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二十五

關燈
徳色,天理人道滅絶無餘,曽禽獸之不若,皆家令之遺意也。

     髙祖以栎釡之故,怨其嫂。

    及即位,封諸親屬,而嫂之子獨不得,太上皇以為言,帝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乃封其子信為羮颉侯。

    君子曰:漢祖,小人也,以一飰之故,而蓄怨不忘,以及其子。

    太公有言,猶以醜名加之,羮颉是何稱号哉?殆不若不封之愈也,而嫂不長者已,尚得為長者乎。

     髙祖疑張敖反,呂後數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

    帝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是呂氏猶知有人情親屬之義,而帝直以寇盜視之,由已之貪得無恩,捐骨肉而不難,故量人如此耳。

     丁謂嘗言漢祖非英雄,至目為田舍翁,雖似太過,亦頗快人。

    近代諸儒以道學相髙尚,論古人毫厘必計,如漢祖者,何足多道,而毎稱其天資不可及。

    張南軒直雲,使其知學則湯、武之賢,亦不難到,愚之惑滋甚矣。

     張安道題漢祖廟雲,縱酒疎狂不治生,中陽有土不歸畊,偶因世亂成功業,更向翁前與仲争。

    此雖詩人一時之言,實中其病。

    方帝始亡,頼時豈誠有取天下之計,而可必其成功者乎?顧乃對衆矜衒以愧其父兄,甚矣,自欺而不知禮也。

     漢祖之平生可考而知也,委太公于爼機而無營救意,棄孝恵、魯元于道路而無顧。

    藉心飾亡頼之,非則誇示,其足懐栎釡之隙,則怒及其侄。

    嬖寵如意而幾使冢嫡廢。

    踞罵張敖而不以子婿畜。

    韓信元勲本無異志,而數施谲詐,畏偪而不終。

    蕭何素契足諒雅,懐而未免猜嫌,至械系而後已。

    鄭君以不忘故主而逐之,李布、雍齒以舊嘗窘已而幾殺之。

    其行事如此,而議者猶謂寛仁大度,誠信使人,吾不知其說也。

     漢文帝卻千裡馬,而光武以之駕鼓車。

    林少颕曰:華歆擲金,不若管寕揮鋤而不顧,以是為二帝之優劣,陋哉斯言。

    人主之道,在于罷貢獻、絶貪求,為天下後世法。

    孝文之慮逺矣,林氏乃以心術無礙律之,果如此說,則箕子之歎象箸,召公之戒旅?,其私憂過計也耶。

    且夫千裡之駿而以駕皷車,亦非物理人情之正,固不若卻之為愈也。

    (鼓、皷必有一誤) 漢武老且死,意欲立昭帝,而憂其子少母壯,或至于亂也,遂殺鈎弋大人,時暴風揚塵,百姓感傷,蓋其違天理而拂人情耳,顧乃矜語左右,自以為明,史臣又曰: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昭然逺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

    慵夫曰:漢武子是為不道矣,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君子不為無罪而殺人,無時可也,況以逆料未必然之事,而殺其所親乎?彼誠以為治亂由人,自當别有所處,不然付之定數,一女子何與焉。

    母子天倫也,立其子必殺其母,是母乃子之賊,而子乃母之累也,其為戾不已甚乎?釣弋之事,借使行一時之權,而曰:凡生子者皆譴死,然則後宮誰敢舉子者。

    匹夫之為其家慮,猶君之為其國慮也,使天下之人皆如武帝之用心殺人,其可勝計,而親戚之間,豈複有恩義哉?故夫武帝之安其後者,乃所以絶其後,非惟不仁,抑亦不智矣。

    末流至于元魏之始,遂以此為定制,椒庭憂恐,皆祈祝不願生冡嫡,有辄相勸為自安計。

    讀之令人慘然,此固兇毒殘酷之所為,殆禽獸之所不忍,而帝自為明,史臣又從而贊譽之,何其恠也。

    葉永嘉曰:漢武一生颠倒,臨終一莭,卻事事做得是。

    嗚呼,立昭帝托霍光,是矣;鈎弋之誅,安得為是?髙祖晚年使周勃為太尉,而屬之以安劉氏,顧孝惠暗弱而呂後強暴,意亦憂其身後之變矣,然卒不殺後。

    而議者不以為過焉。

    則亦其情有所不能安,而理有不得不然者,孰謂武帝此舉可為法哉。

     東坡曰:漢武無道,了不足觀,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黯為可取。

    青,奴材,雅冝舐痔正應踞廁見之,蘇子于是失言矣。

    豈有天子見大将軍而可踞廁者乎?奴材在彼,君臣之禮不容廢也。

     汲黯出守淮陽,過大行,李息論張湯奸邪必敗,狀勸息言之,息畏湯,不敢也。

    後湯果敗,武帝聞黯與息言,乃抵息罪。

    嗚呼,黯在朝廷面攻湯惡者屢矣,帝不能從。

    至于疎斥,雖因此増秩,而七年不複召,竟死于郡,豈真能重黯者而顧追恨李息耶。

     漢武時,隆慮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慮主病,因以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豫贖死罪,上許之。

    隆慮主卒,昭平君日驕醉,殺主傳廷尉,請論死,左右皆以許贖為言,上垂涕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違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髙廟乎?乃可其奏。

    東方朔上壽以為誅,不擇骨肉,此五帝三王所難也。

    傭夫曰:武帝之守法,是矣,而所以緻其死者,誰之過欤?夫貴戚之子,制之猶懼其逞也,而又許以不死,彼何憚而不為哉,使當主請之時,即以髙帝法語之,将不至于此矣。

    利一時之赀,而贻後日之悔,知守法于其終,而不知防患于其始,武帝之志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