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使複為錦衣。
因使诘澍,澍疏辨,士英劾之。
又使朱盛濃劾澍毀制辱宗,貪賄激變;内批逮澍,不至;下刑部逮之,亦不至。
士英不得已,免其罪;而擢盛濃池州推官。
阮大铖以舊隙,逐原任尚寶寺卿黃正賓。
甲午,姜曰廣罷。
曰廣既被污,禦史陸朗、黃耳鼎複劾其與劉宗周、徐石麒欺君黨惡,劉澤清亦攻之;袁繼鹹為疏辨,不聽。
曰廣力求罷,許之。
明日,陛辭;言『臣得罪權奸,幸歸田裡;臣去,皇上宜慎國事』。
士英大怒,诟為賊,叩首乞休;而頻以翼戴言。
曰廣叱曰:『翼戴豈人臣居功地』。
士英言:『汝立潞王功安在』?帝兩解之。
曰廣既出,士英追诟之,哄詈而罷。
乙未,劉宗周罷。
宗周再乞休,許馳驿歸。
頻行,疏五事:曰修聖政、振王綱、明國是、固邦本,多刺馬、阮。
出都之日,士女聚觀。
給事中吳适陳五事,曰信诏旨、核人材、儲邊才、伸國法、明言責。
熊汝霖疏:『臣觀今日時勢,即偏安未可蔔也。
兵饷戰守,易為恩怨異同;朝端之上,元黃交戰。
始以勳臣,繼以方鎮。
恢複固圉之不講,而舌鋒筆锷之是謀。
既以揭帖逐谏臣、又以藩疏逐宰輔,麼麼之臣,誰為遺使』?且極言『廠衛必不可複。
先帝盛德,惟此一節未免府怨』。
又言『先帝笃念宗藩,今何以使躍冶不萌;先帝隆重武臣,今何以使賞罰必當;先帝委任勳臣,今何以使客氣盡屏;先帝簡任内臣,今何以使柄無旁操;先帝擢用文臣,今何以使賢者必用』。
疏入,士英大怒;矯诏罰俸三月。
未幾,複言『朝端議論日新,宮府揣摩日熟。
自少宰卿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無參尹。
一人未用,舉朝目為黨人;一官外遷,當事訾為可殺。
黃白充庭,青紫盈路;六朝佳麗,複見今時。
獨不思他日稅駕之地乎』?不報。
俄,袁繼鹹疏留宗周,亦不報。
叙江北曆年功,再進士英少保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世襲錦衣佥事。
史可法疏:『用大铖者以才,争大铖者以逆。
大铖即可用,何必罪争者;不可用,當從群議,不可以一人敗天下事』。
不聽。
馬士英既令生童納銀,凡上戶五兩、中戶四兩、下戶三兩,得應提學道試。
溧陽知縣李思模不應,奪五級。
又開助工例:武英殿中書九百兩、文華殿中書千五百兩、内閣中書二千兩、待诏三千兩、拔貢千兩、推知銜二千兩;監紀、職方萬千不等,把總、遊擊、參将、都督各數千金不等。
都中赴者如狂,民間為「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之諺。
然入官者,惟兩殿中書及改貢銀;其它及追蔭、起廢之金,皆入士英等橐。
禦史郝某徑請士英以賄賂餘金助公費,不省。
尋複稅酒斤一錢;又征洋船稅,其數不一。
民間雲:『掃盡江南銀;填塞馬家口』。
許都黨複亂;大铖謂左光先激之,诏逮光先及前東陽知縣孫笃棐。
祁彪佳疏:『光先出境聞變複還,未一月誅都;非誘降』。
士英、大铖并恨之,先蹴朱統■〈金類頁〉劾彪佳。
逮光先于左良玉軍中,不至;亦無如何。
禦史張孫振複阿士英,劾彪佳立潞王,阻登極。
彪佳遂罷。
值選科道,尚書徐石麒以莊元鼎十三人進;士英盡易以私人。
再請賞定策功,進朱國弼保國公,加李沾左都禦史;使再劾呂大器,诏逮之。
而蜀地盡失,乃止。
甲寅,徐石麒罷。
石麒剛介,不應内閹請。
馬士英圖封爵,屢諷之;又使韓贊周入為言,石麒謂『蔣冕、楊廷和且不受爵;今國恥未雪,而裂土自榮乎』?陳洪範北行,石麒言『先帝梓宮何處?封樹若何?若僅遣一健兒應故事,則群臣之悲大行者何為』!士英益惡之。
黃耳鼎、陸朗有物議,石麒出之;朗賄内閹,複用。
石麒發其罪,朗恚,诋石麒。
耳鼎亦讦石麒,誣以枉殺陳新甲;士英助之。
因求去。
士英拟嚴譴;宏光帝不可,令馳驿歸。
兵部侍郎徐人龍每入直,正襟危坐;士英惡之,使禦史何綸劾其老,勒緻仕。
蔡奕琛、楊維垣力求用,士英使錢謙益薦之。
冬十月,謙益陳四事:曰定廟算;因謂『以文統武,孫承宗後才一士英』。
曰資幹濟;謂『蔡奕琛、馮元揚諸人英穎特達,唐世濟、範雲鳳諸人老成典型,徐煌、陳洪谧公望着聞,陶宗道、楊兆升沉落可惜』。
曰雪冤滞;謂『陛下既以贊導無據用阮大铖,若虞廷陛、賈繼春、房杜麗、虞大複、吳孔嘉、周昌晉、呂純如、楊維垣,乞下部察議』。
又雲『奕琛雖以複社攻臣,臣知其悟』。
語極無狀。
奕琛以其疏有「阮大铖、賈繼春魁壘男子」語,更恨之;人以為笑。
李沾受人賄,為錦衣馮可宗所捕。
士英為請于宏光帝,诏勿問:所賂玉帶,士英以進,宏光帝服以朝。
憤微時貸徽商汪曙金不得。
有汪庶者,周延儒之弟姻也;值延儒子請免贓,士英移「庶」為「曙」,使完六萬。
納降将張缙彥賄,使總督北直軍務;真除李沾左都禦史。
四方賄賂,皆使僧利根為次第。
終夕醵飲;宏光帝禁會宴,亦不顧。
庚申,高宏圖罷。
士英、大铖始以宏圖非東林,将結之;宏圖不可,怒之。
士英嘗對衆言:『我嘗哭張溥』;宏圖因之,使釋怨,士英意頗解。
及劉宗周疏出,大铖宣言此宏圖指,士英益怒。
宏圖乞休,不許(見上)。
至是,章四上,乃允去。
宏圖貧甚,偕幼子栖僧寺中;尋入浙江,不與人接,國變而亡(詳「殉節」)。
劉孔昭弒其祖母胡氏,無或問。
阮大铖以張捷為吏部尚書,大铖尤狡橫。
既逐劉宗周等,志益肆盡;召其黨張捷、楊維垣、蔡奕琛、唐世濟、張孫振、袁宏勳十餘人用之。
及徐石麒罷,士英欲除張國維;大铖結内閹,中旨授捷。
士英愕然,無如何。
捷遂盡起「逆案」人。
文選郎中劉應賓挾馬、阮勢,大納賄;一月之中,題授中書、監紀、推官百數十,捷亦聽之。
馬士英托充饷,請諸撫按凡杖以上贖锾,并輸部;不則,以贓論。
劉澤清言『陳洪範、左懋第渡河無期,王燮、邱磊無以之官』。
士英等不措意,惟請加王永吉一品鬥牛服,請隆接待北使禮;而以遣使自飾。
刑部尚書解學龍定降賊諸臣罪,凡六等;士英、大铖視賄出入之,故學龍所定再被斥。
而擢朱統■〈金類頁〉官,酬其逐劉宗周、姜曰廣也。
統■〈金類頁〉不悅曰:『預予我以總憲』。
其妄如此。
禦史彭遇颽恣縱,嘗謂嶽飛言大誤:『文臣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惜死,養其身以有待也』。
士英愛擢之。
阮大铖既入雷演祚罪,又忿顧杲,使王鼎實飛章告變,語士英列兵江上以待之。
遂逮複社生陳定生等,下之獄;将盡殺錢秉镫、沈壽民等數十人,壽民等遁去。
十一月,史可法複宿遷,進援邳州。
疏至,士英大笑;楊文骢問故,士英曰:『子謂有是耶?此可法之術也。
歲暮将士宜叙功,軍儲必簿計之;以此為地耳』。
值大閱,宏光帝竟不出;士英代之。
佥都禦史郭維經乞罷,士英矯旨切責。
謂宋學洙殉節,請贈大理寺卿;學洙後二年乃卒。
再令生童納銀入貢,自三百至于七百;許廪生入赀為通判。
開海中玉環諸屯,訖無濟。
楊文骢聞祁彪佳儲銀八萬于鎮江,以少半饷史可法軍,其餘備緩急;欲漏之。
建言金山扼南北,宜置城,并城圌山。
士英請從之。
時趙之龍疏薦陳爾翼、柳昌祚疏薦程士達。
吳适糾爾翼為閹黨,之龍再争;适疏勳臣不聞預升,參昌祚何故奪铨部職。
張捷、阮大铖結黨納賄,日務濁官政。
懷慶知府郭鳳儀托名勤王,光祿寺署丞張星求試科道,中書舍人張齡請予部銜,保定侯梁世勳請遂襲爵,适皆力争,還駁其罪,為大铖等所格。
旋駁旋用,适不得展。
癸醜,宏光帝幾不豫。
馬士英入直,與群閹竊竊語,人不敢诘。
士英、大铖又恒聚語,夜分乃罷。
十二月,逮福建助饷右參議夏尚絅;怒其無私獻也。
入越其傑谮,罷河南巡按禦史陳潛夫;以淩駉代。
驸馬齊贊元言孔昭翼戴,功賞不足。
馬士英言孔昭實心定策;劉澤清、張文光密議效忠,請侯之。
孔昭僞讓;許之。
臨淮王裔李升嘗面詈孔昭于塗,責其奸惡;孔昭含刺骨,遂劾罷之。
諸勳臣常元亮、鄧南金多憤馬、阮狀,挂冠去;黨人不悟。
文光亦擢職。
維垣疏請重頒「三朝要典」;略言『己巳之變,罪在韓爌;臣與大铖以不附楊、左被列,乞審定。
「要典」已毀于黨人,乞購其書付史館』。
因使诘澍,澍疏辨,士英劾之。
又使朱盛濃劾澍毀制辱宗,貪賄激變;内批逮澍,不至;下刑部逮之,亦不至。
士英不得已,免其罪;而擢盛濃池州推官。
阮大铖以舊隙,逐原任尚寶寺卿黃正賓。
甲午,姜曰廣罷。
曰廣既被污,禦史陸朗、黃耳鼎複劾其與劉宗周、徐石麒欺君黨惡,劉澤清亦攻之;袁繼鹹為疏辨,不聽。
曰廣力求罷,許之。
明日,陛辭;言『臣得罪權奸,幸歸田裡;臣去,皇上宜慎國事』。
士英大怒,诟為賊,叩首乞休;而頻以翼戴言。
曰廣叱曰:『翼戴豈人臣居功地』。
士英言:『汝立潞王功安在』?帝兩解之。
曰廣既出,士英追诟之,哄詈而罷。
乙未,劉宗周罷。
宗周再乞休,許馳驿歸。
頻行,疏五事:曰修聖政、振王綱、明國是、固邦本,多刺馬、阮。
出都之日,士女聚觀。
給事中吳适陳五事,曰信诏旨、核人材、儲邊才、伸國法、明言責。
熊汝霖疏:『臣觀今日時勢,即偏安未可蔔也。
兵饷戰守,易為恩怨異同;朝端之上,元黃交戰。
始以勳臣,繼以方鎮。
恢複固圉之不講,而舌鋒筆锷之是謀。
既以揭帖逐谏臣、又以藩疏逐宰輔,麼麼之臣,誰為遺使』?且極言『廠衛必不可複。
先帝盛德,惟此一節未免府怨』。
又言『先帝笃念宗藩,今何以使躍冶不萌;先帝隆重武臣,今何以使賞罰必當;先帝委任勳臣,今何以使客氣盡屏;先帝簡任内臣,今何以使柄無旁操;先帝擢用文臣,今何以使賢者必用』。
疏入,士英大怒;矯诏罰俸三月。
未幾,複言『朝端議論日新,宮府揣摩日熟。
自少宰卿貳,悉廢廷推;四品監司,竟無參尹。
一人未用,舉朝目為黨人;一官外遷,當事訾為可殺。
黃白充庭,青紫盈路;六朝佳麗,複見今時。
獨不思他日稅駕之地乎』?不報。
俄,袁繼鹹疏留宗周,亦不報。
叙江北曆年功,再進士英少保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世襲錦衣佥事。
史可法疏:『用大铖者以才,争大铖者以逆。
大铖即可用,何必罪争者;不可用,當從群議,不可以一人敗天下事』。
不聽。
馬士英既令生童納銀,凡上戶五兩、中戶四兩、下戶三兩,得應提學道試。
溧陽知縣李思模不應,奪五級。
又開助工例:武英殿中書九百兩、文華殿中書千五百兩、内閣中書二千兩、待诏三千兩、拔貢千兩、推知銜二千兩;監紀、職方萬千不等,把總、遊擊、參将、都督各數千金不等。
都中赴者如狂,民間為「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之諺。
然入官者,惟兩殿中書及改貢銀;其它及追蔭、起廢之金,皆入士英等橐。
禦史郝某徑請士英以賄賂餘金助公費,不省。
尋複稅酒斤一錢;又征洋船稅,其數不一。
民間雲:『掃盡江南銀;填塞馬家口』。
許都黨複亂;大铖謂左光先激之,诏逮光先及前東陽知縣孫笃棐。
祁彪佳疏:『光先出境聞變複還,未一月誅都;非誘降』。
士英、大铖并恨之,先蹴朱統■〈金類頁〉劾彪佳。
逮光先于左良玉軍中,不至;亦無如何。
禦史張孫振複阿士英,劾彪佳立潞王,阻登極。
彪佳遂罷。
值選科道,尚書徐石麒以莊元鼎十三人進;士英盡易以私人。
再請賞定策功,進朱國弼保國公,加李沾左都禦史;使再劾呂大器,诏逮之。
而蜀地盡失,乃止。
甲寅,徐石麒罷。
石麒剛介,不應内閹請。
馬士英圖封爵,屢諷之;又使韓贊周入為言,石麒謂『蔣冕、楊廷和且不受爵;今國恥未雪,而裂土自榮乎』?陳洪範北行,石麒言『先帝梓宮何處?封樹若何?若僅遣一健兒應故事,則群臣之悲大行者何為』!士英益惡之。
黃耳鼎、陸朗有物議,石麒出之;朗賄内閹,複用。
石麒發其罪,朗恚,诋石麒。
耳鼎亦讦石麒,誣以枉殺陳新甲;士英助之。
因求去。
士英拟嚴譴;宏光帝不可,令馳驿歸。
兵部侍郎徐人龍每入直,正襟危坐;士英惡之,使禦史何綸劾其老,勒緻仕。
蔡奕琛、楊維垣力求用,士英使錢謙益薦之。
冬十月,謙益陳四事:曰定廟算;因謂『以文統武,孫承宗後才一士英』。
曰資幹濟;謂『蔡奕琛、馮元揚諸人英穎特達,唐世濟、範雲鳳諸人老成典型,徐煌、陳洪谧公望着聞,陶宗道、楊兆升沉落可惜』。
曰雪冤滞;謂『陛下既以贊導無據用阮大铖,若虞廷陛、賈繼春、房杜麗、虞大複、吳孔嘉、周昌晉、呂純如、楊維垣,乞下部察議』。
又雲『奕琛雖以複社攻臣,臣知其悟』。
語極無狀。
奕琛以其疏有「阮大铖、賈繼春魁壘男子」語,更恨之;人以為笑。
李沾受人賄,為錦衣馮可宗所捕。
士英為請于宏光帝,诏勿問:所賂玉帶,士英以進,宏光帝服以朝。
憤微時貸徽商汪曙金不得。
有汪庶者,周延儒之弟姻也;值延儒子請免贓,士英移「庶」為「曙」,使完六萬。
納降将張缙彥賄,使總督北直軍務;真除李沾左都禦史。
四方賄賂,皆使僧利根為次第。
終夕醵飲;宏光帝禁會宴,亦不顧。
庚申,高宏圖罷。
士英、大铖始以宏圖非東林,将結之;宏圖不可,怒之。
士英嘗對衆言:『我嘗哭張溥』;宏圖因之,使釋怨,士英意頗解。
及劉宗周疏出,大铖宣言此宏圖指,士英益怒。
宏圖乞休,不許(見上)。
至是,章四上,乃允去。
宏圖貧甚,偕幼子栖僧寺中;尋入浙江,不與人接,國變而亡(詳「殉節」)。
劉孔昭弒其祖母胡氏,無或問。
阮大铖以張捷為吏部尚書,大铖尤狡橫。
既逐劉宗周等,志益肆盡;召其黨張捷、楊維垣、蔡奕琛、唐世濟、張孫振、袁宏勳十餘人用之。
及徐石麒罷,士英欲除張國維;大铖結内閹,中旨授捷。
士英愕然,無如何。
捷遂盡起「逆案」人。
文選郎中劉應賓挾馬、阮勢,大納賄;一月之中,題授中書、監紀、推官百數十,捷亦聽之。
馬士英托充饷,請諸撫按凡杖以上贖锾,并輸部;不則,以贓論。
劉澤清言『陳洪範、左懋第渡河無期,王燮、邱磊無以之官』。
士英等不措意,惟請加王永吉一品鬥牛服,請隆接待北使禮;而以遣使自飾。
刑部尚書解學龍定降賊諸臣罪,凡六等;士英、大铖視賄出入之,故學龍所定再被斥。
而擢朱統■〈金類頁〉官,酬其逐劉宗周、姜曰廣也。
統■〈金類頁〉不悅曰:『預予我以總憲』。
其妄如此。
禦史彭遇颽恣縱,嘗謂嶽飛言大誤:『文臣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惜死,養其身以有待也』。
士英愛擢之。
阮大铖既入雷演祚罪,又忿顧杲,使王鼎實飛章告變,語士英列兵江上以待之。
遂逮複社生陳定生等,下之獄;将盡殺錢秉镫、沈壽民等數十人,壽民等遁去。
十一月,史可法複宿遷,進援邳州。
疏至,士英大笑;楊文骢問故,士英曰:『子謂有是耶?此可法之術也。
歲暮将士宜叙功,軍儲必簿計之;以此為地耳』。
值大閱,宏光帝竟不出;士英代之。
佥都禦史郭維經乞罷,士英矯旨切責。
謂宋學洙殉節,請贈大理寺卿;學洙後二年乃卒。
再令生童納銀入貢,自三百至于七百;許廪生入赀為通判。
開海中玉環諸屯,訖無濟。
楊文骢聞祁彪佳儲銀八萬于鎮江,以少半饷史可法軍,其餘備緩急;欲漏之。
建言金山扼南北,宜置城,并城圌山。
士英請從之。
時趙之龍疏薦陳爾翼、柳昌祚疏薦程士達。
吳适糾爾翼為閹黨,之龍再争;适疏勳臣不聞預升,參昌祚何故奪铨部職。
張捷、阮大铖結黨納賄,日務濁官政。
懷慶知府郭鳳儀托名勤王,光祿寺署丞張星求試科道,中書舍人張齡請予部銜,保定侯梁世勳請遂襲爵,适皆力争,還駁其罪,為大铖等所格。
旋駁旋用,适不得展。
癸醜,宏光帝幾不豫。
馬士英入直,與群閹竊竊語,人不敢诘。
士英、大铖又恒聚語,夜分乃罷。
十二月,逮福建助饷右參議夏尚絅;怒其無私獻也。
入越其傑谮,罷河南巡按禦史陳潛夫;以淩駉代。
驸馬齊贊元言孔昭翼戴,功賞不足。
馬士英言孔昭實心定策;劉澤清、張文光密議效忠,請侯之。
孔昭僞讓;許之。
臨淮王裔李升嘗面詈孔昭于塗,責其奸惡;孔昭含刺骨,遂劾罷之。
諸勳臣常元亮、鄧南金多憤馬、阮狀,挂冠去;黨人不悟。
文光亦擢職。
維垣疏請重頒「三朝要典」;略言『己巳之變,罪在韓爌;臣與大铖以不附楊、左被列,乞審定。
「要典」已毀于黨人,乞購其書付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