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性情小謝;襟懷北海,風度西涯”,可作先生像贊。
俗言凡大貴者多有異人處,此語或然。
曹文恪宗伯秀先卧被僅四尺餘,隻覆胸腹而已,赤兩足置于被外,雖甚寒亦然。
劉文清相國卧被甚長,睡時将被摺為筒,疊其下半,挨入之,家人俟其入被中,并将上半反疊如包裹狀,雖酷暑亦然。
是亦罕聞之事。
五來之說鑿然有之。
紀文達公殆自精靈中來也。
人傳公為火精轉世。
此精女身也,自後五代時即有之。
每出見,則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以銅器逐之。
一日複出,則入紀家。
家人争逐,則見其迳入内室。
正嘩然間,内報小公子生矣。
公生時耳上有穿痕,至老猶宛然如曾施鉗環者。
足甚白而尖,又若曾纏帛者,故公不能著皂靴。
公常脫襪示人,不之諱也。
人又言公為猴精。
蓋以公在家,幾案上必羅列榛、栗、梨、棗之屬,随手攫食,時不住口。
又性喜動,在家無事不肯坐片時也。
又傳公為蟒精。
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後,蟒即不見。
說甚不一。
或謂火光女子即蟒精也。
以公耳、足驗之,傳為女精者其事或然。
惟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尚一食之,米則未也。
飯時隻肉一盤,熬茶一壺耳。
宴客肴馔亦精潔,主人惟舉箸而已。
英煦齋先生嘗見其仆奉火肉一器,約三斤許,公旋話旋啖,須臾而盡,則飯事畢矣。
此故則人所不解。
紀文達又善吃煙。
其煙管甚巨,煙鍋絕大,可盛煙三四兩,盛一次可自圓明園至家吸不盡也。
都中人稱為“紀大鍋”。
劉相國文清公卒之歲,臘月二十一日封篆,公坐内閣堂上,座後有一白貓卧于褥,體态甚偉。
當其未坐時,固無貓也。
此物自何來,人亦不知。
堂上中書、供事等群見之而不敢言。
公退,貓亦遂不見。
二十四日早公卒。
或謂所卧之貓蓋狐也。
蘊大司空布家中窗戶俱用竹簾,雖隆冬亦無用氈布者。
蓋其性嗜軒敞,不使眼界閉一室也。
冬日退朝,隻衣綿袍,凝寒亦不著皮裘。
卧時以被子覆于身,四圍俱不摺拂。
其睡亦無定所,一夜嘗易數處。
此亦禀性獨異者。
有老媪嘗役于其家,出則為人言之。
餘見施吉士銮坡隆冬亦不著裘,即皮帽皮領亦不著,其事略相似。
前輩善啖者首推曹大宗伯文恪公,次則達香圃宗伯椿。
人言文恪肚皮寬松,摺一二疊以帶束之,飽則以次放摺。
每賜食肉,王公大臣人攜一羊烏叉,皆以遺文恪,轎倉為之滿。
文恪坐轎中,取置扶手上,以刀片而食之,至家,轎倉中之肉已盡矣。
故其奏中有“微臣善于吃肉”之句,道其實也。
香圃宗伯家甚貧,每餐或不能肉食,惟買牛肉四五斤以供一飽。
肉亦不必甚爛,略煮之而已。
宗伯人極儒雅;惟食時見肉至,則喉中有聲,如貓之見鼠者又加厲焉,與同食者皆不敢下箸。
都城風俗,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燒豚相饋遺。
宗伯每生日,饋者多,是日但取燒鴨,切為方塊,置簸箕中,宴坐以手攫啖,為之一快。
傷寒病起,上問尚能食肉否,對以能食。
于是賜食肉,乃竟以此反其病而終。
座師長沙劉文恪公誕生時,是夕村人見燈火燭路,挑者、擡者、車推者絡繹前來,約半裡許。
即之,則皆酒也。
意村中無此大肆可容貯者,俟其過,尾之而行,望至劉宅門首蜂擁而入。
衆趨視寂無一人,門固扃也。
正驚愕間,門内有喜聲報生男矣。
公平生飲最豪,可三晝夜不辍杯,終亦不醉。
同飲有一日半日潛逃者,公皆稱為吃短命酒。
宋周益公生時,家人聞廚室有人言曰:“醬至矣,蔥猶不至。
奈何?”益公生平不食蔥。
俗有食祿不曾帶來之說,信哉。
劉文恪公傳是鐘離祖師後身,故公即以仙之名及字為名與字,而面圓、色紅、須微,常帶笑容,與世所畫八仙中之鐘離仙宛肖。
公少時家貧,為文不能延良師。
家有乩,每課文求乩,仙筆削督責頗嚴。
一日文偶冗長,仙謂不宜,公乃短章,仙怒,因不閱,悔謝乃免。
及成名始去。
五來原有自仙來者,而乃有仙為師,亦奇矣。
戴可亭師相于任四川學政時得疾,似怯症。
成都将軍視之,告以有峨嵋山道士在省,曷請治之。
因邀道士至署。
道士謂與其有緣,病可治,因與對坐五日,教以納吸之法,由是強健。
道光乙未,餘典試江西。
揭曉之次晨,甫撤棘而師相至。
是年正九十壽,精神步履如六十許人,惟重聽耳。
餘問及飲食,師言:“每日早飯時食稀粥,多半茶碗。
晚餐時食人乳一淺碗。
”餘曰:“即此飽耶?”師拍案大聲曰:“人須吃飽耶?”年九十六卒。
聞師飲食如此已多年。
蓋峨嵋道士傳有秘法也。
桂文敏公芳以少農、軍機大臣奉命赴鞠案,中途授漕督,因旋旆莅任,行至荊州患病。
桂之祖總督兩湖,沒于楚,父恒官湖北督糧觀察,又沒于楚。
都人聞公病,皆危之,以其先不利于楚也。
桂在京時與曹文正公同掌翰林院事,而彼此過訪未曾登堂。
病時遭夢桂來訪,坐廳事告雲:“吾已物化矣。
惟吾祖、吾父俱不利于楚,是何故也?”曹曰:“君尊人豈官楚乎?”桂曰:“前吾家書煩君攜寄,乃忘之耶?”言已,複曰:“吾今約君往履安寺,彼地絕佳可樂矣。
”曹不欲往,桂起坐牽其衣,曹堅退。
桂曰:“可相待二十年。
”曹驚寤,次日桂兇聞至。
曹追憶寄書事,乃其典試湖北時,桂曾倩寄家書,不誣也。
桂二世官楚俱不利,乃至過楚亦不利。
三世厄于楚,此中豈有因果欤?文正沒時恰符二十年。
座師英煦齋先生庚辰四月十四日五十壽,仁宗錫以詩章,并有文绮荷囊等物。
謝摺有雲:“惟國家際周甲延禧之盛會,澤必同沾;而臣工無五旬拜賜之前聞,施真逾格。
”是年為六旬萬壽之次年,舊典亦無賜臣工五十壽者,蓋曠典也。
時先生為冢宰兼步軍統領,故摺中又有“統七校而周巡,俾先宿衛;首六官而步治,忝正卿階”之句,亦可謂極一時之榮。
奎玉庭照甲戌授庶吉士。
先是,令弟奎芝圃耀以辛未庶常授編修,煦齋先生作《示兒詩》有“應呼乃弟為前輩,敢向而翁認晚生”句,一時榮之。
德文莊公以乾隆翰林起家。
官至大宗伯。
先生為乾隆癸醜翰林,玉庭昆仲後先繼美,為滿洲科第第一人家。
成親王為書一匾曰“祖孫父子兄弟翰林”。
今玉庭長公子錫祉又以乙未科編修擢司業。
四世翰林,誠玉堂嘉話也。
俗言凡大貴者多有異人處,此語或然。
曹文恪宗伯秀先卧被僅四尺餘,隻覆胸腹而已,赤兩足置于被外,雖甚寒亦然。
劉文清相國卧被甚長,睡時将被摺為筒,疊其下半,挨入之,家人俟其入被中,并将上半反疊如包裹狀,雖酷暑亦然。
是亦罕聞之事。
五來之說鑿然有之。
紀文達公殆自精靈中來也。
人傳公為火精轉世。
此精女身也,自後五代時即有之。
每出見,則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以銅器逐之。
一日複出,則入紀家。
家人争逐,則見其迳入内室。
正嘩然間,内報小公子生矣。
公生時耳上有穿痕,至老猶宛然如曾施鉗環者。
足甚白而尖,又若曾纏帛者,故公不能著皂靴。
公常脫襪示人,不之諱也。
人又言公為猴精。
蓋以公在家,幾案上必羅列榛、栗、梨、棗之屬,随手攫食,時不住口。
又性喜動,在家無事不肯坐片時也。
又傳公為蟒精。
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後,蟒即不見。
說甚不一。
或謂火光女子即蟒精也。
以公耳、足驗之,傳為女精者其事或然。
惟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尚一食之,米則未也。
飯時隻肉一盤,熬茶一壺耳。
宴客肴馔亦精潔,主人惟舉箸而已。
英煦齋先生嘗見其仆奉火肉一器,約三斤許,公旋話旋啖,須臾而盡,則飯事畢矣。
此故則人所不解。
紀文達又善吃煙。
其煙管甚巨,煙鍋絕大,可盛煙三四兩,盛一次可自圓明園至家吸不盡也。
都中人稱為“紀大鍋”。
劉相國文清公卒之歲,臘月二十一日封篆,公坐内閣堂上,座後有一白貓卧于褥,體态甚偉。
當其未坐時,固無貓也。
此物自何來,人亦不知。
堂上中書、供事等群見之而不敢言。
公退,貓亦遂不見。
二十四日早公卒。
或謂所卧之貓蓋狐也。
蘊大司空布家中窗戶俱用竹簾,雖隆冬亦無用氈布者。
蓋其性嗜軒敞,不使眼界閉一室也。
冬日退朝,隻衣綿袍,凝寒亦不著皮裘。
卧時以被子覆于身,四圍俱不摺拂。
其睡亦無定所,一夜嘗易數處。
此亦禀性獨異者。
有老媪嘗役于其家,出則為人言之。
餘見施吉士銮坡隆冬亦不著裘,即皮帽皮領亦不著,其事略相似。
前輩善啖者首推曹大宗伯文恪公,次則達香圃宗伯椿。
人言文恪肚皮寬松,摺一二疊以帶束之,飽則以次放摺。
每賜食肉,王公大臣人攜一羊烏叉,皆以遺文恪,轎倉為之滿。
文恪坐轎中,取置扶手上,以刀片而食之,至家,轎倉中之肉已盡矣。
故其奏中有“微臣善于吃肉”之句,道其實也。
香圃宗伯家甚貧,每餐或不能肉食,惟買牛肉四五斤以供一飽。
肉亦不必甚爛,略煮之而已。
宗伯人極儒雅;惟食時見肉至,則喉中有聲,如貓之見鼠者又加厲焉,與同食者皆不敢下箸。
都城風俗,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燒豚相饋遺。
宗伯每生日,饋者多,是日但取燒鴨,切為方塊,置簸箕中,宴坐以手攫啖,為之一快。
傷寒病起,上問尚能食肉否,對以能食。
于是賜食肉,乃竟以此反其病而終。
座師長沙劉文恪公誕生時,是夕村人見燈火燭路,挑者、擡者、車推者絡繹前來,約半裡許。
即之,則皆酒也。
意村中無此大肆可容貯者,俟其過,尾之而行,望至劉宅門首蜂擁而入。
衆趨視寂無一人,門固扃也。
正驚愕間,門内有喜聲報生男矣。
公平生飲最豪,可三晝夜不辍杯,終亦不醉。
同飲有一日半日潛逃者,公皆稱為吃短命酒。
宋周益公生時,家人聞廚室有人言曰:“醬至矣,蔥猶不至。
奈何?”益公生平不食蔥。
俗有食祿不曾帶來之說,信哉。
劉文恪公傳是鐘離祖師後身,故公即以仙之名及字為名與字,而面圓、色紅、須微,常帶笑容,與世所畫八仙中之鐘離仙宛肖。
公少時家貧,為文不能延良師。
家有乩,每課文求乩,仙筆削督責頗嚴。
一日文偶冗長,仙謂不宜,公乃短章,仙怒,因不閱,悔謝乃免。
及成名始去。
五來原有自仙來者,而乃有仙為師,亦奇矣。
戴可亭師相于任四川學政時得疾,似怯症。
成都将軍視之,告以有峨嵋山道士在省,曷請治之。
因邀道士至署。
道士謂與其有緣,病可治,因與對坐五日,教以納吸之法,由是強健。
道光乙未,餘典試江西。
揭曉之次晨,甫撤棘而師相至。
是年正九十壽,精神步履如六十許人,惟重聽耳。
餘問及飲食,師言:“每日早飯時食稀粥,多半茶碗。
晚餐時食人乳一淺碗。
”餘曰:“即此飽耶?”師拍案大聲曰:“人須吃飽耶?”年九十六卒。
聞師飲食如此已多年。
蓋峨嵋道士傳有秘法也。
桂文敏公芳以少農、軍機大臣奉命赴鞠案,中途授漕督,因旋旆莅任,行至荊州患病。
桂之祖總督兩湖,沒于楚,父恒官湖北督糧觀察,又沒于楚。
都人聞公病,皆危之,以其先不利于楚也。
桂在京時與曹文正公同掌翰林院事,而彼此過訪未曾登堂。
病時遭夢桂來訪,坐廳事告雲:“吾已物化矣。
惟吾祖、吾父俱不利于楚,是何故也?”曹曰:“君尊人豈官楚乎?”桂曰:“前吾家書煩君攜寄,乃忘之耶?”言已,複曰:“吾今約君往履安寺,彼地絕佳可樂矣。
”曹不欲往,桂起坐牽其衣,曹堅退。
桂曰:“可相待二十年。
”曹驚寤,次日桂兇聞至。
曹追憶寄書事,乃其典試湖北時,桂曾倩寄家書,不誣也。
桂二世官楚俱不利,乃至過楚亦不利。
三世厄于楚,此中豈有因果欤?文正沒時恰符二十年。
座師英煦齋先生庚辰四月十四日五十壽,仁宗錫以詩章,并有文绮荷囊等物。
謝摺有雲:“惟國家際周甲延禧之盛會,澤必同沾;而臣工無五旬拜賜之前聞,施真逾格。
”是年為六旬萬壽之次年,舊典亦無賜臣工五十壽者,蓋曠典也。
時先生為冢宰兼步軍統領,故摺中又有“統七校而周巡,俾先宿衛;首六官而步治,忝正卿階”之句,亦可謂極一時之榮。
奎玉庭照甲戌授庶吉士。
先是,令弟奎芝圃耀以辛未庶常授編修,煦齋先生作《示兒詩》有“應呼乃弟為前輩,敢向而翁認晚生”句,一時榮之。
德文莊公以乾隆翰林起家。
官至大宗伯。
先生為乾隆癸醜翰林,玉庭昆仲後先繼美,為滿洲科第第一人家。
成親王為書一匾曰“祖孫父子兄弟翰林”。
今玉庭長公子錫祉又以乙未科編修擢司業。
四世翰林,誠玉堂嘉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