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諸人不欲往;馬吉翔、李國泰曰:『蠻俗尚鬼,是必從之』;盡劫以行。
至則,緬人圍諸幙,次第以出;出以三十人縛一人,殺之無或免。
永曆帝聞之,及後将自盡;鄧凱及内官言:『固當死,如太後何。
請少待』!俄,緬兵入搜及寝室,宮嫔、命婦死者累百。
永曆帝及太後以下聚小室中,所餘鄧凱及宮眷二十有五人,緬移之沐天波室,供馔悉絕;寺僧以粗粝進,因悉諸臣死狀,痛哭久之。
已緬潔衣衾、什物,奉永曆帝還故居,詭詞以白;永曆帝颔之。
是役也,吳三桂實誘緬執永曆帝以獻,使人往來無虛日;緬猶畏帝從官多,故先殺之。
秋九月,愛星阿、吳三桂以兵五萬出南甸,降将馬寶、王輔臣、馬甯等兵二萬出姚關,合諸土司兵及炊汲餘丁萬趣緬甸,再使緬執送永曆帝;否則,以兵臨其城。
十月丙午朔,三桂至奮挽坡,距阿瓦六十裡。
緬以金貝文降,請駐師于錫箔;别以百人壁鸠蘭,自以永曆帝獻。
時白文選降,李定國在景線不及救。
永曆帝知不免,使人與三桂書曰:『将軍新朝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封藩外疆。
烈皇帝于将軍,可謂厚矣!國家不造,闖賊肆惡,覆我京城、滅我社稷、逼我先帝、戮我人民。
将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缟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固未泯也。
奈何遂憑大國、狐假虎威,外施複仇之名、陰作新朝之佐?逆賊既誅,而南方土宇非複先朝有矣!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陽;枕席未安,幹戈猝至。
宏光殄滅、隆武被誅,仆于此時,幾不樂生,猶暇為社稷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
自是以來,楚地盡失、粵東偕亡,驚竄流連,不可複數。
猶賴李定國迎我貴州、接我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争矣。
而将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提師入滇,覆我巢穴;由是仆渡荒漠,聊借緬人固吾圉耳。
山遙水長,言笑誰歡?祗益悲矣。
既失山河,苟全微息;亦自息矣。
乃将軍不避險阻,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衆,窮追逆旅:何其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仆以要功乎?既毀我室,又取我子;讀「鸱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恻乎?将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軍,仆又何仇、何怨于将軍也!将軍自以為智,适成其愚;自以為厚,适成其薄!千載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将軍為何如人也!仆今日兵衰力弱,■〈茕,去冖〉■〈茕,去冖〉之命懸于将軍之手矣。
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骨碎身所不敢辭。
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苟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聖朝,縱有億萬之衆,亦當付之将軍矣』。
三桂得書,不顧。
永曆帝猶語鄧凱曰:『太後病矣,未蔔得歸骨于故裡?馬寶、白文選未封王,我負之;黔、滇之民,兵躏之,不知何狀』?其仁而無斷猶如此。
戊申,緬稱『李定國兵至,将禦之于此,請他适』!遽舁座行,合宮恸哭。
繼以肩輿,奉太後、中宮從;餘逼徒步。
行五裡,次江口。
時曛黑矣,叛将高得捷負永曆帝登舟;叩之曰:『平西王前鋒某也』。
永曆帝默然。
至三桂營,南面坐達旦;将佐入見者,跪拜猶如禮。
頃三桂入,長揖不拜;永曆帝問為誰?噤不能對。
不覺自跪;三跪,乃以名應。
永曆帝切責之良久,歎曰:『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爾能任乎』?對曰:『能』。
麾使者出。
三桂不能興,其下掖之去,汗出沾背;自此不複見。
明日,鄧凱匐匍入,曰:『事至此,皇上宜行大烈,使老臣獲死所』!永曆帝慮傷太後,且曰:『洪承疇、吳三桂皆受國恩,未必毒我母子』。
不從。
甲寅,三桂擁永曆帝行,供帳華腆,宮眷皆騎從;蓋生緻之以獻俘也。
康熙元年春正月乙亥朔,永曆帝猶在吳三桂軍。
三月,吳三桂以永曆帝至雲南,居之故都督府,嚴兵以衛。
民有呼迎者,泫然卻之。
其下有見永曆帝儀表者,陰結滿洲及漢官謀擁立;事洩,皆被殺。
夏四月,吳三桂請獻俘,不許;遂縛永曆帝于篦子坡,絞弒之,及太子、皇侄。
太子将死,罵曰:『逆賊吳三桂!我國家何負于爾,我父子何負于爾?而為此乎』!是日,大風霾晦,雷電交作,兵民雨泣。
三桂皆焚其骨,揚之。
逼兩宮北上,次黃茆驿,軨铎相望,而禁不得語;各以手示,同時自扼死。
鄧凱去為僧。
天不祚明,安仁早世!永曆帝仁柔之質,太後知之;瞿式耜、呂大器翼戴不遑救臣節也。
豈年鈞德蔔,可議廷和之疏;抑失德彰着,已似赧王之迹欤!然帝即中材,果思奮志,張虛聲之勢,則次平江以誓之;作六師之氣,則固太原而守之。
矧此殘疆,枕戈不暇乎?乃班行甫綴,宮車驟行;非承麟之受賀登陴、奉天之攻車增塹也。
先去民望,何其速哉至是!厥後三下梧州、兩入南甯,冒雨浔江之濱、徒步武岡之域;雖宋高泥馬、湯陰寒桃,未憊于是。
李元允、瞿式耜輾轉執言,至謂『縱不思及社稷,當為身謀』;言盡于此,蔑以加矣。
而帝不從,甘于■〈足辟〉憊;雖曰桂林之軍變起倉猝、承允之罪豈複容誅,然三水之阨、肇慶之隍,曷為而不守;親征之請、禦營之卒,曷為而不籌乎?以此責人,慮孔、尚、馬、龐,亦不受過也。
夫羽林在前、屬車從後,除道警跸而出者,無事之貴也;固守榮陽、縱觀枭騎,萬乘親在行間者,能事之主也。
即輕率如齊侯、數奔如守緒,必其重臣、戰将、地利、兵威,或無可執詞、或燃及眉睫;豈謂相距千裡,掉首棄之,有類庶民避仇亡命?帝則勸駕之言易入、斷鞅之谏不行,臨安遠跸,空陳宗澤之言;庚申北行,勿恤宰臣之議!至于滇池駐跸、安隆奉迎,地縱偏偶,歲且更始;猶不思碇海誓師,飛鸢計守。
金冊擲于蠻疆、黃幄飄于瘴雨,無鄩灌之燼可收,乃起漫之行是踵。
漢高柏人聞名而不馳,光武邯鄲鳴鼓而卻坐;此時四海無家、一城莫守,将以求立,豈不難欤?然莊烈自殉于天壽、甯靖飄泊于海中,遠法近師,乃非無策;況勝負之未可知、針盤之猶可招乎!乃東隅之失,直無能斷大事之人;骠國之跧,反似棫林遷延之計:前固憋于輕脫,後更死以濡遲。
至于三升痛哭于泛海、文選雪涕于鹧鸪,明鑒忠而化碧徒然,國玺疏而充耳罔識!固以貂珰炀蔽、遊棍橫行,然太阿倒持,誰實屍此?及觀其移書叛逆,本末自摅;乃知帝之見解,惟欲與世無争,保全微息耳。
豈知難測者,事也;不同者,勢也!諸葛未顧,則苟全性命;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而猶抗斥偏安,躬自北代。
蓋死灰懼燃、睡榻防卧,自古英雄,勢不兩立;且三代興亡,勿俾逸種,亦較然也。
矧即野井是唁、太上奉名,而饩牽之竭誰供?果蠃之非類我!生譏龜茲之王,死作蠻夷之鬼;苟或深思,不可終日矣。
■〈亻涀〉■〈亻涀〉偭偭,斯何為乎!悲夫!三百年付托輿圖,一旦拱手;祖宗栉沐、臣子敝屣,疆臣抗禦、天子倡行。
加以朋黨中朝、跋扈外鎮,敝〉■〈徙,足代彳〉江蜀;爵賞寇仇,幹斷弗伸,國祚自覆。
山遙水遠,言笑誰驩?既足自悲,更用祈乞!叔寶無心、姜維難輔,帝之始末,千古赧已。
雖或興「悲龍逝,有目斯瞻桂廠;仍延綿,曆百歲而藁葬」之說,厥址何存?幼子使攜,餘生何往?句容一脈,至帝斬焉。
「詩」曰『日蹙國百裡』。
「傳」曰『亡也忽』。
然可痛已,可鑒已!
至則,緬人圍諸幙,次第以出;出以三十人縛一人,殺之無或免。
永曆帝聞之,及後将自盡;鄧凱及内官言:『固當死,如太後何。
請少待』!俄,緬兵入搜及寝室,宮嫔、命婦死者累百。
永曆帝及太後以下聚小室中,所餘鄧凱及宮眷二十有五人,緬移之沐天波室,供馔悉絕;寺僧以粗粝進,因悉諸臣死狀,痛哭久之。
已緬潔衣衾、什物,奉永曆帝還故居,詭詞以白;永曆帝颔之。
是役也,吳三桂實誘緬執永曆帝以獻,使人往來無虛日;緬猶畏帝從官多,故先殺之。
秋九月,愛星阿、吳三桂以兵五萬出南甸,降将馬寶、王輔臣、馬甯等兵二萬出姚關,合諸土司兵及炊汲餘丁萬趣緬甸,再使緬執送永曆帝;否則,以兵臨其城。
十月丙午朔,三桂至奮挽坡,距阿瓦六十裡。
緬以金貝文降,請駐師于錫箔;别以百人壁鸠蘭,自以永曆帝獻。
時白文選降,李定國在景線不及救。
永曆帝知不免,使人與三桂書曰:『将軍新朝勳臣、舊朝之重鎮也,世膺爵秩,封藩外疆。
烈皇帝于将軍,可謂厚矣!國家不造,闖賊肆惡,覆我京城、滅我社稷、逼我先帝、戮我人民。
将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缟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固未泯也。
奈何遂憑大國、狐假虎威,外施複仇之名、陰作新朝之佐?逆賊既誅,而南方土宇非複先朝有矣!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陽;枕席未安,幹戈猝至。
宏光殄滅、隆武被誅,仆于此時,幾不樂生,猶暇為社稷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
自是以來,楚地盡失、粵東偕亡,驚竄流連,不可複數。
猶賴李定國迎我貴州、接我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争矣。
而将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提師入滇,覆我巢穴;由是仆渡荒漠,聊借緬人固吾圉耳。
山遙水長,言笑誰歡?祗益悲矣。
既失山河,苟全微息;亦自息矣。
乃将軍不避險阻,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衆,窮追逆旅:何其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仆以要功乎?既毀我室,又取我子;讀「鸱鸮」之章,能不慘然心恻乎?将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仆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軍,仆又何仇、何怨于将軍也!将軍自以為智,适成其愚;自以為厚,适成其薄!千載而下,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将軍為何如人也!仆今日兵衰力弱,■〈茕,去冖〉■〈茕,去冖〉之命懸于将軍之手矣。
如必欲仆首領,則雖粉骨碎身所不敢辭。
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苟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聖朝,縱有億萬之衆,亦當付之将軍矣』。
三桂得書,不顧。
永曆帝猶語鄧凱曰:『太後病矣,未蔔得歸骨于故裡?馬寶、白文選未封王,我負之;黔、滇之民,兵躏之,不知何狀』?其仁而無斷猶如此。
戊申,緬稱『李定國兵至,将禦之于此,請他适』!遽舁座行,合宮恸哭。
繼以肩輿,奉太後、中宮從;餘逼徒步。
行五裡,次江口。
時曛黑矣,叛将高得捷負永曆帝登舟;叩之曰:『平西王前鋒某也』。
永曆帝默然。
至三桂營,南面坐達旦;将佐入見者,跪拜猶如禮。
頃三桂入,長揖不拜;永曆帝問為誰?噤不能對。
不覺自跪;三跪,乃以名應。
永曆帝切責之良久,歎曰:『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爾能任乎』?對曰:『能』。
麾使者出。
三桂不能興,其下掖之去,汗出沾背;自此不複見。
明日,鄧凱匐匍入,曰:『事至此,皇上宜行大烈,使老臣獲死所』!永曆帝慮傷太後,且曰:『洪承疇、吳三桂皆受國恩,未必毒我母子』。
不從。
甲寅,三桂擁永曆帝行,供帳華腆,宮眷皆騎從;蓋生緻之以獻俘也。
康熙元年春正月乙亥朔,永曆帝猶在吳三桂軍。
三月,吳三桂以永曆帝至雲南,居之故都督府,嚴兵以衛。
民有呼迎者,泫然卻之。
其下有見永曆帝儀表者,陰結滿洲及漢官謀擁立;事洩,皆被殺。
夏四月,吳三桂請獻俘,不許;遂縛永曆帝于篦子坡,絞弒之,及太子、皇侄。
太子将死,罵曰:『逆賊吳三桂!我國家何負于爾,我父子何負于爾?而為此乎』!是日,大風霾晦,雷電交作,兵民雨泣。
三桂皆焚其骨,揚之。
逼兩宮北上,次黃茆驿,軨铎相望,而禁不得語;各以手示,同時自扼死。
鄧凱去為僧。
天不祚明,安仁早世!永曆帝仁柔之質,太後知之;瞿式耜、呂大器翼戴不遑救臣節也。
豈年鈞德蔔,可議廷和之疏;抑失德彰着,已似赧王之迹欤!然帝即中材,果思奮志,張虛聲之勢,則次平江以誓之;作六師之氣,則固太原而守之。
矧此殘疆,枕戈不暇乎?乃班行甫綴,宮車驟行;非承麟之受賀登陴、奉天之攻車增塹也。
先去民望,何其速哉至是!厥後三下梧州、兩入南甯,冒雨浔江之濱、徒步武岡之域;雖宋高泥馬、湯陰寒桃,未憊于是。
李元允、瞿式耜輾轉執言,至謂『縱不思及社稷,當為身謀』;言盡于此,蔑以加矣。
而帝不從,甘于■〈足辟〉憊;雖曰桂林之軍變起倉猝、承允之罪豈複容誅,然三水之阨、肇慶之隍,曷為而不守;親征之請、禦營之卒,曷為而不籌乎?以此責人,慮孔、尚、馬、龐,亦不受過也。
夫羽林在前、屬車從後,除道警跸而出者,無事之貴也;固守榮陽、縱觀枭騎,萬乘親在行間者,能事之主也。
即輕率如齊侯、數奔如守緒,必其重臣、戰将、地利、兵威,或無可執詞、或燃及眉睫;豈謂相距千裡,掉首棄之,有類庶民避仇亡命?帝則勸駕之言易入、斷鞅之谏不行,臨安遠跸,空陳宗澤之言;庚申北行,勿恤宰臣之議!至于滇池駐跸、安隆奉迎,地縱偏偶,歲且更始;猶不思碇海誓師,飛鸢計守。
金冊擲于蠻疆、黃幄飄于瘴雨,無鄩灌之燼可收,乃起漫之行是踵。
漢高柏人聞名而不馳,光武邯鄲鳴鼓而卻坐;此時四海無家、一城莫守,将以求立,豈不難欤?然莊烈自殉于天壽、甯靖飄泊于海中,遠法近師,乃非無策;況勝負之未可知、針盤之猶可招乎!乃東隅之失,直無能斷大事之人;骠國之跧,反似棫林遷延之計:前固憋于輕脫,後更死以濡遲。
至于三升痛哭于泛海、文選雪涕于鹧鸪,明鑒忠而化碧徒然,國玺疏而充耳罔識!固以貂珰炀蔽、遊棍橫行,然太阿倒持,誰實屍此?及觀其移書叛逆,本末自摅;乃知帝之見解,惟欲與世無争,保全微息耳。
豈知難測者,事也;不同者,勢也!諸葛未顧,則苟全性命;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而猶抗斥偏安,躬自北代。
蓋死灰懼燃、睡榻防卧,自古英雄,勢不兩立;且三代興亡,勿俾逸種,亦較然也。
矧即野井是唁、太上奉名,而饩牽之竭誰供?果蠃之非類我!生譏龜茲之王,死作蠻夷之鬼;苟或深思,不可終日矣。
■〈亻涀〉■〈亻涀〉偭偭,斯何為乎!悲夫!三百年付托輿圖,一旦拱手;祖宗栉沐、臣子敝屣,疆臣抗禦、天子倡行。
加以朋黨中朝、跋扈外鎮,敝〉■〈徙,足代彳〉江蜀;爵賞寇仇,幹斷弗伸,國祚自覆。
山遙水遠,言笑誰驩?既足自悲,更用祈乞!叔寶無心、姜維難輔,帝之始末,千古赧已。
雖或興「悲龍逝,有目斯瞻桂廠;仍延綿,曆百歲而藁葬」之說,厥址何存?幼子使攜,餘生何往?句容一脈,至帝斬焉。
「詩」曰『日蹙國百裡』。
「傳」曰『亡也忽』。
然可痛已,可鑒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