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鏡中寄
關燈
小
中
大
)
崇祯乙亥元夕,流賊犯鳳陽,已及司李南昌萬文英之署,急索李官安在?公子元亨字爾嘉,泣謂父曰:“吾不得複事吾父矣!”急着青衫出,大呼曰:“死賊!索官何為?我乃官也!”賊遂厲色脅之,公子罵不絕聲,賊首怒甚,嘯命旁賊加刃。
公子死,賊以為此官也,遂置文英而去。
(《遣愁集》) 明太宰楊魏,海豐人,事母孝,春日為村裝,纟免母夫人負之背,迤逦花叢,歡娛竟日,母終年一百四歲。
長山大司寇李化熙亦以老母在告,嘗侍世祖于便殿,上以孝谕群臣。
化熙趨進泣奏曰:“臣有老母,願乞終養。
”上不能屈,遂允歸。
康熙壬寅太夫人九,親友拜祝,太夫人答拜無衰容。
又八年己酉,公薨,又四年癸醜,母夫人薨,壽年一百一歲,嗚呼!司寇以母老歸養,乃不能葬親,而反為親葬,終養之私,亦郁郁地下矣!上賜建百歲坊,表曰:“一品百歲。
”鄉裡榮之,前有楊母,後有李母。
(《梅窗小史》) 祝世喬字子遷,江西人。
方襁褓時,父神谷遠遊,久未歸。
世喬年十五,獨行尋父,曆楚及秦數頻危殆,先是楚有楊某者,德神谷療其疾,思報之。
及見世喬,亟欲妻以女,世喬泣辭曰:“父尚未見,敢言妻哉?”遂辭去,而秦西山高地寒,值嚴冬,皲瘃無完膚,自分必死。
久之,乃遇父于鞏昌西和縣,父子相抱而泣,觀鹹者為酸感。
奉父至高陵,始蔔室焉。
世喬雖在窮途孤旅,讀書不辍,選入□宮。
後以選貢授南康通判,佐郡有聲,移家隸籍鹹甯。
(《陝西通志》) 徐如珩仁和人,性至孝,母抱危疾,不可救藥;如珩焚香告天,剪右股以進。
母曰:“此藥有味,再持來。
”而如珩已昏暈不能舉手,妹憐之,割股如其兄以進;而妹更痛楚,且暈矣。
母曰:“有味再持來。
”妻楊氏割股如其夫以進,母曰:“隻此足矣。
”病即愈。
(《臣鑒錄》) 吳次魯年五十餘,僅一子國彥,已受室。
彥自念孱弱,欲父更舉子,以為宗祧計,請于母,母語次魯。
魯曰:“貧家有子足矣,安用多為?”母子乃私罄衣飾餘赢,置一妾。
比入門,羸然病婦,醫雲不治,但亟賣猶可得值。
母子乃令原媒改遣,議已成,次魯知之曰:“我既為人誤,安可複誤他人?且此妾在吾家,猶可望生;一出吾門,萬無生理;所得不過十金,安忍棄之?”竟留其妾,且實告買者,還其值而去。
妾自是病愈,平複如舊,複得子。
(《座右編》) 汪存歙東關人,事父極孝,常随父商舟歸,宿邑之汝灘。
天未明,父舍舟先歸;人言前路多虎,存不待時,冒雨雪,追四十裡始及。
父果遇虎于山陬,存立告天曰:“願虎傷己,毋傷吾父。
”虎遂去。
(《續耳談》) 尹童四孝,歙上豐尹氏子也。
長夢炎,次夢昌,次夢呂,最少者曰夢友:俱為童子。
母病瘵,四子哀号累日夜。
炎昌乃謀藏小刀,私語弟縛臂,令代之割,皆曰:“均母也,有一不割,是可忍也,惟友少,可掩而圖之。
”友不可,謂兄必先我割,我乃無号,遂伸臂交割,夜寂無聲。
淩晨炊一糜,投臂肉其中,母飲而甘之;父旋覺,加詈焉,路人皆為流涕。
(《亘史》) 高起鳳陝西淳化縣生員,家貧甚。
崇正五年二月,流賊至,擄其繼母秦氏并妹荊娲以去。
生即馳赴賊營曰:“吾父年高,倘必奪吾母與妹,則吾父不保。
”賊曰:“得二馬贖之。
”生竭蹶求得一馬,賊止還其母,乃與妹訣曰:“我去汝即死。
”賊聞之,遂遮道不放,欲并留為書記,且曰:“汝能勸妹順我,當惟汝所欲。
”生大罵不從,賊攢刀锉殺之。
于是百計誘脅荊娲,娲義不容辱,大罵求死。
賊悅其色,猶不忍加誅,割發裂衣以恐之。
娲略不動色,仍罵不已,遂被殺,時年十六。
其父高一金收屍瘗之,巡按吳疏請表揚。
(《崇祯長編》) ◎悌 花底啼莺,天邊分雁,雖賢者亦複不免。
古人謂孝衰妻子,于親且然,況手足乎?最下免閱牆,進而推産,進而同居至數世、十餘世,斯為得之。
齊建元中,旌表武陵範安祖五世同居。
元張閨延安人,八世同居,家人百餘口,無間言。
日使諸婦女各聚一室為女工,工畢斂貯一所,無私藏。
幼稚啼泣,諸婦見者即抱哺,不知其孰為己兒,兒亦不知其孰為已母也。
(《蘇譚》) 花綱十一世同居,傳至花時發,克其家,旌為教授。
(《類纂》) 花德初字孟仁,奉化人,四世同居,百口共爨。
子二人,從子十一人,以其資産均分。
(同上) 餘兄端,宰撫甯時,有楊氏三兄弟,長年九十二,次八十七,其季七十九,同氣和睦,未嘗分爨。
兄嘉其義,延之賓筵,一時傳為盛事。
休邑明經汪紫滄暨弟汪晨,俱雙臂,調父藥。
康熙壬申冬,晨病,其七弟日昂,複割股肉,烹藥進晨,無效。
時治車,八弟日升,即以匠人巨斧,截中指,烹藥服晨,終不治。
裡人鹹謂以弟救兄,血性真摯,前人所無。
洪武年間有兄弟二人,其伯兄坐法當死,二人縛自午門前,願以身代。
上問故,二人者曰:“臣少無父,非兄不至今日,故願以二人贖兄命。
”上疑其非誠,許其代,而陰戒行刑者,試其人,如有難色,即殺之。
二人延頸歡然待刃,既弗果殺,上嗟異,赦其兄。
禦史大夫陳甯持不可,其兄意死焉。
(《彙書》) 明初休甯汪彥光、彥禮兄弟歙睦,光五男,禮僅二男,父遺赀厚,将析箸。
禮曰:“吾兄弟平分,吾兒信有餘,五侄薄矣,請七分之。
”裡人高其義。
(《居家金鏡》) 鄭濂浦江人,自其七世祖琦教其子孫,率訓唯謹。
世其居,不别籍,人因号其裡第曰:“義門。
”太守旌之,賜以扁曰:“天下第一家。
”至濂傳已十一世。
太祖即位,聞其名,召至京,問之曰:“汝何名天下第一家?”對曰:“臣合族共爨已八九世,本府知府,以為可以激勵風俗,遂建造牌坊,而賜以扁名,然實非臣所敢當也。
”上曰:“汝家食若幹人?”對曰:“一千有餘。
”上曰:“一千餘人而同居,世所罕有,誠天下第一家也!”遂遣之。
時馬後于壁後聽之,太祖退,後謂曰:“陛下初以一人舉事,緻有天下,鄭濂家緻千餘人,使其舉事,顧不易耶?”上驚悔,即命中官複诏入,問曰:“汝号合族,亦有道乎?”對曰:“無他,但不聽老婆言耳。
”太祖一笑,适河南進香梨,遂以二枚賜之,濂以雙手擎梨于首趨出,上命一校尉間之;至家,召族人立兩傍,向阙叩首謝恩,分食之。
使者還報,太祖喜。
複有人憋其家與權臣通賄,上曰:“鄭門無是也,誣之耳!”(《金華志》) 弘治中,吏部尚書王與奏:“臣例當蔭子,然長子沂叨中進士,次子洛年幼學淺,惟侄廪膳生澄,粗已成材,乞送監讀書。
”從之。
(《文獻通考》) 沈奎子騰蛟,能孝友,奎晚生子騰龍,析箸不及蛟之半,使之事父蛟焉。
奎卒十年矣,一日蛟召龍飲,割己之半予之,妻子不知所出,徐曰:“此吾先君不言意也。
”(《海鹽志》) 畢構為四川廉察,有兄弟争财者;構呼其兄弟三人,以人乳食之,訟者感泣而止。
又馬恭敏公作守,有兄弟老而争産不休,公取庫中一大鏡,令兄弟同照之;見面龐相似,須發各皓然;悟而泣,交相讓出。
(《臣鑒錄》) 上海劉銑坐法被系京師,其弟鈍陰祈守者代兄,令得一見家人歸死。
鈍既代而銑歸,绐其父母雲:“已得赦歸,鈍以客死。
”鈍系而兄不至,士大夫皆知其冤,為轅飲食。
久之,赦歸扣門,家人驚以為鬼。
母泣曰:“兒餒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鈍哭,曆曆具言不死狀,乃納之,銑聞逸去。
鈍生二子玉,。
進士,建甯太守。
玉子衮,汀州通判,衮子兆元,懷慶推官。
(《湧幢小品》) 連江楊氏六世同居,旌義門。
有韓崇者,承其後,尤孝謹,子孫互相乳哺,家雞化之,互哺其子。
初年七十餘口,季年倍之,用儉以裕。
構宅三十六年無哭聲,僅一老婦人殁,崇率子弟拜壽,須臾死婦複活,活十二年卒。
家無喪者,四十八年矣。
崇卒年九十一,卒時裡有鼓樂聲,有夢請公為福甯地主者。
連江令章武聞其義,去七十裡,行至其家視崇,崇在田,子孫兒童出見。
武賜楊梅食之,群兒班立,序啖惟謹,雖至少者不紊。
武歎美而去。
(同上) 隆慶年間,潞州府長治縣民仇火仇、高等,一門各食,六世同居。
一世仇鹗,二世仇樸,三世仇熏,四世仇階等,五世仇承教等,六世仇崇儒等,男女數百,悉聽其長約束,巡按賀一桂題請旌表。
(同上) 餘幼年,一遊方道人趺坐館門化齋,呼餘曰:“汝來,汝富貴壽考都有,但聯眉,兄弟不和耳。
”歸,拔之。
旬餘複長如初。
餘因拜首誓天曰:“兄弟和不和由我,我終生敬愛推讓,安有乖戾?”跪泣再拔,此後眉永不聯。
水部張克文隆慶丁卯與弟計偕至桃源,弟病革未殓,恍若有神繞舟呼曰:“是人且不死,關公以王孫友愛,故來報爾。
”水部因升弟屍,徙置野廟中,走禱關公祠,五日屍尚不變,凡十有八日複蘇。
水部名克文,戊辰進士,終北部郎,弟名堯文,癸未進士,任衢州道。
(《新氵盒縣志》) 嘉興殷原善兄參政近仁夫婦卒廣西,所遺三男一女。
原善至壯不娶,以身撫諸孤,親友問之,原善曰:“娶為後也,有諸孤在,娶複何益?”(《彭北部集》) 何兆三,山陰人,弟出采薪,虎突至,銜其首,兆三呼号奔救,以筱擊虎,虎遽舍之去,弟乃得生。
兄弟為樵十餘年,稍有所儲,兆三曰:“吾老矣!當為弟娶,以延宗祀,若有子,即吾子也。
”于是弟遂娶,生子而弟死。
弟婦悍,不能奉事其伯,兆三不免凍餓,亦無悔雲。
(《湧幢小品》) ◎義 匹夫匹婦,一節可傳,君子多為之,其足風世也。
古道日遠,誰為中流砥乎?難解橐傾赀,好行其德,亦未可娴而輕之。
方孝儒在宋濂門為高弟子,濂後貶蜀,每私居念及,或見其手迹,或談及濂事,辄涕泣。
既官漢中,其家不能存,言于蜀王,厚撫恤之。
墓在夔,每月次夔,必往祭墓下,恸哭移時乃去。
天順八年,流賊攻城,教谕鄭廠、訓導陳普家屬為賊所擄。
諸生溫亮泣謂同列曰:“平日所讀何書?忍令二師全家被擄乎?”同侪陳敬慨然,罄家資得二十餘兩付之,亮誓獨行四晝夜,方達賊所。
賊脅以危言,亮不為動,竟得二師家屬而歸。
(《清遠縣志》) 夏相國言:六十未有嗣,崔夫人者,河間良家女,事公有孕,而公被禍。
初公出弊與縫人趙金五制衣,展弊得金一笏獻之。
公歎曰:“縫人賤工也,乃有士君子風。
”遂錄千門,令司公服。
崔夫人将就館,私計曰:“相國禍福未定,倘生男必有嫉我者。
”諸仆中金五為衆所推,知其可托,出黃金九兩,銀五十兩,謂之曰:“相公一線之系,在我腹中,幸而生男,不能保無妒者,爾其慎為之,持金去。
”金五本三門裡人,與其叔趙七二四二預置田租三十石,牛一具,為保育計,及孤兒生于忠禮書院,三日,張氏馬氏稱欲抱視之,自書院攜入城中行館,以糕末塞其口,不死;以絮塞其口,又不死,前有盆池,棄水中以去。
幸水淺不能殺,金五乘間竊出,绐曰:“死矣!”私置僻處,以米汁飼之,又以綿裹核桃膏,置口中,以防其啼。
越三日,付其三叔接抱以去,報曰:“死兒埋矣。
”諸妒方相欣慶。
子既出虎口,趙氏之戚程念七妻董氏乳之。
越六月,忌者方覺,大怒,召金五以必殺兒為約,責限以須,私與陳夫婦商其事,二趙亦來。
五人相向位共謀曰:“此有徐念八者,謹厚人也,無子而生女又死。
”遂以孤托之,由是隐秘愈密,金五又反命曰:“吾殺兒,盡奪程氏乳食租牛歸矣。
”忌者深信之。
在徐四年,徐病死,妻将他适,勢不能俱,遂送入清涼寺為僧。
久之趙四二知事難終泯,自出舉首。
夫人曰:“此吾家事,何用煩官?”乃召其支屬長老巾陽公而下四人,外黨葉吉周洎府縣庠儒不期而會者三十餘人。
越二日,先後預知接遞,及乳母程董皆集裡排胥吏,郡城内外,聞而至者,且萬人,衆口同聲,自相申辨。
既見孤曰:“兩耳頤颔,相公也;體格動靜,崔夫人雖死,夫人父則存,何其貌之似也?”是日三門裡趙徐祝三氏,雜居人民,初送投清涼寺,耆老九松而下三百餘人,皆從兒入見郡公,遠近翔集,阗塞街巷,争先稱快曰:“相公複生也!”郡公曰:“異哉鬼神之前知也!疇昔之夜,吾夢城中箫鼓宣聞,報送殿元,披錄視之,狀元名道先,其父前科進士也。
”因問子何名?曰:“尚未名。
”郡公曰:“即以夢中字命之,曰先承。
”從其序也。
其時孤年十有五。
(《保孤記》) 王環者,曾石塘銑之仆也,銑臨西市作詩曰:“袁公本為百年計,晁錯反懼七國危。
”功雖未就,其志可哀。
環,滄州人,本回回種,虬須鐵面,負膂力,善騎射。
曾聞其勇,緻之幕下,俾教射。
被逮時泣謂其下曰:“上怒甚,死自吾分,顧吾妻子,奈何流落邊鄙,為溝中瘠乎?”環聞亦泣曰:“公無憂也,某力能緻之歸。
”曾既被刑,妻子安置城固,環乃以小車載夫人,與其二子從間道去。
環日則具湯粥,夜則露宿邸舍外,間關數千裡不懈;後遇赦歸維揚,守之金帛,不顧而去。
環能書,給事陸錦衣家,陸遇之;後改給事朱錦衣家,以壽終。
(《湧幢小品》) 金養者,王華仆也。
嘉靖中,倭寇至,華族女婦數十人前遁,賊望見逐之,衆大窘。
養麾之曰:“主第走,養能捍之。
”即扼橋格賊,白刃如林,獨以孤挺出入死鬥,良久,始仆,而主人遠矣。
王氏既免,恩養功,欲祠之,而竟不果雲。
(同上) 張禮,劉養正之仆也,養正方與甯庶人密謀,禮心憂之,常于屏處哭谏,不聽。
有方士言長生者,館養正所,養正北面禮,信之,夜半,仆走其所,叩頭言:
公子死,賊以為此官也,遂置文英而去。
(《遣愁集》) 明太宰楊魏,海豐人,事母孝,春日為村裝,纟免母夫人負之背,迤逦花叢,歡娛竟日,母終年一百四歲。
長山大司寇李化熙亦以老母在告,嘗侍世祖于便殿,上以孝谕群臣。
化熙趨進泣奏曰:“臣有老母,願乞終養。
”上不能屈,遂允歸。
康熙壬寅太夫人九,親友拜祝,太夫人答拜無衰容。
又八年己酉,公薨,又四年癸醜,母夫人薨,壽年一百一歲,嗚呼!司寇以母老歸養,乃不能葬親,而反為親葬,終養之私,亦郁郁地下矣!上賜建百歲坊,表曰:“一品百歲。
”鄉裡榮之,前有楊母,後有李母。
(《梅窗小史》) 祝世喬字子遷,江西人。
方襁褓時,父神谷遠遊,久未歸。
世喬年十五,獨行尋父,曆楚及秦數頻危殆,先是楚有楊某者,德神谷療其疾,思報之。
及見世喬,亟欲妻以女,世喬泣辭曰:“父尚未見,敢言妻哉?”遂辭去,而秦西山高地寒,值嚴冬,皲瘃無完膚,自分必死。
久之,乃遇父于鞏昌西和縣,父子相抱而泣,觀鹹者為酸感。
奉父至高陵,始蔔室焉。
世喬雖在窮途孤旅,讀書不辍,選入□宮。
後以選貢授南康通判,佐郡有聲,移家隸籍鹹甯。
(《陝西通志》) 徐如珩仁和人,性至孝,母抱危疾,不可救藥;如珩焚香告天,剪右股以進。
母曰:“此藥有味,再持來。
”而如珩已昏暈不能舉手,妹憐之,割股如其兄以進;而妹更痛楚,且暈矣。
母曰:“有味再持來。
”妻楊氏割股如其夫以進,母曰:“隻此足矣。
”病即愈。
(《臣鑒錄》) 吳次魯年五十餘,僅一子國彥,已受室。
彥自念孱弱,欲父更舉子,以為宗祧計,請于母,母語次魯。
魯曰:“貧家有子足矣,安用多為?”母子乃私罄衣飾餘赢,置一妾。
比入門,羸然病婦,醫雲不治,但亟賣猶可得值。
母子乃令原媒改遣,議已成,次魯知之曰:“我既為人誤,安可複誤他人?且此妾在吾家,猶可望生;一出吾門,萬無生理;所得不過十金,安忍棄之?”竟留其妾,且實告買者,還其值而去。
妾自是病愈,平複如舊,複得子。
(《座右編》) 汪存歙東關人,事父極孝,常随父商舟歸,宿邑之汝灘。
天未明,父舍舟先歸;人言前路多虎,存不待時,冒雨雪,追四十裡始及。
父果遇虎于山陬,存立告天曰:“願虎傷己,毋傷吾父。
”虎遂去。
(《續耳談》) 尹童四孝,歙上豐尹氏子也。
長夢炎,次夢昌,次夢呂,最少者曰夢友:俱為童子。
母病瘵,四子哀号累日夜。
炎昌乃謀藏小刀,私語弟縛臂,令代之割,皆曰:“均母也,有一不割,是可忍也,惟友少,可掩而圖之。
”友不可,謂兄必先我割,我乃無号,遂伸臂交割,夜寂無聲。
淩晨炊一糜,投臂肉其中,母飲而甘之;父旋覺,加詈焉,路人皆為流涕。
(《亘史》) 高起鳳陝西淳化縣生員,家貧甚。
崇正五年二月,流賊至,擄其繼母秦氏并妹荊娲以去。
生即馳赴賊營曰:“吾父年高,倘必奪吾母與妹,則吾父不保。
”賊曰:“得二馬贖之。
”生竭蹶求得一馬,賊止還其母,乃與妹訣曰:“我去汝即死。
”賊聞之,遂遮道不放,欲并留為書記,且曰:“汝能勸妹順我,當惟汝所欲。
”生大罵不從,賊攢刀锉殺之。
于是百計誘脅荊娲,娲義不容辱,大罵求死。
賊悅其色,猶不忍加誅,割發裂衣以恐之。
娲略不動色,仍罵不已,遂被殺,時年十六。
其父高一金收屍瘗之,巡按吳疏請表揚。
(《崇祯長編》) ◎悌 花底啼莺,天邊分雁,雖賢者亦複不免。
古人謂孝衰妻子,于親且然,況手足乎?最下免閱牆,進而推産,進而同居至數世、十餘世,斯為得之。
齊建元中,旌表武陵範安祖五世同居。
元張閨延安人,八世同居,家人百餘口,無間言。
日使諸婦女各聚一室為女工,工畢斂貯一所,無私藏。
幼稚啼泣,諸婦見者即抱哺,不知其孰為己兒,兒亦不知其孰為已母也。
(《蘇譚》) 花綱十一世同居,傳至花時發,克其家,旌為教授。
(《類纂》) 花德初字孟仁,奉化人,四世同居,百口共爨。
子二人,從子十一人,以其資産均分。
(同上) 餘兄端,宰撫甯時,有楊氏三兄弟,長年九十二,次八十七,其季七十九,同氣和睦,未嘗分爨。
兄嘉其義,延之賓筵,一時傳為盛事。
休邑明經汪紫滄暨弟汪晨,俱雙臂,調父藥。
康熙壬申冬,晨病,其七弟日昂,複割股肉,烹藥進晨,無效。
時治車,八弟日升,即以匠人巨斧,截中指,烹藥服晨,終不治。
裡人鹹謂以弟救兄,血性真摯,前人所無。
洪武年間有兄弟二人,其伯兄坐法當死,二人縛自午門前,願以身代。
上問故,二人者曰:“臣少無父,非兄不至今日,故願以二人贖兄命。
”上疑其非誠,許其代,而陰戒行刑者,試其人,如有難色,即殺之。
二人延頸歡然待刃,既弗果殺,上嗟異,赦其兄。
禦史大夫陳甯持不可,其兄意死焉。
(《彙書》) 明初休甯汪彥光、彥禮兄弟歙睦,光五男,禮僅二男,父遺赀厚,将析箸。
禮曰:“吾兄弟平分,吾兒信有餘,五侄薄矣,請七分之。
”裡人高其義。
(《居家金鏡》) 鄭濂浦江人,自其七世祖琦教其子孫,率訓唯謹。
世其居,不别籍,人因号其裡第曰:“義門。
”太守旌之,賜以扁曰:“天下第一家。
”至濂傳已十一世。
太祖即位,聞其名,召至京,問之曰:“汝何名天下第一家?”對曰:“臣合族共爨已八九世,本府知府,以為可以激勵風俗,遂建造牌坊,而賜以扁名,然實非臣所敢當也。
”上曰:“汝家食若幹人?”對曰:“一千有餘。
”上曰:“一千餘人而同居,世所罕有,誠天下第一家也!”遂遣之。
時馬後于壁後聽之,太祖退,後謂曰:“陛下初以一人舉事,緻有天下,鄭濂家緻千餘人,使其舉事,顧不易耶?”上驚悔,即命中官複诏入,問曰:“汝号合族,亦有道乎?”對曰:“無他,但不聽老婆言耳。
”太祖一笑,适河南進香梨,遂以二枚賜之,濂以雙手擎梨于首趨出,上命一校尉間之;至家,召族人立兩傍,向阙叩首謝恩,分食之。
使者還報,太祖喜。
複有人憋其家與權臣通賄,上曰:“鄭門無是也,誣之耳!”(《金華志》) 弘治中,吏部尚書王與奏:“臣例當蔭子,然長子沂叨中進士,次子洛年幼學淺,惟侄廪膳生澄,粗已成材,乞送監讀書。
”從之。
(《文獻通考》) 沈奎子騰蛟,能孝友,奎晚生子騰龍,析箸不及蛟之半,使之事父蛟焉。
奎卒十年矣,一日蛟召龍飲,割己之半予之,妻子不知所出,徐曰:“此吾先君不言意也。
”(《海鹽志》) 畢構為四川廉察,有兄弟争财者;構呼其兄弟三人,以人乳食之,訟者感泣而止。
又馬恭敏公作守,有兄弟老而争産不休,公取庫中一大鏡,令兄弟同照之;見面龐相似,須發各皓然;悟而泣,交相讓出。
(《臣鑒錄》) 上海劉銑坐法被系京師,其弟鈍陰祈守者代兄,令得一見家人歸死。
鈍既代而銑歸,绐其父母雲:“已得赦歸,鈍以客死。
”鈍系而兄不至,士大夫皆知其冤,為轅飲食。
久之,赦歸扣門,家人驚以為鬼。
母泣曰:“兒餒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鈍哭,曆曆具言不死狀,乃納之,銑聞逸去。
鈍生二子玉,。
進士,建甯太守。
玉子衮,汀州通判,衮子兆元,懷慶推官。
(《湧幢小品》) 連江楊氏六世同居,旌義門。
有韓崇者,承其後,尤孝謹,子孫互相乳哺,家雞化之,互哺其子。
初年七十餘口,季年倍之,用儉以裕。
構宅三十六年無哭聲,僅一老婦人殁,崇率子弟拜壽,須臾死婦複活,活十二年卒。
家無喪者,四十八年矣。
崇卒年九十一,卒時裡有鼓樂聲,有夢請公為福甯地主者。
連江令章武聞其義,去七十裡,行至其家視崇,崇在田,子孫兒童出見。
武賜楊梅食之,群兒班立,序啖惟謹,雖至少者不紊。
武歎美而去。
(同上) 隆慶年間,潞州府長治縣民仇火仇、高等,一門各食,六世同居。
一世仇鹗,二世仇樸,三世仇熏,四世仇階等,五世仇承教等,六世仇崇儒等,男女數百,悉聽其長約束,巡按賀一桂題請旌表。
(同上) 餘幼年,一遊方道人趺坐館門化齋,呼餘曰:“汝來,汝富貴壽考都有,但聯眉,兄弟不和耳。
”歸,拔之。
旬餘複長如初。
餘因拜首誓天曰:“兄弟和不和由我,我終生敬愛推讓,安有乖戾?”跪泣再拔,此後眉永不聯。
水部張克文隆慶丁卯與弟計偕至桃源,弟病革未殓,恍若有神繞舟呼曰:“是人且不死,關公以王孫友愛,故來報爾。
”水部因升弟屍,徙置野廟中,走禱關公祠,五日屍尚不變,凡十有八日複蘇。
水部名克文,戊辰進士,終北部郎,弟名堯文,癸未進士,任衢州道。
(《新氵盒縣志》) 嘉興殷原善兄參政近仁夫婦卒廣西,所遺三男一女。
原善至壯不娶,以身撫諸孤,親友問之,原善曰:“娶為後也,有諸孤在,娶複何益?”(《彭北部集》) 何兆三,山陰人,弟出采薪,虎突至,銜其首,兆三呼号奔救,以筱擊虎,虎遽舍之去,弟乃得生。
兄弟為樵十餘年,稍有所儲,兆三曰:“吾老矣!當為弟娶,以延宗祀,若有子,即吾子也。
”于是弟遂娶,生子而弟死。
弟婦悍,不能奉事其伯,兆三不免凍餓,亦無悔雲。
(《湧幢小品》) ◎義 匹夫匹婦,一節可傳,君子多為之,其足風世也。
古道日遠,誰為中流砥乎?難解橐傾赀,好行其德,亦未可娴而輕之。
方孝儒在宋濂門為高弟子,濂後貶蜀,每私居念及,或見其手迹,或談及濂事,辄涕泣。
既官漢中,其家不能存,言于蜀王,厚撫恤之。
墓在夔,每月次夔,必往祭墓下,恸哭移時乃去。
天順八年,流賊攻城,教谕鄭廠、訓導陳普家屬為賊所擄。
諸生溫亮泣謂同列曰:“平日所讀何書?忍令二師全家被擄乎?”同侪陳敬慨然,罄家資得二十餘兩付之,亮誓獨行四晝夜,方達賊所。
賊脅以危言,亮不為動,竟得二師家屬而歸。
(《清遠縣志》) 夏相國言:六十未有嗣,崔夫人者,河間良家女,事公有孕,而公被禍。
初公出弊與縫人趙金五制衣,展弊得金一笏獻之。
公歎曰:“縫人賤工也,乃有士君子風。
”遂錄千門,令司公服。
崔夫人将就館,私計曰:“相國禍福未定,倘生男必有嫉我者。
”諸仆中金五為衆所推,知其可托,出黃金九兩,銀五十兩,謂之曰:“相公一線之系,在我腹中,幸而生男,不能保無妒者,爾其慎為之,持金去。
”金五本三門裡人,與其叔趙七二四二預置田租三十石,牛一具,為保育計,及孤兒生于忠禮書院,三日,張氏馬氏稱欲抱視之,自書院攜入城中行館,以糕末塞其口,不死;以絮塞其口,又不死,前有盆池,棄水中以去。
幸水淺不能殺,金五乘間竊出,绐曰:“死矣!”私置僻處,以米汁飼之,又以綿裹核桃膏,置口中,以防其啼。
越三日,付其三叔接抱以去,報曰:“死兒埋矣。
”諸妒方相欣慶。
子既出虎口,趙氏之戚程念七妻董氏乳之。
越六月,忌者方覺,大怒,召金五以必殺兒為約,責限以須,私與陳夫婦商其事,二趙亦來。
五人相向位共謀曰:“此有徐念八者,謹厚人也,無子而生女又死。
”遂以孤托之,由是隐秘愈密,金五又反命曰:“吾殺兒,盡奪程氏乳食租牛歸矣。
”忌者深信之。
在徐四年,徐病死,妻将他适,勢不能俱,遂送入清涼寺為僧。
久之趙四二知事難終泯,自出舉首。
夫人曰:“此吾家事,何用煩官?”乃召其支屬長老巾陽公而下四人,外黨葉吉周洎府縣庠儒不期而會者三十餘人。
越二日,先後預知接遞,及乳母程董皆集裡排胥吏,郡城内外,聞而至者,且萬人,衆口同聲,自相申辨。
既見孤曰:“兩耳頤颔,相公也;體格動靜,崔夫人雖死,夫人父則存,何其貌之似也?”是日三門裡趙徐祝三氏,雜居人民,初送投清涼寺,耆老九松而下三百餘人,皆從兒入見郡公,遠近翔集,阗塞街巷,争先稱快曰:“相公複生也!”郡公曰:“異哉鬼神之前知也!疇昔之夜,吾夢城中箫鼓宣聞,報送殿元,披錄視之,狀元名道先,其父前科進士也。
”因問子何名?曰:“尚未名。
”郡公曰:“即以夢中字命之,曰先承。
”從其序也。
其時孤年十有五。
(《保孤記》) 王環者,曾石塘銑之仆也,銑臨西市作詩曰:“袁公本為百年計,晁錯反懼七國危。
”功雖未就,其志可哀。
環,滄州人,本回回種,虬須鐵面,負膂力,善騎射。
曾聞其勇,緻之幕下,俾教射。
被逮時泣謂其下曰:“上怒甚,死自吾分,顧吾妻子,奈何流落邊鄙,為溝中瘠乎?”環聞亦泣曰:“公無憂也,某力能緻之歸。
”曾既被刑,妻子安置城固,環乃以小車載夫人,與其二子從間道去。
環日則具湯粥,夜則露宿邸舍外,間關數千裡不懈;後遇赦歸維揚,守之金帛,不顧而去。
環能書,給事陸錦衣家,陸遇之;後改給事朱錦衣家,以壽終。
(《湧幢小品》) 金養者,王華仆也。
嘉靖中,倭寇至,華族女婦數十人前遁,賊望見逐之,衆大窘。
養麾之曰:“主第走,養能捍之。
”即扼橋格賊,白刃如林,獨以孤挺出入死鬥,良久,始仆,而主人遠矣。
王氏既免,恩養功,欲祠之,而竟不果雲。
(同上) 張禮,劉養正之仆也,養正方與甯庶人密謀,禮心憂之,常于屏處哭谏,不聽。
有方士言長生者,館養正所,養正北面禮,信之,夜半,仆走其所,叩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