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一

關燈
,吾之故人;亦頗相聞乎?廣信,吾之北門;未有能操其鎖鑰者!行當于此會大江左右之士,無衣之賦可朝發而夕遠也!嗚呼!吾家宗社,豈可殄于仇雠!太祖聲靈,幸猶存于謠觐:殿下将何以教朕焉』?時乙酉(一六四五)秋七月也。

     初,周藩保甯王紹■〈火己〉者,為闖賊所掠;已自河南避之南昌。

    以舍人無狀,仇于民。

    南昌潰,走建昌,傲睨好談兵;由本信之。

    而紹■〈火己〉私與我将王體忠通,約内應。

    雲南總兵趙印選以象兵赴援南都,不及而反,由本留之助戰。

    戰初合,滇師善用槍,沖我騎,體忠幾不支;而紹■〈火己〉從陣後以火箭傷象兵,象總趙某死焉,遂大潰。

    由本出奔,宦者李祥率十餘人從之;及其二子走旗塘佛舍,祝發為僧。

    鄉人見其邈偉疑之,賴曹山僧指為故人而免。

    踰月,複間道入閩;命居興化。

     閩敗,奔廣州。

    未幾,為降将李成棟所殺,二子逃免。

    戊子(一六四八),金聲桓、王得仁歸明,求得其一,将奉為監國,不果;金、王敗,莫知所終。

    紹■〈火己〉至贛州,被殺(萬亨等另有傳)。

     惠王常潤,神宗第六子。

    天啟七年(一六二七),之藩荊州。

    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十二月,闖賊再破彜陵、荊門,常潤走湘潭;荊州遂陷。

    常潤之渡湘也,遇風于陵陽矶,宮人多漂沒,身僅以免;就吉王于長沙。

    十六年(一六四三)八月,獻賊陷長沙;複走衡州就桂王。

    衡州繼陷,與吉、桂二王走永州;巡按禦史劉熙祚遣人護三王入廣西,寄居梧州。

     明年弘光帝立,命駐肇慶;旋移廣信。

    乙酉(一六四五)五月,複移嘉興。

    未幾,南都亡,奔紹興。

    隆武帝即位,贻玺書曰:『闆蕩以來,無言不疾。

    每夜禱天,願我諸宗藩發憤舉義,蕩滌強氛,複我高皇帝之宇;而寂寂數日,未有應者!豈天亦陰隲下民,使王郎盆子之事,無所張其牙翼乎?朕為閩、粵士民之所推戴,非有他勇智當于民心,亦謂是發憤禱誓者與蒼黎同志也。

    浃月以來,黎民勸進書至數百本,朕六、七辭不得避;其元老、舊學亦以高皇開辟之天下,當有高皇之孫子起而奠之。

    或誦「南陽九世」之說,近于符谶,朕不敢聞也。

    「書」雲:「予有十夫同心」;「語」雲:「衆志成城」。

    朕持是以往,藉諸藩翰夾助之力,将大張六師撻伐底定,以仰觐孝陵,灑掃宗廟,扶十三宗之緒;唯賢王幸垂誨焉』! 常潤後奔廣州;隆武二年(一六四六),王師平廣東,被執死。

     颍王由榘,福恭王之次子、弘光帝弟也。

    萬曆中,封颍上王。

    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闖賊陷河南,與恭王同遇害。

    南都立,追封颍王,谥曰「沖」。

     鄧王器■〈土鼎〉,唐端王十一子、隆武帝叔也。

    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封德安王。

    隆武改元,進封鄧王。

    及親征,命協唐王聿■〈金粵〉監國福京。

     明年三月,上自建甯移跸延平,谕二王曰:『京中民情安堵,市肆不遷,朕心慰悅。

    親征原以安民;閩都根本重地,王等還多方曉谕,禁戢逃兵!朕若早觐孝陵,自有蠲免恩诏』。

    尋以關警頻傳,敕力行保甲法。

     福京亡,不知所終。

     〔考異〕 「南疆繹史」作鼎器,乃活字版訛誤;今據「逸史」改正。

     太子琳源,隆武帝元子,曾後出也。

    隆武二年(一六四六)七月生;群臣賀表有「日月為明,止戈為武」語。

    上嗟賞,覃恩大赦。

    踰月薨,谥「莊敬太子」。

     桂王由■〈木愛〉,桂端王之三子、永曆帝同母兄也。

    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封安仁王;同日,封永曆帝為永明王。

     十六年(一六四三),獻賊犯湖南,端王與由■〈木愛〉走全州,得達廣西。

    永明王被系;會征蠻将軍楊國威複永州,遣其部将焦琏送入粵。

    明年十一月,端王薨于蒼梧,由■〈木愛〉承國事。

    時宮眷僚屬尚有千餘,資用恒苦不足。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廣東在籍尚書陳子壯等議奉由■〈木愛〉監國;會聞隆武帝立于閩中,布政使湯來賀持不可,議遂寝。

    其年八月,賜玺書曰:『自闆蕩以來,念我宗藩,未嘗不臨食廢箸也。

    太祖以大功、大德廓清天下,休曆未半;皇天眷顧,蠢爾何知!每以此義正告我大小友邦,未有應者。

    而閩、粵豪傑雲起景從,是亦天所以佑我高祖重辟日月也。

    已有诏谕:「宗姓不能自立者,各赴行在,相度授爵」。

    蒼梧嶺外奧區,岚煙消釋,或亦可遂安枕,不煩懸慮乎?黍離黍秀,古人所悲;帶砺山河,于今未替:世子勉之!行将贲爾介圭,以繹神宗之澤焉』。

    旋襲封。

    時上由疏藩繼統,聞前議,頗生疑忌;徙由■〈木愛〉與永明王居肇慶,下優诏結總督丁魁楚等用杜推戴。

    初,魁楚莅粵,以寓公禮入谒,由■〈木愛〉不怿;由是遂有隙。

    已而靖江王亨嘉反于桂林,上益疑;密谕魁楚偵動靜。

    由■〈木愛〉實質樸無喜事心;魁楚以宿怨,欲因事中之,由■〈木愛〉不知也。

    一日,置酒就王邸飲;大言『天下傾亂,殿下為高皇帝子孫,能勿憂邪』?由■〈木愛〉曰:『宗社破敗,孰能忘憂!倘得藉先生力削平之,俾孤假手以報高皇帝,死且不朽』。

    問答間,頗相抵牾;魁楚遽以聞。

    他日複就永明王飲,問如前,永明王唯唯而已;魁楚亦以聞。

    未浃月,由■〈木愛〉得疾薨(或曰:魁楚為之也)。

     由■〈木愛〉英明,有知人鑒。

    嘗謂『居安可寄社稷;臨難不奪大節者,惟司馬瞿公一人』。

    疾笃,召式耜入,屬以永明王;因自言為再生伽藍,而弟亦羅漢,先生好輔之!故永明王得無恙。

    粵中立國,追谥曰「恭王」。

    王妃于辛卯(一六五一)十二月南甯之陷,宮眷倉卒出奔,不能相顧,莫知所終。

     〔考異〕 『十六年(一六四三),獻賊犯湖南,端王與由■〈木愛〉走全州,得達廣西;永明王被系』。

    以上參「所知錄」、「永