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梶井基次郎在日本近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特别的存在,他所在的時代興起許多文學流派,他與很多作家相交甚笃,卻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流派。
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短篇)以幻想的意象、绮麗的色彩、奇異的感官體驗見長,描繪了一個詭異又美麗、亦夢亦幻的世界。
可謂是&ldquo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dquo。
作品的文體也十分獨特,充滿了抽象的、具有豐富修辭的感官化表達,帶領我們宏觀體驗了一個個微觀世界。
要理解這一切,須了解他的人生軌迹。
梶井基次郎于1901年2月17日出生在大阪,母親熱心于對他進行古典教育,父親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卻貪戀酒色,因此讓一家人受了不少苦。
基次郎六歲時,母親曾不堪貧困的生活而欲攜子跳入堀川自盡。
七歲時,他得了急性腎炎,從鬼門關裡走了一遭。
之後由于父親的工作調動,他們一家人從大阪搬到了東京。
起初他們住在品川的旅館,不久之後即在芝(即現在的港區)安家置業。
《不幸》一篇中&ldquo東京高地上的街區&rdquo即指此地。
不料兩年後由于父親再次調職而舉家遷往三重縣鳥羽市。
1930年發表的《海》一文中描繪的海景就是以這裡為背景。
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後,升入和哥哥同一所的中學,在那裡他師從在西洋音樂上頗有造詣的音樂老師,從此奠定了他愛好音樂的基礎。
他後來于1921年和1925年在京都、東京等地曾興緻勃勃地前去傾聽艾爾曼的小提琴演奏和科托爾德鋼琴演奏大會,後者一連聽了六天,并與日後與這段經曆為背景創作了《器樂的幻覺》。
他十四歲時,小他九歲的弟弟因患結核性脊髓炎病逝。
《冬日》中堯的弟弟也是同樣的情況。
他十七歲時,因患結核病,一個學期内請了三十三天假。
這期間他的讀物從少年雜志變成了文學作品,可以說他的文學之途正是從這裡揚帆起航的。
他閱讀了森鷗外的《水沫集》和安徒生的《即興詩人》,并且對夏目漱石的作品愛不釋手,據說他幾乎能夠背下《漱石全集》。
中學畢業時,他還沒有自己的理想,隻想和兄長一樣考入電氣專業。
然而他與電氣專業終究無緣&mdash&mdash他落榜了,卻越發沉迷于漱石的作品,甚至在與友人的通信中還署名為&ldquoStreysheep&rdquo(源自《三四郎》)、&ldquo梶井漱石&rdquo。
後來他考入京都大學,常常到銀閣寺和哲學小路上散步、觀看美術展、觀看戲劇。
十九歲時,因染風寒回大阪家中休養。
病中,他下定決心要自我改造。
返回京都後,他開始閱讀谷崎潤一郎、沃爾特·惠特曼和志賀直哉的作品。
他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如同熊熊烈火,他甚至在三條大橋上大喊:&ldquo讓我得得肺病吧!否則就寫不出好的文學!&rdquo 之後他又患了胸膜炎,在大阪老家休養一陣後又輾轉到姐姐姐夫所在的三重縣北牟婁療養。
在那裡,他反省了在素樸的自然生活中自己的&ldquo商人根性&rdquo,并以這段生活為背景創作了《在有古城的町》。
其中的古城就是松阪城迹,姐姐的女兒壽子正是文中勝子的原型。
不久後,他又被診斷為肺炎,在父母的勸說下休學,在淡路島療養。
一個月後,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又回到京都複學。
他決心将目标從文學回到理科上面,于是遠離了他那些有文學藝術理想的友人們。
二十歲的春假,他到紀州湯崎溫泉療養,結識了大他四歲的近藤直人,并對他說,自己認為社會性的功利是低俗的,精神上的享樂是最重要的,他聲稱自己憧憬&ldquo偉大&rdquo。
處于青春期的他,不僅抱着自我厭惡、對世俗的反叛、憂郁的苦惱,又因為父親在外面的私生子增添了新的苦惱。
1922年,他寫了二十首短歌贈與友人,那時的他就已經在摸索創作中主觀性和表現手法的關系,着重于主觀性的深刻和表達之美,并且志在寫出&ldquo詩的交響樂&rdquo。
他對繪畫、音樂和舞台藝術十分着迷,經常在大阪的大丸百貨店觀看美術展,在京都南座看劇,在丸善書店閱讀塞尚、達&midd
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短篇)以幻想的意象、绮麗的色彩、奇異的感官體驗見長,描繪了一個詭異又美麗、亦夢亦幻的世界。
可謂是&ldquo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dquo。
作品的文體也十分獨特,充滿了抽象的、具有豐富修辭的感官化表達,帶領我們宏觀體驗了一個個微觀世界。
要理解這一切,須了解他的人生軌迹。
梶井基次郎于1901年2月17日出生在大阪,母親熱心于對他進行古典教育,父親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卻貪戀酒色,因此讓一家人受了不少苦。
基次郎六歲時,母親曾不堪貧困的生活而欲攜子跳入堀川自盡。
七歲時,他得了急性腎炎,從鬼門關裡走了一遭。
之後由于父親的工作調動,他們一家人從大阪搬到了東京。
起初他們住在品川的旅館,不久之後即在芝(即現在的港區)安家置業。
《不幸》一篇中&ldquo東京高地上的街區&rdquo即指此地。
不料兩年後由于父親再次調職而舉家遷往三重縣鳥羽市。
1930年發表的《海》一文中描繪的海景就是以這裡為背景。
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小學畢業後,升入和哥哥同一所的中學,在那裡他師從在西洋音樂上頗有造詣的音樂老師,從此奠定了他愛好音樂的基礎。
他後來于1921年和1925年在京都、東京等地曾興緻勃勃地前去傾聽艾爾曼的小提琴演奏和科托爾德鋼琴演奏大會,後者一連聽了六天,并與日後與這段經曆為背景創作了《器樂的幻覺》。
他十四歲時,小他九歲的弟弟因患結核性脊髓炎病逝。
《冬日》中堯的弟弟也是同樣的情況。
他十七歲時,因患結核病,一個學期内請了三十三天假。
這期間他的讀物從少年雜志變成了文學作品,可以說他的文學之途正是從這裡揚帆起航的。
他閱讀了森鷗外的《水沫集》和安徒生的《即興詩人》,并且對夏目漱石的作品愛不釋手,據說他幾乎能夠背下《漱石全集》。
中學畢業時,他還沒有自己的理想,隻想和兄長一樣考入電氣專業。
然而他與電氣專業終究無緣&mdash&mdash他落榜了,卻越發沉迷于漱石的作品,甚至在與友人的通信中還署名為&ldquoStreysheep&rdquo(源自《三四郎》)、&ldquo梶井漱石&rdquo。
後來他考入京都大學,常常到銀閣寺和哲學小路上散步、觀看美術展、觀看戲劇。
十九歲時,因染風寒回大阪家中休養。
病中,他下定決心要自我改造。
返回京都後,他開始閱讀谷崎潤一郎、沃爾特·惠特曼和志賀直哉的作品。
他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如同熊熊烈火,他甚至在三條大橋上大喊:&ldquo讓我得得肺病吧!否則就寫不出好的文學!&rdquo 之後他又患了胸膜炎,在大阪老家休養一陣後又輾轉到姐姐姐夫所在的三重縣北牟婁療養。
在那裡,他反省了在素樸的自然生活中自己的&ldquo商人根性&rdquo,并以這段生活為背景創作了《在有古城的町》。
其中的古城就是松阪城迹,姐姐的女兒壽子正是文中勝子的原型。
不久後,他又被診斷為肺炎,在父母的勸說下休學,在淡路島療養。
一個月後,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又回到京都複學。
他決心将目标從文學回到理科上面,于是遠離了他那些有文學藝術理想的友人們。
二十歲的春假,他到紀州湯崎溫泉療養,結識了大他四歲的近藤直人,并對他說,自己認為社會性的功利是低俗的,精神上的享樂是最重要的,他聲稱自己憧憬&ldquo偉大&rdquo。
處于青春期的他,不僅抱着自我厭惡、對世俗的反叛、憂郁的苦惱,又因為父親在外面的私生子增添了新的苦惱。
1922年,他寫了二十首短歌贈與友人,那時的他就已經在摸索創作中主觀性和表現手法的關系,着重于主觀性的深刻和表達之美,并且志在寫出&ldquo詩的交響樂&rdquo。
他對繪畫、音樂和舞台藝術十分着迷,經常在大阪的大丸百貨店觀看美術展,在京都南座看劇,在丸善書店閱讀塞尚、達&mi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