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一

關燈
(詳光龍傳)。

     永甯王由■〈木悳〉字冠寰,益敬王第十子。

    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封為益府宗正。

    沈靜有志略;益王之舉兵也,募集、征發皆倚之而辦。

    幕客曹子钺,贛州諸生,由■〈木悳〉推重之;時引入帷幄,與參密議。

    建昌陷,由■〈木悳〉及諸郡王走甯都大函鄉,日夕悲号。

    有鄉人蕭某,家豪于資,二子能武,好義俠;見而疑之。

    由■〈木悳〉告之故,因與圖興複事。

     時汀、贛之間有峒賊蕭升、閻羅總者自分四營,其前、左營最強;張安者,左營之一也,骁勇善戰,有歸正意。

    蕭因厚資,裝橐導。

    由■〈木悳〉及安義王某往招之。

    先一日,蕭、閻夢紅日臨其門;翊日而二王至,以為吉征,遂與其黨謝之良合兵出湖東,複建昌,乘勝拔撫州、進賢,軍威大振。

    而兵無見糧,不能守;複棄進賢,退屯撫州。

    我将王得仁圍之,相持一月,糧複匮,将還建昌;謝之良先驅、蕭升斷後,且戰且卻。

    由■〈木悳〉病痹不能行,得仁追獲之,死焉;長子慈炎亦遇害。

    曹子钺被執,留得仁營(或曰不屈死);之良與升奔還山寨。

     慈炎妻彭氏亦能軍;未敗,先率其屬至汀州。

    及聞難,引兵屯甯都山中。

    戰守逾年,援絕就獲;我郡守義之,令待命于其弟彭指揮家。

    戊子(一六四八)金、王反正,氏使客引其子和□歸建昌曰:『勉之!忠孝紹宗,汝責也』!明年二月四日,有司赍紅羅七尺至;慨然曰:『吾得死所矣』!沐浴更衣,裂紅羅自缢死。

     〔考異〕 『永甯王由■〈木悳〉字冠寰,敬王第十子』。

     「紀年」本「南疆繹史」作永甯王慈炎,誤也;今據「逸史」及「世表」正。

    又「逸史」作第八子、「世表」作第十子;今從「世表」。

     『及安義王某』。

     按「世表」載:『安義王常漴,于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封』。

    薨,不言嗣王何人。

     『長子慈炎亦遇害』。

     「逸史」「永甯王傳」慈炎作慈營;謂『由■〈木悳〉與長子慈營被執,丙戌(一六四六)正月七日檻車赴燕;三月朔,至蘆溝橋遇害』。

    與「紀略」諸書不合,附志俟考。

     『令待命于其弟彭指揮家』。

     諸書亦作永甯王妃之弟李指揮家。

     羅川王某,名不可詳;益宣王支屬也。

    從益王起兵;保甯王用事,王策其人叵測而未敢以谏,謀别舉事。

    乃之東鄉,與舉人艾命新、艾南英約諸紳舉義,得劉名琦、楊猶龍、僧丹竹等三十六将,就南英家歃血誓盟;王、謝二巨室捐資助饷,練義勇七、八千人,自為一軍。

    其秋,建昌陷,益王出奔;王悼歎久之。

    複與命新招軍貴東、安仁間,有衆二萬;自金溪襲複撫州,秋毫無犯,民大悅。

    我大帥聞撫州破,濟師來争,命新北拒;而王師之在建昌者又至,營于黃太渡。

    王腹背受敵,議退兵;我兵蹑之,乃入金溪山中,索民車數百輛塞山險。

    我軍不能進,因得全軍還東鄉。

     已永甯王招峒兵複克撫州、建昌,将合兵分道向南昌;峒兵偶以争舍,與王兵哄。

    王急出止之,流失中喉而卒。

    永甯王聞之,大恸;諸軍皆散。

     又有滬溪王某及楚藩武岡王、徽藩延津王,俱于南都亡時先後起義;顧其詳均不可考。

     〔考異〕 『羅川王某』。

     「世表」載:『羅川王由■〈木悳〉,以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襲封』。

    此其由■〈木悳〉欤? 『又有泸溪王某及楚藩武岡王、徽藩延津王』。

     「世表」:『濾溪王常淄,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封;薨。

    武岡王華增,以萬曆二十八年(一六○○)襲封。

    延津王常餐,以萬曆中襲封』。

    均不言嗣王何人。

     議霶字用霖,甯藩奉國中尉也。

    父統鐼,崇祯丁醜(一六三七)進士。

    議霶幼聰慧。

    萬元吉與統鐼同年,嘗過其家;議霶時七歲,與元吉弈,攻殺得勝乃已,元吉大奇之。

    統鐼知江夏縣,縣固劇,号難治;議霶佐其父,财賦出納悉關其手,毫發不得侵欺,老胥懾服。

    已而統鐼卒官,推官某與之有隙,以其嘗支帑金數萬修城■〈丬枼〉,取其籍欲從中有所劾治;老胥匿其籍,大索不得。

    議霶與友人張若仲日夜窮思覼縷追憶,條寫而目算之,無纖毫爽;老胥及推官驚以為神。

    然自是得嘔血疾。

     議霶性豪邁,見天下将亂,愈輕财結客,招緻外方技藝之士館而禮之。

    左良玉之内犯也,議霶與九江毛珏、任濟世謀集衆遏之九江;與當事議不合,散去。

     及金聲桓入南昌,議霶曰:『大難至矣!坐守田廬以待誅夷乎』?立挈妻子走建昌。

    已乃依甯都魏禧,結廬翠薇峰,變姓名為林時益(字确齋),傭田而耕,非其力不食。

    子楫孫、門人吳正名、任安世輩皆帶經負鉏,歌聲出金石;過者如觀古畫圖焉。

    又種茶,售諸遠近,号曰「林茶」。

    晚工詩,善二王草法;雖居山中,求書者不絕也。

    年六十一而卒。

     議漇字潤生,甯藩樂安王裔,太祖十世孫也。

    以宗貢生,授句容知縣。

    乙酉(一六四五)夏,起兵邑之茅山;敗,走入太湖,與楚宗盛澄合軍;又敗,入浙東。

    閩中擢為右佥都禦史,巡撫衢、嚴。

    明年八月,衢州陷,死之。

     耷字雪個,甯藩石城王裔也。

    國變後,棄諸生,為浮屠奉新山中,号八大山人。

    居數年,精其法,入座稱宗師者二十年。

    臨川令胡亦堂聞其名,延至署。

    歲餘,忽忽不自得,佯狂走會城,被葛布袍歌于市;忽大笑,已而痛哭,人莫測也。

     喜水墨畫,花竹怪石、蘆雁汀凫,翛然有出塵姿;草書亦怪偉。

    人得之,争藏以為寶。

    然遇貴顯者則堅拒勿與,雖以數金易一石亦不可得。

    或持绫絹至,直受之;曰:『此贈我韈材』。

    貧士山僧置酒招之飲,醉後潑墨淋漓,雖數十幅不厭。

    己閉口不複言;人至,則掌書「啞」字示之。

    而喜飲愈甚;或饋之酒,持觞笑不休;醉複欷歔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