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将自藤江趨南甯。
陳邦傅先自廣東遁,飛帆追至,将劫駕;值永曆帝舟沖雨去,不及,乃劫鹵簿及從官之在後者,妻子皆不保。
員外郎潘觀俊被殺,人心駭潰。
王化澄、晏清等皆棄永曆帝走,或入北流、或繞容縣行;惟吳貞毓、嚴起恒、李元允、馬吉翔追從。
至浔江,将入城,遇亂卒焚掠,火光竟天;不敢入。
冒大雨,倉猝入南甯;百官稍集,皆餓凍無色,括行囊及馬吉翔所獻可四千金分給之。
趙台已棄南甯走土司,化澄及戶部尚書董天閱且降于孔有德;永曆帝以張孝起巡撫南甯。
李元允以所部護跸。
順治八年(永曆四年十二月。
自二月為永曆五年)春二月(永曆五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南甯,免朝賀。
時警報少息,從臣多自間道至。
俄聞柳州沒,永曆帝懼,走田州;尋還南甯。
孫可望以兵入南甯,殺嚴起恒等(詳後)。
夏五月,孫可望請跸于雲南,诏群臣議。
禦史王光庭、徐極請之欽州,依李元允;不勝,則航海。
或言鄭成功雄于閩,請依之;或曰南甯僻壤,可居。
馬吉翔、龐天壽皆結孫可望,力請入滇;朱天麟言:『元允殘敗,不足恃。
雲南山川險阻,雄師百萬,适楚、控川;宜急往,以堅可望志』。
吳貞毓聞趙延生言可望悖逆狀,力陳不可。
永曆帝固不樂就可望,乃出天麟經略土司。
李元允請出海,永曆帝憚險遠。
諸臣以兩江瘴厲秋甚于夏,請俟霜降而後議行;遂并南安之行亦不決。
秋九月,陳邦傅以浔州降。
永曆帝大懼,倉猝走南甯府。
冬十月辛亥朔,永曆帝次新甯縣。
十二月,趙印選棄南甯走,行在大震;馬吉翔請急行。
永曆帝固舟居,乃溯流取小徑入土司,抵濑湍;胡一青、趙印選以兵殿。
至,曰追騎相距僅百裡,上下駭懼,多潰去。
群臣請遵陸,乃棄龍舟、重器走。
已次羅江土司境,距追騎纔一舍。
會日晡,孔有德、尚可喜兵引去,乃略定。
将入廣南,群臣畏瘴,請少止;乃徐行曆下、雷歸、順州土司,諸蠻供給頗備,并饷從官。
會孫可望使狄三品、陳國寶、高文貴以兵至,緻書群臣,當跸安隆;從之。
時歲盡矣,遂次龍英州。
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春正月癸酉朔,永曆帝在龍英州。
明日,遂行。
乙亥,次皈朝。
甲申,次富川。
乙酉,次沙鬥。
丙戌,次西洋江。
丁亥,次寶月關。
戊子,次廣南。
可望再使王愛秀至,疏言:『廣南鄰交趾,慮叵測;安隆绾黔、滇,請居之』。
遂劫永曆帝行。
丁酉,發廣南;是日次童蔔。
戊戌,次曬利。
己亥,次鼎貴。
庚子,次加蒲。
辛醜,次那羊。
壬寅,次侄堂。
二月戊甲,永曆帝至安隆。
地固苗疆,宮室卑薄,服禦粗惡;可望定大官及群臣歲廪米百石、銀八千兩。
曩稱城郭完固、行宮修葺、糧糗充裕,皆僞說;然無如何。
其黨彈射直入宮門,文吏呵殿不避禁禦。
範應旭知府事,尤希可望指,至稱皇帝一員、後一口;無狀若此。
可望屢謀弒永曆帝,憚于靈異不敢動。
予以銮衛,則猝病不能起;堅辭之,立愈。
可望曰:『是尚有曆數耶』!嘗疏:『人言臣挾天子令諸侯,今天子且不能令,臣更何挾、令何人乎』?狂悖若此。
馬吉翔等猶戴之。
尋起太常卿吳之俊,促可望及李定國、劉文秀出師複廣西、四川、湖南、湖北。
夏六月,張光璧、馬進忠入朝;封光璧為沅國公、進忠鄂國公。
冬十一月,永曆帝在安隆府;塗薄自蔽,日食脫粟,益困。
可望愈橫,其黨方于宣勸稱帝;可望期劫永曆帝入黔乃為之。
及久跸安隆,其黨任僎、于宣等更勸進;乃設内閣等官(詳「李孫之兵」),永曆帝不能問,議召李定國之兵入衛(詳「李孫之兵」)。
坤甯宮常在郭氏有罪,誅之。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隆;尋改為安籠府,蓋可望為之。
夏六月,永曆帝再使召李定國(詳「黨禍」及「李孫之兵」)。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隆。
尋改雲南府為雲興府及沅州、辰州(沅、辰二州詳前)。
十一月,試士于安隆,凡釋褐四十人。
三月,孫可望殺吳貞毓十八人,受禅之議熄。
人謂永曆帝未及難,蓋十八人為之雲(詳「永曆黨禍」)。
再使蕭尹赍血诏命李定國迎跸。
冬十一月,改安隆為安龍府,升都康、萬安、平安、龍安諸州皆為府。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龍府。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永曆帝在安龍府。
二月,李定國以兵入衛。
未至安龍,孫可望已使白文選劫永曆帝入黔;太妃聞之哭,阖宮恸哭,文選亦恻然,盡以可望之謀告。
請遲行,以待定國;而以夫馬不及備,使可望心腹葉應潢先歸。
及定國至,言:『南甯危迫;雲南沃野千裡,宜取之為根本』。
三月,定國、文選合軍出安南衛,間道抵曲靖。
劉文秀陽與王尚禮、王自奇謀,陰以數騎迓永曆帝于龍馬驿,奉之入城。
是月,永曆帝入雲南,即可望第為行宮(實五華);改雲南府為滇都。
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蜀王、白文選鞏昌王,擢任有差。
文選受封後,還貴州;可望欲與定國戰,文選止之(詳「李孫之兵」)。
可望再使入雲南。
順治十四年(永曆十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滇都。
九月,孫可望反;攻滇都,李定國大敗之。
可望棄貴州降(詳「李孫之兵」)。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滇都。
秋八月,以鄧凱為随扈總兵官,守大明門。
尋褒凱曰:『忠義老成,其扈東宮乎』!賜白金百、杯斝各一;蓋聞铎尼兵逼,将出幸也。
冬十二月,李定國敗績于炎遮河,請出幸;通政司任國玺力言『滇城堅,昆明雞公水陸可恃,請死守;而以永昌、建昌軍合擊之,可無慮。
西南外域,何可往乎』?定國是其言,永曆帝不聽。
定國顧事重不敢執,乃曰:『前途尚寬,卷土重來,亦或未晚』。
明日,更集群賢議;陳建、祁三升舉劉文秀遺疏,請幸建昌;太仆寺卿辜延泰亦如之,且陳開荒屯練狀。
金公趾執不可;定國曰:『建昌蕞爾,何可容十萬人;不如之楚雄,入山峒。
烏裡、車角諸蠻無所統,今我臨之,必無所拒。
安跸于内而設禦于外,勝則雲南複為我;不勝,則走交趾,召針羅諸舟航海入廈門,與延平王合』。
或曰:『敵逾黃草壩,偏沅、廣南路皆絕;且我新敗喪,豈能禦之』!沐天波請自大理達緬甸:『其地沃野,糗糧可資;邊外窮荒,無窮追理。
待其少定,踞大理兩關猶可以為』。
蒙段、馬吉翔等是之。
定國不敢争而泣,請留太子督師,牽制緬甸;永曆帝不忍。
定國知無濟,謂天波曰:『公其努力,無後悔而憶予言也』!不聽。
丁醜,永曆帝棄滇都走。
李定國以大軍殿,文武群臣男婦從者數十萬。
艾承嗣、狄三品将劫永曆帝及定國降,伏骁騎于古寺中;定國嚴軍西,承嗣不敢動,永曆帝得行。
日不三十裡,崎岖甚。
兵士鮮食,争抄掠;所在遁匿,供獻匮,諸臣多不能前。
時歲暮矣。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春正月癸巳朔,永曆帝次永平。
乙未,至大理;使李定國留守之,己益西。
丙申,至永昌;下诏罪己。
李定國以白文選任留守,乃追扈,是日亦至;始識滇都之沒,上疏請罪,永曆帝不許。
二月(永曆閏正月)丁醜,李定國使其将孫元雅、靳統武以兵扈永曆帝,自永昌走騰越;沐天波、馬吉翔從,文武四百餘人。
己卯,至騰越。
馬吉翔、李國泰挾重
陳邦傅先自廣東遁,飛帆追至,将劫駕;值永曆帝舟沖雨去,不及,乃劫鹵簿及從官之在後者,妻子皆不保。
員外郎潘觀俊被殺,人心駭潰。
王化澄、晏清等皆棄永曆帝走,或入北流、或繞容縣行;惟吳貞毓、嚴起恒、李元允、馬吉翔追從。
至浔江,将入城,遇亂卒焚掠,火光竟天;不敢入。
冒大雨,倉猝入南甯;百官稍集,皆餓凍無色,括行囊及馬吉翔所獻可四千金分給之。
趙台已棄南甯走土司,化澄及戶部尚書董天閱且降于孔有德;永曆帝以張孝起巡撫南甯。
李元允以所部護跸。
順治八年(永曆四年十二月。
自二月為永曆五年)春二月(永曆五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南甯,免朝賀。
時警報少息,從臣多自間道至。
俄聞柳州沒,永曆帝懼,走田州;尋還南甯。
孫可望以兵入南甯,殺嚴起恒等(詳後)。
夏五月,孫可望請跸于雲南,诏群臣議。
禦史王光庭、徐極請之欽州,依李元允;不勝,則航海。
或言鄭成功雄于閩,請依之;或曰南甯僻壤,可居。
馬吉翔、龐天壽皆結孫可望,力請入滇;朱天麟言:『元允殘敗,不足恃。
雲南山川險阻,雄師百萬,适楚、控川;宜急往,以堅可望志』。
吳貞毓聞趙延生言可望悖逆狀,力陳不可。
永曆帝固不樂就可望,乃出天麟經略土司。
李元允請出海,永曆帝憚險遠。
諸臣以兩江瘴厲秋甚于夏,請俟霜降而後議行;遂并南安之行亦不決。
秋九月,陳邦傅以浔州降。
永曆帝大懼,倉猝走南甯府。
冬十月辛亥朔,永曆帝次新甯縣。
十二月,趙印選棄南甯走,行在大震;馬吉翔請急行。
永曆帝固舟居,乃溯流取小徑入土司,抵濑湍;胡一青、趙印選以兵殿。
至,曰追騎相距僅百裡,上下駭懼,多潰去。
群臣請遵陸,乃棄龍舟、重器走。
已次羅江土司境,距追騎纔一舍。
會日晡,孔有德、尚可喜兵引去,乃略定。
将入廣南,群臣畏瘴,請少止;乃徐行曆下、雷歸、順州土司,諸蠻供給頗備,并饷從官。
會孫可望使狄三品、陳國寶、高文貴以兵至,緻書群臣,當跸安隆;從之。
時歲盡矣,遂次龍英州。
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春正月癸酉朔,永曆帝在龍英州。
明日,遂行。
乙亥,次皈朝。
甲申,次富川。
乙酉,次沙鬥。
丙戌,次西洋江。
丁亥,次寶月關。
戊子,次廣南。
可望再使王愛秀至,疏言:『廣南鄰交趾,慮叵測;安隆绾黔、滇,請居之』。
遂劫永曆帝行。
丁酉,發廣南;是日次童蔔。
戊戌,次曬利。
己亥,次鼎貴。
庚子,次加蒲。
辛醜,次那羊。
壬寅,次侄堂。
二月戊甲,永曆帝至安隆。
地固苗疆,宮室卑薄,服禦粗惡;可望定大官及群臣歲廪米百石、銀八千兩。
曩稱城郭完固、行宮修葺、糧糗充裕,皆僞說;然無如何。
其黨彈射直入宮門,文吏呵殿不避禁禦。
範應旭知府事,尤希可望指,至稱皇帝一員、後一口;無狀若此。
可望屢謀弒永曆帝,憚于靈異不敢動。
予以銮衛,則猝病不能起;堅辭之,立愈。
可望曰:『是尚有曆數耶』!嘗疏:『人言臣挾天子令諸侯,今天子且不能令,臣更何挾、令何人乎』?狂悖若此。
馬吉翔等猶戴之。
尋起太常卿吳之俊,促可望及李定國、劉文秀出師複廣西、四川、湖南、湖北。
夏六月,張光璧、馬進忠入朝;封光璧為沅國公、進忠鄂國公。
冬十一月,永曆帝在安隆府;塗薄自蔽,日食脫粟,益困。
可望愈橫,其黨方于宣勸稱帝;可望期劫永曆帝入黔乃為之。
及久跸安隆,其黨任僎、于宣等更勸進;乃設内閣等官(詳「李孫之兵」),永曆帝不能問,議召李定國之兵入衛(詳「李孫之兵」)。
坤甯宮常在郭氏有罪,誅之。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隆;尋改為安籠府,蓋可望為之。
夏六月,永曆帝再使召李定國(詳「黨禍」及「李孫之兵」)。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隆。
尋改雲南府為雲興府及沅州、辰州(沅、辰二州詳前)。
十一月,試士于安隆,凡釋褐四十人。
三月,孫可望殺吳貞毓十八人,受禅之議熄。
人謂永曆帝未及難,蓋十八人為之雲(詳「永曆黨禍」)。
再使蕭尹赍血诏命李定國迎跸。
冬十一月,改安隆為安龍府,升都康、萬安、平安、龍安諸州皆為府。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春正月,永曆帝在安龍府。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永曆帝在安龍府。
二月,李定國以兵入衛。
未至安龍,孫可望已使白文選劫永曆帝入黔;太妃聞之哭,阖宮恸哭,文選亦恻然,盡以可望之謀告。
請遲行,以待定國;而以夫馬不及備,使可望心腹葉應潢先歸。
及定國至,言:『南甯危迫;雲南沃野千裡,宜取之為根本』。
三月,定國、文選合軍出安南衛,間道抵曲靖。
劉文秀陽與王尚禮、王自奇謀,陰以數騎迓永曆帝于龍馬驿,奉之入城。
是月,永曆帝入雲南,即可望第為行宮(實五華);改雲南府為滇都。
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蜀王、白文選鞏昌王,擢任有差。
文選受封後,還貴州;可望欲與定國戰,文選止之(詳「李孫之兵」)。
可望再使入雲南。
順治十四年(永曆十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滇都。
九月,孫可望反;攻滇都,李定國大敗之。
可望棄貴州降(詳「李孫之兵」)。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滇都。
秋八月,以鄧凱為随扈總兵官,守大明門。
尋褒凱曰:『忠義老成,其扈東宮乎』!賜白金百、杯斝各一;蓋聞铎尼兵逼,将出幸也。
冬十二月,李定國敗績于炎遮河,請出幸;通政司任國玺力言『滇城堅,昆明雞公水陸可恃,請死守;而以永昌、建昌軍合擊之,可無慮。
西南外域,何可往乎』?定國是其言,永曆帝不聽。
定國顧事重不敢執,乃曰:『前途尚寬,卷土重來,亦或未晚』。
明日,更集群賢議;陳建、祁三升舉劉文秀遺疏,請幸建昌;太仆寺卿辜延泰亦如之,且陳開荒屯練狀。
金公趾執不可;定國曰:『建昌蕞爾,何可容十萬人;不如之楚雄,入山峒。
烏裡、車角諸蠻無所統,今我臨之,必無所拒。
安跸于内而設禦于外,勝則雲南複為我;不勝,則走交趾,召針羅諸舟航海入廈門,與延平王合』。
或曰:『敵逾黃草壩,偏沅、廣南路皆絕;且我新敗喪,豈能禦之』!沐天波請自大理達緬甸:『其地沃野,糗糧可資;邊外窮荒,無窮追理。
待其少定,踞大理兩關猶可以為』。
蒙段、馬吉翔等是之。
定國不敢争而泣,請留太子督師,牽制緬甸;永曆帝不忍。
定國知無濟,謂天波曰:『公其努力,無後悔而憶予言也』!不聽。
丁醜,永曆帝棄滇都走。
李定國以大軍殿,文武群臣男婦從者數十萬。
艾承嗣、狄三品将劫永曆帝及定國降,伏骁騎于古寺中;定國嚴軍西,承嗣不敢動,永曆帝得行。
日不三十裡,崎岖甚。
兵士鮮食,争抄掠;所在遁匿,供獻匮,諸臣多不能前。
時歲暮矣。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春正月癸巳朔,永曆帝次永平。
乙未,至大理;使李定國留守之,己益西。
丙申,至永昌;下诏罪己。
李定國以白文選任留守,乃追扈,是日亦至;始識滇都之沒,上疏請罪,永曆帝不許。
二月(永曆閏正月)丁醜,李定國使其将孫元雅、靳統武以兵扈永曆帝,自永昌走騰越;沐天波、馬吉翔從,文武四百餘人。
己卯,至騰越。
馬吉翔、李國泰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