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回 略三輔逐流橫行 降曹彰鐘繇死節
關燈
小
中
大
“欲使曹家之士棄魏降華,公下何說辭?”孫瑜附耳言之,安甯大喜,即遣孫瑜往投上郡寨中。
且說曹彰坐帳中,着實憋悶道:“雖勝安甯一陣,畢竟兵寡,焉能長久!”呂蟬柔聲勸道:“安叔叔智勇兼具,弱冠之時尚能與吾父一戰,何況今朝!子文能不敗足矣,況若非皇兄去了子文兵權,數年來又何嘗不敵安叔父乎?此大勢所然,非人力所緻也。
” 正軟語寬慰曹彰,忽軍士來報擒得一人,自稱與君侯有舊,曹彰令入,卻不相識,問曰:“公何人也,敢稱是吾舊識?”孫瑜先向呂蟬躬身及地,道:“郡主記得故人乎?”原來孫瑜在諸将中并不出衆,今已無複當日翩翩少年,呂蟬哪裡能識,端詳許久,孫瑜慨然歎道:“郡主飄零漠北多年,早忘了中華陛下矣!然而十七年來,陛下卻無一日不曾挂念郡主,九年前關王南嫁,陛下更是零丁,今妻女俱去,若再知郡主全忘往日君臣之義,不知如何安生?” 呂蟬聞言,珠淚滾落道:“蟬兒豈敢一日有忘陛下深恩?唯既嫁曹門,自當謹守婦道,十餘年不與陛下相見者,非蟬兒不思故國,皆因亂世之故也。
今陛下以此見責,蟬兒有何顔面存于人世之間!”曹彰歎道:“嶽父但為中華陛下故将,一家尚得眷念至今。
子恒乃我胞兄,何以反不見容?人之相異,至于此乎?蟬兒,汝若欲返中華,吾亦不留,十七年夫妻之情,容圖後續也。
” 孫瑜在旁道:“陛下久識黃須神将英名,恨不能共事也。
曹、葉兩家隻有親情,本無仇隙,所謂相攻,皆因勢也。
唯魏帝不仁,殘弟誅臣,徙将軍于此而奪兵權,又取郭伯濟之軍,名為保國,實忌将軍而欲借中華之手除之也。
陛下回思當日與令尊指點江山,不忍見其英名喪于後輩之手,後聞将軍在上郡寂寞,心愈不平,不得不伐之也。
”曹彰聞得,切齒指南而罵曰:“子恒全無兄弟之情,不念君臣之義,伐之可也!” 當下曹彰喚上郡長賈充來到,一劍砍了,徑随孫瑜出帳往安甯營中投械,拜道:“不識中華天威,欲與頑抗,委實汗顔。
今吾兄不仁,違背天倫,理該征讨,吾若助之,是為虎作伥也。
萬望都督海涵。
”安甯執其手道:“昔微子去周,成就萬古之名,韓信歸漢,立下千秋偉業,皆因順時勢之故,黃須至此,上可救萬民,下可保宗舍,亦天下之福也。
某平生會遍天下名将,唯服黃須武藝壯猛,餘子皆不足道也。
”二人搭手用力,不相上下,各自大笑,遂為刎頸之交。
安甯又謂呂蟬道:“當年北嫁,遙聞沙場之上,從此絕女将聲名,今日複見,而銀屏諸子,或遠走蠻荒,或身歸塵土,使故人聞之,悲歎世事真無常也。
”呂蟬哭告安甯道:“今雖複歸,重拜陛下,蟬兒誠無憾矣,奈兒曹楷尚在長安,必為子恒害也,請叔父救之。
” 安甯道:“此事易耳。
”遂教曹彰心腹人連夜往長安,呈上曹彰親筆之書,但言中華犯境,其勢甚急,當往塞北調兵來援,恐北地無人,且着兒曹楷回上郡助守。
呂蟬方得心安,安甯便教呂蟬、曹彰先返洛陽。
夫妻倆于是來見葉飄零,并叙前事,又共相悲泣飄萍之喪。
葉飄零乃召群臣商議道:“今魏軍連敗,歸塵擊破潼關,逐流攻略雍涼,安甯掃平北地,欲取長安,隻在即日,然陸伯言在荊州,至今尚未動兵,不知何故,諸卿可知其意?”田疇道:“川口為張遼所拒,極難取之,右丞相故屯于西陵按兵不動,川兵亦因此不敢救援長安,陛下寬心,待雍涼皆定,巴蜀不能久矣。
” 司馬懿道:“曹丕稱帝不久,基業未固,陛下可駕幸長安,雍涼之民,必望風而服也。
”葉飄零搖頭道:“朕已将西方之事皆托士元,必不負朕也。
待長安平定,朕方可親往。
”司馬懿不言而退。
于是葉飄零遣曹彰為征北将軍,經略羌胡、河西鮮卑、月氏諸地,随後可繼飄萍鎮北王爵位,又使八卦傳令諸軍,凡曹氏、夏侯氏陵墓,皆不得驚動。
此時歸塵等已将兵出潼關,于渭南下寨。
曹真千裡奔回,權守長安之西,龐統笑曰:“潼關既破,長安無險可依矣,安能久乎!”問帳下道:“誰敢當先去戰?”魏延道:“末将不才,願為先鋒。
”歸塵道:“自西征以來,文長每戰必先,所向皆克,真當今名将也。
”遂教魏延往魏營搦戰,諸将卻皆在後,大舉進擊,魏延已殺敗郭淮,正與張郃交戰,中華軍四面突來,曹真願被逐流拖得疲累不堪,如何能敵,被一陣擊敗,退往長安。
告急書至,曹丕大驚,連日設朝與群臣商議。
程昱道:“中華皇帝口稱安民為先,雖彼國休養六年而後動,然長江、黃河水患至今未消,百姓又有不甯之狀,可允以每年進貢錢糧,曰撫恤災民,遣使求和,各劃疆界,永不交兵,中華軍若退,此危解矣。
若不退,亦使其休再欺瞞天下也。
” 曹丕猶豫未決,群臣皆道:“仲德此計甚妙,即便中華軍不允,亦可稍作拖延,徐圖他計也。
”曹丕道:“誰可使之?”太傅、京兆尹鐘繇道:“吾當往其軍說之。
料龐士元決不肯退,吾去之後,陛下早作入川之計,暫保基業,緩圖中原。
” 曹丕沉吟不語,階下閃出谏議大夫魯肅,泣道:“陛下登基以來,多不聽良言,緻
且說曹彰坐帳中,着實憋悶道:“雖勝安甯一陣,畢竟兵寡,焉能長久!”呂蟬柔聲勸道:“安叔叔智勇兼具,弱冠之時尚能與吾父一戰,何況今朝!子文能不敗足矣,況若非皇兄去了子文兵權,數年來又何嘗不敵安叔父乎?此大勢所然,非人力所緻也。
” 正軟語寬慰曹彰,忽軍士來報擒得一人,自稱與君侯有舊,曹彰令入,卻不相識,問曰:“公何人也,敢稱是吾舊識?”孫瑜先向呂蟬躬身及地,道:“郡主記得故人乎?”原來孫瑜在諸将中并不出衆,今已無複當日翩翩少年,呂蟬哪裡能識,端詳許久,孫瑜慨然歎道:“郡主飄零漠北多年,早忘了中華陛下矣!然而十七年來,陛下卻無一日不曾挂念郡主,九年前關王南嫁,陛下更是零丁,今妻女俱去,若再知郡主全忘往日君臣之義,不知如何安生?” 呂蟬聞言,珠淚滾落道:“蟬兒豈敢一日有忘陛下深恩?唯既嫁曹門,自當謹守婦道,十餘年不與陛下相見者,非蟬兒不思故國,皆因亂世之故也。
今陛下以此見責,蟬兒有何顔面存于人世之間!”曹彰歎道:“嶽父但為中華陛下故将,一家尚得眷念至今。
子恒乃我胞兄,何以反不見容?人之相異,至于此乎?蟬兒,汝若欲返中華,吾亦不留,十七年夫妻之情,容圖後續也。
” 孫瑜在旁道:“陛下久識黃須神将英名,恨不能共事也。
曹、葉兩家隻有親情,本無仇隙,所謂相攻,皆因勢也。
唯魏帝不仁,殘弟誅臣,徙将軍于此而奪兵權,又取郭伯濟之軍,名為保國,實忌将軍而欲借中華之手除之也。
陛下回思當日與令尊指點江山,不忍見其英名喪于後輩之手,後聞将軍在上郡寂寞,心愈不平,不得不伐之也。
”曹彰聞得,切齒指南而罵曰:“子恒全無兄弟之情,不念君臣之義,伐之可也!” 當下曹彰喚上郡長賈充來到,一劍砍了,徑随孫瑜出帳往安甯營中投械,拜道:“不識中華天威,欲與頑抗,委實汗顔。
今吾兄不仁,違背天倫,理該征讨,吾若助之,是為虎作伥也。
萬望都督海涵。
”安甯執其手道:“昔微子去周,成就萬古之名,韓信歸漢,立下千秋偉業,皆因順時勢之故,黃須至此,上可救萬民,下可保宗舍,亦天下之福也。
某平生會遍天下名将,唯服黃須武藝壯猛,餘子皆不足道也。
”二人搭手用力,不相上下,各自大笑,遂為刎頸之交。
安甯又謂呂蟬道:“當年北嫁,遙聞沙場之上,從此絕女将聲名,今日複見,而銀屏諸子,或遠走蠻荒,或身歸塵土,使故人聞之,悲歎世事真無常也。
”呂蟬哭告安甯道:“今雖複歸,重拜陛下,蟬兒誠無憾矣,奈兒曹楷尚在長安,必為子恒害也,請叔父救之。
” 安甯道:“此事易耳。
”遂教曹彰心腹人連夜往長安,呈上曹彰親筆之書,但言中華犯境,其勢甚急,當往塞北調兵來援,恐北地無人,且着兒曹楷回上郡助守。
呂蟬方得心安,安甯便教呂蟬、曹彰先返洛陽。
夫妻倆于是來見葉飄零,并叙前事,又共相悲泣飄萍之喪。
葉飄零乃召群臣商議道:“今魏軍連敗,歸塵擊破潼關,逐流攻略雍涼,安甯掃平北地,欲取長安,隻在即日,然陸伯言在荊州,至今尚未動兵,不知何故,諸卿可知其意?”田疇道:“川口為張遼所拒,極難取之,右丞相故屯于西陵按兵不動,川兵亦因此不敢救援長安,陛下寬心,待雍涼皆定,巴蜀不能久矣。
” 司馬懿道:“曹丕稱帝不久,基業未固,陛下可駕幸長安,雍涼之民,必望風而服也。
”葉飄零搖頭道:“朕已将西方之事皆托士元,必不負朕也。
待長安平定,朕方可親往。
”司馬懿不言而退。
于是葉飄零遣曹彰為征北将軍,經略羌胡、河西鮮卑、月氏諸地,随後可繼飄萍鎮北王爵位,又使八卦傳令諸軍,凡曹氏、夏侯氏陵墓,皆不得驚動。
此時歸塵等已将兵出潼關,于渭南下寨。
曹真千裡奔回,權守長安之西,龐統笑曰:“潼關既破,長安無險可依矣,安能久乎!”問帳下道:“誰敢當先去戰?”魏延道:“末将不才,願為先鋒。
”歸塵道:“自西征以來,文長每戰必先,所向皆克,真當今名将也。
”遂教魏延往魏營搦戰,諸将卻皆在後,大舉進擊,魏延已殺敗郭淮,正與張郃交戰,中華軍四面突來,曹真願被逐流拖得疲累不堪,如何能敵,被一陣擊敗,退往長安。
告急書至,曹丕大驚,連日設朝與群臣商議。
程昱道:“中華皇帝口稱安民為先,雖彼國休養六年而後動,然長江、黃河水患至今未消,百姓又有不甯之狀,可允以每年進貢錢糧,曰撫恤災民,遣使求和,各劃疆界,永不交兵,中華軍若退,此危解矣。
若不退,亦使其休再欺瞞天下也。
” 曹丕猶豫未決,群臣皆道:“仲德此計甚妙,即便中華軍不允,亦可稍作拖延,徐圖他計也。
”曹丕道:“誰可使之?”太傅、京兆尹鐘繇道:“吾當往其軍說之。
料龐士元決不肯退,吾去之後,陛下早作入川之計,暫保基業,緩圖中原。
” 曹丕沉吟不語,階下閃出谏議大夫魯肅,泣道:“陛下登基以來,多不聽良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