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後忿,至令無納科道疏;永曆帝慮言路絕,令分别進。
乃诏:『中書科非軍國大事,疏勿陳』!孝起孤峻,不伍流俗。
高必正與劉湘客皆陝人,疾孝起,湘客至詈之于朝;永曆帝不能禁,惟和解之。
必正還軍,陳邦傅嗔其不附己,潛兵襲之;必正求援于瞿式耜。
永曆帝聞之,下诏使和睦;不聽。
魯可藻當複肇慶時,自稱總督;瞿式耜劾之。
及居憂不守制,式耜再疏劾去,失職久之。
萬翺亦久為五虎抑。
至是,進翺掌兵部事,起複可藻為兵部侍郎。
及吳貞毓皆思結援于各鎮,乃封曹志建、胡一青、焦琏皆國公。
貞毓務排瞿式耜,與馬吉翔謀,先後以于元煜、萬年策、吳春芳、鄭古愛、來嗣敏出督江、楚、粵西諸軍事,撓式耜權。
粵西遂沒(詳前)。
六月,故祭酒文安之以國勢益危,慨然救之;谒帝于梧州,命入閣辦事。
時嚴起恒為首輔,王化澄、朱天麟次之;起恒被扼于黨人,随班朝賀,不得展。
安之至,起恒讓之,自處其下。
秋八月,孫可望求真封秦王;嚴起恒持不可。
王化澄、朱天麟、萬翺、徐極皆請封之,起恒難焉;文安之、郭之奇是起恒。
楊鼎和至,力争不可;起恒以為兵部尚書。
又以劉堯珍代萬翺,化澄、天麟議遂格。
冬十一月,瞿式耜沒于桂林。
陳邦傅遁,李元允走行在;曹烨、李绮、耿獻忠、丁時魁皆複降。
永曆帝倉卒走。
陳邦傅殺郎中潘觀駿,逼郎中許玉鳳、董英入水死,修舊怨也。
王化澄棄永曆帝,走容縣。
十二月,王化澄、黃士俊、董天闳皆出降。
袁彭年居佛山鎮,納寡婦,得厚赀。
聞廣州沒,獻金七百于尚可喜,求以通判用;且泣言降非己意。
可喜揮之。
于是兩黨皆盡,惟嚴起恒、吳貞毓、馬吉翔諸人從。
以趙台走土司,命張孝起為副都禦史,巡撫南甯兼高、雷、廉、瓊四府軍門雲。
順治八年(永曆五年)春二月,永曆帝在南甯。
兵烽稍止,朝臣複出。
吳貞毓卒惡嚴起恒,或勸之去;曰:『吾不能舍上去,死于賊、死于奸雄,惟天命耳』。
閏三月(明二月),嚴起恒被殺于孫可望(詳「殉節」及「李孫之兵」)。
夏五月,朱天麟力請幸雲南,依孫可望;永曆帝不可。
乃出之使經略左、右江土司,為勤王之助。
秋九月,陳邦傅叛,出降。
冬十月,李元允疏迎永曆帝駐防城,不許。
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春正月,孫可望劫永曆帝如安龍。
馬吉翔為兵部尚書,司戎政營;龐天壽掌勇衛營。
俱谄事孫可望,謀逼永曆帝禅位。
吳貞毓于跸濑湍時,請暫止,系人望,大忤馬吉翔;其黨冷孟饪及吳家炫、方祚亨交劾之。
永曆帝持不下。
天壽、吉翔招孟饪計曰:『此徒費筆墨,今惟啟秦王,令舉中外事歸戎政、勇衛營,貞毓等烏能為!然後受禅,奉上為太上皇,則富貴永久矣』。
孟饪極稱善,使門生郭璘說主事胡士瑞戴可望;士瑞叱之。
使郎中古其品為受禅圖;其品裂其帛,抵之地。
吉翔怒,陰告可望,使速謀;可望使其黨張虎至,令朝政盡歸戎政、勇衛營,杖殺古其品。
于是士瑞及給事中徐極、員外郎林青陽、蔡演、主事張镌謂:『吉翔、天壽欲稱臣可望,事殆不測;吾輩不言,負國深矣』。
連章發其奸,疏三上;永曆帝乃知之,大怒,将窮治之。
兩人急求救,太後遽命釋之,各還職。
夏五月,李元允被執至廣州。
秋八月,朱天麟卒。
永曆帝奔南甯,天麟力疾追扈;四月至廣南,永曆帝已入于安隆所。
天麟止西坂村,病劇不能行。
至是,卒。
天麟固不悅金堡及嚴起恒、吳貞毓又其所取士,人疑梧州之獄,天麟遙使之;故吳霖、程源、郭之琦、許玉鳳攻擊不已。
又使餘熂通孫可望,使并楊展、皮熊軍,或未必雲。
冬,永曆帝在安隆。
逼于孫可望,危甚(見前);顧内侍全為國、張福祿曰:『可望無臣禮,吉翔、天壽為耳目,禍必及。
朕欲密召李定國,若能為乎』?兩人皆受命;且言:『茲事重,非中官所能任。
外廷之臣徐極、張镌、蔡演、林青陽、王朝瑞固彈劾吉翔,可任也』。
使告之,皆許諾;乃密語吳貞毓,貞毓曰:『主上憂危,是臣子報國之日。
顧諸君子孰能行乎』?林青陽請往;乃使員外蔣幹昌為敕書、主事朱東旦書之、福祿钤禦寶,密付青陽。
十二月,林青陽自間道至定國軍。
定國奉诏泣,許奉迎;以兄事可望,久未敢發(詳「李孫之兵」)。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夏六月,永曆帝語吳貞毓:『林青陽久不至,宜使促之』!周官涕泣請行,都督鄭元允曰:『吉翔在,必先去之』。
乃使吉翔祭興陵及太妃墓于梧州、南甯,官乃行。
青陽已還次南甯,總兵常榮款之;青陽慮羁滞,使親信劉吉先入告。
永曆帝喜,擢青陽給事中;為「屏藩親臣」印,使吉畀青陽,命再往。
青陽至廉州,與周官遇;偕至高州賜定國,定國拜受。
吉翔聞有使至定國軍,使人觇之;值主事劉議新還自定國軍,遇吉翔于南甯,謂其必與謀;以兩使之狀告。
吉翔駭絕,使弟雄飛極赀賂提塘王愛秀入黔告變;可望并疑吉翔,使鄭國入南甯觇之,而捕林青陽。
冬十二月,永曆帝以左右皆吉翔黨,勢孤;乃假考選名,授蔣元昌、李開元檢讨,張镌給事中,李颀、胡士瑞禦史及林锺、蔡演、徐極、朱東旦、趙赓禹、易士佳、任鬥墟各進秩,皆與密敕者。
龐天壽、馬雄飛大懼,語其黨蔣禦曦、朱德亮、郭璘、蒲纓曰:『凡我仇類,并跻清華』。
方謀陷之,而吉翔發林青陽、周官狀。
于是林锺、趙赓禹、蔡演、徐極、張镌、李颀、胡士瑞直劾馬吉翔欺君賣國狀,龐天壽與表裡罪。
章未下,天壽、雄飛皆先遁入黔,愬諸孫可望;可望使鄭國械吉翔至安隆,與群臣質。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春三月,鄭國、吉翔至安隆,貞毓僞不知;國怒,挾入文華殿,索主謀者。
永曆帝謂:『必盜敕者為之』。
國怒目出。
貞毓知事敗,大言『國事由宰相,我召定國,何有于諸臣』?國及龐天壽械郭元允、林锺、蔡演、李元開、徐極、張镌、胡士瑞、朱東旦、李颀、蔣幹昌、趙赓禹、朱議昹、任鬥墟、易士佳、許紹亮、陳瑞麟而出。
捕全為國、張福祿,兩人求救于太後,天壽徑執之坤甯宮外,并執劉衡。
兩宮略诘之,天壽瞠目呵怒,無臣禮。
又大風霾,中外駭懼。
獨其黨冷孟饪、朱企鋘、蒲纓、宋德亮、鄭璘負得色,迫永曆帝言主者;永曆帝不勝憤,言『汝等橫逼,朕知為誰』!悲憤而入。
明日,國訊諸臣。
以貞毓大臣不對簿,執其妻父裴廷模,叱使跪;廷模言:『我五品大夫,何跪爾』!亂棒擊之,兩臂幾折,卒不承。
以次拷镌等,不勝痛苦,皆呼二祖、列宗。
時已暮,風震雷怒,獄卒亦懼;國益嚴刑。
于是蔡演厲聲曰:『今日便承此獄,見臣子報國之心』。
演承,衆皆承。
國問皇上知否?演大聲言:『未經執奏』。
乃釋馬吉翔,系群臣于獄;以欺君誤國矯诏為罪,報可望。
可望疏請永曆帝親裁之;永曆帝不勝憤,下諸臣議。
吏部侍郎張佐宸及蒲纓、宋德亮、朱企鋘、冷孟饪、蔣禦曦謂國曰:『是應盡死!留其一,必為患』。
佐宸、禦曦共為诏,略言:『罪臣吳貞毓等包藏禍心,内外連結,盜寶矯敕,擅行封賞,贻禍封疆;賴祖宗之靈,奸謀發露。
随命審問,除賜輔臣吳貞毓死,其張镌、張福祿、全為國等同謀不法,無分首從,宜使伏誅。
朕以頻年患難,扈從乏人;故禦下寬,至于奸回自用,盜出掖廷。
朕德不明,深用自責;諸臣亦宜各自洗滌。
吉翔等複官任事如故』。
可望複釋許紹亮,杖劉議新、劉衡而免之;陳瑞麟廷杖,遣戍(瑞麟,佐宸同鄉人也)。
紹亮将出,恸哭欲止。
吳貞毓言:『天不盡死,我輩何戀戀為』!天壽、吉翔并疑中宮預其謀,使儀制司上故事,欲廢立;後涕泣訴,乃免。
三月,吳貞毓死,磔張福祿、張镌;殺諸臣于市: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歙縣鄭允元、大理寺丞湖廣林锺、太仆寺
乃诏:『中書科非軍國大事,疏勿陳』!孝起孤峻,不伍流俗。
高必正與劉湘客皆陝人,疾孝起,湘客至詈之于朝;永曆帝不能禁,惟和解之。
必正還軍,陳邦傅嗔其不附己,潛兵襲之;必正求援于瞿式耜。
永曆帝聞之,下诏使和睦;不聽。
魯可藻當複肇慶時,自稱總督;瞿式耜劾之。
及居憂不守制,式耜再疏劾去,失職久之。
萬翺亦久為五虎抑。
至是,進翺掌兵部事,起複可藻為兵部侍郎。
及吳貞毓皆思結援于各鎮,乃封曹志建、胡一青、焦琏皆國公。
貞毓務排瞿式耜,與馬吉翔謀,先後以于元煜、萬年策、吳春芳、鄭古愛、來嗣敏出督江、楚、粵西諸軍事,撓式耜權。
粵西遂沒(詳前)。
六月,故祭酒文安之以國勢益危,慨然救之;谒帝于梧州,命入閣辦事。
時嚴起恒為首輔,王化澄、朱天麟次之;起恒被扼于黨人,随班朝賀,不得展。
安之至,起恒讓之,自處其下。
秋八月,孫可望求真封秦王;嚴起恒持不可。
王化澄、朱天麟、萬翺、徐極皆請封之,起恒難焉;文安之、郭之奇是起恒。
楊鼎和至,力争不可;起恒以為兵部尚書。
又以劉堯珍代萬翺,化澄、天麟議遂格。
冬十一月,瞿式耜沒于桂林。
陳邦傅遁,李元允走行在;曹烨、李绮、耿獻忠、丁時魁皆複降。
永曆帝倉卒走。
陳邦傅殺郎中潘觀駿,逼郎中許玉鳳、董英入水死,修舊怨也。
王化澄棄永曆帝,走容縣。
十二月,王化澄、黃士俊、董天闳皆出降。
袁彭年居佛山鎮,納寡婦,得厚赀。
聞廣州沒,獻金七百于尚可喜,求以通判用;且泣言降非己意。
可喜揮之。
于是兩黨皆盡,惟嚴起恒、吳貞毓、馬吉翔諸人從。
以趙台走土司,命張孝起為副都禦史,巡撫南甯兼高、雷、廉、瓊四府軍門雲。
順治八年(永曆五年)春二月,永曆帝在南甯。
兵烽稍止,朝臣複出。
吳貞毓卒惡嚴起恒,或勸之去;曰:『吾不能舍上去,死于賊、死于奸雄,惟天命耳』。
閏三月(明二月),嚴起恒被殺于孫可望(詳「殉節」及「李孫之兵」)。
夏五月,朱天麟力請幸雲南,依孫可望;永曆帝不可。
乃出之使經略左、右江土司,為勤王之助。
秋九月,陳邦傅叛,出降。
冬十月,李元允疏迎永曆帝駐防城,不許。
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春正月,孫可望劫永曆帝如安龍。
馬吉翔為兵部尚書,司戎政營;龐天壽掌勇衛營。
俱谄事孫可望,謀逼永曆帝禅位。
吳貞毓于跸濑湍時,請暫止,系人望,大忤馬吉翔;其黨冷孟饪及吳家炫、方祚亨交劾之。
永曆帝持不下。
天壽、吉翔招孟饪計曰:『此徒費筆墨,今惟啟秦王,令舉中外事歸戎政、勇衛營,貞毓等烏能為!然後受禅,奉上為太上皇,則富貴永久矣』。
孟饪極稱善,使門生郭璘說主事胡士瑞戴可望;士瑞叱之。
使郎中古其品為受禅圖;其品裂其帛,抵之地。
吉翔怒,陰告可望,使速謀;可望使其黨張虎至,令朝政盡歸戎政、勇衛營,杖殺古其品。
于是士瑞及給事中徐極、員外郎林青陽、蔡演、主事張镌謂:『吉翔、天壽欲稱臣可望,事殆不測;吾輩不言,負國深矣』。
連章發其奸,疏三上;永曆帝乃知之,大怒,将窮治之。
兩人急求救,太後遽命釋之,各還職。
夏五月,李元允被執至廣州。
秋八月,朱天麟卒。
永曆帝奔南甯,天麟力疾追扈;四月至廣南,永曆帝已入于安隆所。
天麟止西坂村,病劇不能行。
至是,卒。
天麟固不悅金堡及嚴起恒、吳貞毓又其所取士,人疑梧州之獄,天麟遙使之;故吳霖、程源、郭之琦、許玉鳳攻擊不已。
又使餘熂通孫可望,使并楊展、皮熊軍,或未必雲。
冬,永曆帝在安隆。
逼于孫可望,危甚(見前);顧内侍全為國、張福祿曰:『可望無臣禮,吉翔、天壽為耳目,禍必及。
朕欲密召李定國,若能為乎』?兩人皆受命;且言:『茲事重,非中官所能任。
外廷之臣徐極、張镌、蔡演、林青陽、王朝瑞固彈劾吉翔,可任也』。
使告之,皆許諾;乃密語吳貞毓,貞毓曰:『主上憂危,是臣子報國之日。
顧諸君子孰能行乎』?林青陽請往;乃使員外蔣幹昌為敕書、主事朱東旦書之、福祿钤禦寶,密付青陽。
十二月,林青陽自間道至定國軍。
定國奉诏泣,許奉迎;以兄事可望,久未敢發(詳「李孫之兵」)。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夏六月,永曆帝語吳貞毓:『林青陽久不至,宜使促之』!周官涕泣請行,都督鄭元允曰:『吉翔在,必先去之』。
乃使吉翔祭興陵及太妃墓于梧州、南甯,官乃行。
青陽已還次南甯,總兵常榮款之;青陽慮羁滞,使親信劉吉先入告。
永曆帝喜,擢青陽給事中;為「屏藩親臣」印,使吉畀青陽,命再往。
青陽至廉州,與周官遇;偕至高州賜定國,定國拜受。
吉翔聞有使至定國軍,使人觇之;值主事劉議新還自定國軍,遇吉翔于南甯,謂其必與謀;以兩使之狀告。
吉翔駭絕,使弟雄飛極赀賂提塘王愛秀入黔告變;可望并疑吉翔,使鄭國入南甯觇之,而捕林青陽。
冬十二月,永曆帝以左右皆吉翔黨,勢孤;乃假考選名,授蔣元昌、李開元檢讨,張镌給事中,李颀、胡士瑞禦史及林锺、蔡演、徐極、朱東旦、趙赓禹、易士佳、任鬥墟各進秩,皆與密敕者。
龐天壽、馬雄飛大懼,語其黨蔣禦曦、朱德亮、郭璘、蒲纓曰:『凡我仇類,并跻清華』。
方謀陷之,而吉翔發林青陽、周官狀。
于是林锺、趙赓禹、蔡演、徐極、張镌、李颀、胡士瑞直劾馬吉翔欺君賣國狀,龐天壽與表裡罪。
章未下,天壽、雄飛皆先遁入黔,愬諸孫可望;可望使鄭國械吉翔至安隆,與群臣質。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春三月,鄭國、吉翔至安隆,貞毓僞不知;國怒,挾入文華殿,索主謀者。
永曆帝謂:『必盜敕者為之』。
國怒目出。
貞毓知事敗,大言『國事由宰相,我召定國,何有于諸臣』?國及龐天壽械郭元允、林锺、蔡演、李元開、徐極、張镌、胡士瑞、朱東旦、李颀、蔣幹昌、趙赓禹、朱議昹、任鬥墟、易士佳、許紹亮、陳瑞麟而出。
捕全為國、張福祿,兩人求救于太後,天壽徑執之坤甯宮外,并執劉衡。
兩宮略诘之,天壽瞠目呵怒,無臣禮。
又大風霾,中外駭懼。
獨其黨冷孟饪、朱企鋘、蒲纓、宋德亮、鄭璘負得色,迫永曆帝言主者;永曆帝不勝憤,言『汝等橫逼,朕知為誰』!悲憤而入。
明日,國訊諸臣。
以貞毓大臣不對簿,執其妻父裴廷模,叱使跪;廷模言:『我五品大夫,何跪爾』!亂棒擊之,兩臂幾折,卒不承。
以次拷镌等,不勝痛苦,皆呼二祖、列宗。
時已暮,風震雷怒,獄卒亦懼;國益嚴刑。
于是蔡演厲聲曰:『今日便承此獄,見臣子報國之心』。
演承,衆皆承。
國問皇上知否?演大聲言:『未經執奏』。
乃釋馬吉翔,系群臣于獄;以欺君誤國矯诏為罪,報可望。
可望疏請永曆帝親裁之;永曆帝不勝憤,下諸臣議。
吏部侍郎張佐宸及蒲纓、宋德亮、朱企鋘、冷孟饪、蔣禦曦謂國曰:『是應盡死!留其一,必為患』。
佐宸、禦曦共為诏,略言:『罪臣吳貞毓等包藏禍心,内外連結,盜寶矯敕,擅行封賞,贻禍封疆;賴祖宗之靈,奸謀發露。
随命審問,除賜輔臣吳貞毓死,其張镌、張福祿、全為國等同謀不法,無分首從,宜使伏誅。
朕以頻年患難,扈從乏人;故禦下寬,至于奸回自用,盜出掖廷。
朕德不明,深用自責;諸臣亦宜各自洗滌。
吉翔等複官任事如故』。
可望複釋許紹亮,杖劉議新、劉衡而免之;陳瑞麟廷杖,遣戍(瑞麟,佐宸同鄉人也)。
紹亮将出,恸哭欲止。
吳貞毓言:『天不盡死,我輩何戀戀為』!天壽、吉翔并疑中宮預其謀,使儀制司上故事,欲廢立;後涕泣訴,乃免。
三月,吳貞毓死,磔張福祿、張镌;殺諸臣于市: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歙縣鄭允元、大理寺丞湖廣林锺、太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