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關燈
”纣王曰:“如何見得?”妲己奏曰:“恐我王不信,教左右捉取二人,敲胫看之。

    ”纣王曰:“依卿所奏。

    ”令左右捉取二人來斫胫看之,果然如此。

    纣王大喜,告妲己曰:“卿煞知好事!”如此損害人命,後來不敢來河上過往。

    纣王令左右去,到處捉人來,于河中試之。

    每日害數十人命。

    詩曰: 刳胎斫胫剖忠良,颠覆殷湯舊紀綱; 積惡已盈天震怒,渎天不免鹿台亡。

     又一日,纣王共妲己在于台上,朝日取樂,忽從台下數人籠放出獵之人,駕着鷹雕,打台下過。

    忽有皂雕飛起,直來台上搦妲己。

    妲己見了,大叫一聲,走入人叢中去了,被雕抓破面皮,打了金冠。

    左右捉将放雕人來,斬了其人,滅了全家。

    因此後人更不敢架雕打台邊過。

    因此妲己更不遊于鹿台,駕卻入内去。

    每日纣王共妲己,在摘星摟上取樂無休。

    萬民皆怨:不仁無道之君,寵信妲己之言,不聽忠臣之谏,損害人民之命。

    纣王今天下變震黎民,廣聚糧草,在朝歌廣有三十年糧,盡底成塵,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拒谏剖賢才; 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灰。

     又詩曰: 曆代君臣壯帝基,何如纣王越天期; 渭公注殺謀天手,血浸朝歌悔後遲。

     纣王聚糧朝歌,倉内盡皆成塵,此乃纣王寵信妲己,不理王道。

    有八伯諸侯,至春首盡來朝賀。

    内有岐州姬昌将禮物來見大王。

    有西伯侯乃集公臣、百官評議欲往見帝之事。

    有畢公臯、召公奭、榮公颠、宏夭、南宮适、散宜生、太任、逢達、許寂并八士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更有十個王子:武王發、周公旦、千邑尋、萬邑祥、百邑考、管叔铎、蔡叔鮮、唐叔政、梁叔季、曹叔文十人并君臣,皆至于殿下,禮畢。

    西伯侯告衆臣曰:“吾今東去朝歌見帝去也。

    吾聞纣王不設朝政,寵着妲己之言,自亂天下。

    吾若到朝歌入内,亦因命必谏。

    我有七年囚阻,衆文武不得來見我,若來見我者,吾身必與您惹大災臨身。

    吾身災退時,方可歸國,那時破無道之君。

    衆文武并吾子皆聽吾言者。

    ”衆群臣、王子皆應喏。

     西伯侯先去辭老母太任。

    西伯侯曰:“上啟母親,如今兒子東去朝歌見帝去也。

    更後七年方可來也。

    我母保重歲寒,休憂兒子。

    ”老母哭泣與兒子相别。

    太任曰:“爾若到朝歌至内,可以着善言谏之。

    纣王是不仁無道之君,恐誤我兒之命。

    ”西伯侯曰:“我母善保歲寒,兒命不妨,隻合有七年大囚之災也。

    ”姬昌當日自課吉兇,告母曰:“去後誓不得教武王子來觑我,必有大禍臨身。

    ”姬昌道罷,别武王上路。

    有武王言曰:“同随大王去如何?枉帶累一切人,吾身自當。

    ”姬昌又告曰:“您後七年至中秋,吾免囚牢,吾西歸也。

    那時文武,您迎我來。

    ”姬昌道了,上路東行。

    文武西歸。

     文王行經數日,前到朝歌至近。

    近臣入内奏纣王,至于殿下,山呼萬歲了,奏曰:“臣啟陛下,如今有西伯侯來見大王。

    ”纣王曰:“近宣西伯侯姬昌。

    ”姬昌蒙宣,來見帝。

    八伯諸侯一齊相等,同去見帝。

    至于殿下,山呼萬歲,躬身在于殿下。

    皇帝傳宣,皆令免禮,賜平身上殿,賜繡墩而坐。

    遂排一宴,賞設八伯諸侯,盡皆飲之。

     衆諸侯見纣王背後簾底坐着妲己,衆文武不敢擡頭。

    時有姬昌越班出奏曰:“臣啟陛下,小臣有死罪。

    ”纣王問曰:“卿有何死罪?”姬昌曰:“臣不合僭奏,我王不合對君臣上下無禮。

    ”纣王問曰:“如何是君臣上下無禮?”姬昌曰:“今日是君臣聚會,似父子團圓,與文武評議國家之事。

    卻教妲己于我王背後坐,受了文武将相之禮。

    大王豈不是輕賢重色,不遵上祖先君之法?大王如此似桀王之近也。

    臣啟陛下,臣聞大王亦信妲己讒言,置酒池肉林虿盆炮烙之刑,苦害他人。

    何故如此?又害良民,斫胫看髓,剖剔孕婦。

    更修下三百尺高台,并千間殿宇,此乃廢民之業。

    大王為此人讒言,背妻棄子,亂行乖異,不修正道,不治下民。

    大王卻不政,國以民為主,民以國為本,國本人民切不失也。

    大王思小臣之言,斬了妲己,散糧贍國之貧民;修姜太後之山陵;宣太子,立為東宮。

    此是大王聖治。

    大王聽小臣之言,天下大安,若不聽小臣之言,久後死在萬人之手。

    小臣死罪死罪!”纣王聞西伯侯之言,三思久之,不言。

    卻有妲己喚纣王。

    纣王起至簾下見妲己。

    妲己奏曰:“願我王将臣妾殺之。

    ”纣王曰:“為何将卿殺之?”妲己曰:“我王棄奴之心,何不殺了?”纣王曰:“寡人如何是棄奴之心?豈肯殺乎?”妲己曰:“大王既不是棄奴之心,恰則西伯侯惡謗陛下,我王聽之不言。

    願大王不棄臣妾之容貌,卻把西伯侯斬了者。

    ”纣王曰:“依卿所奏。

    ” 纣王速臨殿下,于龍床上坐了,乃問西伯侯曰:“若寡人不聽卿之言,久後死在萬人之手。

    卿如何隻恁直毀寡人?”令左右推轉西伯斬之。

     衆文武見待斬西伯侯,齊呼萬歲;震動宮殿,皆奏:“陛下且免西伯侯之命!”纣王曰:“西伯辱朕太甚,如何免之?”有東伯侯奏曰:“臣啟大王,且看先君之面,隻罷任去官。

    未委聖意若何?”纣王曰:“依卿之奏。

    ”令左右卻推近西伯侯至殿下。

    纣王曰:“寡人欲待教卿便死,且免爾之死罪,囚在羑裡城中者。

    ”姬昌得罪,貶在羑裡城中,此城在蕩州北七裡,今湯陰縣是也。

    有詩為證。

    詩曰: 殺妻棄子害忠良,不果皇天降禍殃; 恣縱荒淫迷妲己,卻嗔直谏貶姬昌。

     又詩曰: 十句當言九句休,衆中無語卻無憂; 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纣王令着一使臣,監押西伯侯,前至蕩州;教人報與本州島太守韓渥,來接使命,禮畢,至衙中。

    太守開了聖旨,口中不言,心下頻頻作念:枉教西伯侯受苦。

    更不敢久住,送姬昌羑裡城中,每日餐凍食冷飯,身穿布衣,更不教出入。

    使命複還。

     亦有本州島太守,此是吊客神也,為西伯侯仁德之人,常不令人知,暗中來羑裡城,以酒食待姬昌,不肯交辛苦。

    太守告姬昌曰:“我交你私去如何?”姬昌曰:“我若去後,必累公也。

    不被囚牢之難,以知君憂吾之恩。

    ”太守暗中長得與姬昌道話。

    日往月去,前後早五六載,姬昌當日離岐州,已知東去有七年囚牢之難。

    姬昌常問監官,如今纣王無道。

    那姬昌不愁自身之苦,口念纣王無道,每日在囚城中,長把幹坎艮震巽離坤兌為神将大将軍,使六丁六甲為左右将軍。

    摘其中十幹五行二十八宿,定分八卦爻象,逐年逐月逐日逐時,知吉兇之事,占人間災福之兆,課身上吉兇之來意,知一年旱澇不勻,五谷絲蠶收成,人民病疾災傷。

    文王在囚牢之内,一一盡知,克日定時,并無分毫差錯。

    文王以六十四卦自蔔其身,見卦中更有二日,方免囚牢之難七年。

    時至仲秋末、季秋初,文王蔔下見喜,合受七年方脫。

    有詩為證。

    詩曰: 纣主荒淫國不修,貪迷妲己損諸侯; 不從西伯忠臣谏,羑裡當囚七載憂。

     又詩曰: 直言骨鲠總皆謀,君不君兮實可羞; 天然暗助行兵德,萬裡江山盡屬周。

     姬昌課罷,至夜得一夢,夢見兩手托天,忽然覺來,姬昌自思大喜,自言:“昔日有殷湯王,得此夢以興天下。

    ”言罷,有一日,才坐,忽有一鳳來朝西伯侯,至于面前如擎而立,一個時辰而去。

    姬昌占之,今可免囚牢也,感得天鳳來朝吾也。

     西伯侯囚牢中,常時占蔔,以有可歸之期,亦有鳳來見,有萬千般祥瑞,可以待出免囚牢之難。

     話分兩段。

    卻說岐州,太任并衆官群臣長之。

    西伯侯之祖,是帝喾之後,姬名棄,是堯王之後,為後稷神也。

    姬棄生王季,王季生姬照,姬照生姬昌,文王是也。

    文王母太任。

     太任召集群臣文武等,評議姬昌之事:“當日姬昌東去之時,曾言:‘我見纣王,因命必谏,我有七年囚牢。

    ’方今是七年之數也。

    如今在羑裡城中,誰人敢去探得,看纣王有放姬昌之心?”問罷,大臣衆中無一人言。

    有姬昌第五子百邑考言曰:“孫兒乞去探吾父姬昌。

    ”衆大臣依言,有大臣散宜生來谏:“臣啟娘娘,曰莫教百邑考去。

    姬昌去時,曾言但不得來吊問,恐惹大禍臨身。

    ”百邑考不從大夫之言,便辭祖母,将物上路,言道:“拚我一命,去見我父。

    ”言了東行。

    有大夫上奏太任曰:“令教驸馬祁宏,将兵保護姬昌父子之事。

    ” 有太子百邑考車馬在路上,不過旬日,前到朝歌内門外;令近臣奏纣王,至于殿下,山呼萬歲了:“臣啟大王,如今有西伯侯太子來見大王,至于内門。

    ”纣王令宣。

    太子蒙宣至于殿下,山呼萬歲了,躬身立在殿下。

    王曰:“亦恕卿免禮,平身。

    ”太子遂進禮物與纣王。

    纣王問:“卿在路跋涉不易?”百邑考曰:“荷大王聖問。

    ”纣王宣太子上殿,賜繡墩而坐;設大宴款之。

     次百邑考哭告纣王。

    纣王問:“卿泣何事?”百邑考曰:“小臣啟上,吾父七年之囚,看先君之面,免吾父囚牢之苦。

    ”如此三日,哭告纣王。

    纣王言曰:“此人是忠孝之人,卿休哭,令教放爾父,教你同去。

    百邑考蒙宣,謝恩禮畢,纣王宣太子上殿,賜大宴飲之。

     次有妲己亦在簾底坐,遂問王曰:“臣聞太子,何人也?”纣王曰:“此是西伯侯之子百邑考。

    ”妲己曰:“妾聞百邑考善能彈琴,今教百邑考操琴一弄,臣欲聽之。

    ”纣王:“依卿所奏。

    ”令近臣取琴與百邑考。

    百邑考口中不道,心内思惟道:纣王不仁之君。

    太子為思父七年囚牢之苦,無心操琴。

    太子再三告纣王曰:“不可撫琴。

    ”纣王不許,特教太子操琴。

    太子卻不免接得橫于膝上。

    正調弦,彈一曲名曰“太子忿怒曲”。

     有纣王貪與妲己傳杯飲,不顧太子。

    太子大怒言曰:“爾侮慢臣賢,而悅婦人也!”用琴擊纣王共妲己,仆然倒地。

    左右宮人扶起二人,令教左右捉下太子。

    太子大罵纣王不仁之君,無道之主。

    妲己奏曰:“罪不幹西伯侯之事,罪在于百邑考。

    今西伯侯囚于羑裡城,依法受之,不曾失了君臣之禮。

    如太子剛硬,天地難容。

    ”纣王問妲己曰:“怎生教太子處死?”妲己曰:“據百邑考欺君之罪,合醢為肉醬。

    臣聞姬昌善知陰陽,預知前事。

    封賜肉羹與姬昌食之,若姬昌将此肉便食,非為陰陽人,後與大王不能為患也。

    放教姬昌歸岐州去。

    姬昌若見此肉不食,知是親人肉,此是大賢也,久後必與大王為患,和姬昌都教處死,永除後患也。

    ”纣王聞奏大悅,令左右推轉百邑考身醢為肉醬。

     詩曰: 百邑東去谒上尊,靈狐殿下會群臣; 握琴惡擊無恩主,不避忠心醢自身。

     其日壞了太子,感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天雷大震,慘霧漫漫,愁雲黯黯,悲風飒飒,怨氣淩空。

     纣王見其日天色非常,大赦天下。

    妲己以申時以來,王賜肉醬與使命費孟,教姬昌食之。

    大臣蒙宣,辭王上路。

    第二日至蕩州見太守,具言訖,一同去羑裡城内,見監囚人馮兇。

     卻說姬昌,三日前甲申日,見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熱,心神不安。

    姬昌憂占一課,占一親人合有大禍臨身。

    到今三日,是丙戌日,有使命至也。

     其時日季秋之月,有榆葉。

    姬昌于囚獄内拾将葉子,可便為字,漫六十四卦,将榆錢望天籲呵咒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神靈上卦,一占來意。

    ”擲下卦錢,姬昌見一喜一悲。

    喜者自身無災;悲者合注子父分離,兒郎在外,必有大禍,心生苦痛,刀劍分屍。

    雖然兒女有禍,自己無災,也用前事,改變移遣。

     姬昌心内思惟,今日先憂後喜,必有纣王宣命至也。

    道了,有太守并使命一行見姬昌。

    禮畢,二人言曰:“今奉王敕,姬昌免囚歸國。

    今賜肉與姬昌食之,如食了肉羹時,姬昌去國。

    你兒百邑考見在朝歌等候。

    ”遂取肉與姬昌。

    姬昌心内思惟:此肉是我兒肉,若我不食此肉,和我死在不仁之君手也。

    姬昌接得此肉,喜而食之。

    姬昌告來使曰:“此羹甚肉?此肉甚好。

    ”費孟聞言,心内思之:姬昌非是賢人也! 費孟卻回去見帝,至于殿下,山呼了,纣王問曰:“卿與姬昌肉羹,如何?”費孟奏曰:“姬昌接得此肉,亦無疑阻,笑而食之。

    非是賢人也。

    ”纣王知得,大悅,敕令教使臣再去,教放了姬昌,即辭國去。

    費孟即日便入羑裡城,得見姬昌,禮畢,費孟曰:“今奉聖旨,教放姬昌歸國。

    ”姬昌曰:“謝王大恩,一路遠來有勞。

    ”費孟曰:“大王食了的肉,亦是大王兒肉也。

    被妲己教纣王,将你兒肉試你賢不賢也。

    ”姬昌見言,亦不敢大歎,亦不入朝歌。

    有費孟共太守、馮兇三人,以亦相辭姬昌。

     姬昌辭了三人,得脫囚牢之苦。

    姬昌上馬便去,出羑裡城半舍之地,姬昌下馬用手探之,物吐在地,其肉盡化為兔兒。

    姬昌大哭。

    至今有吐子冢,在蕩陰四裡地是也。

    姬昌望西北寨山偷路日夜而走不止。

    今古迹在羊河南岸上是姬昌廟。

     姬昌西走近朝歌,前到汲城西北。

    姬昌前去之次,有汲城将鼓矯、鼓執、鼓适弟兄三人,領兵出門,忽見一人,卻認得是西伯侯。

    言:“俺奉天子敕,教俺綽路,恐有西兵救劫了羑裡城。

    ”喝西伯侯:“不得走!”三人共兵來趕姬昌。

     姬昌見兵馬至近,便走之次,前逢二将。

    姬昌乃問:“來者何人?”其人卻問:“你是何人?”姬昌曰:“我是羑裡内受囚西伯侯也。

    ”來人見道西伯侯,下馬具禮。

    姬昌問曰:“爾是何人也?”來人曰:“我是纣王太子殷交并靈胡嵩,俺二人特來救姬昌。

    ”言了,鼓三将至近,二人去迎,時乃教戰,殺鼓三人,兵退去了。

    有殷交共靈胡嵩護姬昌而去。

     卻說鼓将三人令一小将,秉文字入朝歌見帝。

    至于殿下,山呼了,小将具說前事。

    纣王聞言大怒,令差左右将與佶留留四人,領兵三千,西趕姬昌,直到西北鄧城。

     姬昌問靈胡嵩:“爾因何來救我?”靈胡嵩說與姬昌之事,此是纣王斬了姜皇後,走了太子殷交。

    正話間,有鼓将三人又趕姬昌至近前。

    卻有驸馬祁宏共逢文建來救姬昌,三人抱頭大哭。

    姬昌告二人:纣王不仁,将百邑考作為肉醬。

    二人見言,大罵纣王不仁,無道之君。

    正話間,有纣兵來趕姬昌,與西兵大戰,被祁宏共逢文建殺退纣兵。

    纣兵複來決戰,相敵一日,至黑不分勝敗。

     時有一頭項來兵救姬昌,内有一将披頭似鬼,肩扛一柄大刀,高聲大叫:“與吾決戰!”來者何人?是錄真山烈人雷震子也。

    此人被本師說與:當日姬昌至陝西東古墓之事。

    雷震聞言是西伯侯,心中大喜,上馬橫刀,沖入陣中,獨蕩纣兵。

    蝦吼、佶留留不敢當,衆兵皆回。

     有雷震來見姬昌,具禮。

    一時人并衆将,皆言纣王無道,不仁之君。

    有靈胡嵩左右視之,不見太子殷交,便辭姬昌曰:“若他日有大賢來破纣王,的來相助。

    小臣尋去,尋太子去。

    ”道畢靈胡嵩便去。

    有雷震也辭姬昌曰:“若他日去破纣王,必來相助大王。

    臣且歸洞去,恐本師所怪。

    ”辭了,便去。

     姬昌得免大災,亦去本國。

    行至十日,前至岐州至近,武王共百官接着姬昌,皆參拜禮畢。

    姬昌具說前七年囚牢之苦,更醢了百邑考。

    文武見道,盡皆大哭。

    姬昌曰:“我當臨行之日,道與您衆公臣,隻不得來顧我,亦不合去。

    ”文武見道,大恸久之;哭止,衆臣相從姬昌入岐州,去至城内。

    姬昌先去見老母太任,禮畢,姬昌仍舊且理天下:重賞三軍,輕收差稅;重修有道,除去不仁;濟贍生民,恤孤憐寡;招賢良,用忠直。

    天下軍民盡喜。

    畫地為牢,刻木為吏。

    治政恤民,囹圄皆空;行人讓路,耕夫垂道;結繩為政,坐朝問道。

    吊民伐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乃行仁政之德。

     卻說纣兵敗将,回奏纣王曰:“臣啟陛下,如今西伯侯有西兵來救将姬昌去了。

    ”纣王聞奏,心中大怒:此人不是與寡人為患,怎敢亂朕天下矣!纣王不顧,每日去摘星樓上,共妲己取樂。

    信妲己之言,将人家童男童女,敲胫看髓,不思民苦。

    東鹿台在衛縣西北,看水;西鹿台在朝歌西北,看山峰。

     纣王有一日升殿而坐,有近臣奏曰:“臣啟陛下,如今街上有一老人鬻蔔,有一女子來買卦;先生算道:‘此女子不是凡人,系是上界金星也。

    ’女子見道,化金光去了。

    萬民盡看,言道好希。

    差臣見奇異,特來奏我王。

    ”纣王聞奏,言聲道奇:“怎有如此陰陽之人?”令左右去宣賣蔔先生。

     近臣奉聖旨,到于街上,宣召先生。

    先生見言聖旨,不敢久停,便随使臣來見帝,山呼萬歲,躬身而立。

    皇帝:“賜卿平身,免禮。

    ”纣王問曰:“卿何姓?”老人曰:“臣啟陛下,臣是東海郡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号為飛熊。

    ”纣王問買蔔之事。

    姜尚奏曰:“臣啟陛下,有金星當日變為凡人,來買蔔,試探臣陰陽,看合着不合着。

    被臣課合陰陽,識破,便化金光而去了。

    ”纣王聞奏,言曰:“直怎如此有準?”纣王又問曰:“卿當與寡人發一課,看之來意如何?”子牙言好。

     纣王便起去屏風,去取下十兩黃金;并平天冠禦衣;卻轉過屏風來,問子牙:“此屏風後是甚?”子牙曰:“是十兩黃金,平天冠禦衣也。

    ”纣王稱奇,心中大喜,又問曰:“卿能驅兵用将乎?”子牙奏曰:“臣做韬書,教大王看之。

    ”纣王曰:“依卿所奏。

    ”子牙去殿下,俄爾做成韬書,便呈上纣王。

    纣王看之大喜。

    纣王見此人聰明智惠,更為姜尚孝養老母。

    纣王封姜尚為司戶參軍,賜宅一區,賞銀百兩。

    殿下文武見姜尚大喜,天子置禦宴飲之。

    宴罷,文武皆散。

     天昏日晚,紅輪西墜,玉兔東升,纣王卻歸後宮去。

    到長壽殿,天子迎着一個美麗佳人,纣王大喜。

    那佳人,生得形端表正,體态妖娆,十分容貌。

    那佳人見天子便躲,躲不及,便山呼萬歲。

    王問曰:“卿是何人也?”佳人奏曰:“臣是我王臣之妻。

    ”纣王曰:“何人妻也?”“臣是黃飛虎之妻耿氏。

    ”纣王問曰:“卿肯與朕作樂,教卿為後,更教你夫為三公也。

    卿意如何?”耿氏曰:“大王雖貴,臣妾雖賤,臣無戀貴之心,妾有抱貞之意。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百鳥高飛,羅網奈何?”纣王無一語對之。

    耿氏又言曰:“狐狸不樂龍王,魚鼈不樂凰凰。

    妾是庶人,豈樂大王乎?若行無道禮,豈為帝王乎?”纣王笑而放之,耿氏遂罵纣王:“無道不仁之君,故發此言。

    我夫若知,必無輕放爾!君不識我夫南燕王?”纣王大怒,把耿氏醢為醬,封之一合,令殿使送與柘城縣南燕王。

     南燕使奉敕,便辭,将肉醬出朝去。

    在路行經數日,到于柘城縣,令人報與食殿王。

    殿王聞言,出城迎接。

    接着殿使,禮畢,邀人廳上,管待殿使三杯。

    酒罷,殿使曰:“今奉王敕,賜肉醬一合與大王食之。

    ”飛虎曰:“殿使,爾不聞纣王不仁,未嘗賜肉與吾食之;又愛把人醢為肉醬,卻與他親人食之。

    公不聞百邑考醢為肉醬,與姬昌食之?”飛虎又曰:“吾妻耿氏,與妲己賀生辰去也,到今不歸。

    先令将肉醬與我食之,我問此肉是甚肉也?你若不實說,教爾目下有難!”飛虎仗劍,再問殿使曰:“爾若實說,免賢性命。

    你若不實說,目下交你分屍而死!”殿使不敢隐匿,實說此肉是大王夫人之肉也。

    飛虎聞言大怒,罵纣王不仁無道之君。

    罵罷,南燕王造反。

     時有兒黃飛豹谏曰:“告父王,此事不可以。

    纣王是大國之君,父乃為臣,不可以反君。

    雖然我母死,後怎生奈何?”飛虎不從所谏,心中大怒,令左右推轉逆子斬之。

    後無人敢谏。

     黃飛虎便起三萬雄兵,直到朝歌至近,下寨。

    時有人奏與纣王。

    纣王大怒,令宣五将去捉飛虎。

    五将者是:史元格、趙公明、姚文亮、锺士才、劉公遠。

    五将領兵三萬,來趕飛虎。

    迎着飛虎,決戰二日,敗了。

    五将令一小校,将回文奏帝。

     纣王聞奏大怒,又宣左将蝦吼、右将佶留留,領兵三千,五将同征飛虎。

    兩陣決戰,不到數合,被飛虎殺退纣兵。

    纣将令一小校,将回文來奏,詣于殿下,山呼萬歲:“臣啟陛下,如今五将并左右将,殺不及飛虎,被飛虎當陣上剮了使命。

    ” 纣王聞奏大怒,令交擊鼓撞禁鐘,聚集文武大臣,評議黃飛虎之事。

    有費仲出班奏帝:“臣啟我王,令出榜文在朝門外,教招将捉黃飛虎。

    如有捉住者,即有官爵與之。

    ”纣王:“依卿所奏。

    ”便出榜文在朝門外。

     有姜尚收榜。

    有看榜人見收了榜文的便是司戶參軍,遂引姜尚見天子,詣殿下,山呼畢。

    纣王問曰:“卿何以捉得飛虎?”姜尚奏曰:“臣啟我王,用兵五千,用将五人,來日活捉黃飛虎。

    ”纣王大喜。

    姜尚辭了出内,來日早辰起兵。

     姜尚歸宅辭母曰:“念兒子今有皇帝聖旨,令我收黃飛虎去。

    ”母曰:“吾命老矣,我兒佐主不明,再佐明君有道之主。

    ”姜尚退去,即時點軍,聚将皆足,隻有羊刃不至;思慮間,羊刃至具禮畢,姜尚問羊刃曰:“因何不至?”羊刃曰:“為母病未痊,供侍母疾,以此來遲。

    ”姜尚曰:“爾母疾未痊,吾割股肉,可醫汝母疾。

    即将股肉到爾家作羹,與爾母食之必安。

    ”羊刃謝恩,将肉到家作羹與母食之,果然痊安。

    羊刃來見姜尚拜謝,言曰:“羊刃無能報答,若逢飛虎,盡命迎敵。

    ”姜尚大喜,先寫計與羊刃。

    羊刃依計,便起兵來下寨。

    至夜,羊刃着皂衣褙子去劫黃飛虎寨,被飛虎手下兵将捉羊刃,推見飛虎。

    飛虎問曰:“誰教爾來劫我寨?”羊刃曰:“姜尚教我來。

    ”飛虎曰:“我不殺你。

    羊刃,你肯引我去殺姜尚麼?”羊刃言好。

    便來,亦着皂,不為号,入得姜尚寨前。

    二人言曰:“開門!”兵士索号,二人應了号,遂放二人入寨中。

     到得姜尚帳前,悄悄無人。

    忽一人喝言:“左右候甚!”捉下飛虎、羊刃來見姜尚。

    姜尚問飛虎曰:“你為何反君?”飛虎曰:“為王無道不仁之事也。

    我妻锉為肉醬,教吾食之,更棄子殺妻,信妲己之言,苦害萬民之命,以此反來。

    ”姜尚聞言,乃知天子無道太甚,言告飛虎曰:“吾不知此事。

    吾不合捉爾來。

    我至來日放爾去了。

    ”有費孟谏姜尚曰:“不得放了此人,恐纣王知之,惹大禍臨身。

    ”姜尚不聽此言,乃放了飛虎。

     有費孟走馬入朝奏帝,詣于殿下,山呼畢,奏曰:“臣啟我王,夜來捉住飛虎,被姜尚放了。

    臣谏不從,言君之短行。

    姜尚心内必也反也!”纣王聞奏,大怒非常:“怎敢如此!”敕令交費仲去捉姜尚。

    費孟又奏曰:“如今姜尚,有母在于宅内,先捉來斬之。

    ”纣王:“依卿所奏。

    ”令左右人去捉姜尚母。

    母曰:“我今死矣,我兒必歸明主。

    ”道罷,捉下老母,推見纣王。

    纣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

     有費孟來殺姜尚。

    姜尚先至客館。

    至夜大陰,走至客館前,到故恩州。

    姜尚向西方觀望,相真主,言明君在于何處。

    望見巨蟹宮生紫氣,下接着西秦地。

    姜尚又窮真命,相侵真主,便往西南去。

    大哭:“我母死在不仁之君手也!” 後有費孟,客館不見姜尚去處,卻被黃飛虎殺退纣兵。

    有黃飛虎也退奔黃河去了。

     有費孟回來見帝,詣于殿下,山呼萬歲:“臣啟陛下,如今姜尚不知何往?”纣王聞奏大怒,令諸處搜捉姜尚。

    如捉住者,賜官重賞。

    令交大将飛廉共費孟,諸處搜捉。

     二人奉敕,領兵便去。

    有人知姜尚西南而去。

    二将聞之,督兵急趕姜尚。

    姜尚走入大林中,有一古墓。

    姜尚跳入墓中。

    後兵至近,叫言:“姜尚走入此林中去也!”兵将盡入林尋姜尚。

    約行到百餘步,見一古墓,令教一小軍跳入此墓觑之,見姜尚在中。

    小校心中大喜道:“拿住姜尚!”去捉,卻不是姜尚,卻是姜尚衣袂覆着枯骨,謾軍之計。

    小校見不是姜尚,卻出墓中,見姜尚已西走遠矣。

    此計号曰“遺衣駐軍計”。

     有将飛廉共費孟,領兵又趕姜尚,姜尚晝夜不停,走黃河,入葦荻深處藏。

    有纣兵往來尋覓之次,聽得水聲,若人投水之聲響。

    衆将曰:“多是姜尚投水,必溺死也。

    ”二将領兵複回。

     卻有姜尚未肯投水,被姜尚推一大石墜岸,如人落水之聲,志氣過人。

    姜尚于蘆葦深處,宿至天明。

    忽見一漁公。

    姜尚問曰:“公可渡吾過河?”公曰:“爾是何人也?”尚曰:“吾乃姓姜名尚。

    ”又問漁公曰:“爾是何人也?”曰:“吾是高遜也。

    我前者曾渡太子殷交。

    ”二人共說纣王不仁無道之事,二人言語不盡,乃渡姜尚過河,二人相别。

    姜尚往西而去。

    詩曰: 誰知老母一身亡,奔走窮途且脫殃; 設若當時投水死,如何周室得榮昌! 姜尚晝夜不分,行經數日,前到潼關,去見關主姜國舅。

    姜尚禮畢,具說纣王不仁之事。

    國舅聞言泣下,歎息長籲。

    為纣王無道,故意放過姜尚關西去了。

    行經數日,前到華州山下,忽有數千強人,捉住姜尚,推見太子。

    太子問曰:“爾乃何處人也?”姜尚具說:“吾是纣臣也,姓姜名尚,字子牙,今為王無道,故來到此。

    ”太子見言,令教放起姜尚來請坐,置酒三杯與姜尚飲。

    飲罷,尚卻問太子是何人也。

    太子曰:“父王當日壞了母姜皇後,并奶母馮氏,我是纣王太子殷交。

    ”姜尚見道,便設拜,禮畢,太子大喜,請姜尚同坐,置酒筵宴,管待姜尚。

    太子告姜尚曰:“吾共爾同破纣,如何?”姜尚言:“未可伐纣,更待數年,伐纣必破矣。

    恁時方成大事。

    ”姜尚住了二三日,辭别太子西去。

    姜尚告太子曰:“若遇明君,必與太子去破纣矣。

    ”太子見言甚喜。

     辭别太子,姜尚西進。

    人盡說西伯侯仁德有道,招賢納士。

    姜尚心内思惟,便待投西伯侯去,吾命未合發祿,更待數年,方得君臣道合也。

    然是姬昌重賢,而不可便去自投西伯侯。

    西伯侯亦不知隐迹之士,姜尚且為釣叟。

     卻說纣将飛廉共費孟,領兵入朝歌見帝,山呼萬歲:“臣啟我王,如今趕姜尚投河而死也。

    ”纣王聞奏大喜,令賞二将,二将退去。

     有一日,纣王宣文武于後宮梧桐園裡,置禦酒,賞百官飲宴。

    盛飲之次,見群花深處,聞一聲響亮。

    文武皆驚。

    見一隻九尾金毛野狐在于花樹底下。

    坐有纣王伯父比幹奏曰:“此為妖怪,臣用弓箭射之。

    ”比幹拈弓取箭,射中狐一箭,火光迸散,帶箭入窟竅中去了。

    比幹又奏曰:“令壯士掘之。

    ” 纣王依奏,令壯士掘開窟穴,見華身白面,可有百狐。

    比幹又奏曰:“除此妖怪。

    ”纣王大喜,文武皆退。

     纣王來後宮,見妲己,具說比幹之事。

    妲己見言,一聲仆然倒地。

    令左右扶起。

    王怪問曰:“卿何如此?”妲己口也不語,心内思惟,欲言比幹壞了我祖上,盡是我枝葉,來氣倒,我恐大王知是妖怪。

    半晌無言,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妲己奏曰:“臣妾從幼小時心疼,多年不發,今發。

    ”妲己又奏曰:“休交殺害狐狸,殺生害命。

    ”纣王依奏,令出榜于朝門外,并不得殺害狐狸。

    有妲己心中思惟,乃恨比幹,須教死在我手。

     有一日,比幹打酒池肉林,炮烙虿盆邊過,忽有旋風鬧起,睹是枉死生靈。

    比幹見如此之事,言曰:“此是都因纣王信妲己之言,苦害宮妃,枉死之魂,未蒙出離。

    ”比幹自言曰:“我是皇伯,可谏于王。

    ”比幹心懷此事,至殿下,見纣王與妲己對坐。

    比幹谏王曰:“臣啟陛下,大王寵信妲己之言,置下酒池肉林,炮烙虿盆;積粟成塵,修建台閣;刳腹斫胫之過,除斬忠臣往醬獻色;損姜皇後,貶殷交,囚姬昌,反了黃飛虎,皆是我王之過也,皆是妲己壅蔽聖聰。

    大王試可深思,豈不痛哉?除斬了妲己,全門賜死,此是大王仁道複行也。

    願大王依小臣之言,黎民仰之。

    ”纣王不言。

    比幹又奏曰:“昔日祖父湯王下車,抱屍而哭,有一大臣問曰:‘何故哭之傷情?’湯王曰:‘朕聞三皇五帝堯舜禹之時,至餓莩死者并無。

    今到寡人之時,莩亡者無限,豈不是寡人無德!’言罷,湯王遂開倉庫救濟貧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盡稱聖治之王。

    此是湯王之德也。

    陛下思之,依小臣之言,斬了妲己是也。

    ”纣王不悅,不聽比幹之言。

    詩曰: 唐虞揖遜底和平,及纣如何播惡聲; 若聽比幹忠谏論,江山不被外人争。

     比幹又奏曰:“昔日夏禹王之後,生桀王無道,建都在蒲城州安邑縣,不修國政;出敕令,不交百姓種田養蠶,遞相保守,天下大亂。

    湯是桀王之臣,見此無道,共伊尹伐之。

    大王不信小臣之言,亦如桀王之過也。

    ”纣王亦無一言。

    比幹又奏曰:“陛下豈不聞祖父湯王為君乎?天下大旱七年,終日祈雨,雨不降。

    乃禱社稷之神,雨亦不降。

    湯王曰:‘社稷之神,是堯王之臣也,姓姬名棄,是古堯王之神也;禱之無靈,可宜除之。

    ’太史奏曰:‘若要雨降,陛下可燒一人祭天,雨乃降矣。

    ’湯王曰:‘罪在朕躬,朕躬有德,上合天心;若下燒一人祭天,何可燒他人乎?罪皆在朕。

    若天降雨,朕當親登柴籠燒朕。

    ’湯王遂積柴于市中,湯王自登柴籠。

    四方居民鹹皆仰歎。

    有太子并皇後,見帝恻隐不忍之心,奏王曰:‘俺二人亦登柴籠。

    ’三人在于上,合目而端坐,四面火起,煙焰迷空。

    民人哀嗟言:‘王命須臾而休!’忽睹濃雲密布,甘澤如傾,萬民稱言慚愧頂禮。

    湯王命乃不妨,複得存安。

    民間豐稔,稱湯王聖治大德,然後湯王敕令天下萬民于二月祭社,于八月祭稷。

    陛下豈不聞之湯王如此聖治?大王依臣之言,久後大便。

    若不信小臣之言,後死在萬夫之手也。

    ”纣王大怒,令左右捽下皇伯比幹,推在一壁。

     王問妲己曰:“此人如何?”妲己心中思惟道:比幹坐碩州時,參廟殿神靈,須用三牲肉祭之;有比幹來廟,見一穴,令人探之,見床上有一妖狐中坐,探之即出,說與比幹相公。

    相公交用柴點火,撞穴熏之,或去穴中鎖之,見妖狐上湧出去,自後生泉水,今在寒泉村北是也。

    妖狐西走,前到故恩州,至驿中見蘇護女子,吸了三魂七魄,變為妲己。

    言比幹絕我之祖,今日卻交比幹死在我手下,用心與纣王言之。

    妲己奏曰:“臣聞比幹是大賢人也,心有七竅,為人所以聰明智惠。

    ”纣王問:“卿如何知?”妲己奏曰:“恐大王不信,可以剖腹看之。

    ”纣王:“依卿所奏。

    ”令左右剖開比幹腹看之,果然如此。

    纣王大喜:“卿煞知好事!”妲己至夜,遂把比幹心肝食之。

    妲己喜而言曰:“今報了我恨也!” 纣王又宣文武筵,宣有纣王兄箕子來谏纣王。

    纣王不從。

    妲己教把箕子剪發為奴。

    又有纣王庶兄微子來谏纣王。

    纣王亦不從。

    微子去之。

    有大将軍崇侯虎偏得纣王之貴意,乃讒臣也。

    費孟、費仲信妲己之言,故亂天下。

    有詩為證。

    詩曰: 纣随妲己信崇侯,費仲讒言國不修; 剖孕虿盆人受苦,囚賢斫胫事堪羞。

     比幹剖腹觀毛竅,箕子佯狂免禍愁; 飛虎子牙西去後,四方黎庶總歸周。

     纣王自亂天下。

     當日,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裡地,虢縣南十裡,有渭水河岸,有磻溪之水。

    姜尚因命守時,直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姜尚自歎曰:“吾今鬓發蒼蒼,未遇明主!”尚止北望岐州,想文王是仁德之君;吾在此直鈎釣魚,數載并無一人來相顧。

    我有心興周破纣安天下,吾待離了此個明君,恐無似西伯侯有仁德。

    且守天時。

     從前姜尚所圖經紀道路,皆無勝心,運命不通。

    有妻馬氏,遂棄索休而去。

    子牙亦不苦留,與休了教去。

    忽一日,有個樵夫擔着一擔柴,來到姜尚面前放下歇。

    姜尚見此人面有死氣。

    姜尚問曰:“君子,爾何姓?”樵夫曰:“我姓武名吉。

    ”尚又問曰:“爾年歲生月日時說與吾,奉賢一相。

    ”武吉說與姜尚年月日時,待姜尚掐指尋文,逡巡相罷。

    姜尚道:“賢丈今日有人命交加之事。

    ”武吉曰:“有何事?莫與人相争之事?”姜尚曰:“若你無事,休來見我;若有事,卻來見我。

    ”武吉言曰:“好麼。

    ”道罷别了姜尚,擔柴而去虢縣貨之。

    至門首,待入門而去,被門子拽住,索門子錢。

    武吉曰:“待我回來,我賣得柴錢與你。

    ”門子不肯,便打武吉。

    武吉用手推門子,門子仆然倒地,更不起來,口中無氣緻命。

    被門子左右捽下武吉,武吉大哭,心内想:漁公是好人。

     時解武吉上西岐州見西伯侯。

    西伯侯不打罵,畫地為牢。

    文王問曰:“爾傷人命罪過實大,你合償他命。

    ”武吉大哭,言曰:“我一身死後小可,怎奈何老母無人養贍也。

    ”文王聽得此人是大孝之人:“我與爾黃金十兩,教養你老母;更放你七日散誕,你卻來赴法。

    爾若不來,吾能下課,知汝去處,捉爾到來,的無輕恕!”武吉謝罪而去。

     來到家中,見母大哭,告母具說前事,言:“磻溪河邊有漁公是好人,善知吉兇之兆,言兒有人命之事,果然緻傷人命,要去償他命也。

    ”老母見道,子母二人大哭:“兒必有禍矣。

    詣早辰,咱子母二人去渭水河邊拜見漁公求計。

    ”武吉依母之言。

     翌日,子母二人前去渭水河邊去見漁公。

    至磻溪岸上,見漁公施禮畢,姜尚問曰:“爾何人也?”“吾是武吉,前者果然有人命交加之事。

    今謝文王見吾言老母無主,與武吉黃金數兩,教養母親;更放了七日散誕。

    今七日限滿,我必當待赴法也。

    ”漁公曰:“曾聞道上,自蝼蟻貪生,為人何不惜命?文王既放爾七日散誕,何不走之,避其死矣,何得去赴法?”武吉曰:“罪人若走避死,文王能課,便知去處,以此難走。

    俺子母二人特來告漁公求計。

    ”公曰:“吾與爾一法,教爾不死,如何?”武吉子母便拜告曰:“若先生免得我不死之難,怎忘厚恩也!” 漁公言:“放公次到家中,買粳米飯一盤,令食不盡者,拈七七四十九個粳米飯在口中,至南屋東山頭,頭南腳北,頭邊用水一盤、明鏡一面,竹竿一條長一丈二尺,一通其節,令添水滿,頓在頭邊,用蓬蒿覆身;但過當日午時三刻,汝已得活,不妨也。

    ”子母二人拜辭,歸到家中,依漁公之言,用其妙法。

    至當日午時,武吉不去赴法。

     卻說文王怪武吉不來赴法,遂發一課,知此人避法去投水也。

    口内生蛆,有丈二水在身,痛死也。

    文王再不言武吉之事。

    詩曰: 傷人武吉當償命,七日歸來知慰親; 渭水河邊求得計,果然應卦得存身。

     漁公志過文王。

     卻說西伯侯夜做一夢,夢見從外飛熊一隻,飛來至殿下。

    文王驚而覺。

    至明,宣文武至殿,具說此夢。

    有周公旦善能圓夢。

    周公曰:“此要合注天下将相大賢出世也。

    夢見熊,更能飛者,誰敢當也?合注從南方賢人來也。

    大王今合行香南巡尋賢去也。

    賢不可以伐。

    ”周公說夢,深解其意:“昔日有軒轅皇帝夢見天鳳,而得封後先生,為特滅于蚩尤在涿鹿之野。

    軒轅皇帝又夢見上天,後至百日,果然升天。

    又有堯王夢見升天,得帝王。

    有湯王夢見用手托天,亦得帝位。

    大王夢見飛熊,必得賢也。

    ” 文王依周公之言,令排隊仗出門行香。

    行香回駕,文王去人叢中,卻認得一人。

    文王驚駭言:“你卻在!”令左右宣武吉來者。

    武吉蒙宣不敢久停,便來見帝,禮畢。

    文王傳宣,問武吉曰:“吾課汝避法去投水而溺死也,如何卻不死?”武吉具說曰:“今磻溪岸上,渭水河邊,有一漁公,深會厭法,以此救了武吉之命。

    ”文王見說漁公之計術,文王言:“我恁得陰陽,世無所及,被漁公智過于吾。

    ”言:“武吉,此事是實麼?”武吉曰:“豈敢虛诳?委的是實。

    ”文王賞武吉,更加武吉為随駕左右千即金牛位引駕大将軍。

    武吉謝恩。

    文王言:“卿引寡人出獵。

    ” 文王翌日早晨,排列隊仗,乘驷馬車出獵,巡狩尋賢。

    武吉引駕求賢去也。

     卻說,姜尚在磻溪岸上,手持釣鈎,自歎曰:“吾今老矣,年已八十,未佐明君。

    非釣魚,隻釣賢君。

    ”自歎詠一首。

    詩曰: “吾今未遇被妻休,渭水河邊執釣鈎; 隻釣明君興社稷,終須時至作王侯。

    ” 姜尚歎息罷,忽見正北一道氣色甚好。

    姜尚道:“更待三日必有王侯至此。

    ”道念其間,從水上流下一片大石,如席來大小,更青紅碧綠,至姜尚面前自住。

    姜尚心内思惟:吾不克時為将相也。

    又觀此石面前自住,言自古有封後先生在于此處,從水面上流下此石,至風後面前而止。

    後軒轅皇帝為将。

    此石名曰“王皇石”也。

    在後歎曰,詠詩一首。

    詩曰: 片石漂流石岸旁,煙籠寒水色蒼蒼; 自從呂望興家國,更有何人遇明王! 武王伐纣平話卷下 文王出岐州南四十裡虢縣,文王入城,車駕行時,有萬民并大小官員皆來接駕,入衙中歇泊排宴。

    文王詣翌日絕早出虢縣,南約行到五七裡之地,文王見喜氣來朝,百鳥皆鳴。

    文王告大臣曰:“賢人近也。

    ”又見黃氣沖天。

    有大臣散宜生、太颠、宏夭、南宮适衆大臣皆言:“賢人近也。

    ”有金牛位引駕大将軍奏曰:“臣啟大王,前是磻溪河岸,是漁公止處也。

    ”文王聞奏:“你先去。

    ”把武吉蒙宣前去,果見漁公手執釣竿。

    武吉卻回來報與文王,漁公在彼。

     卻說文王望見磻溪河一裡地,下車行至岸邊,見漁公,大禮恭敬三次。

    姜尚不顧分毫。

    文王近前大禮,漁公舉手指讓,文王大喜而無愠色。

    姜尚執釣竿,問曰:“公乃何人也?”文王曰:“某是西伯侯姬昌,專來出獵到此,知公大賢,許我伐無道之君如何?”姜尚無言。

    文王又問:“知公此岸釣引,于天意願,願公表察。

    昌令四方求探至此,願呈肝膽之智,望賢垂意,頓首頓首,惶恐惶恐,賢意如何?”姜尚見文王大禮之言,心内思惟:此人雖是真主,我不便思文王之德,始三次顧我,我又不顧。

    文王無分毫愠色,亦無忿怒。

    此是大君子人也。

     姜尚又試探文王有天子之德。

    尚答曰:“君非專意舉賢,出獵遊戲亦不是堅心求賢,而乘樂而至。

    吾乃釣叟,豈取金紫之名乎?臣恐停車駕,請大王且退去。

    ”姜尚道罷,遂入葦葉而去。

    文王心内思惟:吾自錯矣。

    令車駕卻入虢縣。

    文王清齋三日,沐浴聖體。

    第三日,文王宣文武排銮駕再去求賢。

     文王随從前往磻溪至近,有姜尚先知,言文王再來。

    姜尚立釣竿于岸側,去蘆葉深處不出迎。

    文王至近下車,共文武步行一二裡至岸,卻不見漁公,隻見釣竿。

    文王贈詩一首。

    詩曰: “求賢遠遠到溪頭,不見賢人見釣鈎; 若得一言明指教,良謀同共立西周。

    ” 文王詩畢,文王問:“先生何往?隻得一句,言着國事,安天下,定社稷,無非大賢指教。

    ”言罷多時,不聞音耗。

    文王又吟詩一首。

    詩曰: “先生表察再來求,不似先前出獵遊; 若得一言安社稷,卻将性命報恩由。

    ” 姜尚于蘆花深處,聽得文王志氣,堅心來求賢,姜尚遂出來與文王相見。

    二人各叙寒溫,禮畢,文王道:“先生還得一句,為立國安邦之法,拜為良臣,公意如何?”姜尚見文王謹意誠心,苦來求告。

    姜尚乃答詩一首。

    詩曰: “謝君志意詣磻溪,一語安邦定國機; 吾略亂言匡國法,須教陛下鎮華夷。

    ” 姜尚詩畢,文王大喜,深謝賢良。

    西伯侯用手扶姜尚,并衆臣扶定姜尚上車北進。

    姜尚又答詩一首,詩曰: “渭水河邊執釣鈎,文王應夢志心求; 雖然年邁為元帥,一定周家八百秋。

    ” 周公又贈詩一首。

    詩曰: “夜夢飛熊至殿前,果逢良将渭河邊; 曾因纣王行無道,扶立周家八百年。

    ” 周公詩畢,文王并衆文武等,卻回到岐州。

     翌日,文王排宴,宣姜尚。

    姜尚蒙宣,詣于殿下,禮畢,與文王對飲。

     文王笑而問曰:“公何姓?”姜尚答曰:“臣姓姜,名尚,字子牙,号為飛熊。

    ”文王見言大喜:“正合吾夢也,此真名将也。

    賢之妻子在于何處?”姜尚曰:“臣一身遇明君,何憂妻子乎?”文王見姜尚出語奇異,再問曰:“請賢伐纣,立國安天下,如何?”姜尚曰:“臣昔日在于煙波渭水河邊,坐釣之時,非釣魚,隻釣賢君。

    臣既得大王寵用,何愁伐纣安天下乎?” 文王說纣王無道之事。

    姜尚曰:“臣盡知之,此上知纣不仁,故來投仁君。

    ”王聞之大喜,先封姜尚為恒檀公。

    姜尚謝文王恩,禮畢。

    文武見姜尚皆喜。

    文武宴罷,皆退。

     有文王夜寝至三更,做一夢,夢見一美人,從外而來,見恒檀公大哭,言:“我是東海龍王之女,嫁與西海龍王之子為妻;今為舅姑嚴惡,請假去觑雙親,到恒檀公境内。

    我是龍身,去處有狂風驟雨,雹打田禾,風吹稼穑,以此悅我心中。

    今到恒檀公之境内,不敢降雹注雨,故以此悲啼。

    ”文王大驚,忽然覺來。

    文王心内思惟:“恒檀公定是大賢能才,智慧之人。

    至明,宣文武百官設朝。

    文王說夢與衆文武,鹹皆大喜。

     文王依軒轅行事,安天下,撫黎民,和合陰陽,謹禮地嚴,設山川,拜封姜尚為太公。

     文王設宴,請文武百官,令出太公。

    太公教文武各行其德,要伐無道之君。

    太公曰:“天地人三才也,方今天心順,地心利,人心喜也。

    夫天心順者,雨雪均平,地心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