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東、西壁,高大一如其壁。
立西壁下,閉一目以觑東壁,則曲房洞敞,珠簾盡卷。
南窗半啟,日光在地。
牙簽玉軸,森然滿架。
有多寶閣焉,古玩紛陳,陸離高下。
北偏設高幾,幾上有瓶,插孔雀羽于中,燦然羽扇。
日光所及,扇影、瓶影、幾影不爽毫發。
壁上所張字幅篆聯,一一陳列。
穿房而東,有大院落。
北首長廊連屬,列柱如排,石砌一律光潤。
又東則隐然有屋焉,屏門猶未啟也。
低首視曲房外,二犬方戲于地矣。
再立東壁下,以觑西壁,又見外堂三間。
堂之南窗日掩映,三鼎列置三幾,金色迷離,堂柱上懸大鏡三。
其堂北牆樹以扇,東西兩案,案鋪紅錦,一置自鳴鐘,一置儀器,案之間設兩椅。
柱上有燈盤,四銀燭矗其上。
仰視承塵,雕木作花,中凸如蕊,下垂若倒置狀。
俯視其地,光明如鏡,方磚一一可數。
磚之中路,白色一條,則以白石者。
由堂而内寝室,兩重門戶,簾栊然深靜。
室内幾案遙而望之饬如也,可以入矣。
即之,則猶然壁也。
線法古無之,而其精乃如此,惜古人未之見也,特記之。
尺五莊在南西門外裡許,都人士夏日遊玩之所也。
有亭沼荷池、竹林花圃,可借以酌酒娛賓。
其西北為柏家花園,有長河可以泛舟,有高樓可以遠眺,茂林修竹,曲榭亭台,都中一勝境也。
尺五莊乃其附庸耳。
其初俱為王氏之園,繼為果親王府所有,後乃歸之柏氏。
柏氏不恤其村人,嘉慶六年大水,近園饑民競相蹂躏,高樓則拆毀之,大木則斧戕之,林竹池荷鞠為茂草。
柏氏不能有,乃鬻于明氏,尺五莊則分鬻于多氏。
明太守者,豐于财,乃購料庀材,欲複其舊而更壯之。
費資萬餘,材甫粗備,未及修而沒。
其家乃轉售其材于匠氏半,造者亦毀而售其材,荒煙蔓草中,但餘一片長河而已。
尺五莊亦轉為特廉訪所有。
廉訪名特通阿,初守河南之汝甯,氵存擢為陝西廉訪。
廉訪之購斯莊也,将以娛老。
未幾卒,公子乃于此地營窀穸焉。
轉眼滄桑,可勝感歎。
莊外餘一亭,沿河構屋數間,周曲設以葦籬,有售酒食者,以供遊人飲歇。
城市莊嚴,到此饒有野趣,都人稱“小有餘坊”焉。
餘少讀《書經》“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及十餘歲稍解文意,以為黃河雖大,焉能懷襄山陵,以至滔天也,當系史臣故甚其詞耳。
後督學中州,按部陝州罷,親至三門以觀禹功。
山距城三十裡。
此三十裡兩面皆山,中夾一河,寬可數十丈,氵朋騰澎湃。
至三十裡将盡之處,忽有一山如堵牆橫截其中。
禹将此山鑿三洞,如城門而大,中為神門,右為人門,左為鬼門。
河乃由其中奔流而下。
當未鑿門之先,河流如入囊中,不得出,所謂“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勢不得不漫左右兩山而下。
水自山而下,欲其不“浩浩滔天”不能也。
今神門船不敢過,人門亦不可進,蓋門旁有矶,稍不得法,則船必觸矶而敗,往來者惟鬼門耳。
第當其時禹如何而鑿,此其所以為神功也。
立三門山上遙望之,可裡許中流有一大石如柱,河水奔激,勢甚猛悍,至此觸石柱分流而下,其勢稍殺。
此即所謂砥柱也。
又東則至孟津矣。
孟津以上有山夾河,勢不得逞,是以亘占無潰決之患。
下此則不可言矣。
河南少林寺後殿西壁前設供桌,供一石,高幾二尺強,上下寬五七寸不等。
石面似平,凸凹實不平也。
石質似淨,黃黑實不淨也。
即之,一粗石了無異處。
向之後退至五六尺外,漸有人形;至丈餘,則俨然一活達摩坐鏡中矣,谛視,腮邊短髭若有動意,與世所畫無纖毫差,蓋傳者實真像也。
寺僧言乾隆三十六年駕幸嵩山,欲觀祖師面壁石。
石在少室山洞中,故浮置之者因請以呈覽焉。
精氣所存,終古不減。
此餘所親見者。
由陝州至三門,循山邊而過,中有一段,差役、輿夫齊聲呐喊而疾趨。
蓋山上時有人抛石,實則無一人也。
不喊則必被擊,大喊則少停。
餘過此回首視之,石複緩緩由山飛下,如有人抛之者。
抛石積河邊,日積月累當亦成小山,而河邊固無多石也。
此理殊不可解。
少讀《左傳》,于秦之孟明頗重其人,重其能奮志終取晉邑也。
後人亦未有議之者。
當其出師時,蹇叔哭送其子,謂晉人禦師必于骰,果敗于ゾ,何其智不蹇叔若也,殊為之惜。
後考ゾ有二,東ゾ在今永甯北六十裡,西崤在今陝州,其中相距三十五裡。
或謂故道今峽石驿是。
餘親至其地,詢知古道在張茅,去峽石五裡。
因策騎至張茅,見山川險,望之生畏。
蓋王莽以其地險,乃開今峽石之道。
今峽石之路猶不能并軌而驅,則當日ゾ、函之險阻可想而知。
晉自滅虢,據ゾ、函之固,有桃林之塞,以拒秦人之東,顧秦安能越此而東逞哉?于此乃知孟明非将才矣。
為大将者,必知天時,必明地利。
盂明竟昧昧以緻匹馬隻輪不返,其為擒囚也,固宜。
況由秦而東渡河,以道計之,當過虢之桑田(今闌鄉),入桃林塞(今靈寶),越下陽(今陝州)、虢璋(今渑池。
)周牆人(今新安),越王城(今河南府),曆滑國(今偃師)、鞏(今鞏縣)、成臯(今泛水)郐、(今密縣),又西而後入鄭(今新鄭)。
孤軍深入,兵家所忌。
無論其必不可得,即使得鄭,将誰屬哉?不得已滅滑而還,終亦為晉有,不能自守,此一定之理也。
似不應愦愦至此。
蓋缪公之納晉公,久欲圖其割地,藉以為東圖耳。
迨晉諸臣不與,乃欲乘其喪不及備以掩而通東出之,謀為異日東轍計也。
觀其自華陰出關,經曆二崤,繞周之に轅(今鞏縣)、伊阙(今嵩縣),而後至今河南之偃師,行嵌岩深谷中二千餘裡,被弦高破其機關,乃滅滑還,其計原有在也。
不料晉諸臣皆奸雄,早已窺破,豈肯令其越崤、函以東一步耶。
是以雖敗而缪公不肯罪之。
此行蓋非孟明之得已也。
然欲行險僥幸,罪亦無辭耳。
讀書論世,其時、其地、其事不了了于胸中,未可輕易雌黃也。
山西平陸縣,春秋虞國也。
河南陝州,春秋虢國也。
今陝州至平陸不過五裡,由大陽渡渡河而行,雖迂道亦不至十裡,山西到陝非由平陸不得達。
自春秋至今二千餘年,此道不易。
晉欲取虢,舍虞即無由通。
借之道以滅虢,歸不滅虞,是終不能有虢也。
此理不論何人亦當明之,而虞公竟宴然自安。
千古愚人,莫虞公若矣。
嘉慶戊辰九月二十二日,行抵華陰縣。
将欲遊華,細雨不辍,虔心默祝,早飯罷,忽然開朗。
縣尹遣人告曰:“天助遊興,少俟路出,可先至玉泉院。
明晨入山,當具匹帛、布履、山輿以待。
”及晡時,與小鶴同年乘馬出郭,對嶽前行。
危峰插天,秋樹紅黃相間,日光射影,如畫裡行也。
過古雲台,廟宇宏壯,惜傾圮已甚。
又轉而過十方院,綠竹夾徑,清泉細流,其聲琅琅然,則至玉泉院也。
泉自山嶺而下,清澈毛發,飲數瓯,味甘洌沁入心脾。
院有亭,亭下大石镌“山孫”二字,人因稱曰山孫亭,字方二尺餘,體似隸,筆法蒼古,不知何時書也。
有石洞卑而狹,傳内藏希夷遺骨。
上有小碑,署“希夷遺冢”四字。
有石屋,内塑希夷睡像。
聯為蔣爰亭侍郎撰,雲:“住常寂光,八百年恍如一日。
開大法眼,三千界妙入微塵。
”額則侍郎先德霁園侍郎書也。
有石船,傳是希夷卧處,船上樓房傾圮矣。
院中有大石,刻大字數行,一雲“五嶽當先”,一雲“五嶽朝天”,一雲“三峰插秀”,一雲“蓬萊仙景”。
字法頗端凝,皆萬曆年人書。
有一院,顔曰“小有洞天”。
堂上塑曆來入華登仙者,中一座像稍大,則老子也。
四圍列座五十六,有戴笠者,有雙髻者,有老者、少者,有宮人,有公主。
每座後皆木牌,書仙之姓氏、出身及飛升脫化颠末。
又有堂五間,旁有回廊,廊之中有曲房糧儲,素觀察讷為女公子崇蘭坡同年绶夫人遊院而造者也。
道人出迎客,吐屬殊雅,急欲知華山景狀,先令述之,宛然如已經曆矣。
二十三日,天明即朝食。
縣尹已具匹帛及山輿至,遂易布履,曳袍裙,四人辇山輿(俗名爬山虎)。
民壯二,左右掖,纖夫二,前曳而行,道人随焉。
經張超谷,繞河而進,河聲活活。
山石叢立如戟,行其上,數折至三裡龛,山中有小庵,即龛也,言行已三裡矣。
過王猛台,有擘窠字三镌于石壁。
遙望嶽路,惴惴然如不屬。
前進盡台,則地脈與嶽連,而其山固獨成一峰,絕不相與也。
又進為五裡關,關前大石上镌“金天初地” 大字四,旁小字無算。
石粗年久,茫不能辨。
過此,一山壁立,中劃數丈,寬尺許。
道人告曰:“此希夷峽也。
聞峽中有路上通,其下有二洞,闊腹舍口,其旁舊有希夷廟,今亡矣。
”又裡許,為小上方、大上方,皆于石壁鑿小窠,僅容趾,舊時有鐵鎖可攀而上。
山半有洞,洞前有台,非人迹所到矣。
對上方者為毛女峰,山巅有毛女洞。
再進而山腰有台,有洞。
道士指雲:“舊有女乘白鹿飛升,為白鹿岩也。
”曆十八盤,輿不能進,以匹帛系腰旋螺曳而前。
古樹青蔥,遠連天碧,道人曰:“是青柯坪矣。
”心旌搖搖,小坐乃定,遂作上山計。
越二裡許,乃回心嶺,有回心石二,一為伺仙書;其一字絕大,而“回”作“迥”,則不知誰何書也。
石壁大刻“孝子回頭”及“當思父母”字。
又一壁大書“英雄進步”四字。
壁之上镌有詩雲:“削出芙蓉峻且深,世人到此怯登臨。
峰名落雁留邊雁,石号回心倦客心。
玉女池中雲漠漠,老君洞外柏森森。
煙霞滿目仙蹤渺,惟有黃莺托好音。
”蓋國初人作。
又前而陟,壁插天,鐵鎖垂若長繩,則所謂千尺幢也。
将欲援而登,忽冷雨密飛,凍
立西壁下,閉一目以觑東壁,則曲房洞敞,珠簾盡卷。
南窗半啟,日光在地。
牙簽玉軸,森然滿架。
有多寶閣焉,古玩紛陳,陸離高下。
北偏設高幾,幾上有瓶,插孔雀羽于中,燦然羽扇。
日光所及,扇影、瓶影、幾影不爽毫發。
壁上所張字幅篆聯,一一陳列。
穿房而東,有大院落。
北首長廊連屬,列柱如排,石砌一律光潤。
又東則隐然有屋焉,屏門猶未啟也。
低首視曲房外,二犬方戲于地矣。
再立東壁下,以觑西壁,又見外堂三間。
堂之南窗日掩映,三鼎列置三幾,金色迷離,堂柱上懸大鏡三。
其堂北牆樹以扇,東西兩案,案鋪紅錦,一置自鳴鐘,一置儀器,案之間設兩椅。
柱上有燈盤,四銀燭矗其上。
仰視承塵,雕木作花,中凸如蕊,下垂若倒置狀。
俯視其地,光明如鏡,方磚一一可數。
磚之中路,白色一條,則以白石者。
由堂而内寝室,兩重門戶,簾栊然深靜。
室内幾案遙而望之饬如也,可以入矣。
即之,則猶然壁也。
線法古無之,而其精乃如此,惜古人未之見也,特記之。
尺五莊在南西門外裡許,都人士夏日遊玩之所也。
有亭沼荷池、竹林花圃,可借以酌酒娛賓。
其西北為柏家花園,有長河可以泛舟,有高樓可以遠眺,茂林修竹,曲榭亭台,都中一勝境也。
尺五莊乃其附庸耳。
其初俱為王氏之園,繼為果親王府所有,後乃歸之柏氏。
柏氏不恤其村人,嘉慶六年大水,近園饑民競相蹂躏,高樓則拆毀之,大木則斧戕之,林竹池荷鞠為茂草。
柏氏不能有,乃鬻于明氏,尺五莊則分鬻于多氏。
明太守者,豐于财,乃購料庀材,欲複其舊而更壯之。
費資萬餘,材甫粗備,未及修而沒。
其家乃轉售其材于匠氏半,造者亦毀而售其材,荒煙蔓草中,但餘一片長河而已。
尺五莊亦轉為特廉訪所有。
廉訪名特通阿,初守河南之汝甯,氵存擢為陝西廉訪。
廉訪之購斯莊也,将以娛老。
未幾卒,公子乃于此地營窀穸焉。
轉眼滄桑,可勝感歎。
莊外餘一亭,沿河構屋數間,周曲設以葦籬,有售酒食者,以供遊人飲歇。
城市莊嚴,到此饒有野趣,都人稱“小有餘坊”焉。
餘少讀《書經》“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及十餘歲稍解文意,以為黃河雖大,焉能懷襄山陵,以至滔天也,當系史臣故甚其詞耳。
後督學中州,按部陝州罷,親至三門以觀禹功。
山距城三十裡。
此三十裡兩面皆山,中夾一河,寬可數十丈,氵朋騰澎湃。
至三十裡将盡之處,忽有一山如堵牆橫截其中。
禹将此山鑿三洞,如城門而大,中為神門,右為人門,左為鬼門。
河乃由其中奔流而下。
當未鑿門之先,河流如入囊中,不得出,所謂“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勢不得不漫左右兩山而下。
水自山而下,欲其不“浩浩滔天”不能也。
今神門船不敢過,人門亦不可進,蓋門旁有矶,稍不得法,則船必觸矶而敗,往來者惟鬼門耳。
第當其時禹如何而鑿,此其所以為神功也。
立三門山上遙望之,可裡許中流有一大石如柱,河水奔激,勢甚猛悍,至此觸石柱分流而下,其勢稍殺。
此即所謂砥柱也。
又東則至孟津矣。
孟津以上有山夾河,勢不得逞,是以亘占無潰決之患。
下此則不可言矣。
河南少林寺後殿西壁前設供桌,供一石,高幾二尺強,上下寬五七寸不等。
石面似平,凸凹實不平也。
石質似淨,黃黑實不淨也。
即之,一粗石了無異處。
向之後退至五六尺外,漸有人形;至丈餘,則俨然一活達摩坐鏡中矣,谛視,腮邊短髭若有動意,與世所畫無纖毫差,蓋傳者實真像也。
寺僧言乾隆三十六年駕幸嵩山,欲觀祖師面壁石。
石在少室山洞中,故浮置之者因請以呈覽焉。
精氣所存,終古不減。
此餘所親見者。
由陝州至三門,循山邊而過,中有一段,差役、輿夫齊聲呐喊而疾趨。
蓋山上時有人抛石,實則無一人也。
不喊則必被擊,大喊則少停。
餘過此回首視之,石複緩緩由山飛下,如有人抛之者。
抛石積河邊,日積月累當亦成小山,而河邊固無多石也。
此理殊不可解。
少讀《左傳》,于秦之孟明頗重其人,重其能奮志終取晉邑也。
後人亦未有議之者。
當其出師時,蹇叔哭送其子,謂晉人禦師必于骰,果敗于ゾ,何其智不蹇叔若也,殊為之惜。
後考ゾ有二,東ゾ在今永甯北六十裡,西崤在今陝州,其中相距三十五裡。
或謂故道今峽石驿是。
餘親至其地,詢知古道在張茅,去峽石五裡。
因策騎至張茅,見山川險,望之生畏。
蓋王莽以其地險,乃開今峽石之道。
今峽石之路猶不能并軌而驅,則當日ゾ、函之險阻可想而知。
晉自滅虢,據ゾ、函之固,有桃林之塞,以拒秦人之東,顧秦安能越此而東逞哉?于此乃知孟明非将才矣。
為大将者,必知天時,必明地利。
盂明竟昧昧以緻匹馬隻輪不返,其為擒囚也,固宜。
況由秦而東渡河,以道計之,當過虢之桑田(今闌鄉),入桃林塞(今靈寶),越下陽(今陝州)、虢璋(今渑池。
)周牆人(今新安),越王城(今河南府),曆滑國(今偃師)、鞏(今鞏縣)、成臯(今泛水)郐、(今密縣),又西而後入鄭(今新鄭)。
孤軍深入,兵家所忌。
無論其必不可得,即使得鄭,将誰屬哉?不得已滅滑而還,終亦為晉有,不能自守,此一定之理也。
似不應愦愦至此。
蓋缪公之納晉公,久欲圖其割地,藉以為東圖耳。
迨晉諸臣不與,乃欲乘其喪不及備以掩而通東出之,謀為異日東轍計也。
觀其自華陰出關,經曆二崤,繞周之に轅(今鞏縣)、伊阙(今嵩縣),而後至今河南之偃師,行嵌岩深谷中二千餘裡,被弦高破其機關,乃滅滑還,其計原有在也。
不料晉諸臣皆奸雄,早已窺破,豈肯令其越崤、函以東一步耶。
是以雖敗而缪公不肯罪之。
此行蓋非孟明之得已也。
然欲行險僥幸,罪亦無辭耳。
讀書論世,其時、其地、其事不了了于胸中,未可輕易雌黃也。
山西平陸縣,春秋虞國也。
河南陝州,春秋虢國也。
今陝州至平陸不過五裡,由大陽渡渡河而行,雖迂道亦不至十裡,山西到陝非由平陸不得達。
自春秋至今二千餘年,此道不易。
晉欲取虢,舍虞即無由通。
借之道以滅虢,歸不滅虞,是終不能有虢也。
此理不論何人亦當明之,而虞公竟宴然自安。
千古愚人,莫虞公若矣。
嘉慶戊辰九月二十二日,行抵華陰縣。
将欲遊華,細雨不辍,虔心默祝,早飯罷,忽然開朗。
縣尹遣人告曰:“天助遊興,少俟路出,可先至玉泉院。
明晨入山,當具匹帛、布履、山輿以待。
”及晡時,與小鶴同年乘馬出郭,對嶽前行。
危峰插天,秋樹紅黃相間,日光射影,如畫裡行也。
過古雲台,廟宇宏壯,惜傾圮已甚。
又轉而過十方院,綠竹夾徑,清泉細流,其聲琅琅然,則至玉泉院也。
泉自山嶺而下,清澈毛發,飲數瓯,味甘洌沁入心脾。
院有亭,亭下大石镌“山孫”二字,人因稱曰山孫亭,字方二尺餘,體似隸,筆法蒼古,不知何時書也。
有石洞卑而狹,傳内藏希夷遺骨。
上有小碑,署“希夷遺冢”四字。
有石屋,内塑希夷睡像。
聯為蔣爰亭侍郎撰,雲:“住常寂光,八百年恍如一日。
開大法眼,三千界妙入微塵。
”額則侍郎先德霁園侍郎書也。
有石船,傳是希夷卧處,船上樓房傾圮矣。
院中有大石,刻大字數行,一雲“五嶽當先”,一雲“五嶽朝天”,一雲“三峰插秀”,一雲“蓬萊仙景”。
字法頗端凝,皆萬曆年人書。
有一院,顔曰“小有洞天”。
堂上塑曆來入華登仙者,中一座像稍大,則老子也。
四圍列座五十六,有戴笠者,有雙髻者,有老者、少者,有宮人,有公主。
每座後皆木牌,書仙之姓氏、出身及飛升脫化颠末。
又有堂五間,旁有回廊,廊之中有曲房糧儲,素觀察讷為女公子崇蘭坡同年绶夫人遊院而造者也。
道人出迎客,吐屬殊雅,急欲知華山景狀,先令述之,宛然如已經曆矣。
二十三日,天明即朝食。
縣尹已具匹帛及山輿至,遂易布履,曳袍裙,四人辇山輿(俗名爬山虎)。
民壯二,左右掖,纖夫二,前曳而行,道人随焉。
經張超谷,繞河而進,河聲活活。
山石叢立如戟,行其上,數折至三裡龛,山中有小庵,即龛也,言行已三裡矣。
過王猛台,有擘窠字三镌于石壁。
遙望嶽路,惴惴然如不屬。
前進盡台,則地脈與嶽連,而其山固獨成一峰,絕不相與也。
又進為五裡關,關前大石上镌“金天初地” 大字四,旁小字無算。
石粗年久,茫不能辨。
過此,一山壁立,中劃數丈,寬尺許。
道人告曰:“此希夷峽也。
聞峽中有路上通,其下有二洞,闊腹舍口,其旁舊有希夷廟,今亡矣。
”又裡許,為小上方、大上方,皆于石壁鑿小窠,僅容趾,舊時有鐵鎖可攀而上。
山半有洞,洞前有台,非人迹所到矣。
對上方者為毛女峰,山巅有毛女洞。
再進而山腰有台,有洞。
道士指雲:“舊有女乘白鹿飛升,為白鹿岩也。
”曆十八盤,輿不能進,以匹帛系腰旋螺曳而前。
古樹青蔥,遠連天碧,道人曰:“是青柯坪矣。
”心旌搖搖,小坐乃定,遂作上山計。
越二裡許,乃回心嶺,有回心石二,一為伺仙書;其一字絕大,而“回”作“迥”,則不知誰何書也。
石壁大刻“孝子回頭”及“當思父母”字。
又一壁大書“英雄進步”四字。
壁之上镌有詩雲:“削出芙蓉峻且深,世人到此怯登臨。
峰名落雁留邊雁,石号回心倦客心。
玉女池中雲漠漠,老君洞外柏森森。
煙霞滿目仙蹤渺,惟有黃莺托好音。
”蓋國初人作。
又前而陟,壁插天,鐵鎖垂若長繩,則所謂千尺幢也。
将欲援而登,忽冷雨密飛,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