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降将郝效忠于四望所,遂入湖南。
是歲,孫可望殺諸宗室在貴州者盡。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夏,劉文秀至貴州,可望力與結;賜旗、奠爵。
使自四川攻湖廣。
五月,劉文秀按諸軍。
秋七月,劉文秀為自平越軍于大樓。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夏五月,劉文秀敗績于湖南,還貴州;使守雲南(詳前)。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春三月,李定國奉永曆帝入雲南,孫可望踞貴陽。
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秋八月,孫可望反。
以兵攻雲南,李定國大破之(詳「李孫之兵」)。
冬十月,孫可望棄貴州,降于洪承疇;且請取雲南。
承疇自疏請大舉滅明,從之。
劉文秀在貴陽,方合精銳,日夕訓練成勁旅。
李定國召之還,日第諸将功,分鎮黔、滇;兵将不相識(詳「李孫之兵」)。
太監龐天壽奉西洋天主教剌羅帕以象兵。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夏四月,叛将關有才、王自奇複以永昌反。
二人雖降列爵,卒不樂。
定國自攻之,窮追至騰越,執而殺之。
時洛托出湖南、吳三桂出漢中、卓布泰出廣西,三路趨貴州。
洛托至貴州之鎮遠府,守者先潰湄潭甕,安之軍次第遁。
馬進忠直棄偏橋,走貴陽;洛托乘之,徇太平、都勻、石阡、思南州,皆下。
所經天險,重關峻嶺、石徑尖斜,大雨兼旬,淖深三尺,士卒攜杖曳馬行,腫足堕孕;滿洲軍言前此未之曆苦。
明總兵羅大順、馮天裕、盧正友等皆望風走,州縣衛所直空城,間呼救亦罔應。
洛托平行至貴陽,馬進忠又遁;文武居人斬關走。
洛托入貴陽,獲米萬石,不足食;洪承疇勒諸土司苗民納明年賦,使士卒躬挽運,仍弗給。
乃分諸軍于天柱、會同以就食;且徇諸支郡,盡下之。
吳三桂至梓橦,郭李愛等先後降;于是四合以北無或守。
三桂自新站渡烏江,逐楊武于開州之倒流水;總兵朱守合降,開州遂沒。
三桂使招水西諸土宣慰使,安坤等降;總兵王興、王者臣等亦降。
三桂犒以甲冑、名馬、金玉,以誘諸将。
秋七月丙申朔,永曆帝命李定國為大元帥,救貴州,屯于炎遮河。
或曰:『宜奪獨石關,一夫之險也』。
不聽。
使馮雙禮扼雞公背,瞷貴陽;張光璧扼黃草壩東路。
白文選以軍四萬出天生橋,距鎮遠數十裡,将以綴吳三桂;且使馬寶屯可渡河助之。
定國自軍鐵索橋,期複貴州。
及東路急,複移軍黃草壩,與張光璧合。
雞公背絕險,糧道艱難,雖瞷貴陽不易守;黃草壩孤懸滇、粵。
識者憂之。
十月,铎尼至貴陽代洛托,吳三桂自遵義馳六百裡會之平越之楊老堡,定師期。
铎尼發貴陽,留洛托、洪承疇治軍饷;自督三路兵南。
先是,吳三桂還遵義,卓布泰遲未至;惟洛托居貴陽,孤軍乏食,定國不即進。
至是,三桂趨畢節、卓布泰出平浪、铎尼發貴陽,三路所逼,州縣皆沒。
十一月,白文選在七星岩,壁于關外之天生橋;叢箐峭壁,下帶飛湍,而實無橋。
三桂不能渡,厚賂鄉導出土司境,反擊關背;文選驚潰,走可渡河。
馬寶已先遁,乃焚其橋,走沾益州。
卓布泰自獨山州追總兵吳子聖至津梁,部将某戰死。
定國聞之,自以兵三萬倍道至;進踰獨石關,戰于炎遮河,殺傷頗甚。
明日,悉衆壓卓布泰軍,風北至,炮火遺草間,野燒濟之,須臾益四熾,煙焰漲天;卓布泰軍乘而射,定國驚懼,棄屯保盤江,卓布泰陷普安州。
馮雙禮在雞公背絕頂乏食,聞敗,亦棄險遁;諸将競潰不相顧。
铎尼追之,至鐵索橋,定國燒以走。
洪承疇使張勇作浮梁,終畢濟;貴州之地盡沒。
铎尼以三路軍入曲靖,知府蓋世祿降;李定國微服入滇都,勸永曆帝棄滇出幸。
白文選自松嶺衛遁,李定國将守羅炎、涼水井者亦遁。
永曆帝棄滇都走,時十二月丁醜望也(詳「永曆奔亡」)。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春正月,永曆帝至永平。
越二日,入大理;留李定國守之,西走永昌(詳「奔亡」)。
是日,铎尼軍入滇都,吳三桂、卓布泰從;衛國公胡一青、光祿少卿黃複生、提督劉之扶、總兵許大元、王宗臣、王
是歲,孫可望殺諸宗室在貴州者盡。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夏,劉文秀至貴州,可望力與結;賜旗、奠爵。
使自四川攻湖廣。
五月,劉文秀按諸軍。
秋七月,劉文秀為自平越軍于大樓。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夏五月,劉文秀敗績于湖南,還貴州;使守雲南(詳前)。
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春三月,李定國奉永曆帝入雲南,孫可望踞貴陽。
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秋八月,孫可望反。
以兵攻雲南,李定國大破之(詳「李孫之兵」)。
冬十月,孫可望棄貴州,降于洪承疇;且請取雲南。
承疇自疏請大舉滅明,從之。
劉文秀在貴陽,方合精銳,日夕訓練成勁旅。
李定國召之還,日第諸将功,分鎮黔、滇;兵将不相識(詳「李孫之兵」)。
太監龐天壽奉西洋天主教剌羅帕以象兵。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夏四月,叛将關有才、王自奇複以永昌反。
二人雖降列爵,卒不樂。
定國自攻之,窮追至騰越,執而殺之。
時洛托出湖南、吳三桂出漢中、卓布泰出廣西,三路趨貴州。
洛托至貴州之鎮遠府,守者先潰湄潭甕,安之軍次第遁。
馬進忠直棄偏橋,走貴陽;洛托乘之,徇太平、都勻、石阡、思南州,皆下。
所經天險,重關峻嶺、石徑尖斜,大雨兼旬,淖深三尺,士卒攜杖曳馬行,腫足堕孕;滿洲軍言前此未之曆苦。
明總兵羅大順、馮天裕、盧正友等皆望風走,州縣衛所直空城,間呼救亦罔應。
洛托平行至貴陽,馬進忠又遁;文武居人斬關走。
洛托入貴陽,獲米萬石,不足食;洪承疇勒諸土司苗民納明年賦,使士卒躬挽運,仍弗給。
乃分諸軍于天柱、會同以就食;且徇諸支郡,盡下之。
吳三桂至梓橦,郭李愛等先後降;于是四合以北無或守。
三桂自新站渡烏江,逐楊武于開州之倒流水;總兵朱守合降,開州遂沒。
三桂使招水西諸土宣慰使,安坤等降;總兵王興、王者臣等亦降。
三桂犒以甲冑、名馬、金玉,以誘諸将。
秋七月丙申朔,永曆帝命李定國為大元帥,救貴州,屯于炎遮河。
或曰:『宜奪獨石關,一夫之險也』。
不聽。
使馮雙禮扼雞公背,瞷貴陽;張光璧扼黃草壩東路。
白文選以軍四萬出天生橋,距鎮遠數十裡,将以綴吳三桂;且使馬寶屯可渡河助之。
定國自軍鐵索橋,期複貴州。
及東路急,複移軍黃草壩,與張光璧合。
雞公背絕險,糧道艱難,雖瞷貴陽不易守;黃草壩孤懸滇、粵。
識者憂之。
十月,铎尼至貴陽代洛托,吳三桂自遵義馳六百裡會之平越之楊老堡,定師期。
铎尼發貴陽,留洛托、洪承疇治軍饷;自督三路兵南。
先是,吳三桂還遵義,卓布泰遲未至;惟洛托居貴陽,孤軍乏食,定國不即進。
至是,三桂趨畢節、卓布泰出平浪、铎尼發貴陽,三路所逼,州縣皆沒。
十一月,白文選在七星岩,壁于關外之天生橋;叢箐峭壁,下帶飛湍,而實無橋。
三桂不能渡,厚賂鄉導出土司境,反擊關背;文選驚潰,走可渡河。
馬寶已先遁,乃焚其橋,走沾益州。
卓布泰自獨山州追總兵吳子聖至津梁,部将某戰死。
定國聞之,自以兵三萬倍道至;進踰獨石關,戰于炎遮河,殺傷頗甚。
明日,悉衆壓卓布泰軍,風北至,炮火遺草間,野燒濟之,須臾益四熾,煙焰漲天;卓布泰軍乘而射,定國驚懼,棄屯保盤江,卓布泰陷普安州。
馮雙禮在雞公背絕頂乏食,聞敗,亦棄險遁;諸将競潰不相顧。
铎尼追之,至鐵索橋,定國燒以走。
洪承疇使張勇作浮梁,終畢濟;貴州之地盡沒。
铎尼以三路軍入曲靖,知府蓋世祿降;李定國微服入滇都,勸永曆帝棄滇出幸。
白文選自松嶺衛遁,李定國将守羅炎、涼水井者亦遁。
永曆帝棄滇都走,時十二月丁醜望也(詳「永曆奔亡」)。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春正月,永曆帝至永平。
越二日,入大理;留李定國守之,西走永昌(詳「奔亡」)。
是日,铎尼軍入滇都,吳三桂、卓布泰從;衛國公胡一青、光祿少卿黃複生、提督劉之扶、總兵許大元、王宗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