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三十七

關燈
,其颠倒亦甚矣。

     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

    又問無體乎?曰:有。

    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須有。

     書傳中多有自今以來之語,此亦疵病。

    蓋由昔至今而來則順,由今至後者,言往可也。

     宋玉稱鄰女之狀,曰:増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着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予謂上二太字不可下,夫其紅白适中,故着粉太白,施朱太赤;乃若長短則相形者也,増一分既已太長,則先固長矣,而減一分乃複太短,卻是元短,豈不相窒乎,是可去之。

     史記?屈原傳雲,每出一令,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曰字與以為意重複。

    栁文鹘說雲,餘疾夫今之說,曰以喣喣而黙,徐徐而俯者,善之徒翹翹而厲,煙煙而白者,暴之徒,亦是類也。

     史記?田敬叔完世家雲,太史敫女竒法章狀貌,以為非恒人而憐之。

    梁鴻傳雲,鄰裡耆老見鴻非恒人。

    蔡邕狀異恒人,孫權骨體不恒,苻堅骨相不恒,姚苌志度不恒,此等恒字皆當作常,蓋恒雖訓常,止是乆逺之意,非尋常之常也。

     張良問髙祖曰:上平生所憎誰最甚者?袁盎慰文帝曰:上自寛天,稱君為上,自傍而言則可,面稱之,似不安也。

     張釋之言盜長陵一抔土。

    抔,掬也,此本謂發冢而雲一抔者,蓋不敢指斥耳。

    駱賓王檄武後書雲,一抔之土未幹,世皆稱工,而其語意寔未安也。

    而唐彥謙詩複有“眼見愚民盜一抔”之句,豈不益謬哉。

     張安世為光祿勲,郎有小便殿上者,主事白行法。

    安世曰:何以知其不反水漿耶?何以字别卻本意,當雲安知非耳。

     後漢張升見黨事起,去官歸鄉裡,與友人相抱而泣,陳留老父見而謂曰:網羅張天,去将安所?朱泚敗走失道,問野人,荅曰:天網恢恢,逃将安所?二所字不成語,謂之往,可也。

     呉志:蜀零陵太守郝普為呂蒙所绐而降,慚恨入地,此不成義理,謂有欲入地之意,則可,直雲入地可乎? 新唐記姚崇汰僧事雲,發而農者餘萬二千人,此本萬二千餘人耳。

    如子京所雲,則是多餘許數也,可謂求文而害理,然此病人多犯之者,不獨子京也。

     範蜀公記狄青面,其事止雲帶銅面具而已。

    渑水燕談則曰,面銅具。

    聞見録又曰帶銅鑄人面。

    予謂邵氏語頗重濁,燕談似簡而文,然安知其為何具,俱不若蜀公之真蓋,面具二字,自有成言也。

     通鑒雲呉主孫皓惡人視已,羣臣侍見,莫敢舉目。

    左丞相陸凱曰:君臣無不相識之道,猝有不虞,不知所赴。

    吳主乃聽凱自視而他人如故。

    予謂自視字不安,若雲獨聽凱視,可矣。

     通鑒劉聡朝、崔暐說太弟義曰:四衛精兵不減五千;晉孝武時,幽州治中平規謂唐公洛曰:控弦之士,不減五十餘萬;唐懿宗毎月宴設不減十餘。

    予謂凡不減字,止可于比對處言之,而非所以料數也。

    宇文泰謂賀拔嶽曰:費也,頭控弦之騎,不下一萬,是矣,餘減字皆當作下。

    新唐書劉仁軌諌校獵妨農事雲,役雖簡省,猶不損數萬,損字尤非也。

     通鑒雲,謝安好聲律,朞功之慘,不廢絲竹。

    予謂聲律字不安,若作聲伎、聲樂,或音律,則可矣。

     通鑒雲,苻堅銳意欲取江東,寝不能旦,旦字不妥。

     通鑒?宋紀:蕭道成遣薛淵将兵助袁粲,淵固辭,道成曰:但當努力,無所多言。

    齊紀豫章王嶷常慮盛滿,求觧揚州,武帝不許,曰:畢汝一世,無所多言。

    二所字殊剩也。

     通鑒:魏中尉元匡劾于忠専恣雲,觀其此意,欲以無上自處。

    舊唐:上官婉児為節愍太子所索,大呼曰,觀其此意,即當次索皇後,以及大家。

    周書言齊王憲善處嫌疑雲,髙祖亦悉其此心,故得無患。

    其此二字,豈可一處用。

    新唐:李徳裕論朋黨雲,仁人君子各行其已,不可交以私,亦下不得其字。

     史傳中間有不避俗語者,以其文之則失真也。

    齊後主欲殺斛律光,使力士劉桃枝自後撲之,不倒。

    通鑒改為不仆,仆亦倒也,然擈字下便不宜用。

     通鑒:唐文皇時,權萬紀言宣、饒二州銀利事,上曰:卿欲以桓靈俟我邪?俟當作待,蓋俟雖訓待,乃候待之待,非待遇之待也。

     通鑒雲,唐宣宗時,吐畨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五千裡赤地殆盡,卻是幾無也,不若作徧字。

     通鑒記周世宗禁銅事雲,唯官法物及寺觀鐘磬等聴留外,自餘民間銅噐,悉令輸官。

    既有外字,不當更雲自餘也。

    然楚世家或說頃襄王之辭,亦有外、其餘字。

     楊雄之經,宋祁之史,江西諸子之詩,皆斯文之蠧也。

    散一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詩則反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