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六節

關燈
的牧師;由于青年時期的一次冒失的事情,同他的主教發生了龃龉,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去尋找他在他的故鄉找不到的謀生的道路。

    他并不是一個沒有智慧和文化的人,同時,因為他長得俊秀,所以得到了許多人的照顧,并且被安置在一個官員的家裡,教育他的兒子。

    他甯願貧窮也不願意寄人籬下,他不善于應付闊氣的人物。

    他在那位官員家裡呆的時間并不長久,然而在離開那裡的時候,他并未失去人家對他的尊敬;由于他的生活高尚,為人們所愛戴,他一心想體面地回到主教那裡去,請主教派他在山區做一個小小的牧師,以便在那裡度過他的一生,他最終的志願不過如此。

     "他對這位流落異鄉的年輕人自然而然地感到關心,并且仔細地對他進行了一番研究。

    他發現,不幸的命運已經使這個青年心灰意冷,恥辱和輕蔑使他完全喪失了勇氣,他的驕傲已變成對世人的憎恨,認為人們不仁不義的行為全是由于他們天性的邪惡和道德的虛僞。

    他認為宗教是自私的面具,而神聖的崇拜變成了虛僞的盾牌。

    他認為,在空洞無聊的争論中,天堂和地獄成了玩弄口舌和文字的對象,對上帝的莊嚴樸素的觀念已經被人們胡亂的想象歪曲得不成樣子;而且,當他認為要信仰上帝就必須抛棄上帝所賦予的理性的時候,他就對我們可笑的冥想和我們之所以冥想的目的同樣地加以輕蔑。

    由于他對事物的真象缺乏認識,不了解它們發生的原因,因此陷入了愚昧無知的境地,深深地看不起那些自以為比他知識豐富的人。

     "把宗教忘記得一幹二淨,結果将導緻忘記做人的義務。

    這個浪子的心在這個過程上已經走了一半了。

    盡管他不是一個天生的壞孩子,但是由于懷疑和窮困逐漸地泯滅了他的天性,因此很快地把他拖上了毀滅的道路,使他習染了壞人的行徑和無神論的道德觀點。

     "這樣一種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邪惡,還沒有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個青年人也有一些知識,而且并不是完全沒有受過教育的。

    他正處在年富力強的時候,沸騰的血液已開始使他的心靈趨于活躍,不為狂烈的感官所奴役。

    他的心依然象一張白紙。

    天生的廉恥心和怕羞的性情長期地束縛着他的心靈,其情形也象你這樣百般地束縛你的學生。

    他所見到的那些徹底堕落和不體面的惡行,不僅沒有刺激反而遏制了他的想象力。

    在很長的時期中,他之所以能夠保持天真完全是由于他對事物的憎惡而不是由于他自己的德行;天真的心是隻有在令人迷醉的引誘之下才會受到敗壞的。

     "牧師看出了這種危險,也想到了解脫的辦法。

    困難沒有使他退縮。

    他以他能夠做這件工作而感到愉快,他決心要把它完成,決心要使他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這個人恢複美德。

    他采取欲擒先縱的辦法實行他的計劃。

    崇高的動機鼓起了他的勇氣,使他想出了同他的熱心相配合的方法。

    不論結果怎樣,他相信他的時間都不會白白地浪費。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成功的。

     "他首先從取得這個新皈依的人的信任開始做起,他不吹噓他對他的恩惠,他不硬要他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他不向他唠唠叨叨地說教,他始終使自己能夠為他所了解,而且降低自己,同他處在平等的地位。

    當我們看見一個嚴肅的人自己願意去做頑皮的人的同伴,當我們看見有道德的人為了徹底戰勝放縱的人,就順着放縱的人的步調去做,我覺得,我們是必然為這種情景所感動的。

    當那個年輕人糊裡糊塗地來向他說一些亂七八糟的心事的時候,他用心地聽着,讓他談個暢快;除了不贊同壞事以外,他對他所說的一切都深感興趣;他從來不冒冒失失地責備他,以免打斷了他的話頭,使他感到難過;當那個年輕人高興地發現牧師在傾聽他的時候,他便樂意地把他心中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這樣一來,他把他所做的事情從頭到尾地都講清楚了,而他還以為一點也沒有說咧。

     "把這個年輕人的情感和性格仔細地研究一番之後,牧師認為,雖然從年齡上看不能說他是一個無知的人,但是他已經完全忘記他應當知道的一切事情,由于命運乖戾而蒙受的羞辱,扼殺了他心中真實的善惡觀。

    一個階段的堕落就能奪去靈魂的生命,當一個人成天為衣食而挖空心思的時候,是聽不到内心的聲音的。

    為了挽救這個瀕于道德死亡的年輕人,牧師就首先從喚起他的自愛心和自尊心着手做起:他給他指出隻要善于利用他的才能就可以獲得美好的前程,他用别人的良好行為去激發他心中敦厚的熱情;由于他使那個年輕人對行為良好的人産生了敬佩心,因而也就使他産生了學習那些良好行為的願望。

    為了使他在不知不覺中擺脫那種疏懶浪蕩的生活,牧師就選了一些書籍中的要點叫他抄寫,假稱他自己需要閱讀這些摘錄的語句,從而在他的心中培養了高尚的知恩的情感。

    牧師間接地利用那些書籍去教育他,使他自己充分地看重自己,而不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用處的人。

     "從一件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這個仁慈的人盡管在表面上沒有進行教育,然而他是多麼巧妙地使他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擺脫了堕落的境地。

    這位牧師一向是人人公認為十分廉潔和十分謹慎的人,所以有些人甯可把他們樂捐的東西交給他而不交給城裡富裕的牧師。

    一天,有人拿一些錢給他去分給貧民,而那個年輕人也厚着臉皮說自己是窮人,請他分一點錢給他。

    '不,'那個牧師說,'我們已經成了弟兄,你就是我家裡的人,我不應該拿這筆錢供自己使用。

    '然後,他按照那個年輕人所要的錢數,把自己口袋裡的錢掏出來給他。

    這樣的教訓,是不能不使那些尚未徹底敗壞的青年銘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