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玉之地有五:曰玉隴哈什,曰哈喇哈什,曰桑谷樹雅,曰哈琅圭,曰塔克。
惟出玉隴哈什、哈喇哈什二河中者美。
其水皆出南山,東西夾和阗城而下。
和阗,古于阗,《漢書》所謂“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是也。
西曰哈喇哈什河,“哈什”譯言玉,“哈喇”譯言黑也,故玉色黯。
東曰玉隴哈什河,“玉隴” 譯言察視之辭(俗言瞧看),其玉尤佳。
嘉慶間,充貢之地皆罷采,歲唯取玉于此河。
其葉爾羌之玉則采于澤普勒善阿。
采恒以秋分後為期,河水深才沒腰,然常渾濁。
秋分時祭以羊,以血瀝于河,越數日水辄清,蓋秋氣澄而水清。
彼人遂以為羊血神矣。
至日,葉爾羌幫辦莅采于河,設氈帳于河上視之。
回人入河探以足,且探且行。
試得之,則拾以出水,河上鳴金為号。
一鳴金,官即記于冊,按冊以稽其所得。
采半月乃罷,此所謂玉子也。
近年産亦稀。
回民應貢,出赀購以獻矣。
葉爾羌西南曰密爾岱者,其山綿亘,不知其終。
其上産玉,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回人必乘牦牛,挾大釘、巨繩以上。
納釘懸繩,然後鑿玉。
及将墜,系以巨繩徐徐而下,蓋山峻,恐玉之卒然墜地裂也。
今斧鑿碎玉堆積,随時可以之抵雀矣。
其玉色青,蓋石之似玉者。
《爾雅》雲“西北之美者有昆侖墟之謬琳琅殲焉”,密爾岱是其地矣。
記之可補《爾雅注》。
烏沙克塔克台所棄玉三,即密爾岱所産也。
徐星伯同年行經其處,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三千斤,共置一處。
初覆以屋,年久屋圮,玉之面南者俱為風日所燥,剝落起皮。
聞辇此大玉時,用馬數百匹,回民不善禦,前卻不一,鞭棰交下,積沙盈尺,軸動辄膠,回民持大瓶灌油以脂之,日裁行數裡。
奇公奉額奏回民聞棄此玉,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也。
蒙古外藩王、貝勒及胡圖克圖死,皆遣官緻祭,或賜奠。
緻祭者有祭文,星使行一跪三叩首禮。
賜奠者,星使至,立莫三爵而已。
然賜奠之禮隆于緻祭也。
星使回有私觌,羊幾頭,馬幾匹,駝幾隻,或佐以銀。
星使反其銀與駝,或取一二羊焉,或取一二馬焉,如是而已。
貧者猶不能也。
嘉慶己巳土爾扈特汗死,遣子爵策侍衛楞往喀喇沙爾賜奠。
汗之夫人,七額驸拉旺多爾濟之侄女也。
策侍衛至,夫人已往山中避熱。
其地有古廟,隻三楹,汗之柩置于外廊之地,其簡略如此。
策奠畢回,夫人遣其官等數人饋以小哈哒一(哈哒者,薄絹也,紅、黃二色,蒙古買以敬佛,為貴物焉。
大者長丈餘,小者數尺),小鳥槍一、元寶二。
策受哈哒,反銀物,仍以哈哒答之(受哈哒者必轉答以哈哒)。
其人固請留其槍,不獲已,将留之,先取以觀。
其人乃曰:“槍門實有損,此地無能治者。
”策固婉卻之,乃還。
某問其儀,具以告。
某笑曰:“猶是小鳥槍也,昔以饋我,我不受。
” 今為襲封,複持往伊犁獻松将軍,松将軍又不受。
一損缺無用物耳,乃為至寶,是則可憫也。
恰克圖(讀若去聲),我國與俄羅斯交界之所,庫倫大臣所轄也。
庫倫,土謝汗地,商民皆居毳帳,大臣衙門壁瓦則皆以木。
交易即在恰噶爾,設監督焉,彼亦遣人于恰噶爾總其事。
以我之茶葉、大黃、磁、線等物易彼之哦噔纟由、灰鼠、海龍等物。
恰噶爾地最高,至其地如登嶺。
然俄羅斯地漸寝下,故其國氣候恒燠若矣。
我之貨往,客商由張家口出票,至庫倫換票,到彼繳票。
庫倫者,圈子之謂也(庫讀若平聲)。
今有喇嘛圈子,圈内皆喇嘛;買賣圈子,圈内皆買賣人。
客貨俱載以駱駝。
俄羅斯人每以千裡鏡窺之,見若幹駝即知所載若幹物。
商未至前四五日已了然,蓋其鏡已見于三四百裡外矣。
子爵策侍衛楞言之。
耐損,回俗大喜事也。
凡未成丁者,十五歲以下,勢前必小割一刀,名曰耐損。
其禮,擇日請阿畔(阿畔者,老師傅也)至其家為割之。
親友鹹賀,有以禮物饋遺者。
富家仍置酒馔,留賀者飲食。
此禮不可解。
李鼎和為餘言之。
李,臨清人,言其鄉回教俱如此,但不知惟臨清一州行之,抑天下回教皆然也。
當訪之。
庚辰九月五日,徐星伯見過,出小銅佛示餘,言烏魯木齊所屬之濟木薩保惠城為唐北庭都護地,保惠城北五裡有舊城基址,土人名曰破城,其地往往得古錢(皆開元錢)、銅器,而銅佛尤夥,大小不一。
近時牟利者置窩棚于其地,掘而貨之,然取之不竭。
多餘山侍郎慶歸攜銅佛數尊,皆新出土者。
星伯乞其一,高約二寸,厚約二分,為韋陀狀。
下有座似蓮花形,座有四孔,皆穿,下有圓柱,似冠上頂柱,蓋用以安插者也。
佛腦後有銅鼻一,直孔穿,蓋用以備绾系也。
又有一銅匕,長約七寸,綠墳起如粘翠,厚将及分,蔥然可愛。
皆唐物也。
同年徐星伯學使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相示。
大如拇,上镂銀文絕細,遠觀俨若革麻子狀,下有鍵,所以莞開閹者,上有鈕,若洋表之環,辟之,蓋之裡色赭,底之裡色銀。
其中有翠色小雀,紅其首,罩以玻璃,如指南針,但雀之首西向。
雲為回子阿渾所佩者。
回俗,每日以未以後五時向西禮拜,蓋其祖國在西,故禮之,且以送日也。
此物惟阿渾之最尊者方得佩之。
蓋出于藏地,即回疆亦少有,得之甚不易也。
星伯過葉爾羌時,遇克什米爾部人貨得之。
其名曰“克辟勒拉默”,回之祖國曰默特。
西藏,古吐番也。
其地不耕不耨,播時普灑其種。
及苗高二三寸,青蔥一片,則分隴拔而棄之,隴之存者仍青蔥一片也。
迨再長至四五寸,則腰割而棄之,存者再發,收可十倍,蓋地氣之壯也。
其俗,人家門首屋脊上安一物,如人之勢,以屋之大小為物之大小,未有無此物者。
大招則大可數尺矣。
女子每日必塗面如戲中鐵勒奴,蓋以喇嘛多,恐其見色不誠耳。
鄂雲浦中丞駐藏時,有一傅粉抹脂者,居然名妓也。
身價甚高,招之不能即至。
其名四字,人喚不清即以“倉場侍郎”呼之,蓋其字音相近也。
可為絕倒。
葉庶常桂雲晉甯州當國初尚有科名,自城南天台山崩後,科名遂絕。
後越六十年,始間有獲第者。
今乃稍盛;蓋此山崩其半,自崩後山勢向外。
形家說地氣六十年一轉,今蓋其轉機也。
風水之說其信然欤? 硇砂出庫車。
徐星伯雲其山無名,在唐呼為大鵲山。
其山極熱,夜望之如列燈,取砂者春夏不敢近。
雖極冷時,人去衣著一皮包,露兩目,入洞鑿之。
然不過一兩時即出,而皮包已焦,不能逾三時也。
其砂著石上紅色星星,取出者皆石塊,每石十數斤,不過有砂一二厘許。
攜此者,用瓦罐盛石,密封其口。
壇不可滿,蓋火氣持重,滿則熱甚,砂走也。
然受風亦走,受潮濕亦走。
賈人攜此,每行十數日,遇天氣晴明無風時,揭其封以出火氣。
星伯過庫車時,曾攜數石密封之,及抵伊犁,則石皆化成黃粉,而砂已不見矣。
故攜此甚難,即其地亦不易得。
惟白色成塊者不化,乃其下等也,然可以及遠,内地所謂硇砂類即此耳。
镪水以真硇砂合五倍子水而成,可爛銅鐵。
星伯同年寓伊犁時,适有一舊鐵香爐,戲取蠟油畫一龍,題數字于上。
置水中一宿,爐上鐵銷熔一二分,而煅油所畫則凸起不動,龍與字高出,而其地光平如鏡。
攜至京,觀者以為刀法之平,非秦、漢以後人所能,斷其為秦、漢器。
可知鑒古者大率易欺也。
空青恒産于關外戈壁中(其地無水盡沙,所謂旱海也),惟粗石有之。
沈縣令仁樹初官甘肅徽縣及兩當雜職,其地為蒙古年班入京孔道。
一歲蒙古包過(蒙古所攜物,俱以大皮貯為包),裡下馬家兒從(凡官差用裡下之馬,其家必以人從)。
蒙古押包者前行,過一處下騎,見若蹲地者,見其手若釋子之撚訣者,見若拾地上物塗目者。
馬家兒從後觀之了然也,而不知所以。
追及之,騎者去,視其地,無有物也。
谛尋之,見沙中有小石剖為二,就審之,剖處皆有窩,有滴水貯窩中,意前騎者之塗目必是水也,亦醮而塗其目,水盡乃行。
及夕問之,前下騎者莫肯告,複自言其塗目事,前騎者驚曰:“爾何來得此造化耶?”明日騎者行,從馬者以其馬歸,無他異也。
久之,裡中有聚賭押寶者,此子至即見其盒中物,或青龍,或白虎,若置于前無障礙者,因大笑衆人之皆盲也。
衆随之辄中,寶主患之。
異日有出寶者,此子至,無不中。
寶主因相約賄之,乞勿至,至亦勿言。
于是衣服飲食不謀而裕如矣。
一日衆飲之,向其術,秘不言。
又極飲之醉,苦詢之,始具道其故。
衆共謀曰:“此子不死,此目不得除也。
”因共殺之,遂成獄。
沈備得其詳。
餘忘其為兩當為徽縣矣,此子亦忘其名。
可知空青不徒治目疾也。
徐星伯雲烏魯木齊開鉛廠,工人掘地得一石,碎之水出。
廠官聞之,急令往取水,已散地無餘。
天生異寶,每誤棄于無知者之手,亦何可恨。
西域賈人能識寶,以有鼈寶也。
徐星伯之仆李保兒者,舊從廣東觀察朱爾赓額,在伊犁曾見其人,知其法。
其法遇得鼈寶,與之約,相随十年或八年。
其物大若豆,喜食血,亦與之約,每日食血若幹厘,不及分也。
約明,即以小刀劃臂納之臂中,自此即能識寶,過期物自去矣。
始知西域多識寶者,非生而異人,亦非别有幻術也。
爨國名“白蠻”也,字書多不載,蓋《廣韻》爨字下隻注為姓,未注為國名,故相承遺漏耳。
按《隋書。
蘇孝慈傳》,兄子沙羅撿校利州總管事,從史萬歲擊西爨,累戰有功,進位大将軍(《冊府元龜》載孝慈開皇中簡授利州總管事,蓋以沙羅誤作孝慈)。
又《梁睿傳》睿請甯州朱提、南西爨并置總
惟出玉隴哈什、哈喇哈什二河中者美。
其水皆出南山,東西夾和阗城而下。
和阗,古于阗,《漢書》所謂“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是也。
西曰哈喇哈什河,“哈什”譯言玉,“哈喇”譯言黑也,故玉色黯。
東曰玉隴哈什河,“玉隴” 譯言察視之辭(俗言瞧看),其玉尤佳。
嘉慶間,充貢之地皆罷采,歲唯取玉于此河。
其葉爾羌之玉則采于澤普勒善阿。
采恒以秋分後為期,河水深才沒腰,然常渾濁。
秋分時祭以羊,以血瀝于河,越數日水辄清,蓋秋氣澄而水清。
彼人遂以為羊血神矣。
至日,葉爾羌幫辦莅采于河,設氈帳于河上視之。
回人入河探以足,且探且行。
試得之,則拾以出水,河上鳴金為号。
一鳴金,官即記于冊,按冊以稽其所得。
采半月乃罷,此所謂玉子也。
近年産亦稀。
回民應貢,出赀購以獻矣。
葉爾羌西南曰密爾岱者,其山綿亘,不知其終。
其上産玉,鑿之不竭,是曰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回人必乘牦牛,挾大釘、巨繩以上。
納釘懸繩,然後鑿玉。
及将墜,系以巨繩徐徐而下,蓋山峻,恐玉之卒然墜地裂也。
今斧鑿碎玉堆積,随時可以之抵雀矣。
其玉色青,蓋石之似玉者。
《爾雅》雲“西北之美者有昆侖墟之謬琳琅殲焉”,密爾岱是其地矣。
記之可補《爾雅注》。
烏沙克塔克台所棄玉三,即密爾岱所産也。
徐星伯同年行經其處,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三千斤,共置一處。
初覆以屋,年久屋圮,玉之面南者俱為風日所燥,剝落起皮。
聞辇此大玉時,用馬數百匹,回民不善禦,前卻不一,鞭棰交下,積沙盈尺,軸動辄膠,回民持大瓶灌油以脂之,日裁行數裡。
奇公奉額奏回民聞棄此玉,無不歡欣鼓舞,其喜可知也。
蒙古外藩王、貝勒及胡圖克圖死,皆遣官緻祭,或賜奠。
緻祭者有祭文,星使行一跪三叩首禮。
賜奠者,星使至,立莫三爵而已。
然賜奠之禮隆于緻祭也。
星使回有私觌,羊幾頭,馬幾匹,駝幾隻,或佐以銀。
星使反其銀與駝,或取一二羊焉,或取一二馬焉,如是而已。
貧者猶不能也。
嘉慶己巳土爾扈特汗死,遣子爵策侍衛楞往喀喇沙爾賜奠。
汗之夫人,七額驸拉旺多爾濟之侄女也。
策侍衛至,夫人已往山中避熱。
其地有古廟,隻三楹,汗之柩置于外廊之地,其簡略如此。
策奠畢回,夫人遣其官等數人饋以小哈哒一(哈哒者,薄絹也,紅、黃二色,蒙古買以敬佛,為貴物焉。
大者長丈餘,小者數尺),小鳥槍一、元寶二。
策受哈哒,反銀物,仍以哈哒答之(受哈哒者必轉答以哈哒)。
其人固請留其槍,不獲已,将留之,先取以觀。
其人乃曰:“槍門實有損,此地無能治者。
”策固婉卻之,乃還。
某問其儀,具以告。
某笑曰:“猶是小鳥槍也,昔以饋我,我不受。
” 今為襲封,複持往伊犁獻松将軍,松将軍又不受。
一損缺無用物耳,乃為至寶,是則可憫也。
恰克圖(讀若去聲),我國與俄羅斯交界之所,庫倫大臣所轄也。
庫倫,土謝汗地,商民皆居毳帳,大臣衙門壁瓦則皆以木。
交易即在恰噶爾,設監督焉,彼亦遣人于恰噶爾總其事。
以我之茶葉、大黃、磁、線等物易彼之哦噔纟由、灰鼠、海龍等物。
恰噶爾地最高,至其地如登嶺。
然俄羅斯地漸寝下,故其國氣候恒燠若矣。
我之貨往,客商由張家口出票,至庫倫換票,到彼繳票。
庫倫者,圈子之謂也(庫讀若平聲)。
今有喇嘛圈子,圈内皆喇嘛;買賣圈子,圈内皆買賣人。
客貨俱載以駱駝。
俄羅斯人每以千裡鏡窺之,見若幹駝即知所載若幹物。
商未至前四五日已了然,蓋其鏡已見于三四百裡外矣。
子爵策侍衛楞言之。
耐損,回俗大喜事也。
凡未成丁者,十五歲以下,勢前必小割一刀,名曰耐損。
其禮,擇日請阿畔(阿畔者,老師傅也)至其家為割之。
親友鹹賀,有以禮物饋遺者。
富家仍置酒馔,留賀者飲食。
此禮不可解。
李鼎和為餘言之。
李,臨清人,言其鄉回教俱如此,但不知惟臨清一州行之,抑天下回教皆然也。
當訪之。
庚辰九月五日,徐星伯見過,出小銅佛示餘,言烏魯木齊所屬之濟木薩保惠城為唐北庭都護地,保惠城北五裡有舊城基址,土人名曰破城,其地往往得古錢(皆開元錢)、銅器,而銅佛尤夥,大小不一。
近時牟利者置窩棚于其地,掘而貨之,然取之不竭。
多餘山侍郎慶歸攜銅佛數尊,皆新出土者。
星伯乞其一,高約二寸,厚約二分,為韋陀狀。
下有座似蓮花形,座有四孔,皆穿,下有圓柱,似冠上頂柱,蓋用以安插者也。
佛腦後有銅鼻一,直孔穿,蓋用以備绾系也。
又有一銅匕,長約七寸,綠墳起如粘翠,厚将及分,蔥然可愛。
皆唐物也。
同年徐星伯學使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相示。
大如拇,上镂銀文絕細,遠觀俨若革麻子狀,下有鍵,所以莞開閹者,上有鈕,若洋表之環,辟之,蓋之裡色赭,底之裡色銀。
其中有翠色小雀,紅其首,罩以玻璃,如指南針,但雀之首西向。
雲為回子阿渾所佩者。
回俗,每日以未以後五時向西禮拜,蓋其祖國在西,故禮之,且以送日也。
此物惟阿渾之最尊者方得佩之。
蓋出于藏地,即回疆亦少有,得之甚不易也。
星伯過葉爾羌時,遇克什米爾部人貨得之。
其名曰“克辟勒拉默”,回之祖國曰默特。
西藏,古吐番也。
其地不耕不耨,播時普灑其種。
及苗高二三寸,青蔥一片,則分隴拔而棄之,隴之存者仍青蔥一片也。
迨再長至四五寸,則腰割而棄之,存者再發,收可十倍,蓋地氣之壯也。
其俗,人家門首屋脊上安一物,如人之勢,以屋之大小為物之大小,未有無此物者。
大招則大可數尺矣。
女子每日必塗面如戲中鐵勒奴,蓋以喇嘛多,恐其見色不誠耳。
鄂雲浦中丞駐藏時,有一傅粉抹脂者,居然名妓也。
身價甚高,招之不能即至。
其名四字,人喚不清即以“倉場侍郎”呼之,蓋其字音相近也。
可為絕倒。
葉庶常桂雲晉甯州當國初尚有科名,自城南天台山崩後,科名遂絕。
後越六十年,始間有獲第者。
今乃稍盛;蓋此山崩其半,自崩後山勢向外。
形家說地氣六十年一轉,今蓋其轉機也。
風水之說其信然欤? 硇砂出庫車。
徐星伯雲其山無名,在唐呼為大鵲山。
其山極熱,夜望之如列燈,取砂者春夏不敢近。
雖極冷時,人去衣著一皮包,露兩目,入洞鑿之。
然不過一兩時即出,而皮包已焦,不能逾三時也。
其砂著石上紅色星星,取出者皆石塊,每石十數斤,不過有砂一二厘許。
攜此者,用瓦罐盛石,密封其口。
壇不可滿,蓋火氣持重,滿則熱甚,砂走也。
然受風亦走,受潮濕亦走。
賈人攜此,每行十數日,遇天氣晴明無風時,揭其封以出火氣。
星伯過庫車時,曾攜數石密封之,及抵伊犁,則石皆化成黃粉,而砂已不見矣。
故攜此甚難,即其地亦不易得。
惟白色成塊者不化,乃其下等也,然可以及遠,内地所謂硇砂類即此耳。
镪水以真硇砂合五倍子水而成,可爛銅鐵。
星伯同年寓伊犁時,适有一舊鐵香爐,戲取蠟油畫一龍,題數字于上。
置水中一宿,爐上鐵銷熔一二分,而煅油所畫則凸起不動,龍與字高出,而其地光平如鏡。
攜至京,觀者以為刀法之平,非秦、漢以後人所能,斷其為秦、漢器。
可知鑒古者大率易欺也。
空青恒産于關外戈壁中(其地無水盡沙,所謂旱海也),惟粗石有之。
沈縣令仁樹初官甘肅徽縣及兩當雜職,其地為蒙古年班入京孔道。
一歲蒙古包過(蒙古所攜物,俱以大皮貯為包),裡下馬家兒從(凡官差用裡下之馬,其家必以人從)。
蒙古押包者前行,過一處下騎,見若蹲地者,見其手若釋子之撚訣者,見若拾地上物塗目者。
馬家兒從後觀之了然也,而不知所以。
追及之,騎者去,視其地,無有物也。
谛尋之,見沙中有小石剖為二,就審之,剖處皆有窩,有滴水貯窩中,意前騎者之塗目必是水也,亦醮而塗其目,水盡乃行。
及夕問之,前下騎者莫肯告,複自言其塗目事,前騎者驚曰:“爾何來得此造化耶?”明日騎者行,從馬者以其馬歸,無他異也。
久之,裡中有聚賭押寶者,此子至即見其盒中物,或青龍,或白虎,若置于前無障礙者,因大笑衆人之皆盲也。
衆随之辄中,寶主患之。
異日有出寶者,此子至,無不中。
寶主因相約賄之,乞勿至,至亦勿言。
于是衣服飲食不謀而裕如矣。
一日衆飲之,向其術,秘不言。
又極飲之醉,苦詢之,始具道其故。
衆共謀曰:“此子不死,此目不得除也。
”因共殺之,遂成獄。
沈備得其詳。
餘忘其為兩當為徽縣矣,此子亦忘其名。
可知空青不徒治目疾也。
徐星伯雲烏魯木齊開鉛廠,工人掘地得一石,碎之水出。
廠官聞之,急令往取水,已散地無餘。
天生異寶,每誤棄于無知者之手,亦何可恨。
西域賈人能識寶,以有鼈寶也。
徐星伯之仆李保兒者,舊從廣東觀察朱爾赓額,在伊犁曾見其人,知其法。
其法遇得鼈寶,與之約,相随十年或八年。
其物大若豆,喜食血,亦與之約,每日食血若幹厘,不及分也。
約明,即以小刀劃臂納之臂中,自此即能識寶,過期物自去矣。
始知西域多識寶者,非生而異人,亦非别有幻術也。
爨國名“白蠻”也,字書多不載,蓋《廣韻》爨字下隻注為姓,未注為國名,故相承遺漏耳。
按《隋書。
蘇孝慈傳》,兄子沙羅撿校利州總管事,從史萬歲擊西爨,累戰有功,進位大将軍(《冊府元龜》載孝慈開皇中簡授利州總管事,蓋以沙羅誤作孝慈)。
又《梁睿傳》睿請甯州朱提、南西爨并置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