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一

關燈
曆實錄」;而「五藩實錄」則雲:『與永明王同被系』(詳見「紀傳考異」卷第□)。

     『時宮眷、僚屬尚有千餘,資用恒苦不足』。

     「五藩實錄」載:『安仁素殘刻,凡永明衣食所需仰給于兄,恒缺。

    一日,安仁遣内使周明押衣箧四,送永明舟中;王大喜,啟視皆赭黃袍,别無可常禦者。

    王為不怿;周明前啟曰:「願王靜俟天命,自有服禦之日」雲雲』。

    恐系傳聞之誣,附志于此。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廣東在籍尚書陳子壯等議奉由■〈木愛〉監國』。

     「明史」、「南疆逸史」、「繹史勘本」均謂端王時事;大謬。

    蓋諸書不知由■〈木愛〉有谥,故以議立事屬諸端王,而又以端王之谥為「恭」也。

    王夫之「永曆實錄」及南沙三餘氏「五藩實錄」所叙甚明,今從之。

     太子慈烜,永曆帝元子也;母王後。

    永曆五年(一六五一)十月,駕次新甯,冊為皇太子。

    自後流離奔竄,備極颠危。

    十一年(一六五七)春,始于滇都行在出閣講學;尋複播遷。

     十四年(一六六○),從上居緬甸。

    時寓公異域,旦夕苟延。

    而文安侯馬吉翔猶請講期,上命禮部侍郎楊在開講,賜之坐;在以東宮典玺李崇貴侍立為嫌,乃并賜崇貴坐。

    崇貴曰:『今雖亂亡,不敢廢禮;異日将有謂臣欺幼主者』。

    每講,崇貴出外,畢而入。

    一日,太子問『哀公何名』?在不能對;聞者笑之。

     尋為緬人所獻;明年三月,降将吳三桂擁還雲南,我仁皇帝命恩免獻俘。

    四月戊午(十五日),三桂乃辇上及太子出,以弓弦絞于市;太子大罵曰:『黠賊!我朝何負于汝、我父子何仇于汝,乃至此耶』!時年十二。

     遂平王紹鲲,周藩裔,太祖之十二世孫也。

    崇祯末,闖賊入河南,紹鲲接戰,身中流矢負重創。

     北都陷,随諸王南奔。

    弘光元年(乙酉、一六四五)春,疏請往河南招集義勇;不許。

    及南都亡,乃至松江與總兵吳志葵起兵。

    志葵敗,入太湖依吳易;易兵潰,複走呂國興營。

    未幾,而國又興降。

    明年十一月,被獲于嘉興王店,解至江甯;丁亥(一六四七)正月見殺。

    紹鲲志氣果敢,言及國難,辄悲憤流涕;其死也,人鹹惜之。

     安昌王恭■〈木枭〉,周藩裔,太祖十一世孫;襲封時日不可詳。

    鄭芝龍之降也,恭■〈木枭〉與都督周鶴芝等流涕極谏,不聽。

    及鶴芝移軍海口,遣其義子林臯随恭■〈木枭〉至日本國乞師,不得要領而還。

    海口破,奔舟山;不知所終。

     通山王蘊■〈金予〉,楚藩裔,太祖九世孫;襲封時日不可詳。

    永曆帝之在武岡也,劉承胤挾上自專;及王師破永州兩道并進,遂陰議納款,秘不以聞。

    蘊纾急請召對,言『敵騎已逼,上猶不知;猝至,當如車駕何』!上懼,召承胤問之。

    承胤大怒,固诘言者,語不遜;上不得已,良久曰:『宗臣蘊■〈金予〉』。

    承胤洶洶出,遇蘊■〈金予〉于宮門,奮拳擊之,堕齒;蘊■〈金予〉遯去,從大學士瞿式耜于桂林。

     永曆四年(一六五○)冬十一月,王師入興安之嚴關,諸将皆潰;蘊■〈金予〉涕泣,馳告式耜曰:『先生受命督師,全軍未虧。

    公且入柳為恢複計,社稷存亡系公去留,不可緩也』!式耜不應,蘊■〈金予〉乃奔。

     益陽王某,蓋遼藩裔也。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王聚衆于嚴州,總兵方國安亦與之相應,王遂用「監國」印,署置官吏。

    及隆武帝立,大學士黃道周馳書曉以大義,王猶豫未決。

    未幾,國安歸魯監國,王勢益孤;乃遣其監紀推官邵有璟,副總兵馮生舜奉表入賀,而「監國」之号猶未除也。

    诏讓之曰:『國家敦厚懿親,自有典制;朕複天性仁恕,笃愛宗枝。

    王借受慈禧太後之命,又借勳鎮方國安之推奉,近日表奏雖來,公然用「監國之寶」;不知此寶授自何人?勳鎮國安等疏王本末甚明;朕不忍顯戮,王其戒之哉』!終事不可詳。

     〔考異〕 『益陽王某,蓋遼藩裔也』。

     「世表」有兩益陽王:一為周王宗支,于嘉靖中國除;一為遼王宗支,有莊懿王憲熽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薨,後嗣無考。

    此殆其裔屬欤? 瑞昌王議瀝,甯藩裔,太祖十世孫也。

    乙酉(一六四五)六月,中書盧象觀遇之西湖,相與痛哭。

    起兵攻南京,謀洩大敗,匿水窦中逸出。

    會屯田都司方明據廣德,迎議瀝入其軍;連破孝豐、臨安、甯國等縣,軍聲複振,乃于孝豐開府治事。

    奏捷閩中,封瑞昌王,授明等官有差。

     無何明敗,議瀝走匿丹徒諸生喜正家。

    山東吳儀之、吳純之,義士也;渡江将迎王。

    值名捕急,遂遷鎮江潘文煥家;邏者猝至,儀之挺身出曰:『吾瑞昌王也』!議瀝及純之得脫。

    已而知其僞,執喜正鞫之。

    正不勝搒掠,具言所在;乃見執。

    十月十二日,遇害于江甯;丹徒諸生袁锺、宜興陳用卿、金壇張景潮皆從死(象觀等另有傳)。

     〔考異〕 『瑞昌王議瀝,甯藩裔,太祖十世孫』。

     「紀年」本「南疆繹史勘本」作盛瀝,「逸史」、「明末忠烈紀實」均雲議瀝。

    按「世表」:『瑞昌王為甯惠王支庶,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坐宸濠反,國除』。

    議瀝蓋其後裔,故隆武以之襲封;今從之。

     德興王由枍,淮藩裔,仁宗九世孫也。

    有翊煉者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襲封,由枍蓋其孫也。

    丙戌(一六四六),大兵下江西,由枍起兵搜殺鄉民之薙發者。

    閩中聞報,隆武帝谕曰:『江民苦兵,甘為敵用,情罪可原!赦過之條已雲「有發為義民、無發為難民」,王其曲加矜恤焉』!終事不可詳。

     嘉興王某,淮藩裔。

    萬曆初,國除;某襲封事不可詳。

    饒州破,流寓都昌譚家埠。

    丙戌(一六四六)秋閩亡,紳民奉以舉義;以邑人石光龍、僧了空等為将。

    及兵敗,王走湖口,渡江而西,見獲;遂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