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六節
關燈
小
中
大
之所以開始想知道這些重大的問題,不是因為他聽見人家提出這些問題,而是因為他的智慧的自然發展促使他去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我們已經觀察過受過文化熏陶的人的心靈是通過什麼道路走向這些神秘的境界的;我願意承認,即使處在社會當中,也要到年歲稍長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那個境界。
但是,由于社會中有許多不可避免的原因加速了人的欲念的發展,所以,如果不同時使調節欲念的智慧也迅速發展的話,我們就真會脫離自然的秩序,從而也将破壞其平衡。
當我們無法控制一種東西過快的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讓跟它有關的種種東西也以同樣的速度發展,才能使秩序不至于混亂,才能使應當同時前進的東西不至于脫節,才能使人在一生當中時時刻刻都是那樣的完善,不至于有時因為這種能力的過快發展使他成為這個樣子,有時因為那種能力的過快發展使他成為那個樣子。
我發現在這裡遇到多麼大的一個困難啊!而且,由于這個困難的發生不是因為事物的本身,而是因為那些面對這個困難的人懦弱無能,不敢解決,所以這個困難就愈來愈大了。
我們至少要敢于把這個困難提出來,我們要從這一點着手做起。
一個孩子要受他父親所信的宗教的教養,人們經常給他論證這種宗教不管怎樣都是唯一無二的真正的宗教,而其他的宗教則都是荒唐無稽的。
在這個問題上,這種說法有沒有說服力,純粹看它是哪一個國家的人說的。
一個土耳其人如果在君士坦丁堡說基督教是十分可笑的話,那就讓他到巴黎來打聽一下我們對回教的看法!特别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
可是我們,既然不讓他受任何事情的束縛,既然不屈服于權威,既然不拿愛彌兒在其他地方他自己不能學懂的東西去教他,那麼,我們要培養他信什麼宗教呢?我們使這個自然的人加入哪一個教派呢?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很簡單的:我們既不叫他加入這一派,也不叫他加入那一派,而是讓他自己正确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
在餘燼掩蓋的火上,我向前邁進。
不要緊!我一直到現在都保持着我的熱誠和信心,這就可以彌補我的考慮不周。
我希望在必要的時候,它們能保證我不犯過失。
讀者諸君,你們别耽心我會采取一個愛真理的人不屑于采取的小心翼翼的樣子,我絕不會忘記我的方針,但是我每每要懷疑我的判斷是否正确。
我在下面告訴你們的,不是我心裡的想法,而是另外一個身分比我更高的人的想法。
我擔保其中的事實都是真的,它們都是我所抄錄的這段文章的作者的真實經驗,是不是能夠從這段文章中對我們所談的問題得出一些有用的看法,那要由你決定。
我建議你不要拿另一個人或我的感覺作為評判的尺度,我隻是把它抄在這裡供你研究。
"三十年前,在意大利的一個城市裡,有一個離鄉背井的年輕人窮困到了極點。
他本來是一個加爾文派的教徒,但後來由于一時的糊塗,覺得自己流落異鄉,謀生無術,為了糊口就改宗他教。
在那個城市裡有一所專為改宗的人設立的寓所,人家把他收容在那裡。
人們把宗教上争論的問題告訴了他,因而使他産生了他未曾有過的懷疑;人們使他知道了他本來不知道的罪惡,他聽到了一些新奇的教理,看到了一些更新奇的風俗;他經曆了所有這一切,險些兒成了它們的犧牲品。
他企圖逃跑,人們把他關起來;他口出怨言,人們就懲罰他。
在暴虐的人們的擺布之下,他發現自己因為不願意犯罪反而被當作罪人來處理。
一個沒有經驗的青年人第一次遇到強暴和不公正的事情時心中是多麼憤怒,親身經曆過的人是體會得到的。
他眼裡流出憤怒的眼淚,心裡憋着怨氣。
他向上天和世人訴說委屈,他向每一個人吐露真情,但沒有一個人聽他所說的話。
他所遇到的都是那些專幹他羞于見聞的惡事的歹徒或幫兇,他們嘲笑他不跟他們同流合污,他們鼓勵他學他們的樣子。
要不是一位誠實的基督教牧師因事到那個寓所去,想到一個辦法秘密地給他出主意的話,他也許就完全葬送在那裡了。
那個牧師很窮,需要大家的幫助,而被壓迫的人則更需要他的幫助;他毫不遲疑地冒着為自己招來兇惡敵人的危險,幫助他設法逃跑。
"逃脫了災難又陷入了貧窮,這個年輕人白白地同命運掙紮一陣。
有一個時期他認為他是戰勝了它,剛剛遇到一點點好運的時候,他就忘記了他的痛苦和他的恩人。
他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不久就受到了懲罰,他所有一切希望都完全幻滅,他空度着青春的年華,他浪漫的思想敗壞了他的一切。
一方面他既沒有足夠的才能和辦法去創造一條順利的道路,既不知道克制自己又做不來壞人,但另一方面又想得到許多無法得到的東西。
他又重新陷入了窮困的境地,沒有面包吃,沒有地方住,快要餓死的時候,他才想起了他的恩人。
"他又回到他的恩人那裡去,他找到了他,而且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那位牧師一看見他就回想起他做過的一件好事,這種回憶始終是使人的心靈感到快慰的。
這個牧師天生就是很仁慈和富于同情心的,他以自己的痛苦去體會别人的痛苦,優裕的生活并未使他的心腸變為鐵石,知識的熏陶和豁達的德行使他的天性更加善良。
他對那個年輕人表示歡迎,替他找到了一個住處,把他介紹到那裡去住,而且還把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分給他,勉勉強強地維持着兩個人的生活。
不僅這樣,那個牧師還教育他,安慰他,教他怎樣苦苦撐持,耐心地度過逆境。
你們這些有偏見的人啊,可曾想到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在一個牧師的身上,會出現在意大利啊? "這個誠實的基督徒是薩瓦地方的一個貧窮
我們已經觀察過受過文化熏陶的人的心靈是通過什麼道路走向這些神秘的境界的;我願意承認,即使處在社會當中,也要到年歲稍長的時候才能自然而然地達到那個境界。
但是,由于社會中有許多不可避免的原因加速了人的欲念的發展,所以,如果不同時使調節欲念的智慧也迅速發展的話,我們就真會脫離自然的秩序,從而也将破壞其平衡。
當我們無法控制一種東西過快的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讓跟它有關的種種東西也以同樣的速度發展,才能使秩序不至于混亂,才能使應當同時前進的東西不至于脫節,才能使人在一生當中時時刻刻都是那樣的完善,不至于有時因為這種能力的過快發展使他成為這個樣子,有時因為那種能力的過快發展使他成為那個樣子。
我發現在這裡遇到多麼大的一個困難啊!而且,由于這個困難的發生不是因為事物的本身,而是因為那些面對這個困難的人懦弱無能,不敢解決,所以這個困難就愈來愈大了。
我們至少要敢于把這個困難提出來,我們要從這一點着手做起。
一個孩子要受他父親所信的宗教的教養,人們經常給他論證這種宗教不管怎樣都是唯一無二的真正的宗教,而其他的宗教則都是荒唐無稽的。
在這個問題上,這種說法有沒有說服力,純粹看它是哪一個國家的人說的。
一個土耳其人如果在君士坦丁堡說基督教是十分可笑的話,那就讓他到巴黎來打聽一下我們對回教的看法!特别是在宗教問題上,人的偏見是壓倒一切的。
可是我們,既然不讓他受任何事情的束縛,既然不屈服于權威,既然不拿愛彌兒在其他地方他自己不能學懂的東西去教他,那麼,我們要培養他信什麼宗教呢?我們使這個自然的人加入哪一個教派呢?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很簡單的:我們既不叫他加入這一派,也不叫他加入那一派,而是讓他自己正确地運用他的理智去選擇。
在餘燼掩蓋的火上,我向前邁進。
不要緊!我一直到現在都保持着我的熱誠和信心,這就可以彌補我的考慮不周。
我希望在必要的時候,它們能保證我不犯過失。
讀者諸君,你們别耽心我會采取一個愛真理的人不屑于采取的小心翼翼的樣子,我絕不會忘記我的方針,但是我每每要懷疑我的判斷是否正确。
我在下面告訴你們的,不是我心裡的想法,而是另外一個身分比我更高的人的想法。
我擔保其中的事實都是真的,它們都是我所抄錄的這段文章的作者的真實經驗,是不是能夠從這段文章中對我們所談的問題得出一些有用的看法,那要由你決定。
我建議你不要拿另一個人或我的感覺作為評判的尺度,我隻是把它抄在這裡供你研究。
"三十年前,在意大利的一個城市裡,有一個離鄉背井的年輕人窮困到了極點。
他本來是一個加爾文派的教徒,但後來由于一時的糊塗,覺得自己流落異鄉,謀生無術,為了糊口就改宗他教。
在那個城市裡有一所專為改宗的人設立的寓所,人家把他收容在那裡。
人們把宗教上争論的問題告訴了他,因而使他産生了他未曾有過的懷疑;人們使他知道了他本來不知道的罪惡,他聽到了一些新奇的教理,看到了一些更新奇的風俗;他經曆了所有這一切,險些兒成了它們的犧牲品。
他企圖逃跑,人們把他關起來;他口出怨言,人們就懲罰他。
在暴虐的人們的擺布之下,他發現自己因為不願意犯罪反而被當作罪人來處理。
一個沒有經驗的青年人第一次遇到強暴和不公正的事情時心中是多麼憤怒,親身經曆過的人是體會得到的。
他眼裡流出憤怒的眼淚,心裡憋着怨氣。
他向上天和世人訴說委屈,他向每一個人吐露真情,但沒有一個人聽他所說的話。
他所遇到的都是那些專幹他羞于見聞的惡事的歹徒或幫兇,他們嘲笑他不跟他們同流合污,他們鼓勵他學他們的樣子。
要不是一位誠實的基督教牧師因事到那個寓所去,想到一個辦法秘密地給他出主意的話,他也許就完全葬送在那裡了。
那個牧師很窮,需要大家的幫助,而被壓迫的人則更需要他的幫助;他毫不遲疑地冒着為自己招來兇惡敵人的危險,幫助他設法逃跑。
"逃脫了災難又陷入了貧窮,這個年輕人白白地同命運掙紮一陣。
有一個時期他認為他是戰勝了它,剛剛遇到一點點好運的時候,他就忘記了他的痛苦和他的恩人。
他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不久就受到了懲罰,他所有一切希望都完全幻滅,他空度着青春的年華,他浪漫的思想敗壞了他的一切。
一方面他既沒有足夠的才能和辦法去創造一條順利的道路,既不知道克制自己又做不來壞人,但另一方面又想得到許多無法得到的東西。
他又重新陷入了窮困的境地,沒有面包吃,沒有地方住,快要餓死的時候,他才想起了他的恩人。
"他又回到他的恩人那裡去,他找到了他,而且受到了很好的接待。
那位牧師一看見他就回想起他做過的一件好事,這種回憶始終是使人的心靈感到快慰的。
這個牧師天生就是很仁慈和富于同情心的,他以自己的痛苦去體會别人的痛苦,優裕的生活并未使他的心腸變為鐵石,知識的熏陶和豁達的德行使他的天性更加善良。
他對那個年輕人表示歡迎,替他找到了一個住處,把他介紹到那裡去住,而且還把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分給他,勉勉強強地維持着兩個人的生活。
不僅這樣,那個牧師還教育他,安慰他,教他怎樣苦苦撐持,耐心地度過逆境。
你們這些有偏見的人啊,可曾想到這樣的事情會出現在一個牧師的身上,會出現在意大利啊? "這個誠實的基督徒是薩瓦地方的一個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