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乃是袁達。
引兵出城對陣,二人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詩曰: 滾滾難容柳絮飛,幽幽不讓梨花舞。
馬似北海競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
二人略歇,袁達自思兵少,怎生敵衆。
遂将孫子屍入九仙山落草去了。
白起謂齊王曰:“俺于秦國為上将,恁仗孫子之勢,為七國之長。
今孫子已死,可将七國印來還俺者。
”齊王城上答曰:“自孫子死後,七國将印并孫子同葬,将軍可自去取者。
”白起不得印,大怒,令兵攻城。
燕國孫操大兵一十萬,與兒孫子來索命;魏國畢昌兵一十萬亦來攻齊,與龐涓報仇;韓國大将張奢起兵一十萬與孫子報仇,為鄒堅氣殺孫子。
四國兵四十萬,都困臨淄城。
齊王謂文武曰:“若何?”鄒堅曰:“大王言孫子化去,臣不敢挂印。
”鄒堅遂點二萬精兵,數員良将,欲出戰,憑手中槍,活捉秦白起;仗坐下馬,蕩散北燕軍。
鄒堅挂了印也,看勝敗如何?鄒堅上城,看兵勢:東門外,立魏太子畢昌大兵十萬;韓國大将張奢兵十萬守南門,立炮打城;西門外,秦白起大兵十萬,守西門;北門外,燕兵大将兵十萬,孫操橫刀,問齊王:“與我兒償命!” 鄒堅城上看一遭,南門外立陣張奢見之,大怒道:“齊天子信讒臣,氣殺孫子,乃是此人也!”張奢曰:“不用三國之兵,則吾獨自破齊國。
”城下擂鼓搖旗,隻見四方排陣,團團旋轉。
兩刃刀槍,密密環圍;長槍密布等兵來,弓弩連排防陣後;遠看旗号似團花,近睹劍鋒如雪白。
門旗下一員猛将出馬,頭頂鳳翅金盔,身披柳葉甲,但見其人長赳赳,身材七尺氣昂昂,手持一柄大杆刀,厲聲高叫:“齊将出馬!”乃是張奢。
鄒堅領兵出城,排下五虎靠山陣。
須臾陣圓。
鄒堅出馬叫曰:“蝼蟻之輩,敢侵大國!”張奢罵曰:“弑君之賊,撓亂齊國,氣殺孫子;吾今合四國兵來與孫子雪恨!”二人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一個沖翻凹面金精獸,一個撞倒唇蛟赤須龍。
看這兩個勝敗如何?不上十合,齊将鄒堅大敗,張奢督兵掩殺,齊兵大敗。
鄒堅引敗兵入城,閉門不出。
鄒堅奏帝曰:“今四國軍兵困齊,臣不能抵敵,折将虧兵,望大王恕罪。
”齊王言曰:“得賢者昌,失賢者亡。
亡化孫子。
今有四國困齊,怎生奈何?”蘇代奏曰:“可宣魯王田忌、田單救駕,若何?”帝曰:“朕貶二人,何來保駕?”代曰:“小臣出齊去。
”帝曰:“外有四國軍,四十萬大兵,五百員大将,如何去得?”代曰:“托我王洪福,小臣有計。
”寫與齊王看畢,帝大喜道:“是好計。
若聖旨到日,二公便來。
”看寫着甚計來?君臣議畢,蘇代準備了夜出齊南門。
逢韓大将捉住,見張奢。
張奢問:“為何暗出齊城?”言曰:“小人是艱難人也。
”奢看觑身上泥土破衣。
張奢放了。
蘇代得脫離齊,出本國,至羊縣,換馬衣服,前到即墨城内。
入大衙裡,令吏人報與田單。
田單得知,接蘇代。
大臣下馬開聖旨。
公子拜畢,言曰:“相公休罪,有他鄒家父子國後妃子,去不得。
”代曰:“甫能到此,公子便不去保駕?”蘇代言:“我活得後待如何?”扯劍在手,“不如自盡!”詩曰: 本心有意分齊難,到此翻成禍及身。
看蘇代性命如何?是時公子急救。
“大夫休怒,且商議。
咱遲了甚麼?” 大夫曰:“公子不去,這裡别有保駕人?”公子曰:“無。
”代曰:“你不去,這裡也有救駕人。
”公子曰:“誰?”代曰:“有莒城田忌。
”公子曰:“然則須來日行。
” 到莒城,見魯王田忌,禮畢,議保駕。
酒畢,大夫引從人奔後院散悶行。
一人報曰:“告相公,先生在裡向書案上,有先生下棋,正是孫子。
”大夫悅,二人奔走向前,至近,認是馬升、解信。
代曰:“齊王有聖旨,宣您兄弟每救駕。
”三人言畢,又聽後院舞劍之聲,道:“蘇相公引吏人奔走。
”至近,卻有二人見來者急起。
相公攔住前門,吏人當住後門,任誰道:“先生詐死,真個在裡,休走!聖旨救駕去來!”看是孫子是否麼?蘇代見二人急起,代曰:“聖旨在此,不能無禮!”先生曰:“貧道是養性之人,何榮帝敕?”蘇再認:一個是蕭古達,一個是師叔王敖。
二人道:“自有救駕的人,不能得去。
”衆人說話之次,大夫離座至後面園中行。
隔牆有一人怨聲作念罵:“愍王無道,同桀纣之君,誤我家小!”大夫道:“甚人?”奔一小閣内。
蘇代至小閣,不見了;向屏風上有新詩一首。
便叫大夫,急喚公子,須要先生救駕,孫子在那裡去了也?不知屏風書着何字?決見先生在此中。
看孫子寫着甚底?詩曰: 嗔雨呼風一巨鲸,生逢日月不分明; 哀哉天下遭塗炭,空盡翻江混海龍。
後題“無名逸人悶筆”。
大夫見桌上有文房四寶,遂和詩一首曰: 執筆題詩号巨鲸,心燈空使照天明; 不思父子從君命,何用捶胸怨恨聲。
大夫寫畢,言“失國臣蘇代作”。
來見公子田單,代告曰:“公子,齊國旦夕有危,孫子暗隐于此不出,若何?”公子曰:“無。
”蘇代曰:“若無,孫子寫來詩墨迹未幹,何以知之?”言未畢,報曰:“有田單公子在聚賓亭上坐議保駕,是将酒食待之,共議國事。
” 卻說孫子天晚出地窨來憑探,便行向屏風上,見和詩一首。
孫子觑了大驚,上寫着“失國臣蘇代”。
先生道:“好才!大夫安在?”小卒曰:“前廳上與公子道話。
”先生令請去,對公子詐言道:“老夫人心氣痛,交來請大王。
”田忌起,蘇代曰:“意也。
”遂拈衣蹑足,至後小閣,聽二人說話,論四國困齊急矣。
蘇代至近,一隻手拿住孫子,一隻手扯住田忌,取出宣诏來,看孫子肯去也不去?公子田忌即時邀孫子、蘇代,準備酒食,論救齊之道。
孫子曰:“據齊君無道,不可救;既大夫到來相謀,吾委田單兵五千,将馬升、解信、蕭古達,不須征戰,與吾父書見驸馬,四國兵自退。
”公子田單得書,忻然而去。
據孫子名欺呂望,志賽顔回,休言秦将白起,書到四國拱手而降。
寫着甚計?孫子曰:“公休疑。
一面去先解齊危。
”孫子往九仙山拿袁達。
公子田單兵離即墨。
馬升、解信一條槍,一柄刀,五千兵開路。
合後是蕭古達衆将等,圍簇田單公子。
兵入齊城,見齊王。
齊王即問四國兵如何。
況孫先生在裡。
齊王聞之大喜,即上城望見遠遠兵來,打孫子旗幡,仰天而賀喜言:“齊有主,先生在裡。
” 至齊約百裡下寨,有馬升、解信,二千軍,探齊城怎生?探軍回來,對公子具說齊城之事。
公子領兵至燕寨至近,卻有孫龍兵一萬來迎,攔住問:“何處兵來?”公子出馬叫:“将軍休放箭!吾乃是齊将田忌、田單。
”孫龍曰:“愍王無道召亂,令兵圍齊,與兄雪恨。
爾來若何?”田單曰:“今四國困齊,吾往勞山問孫子取計,今蒙孫匡書簡,特來呈驸馬将軍。
”孫龍曰:“吾兄在裡?”公子曰:“然。
”孫龍交取書來,令小軍呈書,接得,速入燕寨,見父孫操,與孫子書看畢;急令小軍請四國招讨,議罷兵之事,衆國都道:“孫子潛名,又是詐死。
”詩曰: 脫災不用三軍戰,免難皆因書一封。
孫先生是強,四國兵肯回麼? 孫操問田單:“得吾兒端的安樂,收兵便回。
”韓張奢得孫子書,下令三軍兵,特來與先生雪恨。
先生在裡主謀。
魏畢昌待與龐涓雪恨,即便歸國去也。
秦白起不信孫子在裡:“一名貫出,諸邦拱手。
孫子身死,打孫子旗号,正是回軍之計,何有瘸漢?”言未盡,正東有三萬兵來,中間孫子旗号,兩壁李牧、袁達。
白起點軍。
小軍報曰:“正北有公子田單、馬升、解信一萬兵來。
”白起曰:“當先捉袁達,向後破公子田單。
”小軍又報:“正南下有魯王田忌二萬兵将來決戰生死,今日睹一陣。
”白起曰:“生死不離今日,太平不睹明朝。
輸赢咱睹一陣。
” 孫子來,白起迎,震天鑼鼓響,括地喊聲鳴。
勝敗如何?相殺一陣,痛敗白起:秦兵望東觑,世不與東齊為戰。
整兵各還寨。
孫子收兵而退,田單、田文、田忌公子共孫子入朝觐帝。
魯王奏帝:“齊國災難,非孫子不能成功。
古雲:得賢者昌,失賢者亡。
”文武谏曰:“帝不可納姑姨為妃後,于國無益。
”不從文武之言。
蘇代呈表奏,苦谏。
帝怒,貶代丹城縣令。
公子田文告歸農,田單、田忌卻歸莒城及即墨。
孫子見帝不從谏,隻聽讒言;孫子暗出齊城,潛身歸雲夢山。
卻說燕山線代谷養性黃伯楊徒弟樂毅,乃樂羊氏之後,賢而好兵,遂授學于黃伯楊,學陰書兵法。
毅觀将星昏昧,下山佐諸國。
路逢孫子,二人禮畢。
孫子問曰:“先生何往?”毅曰:“貧道見燕、齊、韓、魏,将星昏昧,無賢佐主。
毅今下山,欲佐君王。
”孫子曰:“膑初下山來魏國,魏哀王失政,寵龐涓司馬,聽讒。
後在于齊,齊威王無德,國舅所殺,立愍王,寵國姑姨為妃後,不用良谏。
今膑私離齊邦,燕不可佐。
”言訖,二人各别,孫子往雲夢山去了。
詩曰: 孫樂相逢話已投,一來一往志難侔。
誰知樂毅扶燕後,翻作龐涓刖足仇。
樂毅自言:“孫子自誇,會被龐涓刖足!”樂毅非一日,至齊國内。
前令合門入内奏帝:“合門外有一賢士,特來見帝。
”宣毅,禮畢。
帝問:“卿何來?”樂毅曰:“臣聞齊國無賢,特來扶佐。
”愍王曰:“我托先君聖德,立齊為上國。
今太平何用征夫?爾退。
”樂毅出朝,遙指齊君失政,可知孫子私往,若他國安身,領兵先來破齊國。
樂毅離了齊城去投魏國。
話說魏王登殿,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投本國。
”魏王宣至,問曰:“先生居于何處?”樂毅曰:“臣幼小出家燕山線代谷,授學于黃伯楊。
今聞大王用賢臣,故來佐國。
”魏王大喜,遂用樂毅為大夫。
卻說燕國昭王即位于齊人破燕之後,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賢者。
問于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不足以報怨,誠得賢士與之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
”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裡馬者;馬已死,買其馬首五百金而返。
君怒。
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
’不一年,而千裡馬至者有三疋。
今王必欲緻士,先從隗始。
況賢于隗者,豈遠千裡哉?”于是昭王築黃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先以郭隗而師事之,拜為上卿。
遂出黃榜招賢納士。
有齊國鄒衍、趙國劇辛二人,聞知燕國招賢納士,遂裹糧至燕國。
至榜下看榜。
大使來奏帝曰:“今有二賢士來佐本國。
”王大喜,宣二人至殿下,禮畢,王曰:“二賢不遠千裡而來,願聞名勝。
”鄒衍曰:“臣來于齊,姓鄒名衍。
”劇辛曰:“臣來于趙,姓劇名辛。
”二人曰:“聞大王招賢納士,欲與先王報仇。
臣等不佞,願效死以佐國。
”王曰:“謹奉教。
”遂封鄒衍為上大夫,劇辛為中大夫。
卻說樂毅在魏國,聞燕昭王仁德,屈身下士,築黃金台以招賢者,欲伐齊報冤。
樂毅自思:吾先至齊國,愍王失政,将吾不用。
吾今投燕國佐昭王,興兵滅齊,有何不可?遂棄魏入燕。
話說燕王在黃金台上,設宴管待郭隗、鄒衍、劇辛之次,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自魏國。
”王大喜,宣至台下,禮畢。
王曰:“謝卿遠來,願聞名姓。
”毅曰:“臣幼小出家于線代谷,授陰書兵法于黃伯楊。
聞知燕國用賢,故來佐國。
”王遂宣樂毅上黃金台,置酒管待樂毅。
遂封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怎見得燕國黃金台招賢?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北乘羸馬到燕然,此地何人複禮賢? 欲問昭王無處所,黃金台上草連天。
更有徐景山“黃金台賦”為證。
其略雲: 春秋之世,戰國之燕,爰自召公,啟土于前;傳世至哙,已多曆年。
慕唐虞之高風,思揖遜于政權;授子之以倒持,流齊宣之流涎。
昭王嗣世,發憤求賢;築崇台于此地,緻千金于其巅;以招夫卓荦奇特之士,與之共國而雪冤。
于是始緻郭、樂,終延鄒、劇。
或赢糧景從于青齊之邦,或聞命星馳于趙魏之邑。
智者獻其謀,勇者效其力。
儲積殷富,士卒樂佚;結援四國,報仇強敵;談笑取勝,長驅逐北。
寶器轉輸于臨淄,遺種逃魂于莒墨。
汶篁植于薊丘,故鼎返乎曆室。
内以摅先世之宿憤,外以褫強鄰之戰魄。
使堂堂大燕之勢,重九鼎而安盤石。
乃知士為祖國之至寶,金乃世之常物。
得士重于涎璋,視金輕于沙礫。
惟昭王之賢稱,雖千載猶一日。
是宜當時見之而歆羨。
後世聞之而歎息。
居者被其耿光,過者想其遺迹。
因酌古以寓情,惜台平而事異。
次日,燕王登長朝殿設班,會集文武大臣,議曰:“昔齊分其民衆,以殘我國,夷我宗廟。
國為棘墟。
孤身不安席,口不甘味,上事群公,下撫百姓,願與齊戰于濟西之野,以雪先王之恥。
況今齊王滅宋,廣地千裡,驕矜強暴,天地不容。
卿等計将安出?”有大夫鄒衍出班奏曰:“樂毅習古今得失之方,明進退孤虛之職,左背右賢之術,能令天下為一家。
望大王捧毂推輪,拜樂毅為帥,東向伐齊,易如反掌。
”詩曰: 樂毅伐齊為大帥,皆歸鄒衍一言中。
燕王聞之大喜,遂問樂毅曰:“寡人意欲伐齊,雪先君之恥,鄒大夫舉卿為元帥,若何?”樂教奏曰:“臣為元帥,若我王有福,下三尺甘雨。
”不移時,果然下三尺甘雨。
樂毅奏曰:“大王福德,小臣受王重祿。
臣問天期一蔔,如應限,一日馬生其角,臣便為帥。
”來日早朝,果是龍馬生其一角。
樂毅喜曰:“君臣有德,臣今挂印。
” 燕王并大臣捧毂推輪,邀樂毅上黃金台,受天子百官之禮,與樂毅挂印為帥。
帝曰:“将軍既為帥職,幾時起兵破齊?”樂毅奏曰:“臣然挂印,未當便矣,在朝有奸讒。
”燕王曰:“既拜将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樂毅得敕,把刃在手,大呼:“先斬賊臣,然後舉兵!”衆文武曰:“這人新授職,早敢弄權,待殺誰?”王見樂毅持刃作色,王曰:“将軍息怒,未曾征伐,文武不知,多失國政。
”樂毅回嗔作喜曰:“齊霸國之餘業,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魏、韓、秦四國之兵,共圖之可也。
”燕王從奏,遣樂毅為使往秦、趙二國;遣劇辛往韓、魏二國。
不數日,樂毅自秦、趙二國歸,奏燕王曰:“秦遣大将白起,助兵二十萬;趙遣主父,助兵一十萬。
共伐強齊。
”劇辛自韓、魏二國歸,奏曰:“韓遣大将張奢,助兵一十萬;魏遣畢昌,提兵一十萬。
助燕伐齊。
” 燕王大喜,遂封樂毅為破齊大元帥,劇辛為副元帥,石丙、許貴為先鋒,黃貴為合後糧料使,鄒衍為參謀使,孫龍都救應使。
燕王親為招讨。
遂留郭隗,王令其監國。
選日起兵。
詩曰: 燕兵百萬報齊仇,馬賽麒麟人勝彪; 惡似太公伐纣日,恨如黃帝戰蚩尤。
次日,樂毅奏曰:“齊有三賢,未可易圖。
”王曰:“誰為三賢?”樂毅曰:“有蘇代、袁達、田單。
”有孫龍言曰:“三人都在朝外,隻怕吾兄孫子在齊,恐不能成其大事。
樂毅曰:“孫子已歸山去矣。
若無此三人,兵到齊國,一鼓而收。
”當日軍行,兵及百萬,将有千員,門旗閃閃,劍戟層層,前面軍,青氈笠似千池荷葉迎風;背後軍,鐵兜牟如萬頃琉璃浸水。
個個懸刀似雪,人人擔戟如霜。
不旬日,兵臨齊國,會合秦、趙、韓、魏四國兵,計一百萬,前到倉州二十裡下寨。
令一小卒,将文字遞與倉州節度使柳金龍索降。
金龍不伏,領兵三千,來與燕兵對陣。
兩陣圓,燕将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盔冠,乃是石丙;出馬曰:“俺燕國合并諸國軍兵,故來伐齊無道之君。
将軍豈助桀無道?”柳金龍怒曰:“怎敢将桀比于齊王!”二将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詩曰: 兩陣數聲皮鼓擂,軍前二将鬥相持。
約戰三十餘合,柳金龍敗走。
樂毅催兵掩殺,倉州兵大敗。
柳金龍單馬逃命,至景州,見景州太守劉元獻。
劉元獻點兵二萬,出城迎燕軍,二陣圓,燕将石丙出馬,與劉元獻打話不定。
詩曰: 二将逞英豪,淩空殺氣高; 非但智鬥智,全憑刀鬥刀。
二将約戰五十餘合,劉元獻大敗,并柳金龍引兵走入齊城。
燕兵會四國兵,前至連陽縣下寨。
卻說齊王升殿,聚集兩班文武,忽有柳金龍、劉元獻二人至金階下,山呼禮畢,奏:“臣啟我王,禍事來也。
燕王拜樂毅為元帥,約會秦、趙、韓、魏四國兵計百萬,将有千員,攻伐本邦。
臣等不能抵敵,折将虧兵。
臣乞死罪。
”齊王聞奏大驚,遂問文武大臣曰:“今有燕兵侵境,如何退得?”班部中有一人出班奏曰:“我王勿憂。
臣有一策,交燕兵等退。
”言者是誰? 詩曰: 兩手補完天地缺,一心分破帝王憂。
乃是鄒文簡奏曰:“臣願為帥,用齊東為先鋒将,齊攀為合後将,淳于坤為左将,淳于簡為右将。
邀我王禦駕親征,看臣等退燕兵。
”齊王依奏,起兵三十萬出齊城,前至黃山下寨。
卻說樂毅知得齊兵出城下寨,遂團練兵卒,合秦、魏、韓、趙四國兵百萬,屯于濟西下寨。
次日,齊帥鄒文簡領兵排下青龍出水陣。
燕帥樂毅排下靠山白虎陣。
須臾,二陣俱圓,燕将石丙持槍出馬,厲聲叫曰:“齊陣強将出馬!”齊陣一将出馬,頭頂鳳翅盔,身披鎖子甲,騎一匹駱駝來高慣戰馬,挑一具偃月樣熟銅斧,乃是密州節度使倪孝萃。
二将打話不同,二騎馬交。
詩曰: 二騎馬能争社稷,四條臂會定乾坤。
約戰四十餘合,倪孝萃敗走歸陣。
石丙不趕,各歸本陣。
齊王謂鄒元帥曰:“齊将敗于燕,更有誰可敵?”鄒文簡奏曰:“臣親自出陣。
”當日兩邊鳴金,收軍略歇。
七國春秋平話卷中 次日,樂毅宣谕諸将曰:“齊王無道,侵淩諸國,吾今佐燕王,會集秦、魏、韓、趙四國軍将,共滅無道齊君,以雪先王之恥。
汝等有功者賞,怠慢者斬!”宣谕畢,遂布下七星八鬥陣。
齊帥鄒文簡領兵三十萬,列成堅陣。
鄒文簡出馬叫曰:“太平不睹來朝,輸赢定在今日!”樂毅曰:“你識吾陣麼?”文簡曰:“識。
”樂毅曰:“何陣?”文簡曰:“七星八鬥陣。
”毅曰:“有何陣破?”文簡曰:“用黑殺天王陣破之。
”樂毅曰:“然如此你敢打陣麼?”文簡曰:“敢!”喊一聲,撞入燕陣。
樂毅見文簡入陣,将手中白旗一招,變成六十四卦陣。
文簡撞陣,不能得出。
多時,隻見一人将皂旗亭亭而立;文簡至近,其人将旗搖動,狂風大作,土霧遮天,不辨高低上下。
文簡被衆軍捉住,推見樂毅。
樂毅令将檻車收了。
樂毅親督百萬大軍。
與齊兵混戰一晝夜。
齊兵大敗。
殺得屍橫遍野,血浸成河。
齊王無措,引敗兵走入齊城不出,樂毅遂收軍下寨,犒賞四國軍兵,烹牛宰馬,管待秦将白起、韓将張奢、魏國畢昌、趙國公子。
酬勞軍卒,不在話下。
樂毅先令秦、韓二将收兵還本國去了。
樂毅以齊略宋地土,分與魏國畢昌,還魏去了。
以河間地土,分與越國公子,歸國去了。
卻說樂毅還了四國軍兵,率燕國軍兵長驅入齊。
有副元帥劇辛谏曰:“齊大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
宜及時收取其邊城,以益燕國,此長久之利也。
今所過州郡而不攻,以深入齊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燕國,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毅曰:“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谄谀,政令乖戾,百姓弗堪。
今因其敗而進攻之,其民必叛,而齊可圖也。
今若不進兵攻之,待齊王悔前之非,改過撫民,則難圖矣。
”遂進兵入齊城北下寨。
每日令兵攻城。
樂毅傳令,遣軍将取齊郡諸處城池。
前後月餘之間,打破齊境七十餘城。
卻說齊王在城内大憂,内無糧草,外無救兵;思出城之計。
隻得星夜令軍,南北三門一齊出。
至北門,正撞樂毅,見龍鳳日月旗,正是齊王。
樂毅下令:“如走了齊王者斬!”看燕兵捉得齊王麼?時下衆軍下手捉住,認看時,卻是淳于坤,着王禦衣。
衆軍問曰:“齊王安在?”坤曰:“齊王用脫袍之計,已出南門去矣。
” 樂毅引兵入城,尋齊王不見,隻捉住蘇代。
問:“齊王何在?”代曰:“亂軍走出去了。
”樂毅道:“你為上大夫,何不逐駕?”蘇代曰:“為齊王失政,我辭官無職,不仕。
”樂毅問蘇代,須要下落。
蘇代道:“聽得齊王走往公子田文即墨城也。
” 樂毅遂迎燕王入齊城,取臨淄之寶物、祭器。
夷齊之宗廟,燒齊之宮室。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封賞諸将。
封樂毅為昌國君。
遂引随駕軍五萬歸燕。
遂留樂毅捉獲齊王,并收齊城之未下者。
樂毅夜間觀帝星,正照滿城。
遂留劇辛守臨淄城,自引兵前至滿城,到普田村下寨。
卻說齊王将田文劍客往即墨去,前至大林,鑼鼓響,捉住齊王。
“若是燕将,朕命休矣!”兵将是誰?乃是吳起二子:吳廣、吳能。
見齊王禮畢,與齊王飯吃。
頃間,卻有燕兵來,吳廣出陣,共石丙戰三十合。
吳廣大敗,齊王奔即墨走了。
石丙随後便趕。
趕到即墨,田文叫門;田單上城,認得,門開放入城。
齊王奔上城去。
被人冷箭射齊王落馬。
齊王大叫一聲,城上早有燕兵放箭,吳廣近前救齊王上馬,離即墨走。
又撞石丙,便殺。
吳廣、吳能大敗,齊王單馬走。
三日,腹中饑餒不可忍,忽見一婦人在淄河洗衣裳。
齊王問覓飯,婦人與飯吃罷,卻問:“官人姓甚?”王曰:“我乃是齊王也。
”婦人言曰:“可惜飯與這無道之君吃!”齊王道:“婦人,他日寡人歸朝,須報此恩。
告大嫂,燕兵趕我,人困馬乏,那裡藏得?”婦人曰:“向東有一林,林内有一塔頂墓,你藏去。
” 齊王去藏。
後有兵來,問婦人曰:“你見個官人來麼?”婦人向東與一指。
兵馬直至林前叫齊王。
齊王聽得,争些唬殺了!來的兵将是誰家軍?來者兵将叫:“大王那裡有?”齊王認得吳廣、吳能,便出來,吳廣奏曰:“這裡不可隐藏,燕兵來後必捉我王,不如且去莒城正東。
”走到三十裡,又撞石丙,不問便殺。
吳廣當住。
齊王見敗,單馬望西北便走。
行至天晚,問人,那的是滿城縣普田村。
齊王自思:是我皇丈,為鄒國姨,不聽忠臣谏,把宰相貶了。
今來此處怎生?遂叫門。
大夫令人開門。
齊王入内,見皇丈便拜,泣言前事。
大夫引入宅,将茶飯與齊王吃。
蘇代母李夫人出,見齊王吃飯,便道:“你亂上下,納國姑姨為妃,乃無道之君!”喝令左右捉住者。
齊王大驚。
大夫憂齊王怎生奈何。
蘇代道:“告母親,豈不想君臣之義?”老夫人道:“吾兒,可惜有道禮飯與無道之君吃。
”齊王聞之,待不吃,腹内饑渴;待吃,君子不吃挨賴之食。
齊王煩惱下淚。
莊客來報:“外面有兵來圍了莊也!”蘇代曰:“把齊王藏了。
”有燕将石丙直到莊前,問蘇代要齊王。
大夫曰:“無。
”石丙曰:“一道馬蹄直到您莊上來,你更說什麼!”蘇代見勢惡,指與石丙。
石丙引三十口,奪門而入,大喝:“齊王出來,受我縛捉!”蘇代憂怎生奈何,未知齊王性命如何? 當時齊王于蘇代莊後倉裡藏着。
石丙搜尋不見,當問小二哥哥。
小二哥哥言道:“我不識他。
隻見你每來時節,有一人從後門去了。
”石丙領兵随後便趕,不見了齊王。
卻說齊王走至一大林,忽一聲鑼響,捉住齊王,将至林前,待壞了他。
齊王言:“可惜東齊國主,死在田野之間!”其人便拜,言:“臣是滿城縣令高龍。
自燕兵混散齊兵,臣領五百軍在山林之間屯駐,不能安業。
臣願保駕。
”邀齊王入滿城。
至近,有一小軍報:“複有兵來也!”高龍道:“大王勿憂,領本部下兵,一陣捉石丙。
”齊王大喜道:“看勝敗如何?”當時,兩陣圓,打話,卻不是燕将,乃是吳廣、吳能,一家人合兵一處,都入滿城。
王問:“您三人兵少,如何保駕?”三人曰:“乞我王免慮。
”三人共議保駕之事。
卻說樂毅下寨,夜觀帝星,正照滿城。
令石丙領兵至城下打城,問要齊王。
有高龍交男子、婦人搬磚石上城,立炮打退燕兵,城内無糧草。
齊王問三人如何免災。
高龍曰:“此城有水,不能面破。
臣定一計,交我王免災。
”齊王大喜,問:“用甚計策?”高龍道:“外邊兵勢較大,問吳廣、吳能,如今齊王敗散,不及燕将,誰敢去南夷求救兵去?”吳廣道:“我去。
”離出燕兵。
次日絕糧,人厮吃,男兒老小交一處防護,把齊王獻了與樂毅,免一城之災難。
衆人道:“齊王該休!”高龍大怒。
吳廣不可。
《論語》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高龍暗氣忍之。
次日,齊王知自不免,自作一計,跳入井中覓死。
吳能急撈出來。
吳廣道:“自思我父曾道,東齊有真主。
”即時,吳廣、吳能、高龍、□福、趙興五人,一發計點軍兵五百,是夜開門,一發撞燕兵,遂保駕得出。
混戰一夜,折兵一半,各自散了兵,子父不厮救。
次日,樂毅、石丙諸處根趕。
齊王家小、鄒國姨、蘇夫人将着一同尋齊王。
王無兵将,發使命前去即墨,宣田單去。
田單不來救駕。
齊王引數十騎投衛國。
衛君接至,禮畢,齊王不還禮,衛君心懷愠怒。
至夜,遣人劫之。
齊王知覺,遂離衛奔入鄒魯。
鄒魯不納齊王。
齊王遂走入莒城。
齊王遣王孫賈入楚求救。
楚王遣淖齒将兵十萬救齊王。
淖齒引兵至莒城,見齊王,禮畢。
齊王因用淖齒為相。
卻說樂毅引兵至莒城,知得楚淖齒将兵救齊。
遂修書一封與淖齒曰:“燕國上将軍破齊大元帥樂毅書啟楚國上将淖丞相麾下:今齊王無道,失政虐民;吾奉燕王之命,會諸國破齊于濟西之上,一雪吾國先王之恥,二洗諸國被齊侵淩之暴。
聞将軍督兵救齊,正謂助桀無道。
如書到日,望擒齊王,獻吾軍前,與将軍共分齊地,則誠幸矣。
不可相違!燕國樂毅書。
” 樂毅遣人赍書送入淖齒軍中,淖齒得書視之,自思:“俺軍甚少,彼軍甚衆,不能與之抵敵;不如捉齊主獻與樂毅,共分齊地。
齊王知覺,引數十個人投東走,尋太子固存,遊東海,不知安在。
那裡齊王走至東海,卻被淖齒引軍趕上。
齊王被淖齒捉住。
“正傳”雲:淖齒數齊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裡,雨血沾衣,王知之乎?”齊王曰:“知之。
”齒曰;“嬴、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王曰:“知之。
”齒曰:“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知之。
”齒曰:“雨血者,天以告也;地坼者,地以告也;當阙而哭者,人以告也。
而王不戒焉,何得無誅!”遂喝令衆軍,将齊王獻與樂毅去了。
話說樂毅升帳坐間,小軍報曰:“淖齒捉齊王獻與元帥。
”樂毅大喜。
遂出寨與淖齒相見,禮畢,請淖齒上帳,以酒食待之。
淖齒令人推過齊王。
樂毅叱齊王曰:“汝有大罪者三,君知之乎?”王曰:“不知。
”樂毅遂數齊王曰:“汝令國舅鄒堅等弑君父,一罪也;汝取國姑姨為妃後,亂其上下,二罪也;汝放逐賢良,聽信讒佞,不理朝綱,淫亂聲色,三罪也。
”齊王唯唯,無言支對,隻說道:“乞命”而已。
樂毅令推過檻車,取出鄒堅,令軍中割肉食之。
遂令石丙将齊王并鄒妃去那曬屍台上,用鈎子挂了齊王和鄒妃,活割了眼睛,樹上挂着頭,若有人認者,便是齊王家小。
樂毅交屯兵看守齊王死屍。
樂毅并淖齒殺了齊王。
聞畫邑人王燭賢,令軍中環畫三十裡,不可騷動。
樂毅使人請燭相見,燭不往。
燕人曰:“汝不來,吾令兵且屠畫。
”燭曰:“吾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齊王不用吾谏,吾退耕于野,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自經死。
燕人歸報樂毅,樂毅憐王燭身死,具衣衾棺椁葬之。
樂毅整軍,禁侵掠;禮逸民,寬賦斂,除暴令,修舊政。
齊民喜悅。
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東至海,略琅琊;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
後軍旁北海而撫千乘。
以淖齒守據臨淄,而鎮齊都。
祀齊桓公、管仲于郊,封王燭之墓。
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以有樂毅廟贊: 桓桓昌國,乘時方翼; 幹戈效用,疆場底績。
西卻奏兵,東下齊壁; 完趙保燕,孔武之力。
卻說固存太子在打獵戶青龍景家中養着,聽得人說,齊愍王無道,被燕兵捉去,使鈎子挂了。
太子聞得煩惱,曰:“便做齊王無道,是俺生父!” 離家去哭。
被燕兵捉住固存。
拷打,認是齊王太子。
青龍景聽得捉住固存,前往兵前道:“這人是俺女婿,如何捉住?”燕兵道:“既是你女婿,和你全家該斬。
”把二人縛了,待将得去,正撞數人;見縛二人,不問便殺。
燕兵大敗。
奪下二人。
來救者是誰?細認卻是青龍景二子:青龍凱、青龍獸。
殺退燕兵,救了二人歸莊。
正說話之次,有人報莊外燕兵來。
龍獸、龍凱二人各執兵器出去。
卻是吳廣、吳能,言:“俺知得壞了愍王,帝星現,俺故來保顧太子。
”青龍凱見齊人,言太子在。
引入宅,見太子便拜。
太子言何人。
吳廣、吳能言前事,太子大喜。
茶飯未畢,有人報外有石丙兵來。
青龍景父子三人、吳廣、吳能言:“太子休憂,俺出去須退燕兵。
”共石丙大戰。
隻見震天鑼鼓響,括地喊聲鳴。
太子大怕,出後便走。
行至一孤村,見一村夫。
太子問覓飯。
此人道無飯。
太子煩惱,投崖覓死。
樵夫扯住問:“你為甚覓死?”太子具說事因。
此人道:“是我引你去見孫先生,若何?”“孫先生在那裡?”樵夫用手打一指,太子大喜:“齊國忠臣在此!”太子忻然去見孫先生。
樵夫引太子至庵,報與太子。
太子到洞前,見一道人。
太子便拜言前事。
先生道:“我是黃庭貴,孫先生近日往雲夢山訪鬼谷子師父去。
”庭貴與太子厭了帝星,與茶飯未畢,有人報外有兵來,乃是青龍凱兄弟、吳廣、吳能。
衆人議事。
有黃庭貴曰:“不如您送太子去即墨、莒城二公子根底去,強如村野難藏隐太子。
”衆人随了,将太子往即墨見田文、田忌、田單,隐于即墨。
卻說樂毅夜觀星象,照即墨藏有貴人;令石丙領兵困即墨。
數日,石丙道:“此城難破,齊家宗族不滅。
”樂毅大叫:“取下七十一城,偏即墨難打!限三日要破!”燕兵打城用甚計?樂毅令衆兵造雲梯車攻城。
不一日,造成雲梯車。
樂毅令軍衆上雲梯車。
卻被城上田單令單軍着力,前面執竹竿,推開雲梯車;後面放矢石如雨。
燕兵不能攻城。
樂毅且令收軍回寨。
話說田文、田單、蘇代,在即墨城中議曰:“即有燕兵攻城,如何退得燕兵?可修書令人去尋孫先生。
諸公子依命。
田單修書,令人暗出即墨城,往雲夢山請孫先生去。
卻說孫子在雲夢山,夜觀帝星明朗,自思愍王無道,乃是遊海固存太子,年一十五歲,壯氣光輝,合再興齊。
言未畢,忽有一人赍書至,曰:齊公子請先生下山救即墨,退燕兵。
”孫子接書視畢,方知燕使樂毅為帥破齊國,殺愍王。
遂告師父鬼谷先生曰:“弟子待下山救齊國。
”鬼谷師父曰:“今齊已敗,緣何言此事?”孫子告曰:“弟子有兵及有将,幾次即墨遭燕兵圍困,子母二人恐燕兵所殺。
告師父,願求一計退燕興齊之策。
”師父鬼谷先生寫了一計,與孫子看了,大喜:“真個好計!不動槍刀,交樂毅自離齊國。
”寫甚計來?使孫子反間燕國,召回樂毅,然後破燕,易如撚指。
孫子遂回書一封與使命回即墨去了。
詩曰: 幾度燕兵困齊境,今朝孫膑下山來。
孫子辭了師父下山來。
樂毅正困齊國,兵尚未退。
齊國即墨城、莒城未破,見二城可再興齊國。
孫子到燕國,入宅見母親。
次日入朝見燕昭王,大喜:“吾今協仇破齊,征讨未定。
先生來保全家國。
”孫子奏曰:“老耶!君父錯用了人,拜樂毅為帥;此人未投燕國,先投于齊,智謀過人,呼吸之間,克齊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唯兩城耳。
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燕人。
留即墨、莒城見有齊公子三個,樂毅就我王兵反順于齊,複來收燕。
”當時燕王大驚,問:“先生此事若何?”孫子曰:“我王依臣一計,燕國無災。
”帝曰:“怎生穩便?”孫子奏帝都無二三句。
昭王道:“安排使命,交取樂毅。
”孫子真個強!道甚來?左右言曰:“燕王言發使命,将弓弦、藥酒去取元帥去。
”孫子言:“不可!此人若服毒藥,有權兵在手,就此必反亂。
”燕王言:“何為便矣?”孫子曰:“我王則不如别交人替去。
”王曰:“用誰去?”大夫屈産奏曰:“交騎劫為正帥,騎能為副将。
我王禦牌誓刃,若不早赴朝廷,就便誅之。
” 即修诏,差使命,诏回樂毅。
不數日,使命前至即墨。
樂毅接使命至帳下,焚香禮畢,開诏。
诏曰: “先生不貪土地,而舉國以禮賢者,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為無道以害先王。
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延群臣,招賓客,以求報仇。
有成功者,尚欲與共燕國。
今樂毅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以稱寡人之意。
今遣騎劫代汝回朝,别議官賞。
如違诏命,即賜朝典。
诏書到日,可即回朝。
” 樂毅拜诏畢,大怒言道:“正中瘸漢之計!”拔劍在手,先殺騎劫,後誅孫子。
看敢下手麼?使命性命如何? 卻有石丙道:“樂元帥不可怒,則宜赴朝折證。
”樂毅道:“且不與将印。
”道騎劫、騎能、石丙:“您領兵牢守即墨城,樂毅回朝去也。
”有田文、田單見樂毅回朝去了,隻有騎劫、騎能每日攻城。
恐即墨有失。
遂交劍客馮歡、毛遂領數員戰将,引太子出城往莒城田忌公子處去。
卻說莒城,每日被石丙令兵攻城甚急。
田忌在城上望見東南一隊兵,撞過燕軍來。
正望間,有一人城下報曰:“有劍客馮歡、毛遂來見公子。
”田忌令人放下吊橋,與馮歡、毛遂等入城相見,禮畢,言曰:“有景州單城人青龍景二子青龍凱、青龍獸将一小孩兒來。
”田忌得知道,疾忙開門交入來。
遂令人開放門,衆人入城來,見田忌參拜畢,有田忌公子觑着小厮便拜。
衆人驚駭:“皇帝叫他做翁翁,卻拜小厮兒為甚?這孩兒是誰家郎君?”田忌曰:“此乃固存太子。
”遂将入宅。
與衆人議曰:“愍王無道,寵鄒國姨,把固存太子交遊東海,今年一十五歲,可立為皇帝,再興齊天下。
”衆人一時扶太子為帝,号齊孝襄王,立起也。
卻說臨淄城内,齊大夫王孫賈,随齊王出奔;後齊王被淖齒獻與燕将壞了。
王孫賈歸臨淄城,至家見母,禮畢,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
汝今事王,王出走,汝至知其處,汝尚何歸焉?”王孫賈曰:“王出走入莒,被楚将淖齒壞了。
”母曰:“豫讓吞炭,思報智伯之仇,淖齒亂齊國,汝何不聚義士以報齊王之仇?”王孫賈即辭母,出宅上馬,持槍叫曰:“淖齒亂齊國,殺愍王。
與我共誅淖齒者,請袒其右臂!”少頃,市人從賈者四五百人,各執刀斧,助王孫賈入齊王宮室尋淖齒。
淖齒得知,遂披甲上馬,點兵二千,出與王孫賈戰于臨淄市上。
約戰三十餘合,王孫賈詐敗。
淖齒便趕。
被王孫賈翻身射三隻連珠箭,淖齒落馬,衆兵便救。
被王孫賈驟馬持槍,進前刺殺淖齒,掩殺楚兵大亂,遂平臨淄。
王孫賈領兵至即墨城,尋固存太子。
不數日,兵至即墨,撞過燕軍。
至即墨城下,叫曰:“吾乃齊大夫王孫賈,誅淖齒于臨淄,今故來此尋固存太子,立為齊王,以安齊國!”城上田單答曰:“數日前已令劍客送過莒城田忌公子處去也。
”王孫賈不辭田單,即便領兵攻燕,奪路出陣。
無二日,至莒城。
話說田忌在莒城,與衆官議曰:“莒城城孤兵弱,不能抵拒燕軍;倘若燕軍攻城,必難區處。
不如棄莒城回即墨,與衆公子共議破燕複齊城之計。
”言未盡,有人報曰:“王孫賈引兵入城。
”田忌令人請至。
王孫賈相見,禮畢。
賈曰:“吾聚壯士數千人,共誅淖齒。
聞得固存太子在此即位為王,吾故來迎王歸臨淄。
”田忌曰:“大夫錯矣。
雖誅淖齒,目今燕兵未退,不如共迎齊王歸即墨會議破燕。
”王孫賈曰:“願聽将軍計耳。
”田忌遂點精兵五萬。
并王孫賈壯士五千人,遂迎齊襄王歸即墨城。
話說騎劫與石丙諸将,知得齊襄王入即墨,令兵急來攻城。
田單今田忌引本部軍五萬,出城迎敵。
須臾,二陣圓,燕将石丙出馬叫曰:“臨淄遺種,偷生此地!早獻出固存太子并二城地圖,吾即便回兵;若不肯,踏即墨為平地!”齊國田忌出馬,大怒罵曰:“賊将!看你踏即墨為平地!”打話不定,交戰六十餘合。
田忌敗走。
石丙趕将來。
田忌笑曰:“今中吾計!”引得石丙趕入陣中。
隻見田忌回頭叫曰:“我不是公子田忌,我乃一小卒!”石丙大驚,好似羝羊觸藩,進退無門;陷在齊陣,不能得出。
田忌令兵掩殺,燕軍大敗。
騎劫鳴金收軍,折其大半。
不見石丙,忽有一小卒報曰:“石丙陷在齊陣,不能得出。
”遂差許桂救石丙。
許桂得令,遂點精兵五千,直撞齊陣裡來。
石丙見有救兵,盡力殺出,見許桂,大喜曰:“若非哥哥,幾乎不能相見!” 鳌魚脫了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石丙同許桂歸燕寨,見騎劫。
騎劫令石丙回燕國,再取兵二十萬,再攻即墨。
石丙得令,即便回燕國取兵。
不數日,石丙取得燕兵二十萬,來至即墨。
騎劫令兵攻城。
齊兵用炮打散燕軍。
次日,四下燕軍用皮傘隔住炮石,攻城甚急。
卻說田單在城中,與衆公子議曰:“前番令人請孫子,孫子未來,回書道是先往燕國,後退燕兵。
”田忌曰:“更寫下甚麼保即墨城之計?”田單曰:“隻畫得二個卦。
”即取出與衆公子展開看,不曉其意,隻見“■■■”。
田文見了大喜,休道是燕兵二十萬,一百萬也索退着!寫着甚計策來?有公子田文言曰:“此事易矣。
紙上□寫二個卦,上卦‘■■’乃離卦,離為火;下卦‘■■’解卦,解字乃牛角上安刀,此是火牛陣也。
可用火牛陣破燕兵。
”用上等劍客霍道真,即時于即墨城裡構刷上等莊家好牛,得一千餘隻,于牛角上施槍,腿上安刃,尾上紮火把,膏油灌于其上;又用青紅被纏于牛身上,畫五采龍文;頭上戴龍膝面具;颔下戴鼓,鼓裡盛着鐵球子,搖響如雷。
準備了,田單令人下戰書與騎劫。
騎劫接了戰書,拆開看,書曰:“吾今用上等劍客,擔住雲,表申東海龍王請五百條毒龍,今晚來到,共你大戰。
”騎劫即時批了戰書曰:“依命。
”令人回去報了。
卻說騎劫、騎能、石丙道:“任你千般巧計飛出去,便是你強。
”此日天晚,聞城中鼓響,從西見千道火起,兩壁下是甲馬步軍,中間裡青黃五百條毒龍,出陣後鑼鼓震天。
燕兵見明朗如白日相似,見槍刀飛入陣來。
燕兵大懼,棄甲抛戈,撒星敗走。
其時燕兵不識陣勢,言龍噴出火來,不辨得便走。
前有田單截住便殺燕兵,後有吳廣、吳能、青龍凱、青龍獸、田文、三千劍客混殺燕兵。
其時四下伏兵并起,殺得燕兵屍橫滿野,血浸成河。
“正傳”雲:殺燕兵片甲不回,複齊七十餘城。
怎見得?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即墨門開縱火牛,燕師營裡血波流; 固存不得田單術,齊國尋城一土丘。
又詩曰: 即墨燒牛發戰機,夜奔驚火走燕師; 是知公子田單輩,克複齊城在一時。
有田單廟贊雲: 列國将侯,匪人不定。
國命未喪,其人則應。
敗兵猶戰,匪奇不勝。
兵勢靡常,惟将之興。
矯矯安平,諸田宗英。
齊地瓦解,燕師鼓行。
傳鐵金鴨,燒牛鑿城。
定彼望諸,變鲵化鱗。
視此騎劫,名孫與嬰。
複城七十,千古垂名。
其時,燕兵被齊兵将殺得不留一卒,隻留得騎劫、石丙單馬逃命,走回燕國。
卻說田單、田文、田忌、王孫賈,并衆官迎齊襄王歸臨淄城。
城中父老百姓,各各焚香接駕,拜曰:“燕亂齊國數年,今幸得複見天日!”齊襄王慰谕而遣之。
是日,齊襄王遂入大内,升殿設班,聚集文武公卿,王曰:“寡人賴衆公子再興齊國,非寡人之德,皆賴衆公子文武之威。
此回破燕兵,複齊七十餘城,皆田單之功。
”遂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王謂文武曰:“前帝不明,失其家邦,今燕讨未定,如何得安齊民?”班部中蘇代出班奏曰:“大王言燕、齊未定,若要興齊,再拜孫子為師,可安齊民。
”王曰:“孫先生安在?”蘇代奏曰:“孫子為前君失政,歸雲夢山谒師父鬼谷去了。
數日前,衆公子在即墨修書,請孫先生;奈孫子未來,回書雲是先往燕國畫計,與衆公子保即墨,皆孫先生之功也。
”
引兵出城對陣,二人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詩曰: 滾滾難容柳絮飛,幽幽不讓梨花舞。
馬似北海競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
二人略歇,袁達自思兵少,怎生敵衆。
遂将孫子屍入九仙山落草去了。
白起謂齊王曰:“俺于秦國為上将,恁仗孫子之勢,為七國之長。
今孫子已死,可将七國印來還俺者。
”齊王城上答曰:“自孫子死後,七國将印并孫子同葬,将軍可自去取者。
”白起不得印,大怒,令兵攻城。
燕國孫操大兵一十萬,與兒孫子來索命;魏國畢昌兵一十萬亦來攻齊,與龐涓報仇;韓國大将張奢起兵一十萬與孫子報仇,為鄒堅氣殺孫子。
四國兵四十萬,都困臨淄城。
齊王謂文武曰:“若何?”鄒堅曰:“大王言孫子化去,臣不敢挂印。
”鄒堅遂點二萬精兵,數員良将,欲出戰,憑手中槍,活捉秦白起;仗坐下馬,蕩散北燕軍。
鄒堅挂了印也,看勝敗如何?鄒堅上城,看兵勢:東門外,立魏太子畢昌大兵十萬;韓國大将張奢兵十萬守南門,立炮打城;西門外,秦白起大兵十萬,守西門;北門外,燕兵大将兵十萬,孫操橫刀,問齊王:“與我兒償命!” 鄒堅城上看一遭,南門外立陣張奢見之,大怒道:“齊天子信讒臣,氣殺孫子,乃是此人也!”張奢曰:“不用三國之兵,則吾獨自破齊國。
”城下擂鼓搖旗,隻見四方排陣,團團旋轉。
兩刃刀槍,密密環圍;長槍密布等兵來,弓弩連排防陣後;遠看旗号似團花,近睹劍鋒如雪白。
門旗下一員猛将出馬,頭頂鳳翅金盔,身披柳葉甲,但見其人長赳赳,身材七尺氣昂昂,手持一柄大杆刀,厲聲高叫:“齊将出馬!”乃是張奢。
鄒堅領兵出城,排下五虎靠山陣。
須臾陣圓。
鄒堅出馬叫曰:“蝼蟻之輩,敢侵大國!”張奢罵曰:“弑君之賊,撓亂齊國,氣殺孫子;吾今合四國兵來與孫子雪恨!”二人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一個沖翻凹面金精獸,一個撞倒唇蛟赤須龍。
看這兩個勝敗如何?不上十合,齊将鄒堅大敗,張奢督兵掩殺,齊兵大敗。
鄒堅引敗兵入城,閉門不出。
鄒堅奏帝曰:“今四國軍兵困齊,臣不能抵敵,折将虧兵,望大王恕罪。
”齊王言曰:“得賢者昌,失賢者亡。
亡化孫子。
今有四國困齊,怎生奈何?”蘇代奏曰:“可宣魯王田忌、田單救駕,若何?”帝曰:“朕貶二人,何來保駕?”代曰:“小臣出齊去。
”帝曰:“外有四國軍,四十萬大兵,五百員大将,如何去得?”代曰:“托我王洪福,小臣有計。
”寫與齊王看畢,帝大喜道:“是好計。
若聖旨到日,二公便來。
”看寫着甚計來?君臣議畢,蘇代準備了夜出齊南門。
逢韓大将捉住,見張奢。
張奢問:“為何暗出齊城?”言曰:“小人是艱難人也。
”奢看觑身上泥土破衣。
張奢放了。
蘇代得脫離齊,出本國,至羊縣,換馬衣服,前到即墨城内。
入大衙裡,令吏人報與田單。
田單得知,接蘇代。
大臣下馬開聖旨。
公子拜畢,言曰:“相公休罪,有他鄒家父子國後妃子,去不得。
”代曰:“甫能到此,公子便不去保駕?”蘇代言:“我活得後待如何?”扯劍在手,“不如自盡!”詩曰: 本心有意分齊難,到此翻成禍及身。
看蘇代性命如何?是時公子急救。
“大夫休怒,且商議。
咱遲了甚麼?” 大夫曰:“公子不去,這裡别有保駕人?”公子曰:“無。
”代曰:“你不去,這裡也有救駕人。
”公子曰:“誰?”代曰:“有莒城田忌。
”公子曰:“然則須來日行。
” 到莒城,見魯王田忌,禮畢,議保駕。
酒畢,大夫引從人奔後院散悶行。
一人報曰:“告相公,先生在裡向書案上,有先生下棋,正是孫子。
”大夫悅,二人奔走向前,至近,認是馬升、解信。
代曰:“齊王有聖旨,宣您兄弟每救駕。
”三人言畢,又聽後院舞劍之聲,道:“蘇相公引吏人奔走。
”至近,卻有二人見來者急起。
相公攔住前門,吏人當住後門,任誰道:“先生詐死,真個在裡,休走!聖旨救駕去來!”看是孫子是否麼?蘇代見二人急起,代曰:“聖旨在此,不能無禮!”先生曰:“貧道是養性之人,何榮帝敕?”蘇再認:一個是蕭古達,一個是師叔王敖。
二人道:“自有救駕的人,不能得去。
”衆人說話之次,大夫離座至後面園中行。
隔牆有一人怨聲作念罵:“愍王無道,同桀纣之君,誤我家小!”大夫道:“甚人?”奔一小閣内。
蘇代至小閣,不見了;向屏風上有新詩一首。
便叫大夫,急喚公子,須要先生救駕,孫子在那裡去了也?不知屏風書着何字?決見先生在此中。
看孫子寫着甚底?詩曰: 嗔雨呼風一巨鲸,生逢日月不分明; 哀哉天下遭塗炭,空盡翻江混海龍。
後題“無名逸人悶筆”。
大夫見桌上有文房四寶,遂和詩一首曰: 執筆題詩号巨鲸,心燈空使照天明; 不思父子從君命,何用捶胸怨恨聲。
大夫寫畢,言“失國臣蘇代作”。
來見公子田單,代告曰:“公子,齊國旦夕有危,孫子暗隐于此不出,若何?”公子曰:“無。
”蘇代曰:“若無,孫子寫來詩墨迹未幹,何以知之?”言未畢,報曰:“有田單公子在聚賓亭上坐議保駕,是将酒食待之,共議國事。
” 卻說孫子天晚出地窨來憑探,便行向屏風上,見和詩一首。
孫子觑了大驚,上寫着“失國臣蘇代”。
先生道:“好才!大夫安在?”小卒曰:“前廳上與公子道話。
”先生令請去,對公子詐言道:“老夫人心氣痛,交來請大王。
”田忌起,蘇代曰:“意也。
”遂拈衣蹑足,至後小閣,聽二人說話,論四國困齊急矣。
蘇代至近,一隻手拿住孫子,一隻手扯住田忌,取出宣诏來,看孫子肯去也不去?公子田忌即時邀孫子、蘇代,準備酒食,論救齊之道。
孫子曰:“據齊君無道,不可救;既大夫到來相謀,吾委田單兵五千,将馬升、解信、蕭古達,不須征戰,與吾父書見驸馬,四國兵自退。
”公子田單得書,忻然而去。
據孫子名欺呂望,志賽顔回,休言秦将白起,書到四國拱手而降。
寫着甚計?孫子曰:“公休疑。
一面去先解齊危。
”孫子往九仙山拿袁達。
公子田單兵離即墨。
馬升、解信一條槍,一柄刀,五千兵開路。
合後是蕭古達衆将等,圍簇田單公子。
兵入齊城,見齊王。
齊王即問四國兵如何。
況孫先生在裡。
齊王聞之大喜,即上城望見遠遠兵來,打孫子旗幡,仰天而賀喜言:“齊有主,先生在裡。
” 至齊約百裡下寨,有馬升、解信,二千軍,探齊城怎生?探軍回來,對公子具說齊城之事。
公子領兵至燕寨至近,卻有孫龍兵一萬來迎,攔住問:“何處兵來?”公子出馬叫:“将軍休放箭!吾乃是齊将田忌、田單。
”孫龍曰:“愍王無道召亂,令兵圍齊,與兄雪恨。
爾來若何?”田單曰:“今四國困齊,吾往勞山問孫子取計,今蒙孫匡書簡,特來呈驸馬将軍。
”孫龍曰:“吾兄在裡?”公子曰:“然。
”孫龍交取書來,令小軍呈書,接得,速入燕寨,見父孫操,與孫子書看畢;急令小軍請四國招讨,議罷兵之事,衆國都道:“孫子潛名,又是詐死。
”詩曰: 脫災不用三軍戰,免難皆因書一封。
孫先生是強,四國兵肯回麼? 孫操問田單:“得吾兒端的安樂,收兵便回。
”韓張奢得孫子書,下令三軍兵,特來與先生雪恨。
先生在裡主謀。
魏畢昌待與龐涓雪恨,即便歸國去也。
秦白起不信孫子在裡:“一名貫出,諸邦拱手。
孫子身死,打孫子旗号,正是回軍之計,何有瘸漢?”言未盡,正東有三萬兵來,中間孫子旗号,兩壁李牧、袁達。
白起點軍。
小軍報曰:“正北有公子田單、馬升、解信一萬兵來。
”白起曰:“當先捉袁達,向後破公子田單。
”小軍又報:“正南下有魯王田忌二萬兵将來決戰生死,今日睹一陣。
”白起曰:“生死不離今日,太平不睹明朝。
輸赢咱睹一陣。
” 孫子來,白起迎,震天鑼鼓響,括地喊聲鳴。
勝敗如何?相殺一陣,痛敗白起:秦兵望東觑,世不與東齊為戰。
整兵各還寨。
孫子收兵而退,田單、田文、田忌公子共孫子入朝觐帝。
魯王奏帝:“齊國災難,非孫子不能成功。
古雲:得賢者昌,失賢者亡。
”文武谏曰:“帝不可納姑姨為妃後,于國無益。
”不從文武之言。
蘇代呈表奏,苦谏。
帝怒,貶代丹城縣令。
公子田文告歸農,田單、田忌卻歸莒城及即墨。
孫子見帝不從谏,隻聽讒言;孫子暗出齊城,潛身歸雲夢山。
卻說燕山線代谷養性黃伯楊徒弟樂毅,乃樂羊氏之後,賢而好兵,遂授學于黃伯楊,學陰書兵法。
毅觀将星昏昧,下山佐諸國。
路逢孫子,二人禮畢。
孫子問曰:“先生何往?”毅曰:“貧道見燕、齊、韓、魏,将星昏昧,無賢佐主。
毅今下山,欲佐君王。
”孫子曰:“膑初下山來魏國,魏哀王失政,寵龐涓司馬,聽讒。
後在于齊,齊威王無德,國舅所殺,立愍王,寵國姑姨為妃後,不用良谏。
今膑私離齊邦,燕不可佐。
”言訖,二人各别,孫子往雲夢山去了。
詩曰: 孫樂相逢話已投,一來一往志難侔。
誰知樂毅扶燕後,翻作龐涓刖足仇。
樂毅自言:“孫子自誇,會被龐涓刖足!”樂毅非一日,至齊國内。
前令合門入内奏帝:“合門外有一賢士,特來見帝。
”宣毅,禮畢。
帝問:“卿何來?”樂毅曰:“臣聞齊國無賢,特來扶佐。
”愍王曰:“我托先君聖德,立齊為上國。
今太平何用征夫?爾退。
”樂毅出朝,遙指齊君失政,可知孫子私往,若他國安身,領兵先來破齊國。
樂毅離了齊城去投魏國。
話說魏王登殿,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投本國。
”魏王宣至,問曰:“先生居于何處?”樂毅曰:“臣幼小出家燕山線代谷,授學于黃伯楊。
今聞大王用賢臣,故來佐國。
”魏王大喜,遂用樂毅為大夫。
卻說燕國昭王即位于齊人破燕之後,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賢者。
問于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
孤極知燕小不足以報怨,誠得賢士與之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
”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裡馬者;馬已死,買其馬首五百金而返。
君怒。
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
’不一年,而千裡馬至者有三疋。
今王必欲緻士,先從隗始。
況賢于隗者,豈遠千裡哉?”于是昭王築黃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先以郭隗而師事之,拜為上卿。
遂出黃榜招賢納士。
有齊國鄒衍、趙國劇辛二人,聞知燕國招賢納士,遂裹糧至燕國。
至榜下看榜。
大使來奏帝曰:“今有二賢士來佐本國。
”王大喜,宣二人至殿下,禮畢,王曰:“二賢不遠千裡而來,願聞名勝。
”鄒衍曰:“臣來于齊,姓鄒名衍。
”劇辛曰:“臣來于趙,姓劇名辛。
”二人曰:“聞大王招賢納士,欲與先王報仇。
臣等不佞,願效死以佐國。
”王曰:“謹奉教。
”遂封鄒衍為上大夫,劇辛為中大夫。
卻說樂毅在魏國,聞燕昭王仁德,屈身下士,築黃金台以招賢者,欲伐齊報冤。
樂毅自思:吾先至齊國,愍王失政,将吾不用。
吾今投燕國佐昭王,興兵滅齊,有何不可?遂棄魏入燕。
話說燕王在黃金台上,設宴管待郭隗、鄒衍、劇辛之次,忽有合門大使奏曰:“有一賢士,來自魏國。
”王大喜,宣至台下,禮畢。
王曰:“謝卿遠來,願聞名姓。
”毅曰:“臣幼小出家于線代谷,授陰書兵法于黃伯楊。
聞知燕國用賢,故來佐國。
”王遂宣樂毅上黃金台,置酒管待樂毅。
遂封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怎見得燕國黃金台招賢?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北乘羸馬到燕然,此地何人複禮賢? 欲問昭王無處所,黃金台上草連天。
更有徐景山“黃金台賦”為證。
其略雲: 春秋之世,戰國之燕,爰自召公,啟土于前;傳世至哙,已多曆年。
慕唐虞之高風,思揖遜于政權;授子之以倒持,流齊宣之流涎。
昭王嗣世,發憤求賢;築崇台于此地,緻千金于其巅;以招夫卓荦奇特之士,與之共國而雪冤。
于是始緻郭、樂,終延鄒、劇。
或赢糧景從于青齊之邦,或聞命星馳于趙魏之邑。
智者獻其謀,勇者效其力。
儲積殷富,士卒樂佚;結援四國,報仇強敵;談笑取勝,長驅逐北。
寶器轉輸于臨淄,遺種逃魂于莒墨。
汶篁植于薊丘,故鼎返乎曆室。
内以摅先世之宿憤,外以褫強鄰之戰魄。
使堂堂大燕之勢,重九鼎而安盤石。
乃知士為祖國之至寶,金乃世之常物。
得士重于涎璋,視金輕于沙礫。
惟昭王之賢稱,雖千載猶一日。
是宜當時見之而歆羨。
後世聞之而歎息。
居者被其耿光,過者想其遺迹。
因酌古以寓情,惜台平而事異。
次日,燕王登長朝殿設班,會集文武大臣,議曰:“昔齊分其民衆,以殘我國,夷我宗廟。
國為棘墟。
孤身不安席,口不甘味,上事群公,下撫百姓,願與齊戰于濟西之野,以雪先王之恥。
況今齊王滅宋,廣地千裡,驕矜強暴,天地不容。
卿等計将安出?”有大夫鄒衍出班奏曰:“樂毅習古今得失之方,明進退孤虛之職,左背右賢之術,能令天下為一家。
望大王捧毂推輪,拜樂毅為帥,東向伐齊,易如反掌。
”詩曰: 樂毅伐齊為大帥,皆歸鄒衍一言中。
燕王聞之大喜,遂問樂毅曰:“寡人意欲伐齊,雪先君之恥,鄒大夫舉卿為元帥,若何?”樂教奏曰:“臣為元帥,若我王有福,下三尺甘雨。
”不移時,果然下三尺甘雨。
樂毅奏曰:“大王福德,小臣受王重祿。
臣問天期一蔔,如應限,一日馬生其角,臣便為帥。
”來日早朝,果是龍馬生其一角。
樂毅喜曰:“君臣有德,臣今挂印。
” 燕王并大臣捧毂推輪,邀樂毅上黃金台,受天子百官之禮,與樂毅挂印為帥。
帝曰:“将軍既為帥職,幾時起兵破齊?”樂毅奏曰:“臣然挂印,未當便矣,在朝有奸讒。
”燕王曰:“既拜将軍為帥,有誓劍,何不誅之?樂毅得敕,把刃在手,大呼:“先斬賊臣,然後舉兵!”衆文武曰:“這人新授職,早敢弄權,待殺誰?”王見樂毅持刃作色,王曰:“将軍息怒,未曾征伐,文武不知,多失國政。
”樂毅回嗔作喜曰:“齊霸國之餘業,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若約趙、魏、韓、秦四國之兵,共圖之可也。
”燕王從奏,遣樂毅為使往秦、趙二國;遣劇辛往韓、魏二國。
不數日,樂毅自秦、趙二國歸,奏燕王曰:“秦遣大将白起,助兵二十萬;趙遣主父,助兵一十萬。
共伐強齊。
”劇辛自韓、魏二國歸,奏曰:“韓遣大将張奢,助兵一十萬;魏遣畢昌,提兵一十萬。
助燕伐齊。
” 燕王大喜,遂封樂毅為破齊大元帥,劇辛為副元帥,石丙、許貴為先鋒,黃貴為合後糧料使,鄒衍為參謀使,孫龍都救應使。
燕王親為招讨。
遂留郭隗,王令其監國。
選日起兵。
詩曰: 燕兵百萬報齊仇,馬賽麒麟人勝彪; 惡似太公伐纣日,恨如黃帝戰蚩尤。
次日,樂毅奏曰:“齊有三賢,未可易圖。
”王曰:“誰為三賢?”樂毅曰:“有蘇代、袁達、田單。
”有孫龍言曰:“三人都在朝外,隻怕吾兄孫子在齊,恐不能成其大事。
樂毅曰:“孫子已歸山去矣。
若無此三人,兵到齊國,一鼓而收。
”當日軍行,兵及百萬,将有千員,門旗閃閃,劍戟層層,前面軍,青氈笠似千池荷葉迎風;背後軍,鐵兜牟如萬頃琉璃浸水。
個個懸刀似雪,人人擔戟如霜。
不旬日,兵臨齊國,會合秦、趙、韓、魏四國兵,計一百萬,前到倉州二十裡下寨。
令一小卒,将文字遞與倉州節度使柳金龍索降。
金龍不伏,領兵三千,來與燕兵對陣。
兩陣圓,燕将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盔冠,乃是石丙;出馬曰:“俺燕國合并諸國軍兵,故來伐齊無道之君。
将軍豈助桀無道?”柳金龍怒曰:“怎敢将桀比于齊王!”二将打話不定,二騎馬交。
詩曰: 兩陣數聲皮鼓擂,軍前二将鬥相持。
約戰三十餘合,柳金龍敗走。
樂毅催兵掩殺,倉州兵大敗。
柳金龍單馬逃命,至景州,見景州太守劉元獻。
劉元獻點兵二萬,出城迎燕軍,二陣圓,燕将石丙出馬,與劉元獻打話不定。
詩曰: 二将逞英豪,淩空殺氣高; 非但智鬥智,全憑刀鬥刀。
二将約戰五十餘合,劉元獻大敗,并柳金龍引兵走入齊城。
燕兵會四國兵,前至連陽縣下寨。
卻說齊王升殿,聚集兩班文武,忽有柳金龍、劉元獻二人至金階下,山呼禮畢,奏:“臣啟我王,禍事來也。
燕王拜樂毅為元帥,約會秦、趙、韓、魏四國兵計百萬,将有千員,攻伐本邦。
臣等不能抵敵,折将虧兵。
臣乞死罪。
”齊王聞奏大驚,遂問文武大臣曰:“今有燕兵侵境,如何退得?”班部中有一人出班奏曰:“我王勿憂。
臣有一策,交燕兵等退。
”言者是誰? 詩曰: 兩手補完天地缺,一心分破帝王憂。
乃是鄒文簡奏曰:“臣願為帥,用齊東為先鋒将,齊攀為合後将,淳于坤為左将,淳于簡為右将。
邀我王禦駕親征,看臣等退燕兵。
”齊王依奏,起兵三十萬出齊城,前至黃山下寨。
卻說樂毅知得齊兵出城下寨,遂團練兵卒,合秦、魏、韓、趙四國兵百萬,屯于濟西下寨。
次日,齊帥鄒文簡領兵排下青龍出水陣。
燕帥樂毅排下靠山白虎陣。
須臾,二陣俱圓,燕将石丙持槍出馬,厲聲叫曰:“齊陣強将出馬!”齊陣一将出馬,頭頂鳳翅盔,身披鎖子甲,騎一匹駱駝來高慣戰馬,挑一具偃月樣熟銅斧,乃是密州節度使倪孝萃。
二将打話不同,二騎馬交。
詩曰: 二騎馬能争社稷,四條臂會定乾坤。
約戰四十餘合,倪孝萃敗走歸陣。
石丙不趕,各歸本陣。
齊王謂鄒元帥曰:“齊将敗于燕,更有誰可敵?”鄒文簡奏曰:“臣親自出陣。
”當日兩邊鳴金,收軍略歇。
七國春秋平話卷中 次日,樂毅宣谕諸将曰:“齊王無道,侵淩諸國,吾今佐燕王,會集秦、魏、韓、趙四國軍将,共滅無道齊君,以雪先王之恥。
汝等有功者賞,怠慢者斬!”宣谕畢,遂布下七星八鬥陣。
齊帥鄒文簡領兵三十萬,列成堅陣。
鄒文簡出馬叫曰:“太平不睹來朝,輸赢定在今日!”樂毅曰:“你識吾陣麼?”文簡曰:“識。
”樂毅曰:“何陣?”文簡曰:“七星八鬥陣。
”毅曰:“有何陣破?”文簡曰:“用黑殺天王陣破之。
”樂毅曰:“然如此你敢打陣麼?”文簡曰:“敢!”喊一聲,撞入燕陣。
樂毅見文簡入陣,将手中白旗一招,變成六十四卦陣。
文簡撞陣,不能得出。
多時,隻見一人将皂旗亭亭而立;文簡至近,其人将旗搖動,狂風大作,土霧遮天,不辨高低上下。
文簡被衆軍捉住,推見樂毅。
樂毅令将檻車收了。
樂毅親督百萬大軍。
與齊兵混戰一晝夜。
齊兵大敗。
殺得屍橫遍野,血浸成河。
齊王無措,引敗兵走入齊城不出,樂毅遂收軍下寨,犒賞四國軍兵,烹牛宰馬,管待秦将白起、韓将張奢、魏國畢昌、趙國公子。
酬勞軍卒,不在話下。
樂毅先令秦、韓二将收兵還本國去了。
樂毅以齊略宋地土,分與魏國畢昌,還魏去了。
以河間地土,分與越國公子,歸國去了。
卻說樂毅還了四國軍兵,率燕國軍兵長驅入齊。
有副元帥劇辛谏曰:“齊大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
宜及時收取其邊城,以益燕國,此長久之利也。
今所過州郡而不攻,以深入齊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燕國,而結深怨,後必悔之。
”毅曰:“齊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谄谀,政令乖戾,百姓弗堪。
今因其敗而進攻之,其民必叛,而齊可圖也。
今若不進兵攻之,待齊王悔前之非,改過撫民,則難圖矣。
”遂進兵入齊城北下寨。
每日令兵攻城。
樂毅傳令,遣軍将取齊郡諸處城池。
前後月餘之間,打破齊境七十餘城。
卻說齊王在城内大憂,内無糧草,外無救兵;思出城之計。
隻得星夜令軍,南北三門一齊出。
至北門,正撞樂毅,見龍鳳日月旗,正是齊王。
樂毅下令:“如走了齊王者斬!”看燕兵捉得齊王麼?時下衆軍下手捉住,認看時,卻是淳于坤,着王禦衣。
衆軍問曰:“齊王安在?”坤曰:“齊王用脫袍之計,已出南門去矣。
” 樂毅引兵入城,尋齊王不見,隻捉住蘇代。
問:“齊王何在?”代曰:“亂軍走出去了。
”樂毅道:“你為上大夫,何不逐駕?”蘇代曰:“為齊王失政,我辭官無職,不仕。
”樂毅問蘇代,須要下落。
蘇代道:“聽得齊王走往公子田文即墨城也。
” 樂毅遂迎燕王入齊城,取臨淄之寶物、祭器。
夷齊之宗廟,燒齊之宮室。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封賞諸将。
封樂毅為昌國君。
遂引随駕軍五萬歸燕。
遂留樂毅捉獲齊王,并收齊城之未下者。
樂毅夜間觀帝星,正照滿城。
遂留劇辛守臨淄城,自引兵前至滿城,到普田村下寨。
卻說齊王将田文劍客往即墨去,前至大林,鑼鼓響,捉住齊王。
“若是燕将,朕命休矣!”兵将是誰?乃是吳起二子:吳廣、吳能。
見齊王禮畢,與齊王飯吃。
頃間,卻有燕兵來,吳廣出陣,共石丙戰三十合。
吳廣大敗,齊王奔即墨走了。
石丙随後便趕。
趕到即墨,田文叫門;田單上城,認得,門開放入城。
齊王奔上城去。
被人冷箭射齊王落馬。
齊王大叫一聲,城上早有燕兵放箭,吳廣近前救齊王上馬,離即墨走。
又撞石丙,便殺。
吳廣、吳能大敗,齊王單馬走。
三日,腹中饑餒不可忍,忽見一婦人在淄河洗衣裳。
齊王問覓飯,婦人與飯吃罷,卻問:“官人姓甚?”王曰:“我乃是齊王也。
”婦人言曰:“可惜飯與這無道之君吃!”齊王道:“婦人,他日寡人歸朝,須報此恩。
告大嫂,燕兵趕我,人困馬乏,那裡藏得?”婦人曰:“向東有一林,林内有一塔頂墓,你藏去。
” 齊王去藏。
後有兵來,問婦人曰:“你見個官人來麼?”婦人向東與一指。
兵馬直至林前叫齊王。
齊王聽得,争些唬殺了!來的兵将是誰家軍?來者兵将叫:“大王那裡有?”齊王認得吳廣、吳能,便出來,吳廣奏曰:“這裡不可隐藏,燕兵來後必捉我王,不如且去莒城正東。
”走到三十裡,又撞石丙,不問便殺。
吳廣當住。
齊王見敗,單馬望西北便走。
行至天晚,問人,那的是滿城縣普田村。
齊王自思:是我皇丈,為鄒國姨,不聽忠臣谏,把宰相貶了。
今來此處怎生?遂叫門。
大夫令人開門。
齊王入内,見皇丈便拜,泣言前事。
大夫引入宅,将茶飯與齊王吃。
蘇代母李夫人出,見齊王吃飯,便道:“你亂上下,納國姑姨為妃,乃無道之君!”喝令左右捉住者。
齊王大驚。
大夫憂齊王怎生奈何。
蘇代道:“告母親,豈不想君臣之義?”老夫人道:“吾兒,可惜有道禮飯與無道之君吃。
”齊王聞之,待不吃,腹内饑渴;待吃,君子不吃挨賴之食。
齊王煩惱下淚。
莊客來報:“外面有兵來圍了莊也!”蘇代曰:“把齊王藏了。
”有燕将石丙直到莊前,問蘇代要齊王。
大夫曰:“無。
”石丙曰:“一道馬蹄直到您莊上來,你更說什麼!”蘇代見勢惡,指與石丙。
石丙引三十口,奪門而入,大喝:“齊王出來,受我縛捉!”蘇代憂怎生奈何,未知齊王性命如何? 當時齊王于蘇代莊後倉裡藏着。
石丙搜尋不見,當問小二哥哥。
小二哥哥言道:“我不識他。
隻見你每來時節,有一人從後門去了。
”石丙領兵随後便趕,不見了齊王。
卻說齊王走至一大林,忽一聲鑼響,捉住齊王,将至林前,待壞了他。
齊王言:“可惜東齊國主,死在田野之間!”其人便拜,言:“臣是滿城縣令高龍。
自燕兵混散齊兵,臣領五百軍在山林之間屯駐,不能安業。
臣願保駕。
”邀齊王入滿城。
至近,有一小軍報:“複有兵來也!”高龍道:“大王勿憂,領本部下兵,一陣捉石丙。
”齊王大喜道:“看勝敗如何?”當時,兩陣圓,打話,卻不是燕将,乃是吳廣、吳能,一家人合兵一處,都入滿城。
王問:“您三人兵少,如何保駕?”三人曰:“乞我王免慮。
”三人共議保駕之事。
卻說樂毅下寨,夜觀帝星,正照滿城。
令石丙領兵至城下打城,問要齊王。
有高龍交男子、婦人搬磚石上城,立炮打退燕兵,城内無糧草。
齊王問三人如何免災。
高龍曰:“此城有水,不能面破。
臣定一計,交我王免災。
”齊王大喜,問:“用甚計策?”高龍道:“外邊兵勢較大,問吳廣、吳能,如今齊王敗散,不及燕将,誰敢去南夷求救兵去?”吳廣道:“我去。
”離出燕兵。
次日絕糧,人厮吃,男兒老小交一處防護,把齊王獻了與樂毅,免一城之災難。
衆人道:“齊王該休!”高龍大怒。
吳廣不可。
《論語》雲:“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高龍暗氣忍之。
次日,齊王知自不免,自作一計,跳入井中覓死。
吳能急撈出來。
吳廣道:“自思我父曾道,東齊有真主。
”即時,吳廣、吳能、高龍、□福、趙興五人,一發計點軍兵五百,是夜開門,一發撞燕兵,遂保駕得出。
混戰一夜,折兵一半,各自散了兵,子父不厮救。
次日,樂毅、石丙諸處根趕。
齊王家小、鄒國姨、蘇夫人将着一同尋齊王。
王無兵将,發使命前去即墨,宣田單去。
田單不來救駕。
齊王引數十騎投衛國。
衛君接至,禮畢,齊王不還禮,衛君心懷愠怒。
至夜,遣人劫之。
齊王知覺,遂離衛奔入鄒魯。
鄒魯不納齊王。
齊王遂走入莒城。
齊王遣王孫賈入楚求救。
楚王遣淖齒将兵十萬救齊王。
淖齒引兵至莒城,見齊王,禮畢。
齊王因用淖齒為相。
卻說樂毅引兵至莒城,知得楚淖齒将兵救齊。
遂修書一封與淖齒曰:“燕國上将軍破齊大元帥樂毅書啟楚國上将淖丞相麾下:今齊王無道,失政虐民;吾奉燕王之命,會諸國破齊于濟西之上,一雪吾國先王之恥,二洗諸國被齊侵淩之暴。
聞将軍督兵救齊,正謂助桀無道。
如書到日,望擒齊王,獻吾軍前,與将軍共分齊地,則誠幸矣。
不可相違!燕國樂毅書。
” 樂毅遣人赍書送入淖齒軍中,淖齒得書視之,自思:“俺軍甚少,彼軍甚衆,不能與之抵敵;不如捉齊主獻與樂毅,共分齊地。
齊王知覺,引數十個人投東走,尋太子固存,遊東海,不知安在。
那裡齊王走至東海,卻被淖齒引軍趕上。
齊王被淖齒捉住。
“正傳”雲:淖齒數齊王曰:“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裡,雨血沾衣,王知之乎?”齊王曰:“知之。
”齒曰;“嬴、博之間,地坼及泉,王知之乎?”王曰:“知之。
”齒曰:“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知之。
”齒曰:“雨血者,天以告也;地坼者,地以告也;當阙而哭者,人以告也。
而王不戒焉,何得無誅!”遂喝令衆軍,将齊王獻與樂毅去了。
話說樂毅升帳坐間,小軍報曰:“淖齒捉齊王獻與元帥。
”樂毅大喜。
遂出寨與淖齒相見,禮畢,請淖齒上帳,以酒食待之。
淖齒令人推過齊王。
樂毅叱齊王曰:“汝有大罪者三,君知之乎?”王曰:“不知。
”樂毅遂數齊王曰:“汝令國舅鄒堅等弑君父,一罪也;汝取國姑姨為妃後,亂其上下,二罪也;汝放逐賢良,聽信讒佞,不理朝綱,淫亂聲色,三罪也。
”齊王唯唯,無言支對,隻說道:“乞命”而已。
樂毅令推過檻車,取出鄒堅,令軍中割肉食之。
遂令石丙将齊王并鄒妃去那曬屍台上,用鈎子挂了齊王和鄒妃,活割了眼睛,樹上挂着頭,若有人認者,便是齊王家小。
樂毅交屯兵看守齊王死屍。
樂毅并淖齒殺了齊王。
聞畫邑人王燭賢,令軍中環畫三十裡,不可騷動。
樂毅使人請燭相見,燭不往。
燕人曰:“汝不來,吾令兵且屠畫。
”燭曰:“吾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齊王不用吾谏,吾退耕于野,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自經死。
燕人歸報樂毅,樂毅憐王燭身死,具衣衾棺椁葬之。
樂毅整軍,禁侵掠;禮逸民,寬賦斂,除暴令,修舊政。
齊民喜悅。
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太山東至海,略琅琊;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
後軍旁北海而撫千乘。
以淖齒守據臨淄,而鎮齊都。
祀齊桓公、管仲于郊,封王燭之墓。
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以有樂毅廟贊: 桓桓昌國,乘時方翼; 幹戈效用,疆場底績。
西卻奏兵,東下齊壁; 完趙保燕,孔武之力。
卻說固存太子在打獵戶青龍景家中養着,聽得人說,齊愍王無道,被燕兵捉去,使鈎子挂了。
太子聞得煩惱,曰:“便做齊王無道,是俺生父!” 離家去哭。
被燕兵捉住固存。
拷打,認是齊王太子。
青龍景聽得捉住固存,前往兵前道:“這人是俺女婿,如何捉住?”燕兵道:“既是你女婿,和你全家該斬。
”把二人縛了,待将得去,正撞數人;見縛二人,不問便殺。
燕兵大敗。
奪下二人。
來救者是誰?細認卻是青龍景二子:青龍凱、青龍獸。
殺退燕兵,救了二人歸莊。
正說話之次,有人報莊外燕兵來。
龍獸、龍凱二人各執兵器出去。
卻是吳廣、吳能,言:“俺知得壞了愍王,帝星現,俺故來保顧太子。
”青龍凱見齊人,言太子在。
引入宅,見太子便拜。
太子言何人。
吳廣、吳能言前事,太子大喜。
茶飯未畢,有人報外有石丙兵來。
青龍景父子三人、吳廣、吳能言:“太子休憂,俺出去須退燕兵。
”共石丙大戰。
隻見震天鑼鼓響,括地喊聲鳴。
太子大怕,出後便走。
行至一孤村,見一村夫。
太子問覓飯。
此人道無飯。
太子煩惱,投崖覓死。
樵夫扯住問:“你為甚覓死?”太子具說事因。
此人道:“是我引你去見孫先生,若何?”“孫先生在那裡?”樵夫用手打一指,太子大喜:“齊國忠臣在此!”太子忻然去見孫先生。
樵夫引太子至庵,報與太子。
太子到洞前,見一道人。
太子便拜言前事。
先生道:“我是黃庭貴,孫先生近日往雲夢山訪鬼谷子師父去。
”庭貴與太子厭了帝星,與茶飯未畢,有人報外有兵來,乃是青龍凱兄弟、吳廣、吳能。
衆人議事。
有黃庭貴曰:“不如您送太子去即墨、莒城二公子根底去,強如村野難藏隐太子。
”衆人随了,将太子往即墨見田文、田忌、田單,隐于即墨。
卻說樂毅夜觀星象,照即墨藏有貴人;令石丙領兵困即墨。
數日,石丙道:“此城難破,齊家宗族不滅。
”樂毅大叫:“取下七十一城,偏即墨難打!限三日要破!”燕兵打城用甚計?樂毅令衆兵造雲梯車攻城。
不一日,造成雲梯車。
樂毅令軍衆上雲梯車。
卻被城上田單令單軍着力,前面執竹竿,推開雲梯車;後面放矢石如雨。
燕兵不能攻城。
樂毅且令收軍回寨。
話說田文、田單、蘇代,在即墨城中議曰:“即有燕兵攻城,如何退得燕兵?可修書令人去尋孫先生。
諸公子依命。
田單修書,令人暗出即墨城,往雲夢山請孫先生去。
卻說孫子在雲夢山,夜觀帝星明朗,自思愍王無道,乃是遊海固存太子,年一十五歲,壯氣光輝,合再興齊。
言未畢,忽有一人赍書至,曰:齊公子請先生下山救即墨,退燕兵。
”孫子接書視畢,方知燕使樂毅為帥破齊國,殺愍王。
遂告師父鬼谷先生曰:“弟子待下山救齊國。
”鬼谷師父曰:“今齊已敗,緣何言此事?”孫子告曰:“弟子有兵及有将,幾次即墨遭燕兵圍困,子母二人恐燕兵所殺。
告師父,願求一計退燕興齊之策。
”師父鬼谷先生寫了一計,與孫子看了,大喜:“真個好計!不動槍刀,交樂毅自離齊國。
”寫甚計來?使孫子反間燕國,召回樂毅,然後破燕,易如撚指。
孫子遂回書一封與使命回即墨去了。
詩曰: 幾度燕兵困齊境,今朝孫膑下山來。
孫子辭了師父下山來。
樂毅正困齊國,兵尚未退。
齊國即墨城、莒城未破,見二城可再興齊國。
孫子到燕國,入宅見母親。
次日入朝見燕昭王,大喜:“吾今協仇破齊,征讨未定。
先生來保全家國。
”孫子奏曰:“老耶!君父錯用了人,拜樂毅為帥;此人未投燕國,先投于齊,智謀過人,呼吸之間,克齊七十餘城,今不下者唯兩城耳。
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燕人。
留即墨、莒城見有齊公子三個,樂毅就我王兵反順于齊,複來收燕。
”當時燕王大驚,問:“先生此事若何?”孫子曰:“我王依臣一計,燕國無災。
”帝曰:“怎生穩便?”孫子奏帝都無二三句。
昭王道:“安排使命,交取樂毅。
”孫子真個強!道甚來?左右言曰:“燕王言發使命,将弓弦、藥酒去取元帥去。
”孫子言:“不可!此人若服毒藥,有權兵在手,就此必反亂。
”燕王言:“何為便矣?”孫子曰:“我王則不如别交人替去。
”王曰:“用誰去?”大夫屈産奏曰:“交騎劫為正帥,騎能為副将。
我王禦牌誓刃,若不早赴朝廷,就便誅之。
” 即修诏,差使命,诏回樂毅。
不數日,使命前至即墨。
樂毅接使命至帳下,焚香禮畢,開诏。
诏曰: “先生不貪土地,而舉國以禮賢者,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為無道以害先王。
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延群臣,招賓客,以求報仇。
有成功者,尚欲與共燕國。
今樂毅親為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以稱寡人之意。
今遣騎劫代汝回朝,别議官賞。
如違诏命,即賜朝典。
诏書到日,可即回朝。
” 樂毅拜诏畢,大怒言道:“正中瘸漢之計!”拔劍在手,先殺騎劫,後誅孫子。
看敢下手麼?使命性命如何? 卻有石丙道:“樂元帥不可怒,則宜赴朝折證。
”樂毅道:“且不與将印。
”道騎劫、騎能、石丙:“您領兵牢守即墨城,樂毅回朝去也。
”有田文、田單見樂毅回朝去了,隻有騎劫、騎能每日攻城。
恐即墨有失。
遂交劍客馮歡、毛遂領數員戰将,引太子出城往莒城田忌公子處去。
卻說莒城,每日被石丙令兵攻城甚急。
田忌在城上望見東南一隊兵,撞過燕軍來。
正望間,有一人城下報曰:“有劍客馮歡、毛遂來見公子。
”田忌令人放下吊橋,與馮歡、毛遂等入城相見,禮畢,言曰:“有景州單城人青龍景二子青龍凱、青龍獸将一小孩兒來。
”田忌得知道,疾忙開門交入來。
遂令人開放門,衆人入城來,見田忌參拜畢,有田忌公子觑着小厮便拜。
衆人驚駭:“皇帝叫他做翁翁,卻拜小厮兒為甚?這孩兒是誰家郎君?”田忌曰:“此乃固存太子。
”遂将入宅。
與衆人議曰:“愍王無道,寵鄒國姨,把固存太子交遊東海,今年一十五歲,可立為皇帝,再興齊天下。
”衆人一時扶太子為帝,号齊孝襄王,立起也。
卻說臨淄城内,齊大夫王孫賈,随齊王出奔;後齊王被淖齒獻與燕将壞了。
王孫賈歸臨淄城,至家見母,禮畢,母曰:“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
汝今事王,王出走,汝至知其處,汝尚何歸焉?”王孫賈曰:“王出走入莒,被楚将淖齒壞了。
”母曰:“豫讓吞炭,思報智伯之仇,淖齒亂齊國,汝何不聚義士以報齊王之仇?”王孫賈即辭母,出宅上馬,持槍叫曰:“淖齒亂齊國,殺愍王。
與我共誅淖齒者,請袒其右臂!”少頃,市人從賈者四五百人,各執刀斧,助王孫賈入齊王宮室尋淖齒。
淖齒得知,遂披甲上馬,點兵二千,出與王孫賈戰于臨淄市上。
約戰三十餘合,王孫賈詐敗。
淖齒便趕。
被王孫賈翻身射三隻連珠箭,淖齒落馬,衆兵便救。
被王孫賈驟馬持槍,進前刺殺淖齒,掩殺楚兵大亂,遂平臨淄。
王孫賈領兵至即墨城,尋固存太子。
不數日,兵至即墨,撞過燕軍。
至即墨城下,叫曰:“吾乃齊大夫王孫賈,誅淖齒于臨淄,今故來此尋固存太子,立為齊王,以安齊國!”城上田單答曰:“數日前已令劍客送過莒城田忌公子處去也。
”王孫賈不辭田單,即便領兵攻燕,奪路出陣。
無二日,至莒城。
話說田忌在莒城,與衆官議曰:“莒城城孤兵弱,不能抵拒燕軍;倘若燕軍攻城,必難區處。
不如棄莒城回即墨,與衆公子共議破燕複齊城之計。
”言未盡,有人報曰:“王孫賈引兵入城。
”田忌令人請至。
王孫賈相見,禮畢。
賈曰:“吾聚壯士數千人,共誅淖齒。
聞得固存太子在此即位為王,吾故來迎王歸臨淄。
”田忌曰:“大夫錯矣。
雖誅淖齒,目今燕兵未退,不如共迎齊王歸即墨會議破燕。
”王孫賈曰:“願聽将軍計耳。
”田忌遂點精兵五萬。
并王孫賈壯士五千人,遂迎齊襄王歸即墨城。
話說騎劫與石丙諸将,知得齊襄王入即墨,令兵急來攻城。
田單今田忌引本部軍五萬,出城迎敵。
須臾,二陣圓,燕将石丙出馬叫曰:“臨淄遺種,偷生此地!早獻出固存太子并二城地圖,吾即便回兵;若不肯,踏即墨為平地!”齊國田忌出馬,大怒罵曰:“賊将!看你踏即墨為平地!”打話不定,交戰六十餘合。
田忌敗走。
石丙趕将來。
田忌笑曰:“今中吾計!”引得石丙趕入陣中。
隻見田忌回頭叫曰:“我不是公子田忌,我乃一小卒!”石丙大驚,好似羝羊觸藩,進退無門;陷在齊陣,不能得出。
田忌令兵掩殺,燕軍大敗。
騎劫鳴金收軍,折其大半。
不見石丙,忽有一小卒報曰:“石丙陷在齊陣,不能得出。
”遂差許桂救石丙。
許桂得令,遂點精兵五千,直撞齊陣裡來。
石丙見有救兵,盡力殺出,見許桂,大喜曰:“若非哥哥,幾乎不能相見!” 鳌魚脫了金鈎去,擺尾搖頭更不回! 石丙同許桂歸燕寨,見騎劫。
騎劫令石丙回燕國,再取兵二十萬,再攻即墨。
石丙得令,即便回燕國取兵。
不數日,石丙取得燕兵二十萬,來至即墨。
騎劫令兵攻城。
齊兵用炮打散燕軍。
次日,四下燕軍用皮傘隔住炮石,攻城甚急。
卻說田單在城中,與衆公子議曰:“前番令人請孫子,孫子未來,回書道是先往燕國,後退燕兵。
”田忌曰:“更寫下甚麼保即墨城之計?”田單曰:“隻畫得二個卦。
”即取出與衆公子展開看,不曉其意,隻見“■■■”。
田文見了大喜,休道是燕兵二十萬,一百萬也索退着!寫着甚計策來?有公子田文言曰:“此事易矣。
紙上□寫二個卦,上卦‘■■’乃離卦,離為火;下卦‘■■’解卦,解字乃牛角上安刀,此是火牛陣也。
可用火牛陣破燕兵。
”用上等劍客霍道真,即時于即墨城裡構刷上等莊家好牛,得一千餘隻,于牛角上施槍,腿上安刃,尾上紮火把,膏油灌于其上;又用青紅被纏于牛身上,畫五采龍文;頭上戴龍膝面具;颔下戴鼓,鼓裡盛着鐵球子,搖響如雷。
準備了,田單令人下戰書與騎劫。
騎劫接了戰書,拆開看,書曰:“吾今用上等劍客,擔住雲,表申東海龍王請五百條毒龍,今晚來到,共你大戰。
”騎劫即時批了戰書曰:“依命。
”令人回去報了。
卻說騎劫、騎能、石丙道:“任你千般巧計飛出去,便是你強。
”此日天晚,聞城中鼓響,從西見千道火起,兩壁下是甲馬步軍,中間裡青黃五百條毒龍,出陣後鑼鼓震天。
燕兵見明朗如白日相似,見槍刀飛入陣來。
燕兵大懼,棄甲抛戈,撒星敗走。
其時燕兵不識陣勢,言龍噴出火來,不辨得便走。
前有田單截住便殺燕兵,後有吳廣、吳能、青龍凱、青龍獸、田文、三千劍客混殺燕兵。
其時四下伏兵并起,殺得燕兵屍橫滿野,血浸成河。
“正傳”雲:殺燕兵片甲不回,複齊七十餘城。
怎見得?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即墨門開縱火牛,燕師營裡血波流; 固存不得田單術,齊國尋城一土丘。
又詩曰: 即墨燒牛發戰機,夜奔驚火走燕師; 是知公子田單輩,克複齊城在一時。
有田單廟贊雲: 列國将侯,匪人不定。
國命未喪,其人則應。
敗兵猶戰,匪奇不勝。
兵勢靡常,惟将之興。
矯矯安平,諸田宗英。
齊地瓦解,燕師鼓行。
傳鐵金鴨,燒牛鑿城。
定彼望諸,變鲵化鱗。
視此騎劫,名孫與嬰。
複城七十,千古垂名。
其時,燕兵被齊兵将殺得不留一卒,隻留得騎劫、石丙單馬逃命,走回燕國。
卻說田單、田文、田忌、王孫賈,并衆官迎齊襄王歸臨淄城。
城中父老百姓,各各焚香接駕,拜曰:“燕亂齊國數年,今幸得複見天日!”齊襄王慰谕而遣之。
是日,齊襄王遂入大内,升殿設班,聚集文武公卿,王曰:“寡人賴衆公子再興齊國,非寡人之德,皆賴衆公子文武之威。
此回破燕兵,複齊七十餘城,皆田單之功。
”遂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王謂文武曰:“前帝不明,失其家邦,今燕讨未定,如何得安齊民?”班部中蘇代出班奏曰:“大王言燕、齊未定,若要興齊,再拜孫子為師,可安齊民。
”王曰:“孫先生安在?”蘇代奏曰:“孫子為前君失政,歸雲夢山谒師父鬼谷去了。
數日前,衆公子在即墨修書,請孫先生;奈孫子未來,回書雲是先往燕國畫計,與衆公子保即墨,皆孫先生之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