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豈宜不明〔不〕白遽付之理;人臣之誼為何』?又言『不殺為僞,殺之則東宮必真。
皇上雖以心示天下,臣慮抗顔少、徇庇多,即真識者敢以言取禍乎』!不聽,斥之;尋令毀其疏。
戊戌,逮高成至,複訊太子。
李沾使校尉恐之,當言為王之明;及沾呼之明,太子不應。
呵之,反折焉。
沾呼〔上〕拶,太子号呼聲澈禦内。
馬士英使釋拶,沾複為好言。
太子忿曰:『汝使校尉囑我,彼自能言。
前追我者安在?彼亦知之』。
高倬以詞切,使扶出。
舊東宮伴讀邱玖中遇諸門,捧持恸哭,悲不自勝;立付鎮撫司。
有題詩内城曰:『百靈護跸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後開;海上扶蘇元未死,獄中病已又相猜。
安危定是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士英竊聞之,高夢箕述北來事又最悉。
禦史陳以瑞疏:『愚民觀聽易惑,疑諸臣計傾先帝嗣』。
诏緩之,俟告天下,然後刑之。
越五日壬寅,望祀思宗于太平門外,以太子及二王祔。
時童妃亦至。
當洛陽陷,宏光帝獨南奔,太後及妃各流徙。
及太後入南京,陳潛夫言妃故在,庶吉士吳爾埙亦言之;不報。
妃詣越其傑自陳,其傑以告;布衣何光顯亦疏請,乃使内監田成往,其傑及劉良佐以儀衛奉入京。
壬辰,以太後诏,斥付錦衣衛。
妃在獄,疏入宮、被禦、誕育、相離狀甚晰,丐馮可宗上之;宏光帝擲不顧。
士英言:『苟非至情所迫,豈敢敵體陛下』。
不聽;而謂常應俊曰:『卿悉朕邸事,童氏言無狀,其僞何疑』!使可宗訊之,辭。
使屈尚忠往,嚴刑拷逼,妃徒跣号罵,三日而死。
潛夫、爾埙亦被逮。
劉良佐疏:『王之明、童妃獄未洽輿情,乞保彜倫,無贻口實』!诏:『朕夫婦、叔侄,豈無慈愛!但太祖天潢、先帝遺體,豈異姓頑童可以續祀?宮闱之内,妖婦豈可擅入?卿等毋入人言,猥生疑議』!因下刑部,先揭兩獄示天下;言者益甚。
禦史張兆熊疏:『僞太子事疑謗沸騰,宜改議』。
甯南侯左良玉疏:『東宮之來,吳三桂實有符驗;史可法知而不言,豈大臣禮!在廷之臣,祗欲逢君,罔惜大體。
李賊逆亂,尚錫王封;有何一家,視若仇敵!明知窮究必無他疑,心欲株求輾轉不已,使皇上忘屋烏之愛、臣下絕委裘之忠;普天同憤,皇上獨與一二臣守國,無是理也。
親親而仁民,惟皇上圖之』!旋再疏争。
湖廣總督何騰蛟疏:『太子南來,誰與奏聞、誰物色之而至京師?馬士英何以獨知為僞?既為王昺之孫,孰舉發之?内官、公侯北來者多,何無确證?高夢箕先後兩疏,何不抄傳?明旨愈降,臣下愈疑。
此系萬世是非,不可不慎』!九江總督袁繼鹹疏:『太子移氣養體,何可僞為?王昺富族,高陽完好,何獨隻影南行?既走紹興,何與朝廷之事?蹤迹召至,詐僞何生』?尋疏:『太子真者,請納左良玉之言;僞則多召東宮舊臣使識之,以釋人疑』。
疏未及達。
史可法疏請入觐,面述東宮處分;诏俟凱旋。
可法歎曰:『斯何易欤』!工部侍郎何楷言:『左良玉疏東宮狀甚明,請從之』。
诏:『此疏豈可流傳,且必非鎮臣意。
令毀之,煽惑者治罪』。
戊申,左良玉舉軍反;稱奉太子诏:清君側。
袁繼鹹再請赦太子以伐之;不聽。
五月辛卯,宏光帝棄南京走,城中無主。
壬辰,監生趙某集衆立太子。
即獄中擁至宮,取優人翼善冠,奉登武英殿,羅拜呼萬歲。
執王铎毆之,使審識;遂下之獄。
諸臣有至者。
太子為示,略雲:『先皇帝丕承大鼎,惟茲臣庶同其甘苦。
胡天不佑,慘罹奇禍。
凡有血氣,烈眦痛心。
泣予小子,分宜殉國;祗以君父大仇不共戴天、皇祖基業汗血非易,忍垢匿避,圖雪國羞。
幸諸文武先生迎立福藩,予惟先帝之哀,奔投南郡,實欲哭陳大義;不意巨奸障蔽,至撄桎梏。
予雖幽獄,每念先帝,無日不痛絕也。
今福王聞警遠遁,先為民望,其若高皇帝之陵寝何?億萬蒼生之性命何?泣予小子,将曆求勳舊文武助予振烈,扶此颠沛。
何期父老人民圍抱出獄,擁入皇宮;目見宮殿披靡,不勝悲涕。
身負重愆,
皇上雖以心示天下,臣慮抗顔少、徇庇多,即真識者敢以言取禍乎』!不聽,斥之;尋令毀其疏。
戊戌,逮高成至,複訊太子。
李沾使校尉恐之,當言為王之明;及沾呼之明,太子不應。
呵之,反折焉。
沾呼〔上〕拶,太子号呼聲澈禦内。
馬士英使釋拶,沾複為好言。
太子忿曰:『汝使校尉囑我,彼自能言。
前追我者安在?彼亦知之』。
高倬以詞切,使扶出。
舊東宮伴讀邱玖中遇諸門,捧持恸哭,悲不自勝;立付鎮撫司。
有題詩内城曰:『百靈護跸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後開;海上扶蘇元未死,獄中病已又相猜。
安危定是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士英竊聞之,高夢箕述北來事又最悉。
禦史陳以瑞疏:『愚民觀聽易惑,疑諸臣計傾先帝嗣』。
诏緩之,俟告天下,然後刑之。
越五日壬寅,望祀思宗于太平門外,以太子及二王祔。
時童妃亦至。
當洛陽陷,宏光帝獨南奔,太後及妃各流徙。
及太後入南京,陳潛夫言妃故在,庶吉士吳爾埙亦言之;不報。
妃詣越其傑自陳,其傑以告;布衣何光顯亦疏請,乃使内監田成往,其傑及劉良佐以儀衛奉入京。
壬辰,以太後诏,斥付錦衣衛。
妃在獄,疏入宮、被禦、誕育、相離狀甚晰,丐馮可宗上之;宏光帝擲不顧。
士英言:『苟非至情所迫,豈敢敵體陛下』。
不聽;而謂常應俊曰:『卿悉朕邸事,童氏言無狀,其僞何疑』!使可宗訊之,辭。
使屈尚忠往,嚴刑拷逼,妃徒跣号罵,三日而死。
潛夫、爾埙亦被逮。
劉良佐疏:『王之明、童妃獄未洽輿情,乞保彜倫,無贻口實』!诏:『朕夫婦、叔侄,豈無慈愛!但太祖天潢、先帝遺體,豈異姓頑童可以續祀?宮闱之内,妖婦豈可擅入?卿等毋入人言,猥生疑議』!因下刑部,先揭兩獄示天下;言者益甚。
禦史張兆熊疏:『僞太子事疑謗沸騰,宜改議』。
甯南侯左良玉疏:『東宮之來,吳三桂實有符驗;史可法知而不言,豈大臣禮!在廷之臣,祗欲逢君,罔惜大體。
李賊逆亂,尚錫王封;有何一家,視若仇敵!明知窮究必無他疑,心欲株求輾轉不已,使皇上忘屋烏之愛、臣下絕委裘之忠;普天同憤,皇上獨與一二臣守國,無是理也。
親親而仁民,惟皇上圖之』!旋再疏争。
湖廣總督何騰蛟疏:『太子南來,誰與奏聞、誰物色之而至京師?馬士英何以獨知為僞?既為王昺之孫,孰舉發之?内官、公侯北來者多,何無确證?高夢箕先後兩疏,何不抄傳?明旨愈降,臣下愈疑。
此系萬世是非,不可不慎』!九江總督袁繼鹹疏:『太子移氣養體,何可僞為?王昺富族,高陽完好,何獨隻影南行?既走紹興,何與朝廷之事?蹤迹召至,詐僞何生』?尋疏:『太子真者,請納左良玉之言;僞則多召東宮舊臣使識之,以釋人疑』。
疏未及達。
史可法疏請入觐,面述東宮處分;诏俟凱旋。
可法歎曰:『斯何易欤』!工部侍郎何楷言:『左良玉疏東宮狀甚明,請從之』。
诏:『此疏豈可流傳,且必非鎮臣意。
令毀之,煽惑者治罪』。
戊申,左良玉舉軍反;稱奉太子诏:清君側。
袁繼鹹再請赦太子以伐之;不聽。
五月辛卯,宏光帝棄南京走,城中無主。
壬辰,監生趙某集衆立太子。
即獄中擁至宮,取優人翼善冠,奉登武英殿,羅拜呼萬歲。
執王铎毆之,使審識;遂下之獄。
諸臣有至者。
太子為示,略雲:『先皇帝丕承大鼎,惟茲臣庶同其甘苦。
胡天不佑,慘罹奇禍。
凡有血氣,烈眦痛心。
泣予小子,分宜殉國;祗以君父大仇不共戴天、皇祖基業汗血非易,忍垢匿避,圖雪國羞。
幸諸文武先生迎立福藩,予惟先帝之哀,奔投南郡,實欲哭陳大義;不意巨奸障蔽,至撄桎梏。
予雖幽獄,每念先帝,無日不痛絕也。
今福王聞警遠遁,先為民望,其若高皇帝之陵寝何?億萬蒼生之性命何?泣予小子,将曆求勳舊文武助予振烈,扶此颠沛。
何期父老人民圍抱出獄,擁入皇宮;目見宮殿披靡,不勝悲涕。
身負重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