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回 聖駕凄涼居古殿 旌旗威武震西川
關燈
小
中
大
安城中汲水之道也,可以斷之。
城内無水,安能久存?”龐統甚喜,遣人截斷水道。
魯肅在城中得知,仰天歎曰:“為國盡忠之日至矣!”與身周十八護衛道:“長安得保,皆因糧水不乏,今汲水道已斷,城中井水缺乏,百姓不安,吾軍亦再難支持,吾受國恩,今當死矣,諸兄弟可往開門獻城。
”諸護衛大哭道:“向随将軍,甘苦與共,豈忍一旦分離?請死将軍之先。
”于是魯肅并随身護衛一并自盡皇宮之前,有詩歎曰:一番謀畫已成空,獨守孤城帝子宮。
既有忠臣能赴死,何憂壯士作偷生? 守門軍士知魯肅等皆死,開門放中華軍入城。
長安百姓俱各驚恐,龐統教四下布告,嚴明紀律,大軍屯于城外,隻引小股人馬收取長安,舉凡兵将,皆與民秋毫無犯,有敢取民間一針一線者斬首号令。
因此萬民方服,中華軍入城,先将皇宮封存,又将魯肅并諸護衛盡皆厚斂入葬,一面回書報到洛陽。
葉飄零聞得長安已破,雍州悉平,自身之病,又稍稍愈可,遂起銮駕,西幸長安。
各路将士,皆高遷厚賞榮之。
旬日之内,葉飄零已到長安,召集四面流落魏臣,以好言撫慰,又憐鐘會喪父,母子孤苦,多有賞賜,造府養之。
随後引兩國公卿,将果品酒肉,祭拜曹操墳前,文曰: “吊爾魏王,千古流芳:攘兇讨逆,定國安邦。
西迎漢室,中興劉皇。
董賊覆滅,袁孽消亡。
南收巴蜀,北破西羌。
開田治水,積草屯糧。
功垂寰宇,名震八荒。
吊爾魏王,多行不良:逼宮弑後,如虎似狼。
先屠徐兖,後剿雍涼。
播瘟傳疫,國損民慌。
外如愛士,狡詐内藏。
兵戈多起,貪念屢張。
海内動蕩,天下奔忙。
吊爾魏王,功業難長:人臣已極,猶念荊襄。
英魂鐵骨,飄蕩遠鄉。
壽春方陷,又迫許昌。
虎牢關下,楚士逞強。
炎炎紅日,永照東方。
中華興盛,萬壽無疆。
吊爾魏王,四海神傷:曾經煮酒,意氣飛揚。
曾經揮筆,漫畫文章。
曾經惜兒,病卧孤床。
曾經憐女,淚灑山岡。
一生率性,傲視三江。
如今孤冢,唯剩花香! 奉酒一殇,請君一嘗。
哭爾魏王,兩隔陰陽。
君若有心,聽我一唱:怒君暴虐,多動刀槍。
憐君重義,賣履分香。
乞君亡靈,永護炎黃。
他年相聚,再話滄桑。
嗚呼哀哉,伏維尚飨!“祭到動情時,諸魏臣無不痛哭流涕,中華将士亦為唏噓不已。
既畢,葉飄零回顧魏國故臣道:“魏王功過兼有,毀譽參半,然以朕觀之,其非常之人,故有非常之事。
魏王屠戮生靈,不恤百姓,殺害名士,迫死功臣,雖有非常之過,然而攘除兇逆,平定四方,屯田積黍,重興漢邦,亦有非常之功,非袁、張割據自守之流可比也。
克定禍亂曰武,布綱治紀曰平,可谥為武平王。
” 諸受窮舊将,被困降臣聞得,無不謝恩。
葉飄零又道:“如今蓋棺定論,魏王畢竟功大于過,汝等久事之,多曆勤勞,為國有功,朕自知之。
今歸中華,與舊臣無二,可竭忠盡力,早定天下。
吾中華法令雖多,然簡而述之,亦不過‘保國安民’四字也,戒之,慎之!”因此諸魏臣惶恐之心盡去,安心而事中華。
時歸塵、逐流皆在葉飄零身後,拜祭曹操亡靈。
聽得父親語音甚是蒼涼傷感,逐流心下歎道:“當年武平王煮酒論英雄,将劉、葉、曹并舉,今三雄已去其二,父皇将平天下,追念故人,知音多去,豈有不感慨之理?”不覺淚如泉湧,歸塵卻暗贊:“父皇這一招收買人心果然厲害,從此中華舊臣既凜然受教,而魏臣亦一心無二也。
”暗起效仿之心。
卻說趙雲之女趙薇,為偷出洛陽,常恐葉飄零見責,聞聖駕已至,随趙雲、馬雲祿前來請罪,拜于葉飄零膝下道:“父皇,孩兒出嫁之日,曾與逐流誓曰:”攜子之手,與子同老‘。
夫君既出征在外,孩兒怎能安居洛陽?私逃出宮,有違聖命,請父皇責罰。
“葉飄零見趙薇雖知犯過,毫無懼色,一雙大眼正似慕容秋水當年,不自禁心下一酸:“當年荊襄瘟疫之時,何嘗不與秋水誓曰‘攜子之手,與子同死’,今兒又如此,父母何堪?”撫摸趙薇頭頂,良久方道:“芯茹,朕不願汝随軍,非不欲汝建功立業,然自銀屏南嫁,萍兒身隕,朕深知亂世非女兒可以立身之處也。
此番苦心,汝今朝不知,他年必曉。
隻是事在人為,因由禍福,唯人自召。
汝既有志,朕不勉強,但沙場兇險,汝在軍中,以平安為重,休隻貪功。
” 趙薇大喜叩首道:“多謝父皇恩典,芯茹誓以死報!”葉飄零令趙薇退去,與趙雲道:“子龍客居中華,伐倭讨魏,建功無數,遠過朕望矣,今朕妻離女散,孤身而為天下人奔波,更知持家治國,皆不易也。
沖鋒陷陣之事,無須子龍親出,芯茹安危,卻勞子龍保之。
”趙雲道:“陛下雖憐愛吾兒,用心良苦,然吾兒既為中華之将,自當保國安民,生死雖有命,壯志不可虛也,何勞陛下挂念?
城内無水,安能久存?”龐統甚喜,遣人截斷水道。
魯肅在城中得知,仰天歎曰:“為國盡忠之日至矣!”與身周十八護衛道:“長安得保,皆因糧水不乏,今汲水道已斷,城中井水缺乏,百姓不安,吾軍亦再難支持,吾受國恩,今當死矣,諸兄弟可往開門獻城。
”諸護衛大哭道:“向随将軍,甘苦與共,豈忍一旦分離?請死将軍之先。
”于是魯肅并随身護衛一并自盡皇宮之前,有詩歎曰:一番謀畫已成空,獨守孤城帝子宮。
既有忠臣能赴死,何憂壯士作偷生? 守門軍士知魯肅等皆死,開門放中華軍入城。
長安百姓俱各驚恐,龐統教四下布告,嚴明紀律,大軍屯于城外,隻引小股人馬收取長安,舉凡兵将,皆與民秋毫無犯,有敢取民間一針一線者斬首号令。
因此萬民方服,中華軍入城,先将皇宮封存,又将魯肅并諸護衛盡皆厚斂入葬,一面回書報到洛陽。
葉飄零聞得長安已破,雍州悉平,自身之病,又稍稍愈可,遂起銮駕,西幸長安。
各路将士,皆高遷厚賞榮之。
旬日之内,葉飄零已到長安,召集四面流落魏臣,以好言撫慰,又憐鐘會喪父,母子孤苦,多有賞賜,造府養之。
随後引兩國公卿,将果品酒肉,祭拜曹操墳前,文曰: “吊爾魏王,千古流芳:攘兇讨逆,定國安邦。
西迎漢室,中興劉皇。
董賊覆滅,袁孽消亡。
南收巴蜀,北破西羌。
開田治水,積草屯糧。
功垂寰宇,名震八荒。
吊爾魏王,多行不良:逼宮弑後,如虎似狼。
先屠徐兖,後剿雍涼。
播瘟傳疫,國損民慌。
外如愛士,狡詐内藏。
兵戈多起,貪念屢張。
海内動蕩,天下奔忙。
吊爾魏王,功業難長:人臣已極,猶念荊襄。
英魂鐵骨,飄蕩遠鄉。
壽春方陷,又迫許昌。
虎牢關下,楚士逞強。
炎炎紅日,永照東方。
中華興盛,萬壽無疆。
吊爾魏王,四海神傷:曾經煮酒,意氣飛揚。
曾經揮筆,漫畫文章。
曾經惜兒,病卧孤床。
曾經憐女,淚灑山岡。
一生率性,傲視三江。
如今孤冢,唯剩花香! 奉酒一殇,請君一嘗。
哭爾魏王,兩隔陰陽。
君若有心,聽我一唱:怒君暴虐,多動刀槍。
憐君重義,賣履分香。
乞君亡靈,永護炎黃。
他年相聚,再話滄桑。
嗚呼哀哉,伏維尚飨!“祭到動情時,諸魏臣無不痛哭流涕,中華将士亦為唏噓不已。
既畢,葉飄零回顧魏國故臣道:“魏王功過兼有,毀譽參半,然以朕觀之,其非常之人,故有非常之事。
魏王屠戮生靈,不恤百姓,殺害名士,迫死功臣,雖有非常之過,然而攘除兇逆,平定四方,屯田積黍,重興漢邦,亦有非常之功,非袁、張割據自守之流可比也。
克定禍亂曰武,布綱治紀曰平,可谥為武平王。
” 諸受窮舊将,被困降臣聞得,無不謝恩。
葉飄零又道:“如今蓋棺定論,魏王畢竟功大于過,汝等久事之,多曆勤勞,為國有功,朕自知之。
今歸中華,與舊臣無二,可竭忠盡力,早定天下。
吾中華法令雖多,然簡而述之,亦不過‘保國安民’四字也,戒之,慎之!”因此諸魏臣惶恐之心盡去,安心而事中華。
時歸塵、逐流皆在葉飄零身後,拜祭曹操亡靈。
聽得父親語音甚是蒼涼傷感,逐流心下歎道:“當年武平王煮酒論英雄,将劉、葉、曹并舉,今三雄已去其二,父皇将平天下,追念故人,知音多去,豈有不感慨之理?”不覺淚如泉湧,歸塵卻暗贊:“父皇這一招收買人心果然厲害,從此中華舊臣既凜然受教,而魏臣亦一心無二也。
”暗起效仿之心。
卻說趙雲之女趙薇,為偷出洛陽,常恐葉飄零見責,聞聖駕已至,随趙雲、馬雲祿前來請罪,拜于葉飄零膝下道:“父皇,孩兒出嫁之日,曾與逐流誓曰:”攜子之手,與子同老‘。
夫君既出征在外,孩兒怎能安居洛陽?私逃出宮,有違聖命,請父皇責罰。
“葉飄零見趙薇雖知犯過,毫無懼色,一雙大眼正似慕容秋水當年,不自禁心下一酸:“當年荊襄瘟疫之時,何嘗不與秋水誓曰‘攜子之手,與子同死’,今兒又如此,父母何堪?”撫摸趙薇頭頂,良久方道:“芯茹,朕不願汝随軍,非不欲汝建功立業,然自銀屏南嫁,萍兒身隕,朕深知亂世非女兒可以立身之處也。
此番苦心,汝今朝不知,他年必曉。
隻是事在人為,因由禍福,唯人自召。
汝既有志,朕不勉強,但沙場兇險,汝在軍中,以平安為重,休隻貪功。
” 趙薇大喜叩首道:“多謝父皇恩典,芯茹誓以死報!”葉飄零令趙薇退去,與趙雲道:“子龍客居中華,伐倭讨魏,建功無數,遠過朕望矣,今朕妻離女散,孤身而為天下人奔波,更知持家治國,皆不易也。
沖鋒陷陣之事,無須子龍親出,芯茹安危,卻勞子龍保之。
”趙雲道:“陛下雖憐愛吾兒,用心良苦,然吾兒既為中華之将,自當保國安民,生死雖有命,壯志不可虛也,何勞陛下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