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赀慮被劫,促行不已;永曆帝惟所指,諸臣無敢異。
壬午,永曆帝棄騰越走。
迨夜,入南甸。
凡行二日,猶未知定國敗(詳「李孫之兵」)。
方野次,統軍楊武驟至,言定國自磨盤遁,追騎将至。
接淅而行,昏夜盤■〈足辟〉山谷中幾數十裡;及明,距故處一望耳。
武伺永曆帝去,即大掠,公私盡失;元雅掠尤酷,至于宮人及從人妻女不獲保,後至者悉俘去。
惟吉翔等赀無恙,統武亦自去。
永曆帝顧從者皆離叛,決計入緬甸。
丁亥,至鐵壁關,即緬境;蓋至此而明地盡矣。
永曆帝複西行;戊子,濟曩木河。
庚寅,次銅壁關。
緬酋使來稱臣緻貢,而請從者無佩兵;馬吉翔許之。
衆共谏曰:『猛虎之畏百獸者,爪牙也;今棄之以啟戎心乎』!不聽。
是月晦,永曆帝至蠻暮;其酋思綿缈迎入城,供帳頗備。
沐天波、王維恭、李崇貴請奉太子入關,自茶山出鶴慶,節度諸軍為聲援;後以太子幼,不可。
三月(明二月)壬辰,永曆帝至金沙江。
緬以四舟進,永曆帝乘舟一,後及太子共一舟,龐天壽、馬吉翔各踞其一;太後不得渡,怒曰:『并我不顧,可謂人乎』?吉翔等乃奉以行。
從官不得舟,令自計。
丁酉啟行,從者千四百七十八人,自買舟者六百六十四人;故岷王世子及總兵潘世榮、内監江國泰九百人、馬千匹别自陸行,出間道,期會于緬。
時李定國自磨盤出,即使訊行在;告曰:『西行去騰越且百裡,在茶山、緬甸間矣』。
定國乃别行就白文選于木邦,議不合;走緬甸,與行在聲息不相聞。
文選渡潞江求永曆帝于阿瓦,不得而罷(詳「李孫之兵」)。
己酉,永曆帝至井梗。
緬辭宮室未修,止不進;距白文選兵六十裡,無知者。
蓋自永曆帝出,君臣上下皆以緬為幹糇;然緬非真戴明,其衆頑叵,非沿邊土司猶知名分之比。
俄,緬邀大臣渡河議,馬雄飛、邬昌期往,其酋不親出,而诘敕寶視神宗時小;沐天波舉所佩「鎮南将軍印」勘之,乃止。
緬惟時遣通事相傳語,昌期等不以為藐;兩人又不學,緬詢神宗事不能對,緬人哂之。
吳三桂聞永曆帝已走緬,即檄之曰:『速縛之來;不然,将屠爾阿瓦』。
緬大懼,将弒逆;憚于外兵,不遽動。
又慮非真永曆帝,執之反為笑。
故以冊寶為言,且示未嘗受明恩;永曆帝瞀不知。
閏三月(明三月),沐天波、蒲纓、王啟隆邀馬吉翔于大樹下,曰:『緬酋事我不如前,急走孟艮就李定國,庶可存乎』!吉翔不可。
曰:『果若是,不複能共事。
将以三宮畀卿等』。
乃止。
陸行諸臣不知井梗狀,竟抵阿瓦;緬謂圖之也,以兵圍之。
潘世榮降,通政司朱蘊金等皆被殺;餘竄之遠方,或掠為奴。
久之,無存者,惟岷王子及溫如珍等八十餘人走暹羅(詳「殉節」)。
當永曆帝出滇時,公私數十萬人;及永昌,餘從官婦寺四千餘人;及蠻暮,乃千四百餘人;至是,乃數百人。
夏四月,鹹陽侯祁三升來迎,距者梗數十裡;諸潰軍亦集。
緬懼,請止。
天波曰:『此我君臣出險時也,請婉辭。
緬外挾三升,彼不敢異』。
馬吉翔務徇緬,敕兵自散。
任國玺、鄧凱請奉敕如三升軍,馬吉翔不可;别使丁調鼎、楊生芳往曰:『朕已航海,軍善自計』。
三升奉敕恸哭去。
馬吉翔與緬酋敕:『後有官兵,一切殺之』。
而進調鼎、生芳官,嘉其能止迎扈兵也。
五月乙醜,緬遣其都官以龍舟鼓吹來迎。
永曆帝發井梗,曆新街、老官屯。
丁卯,至阿瓦;止于河外,不入城。
阿瓦者,緬酋之所居也;亦不來谒。
戊辰,永曆帝舍舟行五、六十裡,次者梗;即鹧鸪城,界金沙、大盈兩江間,地險而饒。
其酋為竹城、茅屋以居帝,蓋慮三桂及明諸将撓滅之。
又見三升以敕退,疑永曆帝令猶行,益畏忌;故居之内地,陽緻禮而于數十裡外環兵圍之,音耗斷絕。
永曆帝不知;群臣幸得地延殘喘,自構竹木,結宇相環。
緬婦來市者雜沓,諸臣短衣、蹤足與諧谑,或席地呼盧、縱酒;緬人笑之。
其譯者雲:『曩不去兵,緬猶敬畏;今已矣。
其盡廢中國禮,異日不知所終也』。
任國玺請設官任巡衛;諸臣不省,無複遜荒之慮。
秋八月望,緬俗為中秋節;大會諸蠻,招沐天波以誇之,且索賀。
永曆帝欲結緬,使天波往;至則劫使椎跣,且跪拜之。
天波歸,泣曰:『我為皇上,諸臣其罪我乎』?事聞,給事中楊在及任國玺劾之;不報。
永曆帝得足疾,呻吟甚。
馬吉翔、李國泰共當國,略不顧;召優人黎應祥演慶中秋劇。
應祥曰:『行宮密迩,聖體不安;且此何時而為此乎』?死不奉命。
吉翔痛鞭之。
九月,緬人進新谷,令賜從官;吉翔惟私其所親。
鄧凱詈諸朝,吉翔旗鼓吳承爵仆之,折一足;及咒水禍作,凱幸以免。
冬十月戊子朔,頒大明曆于緬甸;從鄧凱請也。
順治十七年(永曆帝十四年)春正月,永曆帝在者梗。
秋七月,白文選濟錫箔江,擊緬兵于瑞羊,大破之。
進圍阿瓦之新城,索車駕、假觐道,期必得;垂破矣。
緬人懼,複招沐天波,固辭不行;其酋請以冠帶往。
至,遇之有加禮。
歸言:『緬人請敕止文選軍』。
馬吉翔即使人往;文選不奉诏,曰:『祁将軍來言已航海,若前事真,此必僞矣;若不然,航海之後,何自而來?蠻人不足信也』。
使者依違去。
文選旦夕盼敕不可得,望其城痛哭去。
定國亦募緬人赍疏至,略言:『臣先後奏疏踰三十;今駐緬境,請約地得迎駕』!諸臣夢夢無或謀,使者遲;久之,定國引去。
永曆帝自罹楊武、孫元雅之禍,乘輿蕩盡;惟餘金銀盆、碗各一,輿人又竊之遁。
群臣窭者,饑寒不免,或三日不舉火。
馬吉翔、李國泰共以語激永曆帝,永曆帝怒,擲「皇帝寶」使碎之給從臣;太監李國用叩首,言『死不敢奉此诏』。
吉翔、國泰竟鑿之。
然吉翔、國泰皆厚資,飲博達旦。
嘗飲王惟恭家,酗酒肆詈,聲達禦前;永曆帝責之曰:『縱無君臣之分,何不自愛』!竟不懼。
蒲纓張賭肆,日夕呼盧;命毀其居。
王惟恭與太監楊榮、某博而拳毆,聲澈于外;永曆帝使谕之不止,使錦衣衛毀其居一角,兩人亦不懼。
吳三桂嘗問自全之策于洪承疇;曰:『滇中不可一日使無事也』。
乃疏言:『李定國、白文選假名擁戴,患在門戶;土司反複,患在肘腋;投誠将士豈無懸念,患在腠理。
且滇土瘠,非翦渠魁,必贻後患』。
從之。
于是愛星阿等以兵進,且令土司入緬示師期,誘其生執永曆帝;分遣降将馬甯及何進忠、沈應時趣騰越、過隴川,期會于孟卯。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春正月,永曆帝在者梗。
白文選再使緬人赍書至,言:『臣不敢深入,慮緻變』;欲其扈從出為上策。
『何諸臣洩洩,不以為意乎?請速定計』!永曆帝惟下玺書慰勞之。
文選日督衆作浮橋、偵路徑,為迎跸計;距行在三十裡。
馬吉翔不欲永曆帝出,文選亦不知;大敗緬兵,遂渡錫箔江,緬終不出永曆帝。
定國、文選進至大金沙江,谕緬人以假道入觐,猶不克(詳「李孫之兵」)。
夏五月,緬人以兵故,日咎其酋;酋曰:『賊禍我,帝不禍我』。
衆不聽。
會其弟莽猛自景邁至,大出金帛勞緬衆。
吳三桂檄又至,使獻永曆帝。
其酋曰:『因人之危而為之利,不義;不如全之』。
衆益怒,莽猛因之執而沉諸江,自立為緬王。
使來告,且索金賀,詞不遜;群臣不能對,緬人怫然去。
秋七月,緬使招從臣飲咒水;曰:『今後令諸人自市易,我豈能久供哉
壬午,永曆帝棄騰越走。
迨夜,入南甸。
凡行二日,猶未知定國敗(詳「李孫之兵」)。
方野次,統軍楊武驟至,言定國自磨盤遁,追騎将至。
接淅而行,昏夜盤■〈足辟〉山谷中幾數十裡;及明,距故處一望耳。
武伺永曆帝去,即大掠,公私盡失;元雅掠尤酷,至于宮人及從人妻女不獲保,後至者悉俘去。
惟吉翔等赀無恙,統武亦自去。
永曆帝顧從者皆離叛,決計入緬甸。
丁亥,至鐵壁關,即緬境;蓋至此而明地盡矣。
永曆帝複西行;戊子,濟曩木河。
庚寅,次銅壁關。
緬酋使來稱臣緻貢,而請從者無佩兵;馬吉翔許之。
衆共谏曰:『猛虎之畏百獸者,爪牙也;今棄之以啟戎心乎』!不聽。
是月晦,永曆帝至蠻暮;其酋思綿缈迎入城,供帳頗備。
沐天波、王維恭、李崇貴請奉太子入關,自茶山出鶴慶,節度諸軍為聲援;後以太子幼,不可。
三月(明二月)壬辰,永曆帝至金沙江。
緬以四舟進,永曆帝乘舟一,後及太子共一舟,龐天壽、馬吉翔各踞其一;太後不得渡,怒曰:『并我不顧,可謂人乎』?吉翔等乃奉以行。
從官不得舟,令自計。
丁酉啟行,從者千四百七十八人,自買舟者六百六十四人;故岷王世子及總兵潘世榮、内監江國泰九百人、馬千匹别自陸行,出間道,期會于緬。
時李定國自磨盤出,即使訊行在;告曰:『西行去騰越且百裡,在茶山、緬甸間矣』。
定國乃别行就白文選于木邦,議不合;走緬甸,與行在聲息不相聞。
文選渡潞江求永曆帝于阿瓦,不得而罷(詳「李孫之兵」)。
己酉,永曆帝至井梗。
緬辭宮室未修,止不進;距白文選兵六十裡,無知者。
蓋自永曆帝出,君臣上下皆以緬為幹糇;然緬非真戴明,其衆頑叵,非沿邊土司猶知名分之比。
俄,緬邀大臣渡河議,馬雄飛、邬昌期往,其酋不親出,而诘敕寶視神宗時小;沐天波舉所佩「鎮南将軍印」勘之,乃止。
緬惟時遣通事相傳語,昌期等不以為藐;兩人又不學,緬詢神宗事不能對,緬人哂之。
吳三桂聞永曆帝已走緬,即檄之曰:『速縛之來;不然,将屠爾阿瓦』。
緬大懼,将弒逆;憚于外兵,不遽動。
又慮非真永曆帝,執之反為笑。
故以冊寶為言,且示未嘗受明恩;永曆帝瞀不知。
閏三月(明三月),沐天波、蒲纓、王啟隆邀馬吉翔于大樹下,曰:『緬酋事我不如前,急走孟艮就李定國,庶可存乎』!吉翔不可。
曰:『果若是,不複能共事。
将以三宮畀卿等』。
乃止。
陸行諸臣不知井梗狀,竟抵阿瓦;緬謂圖之也,以兵圍之。
潘世榮降,通政司朱蘊金等皆被殺;餘竄之遠方,或掠為奴。
久之,無存者,惟岷王子及溫如珍等八十餘人走暹羅(詳「殉節」)。
當永曆帝出滇時,公私數十萬人;及永昌,餘從官婦寺四千餘人;及蠻暮,乃千四百餘人;至是,乃數百人。
夏四月,鹹陽侯祁三升來迎,距者梗數十裡;諸潰軍亦集。
緬懼,請止。
天波曰:『此我君臣出險時也,請婉辭。
緬外挾三升,彼不敢異』。
馬吉翔務徇緬,敕兵自散。
任國玺、鄧凱請奉敕如三升軍,馬吉翔不可;别使丁調鼎、楊生芳往曰:『朕已航海,軍善自計』。
三升奉敕恸哭去。
馬吉翔與緬酋敕:『後有官兵,一切殺之』。
而進調鼎、生芳官,嘉其能止迎扈兵也。
五月乙醜,緬遣其都官以龍舟鼓吹來迎。
永曆帝發井梗,曆新街、老官屯。
丁卯,至阿瓦;止于河外,不入城。
阿瓦者,緬酋之所居也;亦不來谒。
戊辰,永曆帝舍舟行五、六十裡,次者梗;即鹧鸪城,界金沙、大盈兩江間,地險而饒。
其酋為竹城、茅屋以居帝,蓋慮三桂及明諸将撓滅之。
又見三升以敕退,疑永曆帝令猶行,益畏忌;故居之内地,陽緻禮而于數十裡外環兵圍之,音耗斷絕。
永曆帝不知;群臣幸得地延殘喘,自構竹木,結宇相環。
緬婦來市者雜沓,諸臣短衣、蹤足與諧谑,或席地呼盧、縱酒;緬人笑之。
其譯者雲:『曩不去兵,緬猶敬畏;今已矣。
其盡廢中國禮,異日不知所終也』。
任國玺請設官任巡衛;諸臣不省,無複遜荒之慮。
秋八月望,緬俗為中秋節;大會諸蠻,招沐天波以誇之,且索賀。
永曆帝欲結緬,使天波往;至則劫使椎跣,且跪拜之。
天波歸,泣曰:『我為皇上,諸臣其罪我乎』?事聞,給事中楊在及任國玺劾之;不報。
永曆帝得足疾,呻吟甚。
馬吉翔、李國泰共當國,略不顧;召優人黎應祥演慶中秋劇。
應祥曰:『行宮密迩,聖體不安;且此何時而為此乎』?死不奉命。
吉翔痛鞭之。
九月,緬人進新谷,令賜從官;吉翔惟私其所親。
鄧凱詈諸朝,吉翔旗鼓吳承爵仆之,折一足;及咒水禍作,凱幸以免。
冬十月戊子朔,頒大明曆于緬甸;從鄧凱請也。
順治十七年(永曆帝十四年)春正月,永曆帝在者梗。
秋七月,白文選濟錫箔江,擊緬兵于瑞羊,大破之。
進圍阿瓦之新城,索車駕、假觐道,期必得;垂破矣。
緬人懼,複招沐天波,固辭不行;其酋請以冠帶往。
至,遇之有加禮。
歸言:『緬人請敕止文選軍』。
馬吉翔即使人往;文選不奉诏,曰:『祁将軍來言已航海,若前事真,此必僞矣;若不然,航海之後,何自而來?蠻人不足信也』。
使者依違去。
文選旦夕盼敕不可得,望其城痛哭去。
定國亦募緬人赍疏至,略言:『臣先後奏疏踰三十;今駐緬境,請約地得迎駕』!諸臣夢夢無或謀,使者遲;久之,定國引去。
永曆帝自罹楊武、孫元雅之禍,乘輿蕩盡;惟餘金銀盆、碗各一,輿人又竊之遁。
群臣窭者,饑寒不免,或三日不舉火。
馬吉翔、李國泰共以語激永曆帝,永曆帝怒,擲「皇帝寶」使碎之給從臣;太監李國用叩首,言『死不敢奉此诏』。
吉翔、國泰竟鑿之。
然吉翔、國泰皆厚資,飲博達旦。
嘗飲王惟恭家,酗酒肆詈,聲達禦前;永曆帝責之曰:『縱無君臣之分,何不自愛』!竟不懼。
蒲纓張賭肆,日夕呼盧;命毀其居。
王惟恭與太監楊榮、某博而拳毆,聲澈于外;永曆帝使谕之不止,使錦衣衛毀其居一角,兩人亦不懼。
吳三桂嘗問自全之策于洪承疇;曰:『滇中不可一日使無事也』。
乃疏言:『李定國、白文選假名擁戴,患在門戶;土司反複,患在肘腋;投誠将士豈無懸念,患在腠理。
且滇土瘠,非翦渠魁,必贻後患』。
從之。
于是愛星阿等以兵進,且令土司入緬示師期,誘其生執永曆帝;分遣降将馬甯及何進忠、沈應時趣騰越、過隴川,期會于孟卯。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春正月,永曆帝在者梗。
白文選再使緬人赍書至,言:『臣不敢深入,慮緻變』;欲其扈從出為上策。
『何諸臣洩洩,不以為意乎?請速定計』!永曆帝惟下玺書慰勞之。
文選日督衆作浮橋、偵路徑,為迎跸計;距行在三十裡。
馬吉翔不欲永曆帝出,文選亦不知;大敗緬兵,遂渡錫箔江,緬終不出永曆帝。
定國、文選進至大金沙江,谕緬人以假道入觐,猶不克(詳「李孫之兵」)。
夏五月,緬人以兵故,日咎其酋;酋曰:『賊禍我,帝不禍我』。
衆不聽。
會其弟莽猛自景邁至,大出金帛勞緬衆。
吳三桂檄又至,使獻永曆帝。
其酋曰:『因人之危而為之利,不義;不如全之』。
衆益怒,莽猛因之執而沉諸江,自立為緬王。
使來告,且索金賀,詞不遜;群臣不能對,緬人怫然去。
秋七月,緬使招從臣飲咒水;曰:『今後令諸人自市易,我豈能久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