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三

關燈
永曆奔亡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冬十月,桂王即位于肇慶。

    王諱由榔,桂王常瀛子、安仁王由■〈木愛〉弟也。

    安仁王卒,王嗣封。

    隆武帝賢之,曰:『王神宗嫡孫,朕無子,後當屬之』。

    汀州變聞,巡撫瞿式耜曰:『朝廷裂矣,曷可一日無君』?說廣東總督丁魁楚以下,共立王于梧州;太後王氏辭曰:『諸臣何患無君,吾兒仁弱,願更擇也』。

    固請,許之;遂行。

    是月丙戌,監國于肇慶,即府署為行宮。

    頒诏楚、滇、黔、蜀。

    擢丁魁楚等秩有差。

    封吳繼嗣為錦衣指揮使。

    王之奔粵西也,經道州,吏不之納,且索賄;繼嗣夫婦以肩輿奉王及太後,王失金冊、繼嗣亦亡其印。

    及亨嘉敗(見前),繼嗣獲冊以獻,故擢職。

    俄,金聲桓陷贛州,雲并南安覆之;行在大震。

     十一月癸醜朔,太監王坤倡奉監國幸梧州,丁魁楚和之。

    瞿式耜言:『宜為祖宗雪恥,奮大勇以招遠近。

    若外棄門戶、内構蕭牆,國何以立』?不聽;遂行,群臣星散。

    旋偵其誤,乃止。

    召尚書李用楫、禦史陳源責之,皆服罪。

     陳邦彥亦至;蘇觀生以别立紹武于廣州,使邦彥來。

    邦彥言:『宜還肇慶,正大位以正人心。

    令或不然,粵東郡十、我制其七,割其三俾紹武,使代受兵,不亦可乎』?瞿式耜且來迎。

    甲寅,返肇慶;使靖江伯嚴起恒衛三宮居桂林。

     丁魁楚言:『不即位,無以壓人心、号令天下』。

    從之。

    庚申,監國桂王即皇帝位于肇慶,改元永曆,大赦天下。

    是日,五色雲見,大烏五色止廳事,鹹謂中興可蔔。

     十二月,林佳鼎敗績于三水,行在大震,将複幸梧州。

    呂大器請留守,且東入韶州。

    俄聞廣東沒,瞿式耜請壁峽口,誓師督戰。

    王坤謂危甚,不可從。

    式耜待命不得,輕舟夜至,曰:『我軍見至三水,上下扼制,可以無憂;成棟不足慮』。

    不聽。

    式耜請自守肇慶,朱容藩不可;乃以朱治■〈目簡〉總督兩廣。

    丁酉旦,謝恩者盈門;忽肩輿出,傳他幸,城中大潰。

    式耜部署五日始發,則永曆帝益西矣。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春正月癸卯朔,永曆帝在梧江,免朝賀。

     戊午,李成棟至肇慶,朱治■〈目簡〉棄城走。

    永曆帝溯府江行,略無兵衛;梧州知府陸世廉募挽舟者進。

    俄,成棟兵蹴梧州,永曆帝走平樂。

    丁魁楚已入蘇聘說,陰約降;而裝其舟四十,走岑溪。

    王化澄攜大學士印走浔州,李允茂、晏日曙走博白。

    太仆寺卿田芳等不及從,随扈唯瞿式耜一人。

     癸亥,永曆帝自平樂如桂林。

    會李成棟還兵救廣州(詳前),故得達。

    至,遣使勞何騰蛟于湖南,命以兵入衛。

    瞿式耜分谕諸将曰:『粵西山川上遊,兵士雲屯。

    南甯、太平出滇,柳州、慶遠通黔,左、右江四十五洞,土狼标勇詟國家威德三百年,足資内備。

    播遷三、四,何以示民』! 成棟兵複西出,王坤益議幸湖廣。

    瞿式耜言:『半年之間,播遷三、四,何以示民?且皇上在粵則粵存,去粵則粵亡;我退步則人進步,我退速則人進速。

    皇上縱不計社稷,獨不為容身計乎』?又言:『楚不可往、粵不可棄,海内祗此一隅,以全盛視粵西則小,以粵西言恢複則甚大。

    若棄而不取,愚者亦知拱手而送』。

    已會有言寶慶、常德、衡州、長沙地無所屬,方以智以告;永曆帝決幸之。

    式耜不能奪,請留桂林;許之。

    已更議,挾式耜行。

    式耜曰:『奉命守土,當以死殉』!乃命為文淵閣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留守桂林;以焦琏軍隸之。

    故式耜獨留。

     武岡鎮将劉承允朝于桂林,屯于全州;王坤信之,更勸永曆帝依其軍。

    永曆帝從之。

    丙戌,如全州,即岷王府為行宮;遂為所制(詳「黨禍」)。

    張光璧以不得援剿将軍命,惡承允;遽以軍攻全州。

    承允拒之,日以犯駕、别駕相诟,厲鬥不已;永曆帝和解之。

     夏四月,李成棟兵逼全州;承允懼,劫永曆帝幸武岡州。

    從臣毛壽登、萬六吉、吳德藻、劉湘客請還桂林,永曆帝褫四人職,且将杖之(詳「黨禍」)。

    瞿式耜疏略言:『郊祀畢即行,将臨幸桂林乎?抑武岡、辰、沅乎?以恢複言,不獨粵西無可移;即粵東不複,亦宜暫跸全州也』。

    承允誣式耜将以帝款敵,促即行。

    張光璧聞之,伏兵城外,謀劫帝;承允嚴兵殿,光璧不敢動。

    将至武岡州,承允宣言桂林已沒,式耜且降敵;永曆帝頗信之。

     五月,永曆帝至武岡州,定居之;改為奉天府。

    使馬吉翔、龐天壽奉三宮跸荊南。

    及瞿式耜大捷于桂林(詳前),疏請還跸。

    且言:『自皇上西行百有六日,凡遇敵二(李成棟、孔有德)、兵變一,惟矢一死,亦遂不懼。

    臣所恃為皇上,皇上跸全州,猶有見日;今幸武岡,臣複何望』!永曆帝制于承允,不能從。

     秋七月,瞿式耜再請幸桂林;且言:『興陵近在,曾不得一盂飯,親奠松楸;于心忍乎』?不報。

     八月,孔有德兵逼武岡。

    皇太後刺血書,诏總兵侯性軍入衛;謝複榮以五百人先,未至,承允已約有德執永曆帝降。

    其部陳友龍扼之石羊渡,有德不能濟。

    承允劫友龍降;又使其黨守四門秘偵報,無或以狀告。

    通山王蘊舒入白帝:『敵在三十裡外』。

    乃大駭,急召承允至,則大言:『誰為此者?方捷紫陽渡,行複寶慶府』。

    出遇蘊舒,毒毆之。

    永曆帝不之信,使中官觇之,則束載迎降矣。

    上下駭懼,大學士吳炳請自古泥入柳州。

    辛卯,有德兵抵城北,守者盡潰,一時鼎沸。

    永曆帝用人言,自西賢山中小徑出。

     至二水渡,距有德兵可三裡;甫濠(?)而橋絕,長公主、皇幼子皆失。

    永曆帝徒武三十裡,體重行遲,又不得食;天複大雨,困憊不可狀。

    妃嫔内侍,各無人色。

    值侯性至,以小轎奉永曆帝入舟,儲備供帳;且以兵遮峽口,而奉永曆帝及三宮行,道古泥。

    聞謝複榮力戰死,哭而恤其家,乃行。

    明日,次通道縣,取徑蠻中如柳州。

     九月己亥,永曆帝次靖州。

    居一日,将西行;策亂兵必自全州、灌陽至,乃間出慶遠,以舟跸三宮。

    亂兵又至,摽掠無度;從官欲散,馬吉翔力挽之。

    永曆帝固愞懦,務避敵,棄地弗顧;王坤等圖自免,聞警辄促行,不複為計。

    亦幸承允說不行,又得複榮以死拒,乃得免(詳前及「殉節」)。

     川、楚諸将不知永曆帝耗,堵允錫等将立榮王;預書熊開元,位以元輔。

    開元言:『今日在戰守,不在立君;若一參差,唐、魯之轍可鑒』!張同敞、錢邦芑、鄭逢元、楊喬然皆力争,乃止。

    皮熊在貴州,亦謂永曆帝已沒,将奉宗室某監國。

    值永曆帝次清遠縣,遣使谕之,止。

     冬十月,永曆帝次沙泥潭。

    何騰蛟以兵入衛,大學士嚴起恒亦自萬屯至。

    土司上金刀、民間獻雞黍,皆慰勞之。

    瞿式耜使赍書至,請還象州;言『不可更移:黔荒遠,忠義渙人心;三百年土地,僅存一隅。

    請還跸号召,以粵兵複江、贛,楚師複荊、武』。

    且言粵西山川、形勝、人心皆可恃。

    不聽;止于柳州。

    式耜聞之,增糇糧、勵士卒,再請還跸;不從。

    惟曰:『西陲根本,先生力守!他日再造,功績多矣』。

    式耜又言:『柳州獞猺雜處,地瘠民貧;慶遠壤鄰黔、粵,南甯地逼交夷:皆不可以行幸。

    迩來将士以桂林為杓樞,臣僚以桂林為會極,江、楚民情以桂林為拯救;何騰蛟、盧鼎、焦琏分防駐汛,必無可虞』。

    永曆帝卒不聽。

     有譚鳴珂者,土司也;其父以淫掠誅。

    鳴珂誣訴,永曆帝竟不辨,使統舊部。

    是月,鳴珂假複仇名,攻柳州大掠,矢及禦幄。

    永曆帝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