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琅江諸軍事,擢工部郎中。
魯王敗入浙,光文不及扈;聞粵中立,乃之肇慶,授太仆寺少卿。
尋自潮陽入金門,或以書币招之降;光文焚書,返其币。
及朱成功入台灣,光文依之;曆經及■〈臧上土下〉凡三世,為詩文狀台灣特詳。
及台灣降,光文已為僧;姚啟聖重禮之,尋卒。
張煌言,鄞縣人。
錢肅樂師起,煌言即至。
肅樂喜而泣,使之天台迎魯王;授行人,知制诰,屢有建白。
江上師潰,将走舟山,與富平将軍張名振遇;遂從之,扈監國。
降人某執煌言父,使招之;煌言複書:『請有子如李通,勿為徐庶;異日必為趙苞以自贖』。
父亦曰:『毋以我為念』!煌言知朱成功不樂事監國,語名振旋浙江。
尋及名振攻崇明,被執;有百夫長導入海。
又從戰黃岩,滿洲軍射之;煌言以數騎突圍出,遂躬習騎射。
值浙東義師起,煌言大會諸軍于駝峰;及蕩胡伯阮進奉監國至,曹從龍部忽大掠走,煌言乃舉其軍屯平岡。
兵雖少,精整與王翊、李長祥齊。
〔與〕王虎、王勳等為犄角,兩人亦起兵者。
尋以其兵授劉翼明、陳天樞,自以親兵入朝于舟山;屢請以重兵屯定關。
其父已卒,降臣〔王〕天錫及田雄馳書使解兵;煌言峻罵之。
比舟山沒,及名振扈監國入金門;成功重之,故王得無恙。
煌言自以兵破崇明,軍三入長江,皆與名振功匹。
舟山再破,監國從臣無遺旅,煌言以孤軍流寄閩、浙;成功部曲多暴之,煌言接之以忠信。
阮美軍或相犯;曰:『我大臣,甯與麾下競曲直哉』!由是睦于鄭。
張名振卒,煌言總其軍;遣使如滇通表貢,永曆帝以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郎廷佐招之,煌言覆書,稱「遼陽世冑郎君」;略言:『指畫利鈍,庸夫聽之而變色,貞士則不然。
所争者,天經地義;所為者,國恤家仇;所期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也!故膻雪自甘,卒以成事;自古以來,何可勝道。
仆于将略固非所長,祗以讀書知義,左袒一呼,甲楯山立,遂不惜憑履風濤,縱橫鋒镝,迄今餘一紀矣;同仇漸廣,晚節彌堅。
陳兵海隅,祗為乘時。
今兩粵失守,三楚露布、八閩羽書,奚啻雷霆飛翰。
仆起而匡扶帝室、克複神州,此忠臣、義士得志之秋也。
即不然,謝良平之竹帛、拾黃绮之衣冠,一死靡他,豈谀詞浮說所能動其心哉!譬如虎仆戒塗、雁奴守夜,既受其役,而忘其衰;在執事固無足怪,仆聞之,怒發沖冠矣』。
且招廷佐,使之降。
永曆帝使命煌言以兵部尚書,總督浙、直軍務。
有強其妻子招之者;煌言不啟書,趣焚之。
旋入台、溫、甯波、鎮江。
卒乃大舉,泊觀音門,儀征、六合降。
煌言以書抵朱成功五軍使張英曰:『兵尚神速,水道遲滞,非策』!急趨蕪湖,為成功遮上遊,連下太平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兵不及萬、舟不及百,惟以先聲忠義相号召。
軍法嚴整,共呼「張爺」;卒有強取一錢者,即斬之。
所拔城,先谒至聖;坐明倫堂,集故官長,行黜陟。
父老望其衣冠,多泣下。
江、楚、魯、衛豪傑之士,多詣軍門受約束。
方部軍攻九江,而朱成功之師潰。
煌言自甯國聞之,急就蕪湖,思扼守;而太平守将叛,煌言斬之,複其城。
值铎尼軍至(詳「浙海」),乃自皖北入江南;走嚴、溫,達于海壖。
人傳張兵部得生還,皆悲喜,鳴螺招軍。
告敗于滇,且引咎;永曆帝手敕慰問,加煌言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諸生羅子木進說朱成功于鎮江;已谒煌言,以家國之難,恸哭告。
邀煌言再大舉;煌言謂:『力弱,成功之不我忌,徒以我弱,為禦定關、通中原耳;故置我不圖。
且其衆無愛民心,至必荼毒。
子姑待之』!子木遂事煌言。
及浙江遷界,煌言屯田于南岙,仍不足食。
成功入台灣,煌言苦争之,不聽;又使吳鉏間行入湖北(詳「兩湖之亂」)。
及成功卒,煌言歎曰:『吾無望矣』!浙中再招之;煌言複書:『仆所以百折不回者,上扶國社、下衛桑梓。
十餘年間,海上之民敲骨吸髓,可為重息;重以遷徙、迫以流離,哀我人斯,亦既勞止。
今若盡複沿海之民,舉其賦以俾我,當與執事約,别求生聚教訓于十洲、三島之間。
則是朱崖雖棄,休息依然;朝鮮自存,艱貞如故。
但使殘黎朝還故土,不佞即夕挂高帆,必不重困此一方民也』。
又曰:『執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區區之忱,言盡于此』。
已聞浙中遺臣将奉魯王複監國,則大喜;上啟勸進,勉鄭經以三矢,卒不就。
時王在金門貧乏甚,煌言歲時供億不少懈,王賴以存。
及啟至,王悲恸,遣使入浙勞煌言于其軍;相與流涕,以鄭氏嗛王,慮以兵入朝為所忌,然共知其為魯王軍也。
俄,王薨。
煌言抑郁甚,以其軍徘徊諸島間;攻福建、浙江互勝負,然勢益弱。
又年餘,知不可為,盡散部曲;獨與羅子木、王居敬、楊冠玉及将卒、舟子數人,結茅于南田之懸岙。
時閩、粵義旅幾無存,獨煌言在。
趙廷臣亟購之,系其妻子于獄,降将張傑募煌言校為僧普陀以伺之。
值煌言将某出籴米,校故與狎;猝以兵迫之,其将不肯言,憤赴水死,殺其從者盡。
乃知煌言處,夜襲之。
懸岙在海中,荒寂無人;惟其南有■〈氵義〉通舟楫,北則峭壁。
煌言居其間,蓄雙猿伺動靜;敵舟在十裡外,則猿鳴樹,得為備。
至是被執,及羅子木、葉雲、王發、楊冠玉擁至甯波;方巾葛衣,觀者如堵。
傑舉酒相屬,曰:『遲公久矣』!煌言曰:『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我罪大矣』。
至杭州,供帳豐備。
縱耆舊将校往谒,有索書者亦樂應;然不食飲瓯水而已。
發甯波時,再拜曰:『某不肖,辜鄉父老二十年之望』。
登舟危坐。
夜半有唱「蘇武牧羊曲」者,披衣扣舷以和之;且勞以酒曰:『爾亦有心人。
然吾志已定,爾無慮』!叩之,則防卒史丙也。
渡泉塘,舟中得一箋曰:『此行莫作黃冠客,靜聽先主正氣歌』!笑曰:『此王炎午後身』。
廷臣說之降;正色曰:『此何必言,祈速死而已』!将刑,過鳳凰山,曰:『大好山色』!索筆為絕命詞曰:『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阗!桐江空系嚴光鼎,震澤難回範蠡船。
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人臣事,何必千秋青史傳』!『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
慚将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至,怒濤豈必盡鸱夷』!『何事孤臣竟忘機,魯戈不複挽斜晖。
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
雙鬓難容五嶽往,一帆猶向十洲歸。
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至于弼教坊,複口占:『我年四十五,恰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刑時,挺立不跪,刀折為兩;鹹異之。
遺民萬斯大等葬之南屏山。
妻子先拘鎮江,煌言使力士引之,出其子;曰:『母可偕乎?獨我往,母必死矣』。
拜謝力士。
至是,先煌言三日死。
或憫煌言,語置妾;則曰:『妻子如是,何忍言之;且成敗未料,多累何為』!馬信以陳函輝女奉之;曰:『忠臣之裔,何可辱乎?且義不再娶』。
厚遣而歸之。
病不飲藥,大洋中能自運舵。
每歎曰:『沿海脂膏盡矣,戰而勝則進取,敗即入海畢吾事』。
與葉振名論人物曰:『紹興死義者衆,吾慕之、愧之』!卒踐其言。
當煌言入海時,被風止荒島,絕食;夢金甲神語曰:『贈君以千歲鹿,遲十九年而歸』。
俄,果得蒼鹿,食一脔,竟日不複饑。
比籴舟未返,筮之大兇;徘徊假寐,複夢金甲神呼。
居敬告之,言未卒而被執,蓋十有九年雲。
所著「奇零草」、「冰槎集」、「北征錄」、「采薇吟」,藏于史丙。
或購之,曰:『公之真迹,日夕焚香拜之,安可市乎』!振名望祭煌言于越王嶺,操文六千五百言。
其身系浙軍如此,「明史」不為之立傳,識者議之。
羅綸,字子木;以字行。
朱成功至鎮江,子木往觀變;谒煌言于儀征,一見器之。
使谕檄大江南北,欲遂留之;曰:『親在,未可以許』。
叔父羅蘊章,為成功左鎮;乃入其軍。
不數日,成功敗而東。
子木見大■〈舟宗〉至焦山,輕舟赴之;大呼而登,曰:『公竭十年之力,而辜天下之望乎』!成功不答。
子木大恸曰:『兵勢尚強,奈何自挫?彼勝而惰,更攻之,必入南都;失此不舉,豈可為乎』?持成功手,頓足哭。
成功使扶去。
乃急入鎮江,奉父随蘊章至溫州。
如廈門,以成功不足恃,奉父北行;至三山,遇追兵至。
鬥,堕水。
比拯出,父已被執;思以奇計救之,不得,嘔血瀕死。
煌言以立功報仇語之,遂事煌言。
請邀成功北出;煌言謂:『必不來』。
子木曰:『以書促之何如』?煌言曰:『可』。
遂自作書,成功不報。
居煌言軍,多直言,左右皆忌之;子木不為動,佐煌言屯田南山。
及煌言軍桃花山,賓從多散,子木朝夕敬護之不懈。
被執,次煌言,席地坐而不跪。
常進功言:『海中知我名否』?則大笑曰:『但識張司馬。
不識爾』!煌言責廷臣,子木抗聲曰:『先後死耳,何必言』!煌言絕食;子木言:『丈夫死忠義,聽其所至可也』。
飲啖如故。
亦死弼教坊。
冠玉,鄞州人;被執不屈,大聲曰:『我亦不跪者也』。
廷臣以其年少,将脫之;固請從死。
居敬,煌言之門人;以計去為僧。
雲、發官守備,皆面煌言跪而死。
故校以誘緻煌言,功授千戶;值巡海,遇煌言舊将憤其害主,突刺殺之。
有煌言同年生應試被黜,咄咄若迷;曰:『彼作何等事,而我若此』!其志節可風有如此(附錄二詩曰:『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
複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湯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
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葉未曾春』)。
章欽臣,官都司;先為孫嘉績将,别司火器。
江上潰,欽臣散其軍,亡命去。
山寨師起,欽臣複糾衆起,稱侢山軍。
事敗被執,死之。
妻金氏,沒入旗;将行,大罵不屈,磔之。
刑者為亵語,罵益戾;甫絕,而刑者以暴死。
陳天樞,與高宜卿等同起兵,居平岡,兵少而精;張煌言、李長祥皆依之。
時義軍多主王翊,天樞獨自為部,翊亦敬之如兄弟。
田雄來攻,陳虎侯以鳥铳斃其兵一,餘皆上;馬陷于淖,盤旋不得出;皆下,頓首乞命,獲級八十。
天樞與役焉。
亟道劉翼明于王翊,卒得其助。
常進功至,天樞夜襲之,先撓其馬;馬驚衆亂,因縱擊之,進功僅以身免。
後為敵兵所遮,鬥死門中。
其兄元禮,亦死之(一曰:天樞破新昌,為火藥所爇;促翼明曰:『急入城,無以我為念』。
月餘,以創死)。
王化龍亦起兵于會稽。
兵敗而死。
章憲者,為總兵;江上潰,憲歸,散其部。
其妻餘氏,會稽人也;谏曰:『散易聚難,今監國在海,令诏至,其何以應』?不聽。
既而被執,降人劉桓許以官,使招山寨,憲不應;氏大呼曰:『死即死耳,無二心。
妾願從君子』。
獄成,以氏少,将免之以獻;氏不可,命同戮,則欣然先。
磔憲以怵之,氏瞑而誦佛;刑卒以刀嬲之,不受辱,乃肢解之。
明日,卒見氏至,曰:『死吾分,奈何辱我?我得取爾矣』!椎其胸死。
甯靖王朱述桂起兵江上,有衆一旅,晉封長陽王。
聞其兄固在,且封遼王,乃辭爵;請以長陽畀兄子。
隆武帝不許,改封甯靖。
使督方國安諸軍;知不可複為,退居紹興。
及江上潰,走海甯;覓漁舟出石浦,偕監國魯王之舟山,從入廈門。
鄭彩攻福州,王監其軍。
及永曆帝立,自南澳入揭陽,趨賀行在;永曆帝使還,督鄭鴻逵軍。
明年,诏王督朱成功、鄭鴻逵軍,屯揭陽;尋還廈門,移金門。
及成功定台灣,王首東。
成功卒,經設永曆帝位,奏事于前,王左侍立。
然王已老,墾田竹滬以自食,且供賦役。
耿精忠反,王意動,躬乘舟入;觇勢知不可為,返台灣,杜門謝客。
惟大雩一出禱,徒步往還,弗避也。
台灣危,日夕憂慮;而曰:『脫不守,我以身殉耳』。
及克塽降,故監國世子桓及泸溪王慈爌、巴東王江、樂安王俊、舒城王着、奉南王熺及益王宗室鎬皆從之。
王歎曰:『是吾歸報高皇之日也』!以其印授克塽,使宮人自适;妾袁氏、王氏、及侍姬三人請先死。
明日,葬五棺于前山,使校尉出己榇,着翼善冠、龍袍、玉帶,設賓禮于庭,北面再拜二祖、列宗;士民入拜者,無少長皆答拜。
乃就缢,曰:『吾去矣』。
遂絕。
扶而下之,容色不變。
與袁妃合葬于長明裡,時明亡四十年矣。
王既起兵,且為有明殉軍之殿。
給事中熊汝霖、九江佥事孫嘉績、給事中林對時及邵秉節、陳相才、諸生呂成京、沈之泰、邵應鬥、郡一梓起兵餘姚。
降令某苦役民,見嘉績皆泣;曰:『逃諸』?皆對曰:『死也』。
曰:『吾聞江東義兵起,公等又壯士,曷應之!即不勝,猶緩須臾死』。
手刃其令,以三百人起。
林時對等皆以兵起,以汝霖知軍,從之。
劉宗周将死,以兵屬汝霖,曰:『雨殷豈愆期哉』?明日,汝霖以兵至;哭宗周柩而行。
遂合嘉績軍,西至臨平,殺務官(?),屯于五坑;敗佟國器,焚其舟。
至于海甯,語父老曰:『國破君亡,獨三百年恩澤不可棄也』!泣而拜于軍門者,以萬計。
乃列部伍、分汛地,使俞元良司軍佽、姜國臣知戰事,稱「熊家軍」;戰最力。
部将盧充、史标及其從子茂芳,皆着績。
隆武帝诏至,衆紛擾;汝霖止之,且曰:『直取嘉興,勝于阻江以戰』。
監國魯王手诏美之,王之仁、方國安部亦憚其義。
未幾,以争饷,汝霖、嘉績軍多乏食。
請檄石浦、舟山軍出海口,使姚志卓争長興;不聽。
方國安又敗,義師氣折。
汝霖乞師于張鵬翼,與陳萬良合戰,少斬獲。
江上師潰,嘉績方治兵于海;聞之急還,監國已去。
嘉績攜其圖籍、印绶,絕江走;至中洋,悉舉而沉之。
次于舟山,疽發背,卒。
将死,語子延齡:『苟知王所在,其急從之』!延齡曆官至尚書大學士。
汝霖從王海中,為東閣大學士。
會兵琅琦,與諸戰役。
降将王進四人擁軍立,鄭彩攻之,皆膺陴曰:『吾侪明人,豈能無意!顧彩非将才,得熊督師來,當立降』。
汝霖聞之,肩輿自出;皆曰:『是也』。
則皆降,得兵數萬,分隸諸将。
陳萬良、沈羽箙之起也,屯于塘栖、臨平間。
汝霖欲因之以北,使〔張〕行龍招之;萬良受書,泣曰:『久望熊督師,無以自達。
今乃知江東識吾輩矣』!其感人如此。
及監國自閩還,鄭彩尤橫;汝霖每抑之。
定遠伯周瑞惡于彩,汝霖拟票右瑞。
彩怒,又忌汝霖軍精整;又與鄭遵謙争洋舶,恐義軍或襲之。
值汝霖休沐,家人以除夕與遵謙孥相問遺;其部李茂曰:『熊、鄭相結,必禍公』。
彩夜縛汝霖及其子,投之海;子即彩婿也,亦不顧。
又殺遵謙,人心駭懼。
後彩死,人謂汝霖、遵謙實殺之。
應鬥,與朱伯玉同仕于穎,後以敗死(或訛為一梓降,非也)。
一梓亦起兵屯江上。
師潰,卻守四明山;有衆萬人,銳甚。
田雄等相戒毋犯邵木林(則其字也)。
後戰敗被執,歎曰:『毋壞我網巾,将以見先人于地下』。
傳至上虞,将磔之;仰首大罵,卒不跪。
刳其臂胫,乃仆;猶呼高皇帝及關漢壽亭侯焉。
一梓膽勇冠軍,既死,義軍奪氣。
梓兄一桂、一槐、弟一楠、一棟,皆戰死雲 時對、秉節、相才、之泰,俟考。
諸生石仲芳起兵于蕭山,稱「石家軍」。
浙東山寨若陳天樞、王化龍、金湯、俞國望及袁應彪、吳奎明,雖不若王翊、張煌言之精整,然固以義起;仲芳一旅與之比。
伯玉始從于穎司兵饷,嗣與劉翼明、陳虎侯軍。
仲芳敗死,伯玉亡去。
伯玉,朱姓也。
監察禦史李長祥起兵上虞。
南都覆,長祥即起兵、督饷而西。
七條沙軍潰,長祥斂其部屯東山。
時義師各抄掠,長祥及王翊、張煌言軍獨否;且耕、且食,井裡宴然。
華夏來結長祥;曰:『會稽諸城并有心腹,欲得海師以助耳』。
夏以為難恃,長祥以衆望故,使促黃斌卿于舟山。
夏為語曰:『由斯至海口,有蛟關兵可六百,大蘭兵千;至鄞江,有管江兵可三千,大皎兵四百,陳天龍、陳仲策兵及千;至慈溪,有馮家桢兵可五百;至姚江,有平岡兵可三百;渡曹娥,有侢山兵可二千;渡蕭山,有石仲芳兵千。
以此長驅,何憂于無助』?斌卿奮拳向曰:『苟諸軍不至,當飨子肝』。
譬說再四,卒不肯出。
楊文琦再至,請伺隙襲之;猶不可。
馮京第力請,乃諾。
長祥因約大蘭諸義軍定甯波、下餘姚,會師曹娥,以趣西陵。
衆推長祥為盟主,刻期将發。
謝三賓誓覆義師,傾赀購募,得祥帛書以告張存仁,使慈溪兵襲大蘭、常進功攻管江、姚江兵攻東山;長祥前鋒章有功力戰死,長祥師潰。
其部汪彙及十二人陰受存仁指,縛長祥;既發,十二人忽曰:『奈何殺忠臣』!各折刃矢遁,彙追之不及。
長祥入紹興,以事急,依王朝先于奉化;資其扉糧,複合衆于夏蓋山。
渡海,龍起洋中,震雷水立,長祥色不變,且炮擊之。
尋自健跳朝監國,加兵部左侍郎;請合朝先軍屯海口,許之。
張名振殺朝先,長祥走免。
舟山破,亡命江、淮間;陳錦得之,拘于江甯,卒遁去。
諸生黃宗羲起兵黃竹浦。
所糾宗族子弟數百人,随軍江上,稱「世忠營」;擢監察禦史。
陳梧兵掠餘姚,知州王正中斬之;衆議罷正中,宗羲争之。
又語之仁曰:『何不沉舟力戰,道赭山,以取浙西?今日鳴船鼓攻其有備,是自守也。
蕞爾邑,使供千萬人食;即無一矢至,又可守乎』?又曰:『崇明者,江海之門戶也。
曷援之,以分江上之勢』?衆弗聽。
惟熊汝霖韪其說,遂獲捷;汝霖盡軍三千付宗羲。
正中者,之仁之從子也;自奮忠義,與共将汝霖軍。
以故他義兵不得食,宗羲獨免。
查繼佐軍亂,宗羲定之,與出浮山;太仆寺鄉陳潛夫、尚寶寺卿朱大定及吳乃武皆來會,遂自海甯東入海鹽,通道太湖。
諸義旅将自乍浦取崇德,與孫奭為應;以勒克德渾、張存仁嚴備,止。
江上師潰,宗羲以軍入甯波,猶五百人;微服求監國。
而戒士卒無樵采,衆不從;山民焚其寺。
宗羲無所歸,赴監國于海;以王翊最忠,請優其職,張名振不之善。
值武将恣橫,熊汝霖、錢肅樂、劉中藻皆困于鄭彩,宗羲又失兵,惟與吳锺巒講學舟中。
聞其母被籍,歎曰:『吾不能為姜伯約矣』!锺巒送之,鳴咽濤中而歸。
明年再赴诏,與兵部侍郎馮京第共監澄波将軍阮美軍;乞師日本,至長崎,不獲而歸。
聞金砺等軍大出,陰告舟山,使為備。
及義師盡,宗羲奉母以終。
宗羲研理學,與陝西李中孚、北直孫奇逢為三大儒;又與奇逢皆舉兵。
其乞歸,以母在也。
其學術,為姚江之别派;兼工經訓、算數。
明末畸人傑士,東南為多;學行尤以黃道周、顧炎武及宗羲為精博雲。
弟宗炎,學行與兄埒。
錢塘之役,竭赀起兵。
已使丁壯前驅、婦女饋饷,步谒監國于蒿壩。
宗羲出海,炎留龛山。
事敗,走甯波,為馮京第結義旅;被縛,以救免。
複及京第故部謀再舉,被捕,亦竟免;隐于白雲山以終。
進士俞元良、大姓查繼佐、沈寀、陸名時、朱大定、吳乃武起兵海甯。
熊汝霖以數百人襲海甯,士民迎之;将令一人長其地,皆莫應。
元良慨然曰:『此非公一人事,元良敢自後』?遂以監軍攝縣事。
張存仁兵至,衆潰;元良再複之,與陳萬策、沈羽箙屯塘栖。
劉翼明巡諸軍曰:『陳将軍勇而有義,俞将軍文而有禮』(陳謂天樞、俞即元良也)。
已而事急,孫奭等請救之;監國魯王不聽。
元良以無助,死。
其兄元禮,亦同死。
繼佐五人,俱敗死。
義士孫奭起兵于崇德,将應江上軍,西趨杭州;又請救俞元良:皆不果。
兵敗而死。
諸生董志甯、陸宇■〈火鼎〉、張夢錫、華夏、李文缵、毛聚奎、王家勤、杜懋俊、杜兆苮、施邦炌、魏耕、沈調倫、徐孚遠、範兆芝、戴爾惠起兵甯波。
志甯以浙西事急,語諸紳起兵,皆狂之;惟錢肅樂韪焉。
及會稽、餘姚之兵起,志甯奉書就肅樂盟;而六狂生之名起。
謝三賓蹴王之仁速殺之;之仁已納肅樂言,出三賓書,叱斬之。
三賓走免,複陰聚兵叛。
志甯發其狀(見「浙海遺兵」),三賓不敢動;更結戚畹,得進用。
家勤聞之,棄官歸。
江上既潰,三賓出降;盡以志甯之謀告。
志甯走舟山,尋還;收義軍赀糧,不戒而集。
舟山破,自刎而死。
妾羅氏,殉之。
子士駿、士骧幼;比長,皆入海,從張煌言。
仆周文,缟素終身。
華夏從戰牛頭灣,親犯矢石。
江上潰,恸哭而歸。
及監國攻福建,滿洲士卒及諸降衆在浙江者,多檄去;李長祥、王翊複為明。
志甯謀以其軍攻甯波,己為之應;别使王翊趨紹興,則浙江可複。
夏為之走長祥軍,與定計;又躬自海甯入舟山,說黃斌卿,使大舉,将以申其志。
斌卿不可,譬谕再四,卒不從;及斌卿許諾,則事已為謝三賓所發。
兵隸急捕之,夏為所執;自甯波訊掠,逮入杭,每詢同謀者,則呼高皇帝以下對。
降人蔡瓊枝思奪三賓室,反使引之;夏鄙,不之從。
臨刑,或尤之;夏曰:『事成吾不置汝、事敗汝不置我,理也』。
首既決,有白光沖天去。
妻陸氏,自缢死。
李文缵從錢肅樂最早,又走舟山,思入閩。
還與夏同被執,幾死獄中,賦詠不絕;卒以夏未之供,得免。
且曰(?):『文缵一才弱書生,乃強貞若此』。
以對簿時斬斬然也。
夢錫,亦佐肅樂起兵者。
江上潰,屯于大皎山;兵少而勁。
時稱張煌言為「大張軍」,夢錫為「小張軍」。
習于武技,視華夏、董志甯僅操書檄者尤健。
煌言入海,猶以五百人守。
攻者圍之,夢錫揮長矛鬥,殺傷過當,力盡而死;五百人從之,呼之降,或無應。
惟三人突圍出,明日有斂夢錫屍者,則三人也。
家勤,亦同起兵。
師潰,再與志甯等謀翻城應;事洩,被捕訊之,瞠目不一語。
謝三賓将活之,家勤曰:『吾豈望覆巢之卵』!遂死。
宇■〈火鼎〉,亦佐肅樂起兵,進官至按察副使,監江上軍。
師潰,遁迹不出。
已複謀舉兵,被執;出獄,不入其寓死。
毛聚奎與起兵,參瓜裡軍幕,專司饷事。
紹興破,奔走之間屢遭捕捉,卒得免。
六狂生得老死者,聚奎一人而已。
懋俊因說其叔兆苮結砦捍寇。
聞邦炌以私财募士,集衆三千刻期起,以賣炭趙翁有兵術,傾身奉之,使人約馮京第為助。
值王家勤至,謝三賓以告,邏者迹之;邦炌枭其首,使死士衛家勤入海求助,己鳴鼓守。
常進功等力攻之,懋俊據險鬥,矢石如雨;閱三日,死亡略盡,猶以家丁戰。
頭目中矢如猬,倚壁而死,屍固不仆。
邦炌縱火焚其壘,拔刀自刎;曰:『吾不負此也』!兆炌被執,刃其首十二,乃墜。
人謂之管江三烈。
俊兄元懋聞江上潰,自沉不死,為僧以卒。
元初走死深山。
魏耕以起兵亡去,妻子系,獄不顧也。
久之事解,閉戶為詩,而陰召朱成功,使北出。
及成功入長江,衆共知為耕謀;又導張煌言自英、霍走歸浙。
已亦被捕,不屈而死。
耕之未死,其友錢缵曾賂吏以重金,得解。
有孔孟文者,來自成功軍,求賂缵曾;不足,則以耕蠟書告。
耕死,缵曾亦被執。
番禺屈大均,不可一世;猶心折耕,為詩曰:『生平梁雪窦,是我最知音;一自斯人死,三年不鼓琴』。
耕自稱雪窦山人雲。
調倫,亦起兵山中,遣使迎王江與共事,聞者争以壺漿至。
兵敗,被殺。
孚遠、兆芝居柴樓,尤近舟山。
輸财貢賦,以資監國;濱海誓節者多依之。
兆芝旋死。
孚遠自南都沒,即誓存其發。
與子龍、夏允彜謀勤王不克,入于太湖;為兵所迫,妻姚氏、子度遼皆死。
孚遠間入浙,與兆芝同事。
柴樓潰,孚遠入閩;知天興府,斷獄平允。
張肯堂出師,加孚遠兵科給事中,與偕。
及隆武帝沒,監國魯王返浙江,孚遠從之。
張名振北伐,飓風覆舟,孚遠以後次,得免。
舟山破,從王廈門;朱成功禮之為上賓。
永曆帝加成功爵,亦拜孚遠副都禦史。
偕使入觐,風飄入交趾,要以臣禮見;不可,返廈門。
及廈門破,為吳六奇所匿,完發而死。
嘗與允彜、子龍共言志,允彜曰:『吾安于無用,守其不奪而已』。
子龍曰:『吾無闇公之才,而志過彜仲』。
孚遠慨然流涕曰:『百折不回,死而後已』!後皆如其言。
戴爾惠,甯波布衣也。
肅樂倡義時,大會城隍廟;爾惠一麾手,從者三四千,遂舉義。
以戰功,封義武将軍。
江上潰,遁歸。
其後山寨義師起,爾惠複與事;一門皆死。
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太常寺卿莊元宸、推官楊瑤仲起兵鄞縣。
肅樂聞甯波降,恸哭絕粒以誓死。
聞六狂生起兵,赴之;大集紳庶,陳說忠義。
降人朱之葵、孔聞語亦至,肅樂碎其刺,衆驩振。
駱國挺、戴爾惠遽呼戴之,乃入府署,封府庫、收管鑰,墨绖視師。
約王之仁與守,張成義、高泰、楊瑤仲等皆從。
通表魯王,請居紹興;又曰:『浙西義師競起,蘇、松、嘉、湖兵寨數百,杭州孤懸耳,請出海道以窺三吳』!不許。
既而軍乏不得食,上十亡疏;為方國安、客鳳儀等所忌,移軍海澨。
江上潰,入閩中;延平又陷,避居福清,拾青茅枯薯以食。
聞監國駐琅江,遂入觐;請破格招士,編卒伍,選骁健。
以書說塗登華,下福甯;約六狂生取浙東,不克。
時鄭彩橫甚,肅樂舣禦舟側,票拟竟,則牽去,讀書匡坐;彩猶嫉之,肅樂忿嘔血。
聞連江複陷,以首觸床而卒。
肅樂嘗夢手捧日漸上,俄複昏小,卒堕袖旁;蓋監國矣。
卒六年,故相葉向高、孫進晟葬黃蘗山中。
其弟數人,并從起兵。
季弟諸生肅圖從監國入閩,擢禦史;還結義勇,又從舟山。
五弟肅範,官監紀;從浮海,大學士劉中藻招之,擢給事中。
福安陷,望百辟山歎曰:『此宋少帝入海處也』!賦絕命詞,缢死。
其仆張貴,殉之。
七弟肅遴,以諸生授主事。
監國入舟山、張名振入長江,皆間道從。
舟山再沒,肅遴亡命;又從張煌言入長江,兵敗相失。
一夕,嘔血數鬥,大呼不絕死。
妻鮑氏,為女僧。
九弟肅典,為推官;舟山将沒,渡海告警,為追騎迫,使兄肅遴急走免。
已被執,不屈而死。
肅樂婦翁董光遠,罄其家助肅樂起兵,授主事,與軍事。
及肅樂入海,光遠自缢死。
肅樂子兆恭,亦走舟山死。
元宸既定甯波,乃以翠山之衆迎監國,擢今職;上疏力言時政。
及江上潰,走深山中,朝夕哭;一日數徙,山中人不之識。
忽老婦識之,歎曰:『是晦迹未深也』!既而疽發,命無藥。
門生林奕隆誦「大還」詞三,颔之而卒。
國挺既戴肅樂,又破家饷義旅,幾為謝三賓所殺;得脫,貧困以死。
瑤仲兄弟共從戎于江上。
事敗,兄弟、姨姒凡六人皆抗節死。
大學士沈荃宸、故慈溪知縣王玉藻、諸生王翊、王江、徐啟睿、章成義、孫悅及楊某起兵慈溪。
荃宸,與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會兵迎監國。
江上潰,棄家從王,次長垣,入舟山;又從王泛海,入廈門,還金門。
尋複入浙,舣舟日南山,遭風沒于海。
當從亡時,其父家居,人屢龁之;卒以強直,不能害。
荃宸每思父,辄誦詩,吟罷痛哭;聞者哀之。
玉藻起兵,進禦史給事中。
遇事邁往,諸将惡之;曰:『是将刃及我矣』!固請入朝,又以持正為人嫉,屢求罷。
浙東沒,玉藻投于池,家人出之;入剡溪山中。
後歸江都,其故裡也;終身不易衣、去發。
一夕,作絕命詞,擲筆而死。
門人熊亦方從左右,朝夕悲歌,入而癫死。
逾年,職方楊某複被殺,亦起兵者也。
翊少孤,不善治生;弟翃,以耕讀助之。
然饒智略,與江同募兵防江,遣使肅貢。
江上潰,翊走;邏者囚翃以招之。
翃及幕士、諸生皆不屈死;翊泣曰:『是真不負吾家也』。
說黃斌卿襲甯波,與華夏等翻城應;事洩,翊不署名得免。
與江結寨四明山,破上虞,殺降令,戰勝而息。
兵夜襲之,翊棄城走。
旋再破之,得縣印。
張存仁使攻之,自清賢嶺入;翊合諸軍屯丁山,猝被襲,死者四百。
有孫悅者,亦起兵;聞警來救,翊免,而悅以戰死,直立不仆。
翊招散亡複振,與馮京第屯杜岙;降者導兵襲破之,邵一梓力戰死。
翊以四百人依俞國望于天台;謂諸将曰:『此團練罪;兵雖勁,非團民導,無能為』。
乃擊殺諸導者。
緣道收兵,得萬人,實八千;任戰者三千。
至大蘭山,語父老曰:『前者橫擾,今我不然。
倘念故國,其許我乎』?遂稱大蘭洞主;禮緻劉穆、劉翼明、褚九如、沈調倫、鄒小南、毛明山,說馮京第乞師日本,分道天津、南京,己由山中應之。
設五司、五營;五營主兵,翊統之;五司主饷,江任之。
江工計會,履畝定稅,盡取甯波賦,不事抄掠;翊明決,賞罰皆歸之,甯波訟獄皆赴愬。
列城晝閉,隸不敢之鄉,降官守令反與講解。
九如用法嚴而能屈己;戰士傷,乘以己騎,躬為執辔,得人死力。
調倫,為沈國模從子;小南,書生:皆故家子,用義氣相膠結。
明山,敢死搴旗,議論亦侃侃;軍中稱「金剛」。
是以屢戰勝,資糧、扉屦民競輸之,而以緻諸。
舟山監國之能立,則姚志卓在天目,翊、江在四明故也。
尋自上虞徇奉化,值吳明奎敗,追騎至河泊;江猝遇之,大戰而勝。
使朝舟山,授翊禦史、江主事;黃宗羲謂其薄。
于時張煌言在平岡、李長祥在上虞、章欽臣在南鎮,皆兵少不如翊;他諸義旅率抄掠,精嚴又不如江,絲粒不病民。
劉翼明嘗按諸義軍曰:『俞将軍文而有禮,陳将軍勇而知義;然不若王公寬厚,有大将才』。
又曰:『惜王公起後時;若以此軍戰江上,豈不拔杭州哉』!翊朝健跳,自禦史進佥都;再朝于舟山,擢侍郎、晉尚書。
張存仁等謀曰:『此皆失職者也;招以官,可立解』。
舉人嚴我公即為诰身、印绶,請任招撫;柏襄甫等降之。
将入舟山,道翊軍;都督黃申道曰:『我公計動山海人心,不可使達行在』。
執其使,烹食之;曰:『敢受招者視此』!我公遁去。
翊合俞國望、陳天樞破新昌,拔虎山。
金砺、田雄懼,曰:『不讨山寨,無以戢其内』。
再掠山民為導,自奉化、餘姚分道入;大肆淫殺,旗幕三十裡。
翊知不敵,議棄大蘭;使劉翼明等自東陽、義烏攻衢、嚴;己之海口大治舟師,期入崇明,合圍杭州。
會褚素先叛,諸将皆散;乃以兵航海。
及舟山急,複請入内地招軍;參軍蔣士铨從之。
比至,将佐皆盡,彷徨寨内;父老勸之奉化。
夜有大星墜地,野烏皆驚;衆憂之。
明日至北溪,為奸民所執;題詩奉化驿。
士铨先被殺;比死,無撓詞,為絕命詞以自道。
翊聞,為文祭之。
在道,日整治冠鬓;曰:『使識漢官儀也』。
陳錦訊之,翊席地坐;曰:『無多談,成敗利鈍皆天也』。
降将劉之協射其肩、田雄射其頰、金砺射其脅,餘衆忿其屢拒鬥,叢射之
魯王敗入浙,光文不及扈;聞粵中立,乃之肇慶,授太仆寺少卿。
尋自潮陽入金門,或以書币招之降;光文焚書,返其币。
及朱成功入台灣,光文依之;曆經及■〈臧上土下〉凡三世,為詩文狀台灣特詳。
及台灣降,光文已為僧;姚啟聖重禮之,尋卒。
張煌言,鄞縣人。
錢肅樂師起,煌言即至。
肅樂喜而泣,使之天台迎魯王;授行人,知制诰,屢有建白。
江上師潰,将走舟山,與富平将軍張名振遇;遂從之,扈監國。
降人某執煌言父,使招之;煌言複書:『請有子如李通,勿為徐庶;異日必為趙苞以自贖』。
父亦曰:『毋以我為念』!煌言知朱成功不樂事監國,語名振旋浙江。
尋及名振攻崇明,被執;有百夫長導入海。
又從戰黃岩,滿洲軍射之;煌言以數騎突圍出,遂躬習騎射。
值浙東義師起,煌言大會諸軍于駝峰;及蕩胡伯阮進奉監國至,曹從龍部忽大掠走,煌言乃舉其軍屯平岡。
兵雖少,精整與王翊、李長祥齊。
〔與〕王虎、王勳等為犄角,兩人亦起兵者。
尋以其兵授劉翼明、陳天樞,自以親兵入朝于舟山;屢請以重兵屯定關。
其父已卒,降臣〔王〕天錫及田雄馳書使解兵;煌言峻罵之。
比舟山沒,及名振扈監國入金門;成功重之,故王得無恙。
煌言自以兵破崇明,軍三入長江,皆與名振功匹。
舟山再破,監國從臣無遺旅,煌言以孤軍流寄閩、浙;成功部曲多暴之,煌言接之以忠信。
阮美軍或相犯;曰:『我大臣,甯與麾下競曲直哉』!由是睦于鄭。
張名振卒,煌言總其軍;遣使如滇通表貢,永曆帝以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郎廷佐招之,煌言覆書,稱「遼陽世冑郎君」;略言:『指畫利鈍,庸夫聽之而變色,貞士則不然。
所争者,天經地義;所為者,國恤家仇;所期者,豪傑事功、聖賢學問也!故膻雪自甘,卒以成事;自古以來,何可勝道。
仆于将略固非所長,祗以讀書知義,左袒一呼,甲楯山立,遂不惜憑履風濤,縱橫鋒镝,迄今餘一紀矣;同仇漸廣,晚節彌堅。
陳兵海隅,祗為乘時。
今兩粵失守,三楚露布、八閩羽書,奚啻雷霆飛翰。
仆起而匡扶帝室、克複神州,此忠臣、義士得志之秋也。
即不然,謝良平之竹帛、拾黃绮之衣冠,一死靡他,豈谀詞浮說所能動其心哉!譬如虎仆戒塗、雁奴守夜,既受其役,而忘其衰;在執事固無足怪,仆聞之,怒發沖冠矣』。
且招廷佐,使之降。
永曆帝使命煌言以兵部尚書,總督浙、直軍務。
有強其妻子招之者;煌言不啟書,趣焚之。
旋入台、溫、甯波、鎮江。
卒乃大舉,泊觀音門,儀征、六合降。
煌言以書抵朱成功五軍使張英曰:『兵尚神速,水道遲滞,非策』!急趨蕪湖,為成功遮上遊,連下太平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兵不及萬、舟不及百,惟以先聲忠義相号召。
軍法嚴整,共呼「張爺」;卒有強取一錢者,即斬之。
所拔城,先谒至聖;坐明倫堂,集故官長,行黜陟。
父老望其衣冠,多泣下。
江、楚、魯、衛豪傑之士,多詣軍門受約束。
方部軍攻九江,而朱成功之師潰。
煌言自甯國聞之,急就蕪湖,思扼守;而太平守将叛,煌言斬之,複其城。
值铎尼軍至(詳「浙海」),乃自皖北入江南;走嚴、溫,達于海壖。
人傳張兵部得生還,皆悲喜,鳴螺招軍。
告敗于滇,且引咎;永曆帝手敕慰問,加煌言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諸生羅子木進說朱成功于鎮江;已谒煌言,以家國之難,恸哭告。
邀煌言再大舉;煌言謂:『力弱,成功之不我忌,徒以我弱,為禦定關、通中原耳;故置我不圖。
且其衆無愛民心,至必荼毒。
子姑待之』!子木遂事煌言。
及浙江遷界,煌言屯田于南岙,仍不足食。
成功入台灣,煌言苦争之,不聽;又使吳鉏間行入湖北(詳「兩湖之亂」)。
及成功卒,煌言歎曰:『吾無望矣』!浙中再招之;煌言複書:『仆所以百折不回者,上扶國社、下衛桑梓。
十餘年間,海上之民敲骨吸髓,可為重息;重以遷徙、迫以流離,哀我人斯,亦既勞止。
今若盡複沿海之民,舉其賦以俾我,當與執事約,别求生聚教訓于十洲、三島之間。
則是朱崖雖棄,休息依然;朝鮮自存,艱貞如故。
但使殘黎朝還故土,不佞即夕挂高帆,必不重困此一方民也』。
又曰:『執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區區之忱,言盡于此』。
已聞浙中遺臣将奉魯王複監國,則大喜;上啟勸進,勉鄭經以三矢,卒不就。
時王在金門貧乏甚,煌言歲時供億不少懈,王賴以存。
及啟至,王悲恸,遣使入浙勞煌言于其軍;相與流涕,以鄭氏嗛王,慮以兵入朝為所忌,然共知其為魯王軍也。
俄,王薨。
煌言抑郁甚,以其軍徘徊諸島間;攻福建、浙江互勝負,然勢益弱。
又年餘,知不可為,盡散部曲;獨與羅子木、王居敬、楊冠玉及将卒、舟子數人,結茅于南田之懸岙。
時閩、粵義旅幾無存,獨煌言在。
趙廷臣亟購之,系其妻子于獄,降将張傑募煌言校為僧普陀以伺之。
值煌言将某出籴米,校故與狎;猝以兵迫之,其将不肯言,憤赴水死,殺其從者盡。
乃知煌言處,夜襲之。
懸岙在海中,荒寂無人;惟其南有■〈氵義〉通舟楫,北則峭壁。
煌言居其間,蓄雙猿伺動靜;敵舟在十裡外,則猿鳴樹,得為備。
至是被執,及羅子木、葉雲、王發、楊冠玉擁至甯波;方巾葛衣,觀者如堵。
傑舉酒相屬,曰:『遲公久矣』!煌言曰:『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我罪大矣』。
至杭州,供帳豐備。
縱耆舊将校往谒,有索書者亦樂應;然不食飲瓯水而已。
發甯波時,再拜曰:『某不肖,辜鄉父老二十年之望』。
登舟危坐。
夜半有唱「蘇武牧羊曲」者,披衣扣舷以和之;且勞以酒曰:『爾亦有心人。
然吾志已定,爾無慮』!叩之,則防卒史丙也。
渡泉塘,舟中得一箋曰:『此行莫作黃冠客,靜聽先主正氣歌』!笑曰:『此王炎午後身』。
廷臣說之降;正色曰:『此何必言,祈速死而已』!将刑,過鳳凰山,曰:『大好山色』!索筆為絕命詞曰:『義幟縱橫二十年,豈知閏位在于阗!桐江空系嚴光鼎,震澤難回範蠡船。
生比鴻毛猶負國,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貞自是人臣事,何必千秋青史傳』!『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
慚将赤手分三席,特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至,怒濤豈必盡鸱夷』!『何事孤臣竟忘機,魯戈不複挽斜晖。
到來晚節慚松柏,此去清風笑蕨薇。
雙鬓難容五嶽往,一帆猶向十洲歸。
疊山遲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至于弼教坊,複口占:『我年四十五,恰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刑時,挺立不跪,刀折為兩;鹹異之。
遺民萬斯大等葬之南屏山。
妻子先拘鎮江,煌言使力士引之,出其子;曰:『母可偕乎?獨我往,母必死矣』。
拜謝力士。
至是,先煌言三日死。
或憫煌言,語置妾;則曰:『妻子如是,何忍言之;且成敗未料,多累何為』!馬信以陳函輝女奉之;曰:『忠臣之裔,何可辱乎?且義不再娶』。
厚遣而歸之。
病不飲藥,大洋中能自運舵。
每歎曰:『沿海脂膏盡矣,戰而勝則進取,敗即入海畢吾事』。
與葉振名論人物曰:『紹興死義者衆,吾慕之、愧之』!卒踐其言。
當煌言入海時,被風止荒島,絕食;夢金甲神語曰:『贈君以千歲鹿,遲十九年而歸』。
俄,果得蒼鹿,食一脔,竟日不複饑。
比籴舟未返,筮之大兇;徘徊假寐,複夢金甲神呼。
居敬告之,言未卒而被執,蓋十有九年雲。
所著「奇零草」、「冰槎集」、「北征錄」、「采薇吟」,藏于史丙。
或購之,曰:『公之真迹,日夕焚香拜之,安可市乎』!振名望祭煌言于越王嶺,操文六千五百言。
其身系浙軍如此,「明史」不為之立傳,識者議之。
羅綸,字子木;以字行。
朱成功至鎮江,子木往觀變;谒煌言于儀征,一見器之。
使谕檄大江南北,欲遂留之;曰:『親在,未可以許』。
叔父羅蘊章,為成功左鎮;乃入其軍。
不數日,成功敗而東。
子木見大■〈舟宗〉至焦山,輕舟赴之;大呼而登,曰:『公竭十年之力,而辜天下之望乎』!成功不答。
子木大恸曰:『兵勢尚強,奈何自挫?彼勝而惰,更攻之,必入南都;失此不舉,豈可為乎』?持成功手,頓足哭。
成功使扶去。
乃急入鎮江,奉父随蘊章至溫州。
如廈門,以成功不足恃,奉父北行;至三山,遇追兵至。
鬥,堕水。
比拯出,父已被執;思以奇計救之,不得,嘔血瀕死。
煌言以立功報仇語之,遂事煌言。
請邀成功北出;煌言謂:『必不來』。
子木曰:『以書促之何如』?煌言曰:『可』。
遂自作書,成功不報。
居煌言軍,多直言,左右皆忌之;子木不為動,佐煌言屯田南山。
及煌言軍桃花山,賓從多散,子木朝夕敬護之不懈。
被執,次煌言,席地坐而不跪。
常進功言:『海中知我名否』?則大笑曰:『但識張司馬。
不識爾』!煌言責廷臣,子木抗聲曰:『先後死耳,何必言』!煌言絕食;子木言:『丈夫死忠義,聽其所至可也』。
飲啖如故。
亦死弼教坊。
冠玉,鄞州人;被執不屈,大聲曰:『我亦不跪者也』。
廷臣以其年少,将脫之;固請從死。
居敬,煌言之門人;以計去為僧。
雲、發官守備,皆面煌言跪而死。
故校以誘緻煌言,功授千戶;值巡海,遇煌言舊将憤其害主,突刺殺之。
有煌言同年生應試被黜,咄咄若迷;曰:『彼作何等事,而我若此』!其志節可風有如此(附錄二詩曰:『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
複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湯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
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葉未曾春』)。
章欽臣,官都司;先為孫嘉績将,别司火器。
江上潰,欽臣散其軍,亡命去。
山寨師起,欽臣複糾衆起,稱侢山軍。
事敗被執,死之。
妻金氏,沒入旗;将行,大罵不屈,磔之。
刑者為亵語,罵益戾;甫絕,而刑者以暴死。
陳天樞,與高宜卿等同起兵,居平岡,兵少而精;張煌言、李長祥皆依之。
時義軍多主王翊,天樞獨自為部,翊亦敬之如兄弟。
田雄來攻,陳虎侯以鳥铳斃其兵一,餘皆上;馬陷于淖,盤旋不得出;皆下,頓首乞命,獲級八十。
天樞與役焉。
亟道劉翼明于王翊,卒得其助。
常進功至,天樞夜襲之,先撓其馬;馬驚衆亂,因縱擊之,進功僅以身免。
後為敵兵所遮,鬥死門中。
其兄元禮,亦死之(一曰:天樞破新昌,為火藥所爇;促翼明曰:『急入城,無以我為念』。
月餘,以創死)。
王化龍亦起兵于會稽。
兵敗而死。
章憲者,為總兵;江上潰,憲歸,散其部。
其妻餘氏,會稽人也;谏曰:『散易聚難,今監國在海,令诏至,其何以應』?不聽。
既而被執,降人劉桓許以官,使招山寨,憲不應;氏大呼曰:『死即死耳,無二心。
妾願從君子』。
獄成,以氏少,将免之以獻;氏不可,命同戮,則欣然先。
磔憲以怵之,氏瞑而誦佛;刑卒以刀嬲之,不受辱,乃肢解之。
明日,卒見氏至,曰:『死吾分,奈何辱我?我得取爾矣』!椎其胸死。
甯靖王朱述桂起兵江上,有衆一旅,晉封長陽王。
聞其兄固在,且封遼王,乃辭爵;請以長陽畀兄子。
隆武帝不許,改封甯靖。
使督方國安諸軍;知不可複為,退居紹興。
及江上潰,走海甯;覓漁舟出石浦,偕監國魯王之舟山,從入廈門。
鄭彩攻福州,王監其軍。
及永曆帝立,自南澳入揭陽,趨賀行在;永曆帝使還,督鄭鴻逵軍。
明年,诏王督朱成功、鄭鴻逵軍,屯揭陽;尋還廈門,移金門。
及成功定台灣,王首東。
成功卒,經設永曆帝位,奏事于前,王左侍立。
然王已老,墾田竹滬以自食,且供賦役。
耿精忠反,王意動,躬乘舟入;觇勢知不可為,返台灣,杜門謝客。
惟大雩一出禱,徒步往還,弗避也。
台灣危,日夕憂慮;而曰:『脫不守,我以身殉耳』。
及克塽降,故監國世子桓及泸溪王慈爌、巴東王江、樂安王俊、舒城王着、奉南王熺及益王宗室鎬皆從之。
王歎曰:『是吾歸報高皇之日也』!以其印授克塽,使宮人自适;妾袁氏、王氏、及侍姬三人請先死。
明日,葬五棺于前山,使校尉出己榇,着翼善冠、龍袍、玉帶,設賓禮于庭,北面再拜二祖、列宗;士民入拜者,無少長皆答拜。
乃就缢,曰:『吾去矣』。
遂絕。
扶而下之,容色不變。
與袁妃合葬于長明裡,時明亡四十年矣。
王既起兵,且為有明殉軍之殿。
給事中熊汝霖、九江佥事孫嘉績、給事中林對時及邵秉節、陳相才、諸生呂成京、沈之泰、邵應鬥、郡一梓起兵餘姚。
降令某苦役民,見嘉績皆泣;曰:『逃諸』?皆對曰:『死也』。
曰:『吾聞江東義兵起,公等又壯士,曷應之!即不勝,猶緩須臾死』。
手刃其令,以三百人起。
林時對等皆以兵起,以汝霖知軍,從之。
劉宗周将死,以兵屬汝霖,曰:『雨殷豈愆期哉』?明日,汝霖以兵至;哭宗周柩而行。
遂合嘉績軍,西至臨平,殺務官(?),屯于五坑;敗佟國器,焚其舟。
至于海甯,語父老曰:『國破君亡,獨三百年恩澤不可棄也』!泣而拜于軍門者,以萬計。
乃列部伍、分汛地,使俞元良司軍佽、姜國臣知戰事,稱「熊家軍」;戰最力。
部将盧充、史标及其從子茂芳,皆着績。
隆武帝诏至,衆紛擾;汝霖止之,且曰:『直取嘉興,勝于阻江以戰』。
監國魯王手诏美之,王之仁、方國安部亦憚其義。
未幾,以争饷,汝霖、嘉績軍多乏食。
請檄石浦、舟山軍出海口,使姚志卓争長興;不聽。
方國安又敗,義師氣折。
汝霖乞師于張鵬翼,與陳萬良合戰,少斬獲。
江上師潰,嘉績方治兵于海;聞之急還,監國已去。
嘉績攜其圖籍、印绶,絕江走;至中洋,悉舉而沉之。
次于舟山,疽發背,卒。
将死,語子延齡:『苟知王所在,其急從之』!延齡曆官至尚書大學士。
汝霖從王海中,為東閣大學士。
會兵琅琦,與諸戰役。
降将王進四人擁軍立,鄭彩攻之,皆膺陴曰:『吾侪明人,豈能無意!顧彩非将才,得熊督師來,當立降』。
汝霖聞之,肩輿自出;皆曰:『是也』。
則皆降,得兵數萬,分隸諸将。
陳萬良、沈羽箙之起也,屯于塘栖、臨平間。
汝霖欲因之以北,使〔張〕行龍招之;萬良受書,泣曰:『久望熊督師,無以自達。
今乃知江東識吾輩矣』!其感人如此。
及監國自閩還,鄭彩尤橫;汝霖每抑之。
定遠伯周瑞惡于彩,汝霖拟票右瑞。
彩怒,又忌汝霖軍精整;又與鄭遵謙争洋舶,恐義軍或襲之。
值汝霖休沐,家人以除夕與遵謙孥相問遺;其部李茂曰:『熊、鄭相結,必禍公』。
彩夜縛汝霖及其子,投之海;子即彩婿也,亦不顧。
又殺遵謙,人心駭懼。
後彩死,人謂汝霖、遵謙實殺之。
應鬥,與朱伯玉同仕于穎,後以敗死(或訛為一梓降,非也)。
一梓亦起兵屯江上。
師潰,卻守四明山;有衆萬人,銳甚。
田雄等相戒毋犯邵木林(則其字也)。
後戰敗被執,歎曰:『毋壞我網巾,将以見先人于地下』。
傳至上虞,将磔之;仰首大罵,卒不跪。
刳其臂胫,乃仆;猶呼高皇帝及關漢壽亭侯焉。
一梓膽勇冠軍,既死,義軍奪氣。
梓兄一桂、一槐、弟一楠、一棟,皆戰死雲 時對、秉節、相才、之泰,俟考。
諸生石仲芳起兵于蕭山,稱「石家軍」。
浙東山寨若陳天樞、王化龍、金湯、俞國望及袁應彪、吳奎明,雖不若王翊、張煌言之精整,然固以義起;仲芳一旅與之比。
伯玉始從于穎司兵饷,嗣與劉翼明、陳虎侯軍。
仲芳敗死,伯玉亡去。
伯玉,朱姓也。
監察禦史李長祥起兵上虞。
南都覆,長祥即起兵、督饷而西。
七條沙軍潰,長祥斂其部屯東山。
時義師各抄掠,長祥及王翊、張煌言軍獨否;且耕、且食,井裡宴然。
華夏來結長祥;曰:『會稽諸城并有心腹,欲得海師以助耳』。
夏以為難恃,長祥以衆望故,使促黃斌卿于舟山。
夏為語曰:『由斯至海口,有蛟關兵可六百,大蘭兵千;至鄞江,有管江兵可三千,大皎兵四百,陳天龍、陳仲策兵及千;至慈溪,有馮家桢兵可五百;至姚江,有平岡兵可三百;渡曹娥,有侢山兵可二千;渡蕭山,有石仲芳兵千。
以此長驅,何憂于無助』?斌卿奮拳向曰:『苟諸軍不至,當飨子肝』。
譬說再四,卒不肯出。
楊文琦再至,請伺隙襲之;猶不可。
馮京第力請,乃諾。
長祥因約大蘭諸義軍定甯波、下餘姚,會師曹娥,以趣西陵。
衆推長祥為盟主,刻期将發。
謝三賓誓覆義師,傾赀購募,得祥帛書以告張存仁,使慈溪兵襲大蘭、常進功攻管江、姚江兵攻東山;長祥前鋒章有功力戰死,長祥師潰。
其部汪彙及十二人陰受存仁指,縛長祥;既發,十二人忽曰:『奈何殺忠臣』!各折刃矢遁,彙追之不及。
長祥入紹興,以事急,依王朝先于奉化;資其扉糧,複合衆于夏蓋山。
渡海,龍起洋中,震雷水立,長祥色不變,且炮擊之。
尋自健跳朝監國,加兵部左侍郎;請合朝先軍屯海口,許之。
張名振殺朝先,長祥走免。
舟山破,亡命江、淮間;陳錦得之,拘于江甯,卒遁去。
諸生黃宗羲起兵黃竹浦。
所糾宗族子弟數百人,随軍江上,稱「世忠營」;擢監察禦史。
陳梧兵掠餘姚,知州王正中斬之;衆議罷正中,宗羲争之。
又語之仁曰:『何不沉舟力戰,道赭山,以取浙西?今日鳴船鼓攻其有備,是自守也。
蕞爾邑,使供千萬人食;即無一矢至,又可守乎』?又曰:『崇明者,江海之門戶也。
曷援之,以分江上之勢』?衆弗聽。
惟熊汝霖韪其說,遂獲捷;汝霖盡軍三千付宗羲。
正中者,之仁之從子也;自奮忠義,與共将汝霖軍。
以故他義兵不得食,宗羲獨免。
查繼佐軍亂,宗羲定之,與出浮山;太仆寺鄉陳潛夫、尚寶寺卿朱大定及吳乃武皆來會,遂自海甯東入海鹽,通道太湖。
諸義旅将自乍浦取崇德,與孫奭為應;以勒克德渾、張存仁嚴備,止。
江上師潰,宗羲以軍入甯波,猶五百人;微服求監國。
而戒士卒無樵采,衆不從;山民焚其寺。
宗羲無所歸,赴監國于海;以王翊最忠,請優其職,張名振不之善。
值武将恣橫,熊汝霖、錢肅樂、劉中藻皆困于鄭彩,宗羲又失兵,惟與吳锺巒講學舟中。
聞其母被籍,歎曰:『吾不能為姜伯約矣』!锺巒送之,鳴咽濤中而歸。
明年再赴诏,與兵部侍郎馮京第共監澄波将軍阮美軍;乞師日本,至長崎,不獲而歸。
聞金砺等軍大出,陰告舟山,使為備。
及義師盡,宗羲奉母以終。
宗羲研理學,與陝西李中孚、北直孫奇逢為三大儒;又與奇逢皆舉兵。
其乞歸,以母在也。
其學術,為姚江之别派;兼工經訓、算數。
明末畸人傑士,東南為多;學行尤以黃道周、顧炎武及宗羲為精博雲。
弟宗炎,學行與兄埒。
錢塘之役,竭赀起兵。
已使丁壯前驅、婦女饋饷,步谒監國于蒿壩。
宗羲出海,炎留龛山。
事敗,走甯波,為馮京第結義旅;被縛,以救免。
複及京第故部謀再舉,被捕,亦竟免;隐于白雲山以終。
進士俞元良、大姓查繼佐、沈寀、陸名時、朱大定、吳乃武起兵海甯。
熊汝霖以數百人襲海甯,士民迎之;将令一人長其地,皆莫應。
元良慨然曰:『此非公一人事,元良敢自後』?遂以監軍攝縣事。
張存仁兵至,衆潰;元良再複之,與陳萬策、沈羽箙屯塘栖。
劉翼明巡諸軍曰:『陳将軍勇而有義,俞将軍文而有禮』(陳謂天樞、俞即元良也)。
已而事急,孫奭等請救之;監國魯王不聽。
元良以無助,死。
其兄元禮,亦同死。
繼佐五人,俱敗死。
義士孫奭起兵于崇德,将應江上軍,西趨杭州;又請救俞元良:皆不果。
兵敗而死。
諸生董志甯、陸宇■〈火鼎〉、張夢錫、華夏、李文缵、毛聚奎、王家勤、杜懋俊、杜兆苮、施邦炌、魏耕、沈調倫、徐孚遠、範兆芝、戴爾惠起兵甯波。
志甯以浙西事急,語諸紳起兵,皆狂之;惟錢肅樂韪焉。
及會稽、餘姚之兵起,志甯奉書就肅樂盟;而六狂生之名起。
謝三賓蹴王之仁速殺之;之仁已納肅樂言,出三賓書,叱斬之。
三賓走免,複陰聚兵叛。
志甯發其狀(見「浙海遺兵」),三賓不敢動;更結戚畹,得進用。
家勤聞之,棄官歸。
江上既潰,三賓出降;盡以志甯之謀告。
志甯走舟山,尋還;收義軍赀糧,不戒而集。
舟山破,自刎而死。
妾羅氏,殉之。
子士駿、士骧幼;比長,皆入海,從張煌言。
仆周文,缟素終身。
華夏從戰牛頭灣,親犯矢石。
江上潰,恸哭而歸。
及監國攻福建,滿洲士卒及諸降衆在浙江者,多檄去;李長祥、王翊複為明。
志甯謀以其軍攻甯波,己為之應;别使王翊趨紹興,則浙江可複。
夏為之走長祥軍,與定計;又躬自海甯入舟山,說黃斌卿,使大舉,将以申其志。
斌卿不可,譬谕再四,卒不從;及斌卿許諾,則事已為謝三賓所發。
兵隸急捕之,夏為所執;自甯波訊掠,逮入杭,每詢同謀者,則呼高皇帝以下對。
降人蔡瓊枝思奪三賓室,反使引之;夏鄙,不之從。
臨刑,或尤之;夏曰:『事成吾不置汝、事敗汝不置我,理也』。
首既決,有白光沖天去。
妻陸氏,自缢死。
李文缵從錢肅樂最早,又走舟山,思入閩。
還與夏同被執,幾死獄中,賦詠不絕;卒以夏未之供,得免。
且曰(?):『文缵一才弱書生,乃強貞若此』。
以對簿時斬斬然也。
夢錫,亦佐肅樂起兵者。
江上潰,屯于大皎山;兵少而勁。
時稱張煌言為「大張軍」,夢錫為「小張軍」。
習于武技,視華夏、董志甯僅操書檄者尤健。
煌言入海,猶以五百人守。
攻者圍之,夢錫揮長矛鬥,殺傷過當,力盡而死;五百人從之,呼之降,或無應。
惟三人突圍出,明日有斂夢錫屍者,則三人也。
家勤,亦同起兵。
師潰,再與志甯等謀翻城應;事洩,被捕訊之,瞠目不一語。
謝三賓将活之,家勤曰:『吾豈望覆巢之卵』!遂死。
宇■〈火鼎〉,亦佐肅樂起兵,進官至按察副使,監江上軍。
師潰,遁迹不出。
已複謀舉兵,被執;出獄,不入其寓死。
毛聚奎與起兵,參瓜裡軍幕,專司饷事。
紹興破,奔走之間屢遭捕捉,卒得免。
六狂生得老死者,聚奎一人而已。
懋俊因說其叔兆苮結砦捍寇。
聞邦炌以私财募士,集衆三千刻期起,以賣炭趙翁有兵術,傾身奉之,使人約馮京第為助。
值王家勤至,謝三賓以告,邏者迹之;邦炌枭其首,使死士衛家勤入海求助,己鳴鼓守。
常進功等力攻之,懋俊據險鬥,矢石如雨;閱三日,死亡略盡,猶以家丁戰。
頭目中矢如猬,倚壁而死,屍固不仆。
邦炌縱火焚其壘,拔刀自刎;曰:『吾不負此也』!兆炌被執,刃其首十二,乃墜。
人謂之管江三烈。
俊兄元懋聞江上潰,自沉不死,為僧以卒。
元初走死深山。
魏耕以起兵亡去,妻子系,獄不顧也。
久之事解,閉戶為詩,而陰召朱成功,使北出。
及成功入長江,衆共知為耕謀;又導張煌言自英、霍走歸浙。
已亦被捕,不屈而死。
耕之未死,其友錢缵曾賂吏以重金,得解。
有孔孟文者,來自成功軍,求賂缵曾;不足,則以耕蠟書告。
耕死,缵曾亦被執。
番禺屈大均,不可一世;猶心折耕,為詩曰:『生平梁雪窦,是我最知音;一自斯人死,三年不鼓琴』。
耕自稱雪窦山人雲。
調倫,亦起兵山中,遣使迎王江與共事,聞者争以壺漿至。
兵敗,被殺。
孚遠、兆芝居柴樓,尤近舟山。
輸财貢賦,以資監國;濱海誓節者多依之。
兆芝旋死。
孚遠自南都沒,即誓存其發。
與子龍、夏允彜謀勤王不克,入于太湖;為兵所迫,妻姚氏、子度遼皆死。
孚遠間入浙,與兆芝同事。
柴樓潰,孚遠入閩;知天興府,斷獄平允。
張肯堂出師,加孚遠兵科給事中,與偕。
及隆武帝沒,監國魯王返浙江,孚遠從之。
張名振北伐,飓風覆舟,孚遠以後次,得免。
舟山破,從王廈門;朱成功禮之為上賓。
永曆帝加成功爵,亦拜孚遠副都禦史。
偕使入觐,風飄入交趾,要以臣禮見;不可,返廈門。
及廈門破,為吳六奇所匿,完發而死。
嘗與允彜、子龍共言志,允彜曰:『吾安于無用,守其不奪而已』。
子龍曰:『吾無闇公之才,而志過彜仲』。
孚遠慨然流涕曰:『百折不回,死而後已』!後皆如其言。
戴爾惠,甯波布衣也。
肅樂倡義時,大會城隍廟;爾惠一麾手,從者三四千,遂舉義。
以戰功,封義武将軍。
江上潰,遁歸。
其後山寨義師起,爾惠複與事;一門皆死。
刑部員外郎錢肅樂、太常寺卿莊元宸、推官楊瑤仲起兵鄞縣。
肅樂聞甯波降,恸哭絕粒以誓死。
聞六狂生起兵,赴之;大集紳庶,陳說忠義。
降人朱之葵、孔聞語亦至,肅樂碎其刺,衆驩振。
駱國挺、戴爾惠遽呼戴之,乃入府署,封府庫、收管鑰,墨绖視師。
約王之仁與守,張成義、高泰、楊瑤仲等皆從。
通表魯王,請居紹興;又曰:『浙西義師競起,蘇、松、嘉、湖兵寨數百,杭州孤懸耳,請出海道以窺三吳』!不許。
既而軍乏不得食,上十亡疏;為方國安、客鳳儀等所忌,移軍海澨。
江上潰,入閩中;延平又陷,避居福清,拾青茅枯薯以食。
聞監國駐琅江,遂入觐;請破格招士,編卒伍,選骁健。
以書說塗登華,下福甯;約六狂生取浙東,不克。
時鄭彩橫甚,肅樂舣禦舟側,票拟竟,則牽去,讀書匡坐;彩猶嫉之,肅樂忿嘔血。
聞連江複陷,以首觸床而卒。
肅樂嘗夢手捧日漸上,俄複昏小,卒堕袖旁;蓋監國矣。
卒六年,故相葉向高、孫進晟葬黃蘗山中。
其弟數人,并從起兵。
季弟諸生肅圖從監國入閩,擢禦史;還結義勇,又從舟山。
五弟肅範,官監紀;從浮海,大學士劉中藻招之,擢給事中。
福安陷,望百辟山歎曰:『此宋少帝入海處也』!賦絕命詞,缢死。
其仆張貴,殉之。
七弟肅遴,以諸生授主事。
監國入舟山、張名振入長江,皆間道從。
舟山再沒,肅遴亡命;又從張煌言入長江,兵敗相失。
一夕,嘔血數鬥,大呼不絕死。
妻鮑氏,為女僧。
九弟肅典,為推官;舟山将沒,渡海告警,為追騎迫,使兄肅遴急走免。
已被執,不屈而死。
肅樂婦翁董光遠,罄其家助肅樂起兵,授主事,與軍事。
及肅樂入海,光遠自缢死。
肅樂子兆恭,亦走舟山死。
元宸既定甯波,乃以翠山之衆迎監國,擢今職;上疏力言時政。
及江上潰,走深山中,朝夕哭;一日數徙,山中人不之識。
忽老婦識之,歎曰:『是晦迹未深也』!既而疽發,命無藥。
門生林奕隆誦「大還」詞三,颔之而卒。
國挺既戴肅樂,又破家饷義旅,幾為謝三賓所殺;得脫,貧困以死。
瑤仲兄弟共從戎于江上。
事敗,兄弟、姨姒凡六人皆抗節死。
大學士沈荃宸、故慈溪知縣王玉藻、諸生王翊、王江、徐啟睿、章成義、孫悅及楊某起兵慈溪。
荃宸,與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會兵迎監國。
江上潰,棄家從王,次長垣,入舟山;又從王泛海,入廈門,還金門。
尋複入浙,舣舟日南山,遭風沒于海。
當從亡時,其父家居,人屢龁之;卒以強直,不能害。
荃宸每思父,辄誦詩,吟罷痛哭;聞者哀之。
玉藻起兵,進禦史給事中。
遇事邁往,諸将惡之;曰:『是将刃及我矣』!固請入朝,又以持正為人嫉,屢求罷。
浙東沒,玉藻投于池,家人出之;入剡溪山中。
後歸江都,其故裡也;終身不易衣、去發。
一夕,作絕命詞,擲筆而死。
門人熊亦方從左右,朝夕悲歌,入而癫死。
逾年,職方楊某複被殺,亦起兵者也。
翊少孤,不善治生;弟翃,以耕讀助之。
然饒智略,與江同募兵防江,遣使肅貢。
江上潰,翊走;邏者囚翃以招之。
翃及幕士、諸生皆不屈死;翊泣曰:『是真不負吾家也』。
說黃斌卿襲甯波,與華夏等翻城應;事洩,翊不署名得免。
與江結寨四明山,破上虞,殺降令,戰勝而息。
兵夜襲之,翊棄城走。
旋再破之,得縣印。
張存仁使攻之,自清賢嶺入;翊合諸軍屯丁山,猝被襲,死者四百。
有孫悅者,亦起兵;聞警來救,翊免,而悅以戰死,直立不仆。
翊招散亡複振,與馮京第屯杜岙;降者導兵襲破之,邵一梓力戰死。
翊以四百人依俞國望于天台;謂諸将曰:『此團練罪;兵雖勁,非團民導,無能為』。
乃擊殺諸導者。
緣道收兵,得萬人,實八千;任戰者三千。
至大蘭山,語父老曰:『前者橫擾,今我不然。
倘念故國,其許我乎』?遂稱大蘭洞主;禮緻劉穆、劉翼明、褚九如、沈調倫、鄒小南、毛明山,說馮京第乞師日本,分道天津、南京,己由山中應之。
設五司、五營;五營主兵,翊統之;五司主饷,江任之。
江工計會,履畝定稅,盡取甯波賦,不事抄掠;翊明決,賞罰皆歸之,甯波訟獄皆赴愬。
列城晝閉,隸不敢之鄉,降官守令反與講解。
九如用法嚴而能屈己;戰士傷,乘以己騎,躬為執辔,得人死力。
調倫,為沈國模從子;小南,書生:皆故家子,用義氣相膠結。
明山,敢死搴旗,議論亦侃侃;軍中稱「金剛」。
是以屢戰勝,資糧、扉屦民競輸之,而以緻諸。
舟山監國之能立,則姚志卓在天目,翊、江在四明故也。
尋自上虞徇奉化,值吳明奎敗,追騎至河泊;江猝遇之,大戰而勝。
使朝舟山,授翊禦史、江主事;黃宗羲謂其薄。
于時張煌言在平岡、李長祥在上虞、章欽臣在南鎮,皆兵少不如翊;他諸義旅率抄掠,精嚴又不如江,絲粒不病民。
劉翼明嘗按諸義軍曰:『俞将軍文而有禮,陳将軍勇而知義;然不若王公寬厚,有大将才』。
又曰:『惜王公起後時;若以此軍戰江上,豈不拔杭州哉』!翊朝健跳,自禦史進佥都;再朝于舟山,擢侍郎、晉尚書。
張存仁等謀曰:『此皆失職者也;招以官,可立解』。
舉人嚴我公即為诰身、印绶,請任招撫;柏襄甫等降之。
将入舟山,道翊軍;都督黃申道曰:『我公計動山海人心,不可使達行在』。
執其使,烹食之;曰:『敢受招者視此』!我公遁去。
翊合俞國望、陳天樞破新昌,拔虎山。
金砺、田雄懼,曰:『不讨山寨,無以戢其内』。
再掠山民為導,自奉化、餘姚分道入;大肆淫殺,旗幕三十裡。
翊知不敵,議棄大蘭;使劉翼明等自東陽、義烏攻衢、嚴;己之海口大治舟師,期入崇明,合圍杭州。
會褚素先叛,諸将皆散;乃以兵航海。
及舟山急,複請入内地招軍;參軍蔣士铨從之。
比至,将佐皆盡,彷徨寨内;父老勸之奉化。
夜有大星墜地,野烏皆驚;衆憂之。
明日至北溪,為奸民所執;題詩奉化驿。
士铨先被殺;比死,無撓詞,為絕命詞以自道。
翊聞,為文祭之。
在道,日整治冠鬓;曰:『使識漢官儀也』。
陳錦訊之,翊席地坐;曰:『無多談,成敗利鈍皆天也』。
降将劉之協射其肩、田雄射其頰、金砺射其脅,餘衆忿其屢拒鬥,叢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