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有德、副将朱文彩、朱文盛、土司龍世榮皆降。
閏正月,永曆帝走騰越,決計入緬(詳「奔亡」);中原土地,棄置盡矣。
铎尼使尚善、吳三桂西追之,連陷羅平,次嵩明鎮。
辛醜,入普洱,追至瀾滄江。
定國使人燒其橋,三桂筏以濟;至永昌,無人。
丙子,至大理;白文選、張光璧、陳勝屯于玉龍關、丁當山,皆不守。
文選走鎮康,遂出木邦土司。
總兵呂三桂被殺,張光璧降。
尚善、吳三桂濟怒江,甚敗于磨盤山(詳後)。
聞李定國去,旋兵西南。
時入滇之兵,殺掠無忌;比三桂等出邊,土司、苗寨亦被掠,至執土婦、苗女以侑飲。
軍鋒所過,土地蕭然。
至是,徇蒙化、騰越,逾南甸、入孟甸,盡迤西之界而還。
閏三月,尚善、吳三桂下姚安諸府。
東閣大學士張佐宸、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少卿劉泌、兵科胡顯、翰林劉茞百五十九人先後降;景東土知府陶鬥降,蒙化、麗江、東川、鎮雄諸土司皆降。
三桂使張勇屯普洱,備定國;自還雲南。
大學士扶綱、侍郎尹三聘、淮國公馬寶數十人皆乞降。
總兵賀九儀、李成爵、祁自貴、馬得鳴分居沅江、順甯、雲龍邊外,及李定國、白文選之衆猶為明(詳「李孫之兵」)。
冬十月,李定國承制加雲南諸土司爵,使為明;或觀望,或首之吳三桂。
惟沅江土司那嵩受命,且密緻諸土司,遂及故将朱養思、高應鳳、許名臣、龍贊揚複為明。
三桂攻之,嵩拒守不肯下。
十一月,三桂陷沅江,屠之(詳「義旅」)。
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馬乃土司龍兆佐複為明,三桂使降将馬寶、高起隆、趙良棟攻之。
大學士方端之、穎國公楊武先後降,德陽王至浚亦自交趾之高平降。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春正月,吳三桂以書招祁三升于戶臘,降之。
陷馬乃,諸土司先通永曆帝及觀望者皆降。
惟李定國、白文選軍居滇之邊外,吳三省等流孟定、耿馬間。
三桂使降将何進忠、沈應時出騰越至孟卯攻定國,以瘴發止。
秋九月,吳三桂再出滇,将至緬甸;駐軍待之。
冬十一月,白文選降。
十二月,吳三桂以永曆帝入滇邊(詳「永曆奔亡」)。
康熙元年春三月,永曆帝還滇。
夏四月戊申,吳三桂弒永曆帝于滇。
六月,李定國卒于景線。
故明遺兵無或在,雲南始定(互詳「永曆奔芒」及「李孫之兵」)。
諺有之:『貴州無天理,十裡作五裡』;史有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豈不曰梁州之域,峭壁叢峰、淫霖積淖,比于天獄;不但羊腸矣。
中原鼎沸,邊省池魚。
貴陽東視,遂起假道之途;洱海西傾,豈意女戎之禍。
橫屍億倍,曆劫星移;嗚呼!酷矣。
尤可惜者,吳起元、範礦仗節封疆、傾心盜賊;黃巢至而班迎、契丹來而入觐。
王靈不及,臣節都非;須眉在躬、金夫遽事:「廉恥」二字,掃地盡矣!李、孫既隙,交水大崩;譬若抟沙,亦将合璧。
乃鸱鸮垂翅,而藥師之計已成;茅土分功,而火濟之徒已入。
禍福之機,影響有捷。
然而承疇、可望,罪可贳耶?若夫永曆君臣,跨帶兩省;見兵多于十萬,固國大有山豁。
乃不思劍閣西封、安龍東顧!行間将帥,多是九公之流;天子玺書,不下五華之殿。
乃知諸葛之略,曰講武治戎;費袆之籌,曰保民治國!今茲并失,翹足而亡矣。
洎乎三路視師,一軍先至;所拔皆空城、所行皆絕地。
又不劍履奮興、雀鼠羅掘,效石勒之合圍、作王清之力鬥;望風黔蜀,歸獄關王。
豈高平按辔,不由世宗之躬;舉勢張旗,必待宰臣之至乎?至于楊老會期、雞公自潰:金槍野燒,助昆陽雷雨之師;天生一軍,即鄧艾陰平之策!信乎!天時地利,不若人謀;而亳社殷遺,罔邀神聽矣。
然而滇都驟棄,緬甸親行;一人偾事,百辟糊心。
盍亦思徐偃海上,雖無骨而能□;宋世碙山,數四廣而更立乎!則夫走交趾、召針羅,合延平以圖存,若晉甯之故轍;彼善于此,則亦有之。
惜乎,其不用也!昆明再來,立錐無地。
反首茇舍,語大夫以徒言;麥秀禾油,泣狡童之弗祀!天南忏應,沙州不行。
籲!可痛哉。
閏正月,永曆帝走騰越,決計入緬(詳「奔亡」);中原土地,棄置盡矣。
铎尼使尚善、吳三桂西追之,連陷羅平,次嵩明鎮。
辛醜,入普洱,追至瀾滄江。
定國使人燒其橋,三桂筏以濟;至永昌,無人。
丙子,至大理;白文選、張光璧、陳勝屯于玉龍關、丁當山,皆不守。
文選走鎮康,遂出木邦土司。
總兵呂三桂被殺,張光璧降。
尚善、吳三桂濟怒江,甚敗于磨盤山(詳後)。
聞李定國去,旋兵西南。
時入滇之兵,殺掠無忌;比三桂等出邊,土司、苗寨亦被掠,至執土婦、苗女以侑飲。
軍鋒所過,土地蕭然。
至是,徇蒙化、騰越,逾南甸、入孟甸,盡迤西之界而還。
閏三月,尚善、吳三桂下姚安諸府。
東閣大學士張佐宸、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少卿劉泌、兵科胡顯、翰林劉茞百五十九人先後降;景東土知府陶鬥降,蒙化、麗江、東川、鎮雄諸土司皆降。
三桂使張勇屯普洱,備定國;自還雲南。
大學士扶綱、侍郎尹三聘、淮國公馬寶數十人皆乞降。
總兵賀九儀、李成爵、祁自貴、馬得鳴分居沅江、順甯、雲龍邊外,及李定國、白文選之衆猶為明(詳「李孫之兵」)。
冬十月,李定國承制加雲南諸土司爵,使為明;或觀望,或首之吳三桂。
惟沅江土司那嵩受命,且密緻諸土司,遂及故将朱養思、高應鳳、許名臣、龍贊揚複為明。
三桂攻之,嵩拒守不肯下。
十一月,三桂陷沅江,屠之(詳「義旅」)。
順治十七年(永曆十四年),馬乃土司龍兆佐複為明,三桂使降将馬寶、高起隆、趙良棟攻之。
大學士方端之、穎國公楊武先後降,德陽王至浚亦自交趾之高平降。
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春正月,吳三桂以書招祁三升于戶臘,降之。
陷馬乃,諸土司先通永曆帝及觀望者皆降。
惟李定國、白文選軍居滇之邊外,吳三省等流孟定、耿馬間。
三桂使降将何進忠、沈應時出騰越至孟卯攻定國,以瘴發止。
秋九月,吳三桂再出滇,将至緬甸;駐軍待之。
冬十一月,白文選降。
十二月,吳三桂以永曆帝入滇邊(詳「永曆奔亡」)。
康熙元年春三月,永曆帝還滇。
夏四月戊申,吳三桂弒永曆帝于滇。
六月,李定國卒于景線。
故明遺兵無或在,雲南始定(互詳「永曆奔芒」及「李孫之兵」)。
諺有之:『貴州無天理,十裡作五裡』;史有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豈不曰梁州之域,峭壁叢峰、淫霖積淖,比于天獄;不但羊腸矣。
中原鼎沸,邊省池魚。
貴陽東視,遂起假道之途;洱海西傾,豈意女戎之禍。
橫屍億倍,曆劫星移;嗚呼!酷矣。
尤可惜者,吳起元、範礦仗節封疆、傾心盜賊;黃巢至而班迎、契丹來而入觐。
王靈不及,臣節都非;須眉在躬、金夫遽事:「廉恥」二字,掃地盡矣!李、孫既隙,交水大崩;譬若抟沙,亦将合璧。
乃鸱鸮垂翅,而藥師之計已成;茅土分功,而火濟之徒已入。
禍福之機,影響有捷。
然而承疇、可望,罪可贳耶?若夫永曆君臣,跨帶兩省;見兵多于十萬,固國大有山豁。
乃不思劍閣西封、安龍東顧!行間将帥,多是九公之流;天子玺書,不下五華之殿。
乃知諸葛之略,曰講武治戎;費袆之籌,曰保民治國!今茲并失,翹足而亡矣。
洎乎三路視師,一軍先至;所拔皆空城、所行皆絕地。
又不劍履奮興、雀鼠羅掘,效石勒之合圍、作王清之力鬥;望風黔蜀,歸獄關王。
豈高平按辔,不由世宗之躬;舉勢張旗,必待宰臣之至乎?至于楊老會期、雞公自潰:金槍野燒,助昆陽雷雨之師;天生一軍,即鄧艾陰平之策!信乎!天時地利,不若人謀;而亳社殷遺,罔邀神聽矣。
然而滇都驟棄,緬甸親行;一人偾事,百辟糊心。
盍亦思徐偃海上,雖無骨而能□;宋世碙山,數四廣而更立乎!則夫走交趾、召針羅,合延平以圖存,若晉甯之故轍;彼善于此,則亦有之。
惜乎,其不用也!昆明再來,立錐無地。
反首茇舍,語大夫以徒言;麥秀禾油,泣狡童之弗祀!天南忏應,沙州不行。
籲!可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