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五谷收成;人心喜者,萬事通興。
此乃天下皆順文王之德也。
” 文王在位三年,三分天下有二矣。
有一日,忽思羑裡城中之囚,醢百邑考之恨,想纣王不仁之政,無道極甚,遂脹于心,因此得疾染患。
文王交請母太任并太子姬發,武王是也。
文王曰:“上啟母,善保歲寒,好好将息,切莫生憂。
兒子不久歸于冥世。
”又囑太子武王曰:“吾歸冥後,你共文武和合,頻賞三軍;好看太公者,此人是大賢人也。
隻不得忘了無道之君,與百邑考報仇。
”文王囑罷,氣乃不回。
是日龍歸滄海,鳳返丹霄,一靈真性,乘雲升天。
此是文王崩也。
有母太任問武王曰:“汝為君,如何治天下?”武王起,躬身答曰:“上啟祖母,孫兒言治天下之政:第一、不欺下民;第二、修其國政;第三、不罄民力;第四、用兵衣祿同己;第五、視兵将如吾手足。
”祖母聞之大喜:“吾孫兒堪為天子也!”遂将文王山陵葬畢。
武王設朝,士民皆喜;依聖治事,民皆引領。
太公為将。
太公每日于相府院治國政事盡善。
倏忽三載,武王不念伐纣之事,終不用太公。
太公長思纣王不仁無道;又思斬母之恨。
太公見武王不念伐纣之事,故寫一紙韬書放在武王禦案上。
有日,武王見之,拈來視看,卻是太公造下。
其武王稱奇。
太公曰:“自天生世兮,無可及。
四海興望兮,定可歸。
如今老邁兮,未肯伏。
昔作釣叟兮,遇明主。
武王不用兮,未顯機。
磻溪釣魚兮,天命定時。
”詩曰: “他鈎曲兮我鈎直,直釣上面更無食。
文王化去不複追,誰問姜公直釣機?” 又贈詩一首。
詩曰: “昔日磻溪作釣基,直針不用餌香時。
自從西伯同車日,三載無人話國機!” 武王看了文字并詩誦,大喜,遂宣文武至殿評議。
召太公上殿,賜繡墩而坐。
武王問曰:“如何伐纣?先君曾言,羑裡城囚,醢百邑考之恨;更為無道損害生靈,貶剝忠臣,寵信讒佞。
以此舉卿為将,伐無道不仁之君。
如何用事?”太公曰:“欲要伐纣,合天地人心也。
”武王遂問衆文武:“寡人今用太公為将,伐無道之君,卿等如何?”有大臣散宜生、畢公臯、召公奭三人共奏曰:“臣啟大王,納臣之言,依上古例,築壇拜将,可破纣矣。
”武王:“依卿所奏。
” 遂選良時吉日,築壇,捧毂推輪,公卿大禮,封後正儀,拜太公上壇。
黃钺皂旗,何舒镫捧,旌節旗幡,黃幡豹尾,牌印封全,立太廟。
将一具大斧,頭向主,柄向太公,如有不正,不依太公者,用斧劈之。
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祗。
武王又問太公曰:“何人為佐将?”太公曰:“吾乃後選日乃拜起。
”太公為将,武王排禦宴,賞文武。
武王又問曰:“何人為佐将?”太公曰:“用周公旦為參謀;用祁宏為末将;用南宮适為先鋒,此人使銅弓鐵箭;用南宮列為先鋒副将,此人使一口大刀。
”武王又問:“用兵多少?”太公曰:“用兵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人。
”武王曰:“用此些個兵怎破纣王?纣王有戰将千員,雄兵百萬有餘,如何破得?”太公曰:“三有三台,上蒼有三萬衆星,晝夜有三百躔,每進兵三十裡,兵之決戰無困,是伐纣之兵也。
”武王大喜。
第三日,太公辭武王去伐纣。
武王曰:“寡人亦恨纣王,寡人次卿之後。
”武王大兵在後,衆文武同随。
岐州内有太任長國事。
衆兵将前到潼關去。
太公前進,武王禦兵後随。
經月餘之間,前到潼關下寨。
有關王姜國舅,知西周兵将來至,關門不開。
上表奏帝。
使命詣于殿下,禮畢,将表文上殿。
纣王拆開看之,冷笑微微:“令司戶參軍為将!此人老髦,不足為患乎!”纣王宣費仲、費達、費顔三人,領兵一萬五千去迎西兵。
三人在路,不經數日,前到潼關,見國舅姜顯,具說前事。
費仲三人出兵,與太公對陣。
有先鋒副将南宮列與費達相見,二人各施禮畢,南宮列與費達約鬥數合,費達使槍去刺南宮列;被南宮列架起一刀,劈了費達,殺退纣兵。
又有費顔縱馬出,與南宮列又戰;不到十合,又被南宮列一刀挫折費顔項骨。
殺費仲共兵走上潼關去了。
見關主姜國舅,國舅問勝敗如何。
費仲氣喘難言,良久,具說前事:“被南宮列壞了費達、費顔等,甫能走脫。
告國舅,緊把關口,勿令放過周兵;我去見帝,别舉将軍迎敵太公。
”費仲囑罷,他去見帝去了。
有太公進兵至潼關近,下寨,令一小将送一封書與關主姜國舅。
前詣關上見國舅,禮畢,獻書與姜顯。
姜顯接得書,開視之,卻是太公文字書。
書曰: “上啟國舅:久不奉顔,喜得安樂。
尚昔日事急身危之時,謝賢放過關來。
今辰實報賢恩。
閉關不出,豈不知纣王無道,恣從妲己之言,将爾姊就摘星樓攢下來,攧殺姜皇後。
山陵不修,貶了太子殷交;羑裡城囚文王七載,醢了百邑考,反了黃飛虎,斬了吾母,剖了皇伯比幹,貶剝忠良。
不能賞設三軍,寵信妲己之言,不聽忠臣之谏。
不良無道,苦虐萬民。
耕夫罷種,織女停梭。
天地人臣,鹹皆怨曠。
今者天教武王殺伐無道,如賢不肯放關,豈不是助纣作孽?若興兵擊破關門,縛賢見主,吾與賢失了昔日之義也。
如賢獻關,吾奏武王,教賢列士封侯,與爾姊報恨,天下太平,豈不美哉!今月日,西周元帥姜尚書。
” 姜顯看了此書,速豎降旗,獻潼關與太公。
太公傳令,教兵過潼關東下寨。
有一小将來報,今有巡河使者胡雷領兵近也。
太公見書,乃問衆将:“恁誰人敢去捉胡雷?”問一聲未了,有先鋒将南宮适唱喏:“我去捉胡雷。
”便領兵士與胡雷相見。
兩下軍兵大喊,二将争功,有如二龍初出海,恰似兩虎乍離山。
約鬥十合,見一将撥馬便走,是南宮适。
胡雷後趕至近,被南宮适暗取銅弓鐵箭,背後射胡雷一箭。
胡雷落馬,被衆将救得。
胡雷入陣去了。
有南宮适亦回兵入寨,見太公具說前事。
太公聞之大喜。
太公又發一課,言道:“今日有一将來投我。
”道罷,果然一将來投,去見武王、太公禮畢。
武王問曰:“爾是何人也?”來人具說:“吾乃昔日與太公約期信,若你投西伯侯仁君,佐國為将,必去相助,破無道之君。
今知太公為将,故來投之。
吾是太子殷交!”武王、太公聞言大喜,教殷交為上将,此人使一具百斤大斧。
用了殷交。
卻說費仲去見帝,山呼,具說前事:“被南宮列壞了費達、費顔也。
”纣王聞奏大怒,又令費孟領兵來探潼關。
西逢着周兵,南宮适與費孟決戰,殺聲不止。
暗中有一小将,斫折費孟馬腳,活捉住費孟,來見太公。
太公令建法場,淩遲碎剮,此人是讒臣費仲兄也。
太公升帳而坐,令教高毀、祁宏二将,領兵一千去收複容城。
正行之次,前迎着纣兵,是離婁、師曠,與高毀、祁宏決戰。
不鬥數合,被離婁、師曠殺敗。
高毀、祁宏複歸營内,來見太公應喏謝罪,太公免罪。
又定一計教去噤口岩中伏了兵士,來日決戰詐敗,離婁、師曠必趕;拖逗二人入岩口中,必捉二人。
太公說計與将士。
有離婁、師曠,早聞先知仔細。
至來日,南宮适出陣與二将大戰三十合,南宮适詐敗,撥馬西奔。
離婁、師曠不去趕,二人于陣上笑而叫曰:“太公你用伏兵計,去噤口岩待捉俺二人,亦早知!”太公聞言大驚:“怎有如此之事,二人先知吾心腸之機?”太公又定計,教兵十三度換衣,來日大戰,兩下用兵,掩殺二将。
衆依計。
有離婁、師曠,先知其計,二人升帳而坐,遂寫文字,令一小将送與太公。
太公看了文字大驚:“似此二人先知吾心内之機,如何捉得二人?”太公猶豫不定。
有一人前來啟告太公:“此二人:名離婁者是千裡眼;名師曠者是順風耳。
二人别無一能,隻除遠近皆聞皆見。
”來報者是把關姜顯告太公。
太公見言,歎曰:“奇哉!”吾不知,難捉二人;吾既知,看吾别計,便教捉了二人。
”恐二人聽得觀見,遂出陣中,多用幔子遮了。
太公寫計,與殷交知之。
今衆将不知此計,教衆将看了,依此計先行去陣上擂起鑼鼓,動五百面銅鑼,令師曠不聞此事。
次從用三千面繡旗遮了陣面,令離婁不見。
太公令翌日辰時大戰,教鑼鼓齊鳴。
南宮适先出陣與離婁挑戰,二将馬項相交,大戰兩陣,起如雲霧,二人各用心機,刀劈槍刺。
高低恰似龍争寶,往來有似虎争餐。
約鬥到三十合,南宮适詐敗,離婁後趕入陣。
離婁被旗遮了陣腳,不見;師曠被鑼鼓聒耳,不聞。
二人不聞不見,二将入陣。
蓦聞旗開,忽睹一員猛将,是誰?卻是殷交,把旗遮地,擒了離婁。
被南宮适放一鐵箭,師曠落馬。
被将捉住,擁見太公。
太公使人教去陝府東崗嶺之下,建法場斬之。
衆人蒙令,擁二人去法場斬之。
忽見一陣大風,起砂走石,似吹揚塵,屋瓦翻飛,對面不能相見。
忽于法場上不見二人,不知何往,根覓不見。
監斬官并劊子手二人來見太公,二人言奇怪之事。
太公問曰:“何事?”二人具說:“于法場上待斬二人,化一陣狂風,不見了此二人。
”太公見道,令将士尋覓。
左右依令,根尋到陝府東約四五裡地,見軒轅皇帝廟門前兩壁廂,有千裡眼、順風耳。
左右報太公,太公見言,更不窮究二人之事。
遂去取複容城。
太公傳令,兵将速至渑池。
有一大将姓秦名敬,出城領兵與殷交相見。
秦敬問殷交:“爾為甚反背朝廷?”殷交曰:“我為纣王無道不仁,故來伐之。
你肯獻城與我麼?”秦敬曰:“你鬥得我時,情願與你;若鬥不得我,你見我這手中大刀麼?”殷交大怒,縱馬與秦敬刀來斧去,不數合,被殷交架了秦敬刀,兩手掄斧一劈,秦敬分屍而死。
敗兵卻回。
殷交收了渑池地,前到洛陽。
伯夷、叔齊谏武王:“臣不可伐君,子不可伐父。
啟陛下:父死不葬,焉能孝乎?臣弑君者,豈為忠乎?陛下望麈遮道,今日谏大王休兵罷戰。
纣君無道,天地自伐,願我王納小臣之言,可以回兵,隻在岐州為君。
大王有德,纣王自敗也。
”伯夷、叔齊如此之谏,故意先交前面揚塵遮日,隻見昏暗,隻圖武王聽之,回兵不戰。
武王不納伯夷、叔齊之谏,言曰:“纣王囚吾父,醢吾兄;損害生靈,剝戮忠良;剖剔孕婦,斫胫看髓;酒池虿盆,肉林炮烙之刑;棄妻逐子,民不聊生。
朕順天意,伐無道之君;禀太公之智,東破不明之主。
若不伐之,朕躬有罪。
卿等且退。
”二人又谏曰:“大王休兵罷戰,不合伐纣,恐大王逆也。
”武王大怒,遂貶二人去首陽山下,不食周粟,采蕨薇草而食之,餓于首陽之下,化作石人。
後有詩為證。
詩曰: 讓匪巢由義亦乖,不知天命匹夫災; 将圖暴虐誠能阻,何是崎岖助纣來。
又詩曰: 孤竹齊夷恥戰争,望塵遮道請休兵; 首陽山倒有平地,應是無人說姓名。
太公催兵,前犯洛陽。
有主将徐郎、徐蓋,更有徐升、徐變。
徐郎曰:“今有周兵至近,恁誰敢退周兵去?”有徐蓋曰:“我去退周兵。
” 徐蓋領兵出城迎周兵,太公布陣,名曰“六甲陣”,陣上見一人,是南宮适;一人是徐蓋。
二人挑戰,約鬥數合,南宮适先敗了徐蓋,後趕引入六甲陣中困了,徐将令一小軍,将文字往洛陽求救兵。
小将入城,見徐郎喏罷,言:“你弟教取救兵,今見困在陣中,不能出之。
”徐郎見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太公,主将倒來取救兵!”徐郎傳令不得去救,恐失了洛陽。
四門牢閉,夜亦巡城。
不去救徐蓋。
二子來告伯父:“俺弟兄二人,願去救我父。
”徐郎不許去,被徐升、徐變擒住伯父徐郎,獻了洛陽與殷交。
殷交二人遂引二人見太公。
殷交具說前事。
太公聞言大驚,叫擁過徐郎來。
太公曰:“你若順我則生,不順則死。
”徐郎曰:“甯死不順周兵。
”太公大怒,教斬了徐郎,放了徐蓋,收了洛陽。
太公教兵前進,武士随駕入洛陽,歇泊三日。
太公兵前到汜水關九項渡前,逢纣兵來迎。
有将是烏文畫,此人身長一丈七尺,腰闊數圍,拳打萬人,不可當敵。
長食萬人之飯。
纣王遊黃河時,有一隻大船,名曰:“和州載”,二名“七裡州”,萬人不可拽動。
被烏文畫獨拽此船,逢間道崗坡或旱地,刀如水中,拽亦然。
烏文畫者,即奡蕩舟,本是東海人也。
來迎太公決戰。
太公令祁宏與烏文畫戰。
二人出陣,戰鬥不到十合,敗了祁宏。
又令南宮适與烏文畫戰,不鬥十合,敗了南宮适入陣中。
太公又令殷交與烏文畫決戰,鬥到十合,被殷交翻身展臂,持百斤大斧劈烏文畫之斧。
被烏文畫手□眼辨,用銅叉架了殷交。
如此三日,無人與烏文畫決戰。
有一日,太公定計,南有廣武山荊索谷,先鋪了機略。
來日,太公交南宮适再與烏文畫決戰。
南宮适用盡平生氣力死戰,約鬥百餘合,被南宮适使銅弓鐵箭射烏文畫。
南宮适箭無空發,奔奡蕩舟,正中面門。
被奡蕩舟用手接了箭。
南宮适翻身又射,箭箭相沖,連發三十支鐵箭,被烏文畫左右手接之,三十隻箭不貼身。
又敗了南宮适,慌奔廣武山走。
奡蕩舟後趕。
奡蕩舟言曰:“吾不捉了南宮适,誓不東歸!”遂趕南宮适入廣武山中。
至夜初明月之下,隻見馬軍陸續入此山。
奡蕩舟趕南宮适入荊索谷。
南宮适過登于山啜。
烏文畫獨入谷中,被太公教兵将截了後路。
别路放過南宮适去了。
卻用石頭屯了出入之路,放火燒之。
烏文畫逃竄無門,火燒奡蕩舟而死。
太公破了烏文畫,領兵至黃河,前迎纣王兵将五員前來迎敵。
一個是史元革、趙公明、姚文亮、锺士才、劉公遠五人,領兵将來迎敵戰。
太公卻令南宮适、南宮列、殷交三人與纣兵混戰。
約鬥數合,敗了五将,速上船去,于水中不動。
太公定一計,令教三軍離河岸一二裡下寨,取酒食賞三軍。
時至三更,飲酒食肉,歌舞無休。
有船上五人聞知取樂之事,以此船上五将,令三将來劫太公寨。
有趙公明、姚文亮、劉公遠三人下船來劫太公寨。
太公令兵士南退一裡,盡留下酒肉。
三人見之大喜。
三将并小軍盡食肉飲酒歡娛,縱意飲之,此酒原是藥酒。
須臾,藥倒三将并衆兵士。
太公潛兵捉下三将,多時,藥發命盡。
有史元革、锺士才二人在船上,不曾來,被太公令一小将至岸,叫二人曰:“今有三将探得便利,周兵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人,約一半降盡,教來叫你二人同捉太公!”二人聞言,忻忻下船,進步至岸頭;被殷交、祁宏捉住二人,擁見太公。
太公不斬二人,先占了船隻。
此二人皆送在黃河裡,教溺死。
太公上船,把戰鼓擂動渡河。
才待渡河,忽起大風,吹得太公傘柄曲了。
自後号為“曲柄傘”。
大風三日不止,太公用三牲肉祭河,神風乃方息。
太公傳令交南宮适先渡河下寨,太公然後渡河;武王并衆士皆渡河去。
有太公來見武王評議,知得纣王拜起大将,舉起大兵來迎。
太公奏武王:“咱下五武寨,名号曰:“第一、廣武寨,教文建、許寂下;第二、揚武寨,教周公旦、祁宏下;第三、武德寨,教畢公臯、南宮列下;第四、武勝寨、教太公、南宮适下;第五、修武寨;召公奭、宏夭、殷交、武王下。
此寨靠黃河下,不動。
等纣王兵來,一陣須捉纣王。
” 卻說纣王今知西伯侯兵來過黃河,來時用司戶參軍為将。
纣王冷笑微微:“此人年邁,不足為患乎!”前時有費仲去探潼關,敗了回來,見纣王具說太公之事。
纣王不信。
今過孟水,纣王令文武評議之事。
文武蒙宣,鹹詣殿下,山呼畢。
纣王問曰:“寡人知周起兵,将過孟水;今問卿等,恁誰敢去為将捉太公,收西周武王?若得勝回來,寡人也不負卿等之力。
”問一聲未了,有費仲出班奏曰:“臣啟陛下,臣舉一人堪為大将矣。
”纣王曰:“是誰人?”費仲曰:“交崇侯虎為大将;教薛延沱為副将,此人封為白虎神;蔚遲桓,此人封為青龍神;要來攻,此人封為來住神;申屠豹,此人封為豹尾神;戌庚,此人封為太歲神。
戌庚以下衆将,百萬雄兵,守朝歌者無數。
教彭舉、彭矯、彭執三人先鋒将。
”纣王:“依卿所奏。
”拜起崇侯虎為大将,領兵百萬,來收西周。
在路行經數日,前到故恩州西陵底下了寨。
崇侯虎知太公下五武寨,崇侯虎亦下五星寨:第一、木星寨,飛廉下;第二、水星寨,申屠豹下;第三、火星寨,薛延沱下;第四、金星寨,蔚遲桓下;第五、土星寨,彭舉下。
時有先鋒将彭舉先出陣,與殷交決戰。
二将挑鬥,馬項相交,約戰十數合,被殷交一斧劈了彭舉。
有彭矯見劈了彭舉死了,心中大怒,縱馬與殷交鬥敵;不到三合,被殷交又劈了彭矯。
又有彭執,見殺二兄,大怒;又與殷交戰,被殷交又劈了彭執。
這殷交一陣壞了三将。
卻有敗軍,回去寨内,見崇侯虎具說前事:“如今被殷交壞了三員将也!”崇侯虎聞言大怒,言曰:“今日一陣,殺吾三将。
我親自與太公相見!”崇侯虎便跨馬擔刀來與太公相見。
太公詣陣前,問崇侯虎曰:“吾今見纣王無道不仁之君,自亂天下,苦害生靈,天地難容。
西周故來伐之。
你肯順西周麼?若你肯順,便教你封侯之貴如何?”崇侯虎聞言大罵:“爾負纣王之恩!王雖無道,久為大國之君。
食王祿矣,豈可棄乎?爾無道禮!”太公曰:“爾不識時變,不解天機。
”崇侯虎不言。
太公又問曰:“爾識我陣麼?”崇侯虎曰:“我識你陣,名曰是‘五武陣’;取五将為陣,名‘五虎陣’,靠山河。
”太公曰:“你識我陣,你敢打我陣麼?”崇侯虎曰:“纣君拜吾為上将,特來決戰。
爾言甚敢打陣麼?”道罷,縱馬橫刀,沖入陣中。
崇侯虎叫喊之次,忽聞鑼鼓齊鳴,撞出五員戰将:一個是文建,一個是祁宏,一個是南宮列,一個是散宜生,一個是許寂。
五将等迎敵崇侯虎。
崇侯虎大困,乃知沖陣,不知出陣,心迷慌急。
當頭又撞一員猛将,是殷交。
此乃當住崇侯虎言道:“棄馬離鞍受降!”崇侯虎不肯,又與殷交戰。
被殷交一斧砍折崇侯虎馬腳,被衆将捉住崇侯虎,擁見太公。
太公問曰:“爾肯順我麼?順則生,不順則死。
”崇侯虎曰:“食君之祿,曾聞道在家竭力方為大孝;佐國身亡,此乃盡忠。
吾甯可餐刀,不順西周!”太公教建法場,劊子蒙令,斬了崇侯虎,獻首級武王,封為夜靈神也。
又有飛廉領兵出陣索戰。
西周有祁宏亦出陣與飛廉決戰。
二人馬項相交,約到百合,不分勝敗;又鬥到數合,敗了祁宏,飛廉後趕,入陣中。
被太公鞭梢指點,衆将挪身,把陣變為八卦陣。
祁宏回來,卻與飛廉再戰,困了飛廉。
飛廉大罵太公:“你雖困我在陣中,你怎捉得我?”太公見道,叱喝後軍。
後軍聽得齊臨,捉住飛廉,擁見太公。
太公教斬了。
劊子蒙令,斬飛廉首級獻武王,封為大将。
又方相身長一丈,使畫戟,與禦兵戰,用戟刺中武王禦馬。
畫戟又待刺武王。
方相見金龍護體,紫氣籠身。
方相躍身下馬,棄戟便拜武王,山呼萬歲,言:“乞死罪!”武王見方相順降,大喜言曰:“免爾罪。
”立封為開路引駕大将軍。
方相父方昌,與纣王殿下,封為廊将,祖本是拒橋人也。
又有豹尾與太公相見。
豹尾大罵太公:“爾反纣王的逆賊!曾為釣叟屠肉于市,賣醬于村;妻不能贍,中路分離。
據你所為,豈作上将乎!”太公聞言,大笑曰:“吾窮天命,佐有道之君,伐無道之主。
”道話之次,被南宮适用鐵箭射之,豹尾大怒,與南官适決戰。
不鬥十合,被南宮适戰住豹尾長槍,馬項相交,被南宮适活捉住豹尾,擁見太公。
太公教斬了者。
劊子蒙令,斬了豹尾,獻首級與武王。
武王大喜。
有人報曰:“西南見一隊軍,擁一員将。
”至近下寨,令一小卒,來見太公,言曰:“南燕王黃飛虎至,願助氣力伐纣。
”太公聞言,奏武王曰:“有黃飛虎至,助大王伐纣者。
”武王大喜,便宣至見帝,山呼畢,封為先鋒招讨大将軍。
南燕王遂合兵伐纣。
至夜,卻說纣王許多兵将,與周兵混戰,周兵衆将各認着纣将決戰。
被黃飛虎出陣,用大刀便劈纣王。
纣王急走,劈着纣王戰馬,負痛不能走得。
被衆将護之,纣王得脫。
有費仲與殷交相敵,被殷交引臂展手一斧,斫費仲馬頭落地,活捉費仲,推見太公。
太公并衆将士恨之,令于陣中剮肉,去九鼎镬内烹而食之。
外有魏歲、魏鬼二人,倉皇無覓前途。
魏歲見殷交、西周武王、扈敬達,縱馬将奔,無故落馬墜地,被扈敬達縱馬殺了魏歲。
魏鬼持槍混戰。
不久,纣王回馬恰待走,正迎着引駕大将軍武吉。
武吉喑嗚叱一聲:“不得走!”魏鬼不能支持,被武吉殺之。
其餘兵将盡殺之。
惟有纣王一身尚在,領着敗兵前往朝歌去。
又被黃飛虎、殷交二人,剿殺一陣,殺得兵士十人亡九。
唯有纣王得脫,将着些小敗将走入朝歌去了。
武王傳聖旨,教圍朝歌城。
于四下用兵,下三十六寨。
唯有朝歌守關纣兵背纣者不少,順周者極多。
當年戊午日,四方兵将盡至孟津,八伯諸侯不會而自詣,鹹皆來朝武王。
詣于武王前,鹹山呼萬歲,賀萬千之喜。
武王見天下衆諸侯鹹詣,心皆喜順。
武王設宴管待衆諸侯及衆将軍士。
筵宴畢,下令教兵将盡圍定朝歌,攻城。
兵士東下至同山百路,西下至太行山,南下至遂村,北下至清河。
清河上有石橋村,石橋村北有東橋村、西橋村。
于衛縣西二裡,有照刑台。
南北河橋邊便是纣王殿。
纣妻妲己摘星樓,在深山内磨石嶺北是也。
纣王夏月天避暑安都村,北有白龍潭;廟後有山岩,名曰倉谷,此處藏糧,至今無數也。
有太公克下戊午日甲子日,天降沖雷之聲,恁可破纣也。
武王曰:“有諸侯助伐朝歌,至癸亥日,有一路兵來委的投我。
”令人去探,見當前一員猛将,此人身長一丈,肩擔一柄大刀,披發似鬼,似擒龍捉虎之雄。
卻是錄真山學業之人,雷震子也。
詣于武王面前,攀鞍下馬,山呼萬歲罷。
武王大喜:“果然來投我!” 武王又曰:“此城必破,願天降三日血雨淋城。
教天雷震地,城自摧破。
”言罷之次,太公令教四下兵将一齊打城,三十六寨一齊發喊之次,果然,天雷震城,血雨微微,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癸亥日打城,至夜又至曉,是甲子日早辰,于城四下兵将一齊喊聲,果然城牆自摧,三十六路打破城池,有兵、将、元帥,一齊入城去捉纣王。
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纣王。
纣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纣王自點火焚燒了殿宇,仗劍沖兵便走。
欲待走,被北伯侯祁楊廣高聲叫:“衆兵将捉住無道之君者!”纣王知不免難,大叫一聲,自往跳入火中。
才欲待跳,忽然一人攔腰挾住,不能跳入火中,令左右捉住,擁見太公、武王見了。
太公高聲叫曰:“捉取妲己來!”兵将依令,速去宮内捉妲己。
詣諸宮中不見妲己,問宮人曰:“妲己在于何處也?”宮人言曰:“妲己在摘星樓上。
”殷交共黃飛虎聽道在摘星樓上,速去捉妲己。
妲己見兵将至近,思不能脫難,望危樓之下便跳。
忽被一陣妖風,吹向欄杆上挂住妲已。
被殷交捉住妲已,擁見太公。
太公傳令,教牢收者。
教取了庫藏金銀财寶,更盡斬了費仲、費孟家族,三百口良賤盡皆誅戮。
此乃不匡谏纣王、妲已恣縱行無道者,盡皆斬訖。
行善事者,子孫受祿;行不仁者,滿門遭誅。
太公曰:“戊午日,兵臨孟津;甲子日,血浸朝歌。
”有詩為證。
詩曰: 戊午兵臨孟水橋,諸侯烈士盡來朝; 天心合與人心順,甲子朝歌血水流。
又詩曰: 人笑姜公執釣鈎,錦鱗不釣釣西周; 鳳翔一道魚和水,流到朝歌殿角頭。
太公、武王收兵于朝歌城外。
翌日未時,武王為天下王,今已破纣也。
殷交、武王共太公評議所行之事,以此拜禮,禱祝天地神祇山川;并又祭纣王所害死的痛亡屈死生靈,然後斬纣并妲己二人。
武王、太公并衆将、大小官員、兵士等,焚香禱祝天地神祇名山大川。
武王曰:“今破無道不仁之君當死之罪如此。
纣王置下酒池肉林,虿盆炮烙之刑;剖剝忠良,剔割孕婦;斫胫看髓,羅織苦死。
所有百萬般淩遲枉死生靈,皆祭之。
”用香食美羹潑于地上。
其日,天色陰晦,順風聽得苦死痛亡靈魂,享而食之。
其祭食不移時刻俱盡。
或有一人言曰:“受有道之君祭享。
” 太公傳令,教建法場:大白旗下斬纣王,小白旗下斬妲己。
帝問曰:“教甚人為劊子?”問一聲未罷,轉過殷交來奏:“陛下,小臣願為劊子。
陛下聽吾訴之曰:“纣王昔信妲己之言,逐臣到一廟中,似睡蒙眬,賜臣一杯酒,飲之力如萬人;又賜臣一具百斤大斧,教斬無道之君。
以此神祇所祝,臣合為劊子。
”武王曰:“據有此事,依卿之言。
” 武王并太公衆文武群臣,皆戴冠冕朝服,論條律,若纣王苦害生靈萬餘人命,合斬纣王并妲己與寡人報仇。
武王傳令,教兩班文武兵士,于法場上兩下排列。
衆文武兵将依奉聖旨,排列了當。
武王傳聖旨曰:“推過纣王、妲己。
”當面言:“纣王,爾有十條大過,爾知麼?”纣王無答。
武王又曰:“不仁無道之纣,爾囚吾父,醢吾弟身為肉醬,共妲己取樂,是一過也;虿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苦害宮妃,是二過也;爾去摘星樓上撺下姜皇後攧死,山陵不修,葬後宮第七個梧桐樹下,是三過也;你信妲己之言,遠竄太子,是四過也;殺害忠臣,貶剝忠良,是五過也。
”武王言訖五事,泣下。
纣王目睜無言。
太公曰:“不仁之君,爾殺吾母,是六過也;爾醢黃飛虎之妻,有何罪名,是七過也;爾信妲己之言,剖孕婦,辨陰陽,是八過也;爾信妲己之言,斫胫看髓,是九過也;爾信妲己之言,修□□閣,勞廢民力,費仲讒言,自亂天下,是十過也。
”太公言訖後五件大罪,纣王亦無對。
武王并衆文武,盡言無道不仁之君,據此合斬萬段,未報民恨。
言罷,一聲響亮,于大白旗下,殷交一斧斬了纣王。
萬言鹹樂。
二聲鼓響,于小白旗下,劊子手待斬妲己。
妲己回首戲劊子,用千嬌百媚妖眼戲之,劊子墜刀于地,不忍殺之。
太公大怒,令教斬了劊子,又教一劊子去斬,劊子持刀待斬妲己,妲己回首戲劊子。
劊子見千嬌百媚,劊子又墜刀落地,不忍斬之。
太公大怒,又斬了劊子。
有殷交來奏武王:“臣啟陛下,小臣乞斬妲己。
”武王:“依卿所奏。
”殷交用練紮子面目,不見妖容。
被殷交用手舉斧,去妲己項上中一斧。
不斬萬事俱休,既然斬着,聽得一聲響亮,不見了妲己,但見火光迸散。
似此怎斬得妲己了? 太公一手擎着降妖章,一手擎着降妖鏡,向空中照見妲己真性,化為九尾狐狸,騰空而去。
被太公用降妖章叱下,複墜于地。
太公令殷交拿住,用七尺生絹為袋裹之,用木碓搗之,以此妖容滅形,怪魄不見。
後有詩為證: 休将方寸睐神祇,禍福還同似影随;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争來速與來遲。
七國春秋平話 七國春秋平話卷上 詩曰: 七雄戰鬥亂春秋,兵革相持不肯休; 專務霸強為上國,從茲安肯更尊周? 又詩曰: 戰國諸侯号七雄,幹戈終日互相攻; 燕邦樂毅齊孫膑,謀略縱橫七國中。
夫“後七國春秋”者,說着魏國遣龐涓為帥,将兵伐韓、趙二國。
韓、趙二國不能當敵,即遣使請救于齊,齊遣孫子、田忌為帥,領兵救韓、趙二國,遂合韓、趙兵,戰魏。
敗其将龐涓于馬陵山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墜葉潇潇九月天,驅羸獨過馬陵前; 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将軍破敵年。
其夜,孫子用計,捉了龐涓,就魏國會六國君王,斬了龐涓,報了刖足之仇。
怎見得?有周昙詠史詩為證。
詩曰: 曾嫌勝己害賢人,鑽火明知速自焚; 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
其時,孫子排宴管待諸國君王。
孫子挂了七國都元帥印,威霸諸國。
就筵上緻謝諸國君王。
宴終,諸國君臣将士,各還本國。
卻說齊王自孫子破魏之後,恃着那孫子英勇,南割楚之淮北,西侵韓、魏、趙三國,欲并周室為天子。
每年諸邦進奉,六國來朝。
真個是威鎮諸國,勇霸天下。
一日登殿,設班之次,忽有閣門大使奏曰:“今有一賢士,稱是鄒國人氏,姓孟名轲,字子車,特來見王。
”齊王大喜,宣到殿下,禮畢。
遂宣孟子上殿,賜繡墩而坐。
王問孟子曰:“謝卿遠來。
聞卿治儒術之道,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欤?”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聞也。
無已,則王乎?”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譏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遂封孟子為上卿。
齊國大治。
卻說燕王哙即位以來,有其相子之專權擅政。
那燕王老耄不能治國,欲慕唐堯、虞舜授禅的道理,欲将國政讓與子之做燕王。
有燕國太子不肯,遂谏于父王。
燕王大怒,把太子趕出燕國。
卻有孫操得知,出班奏曰:“臣今有表,願王察之。
”表曰:“天之生民,為之立君,立君所以治民。
人生日用之間,不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各有一定之理。
君臣之間,義同父子;内則父子,外則君臣。
況我王太子,仁孝日彰,可為民望。
況子之有何德行,而國可以擅傳于人乎?願王歸太子于本國,誅子之于市朝,免諸侯興師問罪,則誠萬幸。
乞我王聖鑒。
” 王看之,大怒曰:“昔堯禅位于舜,舜傳位于禹。
吾今傳位于子之。
事已決矣,汝何谏為!”遂傳位與子之為燕王。
孫操大罵子之:“賊臣,安敢欺君篡國!”子之大怒,遂令金瓜把下者。
卻有上大夫毛壽出班奏曰:“方今齊國正強,内有孫子謀欺姜呂;若斬孫操,恐其子孫膑報仇,誰能為敵?願王将孫操囚之。
”子之依言。
卻說孫子在齊,忽有燕國孫龍,使人赍書入宅。
孫子接得,是父書。
書曰: “燕王将太子出于外國,以位禅于子之。
吾谏不聽。
叵耐子之将吾囚于獄,吾命在旦夕,汝可速來救我。
如遲疾,則父子不能相見矣!父孫操書。
” 孫子看畢,大恸,罵曰:“無道燕君,吾當奏帝,興兵滅爾!”遂入朝奏帝曰:“臣啟我王,今有燕國丞相子之,篡君之位為王,黜燕太子平于國外,囚吾父于獄中。
臣乞陛下興師問罪。
”蘇秦出班奏曰:“方今六國合縱敵秦,若大王伐燕,則構怨于諸侯,背洹水之盟。
若秦合諸國攻齊,則吾國危矣。
”王不聽,遂起兵與孫子伐燕。
孫子蒙聖旨,乞兵二十萬,章子為元帥,袁達為先鋒,李牧、獨孤陳為殿後使。
王依奏,令孫子為軍師。
次早,講武殿交兵,起離齊國,迤逦行程。
但見前排甲馬,後列軍兵,遙聞金鼓震天,遠望旌旗蔽日;刀槍如霜凜凜,衣甲曜日輝輝;端的槍刀如蘆葦,人馬撮風行。
不旬日,早至燕邦易水下寨。
燕國有細作,探得齊王令孫子伐燕,急報燕國子之曰:“齊王令孫子領大兵攻伐本邦,兵至易水,望大王疾速起兵退齊兵。
”燕王子之大驚,宣召諸将行兵,燕王子之親征。
令鹿毛壽為元帥,市被為先鋒,起兵十萬,離薊城往易水平地下寨。
卻說孫子命章子拽兵與燕兵對陣。
須臾,兩陣俱圓,撞出一員猛将,怎生打扮?黃金盔上偏宜爛熳紅纓,白錦袍中最稱光明銅铠;手掿宣花月斧,腰懸打将鐵鞭;乃齊将袁達,厲聲高叫索戰。
燕陣撞出一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手把三尖兩刃刀,腰上雙懸水磨簡,乃燕将市被。
二将打話不定,約鬥五十餘合,并無勝負,各歸本陣。
次日再戰,袁達出陣。
卻有石丁肩擔清風利槍,出陣與袁達交戰。
怎見得?詩曰: 二将逞英雄,盤桓兩陣前; 征雲籠日月,殺氣罩山川。
斧斫分毫中,槍争半點偏; 些兒心意失,目下喪黃泉。
約戰四十餘合,袁達詐敗,石丁便趕,被袁達一斧砍落。
隻見:金盔倒卓,便似一輪明月沉西海;繡靴踢空,有如天王托塔落雲軒。
石丁已死。
孫子令章子催兵掩殺。
燕兵大敗歸城,閉門不出。
孫子令軍圍城下寨,每日令兵攻城。
卻說燕王子之與諸大臣議曰:“何人退得齊兵?”班部中有鹿毛壽出班奏曰:“齊兵英勇難退,望大王修國書,臣遣差使命往秦、魏、韓、趙四國求救。
”子之依奏,即時修書,差使命假裝商人,将國書出城,過了吊橋,被袁達拿住,問曰:“你是何人?對我實說。
”其人不敢隐諱,答曰:“子之令我去秦、魏、韓、趙四國求救。
”袁達搜出國書一道,乃是四國借兵的文字。
遂被袁達扯了國書,殺了燕使。
詩曰: 借兵欲救燕王難,不拟今朝刀下亡! 袁達謂孫子曰:“燕國遣使求救兵,被吾拿住殺了。
”孫子令袁達領大兵攻城。
市被奏燕子之曰:“四國救兵未至;即日城下,齊兵攻城。
臣乞三千兵,出城退卻齊兵。
”子之依奏,即令市被引兵三千,出城見陣。
兩陣俱圓,齊陣袁達出馬,打話不定,約戰四五十合,勝負未分。
孫子出馬叫曰:“将軍如此英勇,怎肯助桀無道!況子之篡君之位,酷虐燕民。
吾奉王命,特來問罪。
将軍豈不見機而作?”市被吃孫子說了幾句,遂下馬降齊。
市被遂引齊兵入城。
齊兵奔入燕國宮殿,先擒了子之,見孫子。
孫子大悅,令衆軍酰為肉醬食之。
遂救了孫操。
章子領兵殺入宮庭,擄掠嫔妃彩女;殺了故燕王哙;劫掠藏庫金銀,洗蕩燕宮。
怎見得?詩曰: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戰争場! 縱令齊兵擄掠燕國百姓。
百姓有命者赴司投降,無命者橫屍暴露。
孫子遂發官下燕郡,取讨降書地圖,限十日赴司投納。
至期,諸郡盡數投降納書。
孫子取了燕國經理地圖,并金寶十車,遂領軍回齊。
怎見得?詩曰: 鞭敲金镫響,人唱凱歌回。
話非一日,孫子領兵回至博關下寨。
是夜,一陣風過,孫子言道:“主有賊兵至。
”即時令衆兵埋伏:袁達伏兵正南,李牧伏兵正北,獨孤陳伏兵正東,章子伏兵正西。
空營内懸羊擂鼓,喂馬搖鈴。
到得二更前後,卻有清漳太子、鄒堅、鄒忌領兵一萬,直撞營裡來。
見是空營,令兵即回,恐遭孫子之計。
四下伏兵并起。
被袁達捉住鄒堅,李牧捉住鄒忌,獨孤陳捉住清漳太子。
推見孫子,欲斬三人。
孫子急叫曰:“不可!候入朝奏帝,分别是非。
”遂将三人放了。
卻說齊王設朝,金殿上淨鞭三鞭響,玉階前文武兩班齊。
忽有孫子、章子二人,金階下山呼禮畢,奏曰:“臣昨蒙聖旨伐燕,遂擒了子之酰為肉醬,衆軍食之;有故燕王哙遂被亂軍所殺。
所得燕邦地圖,并金寶十車,獻上我王。
”齊王大悅,遂問孫子曰:“今燕國已取,卿何不樂?”孫子曰:“臣有小事,不敢取奏。
”王曰:“若何?”孫子曰:“臣昨回兵至于博關下寨,有國舅鄒堅、鄒忌并清漳太子引兵來劫臣寨。
臣如不能持備,則臣今日不能見大王。
”齊王聞奏大怒,令斬太子。
孫子谏曰:“太子年幼,不知禮法,乞赦太子。
”王依奏,赦了太子。
忙排禦宴,賞設孫子、章子。
齊王遂問上大夫孟子曰:“今燕國,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王曰:“今燕國求救于諸侯,則何以處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燕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王不聽,孟子緻為臣而去齊。
卻說燕國被那齊兵殺盡,隻見那鴉号殘照,草暗荒陂,并無人煙;滿眼黃花、紫蔓,荊棘遍地。
怎見得燕國凄涼?有詩為證: 宮庭化為荒草地,六市三街今野營; 牢落燕邦齊敗後,夕陽殘照好傷情。
話說燕國故舊官宦軍民,遂立燕國太子平為昭王。
昭王即位于國破之後,内施其仁,外布其德;君不矜尊,臣不施名;養老尊賢;教其術,畜其能;吊死問孤,濟寒赈貧;與百姓同甘共苦,輕徭薄賦;慎獄訟,實府庫,勸農桑;民富國強,衆安如堵。
且休說昭王政事。
且說那齊王登殿,有公子田文、田忌奏曰:“願修淩煙合、交赦院。
”王曰:“為何?”公子曰:“有功者上淩煙閣,無功有罪者入交赦院。
”王曰:“有罪者誰?”魯王曰:“孫子自來于齊,數有大功,興為上國,先生合上淩煙合。
鄒堅子父合入交赦院。
上淩煙閣受天子文武百官拜。
入交赦院,令公人用不淨灑口。
”帝從奏,令人修淩煙合,圖孫子于其上。
真個是孫子名标青史。
當日,鄒皇後聞之大怒,令宮奴宣孫子入宮。
鄒後問孫子無道禮,交斬去。
天子駕至,問孫子之根由。
皇後曰:“如何孫子偏上淩煙合,交俺父入交赦院?”帝大怒曰:“朕行宣诏已了,都被這父子壞損齊國威名!”遂命武士擒下皇後,欲斬。
孫子谏曰:“不可因小臣壞了皇後。
”王依奏,遂貶皇後入冷宮。
次日,清漳太子谒皇後于冷宮。
後遂告太子因由。
太子命二國舅鄒堅、鄒忌等來救皇後。
次日,鄒堅領五百兵就宅殺孫子,被袁達、李牧伏兵捉住見帝,令左右處斬。
被鄒忌領兵來劫法場,救了鄒堅,就領兵提刀入内殺帝。
齊王無備,詩曰: 便生篡國奪權意,擊發圖王霸業心。
怎生結束?看帝性命如何?李牧捉住。
帝知大怒,令袁達都殺鄒家老小。
鄒文簡女來見帝,其婦大有顔色,言是景州太守國舅姊妹。
齊王見之大喜,便納為後,急令赦免鄒堅、鄒忌,依舊叙用朝中。
前後五年之間,鄒後見太子清漳聰俊,亂其上下,邀太子入宮飲宴就寝,謀害齊王。
齊王知之大怒,令斬鄒後并太子。
被鄒堅提刀入内,見齊王便斬,又無袁達在側,詩曰: 齊王性命如何?躲不疊分屍兩段。
刃起時一片白雲,血濺處滿袍紅雨。
次日,鄒堅傳宣:先皇晏駕,立太子田才為帝,号愍王。
行大赦,孫子奏曰:“既先君喪,合诏六國贈孝。
”愍王自思,恐衆君王問罪,按诏而不行。
又納國姑為妃,國姨為後,酒色荒泆,不治國事已久。
有日,蘇代上谏曰:“臣聞君王之道,昭如日月,普照萬民;大王不可納國姑為妃,國姨為後。
況内疏骨肉,外失邦國,荒淫過度,事變禍成。
願大王改過從正,反道去惑,則臣之萬幸。
”王不聽,孫子又谏曰:“昔商纣王惑于妲己,而緻邦國之滅。
幽王淫于褒姒,而取一身之亡。
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帝不從谏,大怒罵曰:“有您,江山如此;無您,亦如故!喝令武士推轉孫子。
有魯王、衆公子曰:“孫子于國有大功,何罪斬之?得賢者昌,得愚者亡。
”當時鄒堅曰:“孫子先有三罪:一不忠,二不孝,三不義。
一不忠者,佐二主;二不孝,遠離父母;三不義,苦谏帝王行邪。
”帝令斬,又有蔔昌谏帝,終不從。
苦苦再谏。
帝曰:“再谏朕者,貶出臨淄!”時有公子田文亦來進谏。
帝不從。
公子罵帝:“桀纣無道之君,同其獸類!”帝聞之,大怒:“怎敢罵朕!”令金瓜碎腦。
詩曰: 壞了擎天碧玉柱,損卻架海紫金梁! 看田文公子性命如何?田單、田咨、田忌、蘇代、衆文武曰:“若斬田文、孫子,滿朝文武都反叛矣!”帝大驚:“休,休!看先皇面不斬,赦之。
”把田文貶入即墨,田忌貶入莒城。
孫子見貶二公子,大泣,言:“齊邦無主。
”言:“無道之君,不納賢良直谏!”王聞之大怒:“朕為萬乘之國君,卿何哭無主?”欲斬孫子。
可惜盡忠之臣,死在無道之手。
其時袁達大怒,言:“無道之君,不納賢良忠谏!”提劍在手,詩曰: 劍起一片寒泉,落來半潭秋水。
看齊愍王性命如何?孫子急言:“不得無禮,臣不得弑君!”齊王見袁達勢惡,方免孫子之命。
孫子因此上得病不出。
次日告曰:“夫人,怕我死後,埋于河内,交袁達看墳則個。
” 卻說秦昭王殿下大将白起,加武安君,知孫子死,領兵十萬,推與孫子吊孝,乘勢來破齊邦。
兵到淄河,見有孫子墳。
白起上紙祭畢,起曰:“自從滅龐涓之後,孫子要七國将印去。
今孫子已喪,可雪吾冤。
問齊王要七國将印,掘孫子屍去。
”白起到城下,問齊王要印之事。
王大驚,命問蘇夫人,白起要印之事。
夫人不許。
齊王上城與白起曰:“孫子死,印不知所在。
” 白起曰:“好也要,歹也要!若有良将,願求出陣,定個太平。
”齊王大驚曰:“誰人可出?”忽有一人出曰:“願乞五千兵,生擒白起。
此乃天下皆順文王之德也。
” 文王在位三年,三分天下有二矣。
有一日,忽思羑裡城中之囚,醢百邑考之恨,想纣王不仁之政,無道極甚,遂脹于心,因此得疾染患。
文王交請母太任并太子姬發,武王是也。
文王曰:“上啟母,善保歲寒,好好将息,切莫生憂。
兒子不久歸于冥世。
”又囑太子武王曰:“吾歸冥後,你共文武和合,頻賞三軍;好看太公者,此人是大賢人也。
隻不得忘了無道之君,與百邑考報仇。
”文王囑罷,氣乃不回。
是日龍歸滄海,鳳返丹霄,一靈真性,乘雲升天。
此是文王崩也。
有母太任問武王曰:“汝為君,如何治天下?”武王起,躬身答曰:“上啟祖母,孫兒言治天下之政:第一、不欺下民;第二、修其國政;第三、不罄民力;第四、用兵衣祿同己;第五、視兵将如吾手足。
”祖母聞之大喜:“吾孫兒堪為天子也!”遂将文王山陵葬畢。
武王設朝,士民皆喜;依聖治事,民皆引領。
太公為将。
太公每日于相府院治國政事盡善。
倏忽三載,武王不念伐纣之事,終不用太公。
太公長思纣王不仁無道;又思斬母之恨。
太公見武王不念伐纣之事,故寫一紙韬書放在武王禦案上。
有日,武王見之,拈來視看,卻是太公造下。
其武王稱奇。
太公曰:“自天生世兮,無可及。
四海興望兮,定可歸。
如今老邁兮,未肯伏。
昔作釣叟兮,遇明主。
武王不用兮,未顯機。
磻溪釣魚兮,天命定時。
”詩曰: “他鈎曲兮我鈎直,直釣上面更無食。
文王化去不複追,誰問姜公直釣機?” 又贈詩一首。
詩曰: “昔日磻溪作釣基,直針不用餌香時。
自從西伯同車日,三載無人話國機!” 武王看了文字并詩誦,大喜,遂宣文武至殿評議。
召太公上殿,賜繡墩而坐。
武王問曰:“如何伐纣?先君曾言,羑裡城囚,醢百邑考之恨;更為無道損害生靈,貶剝忠臣,寵信讒佞。
以此舉卿為将,伐無道不仁之君。
如何用事?”太公曰:“欲要伐纣,合天地人心也。
”武王遂問衆文武:“寡人今用太公為将,伐無道之君,卿等如何?”有大臣散宜生、畢公臯、召公奭三人共奏曰:“臣啟大王,納臣之言,依上古例,築壇拜将,可破纣矣。
”武王:“依卿所奏。
” 遂選良時吉日,築壇,捧毂推輪,公卿大禮,封後正儀,拜太公上壇。
黃钺皂旗,何舒镫捧,旌節旗幡,黃幡豹尾,牌印封全,立太廟。
将一具大斧,頭向主,柄向太公,如有不正,不依太公者,用斧劈之。
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祗。
武王又問太公曰:“何人為佐将?”太公曰:“吾乃後選日乃拜起。
”太公為将,武王排禦宴,賞文武。
武王又問曰:“何人為佐将?”太公曰:“用周公旦為參謀;用祁宏為末将;用南宮适為先鋒,此人使銅弓鐵箭;用南宮列為先鋒副将,此人使一口大刀。
”武王又問:“用兵多少?”太公曰:“用兵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人。
”武王曰:“用此些個兵怎破纣王?纣王有戰将千員,雄兵百萬有餘,如何破得?”太公曰:“三有三台,上蒼有三萬衆星,晝夜有三百躔,每進兵三十裡,兵之決戰無困,是伐纣之兵也。
”武王大喜。
第三日,太公辭武王去伐纣。
武王曰:“寡人亦恨纣王,寡人次卿之後。
”武王大兵在後,衆文武同随。
岐州内有太任長國事。
衆兵将前到潼關去。
太公前進,武王禦兵後随。
經月餘之間,前到潼關下寨。
有關王姜國舅,知西周兵将來至,關門不開。
上表奏帝。
使命詣于殿下,禮畢,将表文上殿。
纣王拆開看之,冷笑微微:“令司戶參軍為将!此人老髦,不足為患乎!”纣王宣費仲、費達、費顔三人,領兵一萬五千去迎西兵。
三人在路,不經數日,前到潼關,見國舅姜顯,具說前事。
費仲三人出兵,與太公對陣。
有先鋒副将南宮列與費達相見,二人各施禮畢,南宮列與費達約鬥數合,費達使槍去刺南宮列;被南宮列架起一刀,劈了費達,殺退纣兵。
又有費顔縱馬出,與南宮列又戰;不到十合,又被南宮列一刀挫折費顔項骨。
殺費仲共兵走上潼關去了。
見關主姜國舅,國舅問勝敗如何。
費仲氣喘難言,良久,具說前事:“被南宮列壞了費達、費顔等,甫能走脫。
告國舅,緊把關口,勿令放過周兵;我去見帝,别舉将軍迎敵太公。
”費仲囑罷,他去見帝去了。
有太公進兵至潼關近,下寨,令一小将送一封書與關主姜國舅。
前詣關上見國舅,禮畢,獻書與姜顯。
姜顯接得書,開視之,卻是太公文字書。
書曰: “上啟國舅:久不奉顔,喜得安樂。
尚昔日事急身危之時,謝賢放過關來。
今辰實報賢恩。
閉關不出,豈不知纣王無道,恣從妲己之言,将爾姊就摘星樓攢下來,攧殺姜皇後。
山陵不修,貶了太子殷交;羑裡城囚文王七載,醢了百邑考,反了黃飛虎,斬了吾母,剖了皇伯比幹,貶剝忠良。
不能賞設三軍,寵信妲己之言,不聽忠臣之谏。
不良無道,苦虐萬民。
耕夫罷種,織女停梭。
天地人臣,鹹皆怨曠。
今者天教武王殺伐無道,如賢不肯放關,豈不是助纣作孽?若興兵擊破關門,縛賢見主,吾與賢失了昔日之義也。
如賢獻關,吾奏武王,教賢列士封侯,與爾姊報恨,天下太平,豈不美哉!今月日,西周元帥姜尚書。
” 姜顯看了此書,速豎降旗,獻潼關與太公。
太公傳令,教兵過潼關東下寨。
有一小将來報,今有巡河使者胡雷領兵近也。
太公見書,乃問衆将:“恁誰人敢去捉胡雷?”問一聲未了,有先鋒将南宮适唱喏:“我去捉胡雷。
”便領兵士與胡雷相見。
兩下軍兵大喊,二将争功,有如二龍初出海,恰似兩虎乍離山。
約鬥十合,見一将撥馬便走,是南宮适。
胡雷後趕至近,被南宮适暗取銅弓鐵箭,背後射胡雷一箭。
胡雷落馬,被衆将救得。
胡雷入陣去了。
有南宮适亦回兵入寨,見太公具說前事。
太公聞之大喜。
太公又發一課,言道:“今日有一将來投我。
”道罷,果然一将來投,去見武王、太公禮畢。
武王問曰:“爾是何人也?”來人具說:“吾乃昔日與太公約期信,若你投西伯侯仁君,佐國為将,必去相助,破無道之君。
今知太公為将,故來投之。
吾是太子殷交!”武王、太公聞言大喜,教殷交為上将,此人使一具百斤大斧。
用了殷交。
卻說費仲去見帝,山呼,具說前事:“被南宮列壞了費達、費顔也。
”纣王聞奏大怒,又令費孟領兵來探潼關。
西逢着周兵,南宮适與費孟決戰,殺聲不止。
暗中有一小将,斫折費孟馬腳,活捉住費孟,來見太公。
太公令建法場,淩遲碎剮,此人是讒臣費仲兄也。
太公升帳而坐,令教高毀、祁宏二将,領兵一千去收複容城。
正行之次,前迎着纣兵,是離婁、師曠,與高毀、祁宏決戰。
不鬥數合,被離婁、師曠殺敗。
高毀、祁宏複歸營内,來見太公應喏謝罪,太公免罪。
又定一計教去噤口岩中伏了兵士,來日決戰詐敗,離婁、師曠必趕;拖逗二人入岩口中,必捉二人。
太公說計與将士。
有離婁、師曠,早聞先知仔細。
至來日,南宮适出陣與二将大戰三十合,南宮适詐敗,撥馬西奔。
離婁、師曠不去趕,二人于陣上笑而叫曰:“太公你用伏兵計,去噤口岩待捉俺二人,亦早知!”太公聞言大驚:“怎有如此之事,二人先知吾心腸之機?”太公又定計,教兵十三度換衣,來日大戰,兩下用兵,掩殺二将。
衆依計。
有離婁、師曠,先知其計,二人升帳而坐,遂寫文字,令一小将送與太公。
太公看了文字大驚:“似此二人先知吾心内之機,如何捉得二人?”太公猶豫不定。
有一人前來啟告太公:“此二人:名離婁者是千裡眼;名師曠者是順風耳。
二人别無一能,隻除遠近皆聞皆見。
”來報者是把關姜顯告太公。
太公見言,歎曰:“奇哉!”吾不知,難捉二人;吾既知,看吾别計,便教捉了二人。
”恐二人聽得觀見,遂出陣中,多用幔子遮了。
太公寫計,與殷交知之。
今衆将不知此計,教衆将看了,依此計先行去陣上擂起鑼鼓,動五百面銅鑼,令師曠不聞此事。
次從用三千面繡旗遮了陣面,令離婁不見。
太公令翌日辰時大戰,教鑼鼓齊鳴。
南宮适先出陣與離婁挑戰,二将馬項相交,大戰兩陣,起如雲霧,二人各用心機,刀劈槍刺。
高低恰似龍争寶,往來有似虎争餐。
約鬥到三十合,南宮适詐敗,離婁後趕入陣。
離婁被旗遮了陣腳,不見;師曠被鑼鼓聒耳,不聞。
二人不聞不見,二将入陣。
蓦聞旗開,忽睹一員猛将,是誰?卻是殷交,把旗遮地,擒了離婁。
被南宮适放一鐵箭,師曠落馬。
被将捉住,擁見太公。
太公使人教去陝府東崗嶺之下,建法場斬之。
衆人蒙令,擁二人去法場斬之。
忽見一陣大風,起砂走石,似吹揚塵,屋瓦翻飛,對面不能相見。
忽于法場上不見二人,不知何往,根覓不見。
監斬官并劊子手二人來見太公,二人言奇怪之事。
太公問曰:“何事?”二人具說:“于法場上待斬二人,化一陣狂風,不見了此二人。
”太公見道,令将士尋覓。
左右依令,根尋到陝府東約四五裡地,見軒轅皇帝廟門前兩壁廂,有千裡眼、順風耳。
左右報太公,太公見言,更不窮究二人之事。
遂去取複容城。
太公傳令,兵将速至渑池。
有一大将姓秦名敬,出城領兵與殷交相見。
秦敬問殷交:“爾為甚反背朝廷?”殷交曰:“我為纣王無道不仁,故來伐之。
你肯獻城與我麼?”秦敬曰:“你鬥得我時,情願與你;若鬥不得我,你見我這手中大刀麼?”殷交大怒,縱馬與秦敬刀來斧去,不數合,被殷交架了秦敬刀,兩手掄斧一劈,秦敬分屍而死。
敗兵卻回。
殷交收了渑池地,前到洛陽。
伯夷、叔齊谏武王:“臣不可伐君,子不可伐父。
啟陛下:父死不葬,焉能孝乎?臣弑君者,豈為忠乎?陛下望麈遮道,今日谏大王休兵罷戰。
纣君無道,天地自伐,願我王納小臣之言,可以回兵,隻在岐州為君。
大王有德,纣王自敗也。
”伯夷、叔齊如此之谏,故意先交前面揚塵遮日,隻見昏暗,隻圖武王聽之,回兵不戰。
武王不納伯夷、叔齊之谏,言曰:“纣王囚吾父,醢吾兄;損害生靈,剝戮忠良;剖剔孕婦,斫胫看髓;酒池虿盆,肉林炮烙之刑;棄妻逐子,民不聊生。
朕順天意,伐無道之君;禀太公之智,東破不明之主。
若不伐之,朕躬有罪。
卿等且退。
”二人又谏曰:“大王休兵罷戰,不合伐纣,恐大王逆也。
”武王大怒,遂貶二人去首陽山下,不食周粟,采蕨薇草而食之,餓于首陽之下,化作石人。
後有詩為證。
詩曰: 讓匪巢由義亦乖,不知天命匹夫災; 将圖暴虐誠能阻,何是崎岖助纣來。
又詩曰: 孤竹齊夷恥戰争,望塵遮道請休兵; 首陽山倒有平地,應是無人說姓名。
太公催兵,前犯洛陽。
有主将徐郎、徐蓋,更有徐升、徐變。
徐郎曰:“今有周兵至近,恁誰敢退周兵去?”有徐蓋曰:“我去退周兵。
” 徐蓋領兵出城迎周兵,太公布陣,名曰“六甲陣”,陣上見一人,是南宮适;一人是徐蓋。
二人挑戰,約鬥數合,南宮适先敗了徐蓋,後趕引入六甲陣中困了,徐将令一小軍,将文字往洛陽求救兵。
小将入城,見徐郎喏罷,言:“你弟教取救兵,今見困在陣中,不能出之。
”徐郎見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太公,主将倒來取救兵!”徐郎傳令不得去救,恐失了洛陽。
四門牢閉,夜亦巡城。
不去救徐蓋。
二子來告伯父:“俺弟兄二人,願去救我父。
”徐郎不許去,被徐升、徐變擒住伯父徐郎,獻了洛陽與殷交。
殷交二人遂引二人見太公。
殷交具說前事。
太公聞言大驚,叫擁過徐郎來。
太公曰:“你若順我則生,不順則死。
”徐郎曰:“甯死不順周兵。
”太公大怒,教斬了徐郎,放了徐蓋,收了洛陽。
太公教兵前進,武士随駕入洛陽,歇泊三日。
太公兵前到汜水關九項渡前,逢纣兵來迎。
有将是烏文畫,此人身長一丈七尺,腰闊數圍,拳打萬人,不可當敵。
長食萬人之飯。
纣王遊黃河時,有一隻大船,名曰:“和州載”,二名“七裡州”,萬人不可拽動。
被烏文畫獨拽此船,逢間道崗坡或旱地,刀如水中,拽亦然。
烏文畫者,即奡蕩舟,本是東海人也。
來迎太公決戰。
太公令祁宏與烏文畫戰。
二人出陣,戰鬥不到十合,敗了祁宏。
又令南宮适與烏文畫戰,不鬥十合,敗了南宮适入陣中。
太公又令殷交與烏文畫決戰,鬥到十合,被殷交翻身展臂,持百斤大斧劈烏文畫之斧。
被烏文畫手□眼辨,用銅叉架了殷交。
如此三日,無人與烏文畫決戰。
有一日,太公定計,南有廣武山荊索谷,先鋪了機略。
來日,太公交南宮适再與烏文畫決戰。
南宮适用盡平生氣力死戰,約鬥百餘合,被南宮适使銅弓鐵箭射烏文畫。
南宮适箭無空發,奔奡蕩舟,正中面門。
被奡蕩舟用手接了箭。
南宮适翻身又射,箭箭相沖,連發三十支鐵箭,被烏文畫左右手接之,三十隻箭不貼身。
又敗了南宮适,慌奔廣武山走。
奡蕩舟後趕。
奡蕩舟言曰:“吾不捉了南宮适,誓不東歸!”遂趕南宮适入廣武山中。
至夜初明月之下,隻見馬軍陸續入此山。
奡蕩舟趕南宮适入荊索谷。
南宮适過登于山啜。
烏文畫獨入谷中,被太公教兵将截了後路。
别路放過南宮适去了。
卻用石頭屯了出入之路,放火燒之。
烏文畫逃竄無門,火燒奡蕩舟而死。
太公破了烏文畫,領兵至黃河,前迎纣王兵将五員前來迎敵。
一個是史元革、趙公明、姚文亮、锺士才、劉公遠五人,領兵将來迎敵戰。
太公卻令南宮适、南宮列、殷交三人與纣兵混戰。
約鬥數合,敗了五将,速上船去,于水中不動。
太公定一計,令教三軍離河岸一二裡下寨,取酒食賞三軍。
時至三更,飲酒食肉,歌舞無休。
有船上五人聞知取樂之事,以此船上五将,令三将來劫太公寨。
有趙公明、姚文亮、劉公遠三人下船來劫太公寨。
太公令兵士南退一裡,盡留下酒肉。
三人見之大喜。
三将并小軍盡食肉飲酒歡娛,縱意飲之,此酒原是藥酒。
須臾,藥倒三将并衆兵士。
太公潛兵捉下三将,多時,藥發命盡。
有史元革、锺士才二人在船上,不曾來,被太公令一小将至岸,叫二人曰:“今有三将探得便利,周兵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人,約一半降盡,教來叫你二人同捉太公!”二人聞言,忻忻下船,進步至岸頭;被殷交、祁宏捉住二人,擁見太公。
太公不斬二人,先占了船隻。
此二人皆送在黃河裡,教溺死。
太公上船,把戰鼓擂動渡河。
才待渡河,忽起大風,吹得太公傘柄曲了。
自後号為“曲柄傘”。
大風三日不止,太公用三牲肉祭河,神風乃方息。
太公傳令交南宮适先渡河下寨,太公然後渡河;武王并衆士皆渡河去。
有太公來見武王評議,知得纣王拜起大将,舉起大兵來迎。
太公奏武王:“咱下五武寨,名号曰:“第一、廣武寨,教文建、許寂下;第二、揚武寨,教周公旦、祁宏下;第三、武德寨,教畢公臯、南宮列下;第四、武勝寨、教太公、南宮适下;第五、修武寨;召公奭、宏夭、殷交、武王下。
此寨靠黃河下,不動。
等纣王兵來,一陣須捉纣王。
” 卻說纣王今知西伯侯兵來過黃河,來時用司戶參軍為将。
纣王冷笑微微:“此人年邁,不足為患乎!”前時有費仲去探潼關,敗了回來,見纣王具說太公之事。
纣王不信。
今過孟水,纣王令文武評議之事。
文武蒙宣,鹹詣殿下,山呼畢。
纣王問曰:“寡人知周起兵,将過孟水;今問卿等,恁誰敢去為将捉太公,收西周武王?若得勝回來,寡人也不負卿等之力。
”問一聲未了,有費仲出班奏曰:“臣啟陛下,臣舉一人堪為大将矣。
”纣王曰:“是誰人?”費仲曰:“交崇侯虎為大将;教薛延沱為副将,此人封為白虎神;蔚遲桓,此人封為青龍神;要來攻,此人封為來住神;申屠豹,此人封為豹尾神;戌庚,此人封為太歲神。
戌庚以下衆将,百萬雄兵,守朝歌者無數。
教彭舉、彭矯、彭執三人先鋒将。
”纣王:“依卿所奏。
”拜起崇侯虎為大将,領兵百萬,來收西周。
在路行經數日,前到故恩州西陵底下了寨。
崇侯虎知太公下五武寨,崇侯虎亦下五星寨:第一、木星寨,飛廉下;第二、水星寨,申屠豹下;第三、火星寨,薛延沱下;第四、金星寨,蔚遲桓下;第五、土星寨,彭舉下。
時有先鋒将彭舉先出陣,與殷交決戰。
二将挑鬥,馬項相交,約戰十數合,被殷交一斧劈了彭舉。
有彭矯見劈了彭舉死了,心中大怒,縱馬與殷交鬥敵;不到三合,被殷交又劈了彭矯。
又有彭執,見殺二兄,大怒;又與殷交戰,被殷交又劈了彭執。
這殷交一陣壞了三将。
卻有敗軍,回去寨内,見崇侯虎具說前事:“如今被殷交壞了三員将也!”崇侯虎聞言大怒,言曰:“今日一陣,殺吾三将。
我親自與太公相見!”崇侯虎便跨馬擔刀來與太公相見。
太公詣陣前,問崇侯虎曰:“吾今見纣王無道不仁之君,自亂天下,苦害生靈,天地難容。
西周故來伐之。
你肯順西周麼?若你肯順,便教你封侯之貴如何?”崇侯虎聞言大罵:“爾負纣王之恩!王雖無道,久為大國之君。
食王祿矣,豈可棄乎?爾無道禮!”太公曰:“爾不識時變,不解天機。
”崇侯虎不言。
太公又問曰:“爾識我陣麼?”崇侯虎曰:“我識你陣,名曰是‘五武陣’;取五将為陣,名‘五虎陣’,靠山河。
”太公曰:“你識我陣,你敢打我陣麼?”崇侯虎曰:“纣君拜吾為上将,特來決戰。
爾言甚敢打陣麼?”道罷,縱馬橫刀,沖入陣中。
崇侯虎叫喊之次,忽聞鑼鼓齊鳴,撞出五員戰将:一個是文建,一個是祁宏,一個是南宮列,一個是散宜生,一個是許寂。
五将等迎敵崇侯虎。
崇侯虎大困,乃知沖陣,不知出陣,心迷慌急。
當頭又撞一員猛将,是殷交。
此乃當住崇侯虎言道:“棄馬離鞍受降!”崇侯虎不肯,又與殷交戰。
被殷交一斧砍折崇侯虎馬腳,被衆将捉住崇侯虎,擁見太公。
太公問曰:“爾肯順我麼?順則生,不順則死。
”崇侯虎曰:“食君之祿,曾聞道在家竭力方為大孝;佐國身亡,此乃盡忠。
吾甯可餐刀,不順西周!”太公教建法場,劊子蒙令,斬了崇侯虎,獻首級武王,封為夜靈神也。
又有飛廉領兵出陣索戰。
西周有祁宏亦出陣與飛廉決戰。
二人馬項相交,約到百合,不分勝敗;又鬥到數合,敗了祁宏,飛廉後趕,入陣中。
被太公鞭梢指點,衆将挪身,把陣變為八卦陣。
祁宏回來,卻與飛廉再戰,困了飛廉。
飛廉大罵太公:“你雖困我在陣中,你怎捉得我?”太公見道,叱喝後軍。
後軍聽得齊臨,捉住飛廉,擁見太公。
太公教斬了。
劊子蒙令,斬飛廉首級獻武王,封為大将。
又方相身長一丈,使畫戟,與禦兵戰,用戟刺中武王禦馬。
畫戟又待刺武王。
方相見金龍護體,紫氣籠身。
方相躍身下馬,棄戟便拜武王,山呼萬歲,言:“乞死罪!”武王見方相順降,大喜言曰:“免爾罪。
”立封為開路引駕大将軍。
方相父方昌,與纣王殿下,封為廊将,祖本是拒橋人也。
又有豹尾與太公相見。
豹尾大罵太公:“爾反纣王的逆賊!曾為釣叟屠肉于市,賣醬于村;妻不能贍,中路分離。
據你所為,豈作上将乎!”太公聞言,大笑曰:“吾窮天命,佐有道之君,伐無道之主。
”道話之次,被南宮适用鐵箭射之,豹尾大怒,與南官适決戰。
不鬥十合,被南宮适戰住豹尾長槍,馬項相交,被南宮适活捉住豹尾,擁見太公。
太公教斬了者。
劊子蒙令,斬了豹尾,獻首級與武王。
武王大喜。
有人報曰:“西南見一隊軍,擁一員将。
”至近下寨,令一小卒,來見太公,言曰:“南燕王黃飛虎至,願助氣力伐纣。
”太公聞言,奏武王曰:“有黃飛虎至,助大王伐纣者。
”武王大喜,便宣至見帝,山呼畢,封為先鋒招讨大将軍。
南燕王遂合兵伐纣。
至夜,卻說纣王許多兵将,與周兵混戰,周兵衆将各認着纣将決戰。
被黃飛虎出陣,用大刀便劈纣王。
纣王急走,劈着纣王戰馬,負痛不能走得。
被衆将護之,纣王得脫。
有費仲與殷交相敵,被殷交引臂展手一斧,斫費仲馬頭落地,活捉費仲,推見太公。
太公并衆将士恨之,令于陣中剮肉,去九鼎镬内烹而食之。
外有魏歲、魏鬼二人,倉皇無覓前途。
魏歲見殷交、西周武王、扈敬達,縱馬将奔,無故落馬墜地,被扈敬達縱馬殺了魏歲。
魏鬼持槍混戰。
不久,纣王回馬恰待走,正迎着引駕大将軍武吉。
武吉喑嗚叱一聲:“不得走!”魏鬼不能支持,被武吉殺之。
其餘兵将盡殺之。
惟有纣王一身尚在,領着敗兵前往朝歌去。
又被黃飛虎、殷交二人,剿殺一陣,殺得兵士十人亡九。
唯有纣王得脫,将着些小敗将走入朝歌去了。
武王傳聖旨,教圍朝歌城。
于四下用兵,下三十六寨。
唯有朝歌守關纣兵背纣者不少,順周者極多。
當年戊午日,四方兵将盡至孟津,八伯諸侯不會而自詣,鹹皆來朝武王。
詣于武王前,鹹山呼萬歲,賀萬千之喜。
武王見天下衆諸侯鹹詣,心皆喜順。
武王設宴管待衆諸侯及衆将軍士。
筵宴畢,下令教兵将盡圍定朝歌,攻城。
兵士東下至同山百路,西下至太行山,南下至遂村,北下至清河。
清河上有石橋村,石橋村北有東橋村、西橋村。
于衛縣西二裡,有照刑台。
南北河橋邊便是纣王殿。
纣妻妲己摘星樓,在深山内磨石嶺北是也。
纣王夏月天避暑安都村,北有白龍潭;廟後有山岩,名曰倉谷,此處藏糧,至今無數也。
有太公克下戊午日甲子日,天降沖雷之聲,恁可破纣也。
武王曰:“有諸侯助伐朝歌,至癸亥日,有一路兵來委的投我。
”令人去探,見當前一員猛将,此人身長一丈,肩擔一柄大刀,披發似鬼,似擒龍捉虎之雄。
卻是錄真山學業之人,雷震子也。
詣于武王面前,攀鞍下馬,山呼萬歲罷。
武王大喜:“果然來投我!” 武王又曰:“此城必破,願天降三日血雨淋城。
教天雷震地,城自摧破。
”言罷之次,太公令教四下兵将一齊打城,三十六寨一齊發喊之次,果然,天雷震城,血雨微微,天愁地慘,日月無光。
癸亥日打城,至夜又至曉,是甲子日早辰,于城四下兵将一齊喊聲,果然城牆自摧,三十六路打破城池,有兵、将、元帥,一齊入城去捉纣王。
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纣王。
纣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纣王自點火焚燒了殿宇,仗劍沖兵便走。
欲待走,被北伯侯祁楊廣高聲叫:“衆兵将捉住無道之君者!”纣王知不免難,大叫一聲,自往跳入火中。
才欲待跳,忽然一人攔腰挾住,不能跳入火中,令左右捉住,擁見太公、武王見了。
太公高聲叫曰:“捉取妲己來!”兵将依令,速去宮内捉妲己。
詣諸宮中不見妲己,問宮人曰:“妲己在于何處也?”宮人言曰:“妲己在摘星樓上。
”殷交共黃飛虎聽道在摘星樓上,速去捉妲己。
妲己見兵将至近,思不能脫難,望危樓之下便跳。
忽被一陣妖風,吹向欄杆上挂住妲已。
被殷交捉住妲已,擁見太公。
太公傳令,教牢收者。
教取了庫藏金銀财寶,更盡斬了費仲、費孟家族,三百口良賤盡皆誅戮。
此乃不匡谏纣王、妲已恣縱行無道者,盡皆斬訖。
行善事者,子孫受祿;行不仁者,滿門遭誅。
太公曰:“戊午日,兵臨孟津;甲子日,血浸朝歌。
”有詩為證。
詩曰: 戊午兵臨孟水橋,諸侯烈士盡來朝; 天心合與人心順,甲子朝歌血水流。
又詩曰: 人笑姜公執釣鈎,錦鱗不釣釣西周; 鳳翔一道魚和水,流到朝歌殿角頭。
太公、武王收兵于朝歌城外。
翌日未時,武王為天下王,今已破纣也。
殷交、武王共太公評議所行之事,以此拜禮,禱祝天地神祇山川;并又祭纣王所害死的痛亡屈死生靈,然後斬纣并妲己二人。
武王、太公并衆将、大小官員、兵士等,焚香禱祝天地神祇名山大川。
武王曰:“今破無道不仁之君當死之罪如此。
纣王置下酒池肉林,虿盆炮烙之刑;剖剝忠良,剔割孕婦;斫胫看髓,羅織苦死。
所有百萬般淩遲枉死生靈,皆祭之。
”用香食美羹潑于地上。
其日,天色陰晦,順風聽得苦死痛亡靈魂,享而食之。
其祭食不移時刻俱盡。
或有一人言曰:“受有道之君祭享。
” 太公傳令,教建法場:大白旗下斬纣王,小白旗下斬妲己。
帝問曰:“教甚人為劊子?”問一聲未罷,轉過殷交來奏:“陛下,小臣願為劊子。
陛下聽吾訴之曰:“纣王昔信妲己之言,逐臣到一廟中,似睡蒙眬,賜臣一杯酒,飲之力如萬人;又賜臣一具百斤大斧,教斬無道之君。
以此神祇所祝,臣合為劊子。
”武王曰:“據有此事,依卿之言。
” 武王并太公衆文武群臣,皆戴冠冕朝服,論條律,若纣王苦害生靈萬餘人命,合斬纣王并妲己與寡人報仇。
武王傳令,教兩班文武兵士,于法場上兩下排列。
衆文武兵将依奉聖旨,排列了當。
武王傳聖旨曰:“推過纣王、妲己。
”當面言:“纣王,爾有十條大過,爾知麼?”纣王無答。
武王又曰:“不仁無道之纣,爾囚吾父,醢吾弟身為肉醬,共妲己取樂,是一過也;虿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苦害宮妃,是二過也;爾去摘星樓上撺下姜皇後攧死,山陵不修,葬後宮第七個梧桐樹下,是三過也;你信妲己之言,遠竄太子,是四過也;殺害忠臣,貶剝忠良,是五過也。
”武王言訖五事,泣下。
纣王目睜無言。
太公曰:“不仁之君,爾殺吾母,是六過也;爾醢黃飛虎之妻,有何罪名,是七過也;爾信妲己之言,剖孕婦,辨陰陽,是八過也;爾信妲己之言,斫胫看髓,是九過也;爾信妲己之言,修□□閣,勞廢民力,費仲讒言,自亂天下,是十過也。
”太公言訖後五件大罪,纣王亦無對。
武王并衆文武,盡言無道不仁之君,據此合斬萬段,未報民恨。
言罷,一聲響亮,于大白旗下,殷交一斧斬了纣王。
萬言鹹樂。
二聲鼓響,于小白旗下,劊子手待斬妲己。
妲己回首戲劊子,用千嬌百媚妖眼戲之,劊子墜刀于地,不忍殺之。
太公大怒,令教斬了劊子,又教一劊子去斬,劊子持刀待斬妲己,妲己回首戲劊子。
劊子見千嬌百媚,劊子又墜刀落地,不忍斬之。
太公大怒,又斬了劊子。
有殷交來奏武王:“臣啟陛下,小臣乞斬妲己。
”武王:“依卿所奏。
”殷交用練紮子面目,不見妖容。
被殷交用手舉斧,去妲己項上中一斧。
不斬萬事俱休,既然斬着,聽得一聲響亮,不見了妲己,但見火光迸散。
似此怎斬得妲己了? 太公一手擎着降妖章,一手擎着降妖鏡,向空中照見妲己真性,化為九尾狐狸,騰空而去。
被太公用降妖章叱下,複墜于地。
太公令殷交拿住,用七尺生絹為袋裹之,用木碓搗之,以此妖容滅形,怪魄不見。
後有詩為證: 休将方寸睐神祇,禍福還同似影随; 善惡到頭終有報,隻争來速與來遲。
七國春秋平話 七國春秋平話卷上 詩曰: 七雄戰鬥亂春秋,兵革相持不肯休; 專務霸強為上國,從茲安肯更尊周? 又詩曰: 戰國諸侯号七雄,幹戈終日互相攻; 燕邦樂毅齊孫膑,謀略縱橫七國中。
夫“後七國春秋”者,說着魏國遣龐涓為帥,将兵伐韓、趙二國。
韓、趙二國不能當敵,即遣使請救于齊,齊遣孫子、田忌為帥,領兵救韓、趙二國,遂合韓、趙兵,戰魏。
敗其将龐涓于馬陵山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墜葉潇潇九月天,驅羸獨過馬陵前; 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将軍破敵年。
其夜,孫子用計,捉了龐涓,就魏國會六國君王,斬了龐涓,報了刖足之仇。
怎見得?有周昙詠史詩為證。
詩曰: 曾嫌勝己害賢人,鑽火明知速自焚; 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
其時,孫子排宴管待諸國君王。
孫子挂了七國都元帥印,威霸諸國。
就筵上緻謝諸國君王。
宴終,諸國君臣将士,各還本國。
卻說齊王自孫子破魏之後,恃着那孫子英勇,南割楚之淮北,西侵韓、魏、趙三國,欲并周室為天子。
每年諸邦進奉,六國來朝。
真個是威鎮諸國,勇霸天下。
一日登殿,設班之次,忽有閣門大使奏曰:“今有一賢士,稱是鄒國人氏,姓孟名轲,字子車,特來見王。
”齊王大喜,宣到殿下,禮畢。
遂宣孟子上殿,賜繡墩而坐。
王問孟子曰:“謝卿遠來。
聞卿治儒術之道,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欤?”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聞也。
無已,則王乎?”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譏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遂封孟子為上卿。
齊國大治。
卻說燕王哙即位以來,有其相子之專權擅政。
那燕王老耄不能治國,欲慕唐堯、虞舜授禅的道理,欲将國政讓與子之做燕王。
有燕國太子不肯,遂谏于父王。
燕王大怒,把太子趕出燕國。
卻有孫操得知,出班奏曰:“臣今有表,願王察之。
”表曰:“天之生民,為之立君,立君所以治民。
人生日用之間,不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各有一定之理。
君臣之間,義同父子;内則父子,外則君臣。
況我王太子,仁孝日彰,可為民望。
況子之有何德行,而國可以擅傳于人乎?願王歸太子于本國,誅子之于市朝,免諸侯興師問罪,則誠萬幸。
乞我王聖鑒。
” 王看之,大怒曰:“昔堯禅位于舜,舜傳位于禹。
吾今傳位于子之。
事已決矣,汝何谏為!”遂傳位與子之為燕王。
孫操大罵子之:“賊臣,安敢欺君篡國!”子之大怒,遂令金瓜把下者。
卻有上大夫毛壽出班奏曰:“方今齊國正強,内有孫子謀欺姜呂;若斬孫操,恐其子孫膑報仇,誰能為敵?願王将孫操囚之。
”子之依言。
卻說孫子在齊,忽有燕國孫龍,使人赍書入宅。
孫子接得,是父書。
書曰: “燕王将太子出于外國,以位禅于子之。
吾谏不聽。
叵耐子之将吾囚于獄,吾命在旦夕,汝可速來救我。
如遲疾,則父子不能相見矣!父孫操書。
” 孫子看畢,大恸,罵曰:“無道燕君,吾當奏帝,興兵滅爾!”遂入朝奏帝曰:“臣啟我王,今有燕國丞相子之,篡君之位為王,黜燕太子平于國外,囚吾父于獄中。
臣乞陛下興師問罪。
”蘇秦出班奏曰:“方今六國合縱敵秦,若大王伐燕,則構怨于諸侯,背洹水之盟。
若秦合諸國攻齊,則吾國危矣。
”王不聽,遂起兵與孫子伐燕。
孫子蒙聖旨,乞兵二十萬,章子為元帥,袁達為先鋒,李牧、獨孤陳為殿後使。
王依奏,令孫子為軍師。
次早,講武殿交兵,起離齊國,迤逦行程。
但見前排甲馬,後列軍兵,遙聞金鼓震天,遠望旌旗蔽日;刀槍如霜凜凜,衣甲曜日輝輝;端的槍刀如蘆葦,人馬撮風行。
不旬日,早至燕邦易水下寨。
燕國有細作,探得齊王令孫子伐燕,急報燕國子之曰:“齊王令孫子領大兵攻伐本邦,兵至易水,望大王疾速起兵退齊兵。
”燕王子之大驚,宣召諸将行兵,燕王子之親征。
令鹿毛壽為元帥,市被為先鋒,起兵十萬,離薊城往易水平地下寨。
卻說孫子命章子拽兵與燕兵對陣。
須臾,兩陣俱圓,撞出一員猛将,怎生打扮?黃金盔上偏宜爛熳紅纓,白錦袍中最稱光明銅铠;手掿宣花月斧,腰懸打将鐵鞭;乃齊将袁達,厲聲高叫索戰。
燕陣撞出一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手把三尖兩刃刀,腰上雙懸水磨簡,乃燕将市被。
二将打話不定,約鬥五十餘合,并無勝負,各歸本陣。
次日再戰,袁達出陣。
卻有石丁肩擔清風利槍,出陣與袁達交戰。
怎見得?詩曰: 二将逞英雄,盤桓兩陣前; 征雲籠日月,殺氣罩山川。
斧斫分毫中,槍争半點偏; 些兒心意失,目下喪黃泉。
約戰四十餘合,袁達詐敗,石丁便趕,被袁達一斧砍落。
隻見:金盔倒卓,便似一輪明月沉西海;繡靴踢空,有如天王托塔落雲軒。
石丁已死。
孫子令章子催兵掩殺。
燕兵大敗歸城,閉門不出。
孫子令軍圍城下寨,每日令兵攻城。
卻說燕王子之與諸大臣議曰:“何人退得齊兵?”班部中有鹿毛壽出班奏曰:“齊兵英勇難退,望大王修國書,臣遣差使命往秦、魏、韓、趙四國求救。
”子之依奏,即時修書,差使命假裝商人,将國書出城,過了吊橋,被袁達拿住,問曰:“你是何人?對我實說。
”其人不敢隐諱,答曰:“子之令我去秦、魏、韓、趙四國求救。
”袁達搜出國書一道,乃是四國借兵的文字。
遂被袁達扯了國書,殺了燕使。
詩曰: 借兵欲救燕王難,不拟今朝刀下亡! 袁達謂孫子曰:“燕國遣使求救兵,被吾拿住殺了。
”孫子令袁達領大兵攻城。
市被奏燕子之曰:“四國救兵未至;即日城下,齊兵攻城。
臣乞三千兵,出城退卻齊兵。
”子之依奏,即令市被引兵三千,出城見陣。
兩陣俱圓,齊陣袁達出馬,打話不定,約戰四五十合,勝負未分。
孫子出馬叫曰:“将軍如此英勇,怎肯助桀無道!況子之篡君之位,酷虐燕民。
吾奉王命,特來問罪。
将軍豈不見機而作?”市被吃孫子說了幾句,遂下馬降齊。
市被遂引齊兵入城。
齊兵奔入燕國宮殿,先擒了子之,見孫子。
孫子大悅,令衆軍酰為肉醬食之。
遂救了孫操。
章子領兵殺入宮庭,擄掠嫔妃彩女;殺了故燕王哙;劫掠藏庫金銀,洗蕩燕宮。
怎見得?詩曰: 六宮化為荒草地,四苑變作戰争場! 縱令齊兵擄掠燕國百姓。
百姓有命者赴司投降,無命者橫屍暴露。
孫子遂發官下燕郡,取讨降書地圖,限十日赴司投納。
至期,諸郡盡數投降納書。
孫子取了燕國經理地圖,并金寶十車,遂領軍回齊。
怎見得?詩曰: 鞭敲金镫響,人唱凱歌回。
話非一日,孫子領兵回至博關下寨。
是夜,一陣風過,孫子言道:“主有賊兵至。
”即時令衆兵埋伏:袁達伏兵正南,李牧伏兵正北,獨孤陳伏兵正東,章子伏兵正西。
空營内懸羊擂鼓,喂馬搖鈴。
到得二更前後,卻有清漳太子、鄒堅、鄒忌領兵一萬,直撞營裡來。
見是空營,令兵即回,恐遭孫子之計。
四下伏兵并起。
被袁達捉住鄒堅,李牧捉住鄒忌,獨孤陳捉住清漳太子。
推見孫子,欲斬三人。
孫子急叫曰:“不可!候入朝奏帝,分别是非。
”遂将三人放了。
卻說齊王設朝,金殿上淨鞭三鞭響,玉階前文武兩班齊。
忽有孫子、章子二人,金階下山呼禮畢,奏曰:“臣昨蒙聖旨伐燕,遂擒了子之酰為肉醬,衆軍食之;有故燕王哙遂被亂軍所殺。
所得燕邦地圖,并金寶十車,獻上我王。
”齊王大悅,遂問孫子曰:“今燕國已取,卿何不樂?”孫子曰:“臣有小事,不敢取奏。
”王曰:“若何?”孫子曰:“臣昨回兵至于博關下寨,有國舅鄒堅、鄒忌并清漳太子引兵來劫臣寨。
臣如不能持備,則臣今日不能見大王。
”齊王聞奏大怒,令斬太子。
孫子谏曰:“太子年幼,不知禮法,乞赦太子。
”王依奏,赦了太子。
忙排禦宴,賞設孫子、章子。
齊王遂問上大夫孟子曰:“今燕國,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
”王曰:“今燕國求救于諸侯,則何以處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
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燕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王不聽,孟子緻為臣而去齊。
卻說燕國被那齊兵殺盡,隻見那鴉号殘照,草暗荒陂,并無人煙;滿眼黃花、紫蔓,荊棘遍地。
怎見得燕國凄涼?有詩為證: 宮庭化為荒草地,六市三街今野營; 牢落燕邦齊敗後,夕陽殘照好傷情。
話說燕國故舊官宦軍民,遂立燕國太子平為昭王。
昭王即位于國破之後,内施其仁,外布其德;君不矜尊,臣不施名;養老尊賢;教其術,畜其能;吊死問孤,濟寒赈貧;與百姓同甘共苦,輕徭薄賦;慎獄訟,實府庫,勸農桑;民富國強,衆安如堵。
且休說昭王政事。
且說那齊王登殿,有公子田文、田忌奏曰:“願修淩煙合、交赦院。
”王曰:“為何?”公子曰:“有功者上淩煙閣,無功有罪者入交赦院。
”王曰:“有罪者誰?”魯王曰:“孫子自來于齊,數有大功,興為上國,先生合上淩煙合。
鄒堅子父合入交赦院。
上淩煙閣受天子文武百官拜。
入交赦院,令公人用不淨灑口。
”帝從奏,令人修淩煙合,圖孫子于其上。
真個是孫子名标青史。
當日,鄒皇後聞之大怒,令宮奴宣孫子入宮。
鄒後問孫子無道禮,交斬去。
天子駕至,問孫子之根由。
皇後曰:“如何孫子偏上淩煙合,交俺父入交赦院?”帝大怒曰:“朕行宣诏已了,都被這父子壞損齊國威名!”遂命武士擒下皇後,欲斬。
孫子谏曰:“不可因小臣壞了皇後。
”王依奏,遂貶皇後入冷宮。
次日,清漳太子谒皇後于冷宮。
後遂告太子因由。
太子命二國舅鄒堅、鄒忌等來救皇後。
次日,鄒堅領五百兵就宅殺孫子,被袁達、李牧伏兵捉住見帝,令左右處斬。
被鄒忌領兵來劫法場,救了鄒堅,就領兵提刀入内殺帝。
齊王無備,詩曰: 便生篡國奪權意,擊發圖王霸業心。
怎生結束?看帝性命如何?李牧捉住。
帝知大怒,令袁達都殺鄒家老小。
鄒文簡女來見帝,其婦大有顔色,言是景州太守國舅姊妹。
齊王見之大喜,便納為後,急令赦免鄒堅、鄒忌,依舊叙用朝中。
前後五年之間,鄒後見太子清漳聰俊,亂其上下,邀太子入宮飲宴就寝,謀害齊王。
齊王知之大怒,令斬鄒後并太子。
被鄒堅提刀入内,見齊王便斬,又無袁達在側,詩曰: 齊王性命如何?躲不疊分屍兩段。
刃起時一片白雲,血濺處滿袍紅雨。
次日,鄒堅傳宣:先皇晏駕,立太子田才為帝,号愍王。
行大赦,孫子奏曰:“既先君喪,合诏六國贈孝。
”愍王自思,恐衆君王問罪,按诏而不行。
又納國姑為妃,國姨為後,酒色荒泆,不治國事已久。
有日,蘇代上谏曰:“臣聞君王之道,昭如日月,普照萬民;大王不可納國姑為妃,國姨為後。
況内疏骨肉,外失邦國,荒淫過度,事變禍成。
願大王改過從正,反道去惑,則臣之萬幸。
”王不聽,孫子又谏曰:“昔商纣王惑于妲己,而緻邦國之滅。
幽王淫于褒姒,而取一身之亡。
望大王改邪歸正,就有道而去無道,則邦國之幸。
”帝不從谏,大怒罵曰:“有您,江山如此;無您,亦如故!喝令武士推轉孫子。
有魯王、衆公子曰:“孫子于國有大功,何罪斬之?得賢者昌,得愚者亡。
”當時鄒堅曰:“孫子先有三罪:一不忠,二不孝,三不義。
一不忠者,佐二主;二不孝,遠離父母;三不義,苦谏帝王行邪。
”帝令斬,又有蔔昌谏帝,終不從。
苦苦再谏。
帝曰:“再谏朕者,貶出臨淄!”時有公子田文亦來進谏。
帝不從。
公子罵帝:“桀纣無道之君,同其獸類!”帝聞之,大怒:“怎敢罵朕!”令金瓜碎腦。
詩曰: 壞了擎天碧玉柱,損卻架海紫金梁! 看田文公子性命如何?田單、田咨、田忌、蘇代、衆文武曰:“若斬田文、孫子,滿朝文武都反叛矣!”帝大驚:“休,休!看先皇面不斬,赦之。
”把田文貶入即墨,田忌貶入莒城。
孫子見貶二公子,大泣,言:“齊邦無主。
”言:“無道之君,不納賢良直谏!”王聞之大怒:“朕為萬乘之國君,卿何哭無主?”欲斬孫子。
可惜盡忠之臣,死在無道之手。
其時袁達大怒,言:“無道之君,不納賢良忠谏!”提劍在手,詩曰: 劍起一片寒泉,落來半潭秋水。
看齊愍王性命如何?孫子急言:“不得無禮,臣不得弑君!”齊王見袁達勢惡,方免孫子之命。
孫子因此上得病不出。
次日告曰:“夫人,怕我死後,埋于河内,交袁達看墳則個。
” 卻說秦昭王殿下大将白起,加武安君,知孫子死,領兵十萬,推與孫子吊孝,乘勢來破齊邦。
兵到淄河,見有孫子墳。
白起上紙祭畢,起曰:“自從滅龐涓之後,孫子要七國将印去。
今孫子已喪,可雪吾冤。
問齊王要七國将印,掘孫子屍去。
”白起到城下,問齊王要印之事。
王大驚,命問蘇夫人,白起要印之事。
夫人不許。
齊王上城與白起曰:“孫子死,印不知所在。
” 白起曰:“好也要,歹也要!若有良将,願求出陣,定個太平。
”齊王大驚曰:“誰人可出?”忽有一人出曰:“願乞五千兵,生擒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