:“其人本為減罪,今罹此,不滋重耶?盍釋之?”比部唯唯,釋其人,還金而去。
(《座右編》) 王元美為比部郎,嘗與蔡子木、餘子與、吳明卿、張肖甫、謝茂秦飲,謝時再遊京師,詩漸落,子木數侵之。
已被酒,高歌其夔州諸吟,亦平平耳。
甫發歌,明卿辄鼾寝,鼾聲與歌相低昂,歌竟鼾亦止,為若初醒者。
子木面色如土,子與複與子木論文,不合而罷。
後五歲,子木以中丞撫河南,子與守汝甯,明卿谪歸德司理,張肖甫谪裕州同知,皆屬吏也。
子木張宴備賓主,身行酒炙曰:“吾烏得有其一,以慢三君子?”尋具疏薦之。
(《堯山堂外紀》) 相國朱國祯萬曆戊辰,主會闱,得一卷甚佳,以策犯國祯字棄去。
太使陳如岡房一卷,亦以如岡如陵句,犯其名見棄,識者每嗤其刻。
(《野乘》) 順治乙未,餘會試已隽,以文中有而不予人以可托句,犯房官于可托諱,見刖。
己酉餘分校山右,首題先有司三句,有吉士彙征語,因犯餘名,房考棄之。
餘曰:“勿疑也,果通關節,何以名為?第呈堂,餘當力争之。
”因獲第二,登榜為文水閻調鼎,聯捷去。
夫螢窗雪案,決科三場,乃以無心之語,避嫌而棄人才,念及昔年辛苦,能不汗浃,衡文者念之哉! 歸德侯司成恪以忤魏罷歸,裡人鄧生者,妄人也,構小釁诟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公門下奴客,忿欲毆鄧生,公大笑,悉召與之飲,皆醉,鄧生乃免。
當是時,忠賢實欲殺公不已,會誅死,而公複起為庶子。
鄧生大懼,更詣公,汗浃背,前匍匐謝。
公又大笑,掖起之,徐飲以酒,一無所問。
(《壯悔堂集》) 李象山先生柱明,滇之阿述州人,壬戌進士,授京倉度支。
普名聲賂魏寅官,取同郡印結;公知其反狀,不從,遂逮獄。
普聞之,火其廬墓。
居常必粝食,薦草則吉,若冬著綿米稍白,則病。
囊具蕭然,破帽短衣,畦菜金陵漢西門。
值左轄山東孫肇興,是其年友,趨從訪之,公負鋤不顧曰:“想另有李柱明,我非也。
”(《座右編》) 江夏賀對揚先生,為廣文時,體恤兩明經,寅友備至,諸生問字者,毫不計修脯,而于兩齊則谕以從厚。
語人曰:“餘緻敬同寅有故,一與家嚴同庚,一與家慈同庚,俨然父母式臨其上耳。
”晉秩宗伯,寓所仆從僅三人,皆諸生時所服役者。
其标封字皆細楷,柳公權雲:“心正則筆正。
”伊川雲:“寫字亦有正心誠意之學。
”先生有焉。
(同上) 賀相國緻鄉親戚友書中一段雲:“據今日耳目觀聽,豈不謂逢聖閣員矣;乃逢聖固自有根本,不可忘者。
高曾以上事不及知,先大父大母,前嘉靖乙巳度荒年,三日僅黃豆一升,歲除一母雞易米二升五合。
先中憲所刊祠堂對聯:‘當年雞{艹豆}休忘念,此日兒孫勿妄思。
’逢聖今日不念,是自絕其祖父母之澤也。
先中憲赤貧,諸生授館四十年,每歲正月朔六日始,十二月廿四日止,一領青布直衣,坐處方方一塊藍色。
先恭人讓居于嬸,周旋數尺陋室中,下濕上漏,炊薪即在床前,煙薰眼淚。
逢聖哽咽不能書,今日不念,是自絕其父母之澤也。
即逢聖戊戌館于鐘祥,己酉館于嘉善寺,或禦冬以,或六月薦草。
癸卯揭曉,則先日絕糧,丙辰報至,則深夜丐酒。
今日不念,忽作兩截人,是自絕其子孫之緒也。
念之若何?亦曰:‘岡敢作業而已。
’不作業若何?亦曰:‘救得一物是一物,救得一事是一事而已。
’救之若何?亦曰:‘服膺先中憲之訓,餓死事小,家中沒飯吃,甯用米磨羹度命,切不可錯動了念頭而已。
’不錯動念頭若何?亦曰:‘公門無一字之幹,本宅無生事之仆,錢糧無分毫升合之逋欠馬遞水ㄞ,不往索一騎一舟,山揚湖地,不讨管一尺一寸,大江上下,無營運裝載之一船。
其或非意相加,則力誡子孫閉門思過而已。
’此極猥瑣事,逢聖何胪列乃爾?先正有言:‘孝子一步不忘親,積之成大孝;忠臣一事不顧私,積之成純忠;廉官一铢不苟拾,積之成清白;烈女一笑不聞音,積之成貞節。
’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蟻穴潰堤,吾畏其卒,故忄希其始也。
”(《昨非庵集》) ◎見色不亂 色之移人甚矣哉!蘇屬國苦節十九年不能生子異地,況其他耶?然欲忍人所不能忍,乃為傑士。
青娥紅粉安在不可以試人品? 王敏字進德,定海人,嘗與友人讀書空舍中。
半夜鄰女叩門求宿,其友欲納之,進德拒門厲聲曰:“吾在此,誰敢入吾門?”因疾呼使聞于外,女愧不敢出聲,逸去。
鎮将謂其清介,欲試其所為,召使飲酒,帏婦人于偏室,酒酣内之,鑰門以去。
進德入見婦人,大呼,排門取廄馬乘之逃還。
洪武時,以太學生拜監察禦史。
(《續人鏡陽秋》) 曹文忠公鼐為泰安典史,因捕盜,獲一女于驿庭,色甚豔,欲就公。
公奮然曰:“處子可犯乎?”取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終夜不辍;天明,召其家領去。
後大庭對策,忽飄一紙,有曹鼐不可四字,遂文思沛然,狀元及第。
(《臣鑒錄》) 秦君昭少年遊京師,其摯友鄧君載酒祖餞;既而攜一殊色小鬟至前,令拜秦,因指之曰:“此吾為部主事某人所買妾也,幸君便航,可以附達。
”秦勿敢諾,鄧作色曰:“縱君自得之,亦不過二千五百缗耳,何峻辭乃爾?”秦勉強從命,迤逦至臨清,天漸暄,夜多蚊蚋,内之帳中同寝。
直抵都下,置舍館主婦處,持書往見。
主事問曰:“足下與家眷來耶?”曰:“無有。
”主事意不悅,随以小車取歸。
逾三日谒謝,曰:“足下長者也!昨已作答簡,報吾鄧君,且使知足下果能不孤付托之意矣!”遂相與痛飲,盡歡而散。
後秦之子孫,鹹至顯宦。
(《不可不聞錄》) 一少年嘗淫于色,後悔之,欲絕其端,屏居精修數年而歸。
有先所識女遇之途,怪問曰:“我昔年某,不顧我何也?”答曰:“我非昔年某矣!”不顧也而去之。
(《七克》) 德默者,國王也,有兩寵臣,未察其心,令傳語其後。
其一還,王問曰:“爾視後若何?”對曰:“傾國傾城,絕世獨立。
”其一還,王問如前,對曰:“王命臣傳語,勿命視也;徒聞其言,亦溫惠矣。
”王大喜,厚賞,任用之。
謂先一臣曰:“汝目不貞,汝心亦爾矣。
”遽遣之。
(同上) 陸公容少美風儀,天順三年,應試南京;館人有女善吹箫,夜奔容寝。
容绐以疾,與期後夜,女退,作詩雲:“風清月白夜窗虛,有女來窺筆讀書。
欲把琴心通一語,十年前已薄相如。
”達明,托故去。
是秋領薦,年二十四登進士,官至參政。
(《臣鑒錄》) 沈特貶筠州,售一幼妾,攜與俱行。
七年後歸,呼妾父母,使嫁其女,仍是處子,有贈詩雲:“昔年單騎向筠州,覓得歌姬共遠遊。
去日正宜供夜直,歸來渾未識春愁。
禅人尚有香囊愧,道士猶懷炭婦羞。
鐵石心腸延壽樂,不風流處卻風流。
”全州李文貴素方正,自湘江買舟歸,有美女子來附舟,不能卻。
舟窄天暑,同宿帳中;女窮途失伴,自度不能免也,而李毫不動念。
行三日,旁晚将泊矣,李因女在舟中,圖速返,促其夜行。
舟忽破,衆急登岸,謀投近山寺中暫宿,且燎衣。
比纡折至寺,隔牆有婦人喊哭聲,衆碎戶入救,則李妻也。
诘其故;李妻聞母病,同女婢往視,因晚為奸僧掠入,欲行強奸也。
稍遲一刻,則必被污矣。
(《澄心集》) 鎮江靳翁,逾五十無子,訓蒙于金壇。
其夫人鬻钗梳,買鄰女為侍妾。
翁以冬至歸家,夫人置酒于房,以鄰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頗良,買為妾,或可延靳門之嗣。
”翁頰赤俯首,夫人謂己在而翁赧也,遂出而反扃其戶。
乃翁繼起,戶已閉,遂逾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心良厚,不特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時,吾嘗提抱之,恒願其嫁而得所,吾老又多病,不可以辱。
”遂憐而還其女。
逾年,夫人自受衽,生貴,十七歲發解,明年登第,為賢宰相。
(《座右編》) 廣東張連寇亂,書生汪一清被掠,見獲一婦至,則同學友人妻也,因绐賊曰:“此吾妹也,請無污,以待贖,否則吾與妹俱碎首于前矣。
”賊因同閉之一室,晨昏相對,匝月始得贖回,曾未及亂。
(《迪吉錄》) 南京某生,赴試日,旅邸對門某指揮使第也,有女年及笄,見生風流潇灑,遂屬意焉。
試畢後數日,女令婢授意于生,言父已他往,期于是夕相會。
生懼損陰德,不敢諾。
同寓一友素輕狂,竊知之,乃僞為生赴約。
其婢暗莫能辨,引之入,女相與歡寝,倦而熟睡。
适指揮使歸,見門未閉,疑焉,特入見之,大怒,拔劍俱殺之,首于官。
明日榜發,生登首選,因告人曰:“使我若輕狂,已登鬼錄矣!”(《不可不聞錄》) 漢陽諸生蔡某,小試甚利,後值科期,不肯入場;友人強之再三,乃曰:“吾少時讀書某處,鄰有好女,每浴時,常隙而觀之;自是每入場,雙目辄蒙然不見,出則如舊。
”(《讠刃庵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